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網路道德案例【精品多篇】

實用文精選 閱讀(1.46W)

網路道德案例【精品多篇】

網路道德(本站推薦 篇一

“構築心靈的防火牆”——網路道德教育主題班會

九年3班 林忠鳳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對網路資源正確地加以取捨應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增強上網的文明意識和安全意識,自覺構築抵制不良資訊衝擊的“防火牆”。

3、正確認識網路環境對自身生活的意義及影響,呼籲學生文明上網,健康上網,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適應性,促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網路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和危害的材料;

2、與學生交流,分析學生沉迷於網路遊戲、網路聊天的現狀與根本原因; 3.在黑板上準備愛心圖形,及每人一張愛心小卡片。

4、準備小型橫幅,寫上“正確上網,文明上網,健康上網,遠離網咖!” 教學過程:

暖身活動:我猜,我猜,我猜猜

網路用語:一些常見的,適合學生(神馬,打醬油,汗等等)防火牆 猜一猜是什麼意思。

小結:是的,防火牆是網際網路上用來防止那些不健康網站,以及病毒的侵襲。

網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變化,有了網路,資訊傳播更快了,人們的生活更豐富多采了。可是,網路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帶來了許多問題和困惑,給老師、家長們帶來了許多的困擾和無奈。

如何“構築心靈的防火牆”今天老師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一)眾說紛紜話網路

1、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網上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收穫?

同學自由發言,在發言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問為什麼?為什麼聊QQ,遊戲?

2、再讓學生談談網路都有什麼危害。可以結合課前手機的資料,讓學生了解網路的負面影響。

(二)七嘴八舌議網路

辯論賽《網路的利與弊》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小結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播放有關資料加深印象。

(三)各抒己見尋良策

讓學生想一想如何為自己構築起一道心靈的防火牆,並寫在愛心卡上, 如:控制上網時間。

培養其它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找最親近的親人或朋友訴說

„„

將寫的愛心卡再組內交流後,貼到愛心樹上,教師有選擇的讀較好的建議。

(四)指點迷津明方向

教師建議:作為老師向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議,矯正學生行為。

1、自我提醒。把上網的好處與壞處分別寫在一張紙上,貼在房間的顯眼處,每天默唸幾遍。

2、自我暗示。一有上網的念頭,反覆自我暗示。如:“現在應該學習,等週末再上等。

3、放鬆訓練。當網癮發作時,常出現緊張、不安等情緒,此時可做些深呼吸等放鬆練習。

4、注意力轉移。如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散步、郊遊等。

5、規範生活。重新規範自己的作息時間,讓自己更充實。

(五)落實行動表決心 小型橫幅

“正確上網,文明上網,健康上網,遠離網咖!”

為了更好地約束自己,我們班委會經過討論,寫出了一份16字倡議書,現在請同學們在倡議書上簽名。學生逐個簽名。

(六)班主任總結

活動注意:在活動中,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但在辯論賽時離開座位分成兩大組,這是老師進行有序的組織,要有一定的調控。

網路道德 篇二

論網路社會環境下大學生的網路道德責任

王夢珠

只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毋庸置疑,當今時代的風口就是網際網路爆發式的蓬勃增長。網際網路作為一種不同於任何傳統傳媒的載體,正成逐漸為現代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WEB1.0逐步過渡到WBE2.0再到如今迅猛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資訊時代浩浩蕩蕩的大潮正在席捲全球。工作學習的閒暇之餘,隨手開啟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當下的喜怒哀樂,幾乎已是所有網民的習慣。

資訊時代的蓬勃發展,網路社會也是構成當今社會的一重要部分。但是不同於現實社會有著法律的桎梏和傳統道德的約束,網路社會生活中似乎存在著更大的自由,似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隨心所欲、暢所欲言。但是前段時間,央視新聞聯播揭露了“微博秦火火造謠傳謠事件”讓人恍然大悟,其實網路社會並不是一個科技所創造的“世外桃源”——網路其實是真實社會的另一個對映。網路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具有高度開放性、互動性、匿名性、多樣性等諸多特點。層出不窮的網路詐騙資訊以及微信朋友圈裡廣為流傳的各種偽科學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由於網路監管力度的不足,資訊社會中網民的網路道德顯得格外重要。而大學生作為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正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網路道德責任感又是一個當務之急。

大學階段處於一個培養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階段。大學裡所形成的“三觀”幾乎會影響其一生。當代大學生都是在網路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網路、電腦、遊戲等伴隨他們一路成長,其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都深受網路媒介的影響,最終形成了具有網路時代特點的價值取向。

根據李普曼的“擬態環境”觀點,某種程度上網路時代中人們所瞭解的世界都是媒體想讓我們瞭解的世界。大學生畢竟是生活在校園圈兒內的群體,人生經驗的積累還是零散的、不繫統的,還沒有完全形成正確的三觀,對善和惡的辨別能力較差,從而使自身經常性的處於矛盾、相互衝突的道德選擇中,道德觀念容易弱化。而網路不如傳統媒介的一點是,恰恰是沒有經過那麼嚴格的篩選過程就直接面向社會。所以大學生在網上容易受到西方國家所推崇的一些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念的影響,甚至有關煽動反動、暴力、分裂等一些涉及國家安危的內容會給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對待網路事件大學生應該學會報以懷疑的眼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輕易相信媒體單方面的報道,要形成自己價值判斷和善惡觀。

網路是一個自由的傳播媒體, 大學生上網有很強的自主性, 這就給他們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現有的網路道德只能依靠個人的自覺行為和自覺意識時, 網路道德的約束作用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所以在廣大網民的網路道德平均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只有通過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相結合, 通過立法將網路主體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以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規定: 什麼是必須做的, 什麼行為是禁止的, 從而強制規範人們的行為。

立法機關、法律工作者應加強研究, 制定出適合網路的道德法規, 完備的道德法規可以有效地預防、遏制、減少網路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可以使大學生網路道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不受其他網路不道德因素的侵害, 使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對於那些還沒有自律能力, 不能通過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來約束自己的大學生, 通過法律手段, 從而放棄那些不遵守網路道德的行為, 在實踐中接受教育。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資訊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就釐清資訊網路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路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明確的法律標尺。其中關於誹謗資訊被瀏覽5000次或被轉發次數達500次可判刑的一條已經被網民津津樂道。

此外,大學生網路道德作為其社會道德的一個縮影,並不能與實際生活脫軌。以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為代表的,一直被熱議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社會話題在網路輿論中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無論是大學生群體和其他社會群體都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發表各自觀點,核心內容都是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傳統。單單從網路輿論來看,讓人不禁為之興嘆公眾的道德責任感之高。但社會現實呢?遠沒有網路上的和諧融洽。雨天路滑,騎車的老人不慎跌倒,在雨中苦苦哀求著尋求幫助,但來來往往的路人依舊形同陌路,不願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讓人心涼,感慨那些在網路上傳統美德爆棚的人都“隱身”了嗎?

