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論文>論文精選>

國際貿易論文【精品多篇】

論文精選 閱讀(2.48W)

國際貿易論文【精品多篇】

國際貿易課程論文 篇一

【關鍵詞】國際貿易 教學方法 課程 改革

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和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從事涉外經濟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而國際貿易課是該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確保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深化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據筆者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體會,從國際貿易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改革等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理論與實踐脫節。國際貿易課是由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實務兩部分內容構成。因此,該課程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是,在具體講授時又常常出現理論深度不夠,結合實踐不到位,教科書和理論知識趕不上實際業務的發展等問題。同時,國際貿易理論在不斷髮展,國際貿易實務的業務也不斷更新,知識老化速度加快。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時,學生們就會發現,幾年前在教室裡所學知識與實際操作脫節。

2、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授課方式是教師按教材講授,學生通過聽講、記筆記、解題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來獲取知識,最後通過考試來考核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這是目前高校中主要的授課方式。如果也按照這種照本宣科的方法來教授國際貿易課,不僅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而且不能學到實踐技能。從教學現狀看,國際貿易課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單一講授的問題。

3、重理論,輕實踐。目前在國際貿易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技能的傾向。其實,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理應將理論與實務緊密地結合起來。有的高校雖然也制定了實踐教學計劃,但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沒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作保證,從而使實踐教學環節無法落實,甚至流於形式、走過場。

二、改進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法的必要性

1、從國家對外經貿事業發展的需要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必將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將在眾多領域,特別是在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領域與國際接軌。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為我國對外經濟和貿易事業培養更多的既懂得新的國際貿易法律和規則,又瞭解國際貿易運作具體程式的應用型高階專門人才,必須對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實施改革。

2、從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看。國際貿易課程不僅是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必修課程,其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法則與程式,並能從事外貿經濟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國際貿易課程也必須實施改革。

3、從外貿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外貿經濟持續發展,對外經貿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呈現著要求標準高、多元化且競爭激烈等特點。外貿人才市場往往更青睞複合型、知識型、外向型、技能型、學習型和創新型人才。要成為這些型別的人才,必須要求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也必須加快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改革。

三、改進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法的建議

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挑戰,適應國家對外貿易人才培養的需求,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加快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為此,筆者建議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根據國際貿易課程的特點,案例教學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國際貿易課程的案例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也相當豐富充實,如果選擇恰當,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案例教學法關鍵是案例的選擇。作者認為,選擇案例要注意兩點:一是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可操作性和價值性等原則要求;二是選擇與教學內容有內在聯絡的案例。一個好的典型案例不僅可使案例教學法得以順利進行,使學生深刻理解和及時掌握所學內容,同時也可激發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世界頂尖大學哈佛大學商業學院主要是採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的。學生入學以後,除了在大一集中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以外,其餘時間全部採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講授,大學期間每個學生可掌握近500個典型案例。中國的阿里巴巴網、海爾集團等多個成功企業的經驗都成為哈佛大學案例教學的內容。

同時,在案例教學中,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主動性、參與性,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切忌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一言堂”,而是要善於通過啟發和誘導,鼓勵學生主動發言,生動活潑地開展討論,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促使教學相長。這樣,不僅有利於教師教風的轉變,虛心向受教育者學習,而且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言傳身教、教書育人,從而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和新一代人的迅速成長。

2、課堂討論法。對於一些綜合性強、難度大的案例,教師採用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講授“出口合同的執行”時,可採用課堂討論法來組織教學,教師需先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案例小組,小組人數可根據班級人數的多寡來決定,一般以6人為宜,然後教師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大家準備10分鐘後,由每組選派代表發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討論中,教師可以隨時發言提出問題,將討論引向深入。這樣,針對一個案子,同學們積極參與、勇躍發言、集思廣益,既可避免出現冷場,同時也可以考察和掌握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在採用此種教學方法時,教師要特別注意掌握好每位同學的發言時間,控制好討論的節奏,以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如把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體現在該課程的結業成績中去,以激發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進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3、講解分析法。國際貿易課程從內容上分,主要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貿易實務兩部分。對於國際貿易理論部分,以講解分析的方法進行比較妥當。對於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如自由貿易理論、貿易保護理論,貿易逆差、貿易壁壘、出口配額、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WTO的基本原則等等,不僅要給學生講清楚,力求講深講透,而且要通過具體例項,舉一反三,使廣大學生真正掌握,並會具體運用。講解分析法的優點是比較節省時間,針對性強,突出重點,教師容易操作,有利於把握教學的節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一些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缺點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的機會較少,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仍可以採取提問的方式,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開展一些討論,以便加深對某些知識的理解。

4、多媒體教學法。教師要積極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近年來,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國際貿易課程的特點,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文字、表格、圖形圖片、動畫、音訊、錄影等形式講授課程,從而增強授課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擴大課堂教學的資訊量,進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國際貿易課程的熱情、興趣以及求知慾望。通過教學實踐表明,是否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截然不同。

5、實踐教學法。所謂實踐教學法,就是將課堂教學從教室搬到外貿工作的實踐中去。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閉門造車式的教學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因此,在安排該專業的教學計劃時,應將實踐教學內容納入總體教學課時中予以落實。還應定期安排學生到進出口企業、海關、航運等部門實習,參加實踐活動,進行實踐鍛鍊。給學生創造理論聯絡實際的機會,使之熟悉各項進出口業務的特性,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儘快適應工作環境。當然,全部實踐活動都應在教師的參與、組織和指導下進行。

