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書筆記>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讀書筆記 閱讀(1.53W)

第一篇:布魯克林有棵樹 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走過寒冬,我聞到陽光的味道

——《布魯克林有棵樹》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命天註定”,但同時也有一句叫做“人定勝天”。而《布魯克林有棵樹》則告訴了我什麼叫做命運,什麼又叫做知識改變命運。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一本關於布魯克林的“小樹”的生存的書。講述了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命運和修為,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布魯克林,一個在紐約繁華的陰影下蝸居著的小鎮,與被稱為經濟中心的紐約僅一河之隔,確是美國著名的貧民區。但是在這片貧瘠的,幾乎寸草無生的土地上卻能長出參天的大樹。

而這棵長在布魯克林的樹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弗蘭西·諾蘭。

寧靜的布魯克林雖然沒有大城市的繁華,但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無疑是一片樂土。因為他們不需要像大人一樣去為生活擔憂,奔波。可是弗蘭西不一樣,她本該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生活帶來的無數艱辛,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學校飽受輕視······面對如此坎坷的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至始至終保持著那份尊嚴,以及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為她而開啟。 在1912年夏天布魯克林的弗蘭西家,一切都是簡單而純粹地,弗蘭西可以和弟弟為了撿了一天的破爛而拿到的八分錢而歡呼雀躍,為了在査理便宜店花一分錢而得到的大把過期的糖果而沾沾自喜。可是隨著父親的突然死去,這個家的一切都變了。偏愛弟弟的母親想讓弟弟尼雷繼續完成學業,而讓弗蘭西輟學打工。可是本該就此枯萎的樹苗卻在如此逆境下愈發地茁長,她在打工的間隙自學修完了高中的課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這棵屬於布魯克林貧民區的樹,被人砍掉過,被人丟棄在樹樁邊焚燒過——他們希望這棵樹連同樹樁一起燒掉,化作一團篝火——可是這棵樹卻活了下來,蓬蓬勃勃地向著陽光生長。

和其他書一樣《布魯克林有棵樹》給了我太多的感動以及震撼,但它的感動並不是一味的顯示在完美無缺,心懷悲憫的人那裡,也會出現在那些似乎有缺陷的,冷漠的,沒有責任感的人那裡。而這種峰迴路轉時的感動,卻格外地使人心底的暖流環繞不息。如同弗蘭西的母親,自從小兒子出生起她就告訴自己,“我要給他自己最好的一切,我會更寵愛這個兒子,但千萬不能讓女兒知道,人不能一碗水端平可,我也剋制不了自己”。也許她是一個偏心的母親,但也正因如此她是一個真真實實活著的人。當她阻擾弗蘭西繼續學業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會怨恨。但想到她在丈夫死後努力地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撐起這個殘破的家,甚至在懷孕時還頂著大肚子趴在樓道里擦洗,只為減輕些外出打工的女兒的負擔時,那份作為母親的堅韌又讓我們無限動容。

《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樣的一本小說,講述著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故事,講故事的方式就是小說歷史上最常見的方式,主題也不是用腦袋撞牆後才能有所領悟的,更不用去聆聽閱讀牧師們的佈道。但,看了,你會覺得人生是由意義的,會平添一份堅韌。一份足夠支撐我們走過寒冬,聞到燦爛陽光的堅韌。

第二篇:《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上海市實驗學校 中一年級李佳蓓 暑假,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由貝蒂?史密斯撰寫的《布魯克

