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古詩賞析(推薦13篇)

實用文精選 閱讀(2.6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古詩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古詩賞析》相關的範文。

古詩賞析(推薦13篇)

篇1:古詩賞析

古詩二首賞析

在本次重慶大賽中,浙江的《古詩兩首》猶如一朵奇葩,奪人眼目。無論是評委還是聽課教師,對整個課堂設計和課堂效果都讚譽有加。可以說,本節課是第二賽場最大的亮點。

現根據冰雁記錄的課堂實錄稍作充實,先發上來,供大家討論。

在欣賞這個課例的時候,希望老師們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課程資源的整合。把同一個時代的,情感有密切聯絡的兩首詩同時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處理,並補充另外的詩詞。這在古詩教學中,有別於主題拓展式的處理,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2、教學流程的設計。整體的大氣和區域性的精緻的巧妙結合。

3、詩歌特色的把握。詩歌意義的理解與重點詞句意蘊的開掘和諧統一。

古詩二首

執教浙江王自文

課前談話:還記得王老師嗎?給王老師打打招呼(學生有叫親愛的王老師,尊敬的王老師等)

師: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課。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請同學們拿出課文,讀讀這兩首詩,結合註釋試著說說這兩首詩的主要意思。

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兩首古詩的詩題——《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師:誰來朗誦這兩首古詩。(大螢幕同時呈現兩首古詩)

一生讀第一首,老師指導朗讀“薰”;另一名同學讀另一首。

師:咱們一起來讀一讀,思考兩首古詩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齊讀古詩。

生:這兩首詩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

師: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瞭解?簡單地說。

生:(介紹南宋的歷史)南宋王朝並沒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訓。

生:(介紹蒐集的資料)

師:是的,那是個非常複雜的時代。(老師介紹歷史背景)。

師:誰來說說第二首詩題目的意思?

生: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意思是……

生:……

師:對這首詩的大意你能說說嗎?

生:(有點緊張)

師:別緊張,自己怎麼理解的就怎麼說……

生:(用自己的話,基本講清楚了)

師:淪陷區的百姓被稱為——

生:遺民(老師板書)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後,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

生答:是遺棄的人民)

師:詩句中的“胡塵”僅僅是灰塵嗎?

(播放音樂,展示詩句引導學生想象看到了什麼?)

生:我彷彿看到了金兵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婦女

生:孩子

師:他們留的是怎樣的淚啊?

生:流淚

師:那滴滴的淚是什麼淚?

生答。(痛苦,憤怒,絕望,期盼……)(師板書:清涼)

師: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雲外。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讀了這首詩,你現在有什麼樣的感想?

生:我的心裡有同情,同時感覺宋朝政府真是腐敗無能。(師板書:淒涼)

師:是啊,他們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卻是他們的盼啊,盼啊!讀——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吶,……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6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他們哪裡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遊人們拋棄了。

課件出示《示兒》,教師引讀,學生再讀。

師:詩人到死都沒有看到中原的統一,他的心情怎樣?

生:我感到詩人非常失望。

師:內心的心涼之感是一種悲涼之感。(板書悲涼)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幹什麼呢?讀林升寫的《題臨安邸》

生:山外青山樓外樓……

師: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幹什麼呢?

生再讀。

師:那讓人悲涼的南宋王朝在幹什麼?

生再讀。

師:對這首詩你有什麼不理解的嗎?

生:為什麼說杭州把比作汴州?

師:對於汴州,你們想了解嗎?

生:想。

(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伴隨音樂介紹汴州: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後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彷彿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師:“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生:……

師:你怎麼理解這個醉字?透過這個“醉”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我彷彿看到了他們花天酒地,一個個大腹便便的……

師:通過這個醉字,你還能聽到什麼?

生:……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覺總有一天……

師:請你朗讀一下。

生朗誦。(掌聲)

師:當這兩首詩同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敗無能。

生:我感到了一種鮮明的對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權貴們吃喝玩樂,……我覺得他們太對不起為他們流乾眼淚的百姓了。(掌聲)

生:……

師:而西湖旁邊的這些權貴們卻還在花天酒地之中。讀——

生讀:

師範讀,一生再讀。

有沒有注意第二個句子——“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個什麼句子?

