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設計 閱讀(2.03W)

國小數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安排的。其推導方法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有相通之處。同時本課也是學習梯形、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在實際生活中這部分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所以本課內容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之上才能學好本課,讓學生動手操作去探索數學的奧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知道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同時使他們獲得積極、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你還能記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嗎?(S=a×b)那麼,這個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呢?

2、同學們,請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紅領巾,知道紅領巾是什麼形狀的嗎?(三角形)如果叫你們裁一條紅領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嗎?(求三角形面積)。要想知道這條紅領巾的面積時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講授新課

1、上節課,我們在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方法形或正方形來研究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將三角形也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呢?

2、提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類可以分為幾類?分別是?

(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3、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三角形,請你們自己試圖去拼一拼,看你能發現什麼?

4、拼圖推導公式,按三角形類別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⑴、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

提問: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麼圖形?你發現了什麼?

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三角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當於三角形面積的2倍,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師把圖形貼在黑板上,再請說推導過程,並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⑵、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

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⑶、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

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5、小結: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利用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

板書:s=ah÷2

三、鞏固練習

5、練習:出示教材第85頁的例2,請學生獨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85頁的“做一做”及第86頁的練習十六的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探索了那些知識?學到了些什麼?

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利用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從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2。這種“轉化”的數學方法是數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學們今後能應用這一數學方法探究和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五、思維拓展

教材第87頁第6題。

六、佈置作業

教材第87頁第3題。

國小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二

許多教育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現在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為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後概括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教“10以內數的組成”,她的教學是這樣設計是“7的組成”,她的設計如下:

師:你們到過市場買過菜嗎?

生:有著不同的回答。

師:你們都有愛吃魚嗎?(愛)。

師:很好。因為魚含有豐富的鈣、鐵、蛋白質等,對我們身體有用的物質。

師:請同學們看上黑板,下面老師讓大家來數一數黑板上的魚(出示7條魚的教具),誰來數一數黑板上老師掛了多少條魚?

生: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7條)。

師: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你是怎樣數的嗎?請同桌同學相互討論寫出你們的算式,看誰寫得最多、最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然後各自說出自己的演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條魚加上4 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條魚加上5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條魚加上6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1+6=7

……

師:你們說的都對。

師:最後反饋小結 。

教師做到了:

1、在教學中既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絡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這樣的教學,如果能上用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參與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並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教學設計:

師:前面我們學習過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取決於什麼?它們的公式各是怎樣的?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取決於什麼?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取決於正方形的邊長,即:C=4a

師: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生: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因為四條邊長相等。

師:矩形的周長又取決於什麼?周長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矩形的長和寬的和:即:C=2(a+b)

師:矩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的和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

生:周長總是等於寬與長的和的2倍;因為矩形兩條對應邊相等。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取決於什麼呢?為什麼?

生:(通過思考後,發現圓的直徑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圓的周長取決於的直徑,直徑不同周長也不同。

師: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有沒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著一個固定的倍數關係呢?如果有我們就能夠根據這個倍數關係來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對不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實驗、操作、學生自我質疑、最後發現公式)

在這個教學筆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實驗後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係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π,順利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

2、筆者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

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啟用思維

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慾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髮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級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師:出示蘋果的教具問學生你們都有吃過蘋果嗎?

生:吃過。

師:如果你媽媽買回的蘋果只有一個,而你又要把蘋果分給你的爸爸和你的媽媽,你會怎樣分呢?

生:思考後彙報,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師: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況,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幾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媽媽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應該吃了幾分之幾?

師:出示條件:有一個蘋果,小明吃了這個蘋果的2/4,爸爸吃了這個蘋果的1/4,

師:看了這些條件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幾分之幾?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幾分之幾?

生:小明與爸爸一共吃了幾分之幾?

生:剩下幾分之幾還沒有吃?

