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工作總結>調研報告>

政協調研報告:打造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硬核”力量

調研報告 閱讀(1.38W)

打造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硬核”力量

政協調研報告:打造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硬核”力量

——“健全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提高我市危機管理水平”專題調研報告

xxx政協課題組

(討論稿)

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暴發,對我國健康和經濟社會執行產生了嚴重影響。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下,在各級黨政部門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樣,也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危機管理能力的一次契機。為此,從今年5月開始,市政協副主席卓立築、黃亞惠帶隊,由市政協提案委、社法和民宗委聯合民進、九三及部分市直有關部門組成調研組,到xx、xx、邵武、武夷山等縣(市、區)和省部分地市開展“健全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提高我市危機管理水平”專題調研。民進、九三和xx、xx、xx、xx等縣(市、區)政協委員小組,分別圍繞子課題進行調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危機管理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社會流動性的不斷增加,使我們所處環境中的突發公共衛生風險與危機不斷增加。公眾的公共衛生習俗、健康意識和健康常識不足,人群聚集傳染性疾病風險增加,食物鏈中異質性基因介入所導致的病變,人類基因突變所造成的交叉性感染等等,這些病理性風險一直潛藏於人類的機體之中,一旦環境誘發,則會成為突如其來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實上,人類一直與病毒共舞,當人體的免疫力強過病毒時,病毒潛藏於人體之中,當人體的免疫力弱於病毒時,病毒則對人體產生危害。1988年,上海暴發甲肝,造成29230人發病;2003年,全國流行SARS,造成5327人發病,349人死亡;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規模流行,造成超過1.8萬人死亡;2013年,H7N9型禽流感流行,造成人死亡。同時,口蹄疫、瘋牛病、埃博拉,再到新型冠狀病毒, 這些疫情無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新發的30餘種傳染病已有半數在我國發現給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儼然成為嚴重威脅。

應急管理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管理,國外則稱之為危機管理。羅伯特·吉爾(RobertGirr)(1981年)認為:危機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劇的發生。2003年“非典”爆發以後,我國政府加強了對於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一系列法律規章相繼出臺,在原有《傳染病防治法》的基礎上,頒佈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應急處置方案》(試行)等法律檔案,國家正努力構建“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和“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此外,我國還在制定《新發傳染病防控戰略》,以健全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流行的處置機制,提高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監測和應對能力。從總體上說,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與處置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著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就xx而言,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提升我市危機管理水平。

二、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抓早抓實、統籌推進、精準施策,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突發事件無小事,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契機,進一步梳理、總結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幹在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對提升危機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政治責任,緊急動員部署。武漢疫情發生後,xxx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迅速採取措施,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即成立xxx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並建立聯防聯控、24小時值班備勤等制度。市委、市政府領導每天主持召開疫情防控聯席會議,會商研判,商定應對措施,統籌協調指導各地各部門落實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強化部署推動。對習近平總書記對疫情防控的每一次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均第一時間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領導小組會議進行傳達貫徹,及時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落實,針對防控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制定應對措施,做到想在前、嚴在前、抓在前。三是強化靠前指揮。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深入10個縣(市、區)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市掛縣、縣掛鄉、鄉掛村領導全部下沉一線駐點督導,及時掌握疫情,及時發聲指導,及時採取防控措施。市委主要領導堅持不打招呼、直插一線,深入農村、社群、企業、醫院、商超、車站、交通檢查點等明察暗訪,傳導責任壓力,督促整改落實。

