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論文>開題報告>

重慶市萬盛區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問題研究

開題報告 閲讀(1.78W)

説明

重慶市萬盛區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問題研究

一、開題報告作為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申請的重要材料,應及時完成,不得隨意更改。確需更改開題報告,應由學生提出申請,導師簽字同意,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查蓋章後交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同意。

二、本表一式二份,A4紙張雙面打印,研究生院、學院各一份。

一、 論文開題報告

擬定論文題目:重慶市萬盛區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問題研究

擬題分類(√)

1. 基礎研究 2. 應用研究 3. 綜合研究 4. 其它:√

選題來源(√)

1. 國家基金項目2.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

3. 省部級項目4. 其它√

一、選題背景

在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全會精神的深入貫徹中,為認真踐行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立足國家“三農”工作實際和新時期發展需求,以消減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促進土壤質量和水質環境的改善,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黨到十九大報告也再次強調要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及2021年中央1號文件也指出: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面源污染進入中國環保議程的時間較晚,其實與中國面源污染的嚴重情形很不相稱。整體上講,目前中國的面源污染控制仍處於研究和規劃階段。有限範圍內的一些治理項目主要側重於從工程技術的角度分析面源污染的成因並實驗相應的治理方案,取得的實際效果還非常有限。

二、選題意義

面源污染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地表水質量嚴重下降;水源水質污染增加了城市供水風險和處理成本;農村生活用水困難,相當比例的農村人口飲用不潔水,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質量難以得到保障;水生動植物消亡,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萬盛區是重慶市的老工業礦區和重要的能源基地。轄區礦藏資源十分豐富, 有煤炭、硫鐵礦、白雲石、石灰巖、石英砂、滑石、螢石、粘土類等,其中煤炭為主要礦產資源。2020年已探明的煤炭工業儲量為4.87675億t, 硫鐵礦儲量130萬t。傳統的煤炭工業至今仍源源不斷地為重慶工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 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礦區生態環境問題, 並日益成為制約萬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目前工業點源水污染已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勢下,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地表水質量的主要因素,萬盛區由於多年來的採選礦, 市區東、南部山地主礦區的地表遺留下許多采空區, 採選後的尾礦堆積量和堆積點日益增多, 礦區四周及市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泥沙從採空區湧入市區淤塞排水通道, 帶來洪災隱患。採礦耕地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 城郊農民糧食減產, 收入降低, 危害和制約着萬盛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已刻不容緩。

三、重慶市萬盛區農業面源污染的基本情況

1、化肥、農藥、生活垃圾等投入物

化肥農藥中農作物等增產中會起重要作用,但其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少,截止2020年底,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40.2%左右,農藥平均利用率為40.6%左右。它們剩餘的成分就會通過各種途徑,比如徑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蝕等進入環境中,使水體裏面等藻類植物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水體失去活力,丟掉原有的功能,水色變綠、變黑,嚴重的時候散發惡臭。那些剩餘成分,還會改變土壤的特性和結構,使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和重金屬物質殘留。

2、禽畜養殖糞污

近年來,畜禽養殖業由農民個人的家庭飼養逐步演變成集約化、工廠化養殖,養殖的廢棄物處理卻跟不上發展,設備設施相對落後和陳舊,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後,大量養殖的畜禽類的排泄物無法及時處理,讓傳統的農家肥變成了污染物,最終隨着雨水或者人工的沖洗,污水流入農田、河道、湖泊,造成土壤和水體污染,對環境造成危害。

3、農作物秸稈

農村地區每年收穫季節由大量的秸稈堆放中田間地頭,有的採用就地集中焚燒的辦法處理,燃燒產生的濃煙污染空氣,危害百姓的身心健康。

4、農用塑料薄膜

傳統農膜廢棄中耕地中自然降解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會影響和破壞土壤原本的性質,妨礙農田機械化耕作,抑制農作物的生長,降低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膜殘片容易隨農作物秸稈進入飼料,造成牲畜誤食,導致它們生病甚至死亡

