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茶花女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 閱讀(8.94K)

茶花女讀後感(精彩多篇)

《茶花女》讀後感 篇一

伴著徐徐清風,品嚐一口澀茶,我讀完了手中捧著的《茶花女》,這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之作,他的發行是對法國資產階級社會道德問題的探討,這使我對法國的社會背景有了最初的瞭解,也使我受益匪淺。

茶花女是追求純真美好情感的先驅。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一個城中的名妓,瑪格麗特愛上了阿爾芒,在她的眼裡,父母的障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真心相愛。她寧可失去來自公爵那裡的經濟來源,犧牲自己的奢華的浪蕩生活,也要追求真摯的愛情。

在現實生活中,曾有多少人為了所謂的事業與金錢而捨棄了刻骨銘心的愛情,但瑪格麗特沒有,追求真摯的愛情是她一生的不悔。她洗盡鉛華,愛如潮水,給我未來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正確的指引。

《茶花女》讀後感 篇二

工作之餘,這兩天竟然看完了小仲馬的《茶花女》美好的愛情,殘酷的現實,悲慘的結局。

美好的愛情:完美的愛情是會降臨每個人的,不在乎於他她的身分,地位;也不在乎他她的脾氣性格,更不在乎他她的外貌。相信愛情,相信屬於我的完美愛情會到來。 我總是感覺每個人的幸福是有定量的,不能是無限量的,如果你提前預支了,甚至是透支,到後來就不會再有你想要的幸福了。

茶花女的讀後感 篇三

《茶花女》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個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美麗少女瑪格麗特。哥傑被誘成為交際花,人稱“茶花女”。由於環境的原因而墮落得了肺病,她曾經三次立志要把病治好,重新做人,但最終都失敗了。第一次是因為受不了環境的誘惑;第二次是為了不讓自己心愛的亞芒受到牽連;第三次是因為病已經到了晚期,最後終於離開了人世。

《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馬於1824年生於巴黎,1895年卒於馬爾利-勒-魯瓦。小仲馬的主要劇作還有《交際花社會》、《私生子》、《金錢問題》等。他在戲劇上提出浪漫主義的觀點,引起軒然大波。他以散文般的語言創作出使我們讀者彷彿置身於日常生活中。另外,他 ua 對於女性的尊重也是令人讚賞的:人們不理解她們就譴責她們,不正確批判她們就藐視她們。

牆角里鑽出一朵茶花。一個陰冷、黑暗、沒有陽光的牆角,糜爛是它的養料。然而,這茶花卻比別的茶花,甚至比別的任何一種花都美麗,美得脫俗,美得驚豔,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嚮往陽光的。努力,再努力一點,在茶花碰觸到陽光的那一瞬間,在它因陽光的滋潤而嬌豔欲滴的那一瞬間,無情的風折斷了花枝,讓它又倒在陰冷的角落,無力再爬起,再去觸控那伸手可及的陽光。上帝是仁慈的,為了彌補命運對它的不公,沒讓它凋零後再死,而是讓它保持著美貌,帶著芬芳離開了這紛紛擾擾的塵世間。

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子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她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奢華生活,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的生活習慣。她毅然認真對待以後的日子,她在試圖與之前的一切生活決裂,這一切的一切只為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抽身離去是要花很大的氣力和決心的,而且這並不只關乎瑪格麗特一人,就像一場地震一樣波及四面八方。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可如此大的付出,如此深的磨難,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解和排擠,更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阿爾芒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在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自己,這種痛苦超出了她的承受範圍,最終,她選擇了死亡,一條看似她唯一的出路。茶花孤獨的凋零了。

人們都稱瑪格麗特為茶花女,因為她總是喜歡佩帶茶花。我不知道瑪格麗特喜愛佩帶茶花的原因,不過即使我知道,我還是更願意稱她為玫瑰。

玫瑰不同與茶花,它是那麼的豔麗,花瓣是那麼的耀眼,身上永遠都聚集著眾人的目光。因為美麗,所以耀眼,就像瑪格麗特憑著她的傾國傾城的美貌,曾經是那麼的光芒四射。可是,她最終還是凋謝了,淒涼地凋謝了。性格決定命運,又一次在她身上驗證了。她的倔強,她的善良都使她最終走向命運的設定。她的凋謝就如一張紙飛走了,沒人注意到,也沒人為此感到惋惜或者是悲傷。可悲的社會啊!我彷彿看到她在痛苦地掙扎,聽到她在悲哀地嘆息。她是在懺悔嗎?亦或是在禱告吧……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那麼的純潔,那麼得高尚。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就好比是一朵剛剛綻放的玫瑰,那麼嬌嫩,那麼惹人愛,可是她綻放得太遲了,凋謝得太快了,還來不及讓人欣賞她的美麗,她的聖潔,卻已灰飛煙滅。

如果瑪格麗特是茶花,那麼阿爾芒則是下面支撐著花的經脈。其實,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將瑪格麗特比喻為玫瑰,因為雖然他們緊緊相連,無法分割,但她身上的刺卻讓阿爾芒感到痛苦,感到煩惱。她身上的刺刺痛了他,讓他流血不止,她身上的刺刺痛他了,他為這個傷口感到痛心……

瑪格麗特的周圍有那麼多的追求者、崇拜者,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他們看作是那些小小的花蕊呢?那麼,瑪格麗特理應是茶花女。但是這些人,不過是一些勢力的人,他們很快就會拍拍屁股走人的。他們只不過是喜歡瑪格麗特的美貌,真心對她的卻沒幾個。最後,她還是得變成沒有花蕊的玫瑰。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阿爾芒算作是瑪格麗特的忠實擁護者。可是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忠誠不同於朋友間的忠誠,不同於迪普拉的,阿爾芒對她的忠誠是對愛情的忠誠,而迪普拉相對於阿爾芒的忠誠,更加難得更加可貴。即使阿爾芒對待瑪格麗特是忠誠的,他依舊把瑪格麗特折磨得痛苦不堪,他那愚蠢的報復把瑪格麗特推向了最痛苦的深淵。

