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觀後感>

新版《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多篇

觀後感 閱讀(2.03W)

新版《少年的你》觀後感影評多篇

2019《少年的你》觀後感

10月22日下午,電影《少年的你》片方突然宣佈定檔10月25日全國公映。這一定檔訊息,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預售票房勢如破竹。此時距離影片原定的6月27日上映日期已經過去了近4個月。

兩年前,曾國祥的導演處女作《七月與安生》一鳴驚人;兩年後由原班團隊再度打造的《少年的你》,是流量巨擘易烊千璽的銀幕首秀,萬眾矚目。固然當時的撤檔令人感到遺憾,此次的突然定檔也讓它擁有了極高的爆發力,映前7小時37分,預售總票房已破億元,市場前景可觀。

殘酷青春與現實基因

《少年的你》是一部殘酷青春題材的電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園欺凌議題,因此整個定檔過程一波三折。

我們總習慣於謳歌青春,提及青春,聯想到的都是美好、清純、明麗、白衣飄飄等形容詞。但青春不總是如此。米蘭·昆德拉就曾說,“青春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是由穿著高筒靴和化妝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個舞臺,他們在舞臺上做作地說著他們記熟的話,說他們狂熱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話。”寫過不少殘酷青春小說的中國作家金仁順也如是談到她對青春的理解,“我看不出青春有多少美妙之處,相反,青春期就像莽林一樣,埋伏著陷阱和危機,充滿了暴力和死亡。一步行差踏錯,一生滿盤皆輸。”

青春的確如同莽林,它是少年與成人的過渡地帶,是孩童化與社會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穿過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會迷失其中或墜入泥淖。這是青春殘酷的一面。殘酷青春電影,主要是以寫實的手法,表現處於青春階段少男少女們的吶喊、彷徨、迷惘、痛苦、無措、慌亂,甚至也包括暴力、犯罪和死亡。

“殘酷青春”是華語青春電影一個非常重要的脈絡。從臺灣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1983),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到中國大陸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賈樟柯的《站臺》(2000),王小帥的《扁擔·姑娘》(1998)、《十七歲的單車》(2001)、《青紅》(2005)……這些大導演不約而同關注青少年的生存狀態,以他們的殘酷成長反映轉折時代的陣痛,將社會、國家、時代緊密融入青春故事的講述。

當然,隨著時代變化與社會進步,講述青春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2013年趙薇執導的《致青春》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青春依舊殘酷,但青春拋開了社會、時代、歷史等重大議題的負荷,將關注點聚焦於青春內部的齟齬與裂變,凸顯了青春的主體性。之後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祕果》等,都是這一路數。

短時間內大量同質化的作品扎推,這一類殘酷青春電影也漸漸顯露其它的問題。除了套路化、狗血化(比如大多有墮胎、車禍情節)外,它的殘酷更近乎“為賦新詞強說愁”。殘酷與社會、時代無關,也因為離奇無法投射到普通觀眾身上,不具有現實意義和普世意義。如今,這種架空、狗血的青春故事已不受市場歡迎。

另外一種既突出青春主體性,同時也注入現實基因的殘酷青春敘事,成為新的創作趨向。它們雖沒有楊德昌、侯孝賢的電影有那麼強烈的歷史感,卻也以相對輕盈的方式紮根現實的土壤。比如去年上映的曹保平的《狗十三》《悲傷逆流成河》,今年3月上映的《過春天》,殘酷青春與現實困境相互交纏、難解難分。

“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少年的你》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陳念(周冬雨飾)性格內向,是學校裡的優等生,努力複習、考上好大學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卻因校園欺凌而陷入漩渦。

小北(易烊千璽飾)是個小混混,輟學後便開始混跡街頭,日子渾渾噩噩,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場霸凌中,陳念被迫與小北親嘴,從而相識。因為種.種機緣,小北成了陳唸的保護者。

只是小北保護陳唸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選擇“以暴制暴”。這並沒有根絕校園欺凌。在一次他人對陳念失控的欺凌後,意外的悲劇發生,兩個少年的命運由此發生改變。

校園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顯性問題,其指涉的是,“在校學生之間發生的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進行侮辱性身心攻擊,並通過重複實施或傳播,使受欺凌學生受到身心傷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擊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係欺凌(小團體的孤立和排擠)、網路欺凌、性欺凌等。