生:問句。

師:誰問誰?

師:是作者在問南宋統治者。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怎麼問他們?

生:(有些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請你指著那些統治者的鼻子,你怎麼問他們?

生:(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就請你指著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麼問?

生:(越來越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臺下掌聲)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讀了這兩首詩,你有沒有發現,詩人有一顆怎樣的心?

生:憂國憂民之心。

師: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麼?

生練筆。

請五名學生學生上臺。

生:……你們對得住哪些老百姓嗎?

生:……

(學生寫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師: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蹟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滿江紅》)

師:讓我們在激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的這一課吧!

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清涼淒涼悲涼)

南杭州北 汴州

秀麗壯美

醉淚

權貴尋歡金兵橫行

憂國憂民

貼上舞茶的帖子,比我整理的實錄更為具體。大家可細看王鬆舟老師的點評!

《古詩兩首》

執教者: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國語學校王自文

點評者: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國小王崧舟

浙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二冊古詩兩首:《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1、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維目標要整合,課程資源要整合,教學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2、語文課程具有審美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

3、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價值上指航向。古詩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融入這種文化,從中洗滌心靈、鋪墊精神底子。

「理念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與精髓,理念貫通在課堂教學的全部結構和全部過程當中。理念正,則課堂正;理念新,則課堂新;理念亮,則課堂亮。理念設計貴在精專,一“整合”對應主要策略,一“情感”對應主體內容、一“價值”對應主導目的,大處潑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觀天地,揮毫凌雲煙”的氣派。」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薰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瞭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絡,體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三大目標,層層設定、步步晉階。目標一,旨在疏通古詩之意思,此為表層解讀;目標二,旨在體悟古詩之意味,此為中層解讀;目標三,旨在挖掘古詩之意蘊,此為深層解讀。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蘊”,方得古詩學習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標,個個融合了三維之要訣。每一目標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總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一、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後藉助課文註釋,試著說說兩首詩的大概意思。(教師板書詩題: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後交流: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詩人。隨機讓學生說說對南宋的瞭解,教師隨機補充南宋王朝貪圖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復失地的史實。

②都有景物描寫。隨機設疑:寫景只為寫景嗎?對此我們需要認真體會。

③都寫到了人。隨機追問:此處的“遊人”指哪些人?(南宋權貴)此處的“遺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遺民)“遺民”的“遺”在這裡當什麼講?(遺留)

「知人論詩、整體觀照,實為古詩學習之重要門徑。本案設計,巧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此為整合策略之小試牛刀。藉助註釋、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礎,聚焦同質、求同存異則是整合的關鍵。此處整合,意在鋪墊史實背景、把握情緒基調、營造解讀期待。從整合入手解讀古詩,實乃教學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二、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一)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過渡:一邊是南宋的權貴,一邊是北宋的遺民。當他們如此鮮明地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有何種感受呢?我們該做何種感想呢?

2、指名朗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讀後說說題目的意思。

3、指名說說詩的大意,疏通詩義後追問:

①這裡的“胡塵”,寫出的難道僅僅是金兵戰馬所揚起的塵土嗎?

②聽音效展開想象:在金兵戰馬啾啾的嘶鳴聲中,在金兵戰馬嗒嗒的踐踏聲中,你彷彿看到了一幕幕怎樣的場景?(學生想象後言說。)

③哀聲遍野,生靈塗炭。老人在流淚,小孩在流淚,婦女在流淚,北宋的遺民在流淚啊!(板書:淚)這滴滴流淌的是怎樣的淚啊?(痛失親人的淚、家破人亡的淚、流離失所的淚、充滿仇恨的淚、苦苦期盼的淚……)

④金兵橫行,遺民淚盡,國破家亡,生靈塗炭,這是何等淒涼、何等悲慘的生活呀!當你面對這一切的時候,你的心情是什麼?

請你懷著這樣的心情讀讀這首詩吧!

⑤國家破碎,山河依舊,不同的是,奔騰咆哮的黃河已經成了金兵的飲馬之槽,巍峨高聳的華山已經成了金兵的牧馬之地。黃河向大海悲泣,華山向蒼天哭訴。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古詩,讀出淒涼、讀出悲憤。

4、參讀陸游的《示兒》,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師又一年”,你可知道,這“又一年”是多少年嗎?詩人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原已經淪陷整整65年了。同學們,65年啊,780個月啊,23739個日日夜夜呀!