6、模擬實驗法。由於國際貿易是在不同國家間進行的跨國界的商品貿易,交易雙方相距遙遠,可採用建立外貿模擬實驗室來達到實踐的目的。要引入外貿模擬軟體,通過電子模擬的手段,將外貿基本實踐的過程,其中包括資訊收集、市場預測、交易磋商、合同簽訂、對比報價、結算制單、合同履行等關鍵業務環節知識整合起來予以掌握,從而對如何做一筆外貿業務有一個完整的思路。同時,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為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外貿模擬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外貿業務流程的必要環節,讓學生在模擬的實驗場景中,運用外貿基本業務知識,對虛擬的外貿業務進行處理,包括外貿業務的流程、基本單據的製作、填充及處理。學生在老師的分配和指導下,扮演外貿業務中各當事角色,比如進出口商或有關銀行,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外貿業務知識進行模擬演練操作,其中包括商務談判、基本函電、信用證的稽核、各種單據的填制等。一輪業務進行完後,可以相互交換角色。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熟悉各個角色,掌握外貿工作業務的全過程、諸環節。

當然,良好的實驗場所和外貿模擬實驗室有關裝置的質量,是確保模擬實驗完成的重要條件,一定要按外貿工作實際流程的標準要求,建設好模擬實驗室。

7、雙語教學法。實行雙語教學,是由《國際貿易》課程自身的特點決定的。由於該課程是冠以“國際”一詞,學生學習的知識都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活動的一般規律,而國際貿易活動使用的通用語言是英語。外貿活動的具體各環節需用英語,外貿工作人員需整天同英語打交道;不僅結算的所【】有單據全部用英語,而且需獲取國際貿易的最新動態和資訊、與外國人溝通和交流協作等也都離不開英語。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課程必須採用雙語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熟練地用英語從事對外經濟與貿易活動的能力。當然,要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接受能力,雙語教學必須靈活掌握,即雙語教學中的中英文比重應根據學生外語水平的高低,根據課程內容的難度和實際需要而定,切忌脫離實際走過場。

【參考文獻】

[1] 馮莉: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方法創新探析[J].當代經濟,2009(10).

[2] 申琦:《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式探討[J].當代經濟,2008(9).

國際貿易論文範文 篇二

查字典論文網為您提供“國際貿易論文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解決您在寫國際貿易論文中的難題

國際貿易論文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更多內容請點選查字典論文網論文頻道。

國際貿易論文範文 篇三

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後,逐漸發現傳統的高校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知識結構單一、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的適應能力差等,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比較狹窄。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達不到新世紀國際間競爭的要求。為了適應大時代的需要,應結合高校國際經濟貿易教學的實際情況,對高效國際經濟貿易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培養出具有深厚國際貿易知識、紮實的外語基礎、複合型高素質和強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

二、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課程內容改革點主要有:減少課程的重複內容,增加課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時間力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對前人的知識經驗過分重視,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忽略了對學生在關注國際經濟貿易的現在形勢的引導,忽視了國際貿易與實際生活聯絡的實踐教學;在教學期間對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以及學習方法的培養不到位;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慣常的思維模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逐步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培養出合格的國際經濟貿易人才。

三、對課程的設定進行改革

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教學過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礎課、政治理論課、專業基礎課、主幹專業課和選修課等五大類。忽視了對人文、自然、社會和科技等相關學科的補充。公共基礎知識課:政治理論、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原理、法學基礎、大學英語、公共關係學等。相關學科: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企業管理、西方經濟學等。專業課: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營銷、國際稅法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增開設社會調查課程和教學參觀課程,合理安排學期實習和學期準備畢業論文或與導師合作開展課題的研究等等。

四、對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革

我國高校的教學方式存在填鴨式教育,在課堂上教師多為主體,師生的互動較少,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性的培養,同時還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社會性。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由填鴨式改為啟發式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並調動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具體概括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應採用多提問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新見解或質疑;教師應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對於比較難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要講深並講透,其它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通過學生自學、提問、練習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關於現實和實務問題,在教學的過程可以採取研討的方式,並介紹幾種流派和做法,鼓勵學生或學生小組去查閱資料,在課堂上可以採取個人形式或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鼓勵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研討的過程教師再適當的給與提示和指導,並在最後做出歸納總結。不但教學方法要改進,教學的內容也要改進,教師授課不能僅限於書本,要把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發展,學術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逐步給學生補充新的內容。

