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論文>畢業論文>

2022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多篇)

畢業論文 閱讀(1.05W)

2022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多篇)

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 篇一

新會計準則若干關鍵問題的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要求企業會計核算法規要順應市場經濟對會計資訊的需求,能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財務資訊。特別是加入WTO後,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呼聲越來越高。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國際趨同,向世界發出了清晰的訊號,那就是中國的會計職業界致力於提高透明度和執行高水準的執業準則,這不僅有利於會計職業,更為重要的是有利於中國民眾和整個中國經濟。

一、擁有較多投資房產的上市公司受益匪淺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 投資性房地產》中為企業的投資性房地產提供了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兩種可選擇的計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將比照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準則計提折舊或攤銷,並在期末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在確認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折舊、減值或土地使用權攤銷價值直接反映在公允價值變動中,並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反映。因此,對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不再單獨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但新準則又明確規定投資性房地產是指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的,企業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而持有房地產,包括已出租的建築物、已出租或持有並準備增值後轉讓的土地使用權等。這樣,在當前房價持續上漲的大背景下,擁有較多用於出租的建築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權的商業、房地產類企業,將會從中受益。投資性房地產新會計準則的`頒佈有可能成為股價表現的催化劑。當然,由於投資性房地產不再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所以在增加企業利潤的同時,在嚴格的稅收制度下,相應也會增加企業實際交納的所得稅,導致投資性房地產現金流下降,從而降低公司價值。

二、無形資產準則帶來的經濟後果

在新頒佈的無形資產準則中,將企業的研發與開發支出區別對待,允許將開發支出予以資本化。準則將無形資產的開發劃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計人當期損益,即費用化;而開發費用如果能夠滿足相關條款規定時,可以進行資本化處理計人無形資產。

研發費用資本化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科技及創新企業的業績,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並且提高這些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因此,研發經費的資本化具有明顯的後效性。

由於研發支出的特殊性,與之相關的經濟後果可以用以下例子進行說明,國資委對中央企業考核指標是利潤總額和淨資產收益率。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產的管理者,非常重視對企業利潤和淨資產的管理,凡是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的行為都是消極的行為,由於研發費用從支出到收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往往超過管理當局的任期,很容易產生“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效果,這就會導致管理當局減少研發支出等,這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極為不利。如果能夠將研發費用予以資本化,對促進企業投資研發是有積極作用的,企業可以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使得企業的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儘管目前我國GDP增長很快,但我國企業做的更多的是“世界加工廠”,我國企業自主的品牌、自有專利、自主開發的技術很少,研發的投入與國外相比也是少得可憐,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會計政策對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創新型的社會,增強我國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三、新準則對價值計量基礎運用謹慎,即非主導性和較為苛刻的限制條件

儘管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已較為廣泛地運用了這些價值計量基礎,但這種運用又是有條件的、謹慎的。我國新會計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採用歷史成本”。這實際上是在強調歷史成本計量基礎在我國會計計量中占主導地位,即在堅持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基礎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量基礎。在具體準則中,幾乎所有用到價值計量基礎的地方都一般規定要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在滿足一定的條件時才可以用價值計量基礎進行計量。另一方面,我國新會計準則對價值計量基礎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設定了較為苛刻的限制條件。例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 投資性房地產》明確規定: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採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地取得,應當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並且規定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應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資訊。

四、分析盈利構成,重點關注主營業務利潤

主營業務利潤是公司基本經營活動的成果,也是其一定期間獲得利潤中最主要、最穩定的來源。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主營業務利潤在淨利潤中佔領先地位,說明盈利質量穩定,反之,則說明盈利構成不合理,盈利質量不穩定。新準則中的一些規定,如債務重組的損益化。雖然會影響到淨利潤的大小。但並不會影響主營業務利潤的大小。公司的盈利操縱行為也不影響主營業務利潤。此時,要排除債務重組損益化等對盈利質量的不利影響。就必須認真分析盈利構成。儘量不用淨利潤而用主營業務利潤指標來衡量盈利質量。儘可能運用現金流量分析法 FASB在其備忘錄中曾經提到,盈利轉化為現金的程度是衡量盈利質量好壞的重要依據。現金流量是以收付實現製為基礎計算出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額,與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計算出的會計利潤存在應計專案調整差異。一般來說,運用應計專案分期處理的不同方式操縱盈利的手段只能改變賬面的盈利。並不能改變現金流量。因此,現金流量指標比利潤指標更客觀和真實。投資者應儘可能運用現金流量分析法。即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現金淨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淨利潤進行比較分析,以判斷上市公司的盈利的真實性和持續性。

