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專題心得體會>

基於供給側結構分析的新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專題心得體會 閱讀(7.67K)

基於供給側結構分析的新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基於供給側結構分析的新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新疆人口城鎮化水平雖然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新疆農村教育城鎮化趨勢卻緊隨全國的步伐。在空間佈局上基本呈現幼兒教育在農村,國小教育向鄉鎮集中,高中教育向縣城集中的基本格局。在發展速度上,呈現雙語教育快速發展、免費教育覆蓋範圍逐漸擴大等趨勢。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教師人數短缺和雙語教學資源匱乏是等主要問題,應該結合新農村建設和資訊化建設,實施以提供優質雙語教學資源為主要形式的雙語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把農村中國小建設成為黨的先進文化的傳播陣地,民族團結教育的前沿陣地和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新疆基礎教育較之以往取得了長足進步。截至2016年9月,全區中國小在校生329.3萬名(南疆四地州169.62萬名,以下簡稱:南疆),其中少數民族在校生245.28萬名、佔74.49%(南疆156.58萬名、佔92.31%);少數民族中國小生接受國語教育的191.38萬名、普及率78.03%(南疆107.96萬名、普及率68.95%),比2012年121.88萬名(南疆59.37萬名)增長了57.02%(南疆81.84%),普及率提高18個百分點(南疆22個百分點)。2016年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同志作出教育惠民政策“四個優先”重要批示以來,全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舉措著力解決制約國語教育發展的眾多瓶頸性問題,在2017年秋季開學前率先實現了幼兒園“應建盡建”和學前三年幼兒“應入盡入”的目標。同時,通過抓按需補充、抓源頭培養、抓頂崗支教、抓轉崗培訓、抓改善待遇、抓地方主體責任落實等措施,力促師資問題加速緩解。

但是,對照2017年自治區黨委《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國小雙語教育工作的意見》(新黨辦發〔2017〕36號)提出的“用3到5年時間,基本實現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全覆蓋,到2020年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目標,對比全區少數民族群眾對接受國語教育的迫切需求,我區國語教育顯然還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國語教育發展不均衡、整體質量不高的問題,尤其在南疆和農村地區,依然還是教育惠民、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最大“短板”。

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接受國語教育的現狀亟待改觀。全疆縣(鎮)及以下農村中國小204萬名少數民族學生中仍有127萬人除國語課之外還在接受母語教學。另一方面,合格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即:“一缺兩低”(師資數量缺,國語能力低,教學水平低),仍然存在。2017年全區短缺國語教師8萬名,其中南疆6萬名,且多在農村地區。此外,從義務教育階段“問題教材”能在全疆正常使用十餘年而沒有被舉報、被發現這一嚴重事件來看,教師隊伍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政治敏銳性不高、政治鑑別力不強的問題。

本課題研究,旨在針對我區國語教育在均衡與公平、質量和效率、教育理想與社會現實、國家需要與個人期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從教育供給側改革入手推動國語教育均衡普及、質量整體提升的對策建議。

1.改革設想

供給側結構改革,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狹義上講,是相對於需求側管理而言的,其基本原理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供給側要素結構的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階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將其借鑑到國語教育領域,就是要調整供給側的教育理念、師資配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要素在課堂組織中的結構關係,減少國語教育供給側的無效和低端供給,增加有效和高階供給,使其更加貼近和滿足需求一側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領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

眾所周知,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艱鉅的歷史性工程,受人才培養週期、人才發展趨勢等多種規律的影響,有其不可逾越的階段性特徵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剛性特點。從“補短板”“保基本”到實現國語教育均衡覆蓋和教學質量整體提升,還有大量的根本性工作要做,不以創新性思維和超常規舉措加以推進,很難如期實現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提出的發展目標、辦好人民滿意的國語教育。

課題組認為,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採用“電視+教師”的雙師教學模式,以電視中的教師主導教學,課堂中的教師輔助教學,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就可以改善供給側結構,擴大師資的有效和高階供給,打破“一缺兩低”的制約,牢牢掌握我區國語教育的政治方向。