在輿論中,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實際上它們的指涉並不同,校園暴力是犯罪行為,校園欺凌往往只是失範行為,因此它更普遍,更隱蔽,更難以被發現,危害人群也更廣泛。有資料顯示,西方發達國家校園欺凌的發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國內學者的調查資料顯示,國內校園欺凌發生率為33.36%。下文為了論述方便,一併將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統稱為校園欺凌。

青春電影一直不曾缺席這一主題的講述,比如巖井俊二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曾獲得戛納金棕櫚獎的《大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韓國電影《韓公主》等等。相較之下,大陸電影這一題材比較罕見。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義是,它較之於之前關注校園欺凌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更進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銳地聚焦了校園欺凌。雖然正片中少了不少預告片中曾出現的涉嫌欺凌的片段,但單單就正片而言,尺度已經有極大的突破。肢體上的毆打,語言上的侮辱,行為上的排擠,網路上的語言暴力等,均有很直接的呈現。

《少年的你》更直接地呈現了校園欺凌

少年們的惡從何而來?或者這麼問,少年是如何成為欺凌者的?

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等一系列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與學校對孩子個性有最直接影響。電影中的欺凌者魏萊(周也飾)來自一個富裕家庭,長得漂亮,成績好,很受學生歡迎。但諸多細節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她的復讀讓她父親一年都不跟她講話。正因為她在家庭中是被壓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過於弱勢,所以到了學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壓、缺愛的不安全感。

這是欺凌者的一個普遍特徵。有研究資料指出,50%的施暴者來自有虐待行為的家庭。他們本身來自於一個充斥著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從小就缺失了親情建構的安全感,這讓他們焦慮、恐慌,同時也可能對他人冷漠、敵視。

如果說家庭是防範校園欺凌的第一道關口,那麼學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關口,因為學校是校園欺凌的發生地。《少年的你》對成績壓倒一切的教育體制提出隱晦的批評。電影大量橋段呈現出了大學聯考前整個學校壓抑與雞血並存的狀態,人人都是大學聯考機器上的一個螺絲,好像只要不影響大學聯考,其他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體制下,成績是最重要的,對學生相關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沒有落到實處。校園一旦失守,校園欺凌便會蔓延開來。

那麼社會呢?那些口口聲聲說“你為什麼不告訴老師”“你為什麼不報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個社會構建的反對校園欺凌的防護網依舊存在太多漏洞,有時告訴老師或報警了,並沒有發揮真正的效用。像電影中的老師和警察都以“大學聯考要到了”而輕鬆放過了那些欺凌者,這加劇了她們對陳唸的欺凌。

《少年的你》在這一點的控訴上,有著極大的突破。在魏萊被害後,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帶到審訊室的陳念,與女警員言語對峙,她問懷孕的女警員,“你敢讓你孩子出生在這樣的世界嗎”(大意),讓女警員啞口無言。

據導演曾國祥說,他拍《少年的你》的起因是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女生被許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腳踢,而站在一旁的人,卻無動於衷。他不僅想知道為什麼少年成為欺凌者,他也想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是無動於衷的旁觀者。

因此,電影也以極大的篇幅關注了校園欺凌旁觀者這一群體——他們究竟在欺凌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有的協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關己的圍觀。包括陳念也曾是一個圍觀者,在同學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樓自殺前,她問陳念,“她們一直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陳念沉默,胡小蝶自殺,而陳念也成了下一個被欺凌的物件。在她被欺凌後,對她有好感的男同學讓她忍一忍,馬上就大學聯考了,他勸陳念“她(胡小蝶)是太懦弱,你不要被她們(欺凌者)所影響”。圍觀者的冷漠或許是出於自保,只是在無形中,他們也成了幫凶。

海報上“總有一個人是少年的你”看上去抒情,其實它可能是在問:在校園欺凌中,你扮演怎樣的角色?