她是個風塵女子,不錯,可是她並沒有做出什麼出賣人格的事。也許有的人覺得她連自己的身體都出賣,她還有什麼資格談人格。但是從她的所作所為中我們不難看出她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原則。她也懂得愛情,懂得成全,懂得奉獻。或許她的身體早已不屬於她,可是,她的心,她的靈魂呢?她牢牢地抓住了,就好比你把玫瑰花送給別人,靈魂依舊是你控制。

“一塊是告示,寫著‘善之路’,另一塊是警告,寫著‘惡之路’,並且向那些走來的人說:‘選擇吧!’”我不知道瑪格麗特走的是怎麼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的。她有自己的選擇,她有自己的信念,她是世俗的,但她依舊走著自己的路。浪子回頭這麼動人的寓言終究還是沒有在她身上體現。她是回過頭,可是那只是一段短暫的時間,最終,她還是被逼回了原來的生活中。我們不要責怪她,她是那麼的無奈,又那麼的無力。浪子回頭就是勸告我們對人要仁慈,要寬容。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對那些已經佈滿創傷的靈魂多一些寬容呢?你的寬容越多,你的愛就越多,你獲得的寬容越多,那麼,愛你的就越多。

我們丟棄那些玫瑰花,因為它們帶著刺,容易把人刺傷;我們不欣賞那些茶花,因為它們既不高貴,也不芬芳。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讚賞的還有什麼呢?我們唾棄這樣,排斥那樣,我們可以接受的還有什麼呢?世界上的一切是永遠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的。我們當然不能因為一點的不足而否定所有的方面。世上沒有絕對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瑪格麗特,一朵妖豔的花,一朵悽美的花。她的天堂是什麼?她的天堂裡有什麼?我們無從知道,可是我們至少可以瞭解,瞭解瑪格麗特,她雖然得到了天主的寬容,但她的靈魂卻始終是寂寞的,沒有人想到過去溫暖她的心,沒有人想到過去撫慰她的靈魂。

或許,玫瑰花並不適合瑪格麗特,茶花也不適合她。她是獨一無二的,她是萬花叢中最獨特的一朵。她比玫瑰火熱、耀眼,卻又同時有著平凡、典雅。或許,瑪格麗特不僅僅是一朵花……

茶花女讀後感 篇四

茶花女——人格的魅力,高尚的靈魂,只不過是無奈的軀體。.。…

拿到《茶花女》這本書很久了,裝版不錯,很喜歡,卻一直沒空看。清明節放假了,窩在被窩裡,本只是隨便翻翻,後來看了就不想放下了,想看個究竟,可能是因為開端介紹的玄妙和對茶花女這個具有特殊魅力的人物的期待吧。

這個故事是以人物自述的形式由作者記錄下的,真實感人,觸人深思。.。…茶花女,對,她是妓女,但它獨特的靈魂分明在辯解什麼——她不是妓女,她的人格魅力令人傾倒,你看不到她被不幸的命運出賣的軀體,看不到她豪華奢侈糜爛的生活,而會完全被她美麗的心靈拽住——茶花女,一個崇高的形象,一個不朽的靈魂。.。.。.!

一口氣看完,內心很不平靜,內心為茶花女——瑪格麗特,哭泣,歡笑,讚歎。.。其實還是很值得看看的,薄薄一本,兩個小時左右可解決,不過看完後,可想的就是一輩子的時間也想不完的!

《茶花女》讀後感 篇五

這段時間一直迷戀於世界著名文學名著,覺得真的很棒,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值得流芳百世的小說,是當時社會的複雜黑暗,讓一個善良的瑪格麗特卻得不到任何寬慰的心情,瑪格麗特值得敬重,人的內心的假醜惡都淋漓盡致地襯托了這個靈魂人物的價值。

如果不切實際的愛情只能是悲劇,只有最後一瞬綻放出的動人華麗留下一絲欣慰,那麼何必只求那最後的一絲欣慰呢?愛情不僅以人為主體,還充滿了社交,脫離於人與社會的愛情就註定掙脫不了悲劇的糾纏。不管是瑪格麗特所生活的19世紀,還是我們現在的21世紀,不管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愛情中若存在懸殊的地位等差便有了悲劇之源。不管是瑪格麗特,還是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地位的懸殊都註定了她們愛情的失敗。辛德瑞拉被王子眷顧只是童話,現實生活中門當戶對已習以為常。

社會是公平的,瑪格麗特的墮落與風塵為她的悲劇埋播下惡種,阿爾芒不切實際的貪圖愛情也只會為這場悲劇點下導火索。瑪格麗特的死亡帶走了一切偏見,墳墓前茶花盛開。也許正如小仲馬在第一章所說——死亡已經淨化了這個富麗而淫穢的場所的空氣。然而只有死亡才能淨化的一切偏見,何必只用死亡去淨化呢?只有死亡才能得到愛情的理解,為何就不與不切實際的愛情到來之前就扼殺掉呢?現實一點的愛情,理性一點的愛情,才能品嚐到日後的香醇,而不是茶花在冷風中的凋零,或是死後盛開的一霎。

茶花不應盛開。

《茶花女》讀後感 篇六

沒有華麗的文字,但那真摯的感情對白卻讓每一個人如身臨其境,漸漸地把主人公與自己融為一體,為他們的歡樂而輕鬆,為他們的悲劇而沉重幾百年來,不知道這本書使多少人落下了同情和傷心的眼淚,它確實讓我長久不息地難過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