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專題心得體會>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專題心得體會 閱讀(3.09W)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 篇一

近段時間讀了《正面管教》這本書,也看了鄧老師寫的讀書心得,當時很是心動,很認同書中提出的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的理念,認為與我的組織上課理念很是接近,但系統、完善、深刻的太多了。後來由於上班期間太忙,一直沒能有時間仔細讀這本書。後來,我迫不及待地買來這本書,仔細研讀了一個多月,一邊讀,一邊勾劃,一邊回顧和反思,記錄自己的感悟。感覺自己以前的認識真是太膚淺了,此次閱讀,對於正面管教有了一個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現將我這段時間的學習體會整理下來。

《正面管教》這本書出自美國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博士,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書中反覆強調: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主要介紹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並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來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以及為什麼這樣做背後深層的原因。書中令人信服地講解了家長和老師為什麼必須這麼做的深層蘊涵,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的資訊,該怎樣採取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成年人對孩子的引領和指導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應該得到同等的尊嚴和尊重;他們也應該有機會在和善而堅定而不是責難、羞辱和痛苦的氛圍中發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我們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嫌他們沒有責任感。這也正是我們的現狀,我們大人制定了規則而不是由孩子們討論制定卻要求孩子們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受到懲罰,而且是以“我愛你,我這是為你好”的名義。我們嘴裡說著愛,卻面目猙獰,怪不得孩子們疑惑,反叛。我們必須明白,給孩子們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上進心,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書中幾次提到這樣兩句話:“我們究竟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我很受觸動。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勸阻不起作用時,我一向認為“做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懲罰會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併成為更好的人。我像很多人一樣被懲罰的當時效果所愚弄,同時疑惑著孩子們為什麼“不長記性”。

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責難、羞辱、或痛苦(肉體上的或精神上的)作為激勵手段,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技能。對比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特別是對管教子女方面,我很慚愧,我所採用的教育管理方法,並不都能滿足這些標準。很多時候我作為一名家長,幫孩子報興趣班也沒有考慮到孩子喜不喜歡就幫他報了,常常強迫他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事情。

尼爾森告誡我們,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我們做了什麼永遠不如我們怎麼做的更重要。如果我們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怎樣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德雷克斯強調鼓勵,並且認為這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說過多次:“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尼爾森認為,通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這確實是不容易做到的事。鼓勵不是讚揚,鼓勵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和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迴應”的感知力。鼓勵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可以是簡單到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得更好的擁抱。

我很遺憾到現在才看到這本書,才瞭解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心底無私,天下寬。我的孩子們都在慢慢長大,如果早些瞭解,我們的親子關係可能會更好,我們的相處可能會更快樂。所幸,我發現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可以繼續運用於我們的生活或工作中,比如積極的暫停、相互尊重等,遇見另一個自己,我相信我的工作和生活會因之更和諧。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 篇二

上半年的一次偶然機會,微信朋友圈中的育兒貼子讓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覺得內容很是能滌盪人的心靈,我就按著網址尋了過去,並在百度上搜索了關於“正面管教”的介紹,我震撼了: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群愛孩子的媽媽,原來還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管教工具!

平時我也挺喜歡看一些育兒的文章和資訊,但都不是系統的學習,雜亂無章,而且大多數的理論均是看時知道所闡述的理論和道理,也能認同,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去做?而“正面管教”卻像一盞明燈一下子讓我迷茫的、困惑的心找到了方向,於是急不可待地買了本《正面管教A-Z》,同時關注了正面管教的一些公眾微訊號。

因為工作的原因一直沒能上家長課,今年終於報了蕪湖本地的Lily老師的第四期家長課,我興奮至極,終於可以親眼見見我們當地的講師和那些愛孩子的可愛媽媽們,終於可以不是一個人來學習這本書,終於可以體驗一下這個奇特的課堂。

一直很迷茫該以如何的態度養育孩子,看了很多書並,也請教了一些大孩子的父母,得到的也只是各種觀點和方法的碰撞,有認同的,有不認同的,而且孩子的情況不盡相同,最終還是沒能拿捏住管教孩子的尺度,這也成為我們家祖輩與我們這代父輩之間不斷衝突焦點。

公公:你怎麼老是將孩子罵哭!