曾國祥是非常細膩的導演,《少年的你》將小北與陳念這兩個置身於“陰溝中”的少年,相互庇護、相互溫暖、相互拯救的愛情,拍得扣人心絃、催人淚下。周冬雨爆發了超越《七月與安生》的演技,易烊千璽與角色高度貼合,兩個人的許多對手戲都令人心疼。因為太少見了,這樣的愛與守護太少見了——如此純粹,如此強烈又如此無私。他們的“攻守同盟”幾乎都要騙過警察了,就像女警員說的,小北不至於為了陳念而背上殺人、強姦的罪名。

是的,他們是少年。少年的核心特徵,其實是散文家周楓描述的,“只有可貴的一腔蠻勇”。“沒有經驗,不明白後果,青春期的勇氣是無知賜予的禮物。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很容易‘愛你愛得要死’——沒有經過價值衡量的話,一句抄襲的俗套修辭,輕巧得無需對此話負責他才隨意出口。對‘死’不求甚解,他沒認識到人生語法上的錯用。青春敢於付出代價,在於它沒有付出過代價,無知加盲目,化合之物與勇氣非常相似……所謂乾淨的青春,指的是因毫無經驗而呈現的敞亮——它還沒有形成立體結構,所以沒有必然的自身陰影。”

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被小北與陳唸的愛所感動,你被少年的美麗所感動,你也得正視,少年可以有多麼美麗,少年也可以有多麼邪惡。這句話很煞風景,但它赤裸地真實。

像白紙一樣純潔的少年,可能會有著超出大人想象的純粹與善良,也可能會有著超出大人認知的殘忍(聯想到剛剛發生的13歲少年殺害10歲女童)。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在道德觀真正建立起來之前,孩子們可能被絕對的自我中心意識帶偏,也可能受到一個錯誤的道德權威代表人物影響,換句話說,此時的孩子是“無知”的。

正因為“無知”,所以少年會有一腔蠻勇,為愛無所顧忌,肆意揮灑;也正因為“無知”,所以少年沒有經驗,不明白後果,他們的作惡也不計代價,就像小說中寫道的,“他們不像成年人偽善,所以他們看不起誰,討厭誰,就光明正大表現出來,光明正大地欺壓他,嘲笑他,孤立他,打擊他”。

因此,當我們歌頌少年的美麗時,我們歌頌的很可能是因“無知”而呈現出的敞亮;當我們訝異於少年的殘忍與血腥時,少年或許還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因為他們這張白紙恰好最先被塗抹了暴力的顏色——他們邪惡得不自知。

電影中的少年,也由此讓觀眾覺得“矛盾”。大學聯考前夕放孔明燈許願的那一張張美好的臉,在另外一個場合,他們是校園欺凌的冷漠圍觀者;在陳念這裡,小北是默默躲在身後的守護者,但在街頭上,他又可能成為信奉暴力的小混混……我們明明白白地為小北與陳唸的愛所打動,我們又切切實實地為那些欺凌者的惡所震驚。極善與極惡可能存乎一身,因為是少年的你啊。

《少年的你》的意義,不僅僅是喚起公眾對於校園欺凌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部社會問題電影,或許也在於它對“少年”的一次重新認識。小北與陳唸的相互守護也許會引來許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張明媚的臉,也可能有一張邪惡的臉。看清我們的少年,認識他們的“無知”,讓愛與善先於惡抵達他們,才能引導他們走到正途上。

2019《少年的你》觀看有感

一分鐘也不能等,趕著最早場看完《少年的你》。

一句話總結就是,這部片輕鬆把之前那些無病呻吟的國產青春片,甩出幾條馬路。

《少年的你》說的是其實是少年的保護,這讓我一下就想到了前兩天的一條熱搜,「中國擬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在最新提請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草案裡,把監護不力、校園安全等問題都納入了其中。

那些曾經不被大家認為是「問題」的問題,總算是得到了重視。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少年的你》中的這些故事,就是曾經並且正發生在許多少年身上的現實。

關於這部電影的一波三折,我們不再多說,今天只聊電影本身。它選擇了一個幾乎每個中國學生都會印象深刻的時間點:大學聯考前夕。

陳念(周冬雨飾)是個性格內向的乖學生。小北(易烊千璽飾)則是個連學都不願意上的問題男孩。

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少年,人生本來絕對不會有交集,卻因為一樁校園意外,被繫結到了一起。

你會發現,陳念和小北,其實剛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能夠讓很多人引起共鳴的少年生態。

