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家庭勞動教育的內容多篇

實用文精選 閱讀(2.68W)

家庭勞動教育的內容多篇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一

一、改變觀念,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

很多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數家長都認為花錢讓孩子上好的學校,教育是老師的事,是學校的事,自己的責任只需要讓孩子,吃好,穿暖,物質上一切高標準,從不關心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把自己的置身於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監督者和檢查者。這種只重視學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的觀念,是對教育含義的片面理解,是主觀的、不全面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國家,早有孔子就主張以家庭倫理為宗旨實施家庭教育,使之轉化為社會公德。歷史上各類蒙學教材,也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1]從很多成功家教範例看,無不都是堅持德育為本的。如:“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幼童,在家庭環境中營造尊老愛幼的家風,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要搞好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必須從重視家庭教育開始,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還改變家長,通過班會,茶話會,家長訪談等形式與家長溝通,提高認識,使家庭教育這一短板得以彌補與學校教育共同進步。

二、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範相結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觸的社會,父母的心理品質常常通過各種渠道、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教育子女不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範。古人云:“兒子不孝,孫子來報。”意識是說,做兒子的現在不孝敬老人,將來他的兒子也一定不會孝敬他,這種事在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時,應以身作則、自我實踐。如果家長自己艱苦樸素、尊老愛幼、和睦鄰里、樂於助人,就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長自己言行不一、碌碌無為、目無尊長、見利忘義等,就難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說服力,反而為孩子樹立了壞的榜樣。家長只有以自身模範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發起孩子對傳統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長對其進行的傳統美德教育也就能夠化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具有“隨機性”。例如:在家務勞動時,或是在茶餘飯後的閒聊中,或是在走親訪友中、或是在遊戲娛樂中,都是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大好時機。比如:兒童吃飯,碗裡的飯往往吃不乾淨。這時應該及時抓住時機,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3]。”這首詩背給他聽,教育孩子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加深他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勞動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著很大作用。通過勞動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勞動是光榮,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將成為人們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影響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從出生就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這個成長經歷父母要言傳身教,一言一行為孩子塑造人格品質,有意識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

四、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往往是孩子們所喜歡的,並能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因此,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使孩子喜聞樂見,樂於接受。比如:假期經常帶孩子外出旅遊,參觀富含傳統美德內容的名勝古蹟;購買有關書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單純地傳授知識,而在於給予激勵、喚醒、鼓舞。家庭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優的效果。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黃可心,王聖禎。大學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3(21)

[2]張紅慧。關於對大學生進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傳承。2010(33)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二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質特徵:第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以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在人的一生中起

著奠基的作用,它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第二、父母是子女終身的教師;第三、家庭教育是家庭

的基本職能,教育子女是家長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家庭教育必須適應素質教育

一、國小生家庭教育的內容

1

、合理安排生活,關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強他們的體質(重視孩子的生活,幫助孩子培養獨立

生活的能力)

2

、培養子女的求知興趣,促進其智力發展

在家庭中,家長主要是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鼓勵孩子善於獨立思考,勇於克服學習中的

困難,爭取良好的學習成績;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支援孩子參加課外興趣,開闊知識領

3

、培養子女優秀的品德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例:講文明、講禮貌、愛父母、尊敬長輩、愛勞動、勤儉節約、真誠待人、指導孩子明白哪是正

確的,應該去學,哪是錯誤的,不要去做

4

、培養子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形成初步的評判美的能力

5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教育界、社會、家庭念念不忘的勞動教育,它究竟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應該是以一種怎樣的應然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個家庭,在家庭中成長壯大,與父母朝夕相處。因此,我們在討論勞動教育時最不應該忌諱與迴避以及繞行的就是家長。

那麼,勞動教育在家庭背景下應生成什麼呢?我們要本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與立場,即通過現象看本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透過紛繁複雜、光怪陸離的各種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勞動教育變式,我們就會發現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勞動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孩子受用一生的勞動習慣。這些勞動習慣應該包括:高大上的勞動意識;歷久彌新的勞動興趣;自我服務的勞動習慣;勞動中難能可貴的合作精神。前兩者是構建孩子勞動習慣的前提與基礎,後兩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應然結果。

勞動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應注意什麼呢?

一是對孩子勞動意識的養成要及時、及早。現下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都比較金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於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攬,唯恐孩子在勞作中受傷害和受委屈,家長頭腦中固有的“樹大自然直”的思想就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被越來越放大。呈現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斷上演的不讓孩子在家庭中幹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劇。豈不知家長的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讓孩子幹家務會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碼的初級勞動鍛鍊,天長日久就助長了嬌氣與頹廢之氣,固化、定型了懶惰的壞習慣,甚至影響到日後上學讀書的行為習慣,以至於波及學校教師對孩子管理以及家長自身對孩子的教養。因此,針對家庭背景中勞動教育的這一現實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及早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索尼公司創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說:“早期獲得的資訊會像血肉一樣長在腦內,長期發揮作用。”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作過精闢的論述:“兒童出生後頭3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如果從生命的變化、生命的適應性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0~3歲這一階段實際上比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長,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對孩子的勞動興趣的養成要警鐘長鳴,不可懈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爾基也重複過這句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也曾說:“學習最好的激勵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某種興趣,就會對該事物或活動表現積極肯定的情緒。”基於此,這就警示我們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對孩子的勞動興趣的養成金鐘長鳴,不可懈怠。家長要懂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現在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三個方面。因此,家庭中勞動興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對孩子勞動興趣的養成既無計劃性也無組織性,是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在親情感召下、在沒有劇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繹的。這種家庭勞動教育的環境極容易造成家長對孩子勞動興趣養成上或掉以輕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蠻生長。為此家長必須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興趣;教育孩子對自己的勞動學會欣賞;發現勞動中蘊藏的一切機會,用激將法啟用孩子沉睡已久的勞動慾望,盤活孩子的勞動衝動;創設情境,讓孩子把家庭勞動的感受及時用有效地方式(如口頭的、書面的、音像的、電子的等)表達出來;讓孩子發現家庭勞動的特殊意義與價值。

三是把自我服務的勞動習慣的養成當作家庭勞動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為我們家長在家庭中對孩子實施自我服務的勞動習慣的養成指明瞭方向。自我服務勞動簡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環境整潔的勞動。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學習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家庭教育的實踐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務勞動應該以養成教育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飯、洗筷子、洗茶杯、穿脫衣服、釘釦子、疊被子、整理床鋪等;學習自理方面的削鉛筆、訂本子、包書皮等;衛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臉、刷牙、剪指甲、洗頭、洗腳、梳頭、洗澡、洗手帕、洗襪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見,上述的三方面的勞動沒有一樣不是鑲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務勞動習慣的養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規化,從家庭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鑄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復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長要把勞動習慣在家庭背景下養成要堅持由簡到繁的教育策略;勞動習慣的養成儘量不要脫離家庭日常生活,由於生活化、常規化是孩子好的勞動習慣養成的源頭活水。勞動內容在一定時期要相對固定,要有可持續性;自我服務勞動與家務勞動要相結合,不僅要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還要強調“家裡的事情主動幹”的家庭勞動精神。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四