……

師: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

然後按照學生所提的問題一一解決。讓學生從這些問題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得到分數的加法規律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其教學特點是:

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說,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著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國小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什麼是平移以及圖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進行平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數學活動,增強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圖形的平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積累成功的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圖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進行平移。

【難點】

能對圖形平移過程中的距離進行準確判斷。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老師做關窗、拉黑板的動作。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是什麼現象嗎?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平移現象。

追問:你還能說出生活中有哪些關於平移的現象?學生答:升旗,纜車,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開等。

2、生成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題1圖。

先讓學生說出虛線部分和實線部分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提出問題:下面的小船圖和金魚圖分別是怎樣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教師動畫演示小船圖和金魚圖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感受平移,並強調平移的方向。

提問:小船圖和金魚圖都進行了平移,它們是朝哪個方向平移的呢?學生觀察得出:小船圖和金魚圖都是向右平移。

(3)認識平移的距離。

提問:小船圖和金魚圖都是向右平移,它們的運動有什麼不同嗎?引導學生髮現:小船圖平移的距離比金魚圖遠一些,並數一數。(引導:數一數,小船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進行糾錯。之後組織全班交流。師質疑:有位同學數出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是4格,他認為平移的距離就是4格,你覺得對嗎?引導學生得出:4格只是兩艘小船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離。追問:剛才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了怎樣數平移了幾格的方法,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數的?

引導學生進行彙報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數法,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和判斷,必要時讓學生上臺演示自己數的方法。

數法預設: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條線段,這條線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頭的一個點,這個點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圖就向右平移9格。

(4)數一數:金魚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再與同學交流。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教師巡視。

(5)小結確定平移的距離的方法。

先讓學生說說,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我們在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時,可以先找出參照點,看它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這個圖形就向那個方向平移了幾格。

3、應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

(1)學生獨立畫圖。

教師巡視,瞭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適當輔導。

(2)組織彙報。

學生一邊用投影展示畫出的圖形,一邊彙報是怎麼畫的。

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小結畫法:一種方法是先確定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找出每個頂點平移後的對應點,再將這四個對應點依次連線起來;另一種方法是找每條邊平移後的對應邊。

4、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作業: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平移的現象?

國小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藉助觀察年曆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絡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係,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於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曆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於年、月、日,你知道些什麼?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國小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穫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願不願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04—20xx年的年曆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並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彙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彙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麼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麼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麼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二)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彙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後你知道了什麼?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麼?

五、作業佈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並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穫。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穫新的知

教學後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年月日》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後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後,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瞭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後有所收穫,注重交流後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後,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後就急於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國小數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加強四則運算的口算練習。

2、掌握算24點的基本方法

3、會算24點,能用不同的方法算24點。

4、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探索能力。

教學難點:

用四張牌算24點

教學準備:

每人A—9的撲克牌,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今天數學課小朋友們都帶來了什麼?

生:撲克牌。

師:別小看這樣的一副牌,它裡面可有很多的小祕密呢?你們想知道嗎?

課件演示,介紹牌的知識:一副牌有54張,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其餘52張代表一年中的52個星期。有四種花色,紅桃、方塊、梅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種花色各有13張牌,表示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把J、Q、K當作11、12、13點,大王、小王為半點,一副撲克牌的總點數恰好是365點。若把大小王各算為1點,共366點。

【說明:開課伊始,從深受小朋友們喜愛和熟悉的撲克牌入手,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介紹撲克牌與時間相關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 揭示課題

師:你們玩過牌嗎?用牌玩過哪些遊戲呢?

師:你們用牌會玩這麼多遊戲。剛剛聽到有位小朋友說牌可以用來算24點,你知道算24點是怎麼玩的嗎?【點選課件】

師:哦,我們在玩算24點時,把A看作1,利用幾張牌,用+-×÷使其結果為24,每張牌只可用一次。今天我們就用九張牌來玩個益智遊戲——算24點。(板書課題:算24點)

師:想玩好算24點,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們先來玩一個小遊戲,遊戲的名字叫——對對碰!