1年過去了——引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10年過去了——引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65年過去了——引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②又一個十年過去了,遺民們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師來了沒有呢?補充陸游《示兒》,齊讀,南宋王師盼到沒有,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但悲不見九州同)此時此刻,你還體會到了什麼?

③古詩讀到這裡,你覺得“遺民”的“遺”僅僅是“遺留”的意思嗎?(遺忘、遺棄)

是誰早早地遺忘了他們?是誰無情地遺棄了他們?

「該詩的解讀,緊扣一個“淚”字。遺民之淚,如瑟瑟秋雨,裹挾著滿腔的淒涼、悲慘和絕望,灑向了三萬裡河、五千仞嶽,灑向了滿目瘡痍、遍地廢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詩人的心頭。一個“淚”字,上承金兵蹂躪百姓之殘暴、下啟遺民苦盼王師之悲涼,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也。教材透則教法秀,此例即為一典型,高!」

(二)學習《題臨安邸》

1、過渡: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王師幹什麼去了?(男生齊讀《題臨安邸》)

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權貴幹什麼去了?(女生齊讀《題臨安邸》)

那個令人心涼的南宋皇帝又幹什麼去了?(全班齊讀《題臨安邸》)

2、討論:王師、權貴、皇帝,他們幹什麼去了?你是從哪兒讀出來的?在對話交流中相機做以下引導和點撥:

①“暖風薰得遊人醉”,這是一副怎樣的醉態呀?讀著這個“醉”字,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想象說話,教師相機點撥:這是爛醉如泥的“醉”,這是紙醉金迷的“醉”,這是醉生夢死的“醉”。那一杯杯瓊漿玉液,灌入一個個酒囊飯袋之中,傾倒在一具具行屍走肉的體內。引導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的'後兩句。

②在這幫酒囊飯袋的眼中,杭州還是杭州嗎?(課件播放《清明上河圖》,教師解說:汴州又稱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據史書記載,汴州當時的人口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繁榮的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再現了一個王朝的興盛和一座都城的繁華。大家看——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車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氣象啊!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兩個皇帝淪為金人階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金兵肆虐,遺民淚盡。錦繡河山就這樣無情地斷送在這批酒囊飯袋的手中。是啊,無論是昔日的汴州還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權貴們還不都是朝朝尋歡、夜夜作樂嗎?他們已經斷送了一個繁華如織的汴州,難道就不會再斷送一個錦繡如畫的杭州嗎?)

③想到這些,我們怎能不焦急?我們和詩人一起問問他們——指名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

想到這些,我們怎能不擔憂?我們和詩人一起再問問他們——指名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

想到這些,我們又怎能不憤慨?我們和詩人一起,指著鼻子問問他們——指名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

「解讀該詩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要在一個“憤”字。這其中,有面對中原破碎蕭條之悲憤,有面對權貴醉生夢死之激憤,有面對故土無人收拾之義憤。此情此憤,宜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然詩人彼時之情與學生當下之情,實為落差過大、間距過遠。因此,縮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間距就成了該詩教學的全部樞紐。對此,本案共設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說,讓學生觸目驚心;第三招,抓住“問”字,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難點破,則解讀成矣,神!」

三、整體參讀,體察詩蘊

1、當這兩首詩同時擺在我們面前,當權貴尋歡和遺民淚盡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同時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自由暢談。)

2、交替互讀兩首古詩。

①北方的壯麗河山淪陷了,西湖邊還是一派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學生齊讀《題臨安邸》。在“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質問聲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聲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顆怎樣的心?

②杭州的權貴們在歌與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們卻在金兵的鐵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學生齊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迎涼有感的背後,是詩人一顆怎樣的心在跳動啊?