五、總結

新的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權威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它作為進一步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配套法規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有著很大的約束作用,對於規範我國上市公司市場,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有著重要意義。當然,新會計準則還有許多有待成熟與改善的地方,這一方面要求不斷引入西方先進理念,進一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另一方面更要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制定出適宜我國市場環境的會計準則體系。

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 篇二

企業實行會計電算化的風險與對策

會計電算化的出現,對企業會計來說,是一項全面的改革運動。會計電算化大體說是為了輔助會計的工作存在,它不僅能夠大幅度地提高會計的工作效率,而且,對於降低與減少會計人員的工作強度以及工作量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凡事有利的同時,必有弊的存在。所以清楚地認識到會計電算化的風險,才能夠更好地採取措施,避免損失的產生。

一、會計電算化的具體作用

會計電算化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實現了資料處理的自動化,這也是它的作用體現。它是由傳統的手工會計資訊系統發展演變成的電算化會計資訊。所謂會計電算化就是一個應用電子計算機實現的會計資訊系統,具體地說就是一個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技術和資訊科技應用到會計實務中的簡稱。

以下是對會計電算化作用的具體闡述:會計電算化的基礎是實現會計核算電算化,會計電算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全面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因此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這是會計電算化的具體作用之一。如何實現會計電算化,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水平,具體做法與體現就是:為企業全面管理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為從經驗管理向科學化管理轉變創造了條件;為從事後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預測轉變創造了條件。

會計電算化的首要目標是實現會計核算工作的電算化。因此提高了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也是會計電算化的作用之一,傳統的手工會計資訊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勞動效率低,準確性差。會計電算化能夠提高會計資料處理的實效性和準確性、提高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減輕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會計電算化系統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水平和質量,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會計電算化縮短了會計資料處理的週期,提高了會計資料的實時效性。會計電算化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推動會計技術、方法的發展,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促進會計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二、會計電算化實行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會計電算化為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隨著計算機使用的普及,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風險。例如從軟體的開發來說有些單位還使用自己開發的軟體,各軟體的水平參差不齊,這也會導致軟體安全性與保密性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使得舞弊者有機可乘給使用者帶來的極大的。風險,商業祕密很可能外漏。從軟體的操作人員來說,某些人員為了達到個人目的,採取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舞弊;另一些具體操作者業務不規範,玩忽職守、責任心不強,不按照一定的程式操作,省略操作步驟或操作順序不合理,很可能會導致會計資料丟失或錯誤的出現,對計算機病毒的入侵防範意識不強等等。以上種種現象都是使用會計電算化實行過程中的風險體現。

(一)業務人員造成的風險

一般會計人員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僅能滿足手工會計核算,但是現在企業在會計核算方面採用電算化替代了陳舊落後、繁瑣的手工核算,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既要求會計人員要掌握一定會計專業知識,又要掌握相關的計算機知識,計算機財務軟體的使用技術以及保養和維護。但實際中,操作人員很難達到高要求,當在微機出現故障或與平常見到的操作介面不同時束手無策,對財務軟體掌握的不夠熟練、透徹,不能夠及時排除故障。

某些企業雖採用會計電算化,但是企業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沒有轉變,科學的管理常常只停留在形式上,資料輸入輸出錯誤,僅把計算機相當於手工會計的工具,沒有消除會計手工資訊系統存在主觀判斷因素等固有缺陷。

(二)軟體自身的缺陷帶來的風險

在應用軟體的研製過程中,由於研製人員所考慮的問題不能夠很全面,使工作中的一些情況與之不匹配,容易出現小的差錯,加之許多軟體在開發過程中缺乏操作日誌記錄功能,對操作人、操作時間和操作內容沒有具體記錄,出現問題不便於追究責任,導致犯罪分子利用這一疏漏,才用技術化、智慧化等高科技犯罪手段進行。另外,軟體資料庫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開發者往往忽視這一點,只把重點工作放在瞭如何提高其功能性,在使用過程中卻方便了外部人員從外部開啟修改。還有一些商業軟體為了佔領市楊,為使用者提供修改以前年度帳目等功能。

(三)資料運算存在的風險

財務上的有些資料是企業的祕密,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來自洩密和網上客的攻擊等風險,系統一旦癱瘓,或受病毒侵襲,恢復起來就比較困難,要恢復原來的資料就更成問題。

三、如何應對實行過程中的風險

如何應對實行過程中的風險,具體措施有深刻認識會計電算化風險防範的重要性,加強軟體購置及開發的管理,改造企業的流程,加強組織和操作控制,加強電算化會計人員培訓教育,加強會計資訊系統的安全性、保密性等。