關鍵詞:家政職業教育;家政服務;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4-0010-05

家庭是每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單位,家庭生活質量不僅與個人的幸福安康息息相關,也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家政則是家庭事務的核心,家庭成員自己承擔和完成家政事務是人類社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堅持的一種傳統。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最早在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社會上層人士僱傭了專門的人員即“傭人”,由這些人員來侍奉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進入現代社會後,早期 “傭人”的概念逐漸被“家政服務人員”取代。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更加註重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和滿足,關注生命的幸福和|量,渴望文明和高品質的家庭生活,這對家政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提高人們家庭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是發展家政服務業。而家政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提供家政人才和智力支援的主要陣地,因此,從多元視角探討家政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培養家政人才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一、家政職業教育的內涵

在我國,家政包含家事、家務、家產的意思。在國外,家政的英文表達主要有“家政”(Home Economics)、“持家”(Homemaking)、“家務管理”(Housekeeping)以及“家庭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不同學者對家政教育的內涵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和描述。有學者認為,家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家政學課程為核心,以家庭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傳授學生家庭生活技巧和技能,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培養道德情操,進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1]。也有研究者指出,家政教育是指“在家政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促進人類的健康、幸福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目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家政學相關領域內容的養成教育活動[2]。”筆者認為,對“家政教育”進行界定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家政教育的範圍,即家政教育的序列;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家政教育,例如,我國民國時期的家政教育和21世紀新時期的家政教育發展的社會基礎極不相同,那麼對家政教育內涵的解釋也有所差異。

筆者認為,家政職業教育的物件面向所有人,教育者是具有相關家政相關理論與家政技能的人才。其包括職業教育、社會培訓等階梯式的家政教育序列和較廣的人才培養途徑。內容涉及關於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具體的知識,主要有家庭生活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家庭生活中人與物和人與人的關係、家庭事務管理等內容。家政職業教育從微觀層面來說,主要研究每個家庭處理家庭事務的科學方法和管理原則;從巨集觀角度來說,著重研究各部門、各行業以及各學科為改善居民家庭生活所作的服務、指導和支援,即面向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今,家政職業教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由原來簡單的“家事”演變為今天意義涵蓋豐富的跨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人文科學、生活哲學、生活藝術等於一體。家政職業教育不僅具有知識的體系,而且具有職業的體系,被公認為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生活科學。

二、家政職業教育發展的基礎分析

家政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培養家政人才和促進有效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社會文化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緊密相連、相互聯絡、相互制約。

(一)從經濟發展的視角而言

從巨集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良好的家政教育需要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經濟實力制約著家政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良好的家政教育有助於為家政服務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家政人才,促進家政行業的良性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例如,菲律賓將家政服務行業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並於20世紀80年代將家政勞務輸出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形成了一條由勞務中介公司、家政技能培訓學校和資格認證中心等構成的家政服務產業鏈,不斷提高“菲傭”的市場競爭力,樹立優質的家政服務品牌[3]。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美國家政教育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之一。在19世紀70年代,世界自由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美國從世界大國中迅速崛起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社會不斷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要求學校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變化的社會和生活,教育應該以適應生活和職業訓練為主,使學生能夠成長為順應美國社會秩序的自立的公民,而家政正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

從微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家庭消費是人類生產和維持生命的重要過程,家庭消費與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絡。例如19世紀,在英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和社會階層急劇分化的過程中,英國中產階級迅速崛起。中產階級主要從事非體力勞動,有著穩定的收入,生活體面,家庭生活質量要求高。因此,英國中產階級獨具特色的家庭觀念、家庭文化、家庭物質生活方式和娛樂生活方式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家庭文化生活,其中,僱傭僕人是中產階級在家庭生活方式中極其顯著的一個典型特徵[4]。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不僅是滿足現實家庭生活的需要,更是家庭收入能力的衡量指標之一,被看作是體面的象徵和身份的標誌。資料統計顯示,在1851年,英國家政服務人員的總數為987 605名,1861年總計為1 208 648名,1871年達到1 494 411名[5]。這些家政服務人員主要集中在英國當時的中產階級家庭。進入21世紀,人們的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生活理念發生變化,對家庭物質生活的重視轉移到對精神生活的關注,更加關注家庭成員的生命健康和生命的意義。因此,家庭生活的需求成為家政服務消費的重要刺激因素,家庭生活消費刺激對家政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促進社會生產的大力發展。同時,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個人經濟收入的提高,家政服務行業快速發展反過來又更新了人們對於家政服務消費的理念,提高了人們對於家政服務的認識程度,改變了人們的家庭生活方式,進而改善了家庭生活質量。

(二)從社會文化的視角而言

縱觀教育的發展歷史,教育與文化無處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家政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生活哲學,而民族文化和價值觀是家庭生活哲學的基礎,所以,家政職業教育必然滲透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社會文化把家政職業教育作為生命載體,凸顯出不同的文化烙印。一方面,社會文化制約家政職業教育,決定其價值觀取向,從而影響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家政教育也傳承和發展獨特的民族文化。家政職業教育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工具,發揚了傳統的家政文化理念和價值觀。

中國是一個有著家政文化底蘊和家政教育傳統的國家,從封建社會開始,中國人對家政的認識就和吃、穿、住等聯絡在一起,並把家庭和國家的命運視為一體,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體現了家政思想在我國的悠久歷史。然而,由於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社會文化輕視體力勞動者,在社會文化心理上,家政服務人員往往與古代封建社會官宦富戶人家的僕人劃等號,致使家政職業教育在我國沒有受到人們廣泛認可並被誤解,家政服務也被視為低人一等的職業。此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受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文化的影響,其典型特徵就是封閉性和防守性,家庭被人們普遍視為是封閉的私人私密空間,排斥家庭以外的成員在自己的封閉空間內活動。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文化心理影響下,人們很難接受家政服務人員進入家庭從事家政工作,難以為其營造一個充分信任的工作環境。反過來,家政服務人員也很難融入一個異己的工作環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享受工作。因此,在我國特有的傳統社會文化影響之下,家政教育的價值觀取向不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家政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比較緩慢,缺乏高素質的家政人才,難以與市場旺盛的家政人才需求相適應。

相比較而言,由於家政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家庭生活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家政職業教育一直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重視和支援,被列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西方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提倡個人本位主義價值觀,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性自由和個人的成就,以個人的利益和自由的滿足為標準。因此,在這種文化理念和社會氛圍薰陶下,家政服務行業不被認為是一種傷自尊的社會地位低下的職業,相反,它被看作是謀生和獲得勞動報酬的手段。同時,在他們看來,工作是為了快樂,是為了尋找自我,所以,在為他人提供家政服務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滿足感和自豪感的體驗。

