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學心得體會>

關於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考的論文(精選5篇)

教學心得體會 閱讀(1.6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關於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考的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關於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考的論文》相關的範文。

關於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考的論文(精選5篇)

篇一: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思考論文

摘要:

從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入手,通過闡述我國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暴露的問題,同時基者自身的經驗和調研實踐總結,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以進一步優化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提升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關鍵詞:

篇二: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思考論文

國小階段的教學管理水平對國小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教育教育效率和質量,對學生的長期健康、均衡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分析當前國小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我國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暴露的問題

基於筆者在我國多地區的國小教育機構所作的實地調研資訊反饋,當前我國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管理中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規避,勢必會影響到國小教育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阻礙國小生的全面綜合發展。筆者將所調研中發現的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問題歸納為三點,接下來筆者就針對以下三點來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論述。

1.教育觀念傳統

雖然新課標中一直將素質教育作為重點倡導的理念,並對素質教育的相關評價標準與實踐指導做了詳細的規定,但就當前而言,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沒有轉變教學觀念與管理理念。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遵循著應試教育的理念模式來進行,將學生的個人考試成績視為其優劣的唯一標準。這種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理念對於學生的'均衡發展極為不利,學生的學習目的變成了應付考試、獲取好成績。但實質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內心的學習積極性並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被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2.教師素質不高

在國小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個教師素質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適得其法的教學指導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當前的國小教育階段,雖然在教學新課標的指導下和政府相關教育部門所組織一系列教師培訓活動的促進下,國小教師的素質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新時期新形勢下,國小教學改革不斷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個人素質水平和教學理念風格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相比較當前的教育形勢,國小教師隊伍素質顯得越發捉襟見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不少教師的教學手段依然停留在以書本和教材為基礎的教學階段。這種現狀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趨勢,嚴重阻礙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教師除了堅持傳統的教學手段,還必須積極學習、掌握資訊多媒體化教學手段,充分藉助於新媒體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大量優秀教學資源和集聲音、動畫於一體的教材內容展示,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3.家庭教育缺失

一個人從出生、走路到說話的發展全過程都離不開家庭。從教育學的相關理論來看,家庭情況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影響。而國小階段是學生從家庭走上學校的過渡階段,學生在學校所花費的時間和在家的時間數量對等,這其中我們就能夠看得出家庭教育對國小生的重要性。

但是在當前的國小教育教學現狀中,不少國小生的受教育時間僅限於學校,在家庭中,家長和學校、學生缺乏必要而及時的溝通,即便是存在著交流與溝通,也大多是在學生出現問題時。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會導致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教育隔閡,使家長不能夠及時瞭解、掌握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極為不利。

二、提升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對策

基於上述對國小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所暴露出來問題的分析,同時結合自身的經驗總結,筆者將解決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的對策分為以下四個:

1.引入合理化的學生評價機制

學生評價機制對於國小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當前的應試教育中單一依靠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能力水平的機制有失偏頗,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容易導致千人一面的教育結果。為了保障學生的均衡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我們一定要調整當前的學生評價模式,基於學生的發展情況和新課標中關於素質教育的要義,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當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認知習慣的引導與培養,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切實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

2.多措並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構成教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強化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積極調整教師的教學能力,引導教師開展教學創新與探索對於增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具有意味深遠的意義。特別是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培養一支業務能力高、素質水平硬的教師隊伍是提高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要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需要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第一,提升教師的個人思想道德水平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示範,引導學生髮展。第二,掌握資訊化教學手段,來打造個性化的課題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挖掘其身上的潛質,為學生定製獨特的教學計劃,只有如此才能夠促進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均衡發展。第四,學校管理者應當為教師制定長期的發展培訓規劃,通過一系列的培訓、鍛鍊等方式來逐步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從而更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