(二)強化聯防聯控,下沉防控力量。嚴格按照分割槽分級分類精準防控和“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要求,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個一律”、“十個不放鬆”要求,堅決守住“四道關口”,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一是細抓摸排監測。充分運用大資料和“網格化”管理方式,精準摸排湖北、武漢、溫州等重點地區返鄉人員,並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廣泛發動社群、村和基層群眾,落實群防群控、群防群治措施,強化自我防護、自我管理。堅持關口前移,嚴把“口岸檢疫防線”,派駐口岸工作小組赴福州長樂、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駐點“盯防”,抽調21名工作人員組建聯防聯控工作小組進駐四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開展工作,統籌做好境外進入xx人員“點對點”接返工作。二是緊抓健康管理。盯緊“四類人員”,對湖北、武漢、溫州等省外疫情重點地區進入xx人員,確診患者、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一般接觸者等重點物件,分類實行集中醫學觀察、居家醫學觀察、自我觀察和醫學隨訪等管理。三是嚴抓人員集聚。全市停辦各類大型公眾聚集性活動和停止走親串門習俗,關閉公共活動和經營場所,農村不操辦各類酒席、民俗活動,堅決阻斷疫情的擴散和蔓延。同時,加強日常巡查,確保人員不聚集,並對各類公共服務活動場所進行消毒。四是深抓宣傳引導。通過“兩微一端”及報紙、廣播電視和印發《致全市市民的一封信》、《疫情安全防範知識》等方式,把防控資訊和防護要求宣傳到每一個村、每一個社群、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引導廣大群眾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減少外出和聚集。

(三)強化資源整合,提升診治能力。嚴格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全面落實好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救治隊伍、物資裝備及醫務人員自身安全防護等工作。一是全力救治確診患者。全市設立定點醫院13家,其中市級3家、縣級10家。按照“四集中”的原則,20例確診患者均由xxx第一醫院收治,並調整充實xxx新冠肺炎市級專家組力量,按照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開展中西醫聯合會診,落實患者日評估、多學科綜合救治,提升臨床救治效果;20例患者均全愈出院。二是加強發熱門診管理。堅持全市“一盤棋”,科學統籌、合理調配醫療資源,構建分層次、有重點的醫療救治體系。完善就診流程,落實首診負責制,及時發現、報告和轉診疑似病例,儘快對疑似病例進行病原學檢測;規範醫務人員防護的各項措施,對醫療機構探視、陪護管理進行嚴格規定,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加快負壓病房建設。針對負壓車輛、負壓病房不足問題,市委主要領導專門作出批示,市政府主要領導迅速專題研究,落實專項資金,確保各縣(市、區)迅速啟動、迅速配套,並積極組織專家加強對各縣(市、區)工作指導,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加快推進全市11家定點醫院負壓病房建設,合計建設負壓病房29間、床位38張(目前已完成6家醫療機構13間負壓病房、16張床位建設);加快市第四醫院暨傳染病收治醫院建設,目前已投入使用,可提供負壓病房53間、床位108張。四是快速組隊支援湖北。向全市醫療衛生工作者發出《為保衛人民健康而戰,做“最美逆行者”》倡議書,積極組織醫護人員支援湖北開展疫情救治工作,先後組織四批次57人次的醫護人員赴湖北支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工作。此外,我市還組建了援鄂後備醫療隊,由省上根據疫情防控情況進行統一調配。五是建立應急結算機制。研究制定確診和疑似患者就醫費用待遇、藥品保障措施等,聯合財政、衛健等部門及時出臺集中救治定點醫療機構醫保基金保障措施,制定醫保基金撥付預案,並開展醫保結算應急演練,確保結算系統穩定運轉。六是關心關愛一線醫務人員。出臺抗擊新冠疫情一線醫務人員服務保障工作15條措施,成立服務保障小組,設立服務專線,及時為醫務人員及家庭解決實際困難。衛健部門對接保險公司,為援鄂隊員及全市醫務人員提供最高520萬元保額的保險。

(四)強化疫情監測,有效阻斷傳染。一是精準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抽調xxx疾控中心疫情應急處置小組前往重點區域,駐點參與當地疾控機構對新增病例開展現場調查,搜尋查明傳染來源,篩查判定密切接觸者,採取果斷措施進行健康管理。二是加強實驗室檢測。xxx疾控中心實驗室實行“三班倒”進行標本檢測,通過xxx疾控中心實驗室篩查的確診病例準確率達100%。同時,啟用xx第一醫院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緩解市疾控中心檢測壓力。截至 月 日,我市累計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標本份,其中陽性份。三是加強重點場所健康管理。制定學校、公共場所防控等相關場所預防控制指引,做好企業復工復產返崗員工健康防護和篩查管理。加強對車站、機場、銀行、商超等容易形成人員集聚重點區域的管控工作,落細落實經營者和員工顧客等的健康管理措施。

