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教学资源>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国小数学复习策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统一

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1.69W)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统一

浅谈国小数学复习策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统一

                     --浅谈国小数学复习策略

复习课是国小数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国小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复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点过细,进行查漏补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串连的过程。复习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每个学期期末都将有几周的时间进行复习,但多数教师长期以来对复习课关注较少。大部分老师都先是一大段复习讲解,几乎占去大半节课的时间,这样就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以前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重新讲解一遍,这样是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和要求;第二复习课就是做卷子评卷子,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累、学生苦不勘言……为此教师必须明确数学复习的目的任务:查漏补缺,系统梳理,夯实“双基”,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要他学”变为“他要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复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因此,思想教育应贯穿复习过程始终,不可放松。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并在梳理的同时查漏补缺,弥补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

四、注重劳逸结合。别整天都是语文数学,数学语文,作业做得满天飞,学生整天忙得昏头转向,头脑昏昏沉沉。这样做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在复习阶段学生的体育活动、音乐课等应该继续,让学生有休息和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加强对差异生的辅导。在复习过程中,差异生尤其让老师头痛。一个知识点讲解了好多遍还是出错。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有一个储存与提取过程。知识学生可能储存了,但提取有困难。而教师精力有限,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可采用“一帮一”“多帮一”“以优辅差”的方式。对差异生不要去攻难题,要降低难度,把基础的、易接受的知识点掌握就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六、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化归转化、空间想象、运算和探索创新等。教给学生多种解题方法,拓宽思路。对问题的解决做到游刃有余。

比如:甲数比乙数多180,乙数与甲数的比是3:5。那么甲数、乙数各是多少?

在解决这类题时,有部分同学无计可施,那么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1)从份数分析。甲数比乙数多2份就多出180,就可求出一份;再反过去求出问题;(2)可用方程解。“乙数与甲数的比是3:5”可理解为“乙数是甲数的3/5”,可设单位“1”甲数为X,乙数为3/5X列出方程;(3)可用“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等。“乙数是甲数的3/5”,对应量180是两数之差,它们对应的分率就该是(1-3/5)。“180÷(1-3/5)”就得到单位“1”甲数,进而求出乙数。

七、教师注意对易错易混的习题进行精讲,与其相似的习题进行比较,或者引申出与其数量关系相似习题进行比较归类,从而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等生)要有一个“集错本”。把容易错的或容易混淆的题记录在本子上,抽时间看看,记住记牢,养成好的习惯,做到“优”中更“优”。

比如:一根铁丝2米,第一次剪去2/5,第二次剪去2/5米,还剩多米?该怎样列式?这两种说法一样吗?为什么?

八、自选作业,树立主体意识。学生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完成作业也应该如此。倘若仅仅把作业变成一种单向的给予、命令、注入,难免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作业也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选择的权利,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热情,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优等生”“中等生”“差异生”根据自身能力可选择性做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总之,一节优秀的复习课必须目标要明,择例要精,方法要巧,训练要活,评价要准,纠正要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潜心研究,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更多的收获,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