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吶喊》精品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 閱讀(2.76W)

《吶喊》精品讀後感多篇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使人津津樂道的文章。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吶喊》讀後感,歡迎閱讀!

《吶喊》讀後感1

書是一葉扁舟,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書是動人心絃的歌曲,讓人如痴如醉;書是一雙翅膀,帶你領略萬千的世界。在寒假裡,我讀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合集,其中收錄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十四篇小說。這些小說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風貌,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在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魯迅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智慧才幹,是我們的驕傲!

在這麼多的小說中,要說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狂人日記》了。

《狂人日記》講的是一個“狂人”的故事,他覺得誰都要吃了他,殺害他:出門發現趙貴翁的眼色很怪,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自己就覺得他們要謀害他;女人打她兒子說:“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覺得女人想咬死他;無意間聽到狼子村佃戶對大哥說,他們村裡一個大惡人被大家打死了,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來炒著吃,看到大哥不住的點頭,便想到了“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越來越相信大哥和他們一夥要來吃自己;大哥帶來的醫生叫他多休息,他認為醫生要把他養肥,可以多吃點肉;後來又覺得妹妹是被大哥殺害的。最後,他鼓起勇氣發出吶喊:“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其實,我覺得文中的“狂人”,就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害怕和抵抗他們人吃人的慣例。

所謂的人吃人,也就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殘害、壓抑人性,具有吃人的性質。當然,在古代也常有人吃人肉的事。可見封建社會有多麼可怕。記得那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上,帶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作者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點頭哈腰的。將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展露無遺。

可見魯迅先生多麼的不容易,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已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只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這就是不屈的中華精神!

《吶喊》讀後感2

初讀《吶喊》,體會確實頗小,再讀《吶喊》感悟頗深。

尤愛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最鍾愛他的《吶喊》。

先生的文章很精闢,其所蘊含的意味著實耐人尋味。似“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不知怎的,讀先生的文章總有一股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品來總會心潮澎湃。

魯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吶喊》真實描繪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反映了“五四”徹底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的革命精神,真切的體現了魯迅先生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不禁讓我想起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真實寫照。《吶喊》便從中國社會底層挖掘出了愚弱的國民,可謂是睜眼看中國的第一人。

魯迅先生曾問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對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便是魯迅開始創作《吶喊》的緣由。

先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喚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先生對人吃人的封建社會進行無情的揭露和猛烈抨擊。至於先生喊聲是勇敢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用他的話講,既然吶喊,須聽將令,倒不恤用了曲筆。

《吶喊》讀後感3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異常沉重。整個人好像還沉浸在書中那一幕幕悲慘而感人的畫面中。此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愛國精神,佩服他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勇氣,更佩服他那揮灑自如的妙筆

《吶喊》一書中,魯迅先生通過對“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描寫,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腐朽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僅標誌了現代文學小說的形成,更是對封建吃人禮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劍。魯迅通過一個病人癲狂的語言,把一個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現在人們面前。滿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遠處在擔心與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為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從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只有推翻和摧毀吃人的封建禮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們。

如果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直抒胸臆抒發憤懣情懷的開篇之作,那麼〈〈阿q正傳〉〉中,則有著魯迅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宣洩,這是五四運動最為傑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像,而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魯迅以辛辣諷刺的口吻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在批判與諷刺的同時有又充滿了同情,所以魯迅的諷刺,不光是怒其不爭,更有著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諷刺背後,還隱含了魯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所表現的水鄉風情,人物形像是那樣的真實,自然,猶如身臨其境。

《吶喊》讀後感4

魯迅大概是我們最早認識,並且又被不斷重新認識的作家之一。從傻傻地分不清周樹和紹興,到後來的厭棄,再到重新被奉上神壇,大抵在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中間是常有的事。

魯迅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採用白話文創作西式小說的作家,這也是本文將他放在第一位的原因,然而,這並非唯一的原因。他的小說比起他海量的創作而言並不算多,卻足以奠定他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跟同時期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他直接從西方作家那裡獲得經驗,而非發明一種新的文體,因此,在創作的技法上絲毫不亞於同一時期的西方作家,然而遺憾的是,儘管魯迅曾表示要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但晚年的他,無論從精力還是時間上,似乎都不支撐完成這樣一部著作。他醉心於維持自己文壇領袖的地位,將所有的熱情都訴諸於雜文,在左派陣營中越走越極端,最終失去了獨立批評的性格。

《吶喊》收錄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早期的短篇小說。按照官方的說法,作品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類似的說法,恐怕早就成了文學界不可避免的俗套,但仍不能使我們避免重讀魯迅時的震撼。這些震撼,或許是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至少在他自己所在的左派陣營中,沒有人能直面一個贏得勝利的未來無法檢視作品真正的意義!

《吶喊》讀後感5

在暑假之際,我們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給我的感觸異常深刻。

如果問我在《吶喊》中最喜歡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為了這個“仙丹饅頭”老栓在茶館中賣力工作,可是最後,老栓迷信的想法卻害死了兒子。而這種舊社會的迷信想法處處體會著中國社會、人民的愚昧、無知和迂腐!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不僅如此,在《故鄉》中為我們呈現出的那個機智勇敢的小閏土,曾是該作者魯迅先生多麼要好的朋友!長大以後,還不是分出了地位階級,閏土還不是生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這不正表現出了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的情形嗎?

而那個以偷為職業孔乙己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最後死去,這篇《孔乙己》不是象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們看到了一個雖然沒有錢,但是渴望學習,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難道不覺得悲哀嗎?

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墮落。同時也讓我越發的敬佩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