③這是兩首各不相同的古詩,場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緒不同,但現在,我們卻再次發現了它們的相同之處。(板書:憂國憂民)那顆憂國憂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對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面對水深火熱的北宋遺民,面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你想對誰說些什麼?(自由選擇,自由練筆。暢談體會,隨機點評。)

4、沉淪的是無道昏君,墮落的是無恥佞臣。(課件播放MTV《滿江紅》,隨著悲壯的歌曲響起,老師動情言說)面對破碎的河山,面對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將岳飛喊出了“盡忠報國、還我河山”的豪言壯語。他的抗金事蹟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閃電,劃破長空、光照千秋。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詩,以憤起首;陸游詩,以悲作結。表面視之,情感各異,但深層探之,則詩心昭昭,可謂“滿紙憂憤言,一把辛酸淚”。此處整合,用對比參讀的策略。對比之意,非為求異,實為探求內在精神之一致也。“憂國憂民”四個血字,當讓學生銘記在心。縱觀兩首古詩的解讀過程,總有“長夜難明赤縣天”之感,讓人喘不過氣兒來。然史實終歸是史實,本案教學壓臺於岳飛的《滿江紅》,課堂氛圍頓時豪氣沖天、壯懷激烈,此舉用時雖短、用意頗深,大有“一唱雄雞天下白”的痛快,爽!」

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醉淚

權貴尋歡遺民苦盼

憂國憂民

總評: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其難有三: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於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因了上述兩難,古詩教學的模式還相對比較陳舊和保守,儘管時下有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但古詩教學卻是濤聲依舊,難有突破。

《古詩兩首》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自覺引領下,知難而上,勇於求索。江南才俊自文老師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課程視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創新的專業人格,實現了古詩教學的三大突破:

一、主題凝聚、資源整合,實現古詩教學模式的突破。

縱觀全案教程,一去傳統的“逐首教學”(即一首一首的教學)和“逐環教學”(即解題開始、正音跟上、疏通為主、背誦斷後)模式,大膽採用“合——分——合”的教學思路,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自文老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審美嗅覺,洞悉了兩首古詩的內在聯絡和同構本質。於是,以詩人“憂國憂民”之情懷為主題,將三維目標、三首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首次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兩首古詩不同的情感基調;二度整合,異中求同,索解出兩首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分步解讀,則是在兩次整合之間的跨度上,架起一道絢麗的彩虹。悟遺民之“淚”,解權貴之“醉”,為二度整合鋪墊情感和意象的基礎。

二、比照參讀、因果索解,實現古詩解讀模式的突破。

本案精讀古詩兩首、略讀古詩一首,精讀的兩首古詩,從內容上比照,不難發現其中的因果關係,權貴尋歡實為遺民苦盼之因,反之,遺民苦盼必為權貴尋歡之果。用遺民之淚澆權貴之醉,何其讓人心酸;以權貴之醉襯遺民之淚,何其讓人悲憤。這種形象、情景、氛圍的強烈反差,形成了一種震撼人心的情緒場。自文老師以其不凡的身手,引領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師生在情緒場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精神洗禮。陸游的兩首古詩,則從時空的比照上,產生了另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詩人盼來的依然是山河破碎、遺民淚盡。這種時間上的縱向對照和空間上的橫向比較,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厚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三、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段愛、那顆心、那種味,自文老師獨闢蹊徑、別開生面,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了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胡塵”兩字化為這樣的畫面:戰馬嘶鳴、鐵蹄肆虐,白髮蒼蒼的老人慘死在金兵的鐵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馬隊過後被連根踢起,秋風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煙中化為灰燼……試想,此景此境,怎不讓人頓生悲切淒涼之情?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恨詩人所恨,於是,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湧而起、一瀉千里。

篇2:古詩賞析

山行布穀飛飛勸早耕

姚鼐 清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賞析:本詩描寫春耕時節的鄉村景象,作品以山行為線索,選取幾個典型的春耕情景:飛翔的布穀鳥殷勤勸耕,農夫趁天晴揮鋤勞作,農民放水灌田,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鄉春耕圖。“千層石樹”的山中之景與飛鳥的歡叫、樸樸的鋤聲、山田的水響相互輝映,有聲有色,將讀者帶入充滿活力的美妙境界中。

出郊

楊慎 明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賞析:這首詩寫出了作者外出遊玩所見之景,前兩句以描述的語氣寫出了靜態的景,後兩句通過白鷺的“飛”點破了靜靜的田野,有了生動之處。而後的“點破秧針綠”將整個野外生動怡人景色呈現在我們面前可謂是點睛之筆。