(三)從教育發展本身的視角而言

家政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家政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且其發展狀況與每個國家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密切相關。職業教育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的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家政職業教育體系,諸如多層次的家政教育實施機構,健全的法規政策保障機制,家政企業參與的家政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以能力為本位的國家資格框架制度等。健全完善的教育發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政人才的培養質量。例如,在美國1 500所的大學中將近800所大學設有家政系。美國家政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正規教育,即從學前、國小、中學、各種技術學校和社群學院,再到學院、大學、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所形成的發展階梯;另一種方式是非正規教育,主要指各種成人家政教育,諸如培訓班、函授、夜校等[5]。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家政職業教育起步較晚。雖然我國家政文化底蘊歷史悠久,但直到民國時期各大高等院校才開設家政專業,在1952年家政專業在全國高等院校調整中被取消,改革開放後,家政專業才重新受到關注。縱觀我國家政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我國家政教育學科基礎比較薄弱,缺乏系統的研究體系和科學的理論指導,家政人才培養的層次較低,發展規模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不僅源於傳統社會文化理念的影響和國家社會政策的滯後,在一定程度上也源於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

三、家政職業教育發展的機會分析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社會分工具有決定性作用,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社會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水平和生產工具的效能在客觀上促使生產部門內部分工結構的變化,決定著社會分工的水平[6]。社會分工的產生,劃分出多個相對穩固的勞動範圍,使得不同種類的生產勞動逐漸專業化。精確的工作職責促使勞動者聚集註意力,在自己相對穩固的、特定的個人活動範圍內反覆從事專業化的實踐操作,不斷積累勞動經驗,促使勞動技能不斷髮展和成熟,節省勞動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所從事行業領域內特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成為所從事行業內的精英和專業人才。同時,社會分工使勞動者從多樣需求的自我生產和滿足中解放出來,使勞動者得以更好地體現出自身價值和意義。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家政服務業成為社會分工的一種專門行業和職業,可以分為簡單勞務型、知識技能型、專家管理型等三類層級的家政服務領域。家政服務的多樣化和專業化,為人們提供了個性化、高質量的便捷家政服務,家政服務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業。

從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的200年間,英國率先爆發工業革命,隨後在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伴隨著機器化大工業生產,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促使生產專業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家政服務行業及其內部的社會分工程度越來越高且日益精細,成為越來越專業化的生產服務部門。而且,近代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破壞了歐美等國家的鄉村家庭經濟基礎,手工業生產被大機器化生產所取代,促使歐美等社會產生了更多的剩餘勞動力,這些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剩餘勞動力迫於經濟壓力從農村轉向城市。在當時,倫敦每13個人中就有1個人是從事家政服務行業的工作[7]。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校代替家庭行使教育者的責任,家政職業教育和教育的目的不謀而合。隨著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家政職業教育和家政服務從傳統家庭自給自足的狀態中分離出來,人們的家政服務需求逐漸轉向社會來承擔。於是,家政服務行業作為欣欣向榮的第三產業不斷朝著專業化、精細化和規範化的方向發展,並已成為對接快節奏城市生活和現代化社會分工的專門行業。這體現了人力資源社會化合理配置的要求,家政服務業在國民經濟水平提高和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四、家政職業教育發展的意義分析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和鮑爾(Raymond Bauer)提出了“生命質量”的概念,對美國經濟繁榮發展與國民精神空洞之間的矛盾進行深刻反思,引發了人們對整個美國社會“物慾橫流”的聲討。加爾佈雷斯指出,人的生命質量不僅關係到人們生活的舒適度,還與人們精神上的享受密切相關[8]。對於生命質量的研究,主要有客觀生命質量觀、主觀生命質量觀和主觀-客觀生命質量觀三種觀點。但無論是哪一種見解,都認為人類社會的生命質量不僅僅是關係到經濟收入、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外在條件的追求,而且包括以個體的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和快樂感等主觀感受為衡量指標的精神層面的訴求。探索和努力實現人類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生命質量研究興起的本源,這也是家政教育的本質所在。家庭不僅是生命的棲息之地,更是生命的根基所在。家庭生活促使人的物質生命得以成長,精神生命得以滋養,智慧生命得以開啟,社會生命得以延伸。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積極向上的家庭文化能夠實現家庭成員的滿足感,提高生活幸福指數和生存質量;相反,個體的成長髮展和生命質量也密切依賴於家庭生活的環境,其在一定程度上影著生命個體的廣度和深度。

家政職業教育是實現人類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家政職業教育以生命為基點,把生命的本質和需要融入到家庭服務中,是尊重生命、完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價值體現,把實現對生命的成全作為最高的追求。目前,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家政職業教育重新煥發了生命,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從洗衣做飯、清潔整理到營養配餐、衛生保健和家務管理等,從幼兒生命意義的獲得再到老年人生命尊嚴的維護,家政服務塑造著生命特有的品質。這種服務不僅具有物質上的意義,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還具有精神上的意義,促使人們精神上獲得一種自豪感和優越感,實現自我價值認同感。這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每個個體生命的幸福體驗和精神寄託。

五、家政職業教育發展的功能分析

女性主義思想起源於19世紀末。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和社會背景中,女性主義者們提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女性主義觀點和思想,主要的女性主義觀點包括:自由女性主義、馬克思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黑人女性主義和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進步,其核心思想是作為社會的主要成員,女性的社會地位和自身權益應該得到應有的保護和尊重,從而在全人類實現兩性平等和兩性平權。女性主義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本文中關於女性主義觀點的論述主要集中於女性的就業權。女性同男士一樣,享有平等的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並獲得勞動報酬。家政服務作為一個傳統行業,也是一個新興的服務行業。由於女性自身天生的本性特點,家政服務的工作性質和要求與其相吻合,因此,家政服務行業成為女性實現就業的一個重要領域。

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職責是扮演社會為女性所規定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家庭生活中的事務料理、子女教育和老年贍養等都理所應當地由女性承擔和負責。女性作為日常生活順利進行的維繫者,通過從事家庭內部勞動可以使男性勞動者安心工作,從而經濟活動才能順利進行。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價值觀念和個人生活理念開始發生變化,大多數女性逐漸意識到難以從無盡的家務勞動中獲得生活的保障和安全感,更無法獲得精神上的獨立。相反,在她們看來,女性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會參與中,尤其是獲得就業的權利和機會,提高社會經濟地位。同時,家政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家庭服務社會化,老年護理、幼兒教育、家庭事務管理等都由專門化的家政服務人員負責,代替了傳統婦女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和職責,因此,家庭服務的社會化不可避免地把女性帶進社會經濟活動領域。對於已經在職場打拼的女性和未就業的女性而言,家政服務的社會化不僅減少了現代女性工作和家庭的角色衝突,也為女性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家政職業教育作為“就業教育”,一方面,通過提供家政職業培訓和教育,為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和城市下崗女工再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型別,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所以,家政服務的專業化和綜合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方面促使女性可以在家庭之外獲得生活保障的基本條件,也密切了婦女與社會之間的聯絡,提高了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也促使女性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社會價值得到實現。

家政職業教育是社會實踐與教育活動結合的產物,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家庭生活質量和個人的社會價值有著密切的聯絡。通過家政職業教育培養家政人才,發展家政服務業,以適應當前社會對家政服務的迫切需要,是人們的共同願望。

參考文獻:

[1]於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較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33-36.