陳唸的內向、乖巧、成績好,代表的就是最主流的那種優等生,靠成績來改變命運、走出小城。考上大學是她唯一的目標,也是解決自己人生問題的唯一辦法。雖然有大學聯考的壓力,但她的狀態總體來說是單純的,就像大多數好學生的少年時代。

而那場意外的發生,打破了陳念單純的目標和單純的生活狀態,在這種意外帶來的突破性視角中我們也漸漸瞭解到,甚至陳念自己也漸漸發現,自己並不像一開始展現出來的那麼「乖巧」。

她生活狀態被打破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自我和成長的過程。

小北則像是陳唸的反面,如果說陳念代表了青春裡A面的乖巧與服從,那小北代表的就是B面的反抗與叛逆。

在大多數人看來,小北就是個不學無術的壞學生,除了學習之外什麼都幹。在大多數人的青春裡,要麼被教育要對這種問題少年敬而遠之,要麼自己就是這樣不被旁人理解的問題少年。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也像重新瞭解陳念一樣重新瞭解了小北,導致他成為一個「有問題」的少年的,並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這個世界和環境的問題。

在這樣的設定下,《少年的你》也得以譜寫出了一個真實的青春故事,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青春裡簡單純粹的那一面,也讓我們看到了青春裡艱難成長的一面。對於這些十七八歲的少年們而言,他們一隻腳站在青春的門檻裡,另一隻腳也踏入了成年人的世界裡,他們不得不面對一些惡意和現實,但在面對這些現實的時候,去改變它們的能力卻相當有限。

就好像小北問陳唸的那句話一樣:「那你想怎麼樣?」

陳念回答說:「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變成最聰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話,保護世界。」

這個「保護世界」另一層的意思,其實也就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努力去修正這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不夠好」的世界。

對於像陳念這樣的「好學生」來說,通往能夠做出改變的成年人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確定自己變成大人的人生節點。很多人在年少的時候,應該都這麼以為過。

在這之外,片中關於高三生活的描寫也非常讓人有代入感,課桌上堆起來、高到幾乎遮住臉的課本和參考書,為了補充體力的課間加餐,教導主任帶著全校高呼大學聯考動員口號,教室裡每天減少一個數字的大學聯考倒計時,都能迅速地將人帶回到那些過往的歲月記憶裡。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少年的你》不僅聚焦在了不同的少年群體上,讓我們重新認識和了解了他們真實的樣子,也還在時代感和生活質感上,還原了高三生活在很多人記憶中的那部分濃墨重彩。

你完全可以說它是一部寫出了少年生態的青春片。

必須要說下的還有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在影片中的表演,都完全可以用驚豔來形容。

即便周冬雨已經在《七月與安生》裡貢獻了影后級的表演,但這次的她一定會打破你的預期,因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意外,陳念這個角色身上糅合了隱忍、脆弱和堅韌的複雜氣質,而這些特質,卻都是隱藏在她乖巧的外殼之下的。這就對周冬雨的表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陳唸的乖學生標籤,意味著這些情感都必須隱而不發。

像這樣含著眼淚的鏡頭,你簡直能感覺到陳念努力不讓眼淚落下來的那種面部的緊繃感

而在跟小北說出自己的願望,和他做下約定的時候,你也能感覺到陳念淡漠的表情下面那種強大的堅定的力量——

如果說周冬雨的哭算是某種程度的外化表演的話,那易烊千璽的表演就是更為內斂、自我壓制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和小北這個人物的設定有關。他一直成長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了保護自己,他必須裝出一副強悍的樣子。就像他說的那句話一樣:「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沒本事被欺負的人,和有本事的壞人。」

他多數時候,都偽裝成了後者。比如像這樣——

但只有陳念明白,小北並不壞。

把連帽衫的帽子扣在頭上,其實是某種掩飾自己和躲藏的姿態,他不想被別人,甚至是陳念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柔軟的那部分。

但在帶著陳念兜風的時候,在她看不到自己表情的時候,小北才會露出久違的笑容——

這種在隱忍中偶爾流露真實情緒的表演,剛好就是最適合小北這種「少年感」的表演方式。因為,只有少年才會擁有這麼強烈和純粹的情感,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