山中雪後

鄭燮 明

賞析: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後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昇,雲彩淡淡(描圖景);雪後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點氛圍)的畫面。

“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明手法)“簷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閒”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繪圖景),作者託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析情感)

聽彈琴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賞析: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絃”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悽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早秋

許渾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睛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賞析:(1)詩中哪些意象巧妙點明瞭早秋這一季候特徵?請列舉。“ 殘螢”、“ 早 雁 ”、“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2)頷聯和頸聯是怎樣描寫景物的?請加以賞析。頷聯:由俯察到仰視 ,頸聯:由近看到遠望;從高低遠近來描繪早秋景物,層次井然,1境界開闊。

(3)評論家認為首聯和尾聯頗具浪漫色彩,請選一聯分析其妙處。

首聯運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聽到的輕輕秋風,想象為在一條條懸掛著的青翠藤蔓間,秋風拂過,奏出了悅耳的清瑟聲音。( 2 分)或:尾聯引用典故並加以想象,一片樹葉,被蕩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奮不顧身,展現了一葉追隨洞庭波的詩情畫意。

[古詩賞析]

篇3:古詩賞析

《贈劉景文》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七絕】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 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山行》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杜牧山行書法帖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

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

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

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鮮花。

篇4:古詩賞析

雪整整下一夜,到天明是天空依舊飄灑著細細的雪,整個山谷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讓人覺得恍然置身於夢境中,谷中央的小瀑布早已結成了條條的冰凌,晶瑩剔透,樹枝上沉沉的壓著厚厚的積雪,風吹來,樹枝上的雪花綿綿密密的隨著風紛紛揚揚的飄灑開來。

蔣士詮-歲暮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翻譯

母親愛子女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我在過年的時候到家,母親多高興啊!她正在為我縫棉衣,針針線線縫得密,我寄的家書剛收到,墨跡還新。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連聲問我在外苦不苦?我慚愧地低下頭,不敢對她說我在外漂泊的境況。

篇5:古詩賞析

鄭燮-山中雪後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睛雲淡日光寒。

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篇6:古詩賞析

表達了作者念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蔣士銓於年終前夕趕到家中,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故有此。一二句從母親的角度落筆,寫其日夜思念自己的兒子,看到兒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悅之情難以掩飾。三四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寫母子深情。以下四句敘述到家時的情形,疼兒之語聲聲在耳,讓人心碎,怎忍在母親面前為旅途勞頓而發怨言。可謂情真意切,語淺情濃。

《歲暮到家》一詩用樸素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久別回家後母子相見時真摯而複雜的感情。神情話語,如見如聞,遊子歸家,為母的定然高興,“愛子心無盡”,數句雖然直白,卻意蘊深重。“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體現母親對自己的十分關切、愛護。“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二句,把母親對愛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寫得多麼真實、生動,情深意重,讓所有遊子讀後熱淚盈眶。最後二句“低迴愧人子,不敢嘆風塵”是寫作者自己心態的。“低迴”,迂迴曲折的意思。這裡寫出了自己出外謀生,沒有成就,慚愧沒有盡到兒子照應母親和安慰母親的責任。不敢直率訴說在外風塵之苦,而是婉轉回答母親的問話,以免老人家聽了難受。

全詩質樸無華,沒有一點矯飾,卻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回味。

袁枚-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象石壕村那樣的夫妻決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

篇7:古詩賞析

《贈劉景文》和《山行》這兩首古詩,你會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荷盡菊殘,然而“橙黃橘綠”;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一年最好的景緻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徵。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讚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徑蜿蜒、白雲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出“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篇8:經典古詩賞析

經典古詩十九首賞析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分別。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期間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以為此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比方此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先人多疑其不確。古人綜合觀察《古詩十九首》所體現的情緒偏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景況以及它老練的藝術本領,一樣平常以為它並不是臨時一人之作,它所孕育產生的年月該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一四零-一九零年之間。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明顯標記。漢末文人對個別生活代價的存眷,使他們與本身生活的社會情況、天然情況,建立起更為遍及而深入的情緒接洽。已往與內在事功相接洽關係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奠、武功武功、畋獵遊樂以致國都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範疇,如今讓位於與墨客的實際生活、精力生活患患相干的進退來由、交情戀愛以致街衢田疇、物候骨氣,文學的題材、氣勢派頭、本領,因之產生巨集大的變革。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門路阻且長,碰面安可知。