[2]吳瑩,許丹,區桂宇。中國小家政教育課實施的可行性策略探究[J].現代中國小教育,2015(5):12-14.

[3]畢京福。打造家政服務品牌,探索居家養老模式――菲律賓、日本發展家政服務行業啟示[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 2012(5):50-51.

[4]陳琪。二戰前英國家政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及成功經驗[J].職業教育研究,2016(11):92-96.

[5]Davidoff ered for Life:Servant and wife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ngland[J]etin-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r History, Autumn 73 Issue 27:410.

[6]陳金華,陳家太。中美家政教育比較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0(5):5-6.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五

一是要發揮學校在德育中的主陣地作用,這是由學校的特殊性決定的。學校進行德育以思想品德課及各門學科的滲透為主,以課外活動為輔,相互促進。學校要整合團隊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將團隊活動與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相結合,開展學生基本道德養成教育,要發揮共青團獨特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二是要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功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美德教育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孩子道德觀念的養成。家長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勤勞節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識,教孩子一些基本的道理。教師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絡與溝通,梳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發揮家庭的輔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過組織家長學校、家訪等形式,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從而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三是要發揮社群的綜合依託功能。社會對學生的傳統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過社群來實施,以街道居民區為基本單元的社群,是學生在學習之餘的主要生活空間,在學生德育環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發揮社群的綜合依託優勢,協調各方面關係,充分整合、利用社群內的各種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青少年社群文明行動、青少年志願者行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樹立優良的道德意識。

二、教育目標上要體現一致性

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化傾向,才能取得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在家庭的實惠教育中要充實進商品生產、交換、分配等要素,強調公平交易、禮貌待客、勤勞節儉、講究信譽等內容,這是時代賦予的嶄新的家教內容。社會商品教育要強調商品社會屬性的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內涵、交換產品即交換勞動的法則,以及明確市場經濟的屬性和商品交換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使學生在社會經濟激烈變革中穩妥地完成思想轉型的飛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發展自身提出了人才價值觀和人才倫理觀的標準,其中人才倫理觀又是前提條件。為造就各級各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要求學校的德育應奠定在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之上,這就是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目標一致性的任務所在。

三、教育方法上要體現多樣性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六

摘要 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開始和基礎,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重視。通過剖析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義,提出了體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勞動教育功效和塑造個性特點的功效。期望通過該理念的灌輸,使體育能夠更加廣泛的進入每個家庭,使得家長能夠有意識的利用體育來教育和培養孩子,促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並以期對我國家庭教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體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國成功舉辦了第16屆廣州亞運會,“激情盛會,和諧亞洲”的亞運口號日益深入人心,崇尚體育運動、體育精神的呼聲,繼北京奧運會後在我國又掀起了一個高潮。廣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對廣州、廣東乃至全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以亞運會為契機,在體育精神飽滿人心的時刻,深入研究體育盛會洗禮下的家庭教育,筆者關注到亞運期間許多體育競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賽中運動員表現出的競技體育精神都是全人類的一筆精神財富,而這更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種社會組織,是孩子成長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古往今來,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及文獻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我國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現代科學理性的指導;家長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內容、方法不當的現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失調現象等,因此如何減少或避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良影響,正確而科學的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後天的習性是跟父母的言傳身教密切相關的。近些年來,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層出不窮,但還比較缺乏專門結合體育來培養孩子的家教叢書和文獻,筆者嘗試以體育為媒介來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在體育活動中領受到快樂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各種優良品質,為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價值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家庭教育釋義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以親子關係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用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長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員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一般指“學齡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從出生到入學前(0—7歲)這一段時間的家長對子女實施的影響教育;廣義上是指子女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長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響,它包括家長對孩子的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的影響,又稱“終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詮釋的正是這樣一種終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體育為教育手段,全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品質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塑造靈魂和品質的發源地。孩子在未來和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各種品質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養和訓練的[2]。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多種渠道相互交叉來培養的,而家庭教育佔據著基礎地位,夯實家庭教育在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方面則顯得尤為重要。

三、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義

體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同志早年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即指強健的身體是實施德育、智育、美育與勞動教育的基本條件。據研究表明: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應主要側重於孩子身體協調能力以及智力的開發與培養。而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於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還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及道德情操的培養有很大的積極作用。長期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增強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於骨骼肌的生長,促進長高;有助於全身動作協調,反應靈活敏捷;有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有助於形成持之以恆的意志品質及組織紀律觀念等。

(二)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勞動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種品質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須品質,一個人德行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其成就與貢獻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於學習和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發展也有所益處;而壞的德行不僅有損自我更有損他人及社會。正確的德育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將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從“有才無德,其行不遠”這句話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質是在後天形成的,這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受教育過程,它是受社會制約的比較穩定的思想素質和行為模式的反映和表現。對於德育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結合體育來對孩子施加影響,例如:通過開展體育競賽小遊戲,教導取得勝利的孩子要主動擁抱比賽失敗的孩子,從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對手及他人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道德品質;通過設定專門的體育勞動小遊戲,來教育孩子熱愛勞動、愛惜勞動成果的道德品質,這也正是我們倡導的勞動教育;合理而恰當的體育活動,還可以培養孩子助人為樂、待人誠懇、正直的道德品質。這樣一來,在體育活動中通過嚴格要求孩子,長此以往使孩子逐漸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和勞動品質。

(三)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許多教育家認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動手操作物體、材料得以實現的,手“巧”會使心“靈”[3]。體育鍛煉可以明顯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效率,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發展對孩子以後學習效果的好壞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一些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的體育小遊戲,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滾、轉的小遊戲來促進孩子運動智力的發展,從而為孩子智力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體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內在的。如:用眼看、用耳聽、用鼻子聞、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體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靈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內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和發展孩子欣賞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亞運會上通過回顧體操運動員的精彩視訊,可以讓孩子領受體操運動員的肢體美、動作美;還可帶領孩子參觀體育建築、雕塑來增強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過觀看殘運會及給孩子講述殘運會上的感人故事,讓孩子感受堅強的生命之美、心靈之美。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開啟孩子心靈的窗戶,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寬泛的理解美的內涵,並注意增強孩子在“美與醜”面前的判斷力,使其能夠正確的判斷美與醜,從而遠離醜、摒棄醜,去積極的接近美、創造美。