大眾的網路道德與現實道德的分離,已不是新鮮事。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但也不能僅僅限於網路。畢竟to say easy, to do hrad.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要弘揚民族的道德傳統,讓網路時代不再那麼虛擬飄渺。

網路道德案例 篇三

虐貓事件輿論:道德監控還是隱私侵犯

如果貓族能記錄歷史的話,2006年3月絕對值得大書一筆!近日,因虐貓引起網友憤怒的當事人黑龍江蘿北縣廣播區域性門主任李躍軍、蘿北縣人民醫院藥劑師王珏,分別被免除職務,並且在Go vern ment網站釋出公開道歉信。 緊接著,蘿北縣Go vern ment網站公佈了王珏《踩貓女致廣大網民及市民的一封公開道歉信》。至此,這起引發上萬網友參與的虐貓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由此引發的思考遠未結束。在這起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網際網路,到底該如何看待它所扮演的角色?

一隻貓引發的網路大搜捕

2月28日,網民“碎玻璃渣子”在網上公佈一組虐貓視訊截圖:一名時髦女子用漂亮高跟鞋踩踏一隻小貓,直至將其腦袋踩爆。此圖片迅速引起網友們憤怒,並

在網路上被廣為轉發。

一些網民將踩貓女子照片製成“宇宙**通緝令”發在網上,“通緝令”上註明:“人渣,犯惡意虐殺小動物罪,情節特別嚴重!若在街上看見此人,可將其扭送屠

宰場或當街亂棒打死!”

憤怒的網民們開始自發調查虐貓地點及虐貓女子身份,甚至有網民高價懸賞“抓捕”虐貓女子,懸賞金額從1000元漲到5000元,天涯網、貓撲網發起萬人籤

名,要求緝拿虐貓女子。

3月3日,網上出現一個帖子公佈:虐貓拍攝地點是黑龍江省蘿北縣名山鎮名山島公園,虐貓女子是該縣人民醫院的護士王某,拍攝者是該縣廣播電視局李某,並公佈了相關人物的地址、郵箱、QQ、電話、手機、車牌號碼、甚至身份證號碼。

此帖被網友們瘋狂轉帖,半個月後在百度上仍能搜到相關網頁2000篇。

兩個被網路剝光的人

在網路輿論壓力下,3月8日,黑龍江省蘿北縣Go vern ment召開緊急專題協調會議,聽取各部門對虐貓事件調查處理情況的彙報,確認虐貓視訊拍攝地點是該縣名山鎮名山島公園,並決定對該事件參與者王某、李躍軍停職調查。3月9日,蘿北廣播電視局宣佈立即停止虐貓參與者李躍軍的工作,同時免去其部門主任職務。

同日,李躍軍檢討書在蘿北縣Go vern ment網上公佈。

3月10日,在蘿北縣Go vern ment網站虐貓專題分別公佈了《縣廣播局對虐貓事件當事人處理意見》、《縣人民醫院關於虐貓事件的態度和處理意見》和李躍軍本人向所在單位及廣大網民的檢討書《關於虐貓事件的內幕及我的檢討》。

據瞭解,虐貓者子女曾因各方面壓力過大,停學在家。

網路到底扮演了何種角色

一隻貓為什麼會讓眾多網民投入近乎瘋狂的熱情?社會學家周孝正認為,網民們對虐貓事件的高度熱情,某種意義上表明網路正在成為一種發洩渠道,網民可以不負責任的發表言論,而不用承擔什麼風險。另外,網路渠道相對寬鬆也是一個原

因。

知名時評家莫林浩指出,虐貓事件清晰地展示出網際網路的強大:在這個“視通萬里”的網路時代,僅憑著網上的一幅照片,就可以從茫茫人海中毫不困難地找出某個人來。他分析說,一件在生活中可能並不起眼的事情,在網上像雪崩一樣急遽擴大。網民的語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輿論壓力和社會影響,大有對當事人形成滅

頂之災的架勢。

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夏學鑾教授認為,從虐貓事件的整個過程來看,網路發揮了正面的輿論監督的作用,網路對虐貓者進行了一場道德審判,既促使了當事人

良心上的覺悟,也對社會其他人有一定的觸動約束。

對於這一觀點,也有人持反對態度。有人認為,一個人不管犯什麼錯誤,都不應該這樣在網上被剝光,這侵犯了個人隱私。網民在網上釋出通緝令,實際上濫用

了原本屬於國家司法部門的權力。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龍衛球分析認為,沒有授權隨意公開他人資訊,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純屬個人的資訊,只有徵得本人同意、或有必要公開時,比如說為了正當的使用公共資訊時,以合理的方式公開和使用才是正當的。“有的時候,由於虛擬的特點,網民發言包括對公共事件的評論具有很大隨意性。這種情況不利於網路空間的成長。”龍衛球教授說。但他同時認為,在網路這樣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下,有一點出格是應該被寬容的,尤其在對某種公共事件進行評論時,只要本身不是惡意的,比如侮辱、誹謗或故意放大,社會或Go vern ment應給其一定

容忍度。

“網路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弘揚正氣,促使人們加強道德上的自律,但又因為它的匿名性,使得構建網路健康任重道遠!”夏學鑾教授的評價,道出了網路的特質。

大學生網路道德 篇四

大學生網路道德

【內容摘要】網路在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成員互動的主要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道德行為失範和社會倫理問題。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對使用頻率最高的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衝擊。網路社會,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日益凸現,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已勢在必行。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根源極為複雜,涉及到網路自身、行為主體、教育環境等諸多方面。網路道德低下給社會和個人造成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探討有效的對社會和個人都有一定的影響和意義。本文從大學生網路道德的研究意義和分析調查問卷的內容來進行研究,並總結了一些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網路道德意義內容原因

網路作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革命, 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 一個涉及網路的道德問題相伴而生。隨著人們對網路的熟悉也出現了網民的道德人格問題、道德衝突問題、知識侵權問題和網路資訊受汙染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關於網路道德問題的體現。而大學生作為上網人群的重要群體,這些問題也越發突出。

一、研究大學生網路道德的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網路行為的道德規範意識

網路作為一個誕生不久的事物,大學生們還來不及審視其為何物時,就幾乎被“一網打盡”,網路社會中的道德危機為全社會所關注,而在傳統社會當中不斷推進的道德教育和倫理教育理論又面臨著必須適應網路社會做出更新和發展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於增強大學網路行為的道德規範意識的培養,使他們在網路社會中也能自覺意識到傳統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學生網路行為的道德自律品質

