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高二的吶喊讀後感

讀後感 閱讀(1.73W)

高二的吶喊讀後感

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把自已內心深處的話說出來,讓大家一起喊吧!喊出自已的心聲,讓自已做主人。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吶喊讀後感,請您閱讀。

吶喊讀後感1

魯迅作品中, 《吶喊》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吶喊》中,我認為《孔乙己》和《藥》二文寫的是比較幽默,詼諧和帶有諷刺性的。

《孔乙己》此文開端十分仔細的將酒店描述了一番,之後才開始描述孔乙己此人,一個穿著似乎十多年沒有洗過的長衫的書生.雖然說是一介落魄的書生,但他卻是一個十分孤傲清高又愛說謊的人,有這麼幾句:他們又故意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你還被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文中將孔乙己寫的是笑料百出,由於孔乙己是一個愛說謊的窮書生,為了生計最後偷到了丁舉人家裡,被人打折了腿。當他再次來到酒店時,他仍然像以前那樣讓人溫一碗酒,不過他這次的聲音極其低,掌櫃見了仍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而孔乙己這次有一些不太好意思。當掌櫃問他:“孔乙己,你又偷了人家東西嗎。”孔乙己仍像以前那樣撒謊道:“不要取笑,跌斷的。”他喝完酒,又一點一點狼狽地用手走了。但是這次他付錢的動作又與上次不一樣,第一次是這樣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這一次是這樣的: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說明孔乙己已十分的窮困潦倒和可憐。

而《藥》一文卻與《孔乙己》截然不同,它講述了一家為了小栓治病去用很多錢換來蘸有人血的饅頭(舊時迷信,以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癆,劊子手便藉此騙取錢財。)可是到最後由於小栓父母的愚昧無知小栓還是去世了,直到最後小栓父母還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只是十分傷心的在小栓墓前哭泣。而在掃墓時小栓的媽媽還遇見了一個人,此人就是來掃墓的夏瑜媽媽。

作者利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人物夏瑜來隱喻清末女革命黨人秋瑾。文章中有個句段是“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麼?”(這時秋瑾已被清政府殺害。)

魯迅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映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輕視和一種可悲的社會現象,對舊時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視。從這兩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無耐與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絕望。

吶喊讀後感2

閱讀,是一種享受——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閱讀,是一種情懷——關照自然,渴望傾聽,親近生命,走入心靈。閱讀,是一種幸福——自然中的小草,大樹,人類中的快意與波瀾,都會閃爍愛的火花、情的洋溢,都會流露出笑的快慰,苦的澀味......

在三年級暑假是,我看了一本魯迅的名著《吶喊》這本書裡有14篇短篇小說,它們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以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表現了魯迅對名族生存的強烈關懷和對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看完真本書,要說起我最喜歡的一篇,那就莫過於《狂人日記》了。

《狂人日記》寫了魯迅在一個有著美好月色的夜晚已經發現有問題,要是我們啊,只以為今天的夜色是那麼美好,身邊的一切都很美好,並不會發現危險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早上,魯迅小心出門,趙貴翁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又怕他,他已經知道自己有危險了。魯迅看見女人打孩子,女人說:“老子呀!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吃了一驚,還有的人看見女人打孩子都鬨笑起來。陳老五把魯迅拖回家中,家人把他關進書房。前幾天,魯迅聽說狼子村的一個大惡人,給打死了,幾個人把他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魯迅這才明白,他們要吃了他。魯迅大哥找來一個醫生,來看他有沒有病,準備吃了他。一個人,魯迅逼問他,是不是吃人的事,他不肯說,後來被嚇回家。他告訴哥,吃人的人連蟲子都比不上,明天他們便會吃掉大哥,後來房子坍了,原來是他們要魯迅死,魯迅還一直勸他們。要是我呀,一聽到他們要吃我,腿都發軟了,不知該怎麼辦,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肯定會收拾好東西,走得遠遠的,絕不會讓他們再找到我,一走了之。但是,魯迅卻一點兒也不害怕,依然呆在家裡,一直關注著哪些吃人的人,下一個的目標。還要勸那些吃人的人,不要再吃人了。真是勇敢啊。還為他人著想。魯迅終於知道了妹子的死,大哥把妹子的幾片肉和在飯菜裡,暗暗地給我們吃。最後,魯迅還呼籲:救救孩子。要是我生活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生不如死每天都提心吊膽地過著日子,一會兒害怕這個,一會兒擔憂那個,沒有一天正常的日子,擔驚受怕,擔心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自己,每天吃不好,睡不好。但是魯迅,卻十分堅強,毫不懼怕地跟吃人的人明爭暗鬥,不怕困難,堅強地活下去。他看清了整個社會,原來是那麼黑暗。