目前我國缺少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專業的會計人員既要掌握一定會計專業知識,又要掌握相關的計算機知識,還要掌握財務軟體的使用技術以及保養和維護。會計人員要自覺加強專業知識、計算機知識、網路知識以及資訊保安知識等的學習,現在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會計人員應注重不斷學習新知識。重視新知識在工作中的應用,理論來源於實踐,只有把理論應用於實踐,不斷在事件中摸索,熟練實際應用,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

四、結語

會計領域應用了計算機技術,使得會計電算化的效率取得了突飛猛進提高,計算機為會計帶來便利,也帶來了風險。如何利用便利,避免風險,是製得會計電算化軟體開發者、企業思考的。清楚地認識到會計電算化的風險,才能夠更好地採取措施,避免損失的產生。

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 篇三

會計資訊化對傳統會計理論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資訊科技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使會計資訊化成為會計發展和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會計資訊化的深化和發展離不開會計理論的創新、指導與支援。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建立在工業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會計理論受到什麼樣的衝擊和影響,是否還能繼續滿足會計資訊化發展的需要,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其間學者們從資訊科技、知識經濟、網路經濟、電子商務、網路會計、會計資訊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傳統會計面臨的衝擊和挑戰,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原則、會計物件、會計職能、會計的確認、會計計量、會計披露、會計工作流程、會計方法、內部控制、會計組織、會計人員等會計理論和實務領域及範疇。關於會計資訊化對傳統會計理論的影響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傳統會計理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導致會計的內涵和外延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因此要對傳統會計理論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雖然傳統會計理論受到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但並沒有觸動會計的本質和內涵,在新的環境下,傳統會計理論仍然適用,只是需要正確理解其本質,對其重新認識和詮釋。

應該承認的是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傳統會計理論的確表現出了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的地方,並受到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但會計資訊化究竟對傳統會計理論的哪些方面帶來了衝擊和影響,影響的程度如何,是否屬於實質性影響,對於這些問題目前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探討。特別是從目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看,真正研究會計資訊化對傳統會計影響的論著較少,而其中探討對會計實務和工作影響的較多,大多是針對會計的技術手段展開的討論,特別是針對會計實務工作和會計資訊系統建設進行的探討,而探討對會計理論影響的較少。筆者認為其原因在於對會計資訊化的涵義沒有一個正確和清晰的認識,同時對傳統會計理論中相關範疇也缺乏正確的理解,因而無法準確把握會計資訊化對傳統會計理論產生了多大程度的影響,也就無法判斷傳統會計理論是否還能滿足會計資訊化發展的需要,無法明確會計資訊化發展和變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對傳統會計理論進行不斷的修補,還是要發生質的飛躍,創新傳統會計理論,構建會計資訊理論新體系?這已成為制約會計資訊化縱深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討和解決。因此,本文將在明確會計資訊化內涵的基礎上,系統探討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傳統會計理論受到的衝擊和影響,重新詮釋相關範疇,從而明確應對的措施,以指導和推動會計資訊化的創新和實踐活動。

二、會計資訊化的內涵

會計資訊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會計資訊化理論專家座談會上提出的,當時對會計資訊化涵義的理解是:會計資訊化是結合現代資訊科技對傳統會計進行重整,並據以建立開放的會計資訊系統,該系統將全面運用現代資訊科技,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資訊高度共享,能夠主動和實時的報告會計資訊。之後,很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會計資訊化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和詮釋,但對其涵義尚無一致的界定。目前較權威的觀點是楊周南教授在其論著《論會計資訊化的TMAIM體系架構》中對會計資訊化核心內涵的界定:在會計行業和組織或企業會計活動中普遍採用現代資訊科技、有效開發和利用會計資訊資源,使會計資訊資源成為全社會的共享財富,以推動會計資訊資源產業發展的歷史過程。而會計資訊化的戰略目標是:促進會計行業、組織或企業會計管理活動和會計業務的變革,以推動會計事業的發展。可見,從本質上講,會計資訊化是會計與現代資訊科技相融合的發展過程,是技術變革和理論創新不斷互動和融合的過程。

三、會計資訊化對傳統會計理論的影響及其重新詮釋

1、拓展了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容和形式

會計假設是對會計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做出的合理判斷,是會計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是環境賦予會計工作的基本特徵。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建立工業經濟基礎上的會計基本假設必然會受到衝擊和影響。