五、把資訊科技與國際經濟貿易課程結合起來

現代化資訊科技是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路、網際網路絡和校園網路等。多媒體計算機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中的一種,它的互動性不但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國際貿易課程學習的興趣,還能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國際貿易知識的獲取、保持。多媒體系統的超文字特性對國際貿易教學資訊最有效的管理、組織實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計算機網路特性不但對實現了培養合作精神有利,還有利於促進高階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把超文字特性與網路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促進資訊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提高學生的以上資訊素養對育和教學過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們與國際貿易學科的教學程序密切結合,才能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國際經濟貿易教學中,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採用的並不多,大部分高校還是採用的傳統教學技術,教師、黑板和粉筆以及為數不多的簡單實驗和現場演示為主要的傳播手段,重點還是側重於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甚少關注創新能力培養、操作能力訓練,教學效果十分有限,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資訊素養偏低,創新能力欠缺。而採用資訊科技的教學方式非常有利於提升操作技能和培養創造能力,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六、對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對高校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就業前景雖好。由於國際經濟貿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而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所以提高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把學生的理論與實際水平結合在一起,進而滿足社會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嚴密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做到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想真正做到實踐教學,必須把國際經濟貿易模擬實驗納入教學計劃中,並加大實踐教學次數;配備優秀的、專職的國際經濟貿易模擬實驗教師;進而把模擬實驗與網路操作模擬實驗結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鍛鍊和提升。為了加快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文化活動,比如:體育、辯論賽、美術等各種競賽;教師也可安排和鼓勵學生參加學術報告與科技講座;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可以參加一些社團和文體活動,從而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還應組成課外活動小組,來統計學生獲得的證書以及取得的成績,根據統計情況給予獎勵。提高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八、結語

國際貿易課程論文 篇四

1.1ESP教學的特點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語,是外語教學研究領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對ESP進行了各方面的定義,其中Strevens(1988)系統分析了ESP教學的特點,提出了絕對特點和變數特點的區別。絕對特點(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2)教學內容集中在特定科目、專業或社會活動;(3)目標語言的學習在詞義、語法、語義、語篇以及文字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標活動中的實際使用情況;(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對於普通英語而言。變數特點(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針對某一技能集中學習;(2)沒有既定的教學法。

1.2ESP教學理念與我國高校國際貿易雙語教學的關係

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雙語運用程度特別高的國家和地區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等教育體系中是主流的教學模式。根據我國教育部對雙語教學的規定,“雙語教學”課程是指“採用了外文教材並且外語授課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及以上的課程(外語課除外)”。由於該定義的界定比較模糊,而我國各個高校根據自己學校師資、生源以及課程開設的情況進行調整,我國高校雙語課程教學的實際開展模式並無統一正規化。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雙語課程開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學法,即採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課的方式,讓學生在全英文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2)採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學為主,中文教學為輔;(3)採用自編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學為主,專業英文為輔。鑑於學生和教師情況的不同,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採用第二或第三種模式。然而,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模式,專業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是雙語課程中的關鍵環節,甚至成為了某些高校雙語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基於以上分析,結合ESP教學的特點,關於ESP教學理念的研究的確能夠給現階段我國高校國際貿易雙語教學提供參考。首先,兩者都是將專業知識與英語能力兩者相結合開展教學;其次,兩者的教學目的都是讓學生在專業領域能夠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再者,兩者在教學模式上都沒有形成既定的正規化,均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因此,探討國際貿易雙語課程設計時採用ESP教學理念具有啟發作用。

教學理念下國際貿易雙語課程設計的主要因素分析

課程設計是一項綜合性活動,包括了確定教學目的、學科內容、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以及效果評估等多個方面。根據ESP的教學研究,影響課程設計的主要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即需求動機、教學資料和教師角色。

2.1需求動機

學習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學的首要考慮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學中,確定學習者需求動機可以分為三個範疇:目標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當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學習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1998)。目標情景分析(TSA)指學習者的客觀需求,即學習者在目標情景中應該要了解的知識和技能。在目標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範疇包括:(1)目標語言的使用動機;(2)目標語言的使用方式;(3)目標語言使用時涉及的內容;(4)語言的使用者是誰;(5)使用目標語言的地點或環境。當前情景分析(PSA)指學習者的當前缺失,即學習者所欠缺的知識和技能。在當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範疇包括:(1)學習者目前的目標語言水平;(2)學習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標語言技能;(3)學習者採用目標語言的交流物件;(4)目標語言學習和分析的地點或環境。學習情景分析(LSA)指學習者的主觀慾望,即學習者主觀上認為自己應該學到什麼。學習者的主觀慾望取決於個人認知,因此個體差異性較大。通常情況下,學習者的主觀慾望也往往與客觀需求相結合。作者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21名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問題包括了自我評價、課堂體驗期待和教學效果期待三個方面。其中挑選了有效問卷200份,進行資料分析並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對課程開設的客觀需求,即TSA維度:(1)雙語課程的設定反映了國際貿易行業對專業外語類綜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內容與外貿實踐有關。其次,當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維度:(1)語言水平:被調查物件接受雙語教學的時間集中在大三第二學期,已經完成兩年大學英語教育,多數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個別通過了大學六級考試,英語水平比較參差,但總體符合雙語課程基礎要求;(2)專業水平:被調查物件均已完成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學習,並均在大三階段開設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雙語課程的開展與其他專業課程基本同步。最後,對學習效果的期待,即LSA維度:(1)81%的學生在問卷中提到了希望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2)問卷答案中,被調查物件希望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實現交流的物件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在英語面試過程中與面試官交流表現一定的專業素養,二是外貿工作開展時與外國客商交流順利。

2.2教學材料

學習者需求分析可以幫助教學者決定教學材料的設計和選擇,而教學材料的選擇對教學過程的影響至少有三個方面。首先,教學材料決定了學習者將會學習到的語言技能;其次,教學材料對學習者的學習方法產生影響;第三,教學材料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產生影響。我國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採用的教材良莠不齊的現象十分嚴重。除了教材,真實的教學材料也對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實材料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點:(1)跟課程大綱一致;(2)應該反映不同學生的需求;(3)與學生的語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積極反饋。我國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主要分為兩大類:經濟管理類和外貿實踐類,這兩大類課程的雙語教材選擇有比較大的區別。首先,經濟學和管理學相關教材多采取國外原版教材,理論論述相對嚴謹,但需要教師蒐集相關的本土化教學材料作為補充;外貿實踐課程如外貿實務、外貿談判等,由於對本土化要求高,而由於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和法律環境的差異,國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對於中國學生來說不太實用且難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採用的是國內出版或教師自編的外文教材。

