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學設計>

古詩《望嶽》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設計 閱讀(1.68W)

古詩《望嶽》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視訊及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視訊和音訊材料)。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古箏曲)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 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 問:展開合理的聯絡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絡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拓展 補充《春望》,試比較兩首詩風格的異同。

(《望》--形象高大,已經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悽清,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四、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望嶽》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鑑賞詩歌的能力。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重點

1、加強誦讀。

難點

1、詩歌鑑賞能力的培養

2、初步學會詩歌的鑑賞能力。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誦讀法、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個案調整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

活動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視訊和音訊材料)。

2、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出示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絡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絡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印象中的泰山。

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小組研討。

組內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品讀思考該句所描繪的泰山的特點。組內討論交流

自由讀整首詩,說一說內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齊讀詩歌,暢所欲言地談詩歌的魅力。

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用案人完成)

當堂作業

課外作業

教學札記

《望嶽》教案 篇三

一、匯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數不勝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嶽”了。那麼,請問大家“五嶽”分別指的是哪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嶽之首”呢?(學生回答)

從古到今,為讚美、歌頌泰山,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歷來被人們譽為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呢?作者是如何描繪、讚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板書課題,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是作者近嶽而望,並沒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簡介及背景介紹

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三、朗讀詩歌

1、教師配樂朗誦《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本詩的誦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

3、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學生齊讀。

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3、《望嶽》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歸納。

五、再次詩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透過第一聯,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樣的形象?

2、第二聯,哪兩個詞用得最好?表現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第三聯表現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小組研討展示,教師總結)

六、拓展延伸

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麗,嚴峻挺拔,那麼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南龍山下,那麼大家用你們手中的筆來描繪一下你心中的南龍山吧!

學生作品展示。

七、課堂小結

八、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預習本課其餘兩首詩歌。

附:板書設計

望嶽

杜甫

寫景:一、二句:遠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綿延深遠、青翠蒼鬱)

三、四句:近望之景:鍾神秀、割昏曉(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五、六句:細望之景:生層雲、入歸鳥(雲霧繚繞、飛鳥盤旋)

七、八句:極望之情:凌絕頂、眾山小(勇於攀登、俯視一切)

抒發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反思】

1、這首詩歌的教學設計能夠熟練地駕馭教材,深入淺出,匠心獨運,別具特色。教學環節的設定井然有序,環環相扣。既體現出學習知識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又符合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每一處提出的問題難易適中,既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板書設計一板多能,既彰顯了詩歌的知識結構和寫作特色,又有助於誦讀詩歌任務的順利完成。總之,其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層次性和整體性的高度融合。

2、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立足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大膽嘗試,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還學生以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此外,在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他們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奮鬥目標。當然,由於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更重要的是筆者對新課程的學習、實踐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①明視訊記憶體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貫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再如,設計問題的程式化,為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地完成,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學生討論回答。沒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②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鬆後緊,教學過程用的時間多,課堂檢測時間所剩無幾,有虎頭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學內容量太大。可以考慮安排兩課時,加入“學生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完全自學下一篇古詩”的部分內容,這樣會更合理些。

《望嶽》課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絡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國小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為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大意。

2、能力目標:背誦、默寫名句,並作簡要分析。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及其難點

1、教學重點:情景交融,託物寓理。

2、教學難點:古詩描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或蘊含的哲理。

教學手段和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講授法為主,適當佐以朗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12-4-52)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1、學習杜甫的《望嶽》

(1)杜甫簡介(資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人,出身於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開元中,年輕的杜甫曾漫遊吳、越、齊、趙一帶。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友誼。天寶五載(746)赴長安應試落第,困頓京城十年。天寶十四載(755)四十四歲時,才被授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微職。安史亂起,在流離顛沛中被叛軍所俘,後從長安隻身逃奔鳳翔,受任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棄官西行,經關隴、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節度使嚴武薦舉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社工部。永泰元年(765),離蜀東下,滯留夔州二年。大曆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於江陵、公安、嶽州、衡陽一帶。五年(770),病逝於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表、禍亂迭起的時代。在政局日趨腐敗的形勢下,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破滅,飽經憂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對人民大眾的苦難有了親身的感受。他的詩歌相當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充滿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感情,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善於從一切優秀文學傳統中吸取營養並加以發揚光大,形成了“沉鬱頓挫”的創作風格。他兼長各體,尤其對七律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的許多反映民生苦難的詩歌,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傳統,又有自己的開拓和藝術創造,是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的先聲。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嶽》的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歲時遊吳、越歸洛陽,應進士試不第。次年漫遊齊、趙。當時他的父親任兗州司馬。杜甫於開元二十八年(740)至兗州探親,此詩當做於這一年。杜甫這次遊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寫的《又上後園山腳》詩中說:“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泰山東南山頂名叫日觀峰,是觀日出之處。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觀峰的,不過《望嶽》一詩重點是寫望山而不是寫登山而已。