會計主體假設是為了明確會計為之服務的物件、立場及對其空間活動範圍的界定。傳統會計主體是以有形的實體組織為主,有明確空間範圍。但會計資訊化下出現的虛擬企業等臨時性的結盟組織使會計主體出現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確定性,更加不易確認,於是,有學者認為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已不再適用,提出用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等假設來取代之。對此,需要明確的是會計主體並非完全等同於有形的會計個體,它應具備兩個特性:擁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和自主支配的經濟資源,並能獨立做出決策;對自己控制的經濟資源及經濟行為承擔責任。很顯然虛擬企業是完全具備這兩個特徵的,其模糊性、整合性並不影響該組織的客觀存在,其形式上的多變也並不影響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在會計資訊化條件下反而更加顯示出其會計處理高速、便捷的優勢。因此,虛擬主體的'出現只是豐富了會計主體的形式,拓展了會計主體假設的範圍,在會計資訊化下會計主體可以是實體主體與虛擬主體的並存。

持續經營假設是假定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既定的目標無限期地經營下去,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它是歷史成本、權責發生制等原則的基礎。然而由於會計資訊化環境下會計主體的不穩定性和多變性加劇,使得人們更難於辨別一個主體是否在持續經營,於是,有學者認為這動搖了持續經營假設存在的理論基礎,提出應用破產清算假設來替代持續經營假設。對此,應該明確的是持續經營假設並不表示企業不能破產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環境因素下企業能夠生存,這樣才能在此基礎上遵循會計原則,對其經濟業務加以確認和計量。因此,無論是傳統意義上有形穩定的實體主體,還是會計資訊化下的無形易變的虛擬主體,都不會無限期地存續下去,都會面臨破產清算的風險,只不過是存續期長短的差異,但這並沒有影響企業遵循持續經營假設進行會計處理,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仍應遵循持續經營假設,而對於那些存續時間較短的企業可使其提早進入破產清算環節,依據清算會計程式進行處理。

會計分期假設是指為及時總結企業的經營情況,人為地將企業不間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它為定期報告企業財務狀況,確定經營損益提供了前提,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也是權責發生制、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依據。然而由於會計資訊化下會計資訊的實時加工和傳送成為可能,會計期間的間隔可以趨向於無窮小,財務報告期的大大縮短,特別是XBRL技術在會計資訊化領域的應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聯機實時互動式會計報告成為可能,規定會計期間似乎變得不再重要。於是,有學者提出應用交易期間假設替代會計分期假設。對此,應該明確的是會計分期假設的意義在於保證會計資訊的及時性和可比性,實時高效、個性化的會計資訊並沒有改變人們對會計資訊需求的本質,它只會影響會計期間的長短而不會使其消失,也並未否定會計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間作為會計分期,因難以保證各個交易期間時間間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會計資訊的可比性。

貨幣計量假設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採用貨幣為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其生產經營活動,並假定貨幣幣值穩定。它解決了會計計量的尺度問題,而貨幣性資訊的效用則是以幣值穩定為前提。然而會計資訊化環境下,虛擬貨幣的出現,企業間技術、資本自由流動的加劇,對非貨幣資訊的重視,使得貨幣成為觀念的產物,也加劇了貨幣需求的不穩定性,僅以貨幣反映的價值資訊很難滿足資訊使用者的需求,貨幣計量假設受到衝擊和挑戰。於是,有學者認為,應用以電子貨幣計量為主的線上貨幣假設替代貨幣計量假設。對此,應該明確的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並不排斥非貨幣單位的補充運用,而傳統的會計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貨幣資訊為主,非貨幣資訊為輔,這並沒有違背貨幣計量假設。虛擬貨幣的出現只是增加了貨幣計量的形式,加速了貨幣的符號化,使其變得更加無形和抽象,但這並未消滅貨幣或者超越價值抽象的範圍。另外,貨幣本身也並不是一個充分穩定的衡量單位,幣值穩定作為貨幣計量的附帶假設,所受到的衝擊在通貨膨脹環境下也存在,但為了保證會計資訊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堅持幣值穩定假設。

綜上所述,會計資訊化對會計基本假設雖然帶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但並沒有改變其實質和內涵,只是拓展了會計假設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使其更加多樣化,會計基本假設仍然適用並將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2、促進了會計目標的融合和實現

會計目標是會計所應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是對會計自身所提供經濟資訊的內容、種類、時間、方式及其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性內容,指明瞭會計實踐活動的目標和方向。關於會計目標的討論,理論界主要有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受託責任觀認為會計目標應定位於提供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資訊,強調會計資訊的可靠性。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目標是向會計資訊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會計資訊,強調會計資訊的有用性。但由於它們都把資訊使用者當作一個完整的群體來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資訊,無法滿足使用者個性化的需求。而會計資訊化使資訊提供者與資訊使用者的實時雙向交流成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據自身需求獲得多元的個性財務報告,充分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於決策者的經濟決策,又有助於反映受託者經營責任。因此,會計資訊化下的會計目標應是兩者的融合,即向會計資訊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會計資訊。而這一點在新準則中已有所體現:新準則針對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和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但仍不夠完善的現實,確立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資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同時說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體現出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雙重要求。因此,會計資訊化的實現並未改變傳統會計目標,反而利用其網路技術平臺的優勢,促進了會計目標的融合和實現,更好地滿足了資訊使用者的需求。