大學生網路道德品質的提高除了輿論的監督外,更需要加強大學生自律,而在虛擬的網路社會,在自由開放的空間中,社會輿論監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輿論監督,也是在網路中,離開網路,幾乎無法發生作用。大學生網路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學生自律。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網路行為的自律品質。

(三)深化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規律的認識

網路是一個新生事物,從產生到廣泛應用,只有20年時間,網路道德的形成幾乎和網路的產生同步。況且更新非常快,變化迅速。因此。對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規律研究還處於摸索階段。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對其規律的認識,為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提供理論支撐。

(四)提高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實效,促進網路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1頁

只有加強理論研究,對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掌握大學生網路行為與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內在聯絡,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實踐又豐富理論研究。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實效得以提高。作為“網路一族”主力軍的大學生,其網路道德意識直接決定網路社會道德狀況。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研究,能促進並有利於網路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調查內容分析

網路資訊資源的豐富和便捷,深得同學們的關注和喜愛,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網路問題越來越多。通過調查大學生的網路使用狀況,進行分析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存在的問題,得出大學生使用網路的情況的結論,進而提出建議及意見,加強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建設,提高大學生的網路道德修養。為了更好的調查大學生網路道德情況,我們以桂林雁山校區高校為物件,製作併發放了《大學生網路道德調查問卷》(見附件)500份。該次調查以網路調查為主,發放問卷的高校為桂林市雁山區廣西師範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灕江學院。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大一學生佔20%,大二學生佔30%,大三學生佔30%,大四學生佔20%。男女生各佔50%。根據調查問卷內容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電腦、網路普及程度非常高

問卷資料結果表示有81.4%的同學配有電腦,72.3%的同學經常上網。網路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幾本上所有的同學都受到網路的存在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學生對網路的價值利用率不高

調查表明,有62.6%的學生在網路裡經常從事與學習工作無關的活動,大都數同學上網主要是聊天、玩遊戲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調查的500個學生當中,全部都至少有一個QQ號。網路的應用對於學生來說,應該主要是用在查詢資料、開拓視野的層面上,但是事實上正在把網路用來查詢資料輔助學習的同學非常少。

(三)網路資訊汙染嚴重

網路上獲取知識方便、快捷、詳細的特點,給很多大學生帶了極大的方便。從某種程度來說,網路為大學生創造了了解世界、加強知識學習的空間。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網站總是屢禁不止,一些黃色甚至是反動的網站也在接近學生。在本次調查中,有46.8%的學生承認接觸過不文明網站,這說明網路資訊汙染現象還是十分嚴重的。

色情汙染是指通過網際網路上傳播黃色淫穢的圖片和文字資訊,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侵蝕網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網民道德價值觀念的變化。網際網路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內容。據有關專家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性資訊中,47%與色情有關。

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圖片進入網際網路。而另一項統計表明,60%的青少年是無意中接觸到黃色資訊的,而接觸過網路上黃色資訊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為或動機。由此可見,網路的色情汙染已經無處不在,無奇不有,嚴重腐蝕著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另外,暴力資訊在網際網路的傳播也不容忽視,多使用者地牢遊戲存在著嚴重的暴力傾向,而眾多的遊戲玩家正是在這種刺激和充滿誘惑力的遊戲中暴力傾向得到加強。有研究顯示,長期沉溺於網際網路會使得人變得孤僻、脾氣暴躁,攻擊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對於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會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這些都是涉及到了網民的網路道德,而我們作為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網路道德修養,自覺遵守網路道德。

(四)網路文明有缺陷

網路文明建設形勢比較嚴峻,上網時很容易收到別人的惡意攻擊,同時在網路的使用過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語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壞影響。在本次調查中,上網時受到過別人惡意攻擊的佔54.8%,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對網路上的不良現象還是深惡痛絕的,這也說明了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還是很高的。

病毒是網路揮之不去的一個噩夢。自從第一個蠕蟲病毒發現以來,病毒就與計算機如影相隨,現在病毒愛上了傳播速度極快的網路。從CIH到“愛蟲”,到現在的“庫爾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給網路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病毒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令人觸目驚心。同時網路攻擊和謾罵正在成為網際網路的一種風格,黑客的攻擊也到了“談黑色變”的地步。眾多的黑客以摧毀別人的站點為樂。而在網際網路的聊天室和BBS,人們隨意發洩自己的不滿並對互不相識的人惡言相向。這種隨便的侮辱和謾罵,故意的挑釁,使得網路空間充滿火藥味。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網路道德的問題。

(五)網路監管不力

網際網路的全球特徵,是各類資訊充斥網路空間,包括淫穢、色情、暴力、各種人造謠言都在網上廣為傳播。目前,我國的網際網路資訊管理力度還很薄弱,可見加強網路建設、網路管理的人物十分緊迫。

在網路上通過提供製造恐怖的資訊和發恐怖件來敲詐、勒索的事已不少見。1997年3月,比爾·蓋茨連續收到4封e-mail恐嚇信,要他趕緊交出500萬美元,否則他和妻子都性命難保。在網上,像這種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萬一碰上一個恐怖郵件,就會讓你惶惶不可終日。如同現實生活中常會有騙子騙人錢財一樣,網路也時刻有陷阱在等著你。網路騙子利用網路技術的不成熟及人們的麻痺心理,從事詐騙活動,你隨時有可能成為騙子們的獵物。網路欺騙成為一部分

人獲取財富的手段。同時,網路除了錢財的欺詐以外,也存在著情感的欺騙。有些心懷不軌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關愛的心理,設計情感陷阱,讓一些無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騙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表明目前我國網際網路上資訊管理力度還很薄弱,可見加強網路建設、網路管理的任務還是十分緊迫的,這就需要加大對網路的監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問題還有知識侵權行為、侵犯他人隱私問題、網路違法犯紀行為等各種不良的網路道德現象。凡此種種足以引起人們對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的重視, 對網路擴張過程中出現的負面道德問題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響大學生網路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識弱化,本我意識張揚

網際網路給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虛擬存在。一旦進入由光纖、電纜和調變解調器構成的網路世界,人就變成了電子化的飛速運動的“符號”存在。在從人到機器再到人的轉換過程中,交往者的真實身份被掩蓋,身份虛擬化成為網路交往的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而且這種虛擬身份可以隨時創設或終止,網民不必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同時,網際網路作為一個自發的資訊網路,它沒有所有者,不從屬於任何人或機構,因而也就沒有誰可以左右它、操縱它、控制它。這樣,網際網路就成了一個自由、平等的世界,在這裡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等級、沒有貴賤,是一個徹底民主的地方,一個可以濫用自由權利的地方,這就導致了道德虛無主義在網路社會的泛濫。在網路社會中,人人都把自己作為中心,反對任何約束,以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擇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場”的虛擬網路為人們的“本我”提供了一個暴露的舞臺,使“本我”意識得以充分張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這就加劇了大學生網路越軌行為的出現。