(五)強化物資保障,科學精準調配。針對我市疫情期間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堅持全市“一盤棋”思想,積極採取措施,按照各地疫情輕重緩急、物資缺口程度及就近原則,精準調配各項應急物資、防護裝置,確保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持續有力開展。一是千方百計促生產。嚴格按照省上做好疫情防控物資擴產、轉產、新建“三個一批”的工作要求,千方百計解決好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醫療物資短缺問題,並實行民用防護口罩應急生產企業領導掛點聯絡制度,成立工作專班,指派專人駐企指導工作。目前,擴產口罩企業1家,轉產口罩企業8家,口罩生產線19條,日生產口罩能力40萬隻。二是多管齊下籌物資。緊盯國內外市場,廣泛發動海內外鄉賢,全方位、多渠道聯絡應急物資廠商,收集防控物資的貨源資訊,並積極向上級爭取支援,解決我市物資短缺問題。目前,累計採購、受捐各類口罩453.86萬隻、日用防護服14160套、隔離服7280套、醫用防護服6351套、防護手套29.06萬副、體溫槍3440把、護目鏡6925副等多種應急物資。三是優化監管保供應。加強市場物資調配,落實好“菜籃子”工程,切實保障疫情期間市場豬肉、蔬菜、蛋品、水產品等群眾生活必需品的市場需求,嚴厲打擊利用疫情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全市生活必需品、應急藥品貨源供應充足,能滿足市民需求,未出現斷檔、短缺等情形。

(六)強化統籌兼顧,抓好“六穩”工作。聚焦省委提出的“兩個全面”“兩個有”目標,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割槽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援和組織推動企業和專案復工復產,統籌經濟平穩執行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做到“兩手抓兩不誤”。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認真落實省做好“六穩”工作“24條”、推進復工復產“21條”、復工穩崗“12條”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因地因時因業因企施策,及時跟進政策扶持,結合xx實際制定出臺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16條若干措施,在信貸支援、降低企業成本、延期繳納稅款等方面給予扶持,制定為全市旅行社辦理暫退質保金業務等更具針對性的措施,推動“一業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同時,出臺有序推動重點專案復工20條措施,強化專案建設政策保障。二是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紮實開展“機關聯企業”和“戰疫情、抓復工、促發展”活動,健全完善“百名局長幫百企”、政企“互聯互派互學”等機制,派出指導組赴縣市指導疫情防控和企業專案復工復產工作,幫助企業制定復工復產方案,打通“五難”操作鏈,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截至 月 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復 家、復工率%;在建重點專案已復工254個、復工率86.7%;三是抓好專案謀劃儲備。組織專門力量,緊盯國家政策導向,提前謀劃儲備一批公共衛生、城鄉基礎設施等補短板專案和重大產業專案,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援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援。瞄準疫情之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針對產業需求和短板,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和平臺招商,大力引進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專案。

三、存在問題及困難

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發展仍滯後於社會事業發展,與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迫切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尤其是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戰、大考,暴露出我市公共衛生體系方面還存在諸多的不足、短板,主要表現在: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機制不夠健全。一是“重治輕防”思想尚未扭轉。相關部門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中偏重於巨集觀調控醫療資源配置而相對忽略了公共衛生資源配置,衛生髮展理念與方式仍停留在“以醫療為中心”上,未將公共衛生服務與基本醫療服務擺在並重的位置,沒有制定專項規劃對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服務能力、執行機制和保障機制提出具體目標和措施。二是缺乏危機意識。因公共衛生事件往往事發突然,難以預測,在事件沒有爆發時,相關部門與群眾極易產生鬆懈心理。尤其是一些領導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工作中存在僥倖心理,還有一些相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依法預防、依法處置的方法,特別是應對突發事件中或胡亂失措,或憑經驗、靠“想當然”等方法解決問題,造成嚴重後果。三是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有待完善。近年來,我市也按照要求加強衛生應急“一案三制”建設,但目前為止,只有市衛健委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縣級衛生健康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均未設立獨立設定的衛生應急辦公室,應急預案、體制機制、應急隊伍能力等亟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雖然制定了《xx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xxx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等,但應急預案管理不到位,未能定期開展模擬演練,其實戰操作性不強,執行預案能力也不能保證。尤其這次機構改革以來,相關職能部門及職責發生重大變化,而應急預案未及時調整,在應對疫情初期造成一定混亂。