3、強化了會計的各項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的功能,即會計能夠幹什麼,是會計工作本質的體現。實現會計資訊化之後,資訊的處理實現高度自動化,會計的反映職能得到更好地實現。同時,由於實現了實時和自動的核算處理,使會計人員從繁雜、重複的會計日常事務中得到,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中,有助於會計管理職能的發揮。而會計資訊的實時跟蹤,使會計人員能及時瞭解企業內部各資訊系統及供應鏈上的有關資訊,以便做出相應的決策,進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預測,會計的規劃、調節、監督、考評、決策等職能也得到了加強。

4、突破了權責發生制的確認標準

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會計只能確認企業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而對尚未實際發生的交易和事項以及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則不能進行確認。新準則中明確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然而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這一標準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於資訊反饋速度慢;無法確認企業因長期生產經營積累形成的無形資產,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資本;無法反映企業的現金流量的資訊,以及大量與資訊使用者決策關係密切的預測性資訊,因此難以滿足資訊使用者決策的需要。而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由於企業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內完成,使得權責發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實現制則成為會計資訊化下會計確認基礎的客觀必然。會計資訊化下強調的是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並重的確認標準。

5、豐富了會計計量屬性的形式

會計計量既是其他會計處理程式的前提,也是其他會計程式的結果。一個完整的會計計量模式,除計量物件外,還包括兩個要素:計量屬性和計量單位。在會計資訊化環境下,僅以歷史成本進行會計計量難以對無形資產、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準確計量,也難以反映產品和裝置的真實價值,其反映的會計資訊滯後,使得公司管理當局無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會計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援的職能無法發揮出來,因此要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得到完整、準確的反映,就必須豐富會計計量屬性的具體形式,這一點在新的會計準則已有所體現:在新準則中,原來的歷史成本原則已作為會計計量的一種屬性出現,新準則全面引進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五種計量屬性,並明確了計量規則。公允價值的引用意味著會計確認與計量不再一味記錄過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來。而由於各種計量屬性各有所長,因此應儘可能根據各種計量屬性分別計算,並將各自不同計量結果交給資訊使用者,以更好地滿足他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6、促進了會計資訊質量要求的滿足

會計資訊化對會計目標和會計假設的影響,同時也波及到與其相關的或以其為基礎的會計原則。會計資訊化下,資訊使用者的投資策略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其資訊需求也日益多樣化。一些原來看來不相關、不重要的資訊變得相關而且重要。而一些現在看來非常相關、非常重要的資訊可能會變得次相關和不重要,這使得傳統會計資訊越來越難以適應資訊使用者的要求而變得不甚相關,相關性原則的內涵和外延都將發生變化,重要性原則的側重點也不得不進行調整。資訊的實時獲取和傳遞,以及提供資訊的多元化,將更有利於滿足資訊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增強資訊的時效性。資訊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快速靈活地選擇各種資訊組合,資訊的相關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取決於使用者的個人判斷,及時性和可比性也得到更好的滿足。因此,會計資訊化的實現更有利於滿足會計資訊質量要求。

7、推動了財務報告模式的變革

財務報告是會計資訊系統的最終產物,是會計處理程式的核心環節,主要目的是向需求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訊。傳統財務報告是一種定期報告模式,披露的主要是以過去交易為主、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單一的、貨幣化的、通用的會計資訊,難以滿足資訊化環境下資訊者使用者對資訊的全面化、多樣化和及時性的要求。會計資訊化下采用的是一種實時線上財務報告模式,它充分發揮網路的優勢,提供的是一種更為全面完整的、易理解的實時互動式專用財務報告。資訊披露的時效性得到提高,資訊披露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和多元化,能為資訊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事項的即時資訊,其範圍涵蓋財務及非財務、貨幣及非貨幣、歷史及實時等全方位資訊。而XBRL技術在會計資訊化領域的應用以及相關標準體系的建立,更是推動了財務報告模式的變革,一種跨平臺、跨語言、低成本、高效率、實時互動、面向未來的財務報告應運而生。