2.3教師角色

ESP的教學者在教學中發揮了多重角色:教師、組織者、課程設計者、資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為了同時滿足這五重角色的要求來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學者必須參與這些活動的實踐。其次,ESP的教學者應該創造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學環境(Tudor,1996)。為了創造這樣一個環境,教學者需要了解教學物件的需求和偏好,準備結合實際運用的教學材料,並構建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的實踐渠道。此外,為了使課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識領域,並且使語言技能跟學習者的專業知識提高相匹配,教學者應該提供實時真實的教學材料。我國高校國際貿易雙語課程的教學主力主要分為兩大人群:一為國際貿易專業研究者或教師,這一類教師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備海外背景;二為高校英語教師,兼外貿英語等實務類課程。大部分雙語教師對自己在雙語課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傳授專業知識點之間的矛盾,各個學生英語水平之間的矛盾,以及雙語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學習之間的矛盾等。

教學理念指導下國際貿易雙語課程設計的策略

明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的是課程設計的基礎。教師們應該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對課程教學大綱、課堂模式、評估方式等方面進行全方面規劃。基於上文中對ESP課程設計要素分析在國際貿易雙語課程中的啟發,結合國際貿易課程雙語教學實踐經驗,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構建以學習者需求動機為基礎的任務式雙語教學模式。我國國際貿易傳統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為中心,與雙語教學中以學生為出發點的理念相違背。教師們可以運用ESP對學習者需求動機的三重分析法,採用多渠道瞭解學生需求,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其次,“教產研”三位一體,完善雙語教材和教學資料體系。雙語教學是普通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的產物,它不是單純以語言能力提高為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平衡兩者關係成為了教學中的難題。教學材料作為教材的補充,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等優點。教學者應該與行業變化接軌,儘量採用真實的資料和案例作為教學材料。再者,師資隊伍構成多元化,構建課程設計團隊機制。由於我國高校雙語師資相對缺乏且背景構成不一,可以推行團隊課程設計的方法,將專業知識和英語學習進行有機結合。

4.結語

國際貿易論文 篇五

1.1國際展會是一種國際貿易的有效手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展會營銷成為了一種有效的營銷方式,能夠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壯大。據以往法國關於展會機構的統計資料來看,參展商在展會上合理範圍內的投入上多增加1法郎的成本,那麼就平均能夠給參展商多帶來35~40法郎的合同,可見國際展會在國際貿易中起到的促銷作用極大,因此作為一種有效的促銷手段,每年在全球範圍中舉辦的國際展會越來越多。

1.2國際展會就是一種國際貿易的方式

從本質上來講,國際展會就是一種國際貿易形式,根據國際世貿組織定義來看,國際貿易機構除了需要提供商品進出口以及商業存在必須的服務,還需要在境內為境外的服務接受者提供服務,而國際展會的舉辦不僅僅帶動了商品及商品相關的物資、資訊、人員的流動,同時也帶動了服務流動,這些服務就是國際貿易組織對國際貿易定義中提到的國際貿易服務內容。

1.3國際展會促進國際貿易量

舉辦國際展會,擴大了國際企業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的途徑,促進了貿易渠道建設,擴大了商品生產規模,這必將促進國際貿易的量,而根據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式,各國家的分工逐漸明朗,各國的資源配置也具有獨特的分工標誌,通過國際展會這種形式將資源進行重組組合,進一步的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形成各國良好發展的局面,因此國際展會對於國際貿易來說至關重要。

1.4國際展會和國際貿易相互作用

國際展會對國際貿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極大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全球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全球經濟健康發展,同時國際貿易的良好發展給國際展會的舉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隨著國際貿易的範圍進一步加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專案越來越多,以往很多沒有的產業也紛紛進入到國際貿易行列中,越來越多的國際展會也因此而廣泛的開展。

2國際展會在國際貿易中的功能

2.1聚集功能

國際展會在國際貿易中典型的功能是聚集功能,其能夠有效的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正因為其能夠有效的聚集流量,在國際展會上就能夠有效的對國際貿易所以的生產專案的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配置,從而實現全球資源共享和優化,聚聚的效應直接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提高國際貿易量,提高國際貿易的效率。

2.2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重組功能

國際展會的舉辦帶動了生產要素流動,將國際上的生產要素彙集到國際展會上,再進行生產各要素資源重組,其作用越來越明顯,我們知道一個企業和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生產優勢要素,將國際最優勢的生產要素進行重組是推動一個企業和一個行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組合的新的生產要素的生產能力、生產效率都更高,直接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3國際貿易擴大功能

國際展會具有擴大國際貿易的功能,這一點顯然毋容置疑,國際展會除了具備上述的典型功能外,還能夠對企業的品牌進行廣泛的推廣,通過國際展會能夠將企業品牌和企業形象傳遞給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這無疑能夠提高企業的銷售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良好發展,而參展的企業得到良好的發展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上其交易的量更大,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將會增大,這無疑是擴大了未來國際貿易的貿易量,增加國際貿易的規模。