5、礦區對農田重金屬污染

煤礦區土壤重金屬來源廣,主要包括固體廢棄物堆放,比如廢矸石,會形成矸石山。特別是一些含硫較高的矸石山,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不斷進行氧化分解生成硫酸鹽類物質,尤其當降雨侵入矸石堆後,在矸石堆形成的廢水就會大量滲流出來,污染地表水。還有礦區煤煙型空氣污染,煤粉塵等幾個方面,重金屬污染具有不可逆性,

礦區重金屬引起礦區及周邊土壤污染, 主要是污水灌溉或污水排放所造成的, 特別在巖溶發育地區還會發生污水在農田中冒漏現象, 造成土壤和農作物中重金屬濃度增高。土壤被污染後, 土壤中微生物會大量死亡, 土壤肥力下降, 加速了土壤的貧瘠化、鹽漬化過程, 使礦區農業生態環境迅速下降。

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1、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治理;將城市區域和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等區域劃為禁養區,要求關閉或搬遷畜禽養殖場;飲用水源准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等區域也劃為限養區,實行禽畜養殖存欄總量控制。

2、化肥減量;按照“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等理念,堅持化肥減量和增效並重,加快推進施肥方式等轉變。推進新型環保肥料代替傳統化肥,開展水溶性肥料、高效肥、緩釋肥料新型肥料試驗示範,重點推廣生物肥、緩釋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大力推廣土壤測土配方施肥、土壤調配、深施技術,推廣基肥機施、種肥同播,引導農户改化肥表施,撒施為深施和葉面噴灑,逐步提升農户科學施肥水平。

3、農藥投入減量;積極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等田間調查和動態趨勢分析,及時發佈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防止盲目施藥。充分發揮專業化服務組織在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中的作用,加大統防統治服務力度,減少施藥人工和用藥成本。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使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切實提高農藥在作物上的附着率。強化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示範片建設,應用理化誘控技術、使用生物抑制劑等生物防控技術,稻田養鴨等生態調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通過舉辦培訓會、宣傳會等方式,加強對農藥銷售業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對技術培訓,逐步消除“亂配藥、混配藥和一包藥”現象,提升科學安全用藥水平。

4、秸稈綜合利用科學處理以及焚燒監管力度;積極推廣秸稈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菌類基料化對綜合利用科學處理。同時,進一步加強秸稈露天焚燒對監管力度。

5、農膜、農藥包裝、化肥包裝對回收;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儘量選擇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農藥包裝、化肥包裝廢棄物收集存儲和無害化處置設施。推廣加厚地膜和環保可降解地膜對使用,推進廢棄農膜對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6、農產品耕作土地對環境監測與保護;紮實開展農用土壤污染詳查,定期土壤採樣檢測,針對污染源土壤定期核查治理修復,進行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修復試驗和示範。

7、礦區以及礦區周邊生態修復;研究礦區面源污染的特徵, 然後採用植物改良土壤技術系統地研究其對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和機理,

五、國內外研究綜述

1.農業面源污染的具體類型

早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水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類型,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土壤、空氣也受到很大影響。他們普遍認為,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由農田化肥、畜禽養殖、農田固體廢棄物以及農村生活四種污染類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目前農業面源污染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農業生產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 包括過度使用農藥、農膜, 大量施用化肥以及畜禽養殖場排泄物隨意排放形成的污染;另一類則是農村聚居點和小城鎮的人居環境污染, 包括農村生活污水及垃圾等。目前生態工程技術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中應用較多, 也比較成型, 但在礦區面源污染的治理方面應用研究較少, 尤其是從污染特徵、控制技術、控制機理和控制原則等方面系統地對礦區面源污染的研究幾乎處於空白狀態。[15]

眾多學者逐漸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不僅侷限於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 還包括土壤板結、空氣等方面的影響。與此同時,他們認為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 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 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形成的環境污染, 主要包括化肥污染、農藥污染、畜禽糞便污染等。

由於農户對此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認識,在生產中仍然按照自己的經驗施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偏施化肥現象嚴重。目前耕地資源稀少,沒有足夠的耕地實施休耕制度,普遍存在多耕複種現象,王進等認為多年頻繁地施入化肥,對土壤結構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發生程度也逐年加重,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1]