綜上所述,會計資訊化的確對傳統會計理論帶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使其表現出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的地方,但這種影響大多並未真正觸動傳統會計理論諸範疇的實質和地位,因為不少問題實際上在以前就已經存在,並非是由會計資訊化環境帶來的特有問題。然而,事物的發展總是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又產生新的質變這樣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會計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會計實踐,進而不斷作用於會計準則和規範等應用理論範疇,這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對會計應用理論的修修補補已經不能滿足環境對會計系統的要求,亟需通過改變會計的概念結構甚至基礎理論,並用新的理論去指導建立新的應用理論體系。因此,會計理論要想滿足會計資訊化環境帶來的新變化和挑戰,就不能停留在對傳統會計理論的不斷修補上,而是要發生質的飛躍創新傳統會計理論,構建會計資訊化理論新體系,從而更好地指導和支援會計資訊化的發展。先進的現代資訊科技和思想同傳統的會計理論之間的日益不適應,迫切要求會計理論的變革和創新,呼喚會計資訊化理論的誕生,會計資訊化應該體現資訊化環境下會計變革的要求,積極反映會計與技術的結合及相互影響,構建會計資訊化理論體系已成為制約會計資訊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學術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 篇四

電算化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文章介紹了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展望了會計電算化的未來發展趨勢。認為,其理論影響體現在:對內部控制處理的影響、對選擇核算方法的影響和對資訊輸出方式的影響等方面。其實踐影響體現在:對人員組合結構的影響、對資料處理方式的影響和對審計工作程式的影響三方面。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傳統會計;理論影響;實踐影響;發展趨勢

會計電算化是在會計工作中以電子計算機代替手工方式對會計業務進行處理,並部分代替人對會計資訊進行整理、加工、分析、預測及至對經濟活動的決策。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融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會計學、資料庫、計算機技術及資訊科技為一體的一門綜合學科。近年來,會計電算化的迅速發展已經對傳統會計產生了深遠影響。鑑於此,文章對其影響展開深入探討。

一、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現狀

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情況作了綜合表述,並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其對企業進行財務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如今,會計電算化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和學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網路時代,會計電算化必將成為在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會計處理方法。目前,我們國家使用的會計軟體已經從原來的以簡單核算功能為主逐漸轉向為以資訊的系統處理和管理開發為主,並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的實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較高的會計軟體。不過,結合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在各行各業的影響來看,我國現有的。會計電算化水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的發展狀態,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發展。

二、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的理論影響

1、對內部控制處理的影響

會計資訊系統應用在傳統的手工環境下,主體主要是人。至於內部控制的處理則是主要針對人和人之間的聯絡而設計的。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資訊系統則主要是以電算化為主,它以計算機為主要的處理工具,並在資料錄入完成之後,由計算機開始自動處理各種會計業務,包括紀帳、結帳、銀行轉帳、自動對帳甚至還可以自動生成會計報表。所以,為了會計資訊能夠及時準確的處理並進行系統儲存,財務工作就必須結合會計電算化這種全新系統的優勢,建立起一套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

2、對選擇核算方法的影響

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在核算方法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能夠運用一些在手工條件下難度很大甚至無法完成的技術來準確完成資料的核算,它能使會計資料和資訊更加準確、更加科學、更有價值。其具體應用如在輔助生產費用分配中的代數分配法和壞賬準備金提取的帳齡分析法以及按產品種類分類核算材料成本差異等領域。在電算化的條件之下,這些複雜的核算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在瞬間準確完成。所以,傳統會計操作便捷已經不再是會計方法選擇的主要根據,電算化核算的準確性與其決策的有用性則顯得更為重要。

3、對資訊輸出方式的影響

在傳統手工會計的條件之下,會計資訊的呈現主體主要是使用紙張,但其因為成本太高、質量較差、效率太低,因此嚴重限制了會計的資訊輸出。至於有關會計資訊預測、分析、決策等方面的處理,傳統會計的條件下則更是很難實現。會計電算化使計算機成為資料處理與資訊傳遞的主要工具,它使資料處理與資訊傳遞的速度不斷加快,效率與質量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因此,電算化對資料處理預測及資訊輸出傳遞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同時也使得會計資訊的分析和決策等複雜程式從而變得簡單易行。

三、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的實踐影響

1、對人員組合結構的影響

在傳統的手工會計中,會計工作是以不同的會計業務型別為基礎而形成的完整組織機構,機構成員之間則由專業會計人員通過核算資料資訊資料的交換與傳遞等,建立起相互聯絡並相互牽制的工作關係,以確保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但自從電算化以後,這種原來的組織機構體制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會計工作組織機構以會計資訊和資料的不同形態為主要依據,進而將會計工作劃分為資料收集組、資料處理組、資訊分析組,資訊編碼組、系統維護組等不同的專業小組;其次,由於這種新的組織機構的產生,也就使得會計工作產生了一些相應的崗位設定和成員分工。由此,將可看到會計電算化相對傳統會計工作不僅需要會計專業的從業人員,同時還需要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工作人員,尤其是需要既懂會計工作又懂計算機知識的複合型技能人才。