3結束語

通過上述的分析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國際貿易和國際展會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存共榮的關係,國際展會能夠極大的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又給國際展會的舉辦帶來了更多的機會。隨著國際貿易的規模不斷增大,我國的各類國際展會舉辦的數量也急劇上升,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國也通過國際貿易提升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成為當今一個國際貿易大國。

國際貿易課程論文 篇六

關鍵詞:海峽兩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方案

近2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政府、企事業單位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國內高校紛紛設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國際貿易大環境的變化,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質疑,部分學者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方案展開了研究。目前,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定方面探究中國與英國、美國大學課程體系的差異,從而提出中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的改革方向[1][2][3];從社會需求出發,探究中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的設定[4][5];針對民辦高校和高職類學校學生就業特性,探究這些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的設定[6][7]。學者們的研究主要採用理論推演的方法,重點探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定,而課程設定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現有研究尚缺乏對培養目標和學分要求的研究。臺灣地區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國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徵,又與大陸文化同宗同源。本專案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峽兩岸7所高校為樣本,採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統計的方法,從培養目標、學位及學分要求、必修課程設定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峽兩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方案的差異,探究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方案模式。

一、樣本選擇和資料來源

根據樣本的代表性,本文選擇了大陸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3所“985”高校、1所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學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屬高校,以及臺灣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為研究樣本。具體如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

二、人才培養目標比較

從海峽兩岸樣本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看(見表1),北京大學著重培養綜合型涉外經濟與貿易方面的人才;復旦大學著重培養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階專門人才;浙江大學著重培養複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培養目標雖未明確說明,但從其對培養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來看,比較注重培養從事國際貿易的高階專門人才;臺灣大學的培養目標為國際企業經理人才;政治大學的培養目標為高階國貿決策、經營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東吳大學的培養目標為國際貿易與國際企業之專業人才。

從海峽兩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比較看,大陸4所高校的培養目標雖有所差別,但總體上的培養目標為綜合性的高階國貿人才,而臺灣的3所高校總體上旨在培養國際貿易與國際企業的高階管理人才。

三、學分要求比較

從海峽兩岸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總學分要求來看(見表2),大陸4所高校的總學分要求為140~16分。其中,總學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學,最高的是浙江大學。臺灣3所高校的總學分要求為136~140學分,各校間相差不大。其中,總學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學,最高的是臺灣大學。相比較而言,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總學分要求明顯高於臺灣高校: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總學分要求最低值與臺灣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總學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總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總學分要求均值高13學分。

從通識學分來看,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通識學分要求均值為46學分,臺灣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通識學分要求均值為31學分,大陸高校比臺灣高校高出15學分。其中,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英語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高出分,貢獻度高達46.67%。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通識學分要求竟高達72學分,其中,英語學分就達36學分,遠高於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英語學分要求分別為:北京大學8學分、復旦大學8學分、浙江大學12學分、臺灣大學6學分、政治大學6學分、東吳大學15學分。

從必修學分來看,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必修學分要求均值為57學分,臺灣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必修學分要求均值為70學分,大陸高校比臺灣高校低13學分。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選修學分要求均值為43學分,臺灣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選修學分要求均值為37學分,大陸高校比臺灣高校高6學分。對於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學分,臺灣高校和大陸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未做要求;北京大學也未對實踐教學學分做要求,只規定了畢業論文學分(3學分);復旦大學的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學分要求分別為2學分、4學分;浙江大學的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學分要求分別為6學分、8學分,是要求最高的學校。

四、必修課程設定比較

各樣本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設定差異較大,共同必修課僅有高等數學(或微積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金融和統計學(見表3)。

按所開設的必修課程設定,樣本高校可分為三類:以巨集觀類國際貿易必修課程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巨集觀類和微觀類國際貿易必修課程並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學和對外經貿大學;以微觀類國際貿易必修課程為主的高校,如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

從樣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課來看(見表4),復旦大學開設的博弈論、浙江大學開設的產業組織理論和國際服務貿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設的風險管理與保險、臺灣大學開設的管理資訊系統導論,是各高校根據國際貿易環境和學科發展的需要而開設的。其餘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課則是依據本校專長開設的,典型為政治大學開設的民法概要和社會責任倫理。

五、結論與建議

從海峽兩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方案比較可以看出:第一,總體來說,大陸4所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綜合性高階國貿人才,而臺灣3所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國際貿易與國際企業的高階管理人才;第二,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總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高13學分,通識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高15學分,必修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低13學分,選修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高6學分;第三,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必修課程以巨集觀類國際貿易為主,浙江大學和對外經貿大學巨集觀類和微觀類國際貿易必修課程並重,但是,臺灣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則以微觀類國際貿易課程為主;第四,臺灣的3所高校均將財務管理和國際財務管理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的必修課,而大陸的4所高校均未將這兩門課程作為必修課。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對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方案改進提出以下四點建議。第一,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能力培養。從畢業生的競爭力來源來看,短期競爭力來源於職業技能,中期競爭力來源於管理能力,長期競爭力來源於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我們要兼顧對學生的職業技能、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於整個大學課程的學習之中,而職業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調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方案得到解決。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比較側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今後,大陸高校可以調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重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第二,降低英語課程的學分要求,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大陸高校通識教育學分均值比臺灣高校高出的15學分中,英語學分的貢獻度高達46.67%。因此,大陸高校可以相應地降低英語課程的學分要求,並通過改變專業必修課的教學方法將英語課程滲透於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之中。這樣既有利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又有助於學生學習國際上的相關專業知識。第三,提高必修課學分要求,增加微觀類國際貿易課程。大陸高校必修學分要求均值比臺灣高校低13學分,大陸高校可加大必修類學分設定,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定更加系統化。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對外貿易活動貫穿於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這就要求國際貿易人才除了具備對國際貿易問題巨集觀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備管理國際化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修課程設定上增加微觀類國際貿易課程。第四,增設國際財務管理必修課。隨著世界資本市場日益一體化,國際化企業及時而正確的決策更加離不開對國際財務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國際化企業的經營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掌握國際財務管理理論,建議大陸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國際財務管理必修課。