胡馬依寒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天,遊子掉臂返。

思君令人老,光陰忽已晚。

擱置勿複道,高興加餐飯。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光陰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只管在傳播歷程中得到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詩譜》),讀之使人悲感無故,重複低徊,為詩中男子誠摯痛楚的戀愛召喚所衝動。

與君一別,訊息茫然:“相去萬餘里”。

篇9:經典古詩賞析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註解

嶺外: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

譯文

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

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

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

遇人不敢相問,唯恐訊息不祥。

賞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訊息,擔心聽到環的訊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篇10:經典古詩賞析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

陳子昂詩鑑賞

這是一首贈別詩,出征者是陳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纏綿於兒女情長、悽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並抒發了詩人的慷慨壯志。

首二句“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首句暗用漢代威鎮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此處“匈奴”借漢時的匈奴指當時進犯邊境的少數民族。詩人又把春秋時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邊患的魏絳比作魏大,變“和戎”為“從戎”,典故活用,既表明了詩人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同時也暗示魏大從戎,是御邊保國的正義之舉。

三四兩句中,“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古稱河東、河內、河南為三河,大致指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史記·貨殖列傳》說:“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處代指在都城長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傑,這裡指西漢時在邊地立過功的趙充國。兩句的大意是:與友人分別於繁華都城,彼此心裡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手相約: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傑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

此二句雖有惆悵之感,而氣概卻是十分雄壯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這兩句是寫魏大從軍所赴之地。一個“橫”字,表明雁門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橫亙在代州北面;一個“接”字,既逼真地勾勒出飛狐塞的險峻,又點明飛狐塞遙接雲中郡,連成一片的。它們組成了中原地區(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處的景物並不在眼前,而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實寫,也可以是虛寫。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險峻,暗示魏大此行任務艱鉅。這就為結句作了鋪墊。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二句作結,如瓜熟蒂落,極其自然。此處運用的典故,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他曾經以卓越的戰功,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刻石紀功而返。詩人又一次激勵友人希望他揚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漢將功績,也要有我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這在語意上,又和開頭二句遙相呼應。

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有氣壯山河之勢。

篇11:經典古詩賞析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註釋

(1)夢天:夢遊天上。

(2)老兔寒蟾:神話傳說中住在月宮裡的動物。屈原《天問》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後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藥,飛入月宮變成蟾的故事。漢樂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搗藥長跪蝦蟆丸”,說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是說在一個幽冷的月夜,陰雲四合,空中飄灑下陣陣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3)雲樓句:忽然雲層變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過雲隙,把雲層映照得像海市蜃樓一樣。

(4)玉輪句:月亮帶著光暈,像被露水打溼了似的。

(5)鸞佩:雕刻著鸞鳳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此句是人想象自己在月宮中桂花飄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6)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

(7)齊州:中州,即中國。《尚書·禹貢》言中國有九州。這兩句說在月宮俯瞰中國,九州小得就像九個模糊的小點,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8)泓:量詞,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譯文

月亮因為天色不明朗而愁苦、哭泣。半開高樓的牆壁上在月亮的斜照下變得慘白。

那月上仙女所乘車的輪子因沾染了露水而顯得霧濛濛的。

我和那佩戴著鸞配的仙子在月宮中相逢。

看著海中三座神山的滄海桑田,在天上也不過只有白駒過隙般短暫。

遙望整個神州大地的九州,與之相比大海就像一杯水一樣。

賞析

浪漫主義詩歌的突出特點是想象奇特。此詩寫夢遊月宮的情景,前四句寫在月宮之所見;後四句寫在月宮看人世的感覺。詩人的用意,主要不在於對月宮仙境的神往,而在於從非現實的世界冷眼反觀現世,從而揭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道理。《李長吉集》引黎簡的話說:“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唐詩快》評價說:“命題奇創。詩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夢,正不知夢在天中耶?天在夢中耶?是何等胸襟眼界,有如此手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夢中上天,下望人間,也許是有過這種夢境,也許純然是浪漫主義的構想。