3.引導家庭教育參與教學熱情

在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和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聯絡。例如,筆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的某地區一學校十分重視家校聯合這種教育模式。學校管理者以每個班級為單位,指導教師將每個學生家長的微訊號進行新增、組建班級微信群,實時的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近期的教學安排、需要家長配合的工作等各項事宜及時的釋出到微信群中,經過實踐驗證,這種組建微信群的家校互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家長的認可。

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QQ群、論壇等方式來與學生家長溝通關於學生的學習、成長事宜,通過諸如此類的家校互動方式來織造學生學習、生活網,在獲得家長的教育支援的基礎之上,學校可以及時聽取家長對學生學習、成長的意見和建議,來共同為學生制定學習規劃,為學生營造更為科學合理的學習成長氛圍,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一定要正視其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同時基於正確教學觀念和教育學相關原理的指導,結合各地區學生與學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創新,規避不足,發揚優點,進一步優化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更高效地開展國小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卜志廣.基於“以人為本”理念的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6,(03):101-103.

[2]賈興文,王曉丹.關於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赤子,2015,(24):157.

[3]宋喜民.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國小教育教學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88.

[4]楊國義.關於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03):11-12.

篇三:淺析學前教育音樂問題思考論文

對於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而言,音樂的藝術魅力在於音樂本身的感染力,通過音樂欣賞課的開展讓幼兒更好地在傾聽音樂的過程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這對於幼兒音樂經驗的累積和音樂視野的開闊有著積極的指導和促進意義。除此之外,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還能夠依據具體的音樂作品培養幼兒的記憶思維能力,在良好的傾聽習慣中提升自我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然而,當前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欣賞課教學往往很難從材料選擇與組織方面達到提升幼兒音樂感受力的目的,音樂欣賞課的實施流程尚需完善。

一、藉助聆聽和欣賞途徑培養幼兒的音樂感受力

(一)適宜的選材

學前階段幼兒一般年齡較小,這一時期音樂欣賞課教學旨在激發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因此適宜的選材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可選擇簡單易懂、旋律琅琅上口的幼兒歌曲,比如《解放軍進行曲》、《我是小兵》、《蟲兒飛》等,這些歌曲幼兒能夠理解和感受,且傾聽過程中也能夠隨著音樂輕聲附和。

(二)重視動靜交替

音樂欣賞在幼兒園中的開展不應是被動消極的過程,而應當在積極的教學氛圍中更好地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整體感知,這是培養幼兒審美意識的關鍵所在。動靜交替是音樂欣賞課教學需要重視的問題,幼兒天生好動,因此知識的呈現也應體現這一特徵,這就需要教師在語言和教具的輔助下加之必要的動作來輔助幼兒音樂感受力的提升。

(三)突出情感培養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並非是純粹的音樂知識講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養過程,因此我們往往將音樂作品的感受和體驗視為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核心目標,旨在更好地引導幼兒理解音樂中蘊藏的情感。作為生活和情感的一種反映,音樂在情感表達方面有著突出優勢,這正是音樂感召力的體現過程。比如在欣賞《搖籃曲》時,幼兒或懷抱娃娃、或手扶搖籃,這樣寧靜唯美的畫面是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這足以證明情感教育在幼兒音樂欣賞中的重要性。

二、通過兒童生活經驗輔助他們對音樂的感受

指導幼兒學會傾聽聲音和切實感受音樂的表現力是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欣賞課的宗旨所在,這對於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學會傾聽音樂可從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入手,比如對各種動物聲音的傾聽都是幼兒感性認知的重要積累過程,這對於幼兒音樂感受力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可設計特定的音樂場景,在舞蹈、遊戲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動下更好地加深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已然能夠從音樂作品中分辨出音樂速度與節奏的變化,因此音樂欣賞的過程可將音樂作品與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在肢體動作和語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觀教具的教學優勢,幫助幼兒在音樂作品中發現情感,並運用自我想象將畫面情景表演出來。這不僅與幼兒年齡特徵及心理特徵相符,同時也能夠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滲透必要的音樂情感,有利於幼兒對音樂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過想象力激發促進幼兒自主欣賞音樂能力的提升