林有棵樹》一書,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小女孩在貧民區長大成才的
過程與經歷。合上最後一頁書,書中文字所帶來的感動如酒後醇 香般久久不肯散去,書中的故事還在腦海中浮現……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那是一片寧靜的樂 土。弗蘭西?諾蘭就生活在這裡,她家的院子裡有一棵樹,枝上長 著尖尖的葉子,有人把它叫做天堂樹,她有一個弟弟,叫尼雷。 媽媽偏愛弟弟,爸爸疼愛著她。她們一家生活得很艱苦,媽媽是 清潔工,爸爸是打零工的侍者,一日三餐都需要精打細算,不過, 再怎麼辛苦,弗蘭西的父母也堅持讓孩子們去上學讀書,經歷過 老學校老師勢利的眼光,弗蘭西很喜歡新學校認真、和藹的老師, 同時,在生活中還有爸爸優美的歌聲、姨媽各種搞笑的故事、社 區圖書館的書籍、和弟弟共同的遊戲,這讓弗蘭西過得很開心、 很滿足。但這樣拮据又幸福的生活過了沒幾年,最愛她的父親在 聖誕節前去世了,這對於弗蘭西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當媽 媽宣佈這個訊息時,她麻木地站在那裡,什麼感覺也沒有,堅強 的媽媽讓弗蘭西感到了力量。過了幾個月後,弗蘭西的妹妹出生 了,弗蘭西家的生活更窘迫了,弗蘭西不得不輟學去打工以補貼 家用。第一份工作是花枝工,在工作的時候也是受盡了別人的羞

辱,第二份工作就是閱讀工,她負責閱讀三個洲的報紙後做上標 記,得益於弗蘭西從小的熱愛閱讀,她很快就勝任了這個工作, 而且有了不錯的收入,這讓弗蘭西覺得很高興,能讓媽媽不再為 一日三餐而發愁了。在工作的同時,弗蘭西還報了大學的暑假課 程,選修了法語入門、基礎化學和復辟期間的戲劇,以圓她的大 學夢想。 從十歲的懵懵懂懂的小女孩,成長到亭亭玉立、獨立自主、熱 愛生活的大姑娘,可不是轉瞬之間的事,更不是僅靠弗蘭西一人 的努力便可成功的,讀著讀著,我似乎品味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 也許就是小女孩可以如院中的天堂樹一般成長的源動力,而布魯 克林這個貧民區,也具有它自己的品質:生生不息、堅韌不拔。 家庭的溫暖 在弗蘭西成長的過程中, 她的父母一直都給予了她莫大的愛和 幫助,當父親得知她希望換到另一所學校時,不惜假冒地址,來 完成女兒的願望。父親過世時,母親沒有在表面上顯露出極度的 悲傷,而是為了生活和孩子們表現出堅強的毅力,並給了弗蘭西 很大的安慰。茜茜姨媽,在弗蘭西的畢業典禮上代已過世的父親 獻出了給

女兒的鮮花和祝福,這讓弗蘭西悲喜交加,看著父親的 親筆字,感覺著父親濃濃的愛,不由得淚流滿面。正是家庭給予 弗蘭西的關懷與呵護,使弗蘭西能面對艱苦的物質生活,而健康 幸福的成長,並能以充滿愛心的心態去對待變化萬千的世界。這 是弗蘭西最大的財富。

閱讀的益處 小時候,弗蘭西就養成了在太平梯、天堂樹下每天閱讀一本從 圖書館借來的圖書的習慣。每天晚上臨睡前,媽媽也會堅持為孩 子們讀一頁《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 ,從不間斷。從《聖經》 中,弗蘭西學會了如何包容他人,從《莎士比亞全集》中,她讀 出了社會百態。書籍給弗蘭西打開了瞭解世界、獲得知識的窗戶, 正是從這些閱讀中使得弗蘭西在邁上社會之際就懂得了更多的人 情世故,也使得弗蘭西獲得了旁人羨慕的工作,能使弗蘭西幫助 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知識改變命運,讀書讓弗蘭西具備了更多 生活的本領。 堅韌的品質 在遇到拙折時, 弗蘭西永遠都不會哭, 她只是想著如何去克服。 這得益於媽媽的耳濡目染,媽媽在碰到生活的艱辛時,從來沒有 退卻和抱怨,而是憑著堅韌的品質,努力地工作,勤儉地持家, (轉載需註明來源)使得全家能渡過各種難關。弗蘭西也是這樣,雖然不時有同伴、 老師、同事的嘲諷,弗蘭西不會去計較,只是一昧地使自己做得 更好,她堅韌的毅力值得我們大學學習。每天一本書的考驗,她 靠著毅力硬是完成了,這一點讓我自愧不如,正是她這種堅強的 品質和堅韌的毅力,才使弗蘭西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獲得了幸 福的生活。