(二)公共衛生投入有限,基礎建設存在短板。一是財政投入不足。我市對公共衛生財政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目前財政投入多是按醫改要求,以綜合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主,對衛生事業投入相對不足,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投入無明顯增長,使公共衛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2019年,市財政投入醫療衛生領域支出萬元,而對公共衛生領域支出僅有萬元,相差 %。二是業務經費保障不足。隨著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實施,疾控機構承擔的公共衛生工作的培訓、督導、檢查等工作經費沒有形成保障機制。經費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如2019年順昌縣疾控中心總費用合計273.21萬元,財政預算撥款160.09萬元,撥補比例58.3%,單位需自行解決113.12萬元,武夷山市疾控中心總費用合計322.09萬元,財政預算撥款223.37萬元,撥補比例69.3%,單位需自行解決98.7萬元。由於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經費缺口較大,同時由於2017年以來,按照國家要求,取消或停徵了原有疾控部門承擔並收取費用的衛生檢測費、委託性衛生防疫服務費和預防性體檢費等收費專案,沒有收入來源,嚴重影響工作的深入開展。三是硬體設施建設滯後。全市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裝置配備滯後的現象較為普遍。比如,初步統計全市疾控中心基本專案建設經費缺口4866萬元,財政預算撥款撥補比例僅20.5%,單位需自行解決3866萬元,裝置資產1571萬元,財政撥款827萬元,單位自籌744萬元。調研中我們看到,邵武、xx等縣市,衛健部門、疾控部門、實驗室等都擠在一棟樓內,辦公人員和送檢標本共用電梯和通道,存在較大隱患。另外,由於財政困難,上級對核酸檢測實驗室無資金補助,且具備相關資質的專業人員短缺,有的縣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存在一定難度,進度滯後。

(三)專業人員總量不足,人才隊伍建設滯後。一是總量不足。受人員編制的限制,我市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短缺現象十分嚴重,229名疾控機構工作人員(佔編67%)承擔著全市300多萬群眾的疾病預防控制服務,平均每個縣市不到23人,佔比僅為0.92/萬,與全國全省1.75建議數相差巨大。目前全市衛生監督編制數127名,配置比為每萬人配備0.5人,遠沒有達到每萬人口配備1~1.5名衛生監督員的標準,不能滿足工作需要。二是進入留人難。公共衛生人員與醫療人員的待遇差距大,同時閩北山區待遇偏低,人才向沿海地市流失嚴重。如市疾控中心每年都向社會公開招聘,但往往招不到人,如2015年計劃招聘7人,入編僅2人,1人不到3個月就提出辭職;2016年計劃招聘5人,有4個崗位無人報名;2017年計劃招聘5人,僅招錄到1人;2018年“xx人才校園行”4個崗位10個職位,也僅招錄到4人。同時,中心人才流失嚴重,有的剛入編或工作不到半年就申請辭職解聘,有的一評上副高職稱就提出申請調動。近年來,高階職稱累計調出6人,考入再辭職的大學生24人,特別是檢驗崗位,人才流失現象更為嚴重。三是人才斷層嚴重。高、精、尖的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斷層問題嚴重。在全市在編229人中,預防醫學專業僅80人,xx最少僅1人,邵武市進5年沒有進1位編制內專業人員,而且人員年齡結構也不合理,如政和縣疾控中心在編在崗人員17人中,50以上的人員佔11人,30歲以下人員為1人;基層偏遠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年齡老化,出現人才斷層現象更加嚴重,服務能力弱化現象明顯。