(二)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冷漠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都存在著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際情感難以維持。而在網路虛擬社會裡,網路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社會交往關係逐步被人對網路的依賴關係所取代。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於網路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使得家人之間、鄰里之間、同事、同學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絡日漸淡薄,倫理情感日漸冷漠。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環境和個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沉溺於網上交際使得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從而導致個體對現實社會中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傳統道德規範受挫,道德行為失範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倫理關係大多為面對面的直接關係。道德規範因而也主要藉助於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發揮作用。然而,在網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間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進行,從而使社會輿論作用下降。這樣,道德對人的約束越來越依賴於內心的道德信念。網路行為主體的匿名匿形而導致的模糊使規範所體現的倫理道德觀念已難以再放到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實踐中加以認識、檢驗和適用。一方面,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之上的傳統道德規範由於不適應網路執行的新環境而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而形同虛設;另一方面,面對全新的網路領域,又一時沒有形成新的統一的道德規範,因此大量的網上行為處於既不受既有道德規範的制約又無新道德規範可依的狀態,從而造成了規範內容的衝突和銜接的脫節,並引發大量的失範行為。

(四)網路系統的先天不足及發展中的弊端

作為近幾十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現有的網路系統自產生以來一直就處在逐步完善之中,當前網路技術的不完善是網路道德缺失的技術性根源。如前所述,網路的虛擬性、開放性、隱蔽性等特徵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網路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網路迅速發展的狀況下,對於網路社會中各類行為的約束機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部分相應的網路法律法規,但是由於受到網路技術的限制,在實際的實施和執行方面並沒有做到對網路道德行為失範形成有效的監督,也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機制和懲罰措施,致使網路失信行為並沒有受到相應的制裁,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此類行為的泛濫。

四、對大學生網路道德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技術環境,發展相關的網路技術,從技術層面控制網路失範行為儘管人們已經認識到依賴純粹的技術手段並不能解決當前網路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但對網路相關技術的完善仍是當前緩解網路道德缺失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主要包括網路社會交往中的登入、交往行為以及資訊釋出等方面。如通過推廣網路實名制和建立與IP地址的關聯等手段防止網路身份欺詐;利用網路防火牆等技術對黑客等攻擊性行為進行嚴格控制,防止盜取資訊現象的發生;在資訊的釋出與傳播方面,則可以通過加強內容審查或安裝過濾軟體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網路道德規範體系和法律法規制度

網路道德規範的建設是網路道德建設的基礎。在建設有效的網路道德規範過程中,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從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在網路中的延伸這一觀點出發,遵循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立足於現實社會道德,運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培養起來並在網路活動實踐中形成現實合理的網路道德規範,如誠信規範、公平規範、平等規範等都可以經過修改後成為網路社會重要的道德規範,形成統一的資訊社會的道德體系。加大網路道德的宣傳力度,在大學生中明確現實道德規範在網路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並引進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大學生在多元道德體系中遵守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範,發展和弘揚既有道德的優勢。

(三)引導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網路道德要求最終只能通過個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所有的網路道德規範要實現其價值性,成為有實效的東西,變為實際的道德風尚,只有通過廣大“網民”的思想和行為轉化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體藉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以及現實生活條件的認知,自願地認同網路道德規範,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加以踐行,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成主動的律己,把外在的網路道德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因此,我們在強調建設完善的網路道德規範體系和法律法規等他律機制的同時,又必須注重發揮自律機制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其自身的道德修養提高道德認知,堅定道德信念,昇華道德人格,從而在自律的基礎上遵守和踐行網路道德規範。

總之,網路這種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思想與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活是其個性的重要養成時期,也是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更容易接受網路這個第四媒體,也更易感受到網路的雙面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從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在網路中的延伸這一觀點出發,遵循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從技術與制度等方面完善網路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從現實社會倫理體系的完善出發,建構合理的道德教育體系與文化環境,從而達到緩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鈴《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網路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 2000

[2] 李萍主編《大學生網路文化現狀調查》 武漢市: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

[3]李景友《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 光明日報2005.05.18

[4]]劉新奇 《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 [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5 (22)

[5] 馮定昌《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 》[J]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道德案例 篇五

第四章

學習道德理論

注重道德實踐

[案例1] 中學教師發帖稱地震時率先跑出教室 遭網友指責

“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近日,北大畢業後在四川一所中學教書的教師範美忠這番地震後的“表白”在天涯論壇掀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認為,地震了老師先跑了是一種本能,無可厚非。但範美忠還要“洋洋自得”地自我表白,實在不明智。

網友“五嶽散人”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人的觀點:這事範先生做的不能說是錯的,為自己的行為做解釋也沒問題,但你在這裡說出來並且洋洋自得,雖然有言論自由的底線管著很多人想抽人的衝動,畢竟是件異常傻的事情。

事件回放 地震了 老師先跑了

5月22日,範美忠在天涯論壇寫下了《那一刻地動山搖——“5•12”汶川地震親歷記》一文,文中細緻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時所做的一切以及過後的心路歷程。

據描述,範美忠當時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亞學校上語文課,課桌晃動了一下,但範根據對地震的一些經驗,認為是輕微地震,因此叫學生不要慌。但話還沒完,教學樓猛烈地震動起來。

“我瞬間反應過來——大地震!然後猛然向樓梯衝過去。”後來,範美忠發現自己是第一個到達足球場的人,等了好一會才見學生陸續來到操場,隨後他與學生有一段對話:

範:“你們怎麼不出來?”

學生:“我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只看你一溜煙就跑得沒影了,等反應過來我們都嚇得躲到桌子下面去了!等劇烈地震平息的時候我們才出來!老師,你怎麼不把我們帶出來才走啊?” 範:“我從來不是一個勇於獻身的人,只關心自己的生命,你們不知道嗎?上次半夜火災的時候我也逃得很快!”

接著,範美忠對一位對他感到有些失望的學生說道:“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後己勇於犧牲自我的人!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因為成年人我抱不動,間不容髮之際逃出一個是一個,如果過於危險,我跟你們一起死亡沒有意義;如果沒有危險,我不管你們你們也沒有危險,何況你們是十七八歲的人了!”

範美忠寫道:“這或許是我的自我開脫,但我沒有絲毫的道德負疚感,我還告訴學生,„我也決不會是勇鬥持刀歹徒的人!‟”這些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論壇上炸開了鍋。

範美忠:犧牲是選擇不是美德

事後,範美忠又發表了一篇《我為什麼寫〈那一刻地動山搖〉》,並對網友的部分問題做了回答:我這些話在回去上課之後還會跟學生說也會跟其他人說。告訴學生也告訴其他人,你自己的生命也很重要!你有救助別人的義務,但你沒有冒著極大生命危險救助的義務,如果別人這麼做了,是他的自願選擇,無所謂高尚!如果你沒有這麼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沒有錯!先人後己和犧牲是一種選擇,但不是美德!從利害權衡來看,跑出去一個是一個!