美國環境學家udo等人依據養豬業資源管理調查數據, 得出美國家畜和家禽業中存在一些問題, 具體表現在: (1) 施用糞肥的農場為數不多, 施用糞肥的土地不足, 很難達到作物營養需求。 (2) 大型農場應該增加更大面積的土地, 來更好利用動物糞便, 以滿足氮素、磷素養分管理需要。 (3) 富餘養分的農場, 若果以堆肥、能量生產或肥料生產的方式施入到鄰近地區或用作其它目的, 那麼富營養化就可以得到化解。[3]學者Nana Haebo和楊宇等人表示糞肥施放的基本原則為僅將糞肥施放到需要肥料的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中。而且, 糞肥施放的量不能多於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量,[4]對糞肥的排放進行有效的保護環境的控制應專注於如何避免養殖場排放的糞肥對生態系統的營養平衡的損害或改變。[4]

段玉傑認為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 農田中的泥沙、營養鹽、農藥及其他污染物, 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壤中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水體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環境污染。

20世紀70年代末地膜覆蓋技術由日本引入,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迅速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李金霞等人認為使用地膜的地塊,隨着覆膜年限的增長,殘膜量越多,容易造成土壤水分、養分、空氣運行障礙,導致作物減產[2]。嚴昌榮等人指出土壤中殘膜不僅影響土壤、作物正常生長和發育, 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 還有一系列其他副作用, 如殘膜碎片可能與農作物秸稈和飼料混在一起, 牛羊等家畜誤食後造成腸胃消化功能不良, 嚴重時會引起牲畜死亡。由於殘膜不回收, 或者回收不徹底, 加上回收殘膜的處理方法欠妥, 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于田邊地頭, 影響環境景觀, 造成“視覺污染”。[3]

2.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因素

在我國, 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 化肥和農藥的應用成為提高土地生產力水平的重要途徑, 再加上化肥、農藥使用大量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 使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的國家之一。

關於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因素,杜江等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進行了剖析,微觀層面上,農業生產者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宏觀層面上,農業環境資源配置失衡以及政府失靈,是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根本原因。作者認為, 農業污染問題的解決還需從宏觀入手, 政府和相關部門除繼續完善農民收入保障體系外, 還需進一步完善市場制度並彌補政府環境管理的缺陷, 使得市場價格能夠更加完整地反映資源與環境價值。[4]並且他們依據環境經濟學理論並借鑑相關研究成果, 分析化肥、農藥的使用及污染現狀, 從宏微觀層面探討農業污染的經濟成因, 這在已有的研究中並不多見。[4]馮孝傑等人認為,農業是國家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 農村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主要着力點, 農民是巨大的內需消費市場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5]應該儘快遏制和改善環境污染勢頭, 為農村居民提供清潔的飲用水、乾淨的空氣、整潔而寧靜的生活空間。[5]作者從農業生產者的角度出發,指出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背離是產生農業面源污染的首要原因。韋寧衞則從政府角度分析,城鄉二元分割導致財政對農村環境治理投入嚴重不足[6],從源頭上缺乏政策的設計和制度的規劃。

謝小紅認為我國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呈現以下特點:環境立法的缺位, 農村環境管理機構的缺乏, 對環境保護和污染的性質和權利的劃分不相匹配, 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制度。[7]例如許多小企業的污染監測, 因為成本太高, 難以實現。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會計核算體系尚未建立。方向京等認為礦區面源污染主要是由礦區降雨徑流引起的重金屬面源污染。馬智等發現開採過程中, 由於巖石內原有應力平衡的破壞而形成的採空沉陷區, 不但經常引發滑坡和泥石流, 也造成了大面積的植被破壞、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等生態問題, 影響着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16}

3.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整治,學界從制度設計、經濟激勵、税收政策、技術方面等角度給出了建議。