(五)體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個性特點的功效

一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不變的經常反覆表現出來的性格、風格即謂個性特點。個性特點與道德有差異也有聯絡之處,區別在於道德品質要受社會道德規範的制約,而個性特點不受其制約;相通之處為兩者都是在社會生活和長期受教育過程中形成並反覆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個性特點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如:剛毅、爽朗、樂觀、吃苦耐勞、善於交際、待人誠懇、能言善辯、足智多謀、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等,一旦形成則有利於孩子的學習以及將來的發展;而消極的個性特點,如:沉默寡言、悲觀憂鬱、孤僻、謹小慎微、斤斤計較、不合群等,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在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的前提下,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使孩子在體育運動中快樂的成長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能夠做到堅持鍛鍊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積極的個性特點,並且堅持體育鍛煉還有助於孩子擺脫憂鬱、孤僻、懦弱等消極的性格,從而形成樂觀、開朗、堅強、自信等積極的個性特點。由此可見體育對孩子個性特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論、建議與宣告

(一)結論

21世紀的家庭教育要緊密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並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斷髮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通過系統闡述體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勞動教育功效、塑造個性特點的功效,即:科學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個性特點的協調發展,給人們灌輸了一種以體育為切入點,協同其他教育手段,來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理念。在科學設計體育活動的基礎上促使孩子各種品質及能力的培養,以體育來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動力因子。

(二)建議

該理念要求家長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好自我培訓工作,能夠確保體育活動的順利實施以及各個環節的安全工作;並建立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品質或能力,以達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目的。

(三)宣告

值得宣告的是:本文只是一種以體育來協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夠引起家長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長有意識的利用體育來教育和培養孩子,而不是一種培養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論的話語拓展,是對該領域的豐富和發展。另外,體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並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對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牴觸和忽視。我們期望廣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使得體育和家庭教育能夠有效而深入的結合,以期能夠有力的推動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完善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雁。我國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5):154.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七

一、認識當前勞動教育現狀

認識當前勞動教育現狀,有利於更清楚地認識到加強勞動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家庭中的偏愛教育,疏遠淡泊了勞動教育。現在社會經濟發展,家庭條件優越,環境舒適,基本上又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心切,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關注的是孩子特長和優點,做的是為孩子服務一切,一切為孩子服務。不少家長替孩子整理生活學習用品、穿衣疊被、遞茶端飯。本應是孩子做是事家長全都包攬下來。父母的“全面服務”已滲透到學校——替孩子當值日生。家長中擔心孩子學習成績差的非常多,擔心孩子生活能力差的非常少。若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絕大多數家長怕影響孩子學習而不願讓他們參加勞動。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其他的事都不用孩子管,甚至為了孩子學習成績能進步,不惜花重金請家教、上補習班、讀名校,然而在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理中卻忽視了對孩子最基本的素質教育——勞動品質的培養和教育。兒童教育家格蘭指出:喜歡把孩子一切“包辦”下來的家長,必將培養出一個“窩囊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理心理的發育變化,孩子卻變得厭學、叛逆、好逸惡勞,弄得家長好心得不到好報。

其次是學校的勞動教育形同虛設,無法落到實處。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其應試教育的根基從來沒有動搖過,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提高學習成績,根本不設勞動課,有的學校雖然課表上有勞動課,只是為了應付檢查,給領導看的。實際上是語文、數學、英語的“複習課”,學生從未上過勞動課。加上有的學校因場地有限,沒有勞動實踐基地,便沒有了學生勞動的用武之地。學校的勞動教育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校的各類表彰總是成績優異、品行端正、特長優秀的學生,從未有過勞動能手的表彰,升學就業中有體育加分、特長加分、三好學生加分,從未有過勞動教育分數和考核,勞動教育便成了“無用教育”。

再次,學校教育失當,導致學生躲避厭惡勞動者甚多。當今的素質教育多數學校是換湯不換藥的應試教育。學生早上朦朦朧朧起床,一天的課程擠得滿滿實實,晚上的作業一大堆,速度慢的學生經常做到半夜,沉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沒時間去做勞動。有的學校以勞動為懲罰手段,犯的是與勞動無關的錯誤反而用掃廁所等勞動任務懲罰學生,結果給學生一種錯誤觀點:勞動是低賤的事,從而造成學生對公益性勞動和家務勞動產生反感和牴觸情緒,開始躲避厭惡勞動。

二、輕視勞動的負效應

由於勞動教育落不到實處,學生的種種惡習不斷滋生,突出的表現有:學生的自理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好吃懶做,還有的因缺乏勞動鍛鍊身體差,正常的勞動不能堅持,頭痛感冒時常發生。據人民網報道:“剛考上大學的王敏略帶抱怨地對記者說:‘自己洗衣服?真是開玩笑!秋冬天的衣服那麼厚。你叫我怎麼洗嘛?’據王敏稱,以前在家時,連內衣都是媽媽幫洗的,‘我媽說了,只要我學習好就行,其他事不用心!反正也是幾塊錢洗一次,我們家還出得起!’在某高校學生公寓三樓,一位40多歲的阿姨一間一間地清掃著寢室。從柳州市來的大二學生馬勇告訴記者,我們三個寢室的哥們‘合資’請的鐘點工!隔一天來一次,除了掃地、擦玻璃,還負責整理床鋪。”

再次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差,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喜愛上網、酗酒、打架、吸毒等惡。現在在不少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動輒任性、自私、固執、嬌氣,常常比吃比穿,追求享樂、炫富比橫,成長中不斷滋生了享樂主義、利已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觀念,這些與勞動教育的落後都有著密切關係。

三、家庭、學校應重視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家長老師的眼裡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原因如何結果都是一樣的:誤了孩子的前程、毀了素質教育的根基、導致教育的失敗。

下面讀讀美國家庭加強對孩子勞動教育的材料或許能感悟出中國教育的缺憾。

雖說美國已步入了機器人時代,但時下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孩子從兒童時代就開始的“愛勞動”教育卻仍在不斷加強。在不同的種族、政治和文化背景、經濟收入的千千萬萬個家庭中,目光遠大的家長們普遍要求自家的孩子從小就熱愛勞動:先是讓兒童樂於與父母分擔家務。學齡前的孩子大多在家長的督促和指導下學會賣報紙,或幫助修剪園子裡的花木,至於大些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利用週末和假期打點短工。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富翁的孩子,大多在家中也是幹家務的能手,在外打工掙錢也並不鮮見。這是因為美國人深信:勤勞的童年是幫助將來事業成功的一塊“跳板”,換句話說,即是兒童時代培養的勤勞習慣將是富裕未來的保證。美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自上世紀中葉起,就開始了一項“馬拉松”式的長期跟蹤研究,對居住在波士頓市區的456名少年的成長過程作了認真的觀察和詳盡的記錄,在他們的研究物件中有不少孩子還出身於貧窮家庭或離異家庭。如今,這些孩子早已立業,其中大多已有了孫輩。當專家將他們的童年和成年作對照和分析時,發現了一個對比明顯的事實:當年不論智力高低、家庭貧富,那些從小就接受了“愛勞動”教育的“勤快人”,比起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骨頭”來,事業成功的機率要高出至少3倍!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八