昨晚9時27分,範美忠在天涯迴應了網友的指責,他表示跑之前自己確實該喊一聲,“下次有經驗了。但不希望有下次!”

他說:“尚未跟更多學生特別是當時在我班上的學生深入討論這件事,尤其沒跟家長討論,他們如果罵我我絕不介意!我希望聽到學生家長的真實想法。也許這樣對判斷我的行為和真正確立合理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以及探討出最合理的應對策略都是有益的。”

[案例2] 當“範跑跑”遇到“郭跳跳” “範跑跑”豈能與“郭跳跳”相提並論? 網友:“範跑跑”先生,你也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要是在唐山地震,你這樣的逃跑和這樣的發言,恐怕也會就地槍斃的。

這世界總是有很多耐人尋味的事情:跑出一個“範跑跑”,又跳出一個“郭跳跳”。

“範跑跑”聞名中外,是因為他的跑,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他沒有來得及顧及學生,自己一人先跑出了教室,並在部落格中說明自己並無內疚之感,被網友們稱為“範跑跑”。

而“郭跳跳”是這幾天才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在6月7日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節目中,範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與節目嘉賓展開辯論,作為觀點對立方的郭鬆民多次“跳”出來用“無恥”、“畜牲”、“雜種”之類的字眼對範美忠進行了辱罵,情緒異常激動,中途甚至一度憤怒離場,事後被網友冠以“郭跳跳”、“郭道德”之類的綽號。(2008年6月10日《新快報》) 這個節目我自始自終地看完了一篇,重播時還看了一篇,為啥?我想從他們的辯論中尋找著什麼?可是沒有,因為他們的辯論在重複著以前的觀點,沒有新意,也沒有談到要害處。其實對於範美忠在地震中不顧學生而逃跑,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話題。範美忠逃跑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職責和法律問題。“你既然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你就沒有權力選擇逃跑。”這是我當教師的妻子說的。她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前年臺灣海發生地震,她的學校有餘震,老師們立即組織學生疏散,除了一位老師跑了(後被學校開除),全都堅守職責。她說家長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往學校,學校成了監護人,而在場的教師是第一監護人。如果學校在學生疏散時發生踩踏事故,學校和老師都必須負刑事責任。所以,學校毫不留情地把那位老師開除了。正因為此,我對“範跑跑”的狡辯是唾棄的。

“範跑跑”是個法盲,那些為“範跑跑”辯護的人同樣是個法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二條同樣規定,教師要“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而《中國小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地震、洪水、泥石流、颱風等自然災害和重大治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學校應當啟動應急預案,及時組織教職工參與搶險、救助和防護,保障學生身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記得有位武警軍官曾對震災中偷東西的小偷說:你們趕上了好時代,要是在唐山地震,你們就是就地槍斃!於是有網友說,“範跑跑”先生,你也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要是在唐山地震,你這樣的逃跑和這樣的發言,恐怕也會就地槍斃的。

一些網友還說,如果在“範跑跑”與“郭跳跳”中為孩子挑選老師,我會挑選“範跑跑”,我認為這是違心的說法,是站著說話不腰痛。假如你的孩子在學校(由於餘震)發生事故受傷或者死亡,你不會起訴學校和老師,那就是真心話。然而,至今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家長。

觀點

說郭鬆民是“郭跳跳”也好,“郭道德”也好,我都認為不錯。郭鬆民年輕時是一個飛行員,跳(傘)曾是他的職責。據“郭道德”的朋友說,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也是個道德的守護者,既然如此,他的憤怒是真情的,他的罵是在表達一種立場。儘管我也不贊同“郭跳跳”的罵人方式,但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難道要的不就是這種效果嗎?

我在《這是一個“漢奸”氾濫的年代》就闡述了一種觀點:“罵人也是一種立場。”我們應習慣於一個多元化世界,要學會習慣於形形色色的人,學會用和平的手段爭論,學會在和平的氣氛中和意見不同的人和平相處。有爭論並不是什麼壞事。社會應該容許存在意見不一致的人,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看來,“範跑跑”和“郭跳跳”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他們的人格和品德都有著質的區別。郭鬆民曾是一位軍人,軍人把逃跑當作是最大的恥辱,如果他是一位老師,可以說他是決不會逃跑,對於他罵“範跑跑”也是可以理解的,何況又不是郭鬆民一個人在罵,“範跑跑”的行為是千人所指,萬人唾罵。請問“範跑跑”不顧學生的安危逃跑,還在網路上“炫耀”,不是無恥又是什麼? [案例3] 德得相通

一家軍工企業生產民用傢俱,在一批貨發出後,發現有一張桌子少漆了一遍。經查詢,這張桌子已經被顧客買走了。於是廠方便通過電臺連續廣播了半個月,尋找那位買主。沒想到,這一舉措雖然沒找到買主,結果卻引來了12家商場願意包銷該廠產品。 (根據王大慶:《35歲以前成功的12條黃金法則》,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改寫。)

[案例4] 天才少女的竊信事件

2005年4月1日,對於位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的許多師生來說是窒息的一天。當天下午,該校召開校長工作會議,決定開除該校少年班19歲大四女生馬蕾蕾(化名)學籍。許多中科大的學生在帖子中指責馬蕾蕾竊取本校同學來自國外大學的邀請信(offer),並冒名用E-mail破壞同學的留學申請。

網上熱評“馬蕾蕾事件”

19歲的馬蕾蕾,是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物理專業的大四學生,她今年申請了包括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MN)在內的數所國外大學。當她得知同班女生陳馨(化名)已被明尼蘇達大學接收後,搶先從信箱裡竊取了陳馨的大學邀請信。並冒名陳馨用E-mail和美國校方聯絡,拒絕了陳馨的留學邀請,同時推薦了她自己。陳馨因遲遲沒收到明尼蘇達大學的正式邀請,發信詢問美國校方,才發現已被人冒名拒絕了邀請。經過陳馨和班系師生的調查、取證,很快就查明真相:正是同一個班上的馬蕾蕾在搗鬼。

此事在3月底一經曝光,又不斷有人發帖指證馬蕾蕾還竊取了其他人的留學邀請信,具體數量目前難以統計。於是有學生髮表聯名公開信,要求嚴懲肇事女生。

校方決定開除竊信女生

中科大校方於4月1日下午在科大BBS上發表了對馬蕾蕾事件的情況說明,情況說明中稱:3月31日,經違紀學生家長和本人要求,考慮在校壓力過大,以避免意外事件發生,經向校有關領導請示,同意其回家等待處理結果。4月1日下午,學校召開校長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對馬蕾蕾同學給予開除學籍處分。校方同時表示,對受害同學希望通過司法途徑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將給予尊重和協助。 中科大少年班系主任陳卿教授前天表示,這件事只是個別的事情,科大少年班20多年來從來沒有出過這樣的事情。

馬蕾蕾在校期間很優秀

據近日中科大BBS上的帖子介紹,馬蕾蕾15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赫赫有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在大學期間表現突出,擔任學生幹部,被評為2003~2004優秀團員,而且事發前已經收到美國紐約州立石溪大學的邀請信。這樣在校表現優秀的學生為何走上這樣一條自毀錦繡前程的歧路?