“電視+教師”模式,主要由電視中的主講教師和課堂中的輔助教師構成。主講教師按照新審定教材的課程標準講授學科知識、主導教學,輔助教師組織學生收聽收看,維持課堂紀律,解答學生疑問,輔導學生學習,組織學生與電視主講教師互動,將學生反映的普遍問題及時反饋主講教師。在一節課中,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和中學學生,電視主講教師的授課時間應占30分鐘,課堂輔助教師的答疑輔導等時間佔15分鐘。其它學段的授課時長分配,由教育部門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程度確定。

關於“電視+教師”模式的互動問題,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解決:一是螢幕內的互動,電視主講教師和本班學生的互動以及與不同班級、學校學生之間的互動;二是螢幕內外師生的互動;三是輔助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以及輔助教師和主講教師之間的互動;四是針對師生的專題答疑輔導互動。

2 可行性分析

2.1.區內外已有的經驗

2013年起,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在對雲南、貴州部分學校開展教育扶貧時,利用網路把一流中學的優質課程同步直播到試點推廣學校。在主講教師遠端講授結束後,由當地老師根據本地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助教學。依託人大附中開展的“雙師教學”模式所取得的成績十分喜人。據統計,在第一年試驗過程中,第一學期選擇相關試點校的12個班級進行觀測,結果9個班級平均分均高於所在學校年級平均分,最高差值達36.1分;第二學期試點校12個班級中,11個班級的平均分高於所在學校年級平均分,最高差值達46.41分。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源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於2015年初從上述各地區專案實驗學校中隨機選取了10所學校進行跟蹤調查,通過問卷發放和實地訪談的方式與51名主講教師及接近3000名的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經過半年多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雙師教學”專案可以有效提升該地區教育質量,幫助該地區的青少年通過受教育的方式實現脫貧,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實現以教育消除貧困的目標。”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決定在74個縣(市)的148所農村學校開展“城市+鄉村”“雙師教學”模式培訓改革試點工作,支援這些學校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緩解農村學校教師不足的狀況,精準提高一批農村教師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

其實,“雙師教學”模式在我區也早有應用。自治區教育廳開展的“光碟教學”試驗、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開發的電子化雙語教材、昌吉市回民國小通過播放內地學校的教學視訊,再由本地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書法學習教育、自治區電教館和中國電信聯合推廣的“IPTV教學”應用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

實踐證明,“雙師教學”不僅使得學生的成績和學習積極性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幫助鄉村教師從教學視訊中學到了好的教學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2015年8月,“雙師教學”專案得到了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的批示,要求教育部“結合教育資訊化和教師培訓計劃,對‘雙師教學’模式予以支援,並研究制定具體操作規範,加以推廣,促進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水平的提升。”

綜合分析廣西、雲南、貴州和我區的探索,不難看出,其優勢在於:一是易於普及推廣、便於操作使用。只要有電視這一普及率極高的傳播載體,就能隨時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推送到任何一間課堂,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教育均衡發展中公平與可及這兩個關鍵性問題。二是固化課程標準、保證教學質量。既堅持了一個高水平主講教師統一授課的“規定動作”,又考慮了本地教師針對性輔助講解的“自選動作”,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應該掌握的學科知識。三是節約投入資金、降低管理風險。可以大幅度減少師資補充、師資培訓、不勝任教學要求教師轉崗分流帶來的資金壓力和穩定風險,這對於新疆這樣一個財力並不富餘的省區而言,尤其顯得至關重要。

2.2我區具備的條件

(1)硬體方面

過去十幾年來,我區通過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端教育工程”、“自治區中國小雙語現代遠端教育建設計劃”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國家和自治區建設專案,極大改善了中國小教育資訊化基礎設施。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三通兩平臺”的實現,農村中國小已具備43643套“班班通”裝置、平均10M網際網路接入頻寬。2016年,自治區教育廳與中國電信新疆公司“新疆教育資訊化十三五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承諾為超過4000所學校進行光纖免費提速,為2.5萬個班級開展光纖進班業務,保障班均出口頻寬不低於20M,併為以上班級提供教育IPTV服務。網路接入條件和班班通裝置已為“電視+教師”教學模式的推廣奠定良好基礎。