關鍵詞:維吾爾族;家庭教育;教育路徑

民族文化傳承維吾爾族家庭教育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根本目標的,是一種艱辛和偉大的藝術。維吾爾族家庭教育沒有框架的束縛,沒有統一的標準,適應性強,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家庭教育內容、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時代特徵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對家庭教育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變化。因為落後的文化素質,現階段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教孩子怎麼生活。維吾爾族家庭教育在家中發生,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些互動,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又包括孩子對父母的教育。

一、維吾爾族家庭教育的內容

隨著伊斯蘭教傳入維吾爾族社會,維吾爾族家庭教育內容與宗教文化緊密聯絡。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文化也豐富了維吾爾族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說伊斯蘭文化、民族文化及現代文化共同造就了現在的維吾爾族家庭教育的內容。維吾爾族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倫理道德、生產和生活、民族藝術和審美教育等。

1.道德教育與伊斯蘭文化教育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一種品質。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事①。在維吾爾社會,道德修養高低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有教養的重要標誌。在人的行為表現中,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不是有良好的道德行為。道德教育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倫理道德主要表現在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社會責任感、節約、勤勞等方面。尊老愛幼,勤勞美善是每個民族非常傳統的美德。尊老愛幼的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以以身作則和勸說的形式展開的。父母在家裡教導孩子要有禮貌,要尊老愛幼,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要及時跟他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及時改正。孝順父母是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穆斯林有句話說“天堂在母親腳下”,每個穆斯林最大的願望是死後能夠去天堂,而“天堂在母親腳下”足以說明孝順母親的重要性。如果母親對子女的行為不滿意,這在教義中就是非常大的罪過,沒有得到母親認可的人是無法進天堂的。我們對父母好,子女也會對我們好,維吾爾族有種說法是“你在這輩子打了父親,你孩子必定會打你”,這是一種有因必有果的表現。孝順還表現在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都生活在社會群體當中,我們應該為社會作出貢獻,維吾爾族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從中可以看出孩子未來對社會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節約和愛惜食物也是一種美德,伊斯蘭教禁止浪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一餐父母都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維吾爾族有種說法“如果踩地上的囊的脆片,人會變瞎”,這表示不珍惜食物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無論在什麼地方,如果有食物脆片在地上,維吾爾人肯定就會把它撿起來,放在別人踩不到的地方。維吾爾人在吃、用方面非常節約。“人活的時候浪費的很多食物、生活用品等,死後必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教育。勤勞也是一種美德。維吾爾族有360種手工技藝,這些技藝通過家庭教育傳授給下一代②。勞動是強大的教育力量③。在勞動過程中,既要培養孩子愛勞動的道德修養,又要鍛鍊身體,在力量和能力上得到發展。勤勞是長輩對女孩子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必須會做飯、會家務,出嫁之前長輩會教她們做家務,不會做家務對維吾爾族女性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生產、生活教育

維吾爾族有獨特的經濟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家庭教育的內容。比如非常有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核桃、紅棗,庫爾勒的香梨,哈密的紅棗、哈密瓜、刺繡、織布(Atlas)等。南疆地區是維吾爾族集中的地方,其中農民比較多,這種特殊的人口性質決定了他們的生產方式。孩子從小看父母做這些農活,等到適當的年齡,就開始幫父母分擔家裡的活,跟著父母織地毯、撿核桃、撿紅棗、學刺繡等,這種特殊生產方式決定這些地區家庭教育的內容。生活方面主要是飲食和服飾方面的習俗,因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父母監督和指導孩子的飲食和穿著。維吾爾族不能吃非清真的事物。飲食教育主要指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吃飯的時候注意什麼等方面的教育。在飲食方面,不是所有肉類都是清真的,清真的肉是按照伊斯蘭教的教義宰殺的牛肉、羊肉等穆斯林能吃的肉類④。因此,父母、長輩在家庭教育中,每天提醒他們都不能吃非清真食物。酒類是伊斯蘭教禁止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喝酒。吃飯之前,一定要說“以真主的名義開始”,餐後要接杜阿宜,感贊真主的慈憫,感謝真主賜予的食物。維吾爾族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強烈的性別色彩,這個在服飾方面尤其突出。顏色上,女生穿鮮豔的衣服,男生穿暗色的衣服,穿著打扮上,女孩子不能穿太過暴露,緊身或透明的衣服。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葬禮上女孩子一定要戴頭巾,穿長袖的衣服。過節要穿新的衣服,有種說法是“過節的時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哪怕掛著一根新的針也算,這是對節日的尊重”,這個是對節日的一種尊重。維吾爾族有獨特的服飾文化,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穿著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些女生穿著非常西方化,穿短的、薄的,而且透明的衣服,這是無論在宗教或者習俗裡都是不允許的。在這種西方文化佔據優勢的時代,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是維吾爾族,要銘記我們的文化習俗,尊重民族文化。

3.民族藝術和審美教育

維吾爾族民間藝術包括歌舞、戲曲、相聲、話劇、刺繡、編織、雕刻、建築藝術等⑤。孩子接觸民間藝術的第一場所是家庭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裡的雕刻食品、樂器、掛毯、刺繡工藝品等,從小就培養藝術敏感性及獨特的審美。維吾爾族有豐富的歌舞資源,像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是最典型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孩子從很小開始就接觸歌舞。刺繡型別很多,每個地方的刺繡都有自己的特點,刺繡的用途很多,帽子上、衣服上、結婚時的枕頭、被子上都有刺繡,手工刺繡非常珍貴,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人們用機器來刺繡,這個大大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維吾爾族的編織技術也有很長的歷史,在編織技術方面最突出的是和田的地毯,和田地毯型別多樣,維吾爾族人非常喜歡地毯,只要有條件的家庭,在牆上、地上就可以看到地毯。莎車的刀也非常有名,在手柄和刀刃上都可以看到各種樣式,家裡裝修的時候,也會看到民族風味的一些木雕、石雕等。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1.以身作則式家庭教育

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好地形容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模仿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成為自己那樣的人,因此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式的家庭教育作用於兒童時期。

2.勸說式的家庭教育

有關勸說的書籍、童話故事、寓言、詩歌、諺語有很多,說明維吾爾族人重視勸說式的家庭教育,內容主要是道德、智慧、科學,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時間,不要過多吃喝,要有羞恥心,要慷慨,警惕嫉妒、說三道四的行為,成為有用的人等。這些文學作品為勸說式的家庭教育帶來豐富的資源。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時代的主流在影響著家庭教育的內容,現代學校以傳遞主流文化為主,父母的觀念也在變化,父母對主流文化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傳統文化的傳遞。現階段家庭教育存在一些問題。

