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工作總結>調研報告>

縣域醫共體資訊化平臺專案建設的意義及必要性

調研報告 閱讀(2.6W)

一、專案建設的意義

縣域醫共體資訊化平臺專案建設的意義及必要性

(一)惠民:有助於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創新、讓老百姓受益更多

通過資訊化建設,推出各項惠民舉措,讓老百姓感受到新醫改帶來的更多好處和實惠。包括提供多手段、多方式的立體化服務渠道;推行主動式醫療服務,減少重複檢驗檢查;讓老百姓少生病、看病更方便、看得好病、費用更便宜,提高醫改帶來的健康獲得感。

(二)惠醫:有助於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的分級診療體系

構建資訊化環境下的三級聯動的醫療衛生服務協作體系,顯著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引導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構建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的難題,促進分級制度真正落地和實施。

(三)惠政:有利於建立基於醫療健康大資料的監測和預警體系

加強醫療健康大資料應用體系建設,採集和匯聚健康醫療大資料,加快推進統一權威、互聯互通、高效實用、安全可靠的區域“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建設,規範健康醫療資訊建設標準、技術規範和工作機制。動態掌握衛生資源,監管醫療衛生服務,並利用平臺上收集的醫療資料和公衛資料進行分析,為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支撐。支撐“大健康”“大衛生”建設,依託大資料聯合其他行政管理部門,開展部門協作,提升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綜合保障能力。

(四)夯基礎:有助於形成互聯互通、可持續的區域醫療健康資訊化體系

資訊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化、系統化的工程,在基於分級診療的醫共體資訊平臺建設專案建設的基礎上,有利於構建各級醫療健康資訊彙集的統一資料中心,減少資訊孤島,藉助平臺和應用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通過踐行標準、總結模式、完善機制,提升行業綜合治理能力,通過強基層、建立上下級醫療機構資源銜接和業務協同的紐帶,有利於形成本地衛生資訊互聯互通的優良基礎,形成本地衛生資訊產業生態環境,也為全民健康資訊化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專案建設必要性

(一)健康中國的國家政策要求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表明,大力推進資訊化建設,是覆蓋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戰略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資訊化具體到衛生領域就是要建設並完善覆蓋全國、快捷高效的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從而增強防疫監控、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並且推進醫療服務資訊化還有利於改進醫院管理,為開展遠端醫療提供便利和保障。通過資訊化統籌規劃電子病歷,有助於促進醫療、醫藥和醫保機構的資訊共享和業務協同,最終支援醫療衛生的體制改革。

(二)自治區“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建設要求

自治區已經下發“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區建設規劃和落實2020年民生事實的要求,全面推開影像、超聲、心電等遠端診斷中心建設。要求依據《縣域醫共體資訊化平臺建設功能指引》(試行)內容,建設醫共體醫療衛生健康資訊平臺,構建區域一體、上下聯動、資訊互通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通過改革,使縣域內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執行更加規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效率和活力進一步提升,做到縣強、鄉活、村穩,構建縣鄉一體、以鄉帶村、上下聯動、資訊互通的新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縣域居民個人醫療費用降至30%左右,90%的患者在縣域內就診,65%的患者在基層就診。

(三)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同質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基於“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一體化資訊平臺,以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為核心,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從醫療資源的優化結構佈局為著力點,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醫共體範圍內形成一個區域醫療救治網格,為網格內居民提供居民疾病預防、診斷、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連續性醫療服務,推進疾病預防、治療、管理相結合,逐步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管理。通過分級診療資訊化建設,推動全市基層醫療機構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基層醫院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動基層醫院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四)有利於補足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不足和短板

通過注重區域“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資訊化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通過基於“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一體化資訊化平臺的建設應用,進一步整合、規範現有的醫療健康資訊資源、應急資源,建成全市集中共享、整體配套、高度一體化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應用基礎設施,形成隨需擴充套件、安全可靠、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運用資訊化技術,實現對疫情準確監控、及時響應,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採用集中共享、整體配套、高度一體的方式進行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全面提升疫情聯防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