在這種豐沛情感和笨拙表達的矛盾交織之下,最終呈現出來的真實感就是小北這樣,隱忍下又有著波瀾壯闊的情感的樣子。

《少年的你》的主題可以被總結為少年和保護。少年的部分,更多在於展露真實的少年的樣子和少年的成長曆程上。而保護則有著好幾個層面上的意義,正是這是種「保護」讓《少年的你》中這種少年情感變得珍貴又動人。

第一個層面上的保護,是說少年們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這種保護自己不僅是生理層面的,更是心理層面的,尤其是要在外界對自己予以「偏見」的時候堅持自己,就好像陳念不管面對什麼樣的艱難和困境,都沒有放棄過自己考好學校,走出這座小城的願望。

而第二個層面上的保護,則延展到了這些少年們身邊的人,雖然是他們少年,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一個被動的,只能被保護的角色。

就比如成長在一個問題頗多的原生家庭裡的陳念,也會努力想要去保護自己的母親,這是《少年的你》從少年個體成長部分關照到的更廣闊的家庭與社會的部分。

而當這些少年們學會相互保護對方的時候,也就是他們慢慢長大的時候。

小北的那句承諾就是這種相互保護的最好腳註:「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成人世界並不可怕,關鍵是少年以什麼樣的方式成長為成年人。

由此看來,片中的一句臺詞也就顯得尤其意味深長了,陳念說:「但是,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真正教少年們這堂課的人,只能是他們自己。

《少年的你》中這種以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方式成長為成年人的途徑,就是最現實、很多人都會經歷的那種成長方式,它一方面葆有了少年的單純,一方面又接納了成人世界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少年的你》不僅守護了它故事裡的那些少年,同時也守護了觀眾們的少年之心。

很多華語青春片都會流於一種相似的模式——美化青春,用美好的戀愛、理想化的友情、無憂慮的未來給青春套上濾鏡,當這種模式被使用太多次的時候,它就近乎形成了一種「青春誤區」。

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大多數的青春並非如此,它離成人世界一步之遙,也就與現實的艱難咫尺之距。

2019《少年的你》觀看心得

不同於以往很多所謂的疼痛青春校園,《少年的你》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真實,對校園暴力現象的聚焦,是電影殘酷而又寫實的所在,而於此中周冬雨與易烊千璽頗為出色的演技,則將電影裡這段相互陪伴,彼 此救贖的少年情愫,賦予了真摯動人的形態。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校園暴力,正如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陽光的青春,但只是要你有過青春成長的經歷便不難在這部電影中收穫共鳴。《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是一個性格內向,備戰大學聯考的優等生, 但一起意外卻將她捲入了暴力霸凌的漩渦,而她與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一個年少便混跡街頭的混混,兩人偶然的相遇相知後,他逐漸成為了她的保護者,而她則逐漸成為了他最深的的軟肋。

如果沒有校園霸凌的殘酷,那麼電影的走向或許就是一部純愛電影了,《少年的你》本身的色彩雖然是寫實昏暗的,但電影在兩人關係遞進的過程中,卻仍舊不乏青春的美好,畢竟最能動人的悲劇,便是將美好打破 。陳念在校園霸凌中身份的轉變,勾勒出了電影劇情的主線,從旁觀者,到被欺凌者,再到“施暴者”的這 一過程,周冬雨很好的表現出了陳念這一人物從怯懦到倔強的心路歷程,讓人感同身受的感受到了一個原生家庭缺位,又深受暴力漩渦中少女的絕望。

除了周冬雨的表現,讓人驚喜的還有易烊千璽的演技,他所飾演的小北是一個並不好演的角色,他既有混跡街頭的“鋼”,也有內心純樸的“善”,而易烊千璽在電影中很好的找到了這一人物的支點,將一個叛逆而 又執著的少年小北呼之欲出,也正是得益於出色的人物塑造,才使這場本自殘酷的青春,擁有了能直戳人心的溫度,使人在校園暴力的黑暗中得見一股淳樸的暖流。