2、對資料處理方式的影響

如果使用傳統的手工會計來處理會計資料和資訊,那麼要完成從填寫憑證、稽核憑證、登記賬簿,計算彙總一直到最後的編制會計報表等一系列賬務處理工作則需要很多會計人員參與,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計資料和資訊處理的最大特點是重複轉抄,既花費時間,又消耗人力,同時還有可能出現錯誤或者出現舞弊等現象。但是自從使用會計電算化以後,會計資料和其資訊的處理過程就被劃分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個主要環節,會計人員只需在資料資訊錄入環節控制好其準確性,隨後計算機就可以自動完成記賬、算賬、對賬、轉賬以及編制報表和會計核算資料資訊分析等各項工作任務,會計電算化相比傳統會計的這些變化使得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較之前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

3、對審計工作增加了難度

自從實施會計電算化以來,會計資訊和會計資料的處理速度及其準確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會計電算化還能為使用者提供精準且及時的會計資訊。但與此同時,會計電算化也給日常的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第一是審計線索的變化。會計電算化實施以後,我們日常能夠用肉眼看到的審計線索將會不斷減少,這就給隨後的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處。在這裡,手工會計一直以來所使用的內部控制方法則失去了作用。在傳統的手工會計處理方法之下,作為審計人員,可以對證、賬、表的精準性以及處理流程的合理性進行全面詳細的審查。但如今在電算化的條件之下,則由計算機操作人員時刻控制著審計物件。這樣一來,這些計算機操作人員就完全可以只提供出他們願意被審查的部分內容,而隱藏掉其他相關的敏感性資訊或者資料。所以,這就使得審計人員處於非常被動的位置,同時也很難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援其審計結論。

四、會計電算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當前的發展來看,會計電算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會逐漸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徵。第一是會計電算化將由單項的處理系統逐漸向完整的資訊處理系統發展。進而組成一個既相互聯絡又相互獨立的大資料系統,以此來實現資訊資源的共享與傳遞,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會計資訊系統;第二是伴隨著計算機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會計電算化系統也必將與其相互結合,逐步呈現出向網路化和智慧型發展的趨勢;第三是會計軟體的研究開發與售後服務將會逐漸分離,以使得開發廠商與服務公司能夠做到各司其職,進而以此來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各種需求;第四是會計電算化系統將有可能被納入管理資訊系統。雖然會計電算化系統將逐步轉向人工智慧型發展,但其終究還是不能擺脫人的控制,所以會計電算化系統最終的發展只能被作為子系統而納入管理資訊系統之中。

五、結語

中國的會計電算化發展雖然至今仍有許多困難,但近幾年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已經促進了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迅速發展和良性循壞,並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不斷趨於改善。相信我國的會計電算化工作,必將會在不斷髮展的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推動之下,快速步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會計專業生畢業論文 篇五

企業內部控制會計理論的研究

一、什麼是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式,並予以規範化和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內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會計控制是與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財務活動的合法性有關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與保證經營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有關的控制。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並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於會計控制,也可用於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確保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資產的安全性、經濟資訊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於管理層實現經營方針和目標;二是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資產流失;三是保證業務經營資訊和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保證單位內財務活動的合法性也是內部控制的目標。

良好的內部控制雖然能夠達到上述目標,但無論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多麼完善,它都無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侷限。這種侷限性也必須明瞭並加預防。主要表現為:(1)受成本效益原則的侷限;(2)如果負有不同責任的職員忽視控制程式、錯誤判斷、甚至相互勾結、內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導致內部控制失靈;(3)管理人員濫用職權,逾越控制,對設定或實施的內部控制不予理睬,也會使建立的內部控制形同虛設。

二、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式三個方面:

(一)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指對建立或實施某項政策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主要反映單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員對控制的態度、認識和行動。具體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經營作風、單位組織結構、管理者的職能和對這些職能的制約、確定職權和責任的方法、管理者監控和檢查工作時所採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針及其實施、影響本單位業務的各種外部關係等。

(二)會計系統。會計系統指單位建立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業務活動方法和程式。有效的會計系統應當做到:

1、確認並記錄所有真實的經濟業務,及時並充分詳細地描述經濟業務,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對經濟業務作出適當的分類。

2、計量經濟業務的價值,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記錄其適當的貨幣價值。

3、確定經濟業務發生的時間,以便將經濟業務記錄在適當的會計期間。

4、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適當地表達經濟業務和披露相關事項。

(三)控制程式。控制程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針和程式,用以保證達到一定的目的。具體包括:經濟業務和經濟活動批准權;明確有關人員的職責分工,並有效防止舞弊;憑證和賬單的設定和使用,應保證業務和活動得到正確的記載;財產及其記錄的接觸使用要有保護措施;對已登記的業務及其計價要進行復核等。