制度設計方面,沈貴銀等人認為土地產權制度決定了人們對土地資源利用的態度, 並進一步影響農户的涉環境行為。市場是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 (Elinor Ostrom, 1992;Williamson, 2000) , 市場機制直接地影響農户的決策行為, 不當的市場激勵則會加劇面源污染的產生。[8]他們認為應當以“正面激勵為主,規制約束為輔”作為制度設計的原則。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仍然是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8]。趙海霞等人認為調整產業結構向着環境友好型轉變是現階段控制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9],政府應該從優化城鄉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夯實法律保障、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等方面入手,多維度地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

經濟激勵方面,徐翔宇等人認為政府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措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獎勵性的措施, 即把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納入政府的“綠色支出”;另一種則是懲罰性的, 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通過税收、排污費等經濟槓桿控制農業區農業面源污染源的排放[10]。並且尹昌輝等人認為,應該建立有效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將生態補償機制引入到農業面源污染控制中, 能夠有效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繼續蔓延, 達到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民增收的“雙贏”[11]。高陽等人則歸納分析了農田面源污染及生態補償的區域性和個體性差異, 提出農田面源污染差別化的補償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態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等區域性差異和公眾意識覺悟及農户種植經營等個體差異為核心, 實施差別化的生態補償方案, 並針對當前我國農田面源污染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差別化補償建議[12]。

財政政策方面,龔偉建議設立環境税,通過税收性質有損環境的生產方式,鼓勵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肖也佳等提出了徵收污染產品税。他們認為在污染治理過程中, 現有政策主要集中在污染源治理上, 較少關注居民參與污染治理。[13]更有學者建議採用“共同負擔為主、污染者負擔為輔”的財政分擔方式,將生態補償和生態税費相結合,建立政府、市場、農户三位一體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防治技術方面,嚴昌榮等學者在農田地膜殘留污染防治方面,分別採取了機械化回收、節約型地膜應用技術、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術。應該開展全國地膜污染等級調查, 摸清底數, 確定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和輕度污染區域, 因地制宜確定不同的發展和治理措施。[3]張小琴等人提出農業農村、住房建設部門會同生態環境部門,推動無利用價值的廢舊農膜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落實末端處理設施,進行無害化處理。[14]積極構建回收體系,建立健全以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為主的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在偏遠地塊或農膜集中使用區域設置廢舊農膜回收站點和必要設施設備。王進等提出應該加大農民技術培訓力度,重視化肥、農藥過量施用危害性宣傳[1]。他們建議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方式和推進農作物秸稈還田、綠肥還田等技術實施[1]。礦區面源污染應該儘量做到水土保持,防止地表沉陷等引起生態環境破壞,因地制宜、防治結合、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等。

參考文獻

[1] 王進,戴愛國,劉必友.推動化肥農藥減量使用的途徑與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20,(12):20-22.

[2] 李金霞,師海忠,劉君.玉門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10):.15979/62-1057/s.2021.10.020.

[3] 嚴昌榮,劉恩科,舒帆,劉勤,劉爽,何文清.我國地膜覆蓋和殘留污染特點與防控技術[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4,31(02):.13254/.2013.0223.

[4] 杜江,羅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成因透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04):22-27+42.

[5] 謝有奎,馮孝傑,楊琴,敖漉.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的系統分析[J].後勤工程學院學報,2009,25(01):86-89.

[6] 韋寧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財税政策選擇[J].地方財政研究,2013,(12):55-58.

[7] 謝小紅.關於農村土地污染的現狀及對策[J].低碳世界,2016,(04):.16844/10-1007/tk.2016.04.007.

[8] 金書秦,沈貴銀,魏珣,韓允壘.論農業面源污染的產生和應對[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11):.13246/.2013.11.016.

[9] 趙海霞,曲福田,朱德明,陳雯,陳江龍.減少環境污染排放的機制與控制政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04):628-633.

[10] 饒靜,許翔宇,紀曉婷.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08):.13246/.2011.08.002.

[11] 裴永輝,尹昌斌,程磊磊.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0):.13989/.0517-6611.2009.30.051.

[12] 崔豔智,高陽,趙桂慎.農田面源污染差別化生態補償研究進展[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7,36(07):1232-1241.