電影最為動人的一幕便是陳念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後,誰來為此負責?當兩人隔著探視玻璃又哭又笑之時,《少年的你》也將兩人間那純粹的感情發揮的淋漓盡致。成人的世界是複雜的,而想裝成大人渴望長大的少年,他們的世界卻是單純的,卻有著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誓言,為了心愛之人不受到傷害甘願付出所有的勇氣固然令人動人,但當最初的被虐者在施虐者步步緊逼下成為了又一個暴力的施虐者,這一過程其實更耐人尋味。

校園暴力是一個並不鮮見,卻常常被不少人所忽視的問題,電影最終所釀成的這場意料之外的悲劇,本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被避免,從家長到老師再到警察,電影中的這些角色並非不存在,但他們都沒能成為去力挽悲劇發生的關鍵。校園暴力絕大多數雖並不會造成電影中如此嚴重的後果,但其也並不是學生間可以被選擇性忽視的打打鬧鬧,它對學生所造成的傷害很可能是畢生的,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成為校園暴力的旁觀者。

面對校園暴力,並不是每一個陳念身邊都會有小北的守護,但在小北與陳唸的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兩人的共性,他們都有有著一顆向陽的心,而正如同這世界沒有永恆的黑夜,所有的陰霾總有一天會被驅散,總有一天你會感謝那個年少之時,懷揣向陽之心的你。

2019《少年的你》觀看體會

忘了哪一年,TFBOYS還小的時候,我和朋友看到大銀幕上充滿稚氣的三個大男孩,本著對美的感嘆,對他們的樣貌讚美了一番。

那個時候的易烊千璽相比於組合中的其他兩人,樣貌要遜色一些,但是我說:“這個男孩子將來長開了,絕對是最有味道的那一個。”

時過境遷,某一年我看到了一張少年的雜誌硬照,當他那雙不同於同齡人的眼睛直直望過來的時候,我知道我的眼光沒錯。

而當我坐在電影院裡,看著少年稜角分明的臉,感覺自己從腳到頭竄起的雞皮疙瘩,我再次自誇了一下自己的眼光,十年如一日的毒辣。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

我是帶著強烈的期待走進電影院的,之前流出的電影劇照、預告都讓我看到了這部劇題材的新鮮和兩位演員之間的戲劇張力。

為了這部電影,我去看了小說,被震撼被感動,好幾天才能緩過來。正如我當年看《白夜行》,看《嫌疑人X的獻身》。小說有所缺陷,但是陳念與北野的相依為命的孤絕感讓人久久難忘。

再來是電影撤檔,JJ演唱的主題曲片花流出,裡面有一段小北的臺詞流出,我連忙和閨蜜分享:“完了,四字弟弟這個臺詞功底,太讓我齣戲了。”

但是當我在影院裡看到這一段臺詞時,那其中的違和感在整個片段裡已經變得微乎其微,這段兩人爆發的戲份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並不完美,導演為了兼顧各個方面做的妥協和讓步在電影裡可見一斑,舉個例子,比如那位辭職班主任不能對上口型的配音,臺詞和表情的大相庭徑。

電影最後呈現出來的慘烈,尚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那麼本應呈現出來的震撼效果也大打折扣。舉個例子,小說裡男主的名字是北野,而電影改成了劉北山,我實在是不想說在電影院聽到這個名字時,我嘴裡的水差點被我笑得噴出來了。

北野的名字本有一種張狂向上的生命力,這也符合他是妓女所生之子的身份,符合他極致孤絕的生命狀態。

陳念是母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舉目無親。

這樣的兩個人相遇乃至相依為命才更有力量,極致的孤絕帶來極致的溫情,這些才是整個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內在邏輯關係存在的基礎。

而電影裡隨著兩人身世的改變,顯然削弱了這份力量。也許很多沒看過小說的觀眾很難明白,一個少年何以對一個少女至此?興許他們只能將這歸結為少年意氣,而很多人都難以瞭解北野的動心忍性、聰慧機敏,以及他與陳念之間牢不可破的羈絆。

此外,片中對於校園霸凌遮遮掩掩、不敢放手去走真正霸凌劇情更是無奈到浪費。陳念被強暴被凌辱降級成被拍裸照、陳念捅魏萊的一刀降級為憤怒之下的推人,雨衣強暴者、北野殺人等等全部弱化。