故事體驗是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最為明顯的特質,這時我們可以將故事與音樂欣賞相結合來體現音樂教學本身的趣味性,與此同時對於幼兒音樂感受力的培養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幼兒對於音樂結構和風格的理解也可藉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現,然而這一過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兒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並在故事情節中滲透音樂的內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樂結構與風格之後,教師可針對幼兒對於音樂內容的理解進行繪畫、故事或是表演的編排,通過直觀形象來滿足幼兒心理需求,並且在相互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實效性。可見,藉助想象力激發來促進幼兒自主欣賞能力的提升對於幼兒綜合音樂審美意識培養意義重大。

四、以多種感官輔助下提高孩子音樂整體感受力

多種感官輔助下的音樂欣賞過程可完善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與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響下提高自我音樂認識和體驗,這對於幼兒心理水平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極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欣賞水平還相對淺顯,因此音樂作品的.選擇及教師的指導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感受音樂的美感。比如在音樂欣賞課教學時若是播放一段節奏緩慢、聲音低沉的音樂,幼兒的注意力很難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畫面並指導幼兒隨著音樂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們就能夠很快記住音樂,並且印象深刻,這正是音樂感受力培養的重要過程。不難發現,一段描繪動物的音樂僅僅是播放很難激起幼兒的主動性,但若是配合對應的舞蹈動作,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多種感官配合下的音樂欣賞過程不僅是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同時對於提升幼兒音樂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現階段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尤其重視音樂欣賞課教學實施,依據幼兒實際心理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幼兒音樂作品,這對於幼兒整體音樂感受力的提升有著深遠影響。然而,在具體的教學策略選擇方面卻還需要加以斟酌,藉助有效的欣賞途徑培養幼兒綜合審美能力,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獲得知識,這是當前學前教育音樂欣賞課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基金專案:

本文為2013年度甘肅省教科所科學規劃專案“高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於幼兒音樂藝術教育的實踐反思”,專案編號:GS(2013)GHB0843。

參考文獻:

[1]許蕾.音樂聆聽:培養幼兒音樂能力的關鍵[J].學前教育研究,2007,(11).

[2]陳婕.在生活中學習音樂在音樂中體味生活[J].學前課程研究,2008,(03).

[3]徐瑩瑩,許卓婭.3~6歲幼兒自由律動的特點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9,(06).

篇四:淺析學前教育音樂問題思考論文

一、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概念及特點

影視作品中的音樂,通常簡稱為電影音樂,其概念顧名思義,廣義的是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和歌曲。但是我們在現實用法中,狹義指的是作曲家為電影專門創作的音樂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是影視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視音樂在不斷的發展運用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藝術,成為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仍具有其本質構成要素,即旋律、和聲、節奏和色彩,但是因為其置於電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音樂的聽覺形象與語言、音響效果、視覺畫面相結合起來。音樂元素受到電影情節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的影響,受到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

電影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抒情性,但是因為其音樂本質決定了其敘事性較差,需要通過聽覺來感受、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過渡、過程展現、通過演奏和演唱呈現等。

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與電影題材、情節、風格的緊密相關性。音樂構思由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來決定,音樂的聽覺形象與最終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緊密融合。電影中的音樂,除神話、童話、科學幻想類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很少有誇張和程式化的東西,這一點明顯區別於音樂會樂曲和舞臺歌劇音樂。

二是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當影視由無聲電影進入到有聲電影以後,音樂即與電影中的對話、音響效果、畫面緊緊融合在一起。基於影視作品的美學功能和要求,影視作品中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

