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讲话致辞>领导讲话稿>

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精选多篇)

领导讲话稿 阅读(5.24K)

第一篇: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

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精选多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主要内容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几个关系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第二篇: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

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推荐访问本站:)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

主要内容

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

几个关系

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

第三篇: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洗新乡:刘俊

9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国—新加坡“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力建设”论坛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媒体,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干部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新媒体,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由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使用,后来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李源潮在中国—新加坡“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力建设”论坛中发言指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各国执政党和政府加强领导力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媒体,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干部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新媒体,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如何利用和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驾驭能力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智慧。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工具和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宣传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汇集民智民才、畅通表达渠道等方面,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善待新媒体。一是要注重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沟通。必须做到不畏惧、不逃避、不厌烦,以新媒体为诤友,敢于听批评的声音,勤于听不同的意见,在善待媒体的过程中,改进传统的方式方法,做好新媒体的利用、服务和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它们服务大局的能力。 二是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新媒体,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做到围绕宣传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密切联系实际、有力引导舆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育地方网站,主动发展政务信息平台,拓宽舆论引导的领域和范围。三是要积极主动为新媒体发展服务。要为新媒体采访报道及时提供权威信息,主动提供采访线索和便利条件。要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广大新媒体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要善用新媒体。一是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新媒体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着眼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切实实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和凝聚人心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加强网络主流阵地建设,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新媒体健康发展。要发挥好热点引导作用。实践证明,利用媒体统一思想、宣扬主张,教育群众、推动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三是要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要积极开展科学、依法、建设性、有领导的舆论监督,探索建立更新更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督模式和网上信访通道,确保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渠道畅通规范。

要善管新媒体。一是要坚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二是要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动新媒体事业发展,既要靠思想教育、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规范、机制约束。三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对新媒体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善待、善用、善管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善待是前提,不能善待,就谈不上善用;善用是目的,善待、善管归根到底是为了善用;善管是手段,做不到善管,疏于管理,就无法做到善用。

第四篇:领导执政能力的若干思考

对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若干思考

陈鱼乐 石柱县司法局宣教科 2014年4月2日(点击:2650)

马克思曾提出:“领导者应是社会公仆”。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就是服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创新,是我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然而,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党内和谐,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以提高思想认识、政策和工作水平,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卓有成效。这就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其执政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四种观念,增强六种能力,抓好六项工作。

一、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应树立四种观念。

首先,知仁善任,重用人才。我国古代的刘邦、刘备、曹操等都是知仁善任,唯才是举的榜样。例如刘邦启用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贤人,为他建立汉室江山,起到了巨大作用。史载,陈平原在项羽门下,可是不仅得不到项王的重用,而且还有杀头之危,于是他就投奔刘邦。刘邦启用了他,有人曾向刘进言,陈平有贪污行为不可大用。按照当时条款刘邦不用陈平。但他积极采纳了谋士的建议:现今不是治理贪污,而是需要贤人帮你打天下。刘邦便大胆起用了陈平,为他兴汉立了大功。如陈平智封韩信灭项羽、陈平机智释樊吟、陈平反间范增等便是好例。2014年10月16日,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桑顿问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重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黄奇帆回答是人才短缺。到2014年10月底,重庆市人才总量为172.0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为80.25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46.65﹪,占全市总人口量的2.56﹪。这个比例虽位居西部前列(陕西2.97﹪,四川1.92﹪,云南1.87﹪,贵州1.41﹪),但与京、津、沪和东部沿海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势在必行。今天,我们如果用各种条条款款限制人才,比如作45岁以后的就不能提拔为领导干部这样的规定,拔高了门槛,限制了人才。事实上,45—50岁的人,绝大多一般干部或中层干部年富力强,其中也有不少优秀人才,他们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不仅是骨干,也还具备帅才。如果骨干成不了将帅,那么一般干部还有什么进取心呢?人们只好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古人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用条条款款一刀切断,则很难唯才是举,且任贤选能就是苍白无力的空话。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用人机制,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

其次,不惜重金,奖励人才。德才兼备者重用起来后,有不少人会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收到佳效。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给他们经济待遇。古人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香饵之下,必有悬鱼;赏罚若明,其计必成。作为一个组织,一级领导,若对优秀人才不闻不问,对战功赫赫者不予重奖,与尸位素餐者等同,则谁还会尽力尽心,忘我奋进。路线决定了,方向清楚了,目标明确了,就要靠领导去带

好头,落到实处。领导机关必将为落实工作制定奖惩措施,领导者应积极兑现奖励政策,搞劳将士,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为我所用。

第三,公正廉明,警示人才。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干部看谁?就看领导。如果领导公正廉明,则群众心目中就有榜样,就会以此为鉴。表率作用发挥了,群众就会跟着去做,上行下效。换句话说,公正廉明的源头在领导和领导机关。源头正了,源尾就好。故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以身作则,垂范于人,意义何等重大。同时,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常敲警钟,可防路滑。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公正廉明警示人才的观念,不可能做一个正直有为的好领导。

第四,洞烛其奸,明辨是非。身为领导干部,要在雾里看花中,看到真东西。要有洞烛其奸,明辨是非的观念和能力。在复杂纷繁的矛盾中,有好有坏,有忠心的实干家,也有奸诈的小人;有人故意把一潭清水搅混,混乱视角,碔砆乱玉;有人却力保水清。如果一个领导没有较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辩别谁是谁非,那么就是一个庸人。