我:我也是初為人母,我也要學習如何做一個正確教育孩子的母親,沒人教我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和合理的,我也很無措。

這是孩子很小時,家裡經常的對話,現在孩子都11歲了,可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做得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到底應該怎麼做?《正面管教A-Z》的一開頭就告訴父母——和善而堅定。

我將書看下來,認為在學習正面管教,使用正面管教工具得要從始至終堅持以下幾大原則:

一、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讓我認識到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重要性,和善就是“尊重”,和善就是要父母以尊重的態度,用態度影響的行為和言語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並接受孩子的感受。堅定,就是父母對原則、規則的堅持,讓孩子感受到在養育的過程中不僅包含著對他的愛,還有原則的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和善而堅定的態度是實施正面管教所有工具的基礎,父母要在不斷學習中首先做到改變自己。自己的改變,就會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家人和孩子,從中也就會看到了孩子和家人的改變。

二、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是被當作平等的主體來對待,是被家庭中其他成員需要的。這樣孩子就不為了尋求家庭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行為,不會形成自卑的心理或因此而變得毫無責任心。父母可以與孩子約定一些手勢或動作來表達孩子的被關注需求。在關注過程中,父母需要鼓勵孩子的每一個進步的點,以便孩子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中逐步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這點,父母要多給自己心理暗示:相信孩子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並做正確的選擇。

三、孩子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就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事務上來,最好的就是要長期的組織家庭會議,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規則的制定、讓孩子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問題、讓孩子參與到父母和孩子在執行規則及解決問題的互相監督中來。家庭會議通過實踐下來,可以實行家庭成員輪流組織、主持會議,孩子的積極性顯得特別得高,由此激發孩子參與自我管教的主動性。

四、行大於言。父母首先得弄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的事又該怎麼去做?這些,孩子都用“心”在看著呢。父母只有弄清楚這些,還要注意到“說一千遍不及做一遍”的道理。家長課上,Lily老師讓我們和她一起做一個動作:將右手以“OK”手勢放在下巴上,結果12位媽媽有10位都跟著Lily老師將手勢放在了臉上,因為老師是放在臉上的,我也是其中一位。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平時的嘮叨、催促、提醒浪費了多少言語這項功能,更讓我深信我女兒已經五年級了,沒有時間觀念、作業拖拉都是因為我的行為在引領著女兒這麼做的,因此女兒自動忽略了我的嘮叨、催促、提醒。父母一定要切記自己“行為”的重要性,用正確的行為去影響孩子,並堅持不懈。

五、不允許懲罰孩子。將孩子做錯事的情況轉變為幫助孩子學習如何以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並彌補錯誤,長此以往,培養並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為父母的我們,兒時一直接受被懲罰式的教育,也習慣性地去懲罰孩子,要做到不懲罰孩子是多麼大的挑戰!但父母在掌握一些溝通技巧實踐下來,發現原來孩子做錯事後,家長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不懲罰是多麼令雙方都感到輕鬆的事兒。父母可以根據“矯正錯誤的三個R”,運用開放式的提問,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做錯事的後果,引導孩子從錯誤行為中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思考自己如何解決問題以及行動方案,支援孩子彌補錯誤,引導孩子主動吸取此次的經驗,為孩子今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

本書中一共介紹了27種基本工具,我覺得這些工具需要父母始終在堅持上面的原則下實施,在實施的開頭,會有一些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做到一半時,做不下去了,有種卡住了的感覺,這些在家長課上,我們這些愛孩子的媽媽都有切身體會,但在Lily老師的鼓勵下,我們仍堅持一點一點地改變,一點一點地去做。我好期待每週的與Lily老師和家長共聚課堂,進行學習、感受、分享的這個特殊時光,我相信只要有這群愛孩子的導師、講師、家長,正面管教的理念及方法一定會在中國人的家庭中開花結果。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 篇三