1.家庭教育的內容以主流文化為主

隨著時代的變化,家庭教育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學校教育提倡的是主流文化的傳授,非主流文化面臨著同化或者消失,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責任變得重大,可是時代也影響著長輩的觀念,因此家庭教育傳遞文化的功能在減弱,時代提倡主流文化,父母提倡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傳遞和發展受到限制。

2.家庭教育內容上城鄉差異大

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對家庭教育的內容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經濟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家庭教育的內容。以農業為主的農村地區,父母教給孩子的是農業上的技能。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父母教給孩子各種現代化的知識,以紡織業為主的地區教給孩子的是紡織方面的技術。父母生活背景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四、結語

維吾爾族家庭教育的內容很多,維吾爾族家庭教育是維吾爾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最貼近生活的一種教育形式。現階段學校教育主要傳遞主流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成了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對培養民族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艾娣雅•買買提。文化與自然:維吾爾傳統生態倫理研究[D].新疆師範大學,2003.

[2]胡繼淵。家庭教育的任務及內容[J].上海教育科研,1994(09).

[3]亞爾買買提•塔伊爾。維吾爾族子女教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4).

家庭勞動教育的 篇九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本地非農經營活動 ;Probit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1-0093-04

1.引言

農村勞動力參與非農活動主要有三種途徑: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及在本地參與非農生產經營活動(自主創業)等。綜觀眾多文獻,對勞動力參與非農活動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兩種非農活動上,即集中在外地打工和本地打工的勞務經濟上,並且取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對勞動力參)本站●(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活動決定因素的研究似乎重視不夠,論述較少。這種情況出現當然有實踐依據,因為在過去,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村勞動力參與非農活動最重要形式(甚至是唯一形式)就是靠打工。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逐漸提高,特別是受最近全球性金融海嘯的影響,大批在城市務工的勞動力返鄉迴流,所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必將在農村相當範圍內掀起自主性的非農生產經營活動高潮。因此,深入探討農村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決定因素,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分析研究。

2.影響勞動力非農生產經營因素的統計描述――基於193份樣本資料

本文認為,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活動是勞動力本人和家庭的共同決策行為,參與的關鍵是勞動力本人及其家庭參與機會和參與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基於193①份樣本資料,統計性描述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因素。

2.1 勞動力個體因素

2.1.1 參與非農經營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

由表1可以看出:參與非農經營活動的勞動力和從事純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相比:非農活動勞動力更年輕,男性所佔比例更大,接受正規教育的年限更長,有技能的比例更是大得多,但已婚的比例小於從事純農業活動的勞動力。勞動力個體屬性的比較顯示,從整體來看,參與非農經營勞動力個體典型特徵是:人力資本明顯高於從事純農業活動的勞動力,這是勞動力參與非農活動的素質基礎。

2.1.2 非農經營的勞動力參與動機和參與能力相對較強。

對農產品補貼評價能夠反映勞動力參與非農經營活動動機的強烈程度,評價越低,勞動力參與非農生產經營的動機越強烈;向農信社或民間借貸難易程度能夠反映勞動力本人或家庭的社會關係及活動能力,這些對勞動力參與非農經營活動至關重要。從表2可以看出,對農產品補貼的評價,從事純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選擇“滿意”和“較滿意”比例共計70.6%,而參與非農經營活動的勞動力比例共計42.5%;向農信社借貸,參與非農經營勞動力選擇“一般”和“較容易”比例共計24.1%,而純農業生產勞動力比例共計9.4%;民間借貸難易程度評價,參與非農經營勞動力選擇“一般”和“較容易”比例共計77.8%,而純農業生產勞動力比例共計35.3%。以上特徵比較顯示:從整體來看,參與非農經營活動的勞動力參與動機比較強烈,社會關係及活動能力也更強。

表2 勞動力對農產品補貼及借貸難易程度的評價 ( %)

參與非農活動勞動力人數(%)純農業勞動力人數(%)

農產品

補貼評價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

農信社借貸

難易程度評價很難較難一般較容易很難較難一般較容易

民間借貸

難易程度評價很難較難一般較容易很難較難一般較容易

2.2 勞動力家庭因素

由表2可以看出:參與非農經營活動的勞動力家庭和從事純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家庭相比:家庭的人均耕地及家庭勞動力人數沒有明顯差別,但是參與非農經營活動勞動力家庭到城鎮的平均距離比從事純農業勞動的勞動力家庭要近得多,家庭農業收入比純農業勞動力家庭要高。家庭屬性比較顯示,從整體來看,非農經營活動參與者家庭的典型特徵是:家庭地理位置更優越,家庭經濟更富有,從而使得勞動力更有機會、有能力參與非農活動。

3.計量經濟學實證分析

3.1 變數引入及其影響方向預測

根據上文的分析,可以預計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活動與勞動力個體特徵及家庭特徵都有一定的聯絡,為了更清楚確定各因素究竟有何影響及影響方向,故引入以下變數,從計量經濟學角度加以分析討論。

勞動力人口特徵變數包括勞動力的年齡X1、年齡的平方X2、性別X3(虛擬變數,男性=1,女性=0)、婚姻X4(虛擬變數,已婚=1,未婚=0)共計4個變數,是否有影響及影響方向待定。

勞動力人力資本變數包括正規教育年限X5、技能X6(虛擬變數,有技能=1,沒有技能=0)、勞動力對農產品補貼的評價X7(虛擬變數,滿意=4,較滿意=3,一般=2,不滿意=1,)、勞動力對農信社借貸難易程度的評價X8(虛擬變數,很難=1,較難=2,一般=3,較容易=4)、勞動力對民間借貸難易程度的評價X9(虛擬變數,很難=1,較難=2,一般=3,較容易=4)共計5個變數。預計較長的正規教育年限及技能對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有正向作用,勞動力對農產品補貼的評價越高,勞動力參與非農經營的可能性越小;勞動力向農信社或民間借貸越容易,勞動力參與非農經營的可能性越大。

家庭變數包括家庭勞動力人數X10、家庭耕地X11、家庭農業收入X12、家庭到附近城鎮的最近距離X13共計4個變數。預計家庭勞動力人數越多、家庭的農業收入越高及家庭到鄰近城鎮的距離越近,對勞動力參與非農經營的正向作用越大;家庭耕地是否有影響及影響方向待定。

3.2 計量模型的構建

本文的研究物件是農村勞動力是否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勞動力是否參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活動有非此即彼的特點。研究的目的是試圖解釋清楚是哪些因素導致勞動力作出參與或不參與的選擇。因此,根據本文的研究特點及要完成的任務,可以採用Probit模型進行研究,模型構建形式如下:

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β12X12+β13X13+μi

上式中各變數的含義:Y是被解釋變數,代表勞動力是否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參與取1,沒有參與取0;X1~X13是解釋變數,分別和前面設定變數相對應;μi為隨機誤差項。相對於農村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活動而言,模型中各解釋變數顯然是外生變數,不存在內生性問題,因此用上面的模型進行估計是可行的。

3.3 資料來源:參見尾註。

3.4 迴歸結果分析

基於調研的193份有效問卷的資料,利用Eviews6.0軟體對模型進行估計,鑑於年齡和婚姻、耕地和農業收入之間觀察到多重共線性,所以分成兩個估計式進行迴歸分析,估計結果見表3。

注:被解釋變數:參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活動=1,不參與=0;“*”、“**”和“*** 分別表示結果在10%、5%和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

迴歸結果分析:本文根據解釋變數對被解釋變數影響的顯著程度大小,逐一分析說明。

3.4.1 技能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符號為正,顯示技能對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活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此解釋是:首先,技能或特長始終是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因為絕大多數非農生產經營活動,包括農產品加工製造、交通運輸及各種服務業等,往往需要勞動力有一定的技術和特長;其次,勞動力只有擁有技能或特長,才敢走進非農活動的勞動力市場參與競爭,最大限度地降低所從事的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

3.4.2 家庭到鄰近城鎮的最近距離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符號為負,顯示勞動力家庭到城鎮距離越近,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活動可能性越大。對此解釋是:首先,農戶家庭到城鎮距離的越近,勞動力受到城鎮輻射影響越大;其次,家庭到鄰近城鎮距離越近,勞動力在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時,可以兼顧家庭的農業生產。

3.4.3 勞動力向農信社或民間借貸難易程度評價均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為正,顯示勞動力對這兩項指標的評價越高,參與非農活動的可能性越大。向農信社或民間借貸越容易,不僅說明勞動力創業的資金瓶頸問題容易解決,也說明勞動力在本地的社會關係及活動能力較強。

3.4.4 勞動力年齡在5%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為正,年齡的平方項在5%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為負,顯示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業活動的可能性與勞動力年齡呈倒U型的關係,開始隨年齡增長,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活動的可能性增加,超過一定年齡,這種可能性反而下降。對此解釋是:非農活動技術的掌握、非農活動所需資金的積累或市場及人脈關係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一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活動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如果勞動力年齡過大,從事傳統農業生產時間過長,勞動力對農業生產會產生黏性和依賴性,由傳統農業向非農生產經營轉移的困難增大。

3.4.5 正規教育的年限在5%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符號為正,顯示勞動力接受正規教育年限越長,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的可能性越大。說明正規教育對人長期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正規教育有利於勞動力受新思想、新觀念,有利於勞動力掌握新技術、規避風險、把握機會。

3.4.6 家庭勞動力數量在5%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符號為正,顯示家庭勞動力數量越多,家庭成員參與本地非農活動可能性越大。對此解釋是:家庭勞動力數量較多,家庭內成員轉向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時,既可以緩解家庭緊張的人地關係,又可以預防或減輕農業生產收入的不確定性,提高家庭總收入。

3.4.7 家庭農業收入在5%的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符號為正,顯示勞動力家庭農業收入越高,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的可能性越大。對此解釋是:首先,大部分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必要的資金投入,因此,家庭農業收入越高,勞動力參與非農經營的可能性越大;其次,家庭農業收入越高,承擔風險能力越強,這有助於勞動力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3.4.8 性別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符號為正,這顯示男性參與本地非農生產經營的可能性比女性大。對此解釋是:一方面傳統的觀念對男性要求較高,成年男性要有養家餬口的本領;另一方面,在農村地區尤其是小城鎮上,有些非農活動更適合男性去做,譬如個體運輸、各種電器及車輛的修理、建築裝潢、廚師等。

3.4.9 農產品補貼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係數為負,顯示對農產品評價越高,勞動力參與非農活動可能性越小。原因較簡單,無需贅述。

3.4.10 家庭耕地在統計上不顯著,這顯示勞動力本人是否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家庭耕地面積沒有明顯關係。對此解釋是:一是勞動力在本地進行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可以兼顧家庭農業生產,因而家庭耕地不會對勞動力參與非農活動有明顯影響;二是由於調研地區人口密度大,家庭耕地面積較小,調研資料差別不大;三是正常家庭一般都有剩餘勞動力,所以當家庭某成員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通常不擔心家庭耕地撂荒,退一步說,由於種田耕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且不穩定,勞動力為了獲得非農收入,有時寧願放棄種田耕地。

3.4.11 婚姻在統計上不顯著,這顯示勞動力是否結婚對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明顯影響,顯然是因為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活動幾乎不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

4.啟示與建議

由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決定因素可知,要促使更多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活動,重點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從技能對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活動的顯著性看,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結合勞動力本人的興趣愛好,在縣城或中心鎮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及技能培訓。

(2) 從正規教育對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活動的顯著性看,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把教育立國的國策真正落到實處。

(3) 從家庭到鄰近城鎮最近距離對勞動力非農經營的顯著性看,勞動力非農經營活動離不開城鎮。因此,首先應該加大對小城鎮(或縣城)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增加小城鎮(或縣城)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其次,重點加快自然村的道路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拉近農村到小城鎮(或縣城)的時空距離。

(4) 從勞動力對借貸難易程度的評價及家庭收入對勞動力非農經營活動的顯著性看,資金瓶頸問題是勞動力非農生產經營的最大難題之一。因此,應該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參與本地非農經營的融資支援力度,加快農村地區金融組織創新、金融產品創新及貸款擔保方式創新,擴大有效擔保品範圍,最大程度地幫助勞動力解決非農經營活動中所遇到的資金瓶頸問題。

注 釋:

①2008年暑期,筆者在家人及親友的協助下,在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街道、泥河鎮街道及其轄區內的8個自然村進行問卷調研。調研物件是除去打工以外年滿18週歲以上農民。本次調研共發放220份問卷,回收到有效問卷193份,有效率87.7%。在193份有效回捲中,有108位勞動力參與(或完全從事)本地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85位勞動力從事純農業生產勞動。

參考文獻:

[1] LEWIS n migration [M]on:Groom HelmLtd,1982.1-18.

[2]Zhou Q.(1994),Rural Reforms and Devlepment in China,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程名望,史清華。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與障礙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6(4):70-77.

[4]朱農,鍾水映。農村家庭參與非農業活動的推力與拉力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7(3):11-20.

[5]陳宗盛、周雲波等:影響農村三種非農就業途徑的主要因素研究[J].財經研究,2006(5):32-47.

[6]趙耀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經濟研究,1997(2):37-42.

[7]嚴善平。地區間人口流動的年齡模型及選擇性[J].中國人口科學,2004(3):30-39.

[作者簡介]劉俊威(1969―),男,南開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農業與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