(二)遊戲活動

1、遊戲一:幸運對對碰(2個數算24點)

師:遊戲規則是:我出一張牌,你用你手中的一張牌和我碰,碰成24。準備好了麼?

(點選課件:閃現對對碰頁面)

1. 三八二十四(點選課件:出現撲克牌8)

師:我出8,你能從你的手中拿一張牌和我碰成24嗎?(手舉8)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手舉3)

師:你怎麼想得這麼快?適時板書:三八二十四

師:真聰明!很快就想到用口訣來算。

師:我還出8,你能拿兩張牌跟我碰成24嗎?

生:(1,3)(3,6)(1,2)……生說師板書。

師:你是怎麼想到這兩張牌的?

師(引導觀察板書):我們來看這幾位同學的第二步,都是3×8=24,第一步呢?都是先用兩張牌湊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訣碰成24的。

(如果還有學生舉手,請他們與同桌說說。)

2. 四六二十四

師: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出一張牌,讓全班同學也只出一張牌就能跟你碰成24?

生:我出4。

師:誰拿牌跟他碰?(6)

師:小腦筋轉得真快!你怎麼想到出6的?生答師板書:四六二十四

師:拿兩張牌跟他碰,你會嗎?師有選擇的板書。

3. 師(引導觀察板書):我們剛剛都是先湊成幾來和4碰的?再利用四六二十四的口訣碰成24。

【說明:設計這一環節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想口訣從牌中尋找能算出24點的裡找能算出24點的算式,為後面三、四個數算24點做好基礎工作。】

2、遊戲二:幸運湊湊碰(3個數算24點)

師:如果我出9呢?你能用一張牌碰出24嗎?兩張行不行?

師:大家猜得很快。現在給你三張牌,你們能把牌上的數字加減乘除,算出結果是24嗎

【點選課件:閃現3張牌的題目】

1. 師:你能用這3張牌算出24點嗎?【課件出示:】

(2,3,4) (7,6,3) (9,8,3) (3,5,9)

①2×3=6,6×4=24 7-3=4 9÷3=3 3×5=15

②2×4=8,3×8=24 4×6=24 3×8=24 15+9=24

③3×4=12,12×2=24

讓學生邊算24邊尋找算24點的祕訣。

師:你們的計算的方法多種多樣,你們發現什麼訣竅沒有?

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師:多數可以湊3和8,4和6,應用口訣進行計算,不能應用口訣的再想辦法進行加、減、乘、除混合算。

【說明:在活動過程中,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注意引導學生探究遊戲活動的方法和操作步驟。讓他“玩”有組織,“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穫。 ]

3、遊戲三——幸運比比拼 (4個數算24點 )

【課件出示:】(1,2,5,8)

師:先獨立想一想,想好了可以在小組裡交流,看哪一個四人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學生活動。

彙報板書。

師:看來用4張牌算24點也難不倒你們。老師這裡還有幾道題,你們想試試嗎?

好,請拿出紙和筆,老師出題,你們把方法寫在本子上。開始!

(4,6,7,8)(2,6,7,9)(2,3,4,5)(5,6,5,3)

學生寫完後,逐題彙報 。

與三個數算24點比較,小組討論、交流。

師小結:剛才大家都開動腦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算出了24,下面我們來分組比賽,好嗎?

【說明: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引導學生髮現知識的內在聯絡:三個數算24點和四個數算24點方法相同,只是後者演算法更多樣些。】

國小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資料。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資料;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觀察法、情景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操行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就要來了,我們班上要出兩個節目,大家覺得我們可以出什麼呢?

