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 閱讀(1.27W)

《陶行知》讀後感(精品多篇)

《陶行知》讀後感 篇一

陶行知遵循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社會、自然、生活是他課程資源觀的三個關鍵詞。他說:“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他頭頂著青天,腳下踏著大地,東南西北是他的圍牆,大千世界是他的課堂,萬物變化是他的教科書,太陽朋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壯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學生。”

《陶行知》讀後感 篇二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為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裡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裡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裡,我抬頭看著天花板,心裡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著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讀《陶行知》有感 篇三

讀書是我的最愛,我在工作之餘抽時間來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有用的書,近來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

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脫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於書堆裡,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

“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陶行知》讀後感 篇四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最近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於愛,教師有了愛,才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充滿信心,才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才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他說:“在我的教育裡,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讀後感《林旗英:《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陶行知先生是這樣尊重學生。

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教學十幾年,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而慷慨地去讚賞他們,一定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

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才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陶行知》讀後感 篇五

閒暇之餘,有幸拜讀了《大家心中的陶行知》一書,本書共117位名家分7個不同的行知板塊寫下了自己心中的陶公,讚頌了陶公為了理想教育的構建和兒童少年健康成長傾其一生心血所做的種種努力,讓我實實在在地感悟到一個靈魂中鐫刻著中華印記的知識分子的情懷和高尚追求及濃濃的大師之愛。這些“大家”心中的陶先生宛如一個慈祥的長者,話語中蘊含的全都是樸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從教的經驗之談。讀來如沐春風,勝於自己苦思數載所得,現就管中窺豹的一點認識,談談自己閱讀後的幾點膚淺感受:

一、“愛滿天下”,用愛撫育學生心靈

陶行知一生提倡“愛滿天下”,這是他人生的信條,也是他畢生生活的寫照,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就是他愛德教育的真實寫照,充分體現了他對平民、對窮人、對鄉村、對農民的博愛,他熱衷於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最崇高的師德境界,樹立了人師楷模的顯著標志,張揚了愛心和人剃精神。在這裡,我所理解的愛應該是大愛而非小愛,大愛應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關愛,即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頗,通過與學生的真誠溝通,讓學生相信你,並給處於迷惑中的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想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不正是需要擁有這樣一顆敏感細緻的心去發現和感受每個學生的心靈,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記得班裡有個孩子,家裡的父母經常吵架鬧離婚。有一天早上,我接到該媽媽的電話說孩子怎麼也不願意來讀書了,一直在家裡哭,讓我快去勸勸她。我迅速瞭解該生的家庭情況後,及時與孩子溝通,孩子一邊哭著一邊撲進了我的懷裡,看著孩子哭得紅腫的雙眼,望著她那信任的小眼神,我內心五味雜陳。“孩子!會好起來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坎坷,我們要學會堅強!老師相信你是個堅強的姑娘。接著,我利用休息時間跟她媽媽單獨聊了聊,希望家長之間的感情不要影響孩子的情緒。我們班又利用主題班會寄予孩子無限的關愛,看到有的孩子眼裡閃著淚花,我的眼眶也溼潤了。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感情也發生著不小的變化。作為老師,我們就應該儘量撫慰孩子的受傷的心靈,讓孩子心靈少一些傷害!羅曼。羅蘭說:要散播陽光到別人的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用愛心營造陽光,讓我們的學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健康成長。“師愛”如無聲的細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我們教給學生愛的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去愛別人。對學生來說,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一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有可能是造就一個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殺一個人才。

二、“生活教育”,用心開啟學生未來

“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內容就是教育的內容,生活的內容是動態的、變化的、全面的,由此而展開的教育也是博大的,有利於受教育者終身的。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是的,陶先生的這一教學主張,正與當前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不謀而合。“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先生說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他們對資訊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於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課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絡起來,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思索。我們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課程的本質功能。對每個學生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世界是從生活世界分化出來的,是為生活服務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控、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物件才更豐富,教育的意義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傾其畢生的精力從事教育事業,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處處真理洋溢,處處值得細思細品,如人行於百花園中,所過之處皆是芳草蛺蝶、鮮花爭豔,值得我們繼續研讀。他的教育思想滋養了一批批師者,影響了一代代學子,對當今的教育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作為一名教師,不能不讀陶行知,不能不學陶行知,讓我們在陶行知這盞明燈的指引下,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朱慧英)

《陶行知》讀後感 篇六

無法忘記那個秋風吹過,略有一些寒意,發黃的樹葉,無奈地隨風飄揚。望著這一切,我只有默默的流淚,這一切都我的親手造成的。

曾經的我們親密無間,從小一塊長大,上學,直到那一天——會考的前夕。你還記得你向我詢問嗎?

我們並肩走在路上暢想未來。

也許相處的時間長了,彼此的志趣也被同化了,你我不某而合,我們發誓要共同跨入“重點高中”的校門。

如果不能,我們就報讀“職中”。那會兒我們還在憧憬未來,你我共同的未來。

然而,隨著日子一天天的消逝,會考——成績的下達,你我都與“重點高中”擦肩而過,雙雙落榜了。回到家中,經不住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親朋好友的告誡,於是我對報讀“職中”的決心動搖了,我依舊沒有告訴你,我已經改變的主意,默默的獨自一人去報讀了一所縣“普通高中”。

當你被我欺騙,卻依然一無所知,依舊幻想著你我未來的美好。.。.。.

終於有一天,你興奮的捧著你“職中”的通知書來找到我時,見到的卻是我那縣高中的通知書,你臉色黯然,什麼也沒說就走了,就這樣你我各去一方。那個秋天,我終於鼓足了勇氣去找你,卻只得悻悻而歸,我無言,佇立在風中隨著飄零的樹葉一同無奈。這原本傷感的季節讓我渲染的更加的傷感,無奈,無奈——

如今,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懺誨,我沒有理由不寫下這個讓我永遠無法忘記的過錯。由此,我不僅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更重要的是我竟然忘了我的處世原則——誠信!

我無法不為自己的無知而自責,當我遠遠看見你時,我根本沒有勇氣上前去和你打一聲招呼,也許你不能諒解我,就連我自己也一樣無法諒解我自己。懺誨已在我心中積的太多了,我這樣表達出來,你也許根本無從知道,但我也真心的希望你能諒解我,你使我倍受譴責的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誠信的重要。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從前,讓一切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