家庭給予我們的溫暖和支援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但是閱讀和

堅韌是可以通過我們自己改變的,學習弗蘭西吧,讓這種品質得 以在我們的身上生根發芽,這種寶貴的精神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 的財富,像布魯克林那棵一直生長的天堂樹一樣,在每個人心中 生根發芽。

好書推薦: 本書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孩子在種種逆境下, 最終得以成材的故 事。小弗蘭西在布魯克林,一個貧民區,成長,雖然她很窮,

但是她有書的陪伴,有家庭的支援,有自己獨特的品質。在 那兒生長的一棵天堂樹,被房東砍後卻又生機勃勃地朝著天 空長著,和小弗蘭西一樣,經歷了種種不順,最終又不畏一切困
難站了起來。本書帶我們走近一個清貧家庭內部,看他們如何與 生活上的挫折做鬥爭並最終獲得幸福生活,值得我們這群身處環 境較好的孩子們一看。

貝蒂·史密斯(bettysmith,1896-1972) ,1896 年 12 月 15 日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的一個德國移民家庭,在美國弗吉尼亞 州東南城市威廉斯堡長大。史密斯的父母都是德國移民

民的後代。 她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媽媽又嫁給了一個愛爾蘭人 約翰·基奧。儘管這位作家是因為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而聞 名世界,但她一生的經歷是相當豐富的,她一共創作了超過 70 部 戲劇和 4 部小說,同時還當過編輯、演員和記者。她的兩部帶有

自傳性質的小說——同時也是她最出色的兩本作品——是《布魯

克林有棵樹》以及《快樂的早晨》 。1943 年她的第一本小說《布 魯克林有棵樹》為她的生活帶來了戲劇性改變。雖然她否認小說
裡的主人公是真實的人物,但人們依然對小說的種種細節津津樂 道。同時,突如其來的巨大的榮譽和公眾的讚賞讓她的創作陷入 了表面的停滯狀態, 她有十年的時間都投入到 布魯克林有棵樹》 《 的後期工作中,包括 1945 年的電影劇本、後期的廣播劇甚至包括 1951 年的音樂劇。然而史密斯的創作並沒有真的停下來,1948 年 她發表了另一本小說 《明天會更好》 但反響遠不如第一本那麼大。 , 1963 年,史密斯的最後一部自傳體小說《快樂的早晨》出版,描 寫她早年在密歇根和喬治的生活,雖然沒有達到《布魯克林有棵

樹》那樣的成就,但依然非常受歡迎。1965 年,導演理查德將其
改編成電影。 史密斯 1972 年去世,她一生贏得了包括洛克菲勒 獎學金和 劇作家獎在內的多項榮譽, 給世人留下了一部沒有完成 的自傳 ,以及作為一個優秀劇作家和小說家的名聲。


第三篇:感動之《布魯克林有棵樹》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802班 湯婷婷 13號

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她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學校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人可以受困,受窮卻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

“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裡,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裡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裡頭總放著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這是弗蘭西在圖書館借書時的思想活動,讀來觸動我心絃,我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

當我再次回想起這句話時“回到家,弗蘭西坐在太平梯上看書,呼吸著暖暖的空氣,看著樹影舞動,讀著書,吃著零食,飲著冰水。”她那決心是那麼的堅強!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捧起書本,享受那一份份的快樂。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第四篇:《富蘭克林傳記》讀書筆記