據馬蕾蕾3月29日發表在中科大BBS上“悔過書”來看,心理狹隘對她做出此事有直接原因。她在“悔過書”中寫道:“我的心理一度處於狹隘的狀態。由於對周圍發生的好多事情的極端看法,讓我對生活、對人都很失望。我開始懷疑,甚至憎恨周圍的人。我便在沒有考慮嚴重後果的情況下,用這種很傷害人的行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我憎恨自己的這種行為,併為此感到羞恥。”

她離校時表示知道自己錯了

對於馬蕾蕾的處理意見中科大師生存在兩種不同看法。絕大多數人認為這不但對受害人構成極大的傷害,而且會嚴重影響中國學生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讓北美、歐洲的著名大學誤判中科大及中國學生的品行,對以後國外大學接收中國學生極為不利,因此主張嚴懲。也有少數人認為,少年班的學生年紀偏小,心智還不成熟,要給她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主張從輕發落。

而據馬蕾蕾室友HelloLucia介紹,馬蕾蕾離開學校時情緒穩定,但是寡言,臨走時她表示真的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回去待一年,再從頭開始。 [案例5] 博士週末南京街頭乞討

週末晚上,南京市丹鳳街上熙熙攘攘,每個人都在享受屬於自己的週末,沒有人會在意街邊的一個乞討者。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著整潔,頭髮整齊,戴著眼鏡,一身書卷氣。與其他乞丐一樣,他面前放著一隻乞討用的小碗,裡面放著幾枚硬幣。小碗旁的白紙上也整齊放著兩排一角硬幣。過了很久,終於有一路人往碗裡丟了一個一角錢的硬幣,硬幣在地上蹦了幾蹦。他低頭拾起,細心地收到碗裡。路上行人稀少,給錢的更少。他也不說話,只坐著,時而看看路人,時而看看地上小碗。他木然地看著人來人往的行人,可能沒有人想到,他竟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學的熱能博士。

他1986年考上南京某名牌大學熱能博士。1990年畢業留校。分到房子,愛人調到一起。1994年辭職,他和愛人雙雙辭職,準備到澳大利亞發展,但簽證遲遲沒有辦下來。再回學校沒有退路。孩子剛出生不久,生活困難。後曾開小公司,不諳市場和人際關係,沒落。曾找到幾份工作,均因不滿,失業。導師介紹到廣州一家能源所工作,仍不如意,回南京。人生觀發生很大變化。

博士:我只想過簡單生活

乞討對他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沒有什麼好難為情的,“我不在意別人怎麼想,怎麼看,也不想為生活所累,我只想過一種最簡單的生活。”他還解釋,自己只是每週末才出來乞討,是因為週末乞討所得就足夠自己生活一週了。

博導:他是很聰明的博士

前妻:恨鐵不成鋼才離婚

專家:這個案例令人震驚

以陳某的才學,找工作肯定不是問題,主要是心態的問題。沒有人能幫得了他,除了他自己。只要他願意走出自我封閉的心態,應該會找到發揮自己才華的地方。專家分析說,目前在我國,像陳某那樣的高尖端的人才,能夠發揮才能的地方基本上還是屬於體制內的。現在的社會環境是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越來越艱難,每個人都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案例6] 他為何求職無門

我國的一個留學生在德國留學時,每天都要乘地鐵,慢慢地他發現德國的地鐵沒有檢票口,他在一次乘車時沒有買票,結果沒有任何人找他麻煩,他暗自慶幸。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裡,又有幾次沒有買票,畢業後他以各科全A的成績去德國各大公司求職均被拒絕,他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職條件,可是仍不被聘用。在一次求職失敗後,他憤怒地質問拒聘自己的人事主管自己成績優異而不被錄用的原因,在他一再的質問下,對方只好說出:非常遺憾,由於您的社會信用上記錄著您曾乘地鐵沒有買票,因我們不能聘用您。

請用所學理論談談對此的看法。

[案例7] 信譽的價值

北京大學的來自美國的外教帕垂特教授編寫的研究生英語教材的最後一課是《關於誠實》。文中寫道:為什麼要考試?

1、測試你對某門課的掌握程度;

2、測試你的學習技巧和記憶力;

3、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瞭解哪些教得不錯,哪些需要加強;

4、最重要的是,測試你是否誠實?

假說你作弊了:

1、你傷害了老師,給師生關係蒙上了陰影;

2、你的良心就有罪了;

3、你改變了你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孩子,你的信譽價值連城,你怎麼捨得用用一點點考分就把它出賣了?作弊的代價太高了,實在划不來!

[案例8] 煩惱

小張和小劉是某高校一年級的兩位同學,小張來自偏僻的農村,考入大學是他第一次走進大城市。面對其他同學,小張總有一種自卑感,因為他說一口方言味極濃的“普通話”,因為他的衣著太儉樸,因為他沒有見識的事情太多, 為了不被他人瞧不起,小張就儘量避免同其他人交往,結果,同學們都覺得他很“怪”,慢慢地也同他疏遠了,小張為此也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而小劉則出身於高幹家庭,優越的環境,使得她從小就“個性”十足,進入大學以後,她仍然“保持本色”,從不顧忌別人的情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為此也得罪了一些同學,有同學覺得小劉太以自我為中心,“太狂”,不願同她交往。小劉覺得很委屈,因為她覺得自己從來沒有惡意。

[案例9] 一封大學生的信

尊敬的《大學生》雜誌編輯: 今天我在彷徨與希望中給你們寫了這封信,我期待你們給我幫助。

我是一個來自南方偏僻山區的學生,也許是故鄉的落後對我的影響太深的緣故,在剛來北京讀書時,我顯得與繁華的都市文化是那樣不協調。曾經自卑,曾經苦悶,在發憤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行動中飛快地度過了一個年頭。無論如何,較之才來的時候,應該說我再也不自卑,我沒有愧對已逝去的一年時光。然而我依然痛苦,為室友與一些同學對我的不公正的對待而煩惱。