參考文獻:

[1]李炳林。中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定與實踐性教學之比較[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7(6):128-129.

[2]張宇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定和應用性人才培養――以英國大學商學院為例[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5):59-61.

[3]張乃俠。從中美高校本科課程設定的差異看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定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陳向陽。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定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8(3):117-118.

[5]Xiao, 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Exploration[J]ics Procedia.2012(33): 1420-1425.

國際貿易論文範文 篇七

“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怎麼寫呢,請看查字典論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範文

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更多內容請點選查字典論文網論文頻道。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 篇八

關鍵詞: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近年來,我國經濟已經迅速、全面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程序之中,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這樣就急需一大批熟悉進出口業務的外貿專業人才。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這一要求,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外經外貿人才的國際貿易專業,必須進行改革,以培養出既有堅實的外貿理論基礎知識,又有紮實的外貿實踐經驗功底的實用型人才。

一、培養目標和規格

1.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外貿應用型人才,使學生即具有必備的外貿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又掌握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職業技能,熟悉外經外貿行業管理並且具備一定綜合能力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外貿人才。

2.培養規格。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銳意進取求實創新的精神,能夠適應外經外貿崗位工作,並且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掌握國際貿易專業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進行國際商務談判能力,草擬和翻譯國際商務函電的能力,起草和簽訂國際貿易合同的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法律處理國際貿易糾紛的能力,具有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等。

二、課程設定

依據上述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課程設定要按照“寬基礎、活模組”模式。形成以職業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1.隨著培養目標的改變,專業課程的設定也要隨之而變。應在原來的“老三門”: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的基礎上,增設以下課程:國際融資與結算實務、報關實務、報驗實務、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實務、進出口單證操作實務等。通過以上課程的設定,使學生能看懂並分析各類英文進出口合同和信用證;根據合同和信用證能獨立辦理報驗、報關、託運、投保手續等;根據合同、信用證及裝運資料,製作所需結匯單據並送交銀行,其中以報送、繕制單據這兩方面的能力為重點,真正作到“寬基礎、活模組”。

2.傳統國際貿易方式是一種以紙面貿易單據流轉為基礎的貿易方式。在傳統貿易方式下,平均每做成一筆生意需要大約30份紙面單證,全世界每年因貿易活動而產生的紙面檔案數額巨大,並且每次重複輸入資料都可能產生錯漏等方面的問題。快速發展的國際貿易迫切要求實現全球運作的資訊化、電子化,改革以往以貿易單據流轉為主體的國際貿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實現國際貿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創新。為了實現這一創新,還應開設計算機類課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網路應用,以及電子商務類課程。

3.為了培養國際上通用的國際貿易實用型人才,還應開設大學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泛讀以及外貿英語函電和外貿英語談判等課程,培養出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紮實的專業知識、又懂WTO規則的外貿專業人才。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為了更好地貫徹課程設定原則,形成以職業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必須改革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中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方法,把“活模組”落到實處,在教學中可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可採用案例教學法、模擬公司教學法和研究性學習方法等。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去思考,並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研討,是一種理論聯絡實際進行教學的好方法。案例教學法也是一種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啟發性、研究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法,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通過外貿案例教學,將學生引進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中,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案例教學能夠鞏固所學外貿理論知識、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模擬公司教學法。所謂模擬公司教學法,就是在人為創造的模擬商務環境中,由學生自主地組建公司並作為公司成員開展工作。公司的業務,如:商品、單價、經營方式等,可以模擬一家真實的企業來進行。在模擬公司的運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營銷、財務、金融、貿易、儲運、稅務、海關、商檢、保險等業務過程的模擬活動。這種教學方法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符“合行為導向“”,能力本位”的教學思想。

3.研究性學習法。研究性學習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實際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仿照科學研究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形成科學研究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改變學生單存、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民主的學習環境,倡導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們畢業後能很快適應外貿崗位的需求。

這幾種方法,都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外貿理論加以演化、通俗化,使枯燥的理論淺顯易懂,有利於培養既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又有比較強的實踐技能的綜合型人才。