生:唱歌、跳舞、繪畫、走時裝步。

師:不錯,合唱、舞蹈、小品、樂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這四類節目中選出兩個,我們怎麼決定出哪兩個節目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一年級時所學的統計知識。老師想讓大家投票來決定,下面老師請每組討論出兩個節目,等會投票。板書課題:“統計”。

二、探究新知。(隨時注意給表現突出的大組或個人加五星和紅旗)

1、收集資料的過程

師:我們要知道哪兩個節目的票數第一步就需要我們來收集資料。

板書“收集資料”。

師:小組討論收集資料的方法。(教師行間巡視,對方法收集好的小組和合作愉快的小組加五星)

師:下面請各小組彙報交流各種方法,並說說本小組認為最簡單的記錄方法,談談為什麼?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組長就把討論結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書寫順序畫一筆畫。(學生按大組順序上臺投票配上音樂伴奏曲)

2、整理資料的過程

師:請大家整理好每種節目的票數,再填到統計表中,我們數“正”字筆畫的過程,就是我們整理資料的過程。

師:為了能夠使每種節目的數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讓我們來共同製作統計圖。(小組討論彙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在條形統計圖下板書節目種類。)師:0是起點,如果1格表示1票,則數軸上依次應標的數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數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夠塗該怎麼辦呢?

師:下面請小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彙報交流結果)一個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兩票剛好用4個半格子。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嗎?沒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票。請大家分別在條形統計圖上用這種方法表示出每種節目的票數。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師:一個格子表示幾票要根據統計表中數量最多的專案和每豎行總共的格子數來確定。

3、描述、分析的過程

師:從黑板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中你看出了些什麼?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票?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中一個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個人或物,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表示2個或3個甚至更多個人或物。

師:剛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對統計表描述分析的過程(板書“描述、分析”)

三、聯絡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們的統計知識,比如跟跟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來,我們可以統計買的什麼種類的商品最多;老師在班上要統計哪一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組的表現最優秀等等。回家後大家繼續找一找能夠用到統計的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四、描述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出發。由於學生喜歡的節目很多,可是出2個節目,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節目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個節目。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出哪2個節目。讓學生經歷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五、體會與反思。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節目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目,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出什麼節目好呢?”、“怎麼辦?”讓學生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於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麼好呢?”這裡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裡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國小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七

一、引入新課

昨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幾何體朋友——圓柱,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這位新朋友?

生:圓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生:我還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生:把圓柱的側面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

演示這一過程。

師:你們對圓柱已經知道得這麼多了,真了不起,還想對它作進一步的瞭解嗎?

師: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生:還想知道怎麼求它的表面積。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板書: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究新知

師:過去我們學過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出示一個長方體,誰來摸一摸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指名學生摸其表面積,並追問: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生:六個面的面積和就是它的表面積。

師: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呢?(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彙報: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教師板書)

1、圓柱的側面積。

師:兩個底面是圓形的我們早就會求它的面積,而它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側面積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我們看哪個小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組代表彙報:把圓柱的側面沿著它的一條高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而這個長方形的長正好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所以我們由此推出:圓柱的側面積就等於底面周長乘高。

師:大家同意他們的推理嗎?(生:我們討論的結果也跟他們一樣)你們能夠利用以前的經驗,把它變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太棒了。

展示其變化過程。

師生小結:(教師板書)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呈現例一: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側面積。

(1)學生獨立解答。

(2)指明學生解答,並讓其講清自己的解題思路。

師:通過剛才的解題思路說明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需要抓出哪兩個量?

生:底面周長和高。

師:無論是直接告訴,還是間接告訴,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長和高就可以求出其側面積。

2、圓柱的表面積。

師:求側面積似乎難不住大家,現在再加一問,你們還能行嗎?(教師在例一的後面加上求它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師巡視,讓一個學生板演,要求學生分步做,並標明每步求的是什麼)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

師:這說明要計算圓柱的表面積需要抓出哪兩個量?