自小受到父輩們的悉心教導,使我從小養成了一種明確的是非觀念,直來直去,有什麼說什麼,然而有時候我誠心地說出心中的真話時,室友們有時不信,有時報以可怕的嘲笑,竟笑我“太傻”,笑我頭腦怎麼這麼簡單;在家鄉時,我很勤快,所以,平時在宿舍總主動掃地、拖地,可是有些室友非但不贊成,反而攻擊我的“潔癖”。我的天,講衛生對大家都有好處,愛護公共衛生竟然成為“潔癖”攜帶者,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喜歡唱一些民族歌曲,而對搖滾音樂不是太感興趣,然而每當我買回一些民族歌曲的磁帶或用錄音機放一些民歌時,他們總是顯得極其厭惡地走開,要麼就是說我“檔次低”,我並不希望他們和我有同樣的愛好,但至少我有我自己的權利,這跟他們沒關係;我不是球迷,但我同樣希望中國的球隊獲勝,可我並不欣賞有些大學生帶著浮躁、衝動去看球。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我們的大學生是否應該比過去多一分沉穩和執著呢?

嚴格而客觀地說:從我的身上體現了現時文化內涵與保守文化之間的矛盾。我的身上,既有鮮亮的現代生活的斑點,又有濃厚的鄉村生活的縮影,我當然不是完人。但是,我至少可以這樣說,我是正直的,有抱負的。我的觀點是:一個有涵養的大學生應該是活潑而不失體面,沉穩、舉止得體、有抱負、有氣質。可是在我的周圍,我看到的大學生朋友們卻很多都不是這樣,他們對待任何事情都顯得不紮實,太感情用事,疲塌,得過且過,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同學之間呼朋喚友,拉幫結派。這絕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真真確確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甚至選班幹、團幹都是起鬨選舉,往往誰最能混誰就能當選。我跟這樣的人在一起絕對地矛盾和不自然,不過我很奇怪我這樣的人竟然還被孤立。是我跟不上時代,還是別的什麼?現代大學生的形象到底應該是遊戲人生還是對自己應嚴格要求?我期待編輯同志幫助我找到一個正確答案。有可能的話,我甚至呼籲《大學生》雜誌社在全國範圍內,在所有的大學生朋友中展開以“真正當代大學生”為主題的大討論。對當代大學生的形象展開調查。我確實感到困惑,困惑極了。

期待您的幫助。

北京某學院一位困惑的大學生

[案例10] 人品如花

華人貝聿銘,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家”。然而,貝聿銘能在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美國建築界脫穎而出,除了才華超群之外,還有賴於他溫文爾雅、忠厚謙和、吃苦耐勞、熱情坦誠的品質。正是他“真正的中國君子”的風度和氣質贏得了口碑和人心。

1964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計劃在波士頓建立一座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美國享有盛譽的建築師紛紛應徵。當時,貝聿銘是角逐者中名不見經傳的最年輕的一個。

傑奎琳對候選人極為挑剔,要求建築師必須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個人修養。為了審慎起見,傑奎琳親自登門造訪每一位應徵者。當她走進貝聿銘事務所的通道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桌上一大瓶怒放的鮮花,在燈光的輝映下,顯得流光溢彩、美麗燦爛。而辦公室簡潔的陳設,主人儒雅的風度,又給這位聲名顯赫的女委託人以安詳可信之感,於是她當場拍板。貝聿銘不張揚、不露聲色,卻擊敗眾多對手,一舉奪標。15年後,在波士頓城郊的海岸上,一座素雅別緻的圖書館如出水芙蓉,令世人矚目。隨之貝聿銘聲譽日隆,一步步登上建築藝術輝煌的頂峰。

[案例11] 修養的作用

比爾畢業於世界某知名大學,在他的畢業去向表上,赫然寫著華盛頓的白宮某軍事實驗室。與他同時畢業的幾位同學頗感不滿地找到導師說:“比爾的學習成績最多算是中等,憑什麼選他而沒選我們?”導師看著這幾張充滿疑問和尚屬稚嫩的臉,笑道:“是人家點名來要的。其實你們的機會是完全一樣的,你們的成績甚至比比爾還要好,但是除了學習之外,你們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修養是第一課。” 事情還要從兩個月以前說起。畢業前夕,導師帶應屆畢業生22個人到華盛頓的白宮某軍事實驗室參觀。全體學生坐在會議室裡等待該實驗室主任胡里奧的到來。這時一位祕書給大家倒水,同學們表情木然地看著她忙活,其中一個還問了問:“有黑咖啡嗎?天太熱了。”祕書回答說:“抱歉,咖啡用完了。”

當時比爾看著有點彆扭,心裡嘀咕:“人家給你倒水還挑三揀四的。”輪到他時,他輕聲說:“謝謝,大熱天的,辛苦了。”祕書抬頭看了他一眼,滿含著驚奇,雖然這是很普通的客氣話,但卻是她今天聽到的唯一一句能體諒她的語言。

門開了,胡里奧主任走進來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麼回事,悄悄的,沒有一個人迴應。比爾左右看了看,猶猶豫豫地鼓了幾下掌,同學們這才稀稀落落地跟著拍手,由於不齊,越發顯得凌亂起來。胡里奧主任揮了揮手:歡迎同學們到 這裡來參觀。平時這些事一般都是由辦公室負責接待,因為我和你們的導師是老同學,非常要好,所以,這次我親自來給大家講有關情況。我看同學們好像都沒有帶筆記本。這樣吧,祕書,請你去拿一些我們實驗室印的紀念手冊,送給同學們做紀念。

接下來,更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大家都坐在那裡,很隨意地用一隻手接過胡里奧主任雙手遞過來的手冊。

胡里奧主任的臉色越來越難看,走到比爾面前時,已經快要沒有耐心了。就在這個時候,比爾禮貌地站起來,雙手握住手冊恭敬地說了一聲:謝謝您!”

胡里奧聞聽此言,不覺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比爾的肩膀:“你叫什麼名字?”比爾照實回答,胡里奧微笑點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兩個月後,就發生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據托馬斯。沃特曼:《讓心靈透透氣》,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年版改寫。

[案例12] 抄襲成風,矇混過關 A:他抄的是導師舊文

近日,成都某高校一學生宿舍212寢室的同學都在談論一件“學院很多人都曉得”的事情:

一個同學的畢業論文,主要是從網上一篇論文上抄的,在論文答辯會上,一位老師問他:這是你的論文嗎?那個同學一口咬定是自己原創,結果老師哈哈大笑:我的論文什麼時候變成你的了?