(2)資源方面

新疆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於2014年9月1日在新疆電化教育館正式建成上線,通過翻譯製作、購買引進、合作開發和爭取援疆等多種形式多條渠道,彙集了學前及義務教育階段主要學科課程的漢語、雙語、民語類課程資源及精品教輔資源,另有各類視訊資源5000小時以上,資源總量達到7TB。中國電信新疆公司的IPTV教育專屬頻道能夠通過電視的方式,將新疆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所有優質教育資源傳輸到各地州、縣市及農村學校。同時,還能將電視螢幕、電腦螢幕與手機螢幕進行功能打通,實現三屏之間的課件直播、點播、視訊通話、大資料分析等功能。大量課程課件資源已為“電視+教師”教學模式的推廣提供充足保障。

(3)師資方面

近幾年,教育系統通過實施“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國培計劃”和“英特爾未來教育”等培訓專案,完成了各年度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與此同時,各種遠端視訊會議、遠端教師培訓和教學觀摩課遠端直播活動的舉辦,加強了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和能力。2014-2017年間,僅通過新疆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完成註冊的學校達4000餘所,註冊教師10萬人以上。多數教師都已具備基本的資訊化應用能力。

2.3 效益分析

(1)外部效益

政治效益。教育系統始終是“三股勢力”與我爭奪下一代的主陣地。“電視+教師”教學模式可以避免某些教師對教材的蓄意歪曲和肆意發揮,有利於教育在意識形態領域堅守主動權。它在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五個認同”教育,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少數民族雙語教學質量等方面,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濟效益。“電視+教師”模式的推廣,一方面可以使城鄉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共享,更好地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的優質、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教師掌握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培訓經費。特別是投入少(一名教師一年的財政經費支出即可基本配齊一所中型學校的電視)、見效快、易普及,加之隨著光纖寬頻的快速普及以及4G網路的發展,電視可以保障流暢、清晰的回放、點播、互動等功能,補齊現有遠端教育模式中的一些“短板”,凸顯覆蓋廣、成本低、週期短、效果好等優勢,對於新疆這樣一個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財政困難的邊疆省區來說,有著更為積極、更為現實的意義。

社會效益。據瞭解,中國電信新疆公司目前已經擁有超過500萬的IPTV電視使用者。“電視+教師”模式下,學生除在學校學習外,在校外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家裡的電視機實現學習及模擬考試等,儘可能拓展學習空間。還可以向幼兒和學生家長為主的社會人群輻射,也為他們學習和掌握國語創造一個很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除此之外,“電視+教師”模式,通過增加低成本的視訊攝像頭,可實現網路視訊通話,方便家校溝通,解決一些離學校較遠的家庭或寄宿制家庭與學校、學生的溝通。這些都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內部效益

提高教學水平。與傳統的繼續教育、國培專案、學歷提升等培訓方式相比,“電視+教師”教學模式對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影響是長期的,泛在的,潛移默化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教師也隨之學習,達成師生共學,教學相長。“電視+教師”是教師培訓中最行之有效的途徑,最切合實際的方式。

提升教學質量。全區優質教學資源與師資的充分共享,能夠極大提高課程教學和師資資源配置的均衡化水平。優秀師資的標準發音、現場授課和答疑解惑對少數民族學生提高國語水平、掌握學科知識至關重要,而奠定了國語基礎的學生,學習數、理、化學科的語言障礙將不復存在。

推進教改程序。“電視+教師”模式不同於以往的函授和電視教學,也不同於傳統的網路資訊點播式學習,可實現主講教師、輔助教師和學生的跨時空溝通,具有教育開放性、內容優越性、時間靈活性、手段先進性等特點,能夠使師生擁有獲取資訊的平等地位,有助於構建師生互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新模式,也是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教與學的“雙重革命”,能加快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由單一課堂學習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滿足了師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使教育更加體現以人為本。

總而言之,在優質教師資源嚴重短缺的新疆尤其是南疆和農村地區,通過“電視+教師”模式,實現跨越時空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對於實現黨中央、自治區黨委確定的國語教育發展目標、支撐新疆夯實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的基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實施建議

3.1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推進、分級負責、整合資源、義教先行”的原則,確保電視+教師”的模式順利實施。