二、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应增强六种能力。

一是要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以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诸多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支、支部一班人的作用,摆脱唱独角戏的束缚。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精神。大力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支持干部队伍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工作创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在战场上,往往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事发生。在和平年代的经济建设中也是一样,如果一个领导没有较强的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大湖中每况愈下,甚至一败涂地。

二是要增强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依法治国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一个高素质的领导或者领导集体,必须有较高的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途径是:(1)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要积极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包括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积极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三是要增强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当前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好,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要特别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处理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要在大力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健地前进。

四是要增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其主要措施:(1)要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政策、法律,提高领导的政治素养和法律素质。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还不懂得什么,没掌握什么,需要修养什么。如果荒于学习,不懂政策和法律,领导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就会专横武断,就

会盲然无措,甚至把握不住纲领,盲人摸象,任矛盾摆布。(2)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早发现矛盾,有效化解矛盾。(3)要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4)要认真检查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避免因决策失误和方法不当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5)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发展生产的服务导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慎重和重点解决。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五是要增强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1)每位领导干部要善于联系群众,不要高高在上;要善于宣传群众,不要怕群众掌握法律多了会掉尾巴;要善于组织群众,因群龙无首难办大事;要善于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这样群众才会拥护我们。(2)我们要善于走群众路线,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点子上。(3)我们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诸多手段,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实效。(4)要发扬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细心听取群众呼声,切实了解群众疾苦,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

六是要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统一起来。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制、突发事件应负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法制建设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三、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积极抓好六项工作。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其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树立四种观念、增强六种能力的基础上,应以优良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带领一班人,积极抓好六项工作。

1、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要求清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效益与公平双赢;惟有如是,才能让群众满意。

2、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县级宏观调控的重点,应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内容既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又包括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有资料表明:到2014年11月底,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亿多人,按国家确定的2014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6﹪的指标,今后每年还会有1300万农民进入非农产业、跨入城镇。重庆市农民工已近700万人(市外335万人、市内329万人),且每年将有40余万农村劳力加入农民工队伍。也即大量农村富余劳力转移,需要广阔的就业门路,各级领导要为就业门路付出艰辛努力。

3、竭力缩小失衡差距。就我县而言,虽然社会经济在向前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势头仍在扩大,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组。据国家权威部门调查,最富有的10%

的家庭与最贫困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60%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4、抓好“三农”难题。“三农”这是发展的最大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镇边缘地带的乡镇、村组逐步被列入城镇管理,农民变为市民。如果城镇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为城市贫民,此情应引起县乡领导警惕。从国际经验来看,此情曾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个棘手工作,亟待解决。

5、抓好法制宣传和社会安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是要进一步提高市民法律素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为抓社会安全起到潜移默化的治本作用。因为我们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失业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还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要建好此网,首先要让普法广大对象接受并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其次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县社会的安全网,是保证广大市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打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安全才是目的。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无法抓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也就无法保障安其居乐其业。

6、解决好教育失衡问题。教育失衡将影响我们的长期发展与和谐。教育事业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严格区分教育事业产业经营和教育事业的社会目的。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各级领导,若能树立这四种观念,增强这六种能力,抓好这六项工作,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面貌将展示在广大人民面前,为期不远。

第五篇: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思考

加强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也是完善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切实贯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领导执政能力是关键,基层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处在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工作特殊、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是基层的领导干部,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一定意义上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缩影。因此,如何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势在必行,积极探索基层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途径至关重要。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是前进的基层。加强学习是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基层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增强执政兴国的本领,在学习中丰富改革开放的才干。为此,基层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必须从加强学习开始,通过加强学习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是要向书本学习。要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前要突出学习和领会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正确 1

的理论指导基层工作的具体实践;同时也要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向他人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人各有所长,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只有善于吸收他人之长,才能加快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试着关注一下,别人是如何成功地运用新鲜想法的。如果你能把这些想法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无疑也是一种创新”。三是向社会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社会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只要深入细致地留心观察,对比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四要学习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勇于创新,提高决策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层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实践中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创新自己的执政理念,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规范自己的处事行为。要用新办法、新思路、新理论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矛盾、新困难、新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新挑战,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增强基层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基层领导干部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从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紧扣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大局不分神,紧紧瞄准既快又好这个目标不停步,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坚决杜绝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

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二要树立民本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力创富民之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的观点不能丢。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善于交“穷”朋友,乐于结“穷”兄弟。关怀困难群众、关爱弱势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要树立服务意识。“领导就是服务”,党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基层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躬身为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思路、更新的举措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要经得住群众的检验,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出色工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增强实干能力,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

为政之要,在于为民;为民之本,在于做事;做事之基,在于务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基层领导干部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党的方针政策要通过基层干部贯彻落实到千家万户,贯彻落实到广大群众,贯彻落实到工作一线。如果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党的方针政策就不能落到实处,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为此,一要深入基层。基层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到条件最艰苦的

地方去,切实掌握实际情况、了解实际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二要深入群众。基层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理顺群众的思想情绪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结合起来。三要深入实践。身体力行地为群众谋利益是基层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基层领导干部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真正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推销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农民致富的信息员。

四、加强廉洁自律,提高从政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更应当模范做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行使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基层领导干部一要牢记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二要遵纪守法。用党纪国法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按原则办事、按法律办事,做到不绚私情、不谋私利。三要接受监督。基层领导干部要自觉接

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保证把人民群众赋于的权力充分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最后加强领导执政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制度的监管力度,毕竟制度的腐败比个人的腐败更令人担忧。要切实加大用制度约束干部,加大对干部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