“什麼是正面教育“?這是書中曾提到的一個思考題,這本書雖說還未讀完,但是對於這個思考題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這本書大體就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探討即:“什麼是正面教育“和”怎樣進行正面教育“。作為一個XX後,其實在我上學階段接受的是非常”中國式教育“,傳統教育觀下的我從未體驗過新型的教育理念。我在學生時代,印象最深刻的無非就是每次考試都想第一名,因為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讓老師和家長高興,其實說白了,不是為了我自己。為的是不想看到父母和老師臉上失望的表情從而做事小心翼翼。我想大部分90或是80年代的孩子都有相同感受。作為書中提到,正面教育不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去懲罰他們,而是要讓孩子將每次錯誤都當成一次成長,在錯誤中學會經驗。

但是正面教育並不是對於孩子的錯誤視而不見,而是通過這種方式使孩子不是因為害怕懲罰去改過自新,而是因為自身反思檢討去糾錯改正。這不禁讓我想到近代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自然後果律“,即:當兒童犯了錯誤或是過失時,不必直接制止或者懲罰他們,而是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後果。本書中提到的正面教育和盧梭的自然後果律雖不是完全一樣,但是他們都是沒有直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去制止和懲罰。而是用另外一種方法引導。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管時作為家長還是教師,要將孩子堪稱一個個體,將判斷權和選擇權交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稍加引導,他們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成長。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 篇四

寒假裡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說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到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帶著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瞭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著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

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於“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這位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常常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讚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瞭解到同一句讚揚鼓勵的話對於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讚揚和鼓勵。

看完書,我將作者如何進行讚揚作了簡單幾個小結:

1、把握時機,及時讚揚鼓勵:

及時的讚美猶如生病及時服藥一樣,對年幼的孩子會產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動課上時,當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表現的非常棒時,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及時的把握時機進行鼓勵:“你的聲音真響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進行中,就給以適當的讚美和鼓勵,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時忘記了,應該設法補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師的說服下,吃飯時終於肯吃蔬菜了,那麼我們馬上就要補上一句:“某某,真棒,葷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2、就事論事,堅持原則:

在給予孩子的讚揚和鼓勵時,老師要做到實事求是,不能誇張和縮小。比如: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一個孩子在畫“春天裡的花”,她畫了兩朵小小的、紅色的花,一個老師走過去看了看,用很誇張地表情說:“某某,你真聰明,畫的真漂亮啊,繼續吧!”當孩子們聽到這個讚揚,她非常高興,繼續畫了起來……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畫面,表面看看,該教師運用了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們繼續樂意的畫畫,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讀了《正面管教》,我們就會了解到,鼓勵是幫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和取得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實事求是的進行鼓勵和讚揚。對於上面的情況,其實我們可以嘗試一下說:“某某,這圖畫的真不錯,如果你能在畫的大一些,顏色再運用的多一些,那麼你肯定會畫的更棒!”孩子就會肯定自己的行為並繼續努力。

3、鼓勵也要愛的襯托

書中說到:安排特別時光、試一試抱一抱孩子都向我們講述了,鼓勵是需要愛的支援。讓我們通過貢獻來讓孩子感受到鼓勵,這麼感覺是多麼的美妙。班中經常有那麼一個孩子是大家公認的調皮鬼,其實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責備、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試一試將孩子“抱一抱”,那麼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經後的工作中學習更正確、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正面管教》讀書心得體會 篇五