(3)整體感知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翻譯

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5)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聯,寫遠望中泰山的山勢。岱,泰山的別稱,又古人以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泰山為岱宗。夫,(fú),發語詞,語氣助詞。齊魯,周時諸侯國名,今山東境內。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鍾,鍾情。陰陽,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鍾”字,將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曉”三字則將泰山的高峻綿長誇張到了極致。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烏”,寫凝望之景。蕩,使動用法,使……激盪。曾,同“層”,層出不窮。決,裂開。眥,眼角,指眼睛。山中層出不窮的雲氣使詩人的心胸為之盪漾。歸鳥進入眼簾,可見時已薄暮,登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願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會當,應當。覽,這裡當“俯視”講。

全詩緊緊圍繞詩題“望嶽”中的“望”字著筆,重在描寫望山所見所感,以簡勁的詩句寫出了泰山的雄偉氣勢,顯示出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是富有象徵性和啟發性的名句,詩人那種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讀背誦《望嶽》,並當堂默寫。

佈置作業

逐聯賞析《望嶽》全詩,並利用網路資源,看看別人是如何評說的。

第二課時(12-5-53)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1、背誦《望嶽》,賞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1)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人。貞元十六年中進士,歷任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秦中吟》、《新樂府》,敢於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由《白氏長慶集》。

(2)《錢塘湖春行》的背景

這首觀賞西湖風景的詩,是長慶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錢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處秦代錢唐縣(唐代以“唐”為國號,因加“土”為錢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繞湖而行,觀賞風景。詩中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特徵,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十分迷人。

(3)整體感知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駕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4)翻譯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5)賞析

“孤山寺北賈亭西”,點明詩人春遊的起點。“水面初平雲腳低”,寫詩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漲,幾與岸平,所以說“初平”;雲氣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說“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黃鶯是春天的歌手,燕子從南方飛來築巢。“爭暖樹”“啄春泥”既說明天氣乍暖還寒,又寫出了春光給自然界帶來的活力。“幾處”而不是處處,“誰家”而不是家家,是因為初春時分飛鳥不多。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漸欲”二字,含有野花漸開漸多之意。“沒馬蹄”三字,既寫出了草淺,也體現出當時的人喜愛在西湖邊騎馬遊春的風俗。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兩句,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湖東一帶景色的迷戀,又交代了這次春遊西湖的終點。“行不足”是愛的體現,也照應了題目“錢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3、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1)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初知鄞縣,有政績。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主張文學必須“有補於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

王安石此詩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當時他三十歲,由鄞縣(寧波)縣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嚮往“見日升”,“身在最高層”,其政治雄心於此已現端倪。這首登高覽勝之作在構思上獨具特色: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描繪山中的美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當時心中的感受。

(3)整體感知

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4)翻譯

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不怕浮雲層層遮視野,都因為登高望遠心胸寬。

(5)賞析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我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雞鳴時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據說在泰山的日觀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在飛來峰上能不能看到這一奇景呢?從“聞說”二字推斷,詩人沒有看到。他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為的是突出構思中闡發哲理的重心。雞鳴日出的燦爛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徵。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轉入議論,但仍採取了寫景的形式。“浮雲”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

全詩從“雞鳴見日升”轉入“浮雲遮望眼”,銜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貫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徵,“浮雲”是邪臣的代稱。王安石嚮往“見日升”,“身在最高層”,其政治雄心於此已現端倪。

4、朗讀背誦《錢塘湖春行》《登飛來峰》

佈置作業

熟讀成誦後默寫這三首詩,並翻譯。

《望嶽》課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巨集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背誦這首詩

古詩《望嶽》優秀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關的文學常識,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歌藝術特色,提高鑑賞能力。

2、能力目標(過程及方法目標):

通過詩歌賞析——明義——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驟的方法

理解詩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通過欣賞詩歌,讓學生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通過此方法鑑賞詩歌。

教學活動

一、【匯入】瞭解詩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腳步,緩緩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黃河南岸鞏縣城東的瑤灣村,一個新的生命伴隨哭聲而降臨。他的父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普普通通的幼兒,將會成為照耀中國詩壇的一顆萬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讓我們與杜甫同行,去聆聽他筆端流淌的心聲。

二、【講授】詩歌鑑賞

1、《望嶽》背景介紹

二十多歲的杜甫,曾壯遊齊趙,廣交朋友,遊歷山川。聽,泰山腳下,年輕的詩人正淺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馬揚鞭,我徜徉於齊魯廣闊的天地間。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線;看這如黛青山漲滿了我的眼簾。強盛的大唐帝國,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氣風發的青春年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夢想!