戲劇衝突的弱化也帶來了感情的弱化,所以我在看到北野和陳念在浴室剃頭的那一段無動於衷,他們的眼淚完全沒有原著給我的震撼來得徹底。

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

最純潔的陳念被侮辱的那一刻帶來極致的慘烈和痛苦,那麼緊接著小北縫補破碎的陳唸的那一段顯得更加動人與溫情。

陳念和北野,是牆角相依為命的兩朵小花,他們經歷極致的寒冷和黑暗,藉助對方的力量在狂風暴雨中綻放生長,他們頑強又脆弱,寂靜地美麗。

極致削弱之後變成平凡,雖有感人之處,卻不足以震撼靈魂。少年少了孤絕之後的狠絕,美麗遜色,脆弱得搖搖欲墜。

電影從“少年的你,如此美麗”變成“少年的你,如此脆弱”真的是一種遺憾。

幸好兩位演員的演技貢獻出了直達淚腺的精彩畫面。

周冬雨的哭戲太給力,眼淚啪嗒啪嗒往下掉的時候是那麼純潔又脆弱,惶惑的眼神如同被群狼環伺的小鹿,到後期的堅忍與淡漠又是讓人心尖跟著顫抖。

易烊千璽的演技想比於同期流量,確實讓人驚豔。影片中與周冬雨的幾場哭戲和眼神都很到位,尤其是影片後面兩人隔著鏡子沒有臺詞的那段哭戲,感人至深。

但是作為流量的弊端也在電影裡呈現出來了,相比於周冬雨的自然,易烊千璽在某些片段則顯得流於痕跡,以及幾處能看出來快要憋不住的笑場。不過最好笑的是當他在電影裡說著羞恥的臺詞撩人的時候,底下一片爆笑聲。

這個年代的觀眾是苛刻又寬容的。苛刻在於不管你流量多大名氣多響,如果演出來的東西不知所云,迎接的肯定是破口大罵,比如前段時間的某科幻片。寬容在於只要你努力一些,拿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讚美之詞也不會吝嗇。

兩位演員,未來可期。

影片因為種.種妥協,雖有遺憾,但也有亮點,對比市面上良莠不齊的國產片,算得上良心,我期待未來的審查制度能夠對我們的導演更寬容一些,讓我們的導演能拍出真正美麗的少年。

2019《少年的你》觀看感想

故事不吸引我,主題吸引我。畫面、音樂、服化、妝發都很好很好,鏡頭裡的重慶太美好了,和之前見過的重慶們都不一樣。很喜歡電影的前半段,周冬雨視角的生活,雖然慘,但其實這才是生活裡真實的一面,尤其大學聯考發准考證到接送到考場到閱卷,太真實了,私心裡的加分40%是要算在這個片段頭上的。劇情不ok,電影不夠真實的地方在這裡,大概是因為只有十八歲的原因,中後段的臺詞有點中二。陳唸的生活因為小北的加入有了色彩,胡小蝶的逝去給她生活帶來的蝴蝶效應不起眼卻重大,所以才有了意外,小北是意外。陳念孤苦無依道路上的,從未設計過的人生裡的意外。有點可惜的大概是135分鐘的篇幅,跟小北說“挺一會就過去了,一起去北京”的男同學變成了背景板,本來以為他會有故事,結果沒有,回想起來有一點點可惜。魏來也是,一直到死去那裡都覺得很好,最後揭祕為什麼她沒了的時候有點刻意而為之的感覺,一點點不ok吧。

最喜歡的鏡頭其實不是陳念和小北騎摩托車一起笑的那一長段鏡頭,兩個人一起看魚缸那裡,光和色彩太美了(雖然這個視角似曾相識?),我幻想中的年少生活就應該是孤苦暗色中,唯一一點光和唯一一點身外的彩色,還有個人在間隙看著你,真是太好不過了。周冬雨在這個電影裡面似乎除了哭還是在哭,但哭得不然人反感,哭的好真誠,但也很好看。易烊千璽意外的挺合適這個角色?乍看真的非常小混混哈哈哈哈哈,但是臺詞有待加強,和警官們審訊室對峙的那一頓特別好,和周冬雨接待室隔著玻璃哭也特別好,嘴脣一直在抖,大家都太難了。

是友情或者愛情嗎?大概是吧,可能還有一點同病相憐的報團取暖。希望黑暗少一點,無理由的惡意也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