当前位置:范范文>心得体会>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国小语文习作教学》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3.05W)

学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国小语文习作教学》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国小语文习作教学》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江苏省国小语文网络培训,在这段时间我观看了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精彩课堂案例,各位学者专家的交流、品析......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的精彩内容,时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作为一名新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时常无从下手,而袁志勇老师的系列讲座《2011课程标准和国小语文习作教学》给我以后的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袁志勇老师向我们详细解读了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内涵,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袁老师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国小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袁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如何落实新课标修订稿,更具体说则是如何在“国小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袁志勇老师认为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真正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对于袁老师的这三点教学理念,我深有感触,也有一些自己浅薄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缺什么。袁老师认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找“准”学生缺什么,通过袁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学生缺的是“正向的心智模式”。学生缺少这种心智模式的是因为学生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过程;缺少认知发展的图式。袁老师指出在大多数时候,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缺少的正是像图一样具体的东西,老师没有给他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缺少图,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是生完成,是硬撑着去完成。语文课程的有效性的缺失或许恰恰就源在这儿。我认为在一节课开始前必须“找准学生缺什么”,即去“向想学生”,而如何找“准”,那就要教学去有效分析地落实,那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去想学生。可以先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先有兴趣;然后再到理性,让学生得到认知发展,在这里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有“认知发展的图示”,可以在教学更有系统性,要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想清自己教什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技巧。袁老师认为有效教学时应有有效思维,他提出有效思维的三元素: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想什么”是有效思维方式的第一元素,也是第一阶段,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确认思维的方向。思维方向明确之后,进入思维的第二个阶段:“怎么想”,这是是落实思维的方式,这就要求必须具体,具体的思维方式。有了前两级思维的过程,“怎么答”是思维的结论。为了让我们对思维三元素或者说“思维三段论”有更直观的了解,袁老师讲解实例-句子写具体,我对“思维三段论”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想教师面对任何一个教学任务,或面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时,应思考到底要教什么,也就是要“想内容”,我们应该教孩子所缺失的概念知识。正确构建学生的正向心智模式是需要概念知识的支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时应循序渐进,遵循一问,二想,三答的“思维三段论”。

三、落实课上怎么教。其实讲到这里时,也就是我们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袁老师提出“落实课上怎么教”可分为固化(死)、变易(转换)、生成(活)三个阶段,顺序不可改变。袁老师幽默地总结道:整个三段论可以用一个四字俗语加以概括即“死去活来”。有效教学开始一定要有一个死的、规定的范式;然后将其变为多个不同的范式;最终学生可以在碰到实际的问题时运用前两个阶段所学的范式解决新的问题。确实,我们在教学时,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保证了学生学成的概率。接着,“变易”,我觉得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举一反三”,让学生思维迁移。最后的“生成”,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想教学”,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三步中每一步都做足,并逐层递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显的心得体会,学习了袁志勇老师的这些宝贵的教学理念,我希望我不仅能记到心里,更能将之有效地落实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