3.2管理模式

(1)自治區教育廳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實施、巨集觀管理“電視+教師”模式的國語教育。

(2)由自治區統一製作或採購、播出和審查“電視+教師”模式課程,為各地州、縣市,特別是南疆縣鎮、鄉村學校和北疆牧區學校提供基本的、均衡的、兜底的但也是優質的國語教學服務與保障。

(3)各地州市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以縣為主組織實施“電視+教師”模式的國語教育。原則上除南疆少數國語教育條件好、成效顯著的學校、北疆國語教育基礎好的區域(縣及縣以下)和學校,可以按既有模式進行國語教育外,其他區域、學校的國語教育均實行“電視+教師”模式。

(4)自治區電化教育館(新疆教育電視臺、自治區中國小遠端教育中心)、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以“電視+教師”模式為工作重心,按照電視節目生產規律、電子教材生產規範,根據職責分工,互相配合做好“電視+教師”模式的主講教師遴選、教案編制、課程錄製與播出安排、答疑互動、教學方法和規律研究,以及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執行、維護和管理,重視資源的有效儲存與及時更新。課程播出要堅持先審後播、重播重審、三審終審的基本原則。

(5)“電視+教師”模式的核心是平臺,可依託現有IPTV平臺和雙向改造後的數字電視平臺進行各類教學資源在電視、PAD和手機上的分發。具體由教育行政部門商電信運營商確定,需保至少10M頻寬到班,播出清晰、流暢,網路租賃費用由自治區解決。

(6)“電視+教師”模式的主講教師由自治區所有在教學實踐和教改實驗方面走在前列、擁有錄播裝置、且社會認可度高的中國小校推薦,這些學校和主講教師同時可承擔教案編寫、課程錄製等任務。輔助教師由新增教師和在崗教師擔任。“電視+教師”模式實施後,一要提高增量教師准入門檻,寧缺毋濫;二要優化存量教師管理模式,通過跟班聽課、校本培訓,使其能夠勝任輔助教師工作要求。

(7)充分利用以往教育資訊化建設的基礎,不另起爐灶,也不搞重複建設,把學校現有的電視機、投影儀、白板、計算機等終端裝置都充分利用起來,不足部分,以縣為主予以填平補齊,所需費用可從中國小生均公用經費、嚴格控制新增學校教職工人數而減少的經費支出中解決,也可以商網路運營商解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機構對各學校開展“電視+教師”模式所需的電視機以及相關經費到位情況、應用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和問責。

3.3推廣方式

分步實施“電視+教師”教學模式,可考慮採用引導、指導、督導三個階段推進。引導階段:在專業技術隊伍的引導下選擇學校進行試點工作;指導階段:在試點學校取得成功後,指導各地州學校進行推廣擴大;督導階段:根據前兩個階段所積累的經驗教訓對各地州進行督導,全面推廣“電視+教師”教學模式。

3.4評價機制

一要建立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依託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實施“電視+教師”教學模式的班級的教學效果進行定期評估,形成統計資料,從而對“電視+教師”模式進行有效指導和及時調整。二要建立安全運營風控機制。“電視+教師”教學模式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同時,也面臨著網路和資源安全問題,需要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機制,做好應急預案,以保證教學正常執行。

4.結語

當前,新疆正處於暴力恐怖活動活躍期、反分裂鬥爭激烈期、干預治療陣痛期,在這種“三期疊加”的新形勢下,新疆高校內地生源學生和內地高校新疆籍畢業生中願意在新疆就業的人數在一定程度上不增反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教師的需求是未來幾十年內新疆必須面對的問題,而現存少數民族母語教師的轉化培訓及質量提升與新增教師的職前培養是推動新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兩個車輪,把握不好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導新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偏離前進的方向,導致新問題和新的不穩定因素的形成。現實情況要求新疆現行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養和培訓政策必須在未來二十年左右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而且要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培養和培訓的模式與質量上去。

教育資訊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少數民族青少年對於優質教育的需求以及新疆特殊的區情,共同決定了以“電視+教師”教學模式必將推進“國語教育”課堂革命,必將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將成為新疆義務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