三、內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內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組織規劃控制、授權批准控制、預算控制、實物控制、成本控制、風險控制和審計控制。

(一)組織規劃控制。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所謂不相容職務,是指那些如果由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擔任,既可能弄虛作假,又能夠自己掩蓋其舞弊行為的職務。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即授權、簽發、核准、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於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而組織規劃控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會計工作中的會計和出納就屬不相容職務,需要分離。應當加以分離的職務通常有:授權進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要分離;執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與稽核該項業務的職務要分離;執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與記錄該項業務的職務要分離;保管某項財產的職務與記錄該項財產的職務要分離等等。不相容職務分離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即兩個人無意識同犯一個錯誤的可能性很小,而一個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於兩個人。如果突破這個假設,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組織機構的相互控制。一個單位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分設不同的部門和機構,其組織機構的設定和職責分工應體現相互控制的要求。具體要求是:各組織機構的職責許可權必須得到授權,並保證在授權範圍內的職權不受外界干預;每類經濟業務在執行中必須經過不同的部門並保證在有關部門進行相互檢查;在對每項經濟業務的檢查中,檢查者不應從屬於被檢查者,以保證被檢查出的問題得以迅速解決。

(二)授權批准控制。授權批准控制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許可權控制。單位內部某個部門或某個職員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准才能進行,否則就無權審批。授權批准控制可以保證單位既定方針的執行和限制濫用職權。授權批准有一般授權和特定授權兩種形式:一般授權是對辦理一般經濟業務時權利等級和批准條件的規定,通常在單位的內部控制中予以明確;特別授權是對特別經濟業務處理的權利等級和批准條件的規定,如當某項經濟業務的數額超過某部門的批准許可權時,只有經過特定授權批准才能處理。授權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確一般授權與特定授權的界限和責任;其次,要明確每類經濟業務的授權批准程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檢查制度,以保證經授權後所處理的'經濟業務的工作質量。

當前一些單位實行領導“一支筆”審批的做法,這與內部控制的原則和要求不一致,應當改革。實踐證明,權利應受到制約,失去制約的權利極易導致腐敗的滋生。

(三)預算控制。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籌資、融資、採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對單位各項經濟業務編制詳細的預算和計劃,並通過授權,由有關部門對預算或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編制預算必須體現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並明確責任。第二,預算在執行中,應當允許經過授權批准對預算進行調整,以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第三,應當及時或定期反饋預算的執行情況。

(四)實物資產控制。實物資產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兩種,這是對單位實物資產安全採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兩條:第一,限制接近,以嚴格控制對實物資產及與實物資產有關的檔案的接觸,如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存貨等,除出納人員和倉庫保管人員外,其他人員則限制接觸,以保證資產的安全。第二,定期進行實物資產清查,保證實物資產實有數量與賬面記載相符,如賬實不符,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除上述外,實物資產控制從廣義上說,還包括對實物資產的採購、保管、發貨及銷售全過程進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現代成本控制可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產技術、產品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單純依靠減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來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約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術水平來改善生產技術、產品工藝,從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是現代成本控制。

1、粗放型成本控制、這種成本控制是從原材料的採購到產品的最終售出,貫穿始終,是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第一,原材料採購的成本控制。對大宗常用材料一般採取公開招標法或擇優廠家直接採購。第二,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目標成本控制法,它通過“目標成本=目標售價—目標利潤”來求得,這是採用成本否決法來控制成本。二是作業成本控制法,它通過對各種不同作業及成本動因的分析、成本及費用的歸集,不僅更加合理真實地計算成本,還有利於找出收入與成本不配比或僅有投入無收益的原因,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產品銷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傳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廣告效應只能起到促銷作用,產品質量才是使用者信賴的基礎。因此,應掌握投入與支出的配比原則。

2、集約型成本控制。又可分為兩類:一是通過改善生產技術來降低成本控制。改善生產技術的方法很多,如引進新的生產線,採用高科技產品等。二是通過產品工藝的改善來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約成本控制有賴於智力成果,它能使成果帶來超額利潤。

(六)風險控制。風險一般是指某一行動的結果具有變動性,與風險相聯的另一個概念是不確定性。人們事先只知道採取某種行動可能形成的結果,但不知道它們出現的概率,或兩者都不知道,而只能作粗略的估計。例如,企業試製一種新產品,事先只能肯定該種產品試製成功或失敗兩種可能。但不會知道這兩種後果出現可能性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