二、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揮影視音樂欣賞在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影視音樂的一些作品中流淌著不同的音樂情感。通過欣賞一些多媒體影視音樂,並結合教材講解片中的劇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視作品的主題和寓意。比如在欣賞了《祖國的花朵》、《媽媽再愛我一次》片中的主題歌曲時。讓我們又想起和重溫了童年時在影院裡面的那份美好的時光和記憶。通過欣賞這類的影視歌曲,使學生切身地體會人們相互之間的親情,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教會他們懂得如何珍惜,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所達到的效果,是通過說教難以達到的。在進行人性教育方面,讓學生欣賞一些動畫片中的音樂,例如《小鯉魚歷險記》、《寶蓮燈》等影視音樂,通過欣賞和講解音樂的內容,教育他們應該保持併發揚敢與邪惡勢力作鬥爭,不畏艱險、不怕辛苦;通過欣賞《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曲《我心永恆》,更好地教育學生,愛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無私地付出、是雙方心靈的交融。只有堅定世上存在純潔的愛情,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愛情的滋味與可貴。總之,通過把影視音樂進行分類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賞,並結合一定的劇中內容進行講解,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促進今後的幼教事業發展。

另外,可通過影視音樂欣賞課,讓學生對影視藝術的瞭解、喜愛,來激發他們對影視音樂的熱情和對音樂知識的渴望。在選修課中,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學生都看過電影,有的同學還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欣賞不同風格的電影作為自己的業餘愛好。在這樣一個個性充斥的課堂中,給予大家更加廣闊的開放空間去探尋影視音樂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給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或者一些主題,讓學生們到課堂外去找尋答案:或者通過學生站在講臺授課的方式,讓他們親自去體會把自己的所知與同學們分享的快樂。

三、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揮影視音樂對學生器樂演奏表演意識的提高

在器樂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詮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風格的音樂作品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表演意識、表演慾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如何合理地表現音樂作品、表現其音樂內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聽眾。將影視音樂融入到器樂演奏實踐中去,是提升器樂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運用影視音樂來提升學生的表演意識。

首先,運用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影視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通過優美的旋律、躍動的節奏、悅耳的音響,結合跳動的畫面,可以充分展開想象,去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畫面,使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樂演奏中,部分學生雖然技術比較熟練,演奏時卻木訥、刻板,沒有生氣,這是缺乏想象的表現,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影視音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提示學生抓住音樂情緒抽象的關鍵,通過想象將音樂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時,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看到的情節畫面,或者聯想影視作品畫面,再現其中情節,把握角色所處的具體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使演奏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時代感,促進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

其次,運用影視音樂的文學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音樂教學大綱強調,“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把美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去,這既是音樂教育的立足點,又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說在器樂教學中,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性、時代感尤為重要。從音樂教育的功能看,音樂對於心靈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獨特的功能,音樂具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靈。利用影視音樂“以情感人”、“寓教於樂”,既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又完善其人格,因為影視音樂作品所表現主題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有對革命先輩的緬懷,有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有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有對未來的嚮往與憧憬的,有對人類社會美好情感和行為的讚頌與謳歌的等等,這些有利於學生體驗作品的時代感,培養學生把握不同時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有意識地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情緒、藝術性與時代性。

四、結束語

在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影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得以廣泛傳播,它以獨有的特性及魅力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我們要多運用影視音樂所獨有的的特點,有效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篇五:淺析學前教育音樂問題思考論文

前言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轉換成一門學科後,它的內涵和意義就會發生改變,從感受類的語言變成技巧和行為操作上的語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目的便是構建一種音樂教學體系,使學前音樂課堂的教學特性慢慢被消化,成功的進駐到幼兒藝術素質塑造領域,為幼兒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一、奧爾夫教學法概述

奧爾夫教學法是由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創造的,其奉行的教學宗旨是“訴諸感性、迴歸人本”,從感受、情感上激發人對於音樂藝術的喜愛和情懷,有增強人本能音樂思想、表達意識和激發原始情緒的作用和能力。雖然稱之為一種教學體系,但它並沒有較為統一和完整的教學規則和標準,相關教學行為是自由和隨機的,全憑幼兒的感受和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願望。在現代音樂教育中,奧爾夫教學法是最適合兒童的、最適合個性化、自由化教育的一種教學體系,其相關理論思想的研究價值很高。