開頭四句,描寫夢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說,古代傳說,月裡住著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陰雲四合,空中飄灑下來一陣凍雨,彷彿是月裡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雲樓半開壁斜白”是說,雨飄灑了一陣,又停住了,雲層裂開,幻成了一座高聳的樓閣;月亮從雲縫裡穿出來,光芒射在雲塊上,顯出了白色的輪廓,有如屋牆受到月光斜射一樣。第三句“玉輪軋露溼團光”是說,下雨以後,水氣未散,天空充滿了很小的水點子。玉輪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輾過,它所發出的一團光都給打溼了。以上三句,都是詩人夢裡漫遊天空所見的景色。第四句則寫詩人自己進入了月宮。“鸞佩”是雕著鸞鳳的玉佩,這裡代指仙女。這句是說:在桂花飄香的月宮小路上,詩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這四句,開頭是看見了月亮;轉眼就是雲霧四合,細雨飄飄;然後又看到雲層裂開,月色皎潔;然後詩人飄然走進了月宮;層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兩段。“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是寫詩人同仙女的談話。這兩句可能就是仙女說出來的。“黃塵清水”,換句常見的話就是“滄海桑田”:“三山”原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裡卻是指東海上的三座山。它原來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傳》記載說:仙女麻姑有一回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日會時略半耳。豈將復為陵陸乎?”這就是說,人間的滄海桑田,變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為“神仙境界”就是這樣,所以詩人以為,人們到了月宮,回過頭來看人世,就會看出“千年如走馬”的迅速變化了。

最後兩句,是詩人“回頭下望人寰處”所見的景色。“齊州”指中國。中國古代分為九州,所以詩人感覺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點“煙塵”。“一泓”等於一汪水,這是形容東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樣。這四句,詩人盡情馳騁幻想,彷彿他真已飛入月宮,看到大地上的時間流駛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義的色彩是很濃厚的。

李賀在這首詩裡,通過夢遊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排遣個人苦悶。天上眾多仙女在清幽的環境中,你來我往,過著一種寧靜的生活。而俯視人間,時間是那樣短促,空間是那樣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表現出冷眼看待現實的態度。想象豐富,構思奇妙,用比新穎,體現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特色。

篇12:經典古詩賞析

小苑鶯歌歇,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輦不曾過。

譯文

小花園裡沒有了黃鸝動聽的叫聲,只有蝴蝶飛來飛去。這裡是被貶的妃子們住得地方,今年的春天轉眼即逝,可是在這春光爛漫的日子裡,皇帝卻一次也沒有來過呢。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作品,中描寫一個深帷中寂寞的宮人的心理。

雖然對於怨婦,史上多有微詞,但婦女們溫柔婉約的風姿,在任何時候都是使人憐惜的。花朵招蜂引蝶,本是常理,可像花兒一樣美麗的妃嬪們被貶入冷宮,降臨在她們頭上的是長年失去丈夫的日子。空有花容月貌,但沒人欣賞。原本憑藉容貌受到寵愛的妃子尤其淒涼吧,看到蝴蝶飛舞在花叢中,心底自然更加苦悶。但那時的宮廷就是一個大籠子,有鑰匙的不過是皇帝一人罷了。

封建社會裡娶姬妾的多是有錢的人,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婦女嫁入這樣的家庭除去丈夫的威嚴,她們同時還要受正室的壓迫。處得好的也許不是沒有,但地位的低下卻是約定俗成的。就算進入了最富貴的人家——皇帝家,皇后之外的妃子也要忍受這種折磨。因此宮中婦女間的爭鬥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結果慘烈的不計其數。長門宮這種專門關押皇帝棄婦的所在,裡面住的便是“思君恩”的失寵妃嬪,甚至風光一時的廢后。關於長門,這裡用的是典故。相傳,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被貶長門宮居住,於是之後就用以代指失寵宮妃居住的內宮。

令狐楚的詩風講究“明麗宛暢,中節合律”,“充分體現了中唐雅正詩派的審美追求和主導風格”(《千家詩》對令狐楚的評價)。這首詩,就充分體現他的這種風格。

篇13:經典古詩賞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詩詞鑑賞:

這是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名篇。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頷聯從靜到動,從全景的寫意到細節的工筆。先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鶯聲婉轉,流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勤勞,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都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讚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美詩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