四、教材建設

構建一套適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點的教材體系。在教材建設方面,首先應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選用或編寫具有高職特色,體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材。要優先選用規範的高職教材,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實用性。其次,要不斷更新教材,使教學內容始終瞄準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最新動態和本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再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把書本中沒有涉及的世界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本學科、本專業上最前沿的經貿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及時傳授給學生。如:隨著資訊科技在國際商貿領域的廣泛運用和發展,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通訊技術,逐步實現國際貿易活動的資訊化和無紙化,已成為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在選擇外貿英語函電教材時,內容要包括信函、傳真、電子郵件和電子資料交換幾大部分。在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從網路、電視、報紙和期刊雜誌等傳媒獲取最新資訊和資料,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跟蹤和瞄準專業學術的前沿問題。我國加入WTO已有好幾年了,可以結合外貿教學的有關內容,舉行WTO知識講座,講解WTO最新遊戲規則,使學生獲得最新經貿知識,並能瞭解國際經貿專業學術的最新動態。配合教學內容改革,有些教材要進行整合、歸類,突出重點,理論上以“必需、夠用”為度,技能上強調“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與此同時,要加強資訊化建設,在教學活動中加強現代資訊科技應用,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組織教師開發、製作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和教學音像製品。

五、改革考試辦法

考核辦法以能力考核為主導思想,每門主幹課程都建立科學合理、便於實施的考核大綱和細則。考試改革要實現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有利於推動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從而使我們教學工作的重點真正落實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上來,使學生畢業後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在理論課程中可採用筆試、口試、面試等,開卷、閉卷均可:在實踐性課程中,以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以結果考核為主,特別應注重實踐性考試,允許學生多次參加考試,直至達到目標要求。公務員之家

六、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要圍繞適應培養外貿應用型技術管理人才的要求進行。構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培養模式,主體是專業教師隊伍。在師資建設方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師除應具備各類教育教師都要具有的素質外,還應具備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各種素質。與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的知識儲備要更為全面,並且有較高的專業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要儘量吸收具有豐富外貿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充實教師隊伍,作專職或兼職教師,並鼓勵外貿專業教師到實際外貿工作部門鍛鍊或兼職,堅持“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原則,培養“雙師型”教師,逐步優化“雙師”結構,形成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1:1的專兼結合的外貿教師隊伍。只有這樣,師資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七、依靠行業、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辦出特色,提高質量

1.成立專業指導與合作委員會。聘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各行業、企業負責人、學者和專家擔任客座教授組成專業指導與合作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請他們來校,對專業改革與建設、課程改革與建設、產教結合、實習基地建設等獻計獻策,參與制定指導性教學計劃,修訂和完善實施性教學計劃。

國際貿易課程論文 篇九

關鍵詞:說課設計;綜合實訓;以賽促學

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是一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實訓課程,通過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國際進出口貿易流程的基礎上,熟悉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與流轉,實現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目標。而說課是基於授課教師在事先準備好說課內容、說課設計和說課方法的基礎上,向評委或專家解說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方面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說課既是授課教師對所教課程的梳理總結,也是對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思考[1],有助於教師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師職業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1教學目標

1.1知識目標

1.1.1課程性質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屬於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為了適應“實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重點在於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的基礎上,一般於第六學期集中開設該課程,為學生的畢業實習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1.1.2課程地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是在學生學習了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單證、外貿英語函電、報關實務、報檢實務、貨幣銀行學、國際貨運等課程的基礎上展開實訓,作為一門後續課程,需要實現對以往課程的總結與梳理,使得學生對國際貿易相關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與體會。1.1.3課程聯絡該課程的特色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前期的基礎理論課程為實訓課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指導,紮實的理論基礎使得學生能抓住國際貿易流程的內在聯絡,發現國際貿易的發展規律,使得學生能夠縱觀國際貿易流程的全域性、高瞻遠矚,預見國際貿易流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及時提出解決措施,促使每一筆進出易的順利完成。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實訓過程能否順利開展,而實訓課程過程中獲得的與國際貿易中備貨、保險、運輸、報關報檢、結匯和退稅等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經驗,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總之,國際貿易的系列理論課程為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提供了科學指導,而實訓的過程檢驗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

1.2能力目標

據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2014年下降7%.面對全球更加嚴峻複雜的貿易形勢,對外貿易在全球市場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對國際貿易就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除了需要具備紮實的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國際貿易政策與法令、慣例,熟知國際貿易流程、掌握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溝通協作經驗等。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綜合業務程式的應用能力,還要具備單證繕制的能力。

1.3素質目標

首先,單證製作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企業能否順利及時結匯,因此實訓過程中應培養學生謹慎、嚴謹的工作態度。其次,單證製作要依據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體要求,同時交易方對單證提出的各種特殊要求也要滿足,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索的素質,體會到國際貿易的工作既有國際標準化的一面,又有地區特殊性的一面。最後,國際貿易中涉及的單證種類繁多,而實訓課程時間有限,只能教給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單證,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的單證需要學生具備靈活應對的素質。

2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如下:

2.1實訓內容對課程目標的支撐

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室條件即模擬物理沙盤、教學軟體和實訓室全真模擬的企業經營環境[3],實現學生、教師和國際貿易崗位專業人員的相結合,在實訓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指導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思考總結,實現教學、科研的相結合;在校期間的認知實訓和專業實訓要與畢業實習層層遞進,為畢業實習提供實踐基礎。實訓的內容應體現對課程目標的支撐,體現“三結合、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要求。

2.2課程內容

2.2.1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國際貿易的綜合業務程式一般分為三大階段:交易前的準備階段、交易磋商合同訂立階段、合同履行階段[4].熟悉合同履行階段的備貨、保險、運輸、報檢、報關、結匯、退稅等專業知識。具體綜合業務程式如下圖1:2.2.2國際貿易單證繕制在掌握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的基礎上,正確、及時的繕制相應程式的單證。培養學生的單證繕制的能力和溝通協作的能力。具體內容如上圖1.

