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講話致辭>代表發言>

研討發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內涵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代表發言 閱讀(1.83W)

研討發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內涵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研討發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內涵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本次黨組理論中心集中學習研討安排,下面,由我作簡要交流發言。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發展,為新時代全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動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意義,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主要特徵,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創新思維模式、工作方式,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

一、理論學習要常學常新,學深悟透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理論素養和實踐本領

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闡明瞭新質生產力的特徵、基本內涵、核心標誌、特點、關鍵、本質等基本理論問題,為我們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我們要以常學常新的態度,持續不斷深入學習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真正做到學深悟透、把握重點、有力推動。

(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新型勞動者應當當具備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特徵,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緊跟時代,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堅持創新理念,創造性開展工作。勞動資料是生產力水平的測量儀。勞動資料的數字化革新已經在現代通訊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現代運輸系統、能源動力系統的效能提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物件也在不斷擴充套件,新質生產力需要新勞動物件。可無限迴圈利用的資訊和資料資源,經過有效蒐集、整理、分析、挖掘和處理後,與現代產業相結合可釋放巨大的生產力效應,因而成為人類探索和提升生產力發展的新領域。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的簡單疊加並不能實現生產力的躍升,因此需要創新要素配置方式,探索三者之間的優化組合,使之產生深度化學反應,釋放出更大的生產力潛能,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不斷孕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二)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徵。高科技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動能優勢,大資料、人工智慧、先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以及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過程中湧現出的高科技,極大改變了產業模式和形態,成為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以新一代資訊科技和先進製造技術為增長引擎,通過對能源、製造、交通、建築等重點碳排放領域的數字化改造、數字化融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使傳統產業碳排放強度大幅降低,促進碳排放額度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高質量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品質優勢,經濟發展的質效與規模並重、多種要素的協同發展,產業融合與佈局更加合理、產品競爭力更高,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顯著優勢。

(三)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的重大意義。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在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都具有重大意義,首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新特點,主動契合推動時代發展主題提出的原創性理論。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了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整體改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整體性理論的創新。其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引。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等三大要素都提出了新要求,對如何推動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如何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佈局未來產業給予明確指引,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深化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也都給予了明確指引,最終落腳點是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生活服務。最後,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謀劃,旨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建立安全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擺脫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問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

二、重點工作要精心謀劃,牢牢把握創新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和內在邏輯,加快推動創新成果有效轉化

2024年3月5日,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源泉。應當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在科技創新、發展方式創新、生產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持續發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首先,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聚焦優勢產業,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繼續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推動產業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國家級產業叢集。其次,要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加快綠色技術轉化應用,建立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融資平臺,推動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從“走出實驗室”到“走向市場化”,實現科學研究、後續試驗、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綠色創新環節的有效銜接。加快推動人工智慧公共算力中心建設,形成多元供給、雲邊協同、隨需排程、高效綠色的國家高效能算力網路體系。建立起支援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特別是發揮好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提高綠色資源配置效率。積極倡導綠色低碳、健康生態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通過需求端的全面綠色轉型來引導綠色產品供給,形成綠色需求與供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最後,要紮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力提速市場化程序,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支撐。讓政策圍著人才轉、服務圍著人才幹,應探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發展,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流動等各環節的工作機制,將產學研用一體考慮,盤活人才這個核心要素,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眼人才工作長鏈條和蓄水池,應堅持黨管人才,把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用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幹事創業、開拓創新,切實增強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使命感,努力成為推動新時代黨的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做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貢獻者。

三、重點工作要加快推進,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要通過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條件,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共贏。要緊密結合當地的資源、產業、環境等因素,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策略,充分發揮地方的獨特優勢,有效避免盲目跟風、重複建設等低效行為。要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傳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一方面,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所需的新技術、軟硬體等,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和動能;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發展也依賴傳統產業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處理好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也就是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傳統生產力的關係。首先,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新質生產力缺少傳統生產力產出的哺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傳統生產力沒有新質生產力中的科技基因注入,就會從傳統生產力蛻變為落後生產力,最終被市場無情淘汰。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產出更多原創性、具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催生更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則要加大既有產業的改造提升速度,用創新技術把既有產業智慧化等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其次,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及傳統生產力改造提升中,要充分發揮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作用,尤其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科技研發方向、具體產業發展等,企業要根據自身能力和技術儲備、人才儲備以及細分領域的狀態,找到自己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努力方向。地方政府則要在產業政策上精準發力,包括研發、公共技術補貼要更加精準,把精準和普惠性政策結合好,在“卡脖子”的領域發力,從而做好政策引導和服務工作,而不是“直接插手”或者“指手畫腳”,影響企業的正常決策。最後,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改造傳統生產力都要有久久為功的耐心和毅力,既要有任務繁重、緊迫的壓力感,又不可以有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著急心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既然是系統工程就有其複雜性。科技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科技成果的積累,厚積薄發才能實現突破性進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以上是我本次交流研討的全部內容,如有不妥,還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