[13] 徐越,司言武,肖也佳,盧景瑾,陳文強.農村居民污染治理意願研究——以温州市平陽縣鰲江流域為例[J].特區經濟,2014,(03):158-160.

[14] 張小琴,陳龍國,胡美華,汪潔.浙江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實踐與對策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05):.16178/.0528-9017.20210503.

[15] 張正海,方向京,孟廣濤,李貴祥,柳小強.礦區廢棄地面源污染控制體系研究初探---------------------------------------------以箇舊錫礦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6):8622-8623+.13989/.0517-6611.2010.16.007

[16] 馬智,王永珠,胡秋萍.煤礦開採對井田內基本農田的影響[J].神華科技,2019,17(01):25-29.

[17]

六、研究內容和方法

1.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分為5章,主要安排如下:

第1章:導論。這一部分主要是闡述本文的研究背景與意義,並對研究地的選擇進行介紹,闡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以及採用的研究方法,指出本研究的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第2章:文獻綜述及理論借鑑。這一部分主要闡述農業面源污染的形成機理與成因研究,以及相關概念;提出了治理理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理論、公眾參與理論、制度變遷等相關理論,對其進行了理論分析,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3章:重慶市萬盛區面源污染來源與整治現狀分析。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根據目前所獲得的數據對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進行分析,從整體上掌握萬盛區農業面源污染的現實情況以及整治情況。

第4章: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這一部分主要是根據查閲相關文獻,分析出影響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因素,並對影響因素進行詳細的分析。

第5章:農業面源污染整治的思路和對策措施。介紹農業面源污染的整治原則和思路以及基本途徑和主要對策措施,本章內容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閲國內外的相關文獻,瞭解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現狀以及研究進度,整體掌握當前對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研究成果及新進展,借鑑前人研究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影響因素,在融資、農地流轉以及人才引進方面加以突破創新。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暫提出了幾種相關理論,治理理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理論、公眾參與理論、制度變遷等相關理論,將理論結合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分析,並根據實際數據分析結果,結合當前的農業發展情況提出農業面源污染切實可行的合理建議。

3. 預期目標

在推動農業農村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尋求面源污染治理的解決方案, 任何拋開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這兩個議題談論面源污染治理問題沒有現實意義。也就是説, 未來應當走農業環境政策一體化的道路, 相關政策既要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也要考慮環境保護, 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贏”,讓農村環保投入應當成為“工業反哺農業, 城市支持農村”條件之一。

所以,作為萬盛一個老工業礦區,一個在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先導區。它的面源污染控制首先要進行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後可以穩定土壤、控制污染、改善景觀、減輕污染對人類的健康威脅, 並在很多情況下同時進行農業經濟生產,生態恢復任重而道遠。

二、 論文工作實施計劃

論文工作的進度與安排

起止時間

進度安排

備註

2021.03.15-2021.04.30

確定論文方向

2021.05.01-2021.06.15

蒐集資料,翻閲文獻,寫出開題報告

2021.06.15-2021.08.31

查閲文獻、實地走訪調研瞭解農業面源污染情況

2021.09.01-2021.12.31

完成論文一稿

2022.01

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不足及改進建議

2022.01-03

根據老師的講評及意見,進行修改

2022.03-04

講評第二次論文草稿,集中解決漏洞

2022.04-05

整理打印、裝訂論文,參加答辯

三、 指導教師綜合意見

對報告人論文的選題價值、文獻綜述、研究或開發設計、可行性等的綜合意見

指導教師:

年月 日

四、開題報告論證記錄

包括時間、地點、參加人、建議、提問及回答要點等

記錄(簽名):

年月 日

對報告人確定的論題的選題價值、可行性、是否同意撰寫論文等做出結論

主持人(簽名):

年月 日

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意見

主席(簽名):

年月 日

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審核意見

蓋章:

年月 日

五、報告會結論

六、計劃變動情況(無變動此頁不填)

計劃變動原因:

計劃變動申請人(簽字):

年 月日

導師意見

導師(簽字):

年 月日

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意見

主席(簽字):

年 月日

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意見

蓋章:

年 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