2、一讀《望嶽》(齊),望到什麼?

如果你就是詩人杜甫,正徜徉於齊魯廣闊的天地間,望見泰山,詩興大發,不禁脫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請同學們用你認為合適的方式,吟誦《望嶽》吧。

請一位同學誦讀《望嶽》,其他同學展開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出示投影)

投影:

朗讀《望嶽》,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

拿起筆來,在書上圈點勾畫。(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設問)

總結:看來杜甫不但望到了雲層、歸鳥等景物,還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時出示幻燈)

3、二讀《望嶽》(散),體會心情

那麼,望到如此壯闊景象的年輕的詩人,心情會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大聲的自由朗讀2—3遍,體會一下吧。(學生自由朗讀2)

下面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在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講解位置二:我們來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

(引導:“凌絕頂”是什麼意思?你有“凌絕頂”的經歷嗎?能想象一下“一覽眾山小”時的心情嗎?詩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頂?“會當”是什麼意思?試讀一下這句好嗎?)孔子曾說過: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見,“小”的不僅是眾山,“小”的還有天下,可見泰山之高峻。我們知道,泰山是五嶽之首,雄偉高峻。杜甫此次並未登上泰山之巔,但這兩句詩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表達了詩人定要登上人生頂峰的遠大理想。

4、三讀《望嶽》(散),融入情感

下面讓我們把剛才同學們交流時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讀中,再來放聲朗讀《望嶽》。(學生朗讀3)

5、四讀《望嶽》(獨),望到杜甫

(指明學生示範朗讀4)在這朗讀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詩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投影:2、再讀《望嶽》,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學生回答)

(可連續請5-6位同學回答。望到了一個意氣風發、充滿雄心壯志的杜甫。)

6、過渡到《春望》

過渡:詩歌學到這裡,我們已然被詩人的雄心壯志、意氣風發所感染。但是歲月是無情流逝的,曾經對未來充滿嚮往的杜甫,已四十多歲。此時的他早已遠離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瀟灑,他曾身陷囹圄,後流亡長安,經歷了一場驚天鉅變。(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紹

“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的鐵蹄,踏破盛唐的美豔,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滿眼,是胡人的燒殺搶掠;不絕於耳,是官軍節節敗退的訊息。這還是那個我曾經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錦的長安嗎?

一讀《春望》(散),望到什麼

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春望》。

投影:

1、朗讀《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

2、你又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有了《望嶽》的學習,這兩個問題就請同學們獨立自主完成。反覆朗讀這首詩,在書上把你的認識批註出來。

學生獨立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我發現同學們都已做出了批註,那現在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學生回答。杜甫在飽經戰亂的長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麼?

學生會回答:望到了花鳥、國家破敗,戰爭連續不斷,親人分離等。

合作讀《望嶽》《春望》(師生),比較不同

《望嶽》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麼不同?兩首詩的風格有什麼不同?

三、學法總結:

在上面這兩首詩的學習中,細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師緊扣兩個詩題中的“望”字,提出了四個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感情。我們可以把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稱為:解題提問法

將《望嶽》與《春望》放在一起比較賞讀,我們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邁和沉鬱頓挫兩種詩風。這種將兩首或幾首有關聯的詩歌放在一起比較賞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稱其為:比較賞讀法。

過渡到《旅夜書懷》

不知同學們能否掌握這兩種賞析詩歌的方法,下面我們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詩作實踐一下。

晚年的杜甫雖然在成都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時間仍是貧病交加,漂泊於西南,最終病逝於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下面請同學們運用解題提問法和比較賞讀法賞析《旅夜書懷》這首詩,完成學案上的問題。(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四、課堂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首詩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兩句表現了詩人自傷飄泊之意,但詩中也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壯闊詩句。可見杜甫之品格,窮而愈堅,悲而能壯,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氣魄與闊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詩作與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長,奏出了盛唐詩壇告別歷史舞臺之前的最強音。

朗讀詩歌結束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與杜甫有關的文章。

2、用本節課所學的鑑賞詩歌的方法,再來鑑賞杜甫的《石壕吏》。

《望嶽》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詩中哲理的理解;

預習生成:

1、作者生平:你瞭解杜甫嗎?

2、泰山的有關知識;說一說你瞭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三)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2.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絡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國小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xx。”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將《望嶽》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

反饋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造化鍾神秀( )

陰陽割昏曉( )( )

蕩胸生曾雲( )

會當凌絕頂( )

(2)聯絡詩的意境,翻譯下列句子。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背誦全詩,回答問題。

①這首詩的詩眼是:

②遠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的理想和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