假期間我閱讀了《富蘭克林傳記》,富蘭克林在大雷雨中放風箏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事了,他不但是卓越的科學家,在外交、軍事、文學等,也是頂尖的人物。

富蘭克林是波士頓一個貧窮工匠的孩.,從小他就很喜歡讀書,所以父親對他的期望很高,希望富蘭克林有一天能出人頭地。但是,十歲那年家裡付不出他的學費,只好讓他輟學,富蘭克林到印刷廠去當學徒,在印刷廠裡他免費欣賞到許多名家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寫作的基礎,另外他也不忘努力自修,讀書時心無旁鶩,求學若渴。成年後富蘭克林除了從事印刷業以外還辦過報紙和雜誌。

一七五二年六月的某一天,富蘭克林和他的小兒.冒著風雨,帶著自制的風箏來到一處空地,這個風箏是用鐵絲和絹布完成身體,並連著一根長長的麻線,在手握處綁上一小截絲線,再繫上鐵鑰匙,突然轟一聲,閃電及雷聲先後出現,鑰匙也迸發出火星,是電呀!電通過來了!於是他們就把閃電聚集在萊頓瓶內,證明了電就是閃電,揭開了閃電的奧祕。

我覺得中國有一句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富蘭克林也說過:“空袋.不能立起來。”富蘭克林在困苦的環境中成長,又能努力好學,真的非常令人敬佩與學習。

暑假爸爸帶我們全家去美國玩,我們到l.a.、奧蘭多、邁阿密和紐約,其中我們去了太空總署,我看到了登陸小艇、火箭、太空人練習地及發射基地,這些都是像富蘭克林一樣的發明家、科學家所創造出來的,經過他們的努力,才能登陸月球、探索宇宙外太空的祕密,也才能發明機器和電腦,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

我對科學很有興趣,希望我能學習富蘭克林和科學家,不怕困難,努力達成目標的精神,成為一位對人類生活有貢獻的人。

第五篇:《富蘭克林自傳》讀書筆記

對於至今才讀《富蘭克林自傳》感到十分汗顏,早就聽說這是一部影響了幾代美國人,歷經百餘年而經久不衰的勵志奇書,它包含了對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於美的真諦,被公認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美國精神讀本。

《富蘭克林自傳》,從一開篇我就被深刻的吸引住了,平生還從未有一本書能如此強烈地吸引著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樸實無華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間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滿哲理的思考給我深刻的啟迪,引發強烈的共鳴。

富蘭克林十分重視自己的美德。因此,他給自己提出了13個要求,分別是:節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決心、儉樸、勤勉、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貞潔和謙遜。他一直在盡力地做到這些,儘管他也很難完全滿足要求,但他還是堅持不懈。我想能夠做到那十三條的人們,已經都能稱之為“聖人”了,事實上這樣完美的人確實少見,但是能追求這樣的完美的人也能在美德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讀《富蘭克林自傳》,使我深刻體會到書中的描寫中始終能反映出一種強烈的昂揚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告誡人們遠離陋習,遠離平庸,提高生活品位,健全人格,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富蘭克林自傳》是一部人生奮鬥的勵志奇書。當然這部書包含的思想遠不僅僅是這一點,但於我而言這一點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著的那種生生不息、執著進取的精神!而此種精神與中廣核的深邃的精神底蘊不謀而合。

《富蘭克林自傳》使我懂得:人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不能被原來的自我束縛,要前進就要志在前進。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我要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

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逝世於費城,美國人民為他舉行了最隆重的葬禮,他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民,受到各國人民的敬仰。富蘭克林以自身的努力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造就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成為“他生活的時代和國家中最偉大和最出色的人!”

其中,富蘭克林的13條生活原則或者說是美德(virtues)令我深受啟發。據說這13條美德是他在20歲時自己制定的,每週努力實習一項,到13周後重來一遍。我想,一個人的成功,就在於每一天的積累,而如果我們能夠用心的做到下面的每一點,那麼成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