2.3實訓重點難點

綜合以上教學內容,第一個教學重點即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涉及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單證、國際金融等多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對國際貿易的全程有綜合的理解;第二個教學重點即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單證製作過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證、合同的要求,也要滿足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令要求。第一個教學難點即國際貿易單證繕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實現單證在國際貿易不同當事人之間的流轉;第二個教學難點即及時掌握國際貿易慣例、法令及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國海關總署2008年第52號公告對報關單的填制規定了最新的要求,對“合同協議號”、“申報單位”、“運輸方式”等相關欄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調整,在實訓過程中應按照最新規定繕制。

3教學設計

為了落實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重點,突破實訓過程的教學難點,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

3.1教學目標設計

首先,通過與應屆畢業生的交流,瞭解其在工作中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訴求,根據學生的實際與需求設定了課程的知識目標,使得課程所授知識能真正的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其次,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設定了課程的能力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國際貿易相關實踐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2].通過理論與實踐相融、兼顧知識與能力,實現共性與個性相長、求實與創新並重。

3.2課堂內容設計

3.2.1課時安排。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一共18課時,教學中採用案例引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3.2.2課前準備。準備一套空白的單證模板和教學案例,並對班級學生按照國際貿易流程中的當事人進行角色分配,使學生分別承擔出口商、進口商、通知行、運輸公司、保險公司、檢驗機構、海關、進口商、開證行等角色。3.2.3課中理論講授。對國際貿易的綜合業務流程簡單介紹,對相應流程總涉及到單證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對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進行簡單解讀。3.2.4課中實踐操作。根據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進行單證的繕制並實現單證在不同當事人之間的流轉。3.2.5課後考核。對實踐操作的過程和形成的單證成果進行考核。

3.3課堂組織及管理設計

對實踐操作環節的具體組織管理設計如下:3.3.1案例匯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學軟體中的案例,採用情景法使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中的各方當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務。按照課前對角色的分配,要求學生充分領悟自己在該案例中所扮演的當事人。3.3.3角色體驗。學生在瞭解自己扮演的當事人的基礎上,採用鼓勵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實現與各方當事人的溝通與交流。比如,出口商開始通過郵件、廣告等各種方式積極推廣產品。3.3.4製作單證與流轉。根據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的進展情況,及時繕制相應的單證並實現單據根據流程實現在當事人之間的流轉。比如,在出口商與進口商完成了發盤、詢盤、還盤、接受的基礎上,進出口雙方開始積極準備簽訂銷售合同,並且在雙方充分溝通基礎上互相簽字蓋章。3.3.4總結提煉。對學生的國際貿易業務完成進展實時監督並考核,對學生製作的單證進行技巧指導與考核。

3.4課程考核設計

課程的考核首先要實現學生互評與自評的相結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階段,進口商可以根據出口商發盤函電寫作的水準來決定是否與其達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結匯議付階段,議付行對單據進行嚴格稽核,如果發現出口商單據與單據之間、單據與信用證之間、單據與實際出口貨物之間存在不符點,可以拒絕議付。其次,課程考核應體現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相結合。教師在實訓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相互溝通、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產生的紙質單證成果應進行及時的批改與反饋,指出錯誤所在並監督其進行修改。

4教學反思

4.1學生學習反思

4.1.1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學生英語基礎和理論基礎差,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對全英文的單據難以完全理解,對一些專業術語記憶模糊。第二,學生在製作單證過程中缺乏自信,喜歡用鉛筆填寫單據並且填寫過程中交頭接耳。4.1.2解決措施。第一,從大一開始教師應強調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的重要性,以及英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重要性,為以後的實訓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充分鼓勵學生,增強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論知識在掌握國際貿易流程的基礎上繕制一整套正確、完整的國際貿易單證。

4.2教師教學反思

4.2.1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第一,模式化教學。國際貿易業務程式中涉及的國際貿易單證的種類繁多,但是在實訓過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紙質單證,比如海關發票、領事發票、海運單、預約保單等單據涉及較少。第二,缺乏實踐經驗。教師缺少在企業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實踐經驗,只能教給學生理論知識,沒有實際操作過程中真實的心得體會。第三,資訊化水平低。隨著跨境電商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單據的資訊化和電子資料交換的實現,改變了傳統貿易的方式,而教學中依舊以紙質制單為主。4.2.2解決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過學校、學院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應增加與企業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加對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調研,將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反饋到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課程內容中。第二,雙師建設。加強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積極參加各種專業培訓與學習,提升自身的資訊化水平,加深自身對理論知識和綜合業務程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使自己滿足雙師要求。第三,以賽促學。從完成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實訓任務的學生中,選拔學生參加《安徽省大學生國際貿易綜合技能大賽》,在參賽過程中通過與其他院校的競爭,發現知識的匱乏處,比如:市場調研方法、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對外報價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務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商品展銷會、新產品會等知識。通過比賽的形式,不僅檢驗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檢驗了學生對實訓課程的掌握程度。將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學生實際應用需求不斷地反饋到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中來,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5總結文章以說課的形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展開論述。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的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和改革,同時,應始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落實和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作者:劉凡 劉紅軍 單位:宿州學院

參考文獻:

〔1〕林榕。以說課形式探討高職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4-16.

〔2〕龔奇。以“課證融通”為導向的高職報關實務課程說課設計[J].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