我每次遇到困難,總是當縮頭烏龜,讓困難戰勝我。

每個暑假,便是我的倒黴日,每天練習4個小時古箏,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練得我呀,一看到古箏書就想撕。每當坐在古箏前,心中總有說不出的苦,頭昏腦脹,一天24個小時,睡覺9小時,古箏4小時,作業2小時,2小時看書,還要做些別的事,那還有多長時間可以玩呢?暑假原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候,但是我的心中早已蒙上了一層陰影,一到暑假,便會感覺到無比的累。唉!沒辦法,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每天,媽媽讓我練習4個小時古箏,我總是偷工減料,練一會,玩一會,玩的時間總比練的時間久。每次去老師那兒,總是被老師一頓罵,過不了關。但是,我看了《吶喊》,看到了魯迅的堅強,坦誠,不怕困難,我心想:魯迅那個時候遇到的困難,難道比我現在的困哪小嗎?不!想到這裡,我心中立下了一個誓言,一定要好好練習古箏!從那以後,我每次都會全神貫注地練習古箏,從媽媽不知的4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往上加。去老師那兒上課時,老師還誇我:“進步了不少!”我心中樂滋滋的。到考級那一天,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場,看著別人個個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的心中充滿了自豪。輪到我考了,我自信滿滿地先鞠了個躬。然後回到座位上,當第一個音符開始,美妙的音樂響起,到最後一個音落下,美妙的音樂還在迴盪。從此,只要我遇到困難,就會想起魯迅。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社會腐敗,但是還是很堅強啊!還寫了那麼多的小說。笑到這兒,我便會與困難做抗爭,讓苦難迎刃而解。

《吶喊》,一本讓你認清社會的書,一本讓你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書!

閱讀,使你如風,掠過千山萬水,黃河黃山,長江長城,使你如燕,翔過綠色、藍色與黃色的家園,品評每一朵牡丹與茉莉,國色天香與暗香悠然,也是不同的境界......

吶喊讀後感3

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接觸魯迅的文章,才會真正感覺到“大文豪”的文豪之氣所在。薄薄的《吶喊》中雖然只有十幾篇文章,但不乏經典之作,如其中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一部作品或者一篇小說能經歷時光的篩選和磨鍊,然後流傳至今,思想的光輝絲毫不褪色,那應該是其中的內容更多是表現出深層次的意義,而《吶喊》正是如此之作。雖然魯迅先生早已作古,但其文筆文風仍不是活力,而在《吶喊》中對國民性赤裸裸的剖析和抨擊,在今日看來,更有另一番風采。對中國國民性的抨擊,不止是魯迅一人,像林語堂、柏楊之輩,也對中國的國民劣根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但與他們所不用,魯迅的《吶喊》更對國民性“劣根”的“根”進行剖析,從整體的民族性入手。一個民族“國民性”的形成,自然與幾千年來文化的潛移默化的薰陶有密切聯絡。幾十年前,我們的國民性如此,今日,或者幾十年後的今日,“我們”或者“他們”也會如此,劣根猶存,這邊是國民性的“根”。

魯迅曾說,他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不可否認這與當時國人思想鈍化,麻木不仁有關,而這一切的形成又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他在《吶喊》中對整個國民性進行猛烈的剖析抨擊時,其實也就是在對自身的剖析和檢討。正如其中一文所說的那樣“人性大抵都如此,只不過是個人控制能力不同罷了”。

從《阿q正傳》中,更能明白魯迅文筆的不朽,或者說是阿q的不朽。其實阿q一直都沒有走遠,也許就活在我們自己的身邊,甚至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或許我們不願承認罷了。魯迅用濃墨描寫阿q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在“借鑑”自己或身邊的人。而阿q發明的“精神勝利法”,更是我們中國國民性中的“精粹”,也是我們很多時候都得以借用的“祕籍”。看看我們以前的“天朝上國夢”,看看我們現在還把自己得不到的當作是對別人的賞賜,鬥不過別人,便躲在自家的被窩裡顯耀祖宗的餘威,就算在睡夢中,嘴角還露著輕輕的輕蔑笑意的痕跡,儼然一副阿q標準像。

讀魯迅的書,尤其是吶喊之類,讀多了,每次都有心驚膽戰的感覺,甚至有時還會有冷汗直冒,模模糊糊中似乎是在隱射到自己的“劣根”,時不時總要抬頭環視四周,看看別人有沒有發現自己的異樣。

之前曾經看過一篇關於評論魯迅的文章,大體是說魯迅在猛烈抨擊國民性的“劣根”時,國人看了隱隱約約“知其所指”,但又不會感覺“害怕”,那是因為這種劣根早已根深蒂固,四海皆是了。你如此,我亦是,他一樣,既然大家都如此,那怎會有“害怕”呢?

在國民的迷茫中,魯迅大聲疾呼,奮力吶喊,只是他那薄弱的聲音有幾個人會聽到呢?聽到的人之中又會有幾個明白呢?而明白的那些人又會有幾個去改變呢?

也許,更多,更多時候,都自己在無力地吶喊。

吶喊讀後感4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即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所看到和聽到當時一幕幕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為背景,文中較大篇幅敘寫了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如何的一絲不苟和對先生的欣賞,只是在魯迅先生看來:學醫只能醫治身體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醫學所能拯救的。文章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魯迅先生強烈愛國意識的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文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依舊振聾發聵。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篇文章遺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的淵源,讀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5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我再次想起《記念劉和珍君》中先生的憤慨……

不知道書店是以怎樣的心情,在銷售排行榜首上寫下“吶喊”二字的,至少對於我來說,這是一種驕傲。儘管它只是一本老書,儘管它的定價遠低於同類書籍,儘管驕傲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吶喊》被擱在一個不起眼的書櫃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閱讀起來。雖然讀了《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彷彿每一次閱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於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吶喊,是失望地彷徨,還是點上一支菸,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麼!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麼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部落格、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捲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佔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菸,吞吐著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鬥,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惡疾,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術,抓一帖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媚外的頑症?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許,沒被快餐文化汙染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