生:底面積和側面積。

師生小結:圓柱的表面積=底面積×2+側面積。

3、反饋練習。

師:想一想,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請大家動手試一試。

4、實踐運用:師:在實際生活中計算某些圓柱的表面積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式,比如,求一個無蓋的水桶的表面積,煙筒的表面積應該是怎樣的呢?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你有沒有想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單位,還要注意所要求得圓柱有幾個底面……

國小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八

《搭配中的學問》: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數學上冊第26-2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有順序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探索規律。

2、方法過程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中事物搭配規律和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學難點:探索並歸納出簡單搭配現象中的規律,會解決實際問題。

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今天有許多位老師來到了我們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課,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對他們表示歡迎,誰願意幫老師想想辦法,怎樣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呢?

2、揭示課題。

師:下面我們就用這中有序的、不重複、不遺漏的思考辦法來學習新課——“搭配中的學問”。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一條休閒褲,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幾種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飲料:牛奶豆漿

早點:麵包油條

飲料和早點各選一份,有幾種搭配辦法?先自己想想,然後四人一小組交流。

彙報。板書搭配方法,強調有序搭配。啟發說出不同的方法。

3、去動物園的路線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彙報,再次強調有序搭配,才能不重複、不遺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規律。

6、師小結。

三、鞏固練習

1、石頭、剪子、布的。遊戲。

2、猜電話號碼。

四、總結

國小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一定是鈍角。

2、進一步鞏固對直角、銳角、鈍角的認識,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培養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美。

目標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項內涵豐富的數學活動,又是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後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它既能鞏固學生對直角、銳角和鈍角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積累學生活動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還能使學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點,為後續學習作好鋪墊。

教學重點: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一定是鈍角。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角的知識拼角。

教學準備:課件、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活動前──充分準備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義

1、觀察一副三角尺中兩個三角尺中的角分別是什麼角?

2、給一副三角尺上的每個角編號。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編為A尺,其中的直角為A尺直角,另兩個銳角分別為A尺①號銳角和A尺②號銳角;另一塊三角尺編為B尺,它的直角為B尺直角,另兩個銳角分別為B尺①號銳角和B尺②號銳角。

(二)複習舊知,激趣引入

1、銳角、直角、鈍角有什麼關係?(銳角<直角<鈍角)

2、三角尺上直角、銳角都有,就是沒有鈍角,你能用它們拼出一個鈍角嗎?(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動前學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義,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兩塊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麼特點。同時調動銳角、直角、鈍角之間大小關係的知識,為“拼角”作好準備。】

二、活動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

(一)小組討論,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

2、學生動手拼角並畫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二)彙報展示,師生交流

1、組長彙報。

2、挑選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鈍角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三)作品分類,討論質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將它們按一定的規律分類嗎?

2、討論交流:一類是銳角與銳角拼成的,另一類是直角與銳角拼成的。

3、質疑:銳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嗎?(不一定)直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嗎?(一定)

(四)驗證鈍角,優化拼法

1、交流驗證方法

目測──看上去比直角大

測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

2、總結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個直角與一個銳角一定能拼成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的活動,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類討論中質疑,在驗證優化中昇華。理解根據直角和鈍角的關係,以直角為基礎和銳角去拼的優勢。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三、活動後──運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頁“做一做”

1、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鈍角。

2、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直角。

3、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銳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組交流,再全班彙報展示。

(二)從兩副三角尺中選三個,拼一個鈍角。

同桌合作拼角,並畫下來,再全班交流討論。

(三)教材第45頁練習八的第13題。

綜合運用銳角、直角和鈍角的知識,用七巧板上的圖形靈活拼角。

【設計意圖:運用拓展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礎上,用兩副三角尺中的兩塊拼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層次用兩副三角尺中的三塊拼角,發散學生的思維;第三層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種圖形拼,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數學美,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活動總結

(一)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二)拓展延伸

1、鈍角去掉一個直角是什麼角?鈍角去掉一個銳角是什麼角?為什麼?

2、你還想到了……

【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穫歸納總結全課,讓學生感受學習成功的快樂,同時提出幾個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數學內在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