B:炮製論文只需半天

家住新鴻社群35棟10號的倪劍現供職於一家媒介公司,兩年前畢業於川內某大學中文系。他說,“上學時做的三件事是:睡覺;到圖書館無目的地翻書;坐在校園的花壇上,看過往的美女。大學四年,到教室的時間加在一起不超過一學期的課時總量。”

做畢業論文時,他已經在一家雜誌社工作。4月的一天,論文指導老師提醒他,“還有一週就要答辯了。”情急之下,倪劍向雜誌社請假一個下午,把自己關在一間教室裡,想一個題目,奮筆疾書,想到哪就寫到哪。但如果不引用資料,論文顯得分量不夠,他就胡亂編寫一段話,說是外國某某評論家說的。6個小時不到,一篇《論結構上的節外生枝現象及其源頭和對西方現代文學的影響》就出爐了,全文11000字。

“更搞笑的是,指導老師邊看我的論文,邊點頭,嗯,不錯,觀點新穎!他還叫我好好修改,等答辯完後到學報上發表———我哪敢啊!”

書上留言“已經使用”

成都市城東某高校圖書館,一位矮胖的三十來歲女性管理員(根據被訪者要求,隱去學校及她本人名字)出示了一本《WTO與中國經濟》論文專集,在該書第248頁《私營企業應對WTO的有效途徑》題目下,寫了一段話:“本篇文章已經大面積使用,為避免畢業論文出現重複的尷尬事情,請諸位不要再„引用‟了哈,不然大家吃虧哦!!!切記!!!” 這位管理員說,每年到了四五月畢業生準備論文的高峰時期,“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學生在書上寫寫畫畫,其中很多地方都作了類似說明。”這位管理員回憶,今年4月23日,她就抓到4例這樣的現行。

造假調查·學生 寫篇論文15天

畢業論文,寫,還是不寫,這個在全國高校堅持了數十年的傳統,已然成了一個問題。

或許,與其爭論有無必要寫作畢業論文,倒不如看看:到底還有多少學生在認真寫作畢業論文。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生宿舍9幢212寢室,一個穿黑色短袖衫的學生(不願意透露姓名)告訴記者,從3月佈置論文到5月交論文,“我估計只有15天的時間用在了寫論文上,應該說全班同學都是這個情況。”

記者共向19名文學院學生了解他們寫作論文花去的時間,結果有7人“也就是20來天吧”。李院長分析說,“論文字數要求在6000字以上,20天時間是很難完成的,除非他的功底和積累特別特別深厚。”

誠信宣誓約束學生

“我所提交答辯的畢業論文,為自己獨立思考、撰寫並完成的成果;論文中所引用、參考和借鑑的資料,都已詳盡註明了出處,謹表示對原著作者的尊敬和感謝。本論文絕無抄襲、剽竊等現象。本人願意無條件地接受社會和學校的監督。” 5月16日,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800餘名應屆畢業生,在以上誓詞後面,分批簽下自己名字。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李誠教授說:“我們也聽見社會上對大學生畢業論文的議論,比如學術作假、七拼八湊,所以,今年我們學院搞了„畢業論文誠信宣誓儀式‟。”

[案例13] “欣弗”事件 “欣弗”事件涉及全國16個省區,共報告不良反應病例93例,死亡11人。 2006年8月3日:衛生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立即暫停使用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克林黴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稱: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在生產“欣弗”(克林黴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過程中,違反規定生產,未按批准的工藝引數滅菌,降低滅菌溫度,縮短滅菌時間,增加滅菌櫃裝載量,影響了滅菌效果,給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並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2006年10月1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佈了對“欣弗”藥物不良事件相關責任單位和個人作出的處理決定: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裘祖貽,常務副總經理周倉、副總經理潘衛、企業二車間主任袁海泉、企業質量保證部部長崔同欣對事件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給予撤銷職務處分。 [案例14] 從一張車票的轉讓看誠信缺失

2005年年春節期間,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先生欲返回家鄉過年。由於火車票特別難買,他預先分別託了兩個人幫助購買回程的臥鋪車票,結果兩個人都幫他買到了車票。如此一來,多餘的一張車票就必須處理掉。他可以到火車站去退票,但這樣做將損失高比例的退票費,幾百元的車票損失上百元,他心裡當然要仔細掂量掂量。他也可以到車站地區將緊俏的火車票私下原價甚至高價轉讓,但春運期間是嚴打車票倒賣的,弄不好會被抓住,安分守己的百姓顯然不願冒這個風險。最後,他想到了網路,於是在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上發了個帖子,很容易就找到了需要者。

但別高興得太早。對方雖然非常想要這張臥鋪車票,但她對退票的先生為什麼願意將如此緊俏的東西原價轉讓,而不加它個一百二百地小賺一筆產生了懷疑,這張票會不會是假的?她不信任轉讓車票的人,無論怎樣向她解釋都無濟於事。如何讓她相信車票是真的呢?只有售票處能鑑別真假。於是,他們不辭辛苦地到了車站,找到售票員,請求幫助鑑別真偽。然而,售票處並無這種職責,售票員也拒絕法外施仁:只要你能將票成功地退給售票處,票自然就是真的。但是,退票費一分也不能少。幾經交涉,口乾舌燥,均無濟於事。退票者轉過頭來再同買票者交涉,搞得他不勝其煩,甚至打算乾脆退給售票處了事,寧可受點經濟損失。最後,在他賭咒發誓,又留下住址電話、手機號碼、身份證影印件之後,總算原價賣出了這張火車票。

(摘自王躍生《從一張車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報》2005年06月06日第九版)

[案例15] 未按約歸還國家助學貸款建行狀告23名欠貸畢業生

由於未按合同約定歸還國家助學貸款,2005年12月28日,中國石油大學的23名畢業生被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

學生畢業後未履行合同

根據銀行的訴狀,2000年至2002年,該行陸續與當時是中國石油大學學生的23名被

告簽署了《信用助學借款合同》,23名學生向銀行分別借了數額不等的助學貸款。按照約定,23名學生須從畢業當年9月起開始分期償還借款本息。該《借款合同》簽訂後,建行北京昌平支行如約向23名學生髮放了全部貸款,但這些學生畢業後卻沒有按合同約定歸還借款本息。

建行將畢業生告上法庭

建行認為23名畢業生的行為嚴重侵犯了銀行的合法權益,遂將他們訴至法院,要求23名被告歸還所借款項的本金和利息。

這23名被起訴的畢業生來自全國不同的省份,畢業前他們分佈在中國石油大學不同的年級與系科。他們大部分家在農村。23名畢業生中,拖欠的最高借款額為3.6萬餘元,最低的3000餘元。他們留給銀行的聯絡地址大多為原籍住址,其中有9名學生因讀研等原因,所留地址仍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區的校址。目前這些學生都很難被聯絡到。據瞭解,建行已停止對中國石油大學的學生髮放國家助學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