初冬,不如隆冬神聖莊嚴,不如金秋給人已收穫的喜悅,然而它卻承載著別有的一份美麗,讓我眷戀……11月中旬,在園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將一起跟隨Linda老師帶來的《正面管教》開啟四期的課程,可以說是為我們帶來一場身心的洗禮,為了我們學習的有效性,領導還為我們提供了《正面管教》書籍及踐行工具卡。在學習中我們一起頭腦風暴、一起分組討論、一起分享收穫、一起參與各種遊戲。四次的學習讓我們彼此拉近了距離,更加深入瞭解彼此、理解彼此、溫暖彼此、最後到欣賞彼此……之後,我便以依依不捨的姿態利用工作之餘閱讀完這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對於學習正面管教,我有以下體會:

一、先聯結情感、認同感受再糾正行為。

以前我在工作中在解決孩子問題上會直接去糾正孩子,直接指出他的錯誤和不足。有時候,甚至還會講一大堆的道理,認為這些道理你應該都懂,因為我是為了你好。甚至我們還天真的認為,我們這樣糾正了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可事實是:不良行為一直存在。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我們的話呢?今天我學習正面管教之後完全明白了,原來都是因為自己沒能和孩子建立好聯結。

德雷克斯說:“愛不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關係”,先聯結再糾正是要我們通過傳遞愛的資訊,建立親密和信任,而不是距離和敵意。這其中往往透著這樣態度:“我愛你,而答案是不”;“我愛你,我相信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相互尊重的解決方案”。比如,孩子在商場鬧著要買東西,可家裡的這種玩具已經很多了,你又不想縱容孩子這種出門就要買玩具的壞習慣。那麼,就要在糾正孩子錯誤之前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認同感受,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去積極的影響孩子,這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簡單的來說:就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一旦有了情感聯結,孩子們就會願意接受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糾正了。

這裡的糾正行為,是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或者和他們一起來找解決問題的方案。買玩具這件事情,就可以和孩子就買玩具達成共識,而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愛時,彼此之間才更可能達成共識並容易執行。因為,此時,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下面的這個案例是我運用Linda老師講的認同感受的“你感到……是因為……你希望……”句式來幫助孩子解決了分離焦慮:週二早上我們班有個小女孩高高興興走進教室,把玩具放進自己的抽屜裡,接著跑回班級門口,往外張望著,這時臉上的笑容已經變成了兩行眼淚,最後終於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便走向前蹲下來幫她擦拭眼淚,與她說話:“寶貝,程老師理解你的感受,你現在心理很傷心,很難過,是因為你還沒有來得及跟媽媽說再見,媽媽就走了對嗎?”孩子聽了我的話用力地點點頭,哭的更傷心了。“那你希望我為你做點什麼嗎?”我撫摸著她的背接著問。

這時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些,對我說:“小程老師,我想讓你抱抱我。”接著我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又和孩子約定下次先和媽媽說再見,再進教室。孩子就高興地去吃早飯了……擁抱是最天然的動作,是最能表達愛的親密接觸,也是情緒控制和安撫最有效的動作,在我的擁抱裡,孩子得到了安全感,得到了愛。相信孩子在這一整天裡都不會再因為這件事產生壓力了,因為她內心不再有不安和恐懼。其實,不只是和孩子需要建立聯結,愛人,親人,朋友,同事都需要情感的聯結!

二、含糊的讚揚不是鼓勵

德雷克斯一直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這個詞來源於一個法語詞根,其意思是“將心給與”,鼓勵能幫助孩子培養勇氣,增強自信。但含糊的“真棒”不是鼓勵,小孩子的最好方式是要讓你的鼓勵很具體。比如,一個孩子剛完成一個泥工作品拿給你看,而你對孩子說:“哦,這是我見過最漂亮的作品,你簡直太厲害了!”那麼你對孩子的幫助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大,你教給他的可能是,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取悅別人,這是一個危險的人生信條。告訴這個孩子:“我看到了,你真的很喜歡紅色和黃色,你能跟我說說你是怎麼做的嗎?”這樣,就會開啟交談和一起學習的大門。不過,我個人感覺這部分有點難,稍微不注意就又說成讚揚的話了。所以,這需要我們不斷反覆的練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