二、基於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具體表現研究教學特點

對於學前幼兒來講,音樂學習並不注重技巧,特別是在幼兒肌肉發育還無法勝任、承擔過多音樂技巧、手法訓練任務之前,幫助幼兒建立音樂學習和理解興趣和好奇心才是最關鍵的。下面本文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具體操作行為,研究其教學特點,具體內容如下:

(一)節奏把控、節奏習慣意識的建立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所以奧爾夫特別重視研究、發覺音樂中“節奏元素”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教學之前,通常要選擇、使用一些簡單的音樂器材,木棍、水瓶敲打桌面,老師先敲打,學生後模仿老師敲打;亦或是讓學生使用手腳、口鼻模仿老師一連串的聲音等等。該教學行為的目的是讓節奏進入到學生了解、學習音樂知識想法中,對節奏有新的認識和理解。節奏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老師也可以讓學生模仿日常生活中的“音樂節奏”,如:爸爸打呼嚕的聲音、小狗叫的聲音、水流響的聲音、車經過的聲音等等,這些音樂節奏的寫實意義很強,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觸和想法。

(二)樂器的認識和使用

學前兒童是不喜歡單一枯燥的理論知識的,為此,奧爾夫認為應當讓學前兒童儘早的接觸樂器、認識樂器,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他們對於音樂藝術的好奇心,跟著老師學。如:在上課之前,在課桌上擺放一個打擊樂器,並讓孩子們觀察,並提問讓他們說出這個樂器像生活中的那些生活用品。之後老師使用樂器敲打出聲,模仿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兒歌演奏,學生會被動聽的音樂所吸引,這時老師讓孩子輪流到講臺上來或是把樂器發到孩子手中,由老師帶領,有節奏、有意識的使用打擊樂器。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在未來的音樂學習和理解中,更加立體、全面的認識樂器了。除打擊樂器之外,如:口琴、葫蘆絲、架子鼓、鋼琴等簡易小型樂器和常用樂器,都可以被引入音樂課堂中,它的應用形式和教學內容可以隨機改變,不一定要教會學生某種技能和知識,只要學生對樂器感興趣就行。同時,老師也要充分給予孩子自主選擇權,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孩子不喜歡某個樂器,亦或是某個孩子特別喜歡某個樂器,老師應當學會適當放手,把選擇權和操作權交給他們,讓他們與樂器單獨相處,從而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三)即興演奏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即興演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關鍵作用是活躍課堂氣氛,當教學任務完成後或是教學受到阻礙和問題時,老師可以讓孩子們通過即興演奏的方式去輕鬆的對待、學習音樂,而不是按照既定的規則和模組演奏音樂。另一方面,老師還可以通過孩子即興演奏的內容和音樂作品逐一瞭解每個學生學習的效果及藝術素質表現力,進而更有針對性地、有目的性地推行個性教育。奧爾夫曾說過:“原始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習和體驗的,適合兒童的。”因此,即興演奏並不是為了音樂教學或是音樂學習而設立的,而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多、更好的瞭解音樂而開展的體驗式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孩子的思想是自由的、演奏行為是自由的、想法也是自由的。即興演奏也不僅表現在演奏方面,也可體現在表演上,老師可以播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舞動,並隨機變換音樂,給學生以不同形式與內容的音樂刺激,以帶給學生全新、不一樣的音樂感受和想法。

結論

綜上所述,引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入到學前音樂課堂中是具有現實發展意義的,其不但能夠豐富學前兒童對音樂藝術的見聞和思想,還能培養出學前兒童對音樂的愛好和樂趣。同時,透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教學體系也可發現,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的學習和情感意願為中心,才是兒童教育、教學追求的根本目標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