(四)應急保障有待提升,聯防聯控節點亟待暢通。一是應急物資儲備不足。由於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具有突發無法預測等特點,應急物資在醫療物資日常管理中沒有被列入計劃物資儲備需求。新冠肺炎事件發生後,一線臨床所需醫用防護服、醫用N95口罩、醫用一次性口罩、護目鏡等醫療物資儲備缺乏,給參與臨床一線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的工作人員帶來巨大精神負擔,雖後續由上級相關部門統一協調發放 但也給醫院救治帶來被動。二是集中隔離點設定不合理。有的縣市集中隔離點距離居民住宅或人員密集活動地點過近,且無任何防護措施,存在較大的傳播風險。另外,各縣市無論隔離人員多少,均包租了固定場所作為集中隔離點,同時配備醫護、疾控、公安等人員進駐,每天耗資巨大。三是資訊溝通不暢。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參與主體密切協作,各部門要做到充分溝通、資訊共享。雖然我市也通過釋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簡報》的形式不斷向各部門和社會通報疫情資訊,但主要還侷限在工作督促和危機意識宣傳作用上,真正的資訊共享還遠達不到。資訊溝通不暢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各部門和防疫機構之間資訊不對稱,導致對公共衛生資訊的處理效率並不高,及時掌握疫情動態、採取防控措施也就無從談起,這種現象在疫情爆發前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如疫情爆發前期推送與我市有關的預警資訊每天約有 條,但受到相關部門重視並及時處理的只有一半左右。

(五)基層防控力量薄弱,健康宣傳重視不夠。一是社群管理行政化制約作用的發揮。社群往往被視為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的行政末梢和治理樞紐,這使得政府的防控重心不斷向社群下沉,社群幹部、社群工作者既要承擔起宣傳、排查、彙總、協調、消毒等防控任務,又要兼任資訊員、安全員、採購員、聯絡員等管理職責,任務極其繁重。即便如此,各級各部門為體現“一抓到底”,反覆讓社群填表格、報資料,“表格抗疫”等形式主義做法,消耗了社群幹部大量的精力。除外,各級督察組也十分重視社群防控工作,加大巡查力度。但有的社群工作者反映,督察工作重心本應落在疫情防控,而有時,社群工作人員這邊正忙著為居民送菜送藥,那邊督察人員電話打進來要社群工作人員背防控工作應知應會內容,戳傷了社群幹部的積極性。二是廣大群眾對疾病預防與衛生保健的重視程度和自我防範意識還不夠,缺乏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知識和能力,衛生環境整治未建立常態化機制,“重治療、輕預防”以及不良的衛生和生活習慣還普遍存在。新聞媒體重視重大傳染病流行等公共衛生事件的集中報道,日常宣傳衛生健康知識力度不夠。

(六)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問題矛盾亟待解決。一是激勵政策不盡合理。按照《關於落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經費保障政策的通知》(閩財社〔2020〕4號)等上級檔案要求,對援鄂一線醫務人員、直接參與疫情防控的其他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發放補助。上級對疫情防控補貼及衛生防疫津貼標準和範圍界定模糊,導致大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間參與防控在班在崗醫務人員拿不到任何補助,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二是疫情影響醫院執行困難。受居家隔離的影響,各醫院普遍面臨著患者數量大幅減少,住院收入、門診收入同比大幅下降,防疫支出大幅增加的情況。多數醫護人員的績效收入也因此大幅減少,許多人的績效、獎金被取消,而防疫方面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到了5月後,醫院患者人數基本恢復往期水準,但仍然存在有部分醫護人員尚未恢復正常收入水平的情況。三是善後問題亟待解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多數行業復工復產大多深受影響。如我市為貫徹全國人大和省人大關於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決定》,對全市野生動物養殖場開展退養轉產。據瞭解,我市現有各類野生動物養殖場120家,其中以食用為目的養殖場(食用類)共涉及動物29種、總存欄數約萬隻,從業人員較多,約 人。目前對於需要轉型調整的養殖企業相關配套的補償、處置、轉產政策措施尚未及時全面跟進和明確,很多養殖場處於賣不得、殺不得、必須養的尷尬局面,養殖戶面臨資金鍊斷裂、負債無力償還、飼料斷供等壓力,經濟損失較大,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四、對策和建議

在前期疫情防控中,我們積累了很多重要經驗,但也面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急迫情形,事後思之,驚心動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系統總結和全面反思並重,讓我們在每一次災難之後“變得更加聰明”,這是我們必須專心做好的一道題目。

(一)增強危機意識,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應急機制。一是提高思想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應急管理工作關乎國家安全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作為一項非常態的基礎性管理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持之以恆、常抓不懈。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新變化,如何有效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增強話語權、掌握主動權,是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新時代對黨領導能力和水平的一場“大考”。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須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和處置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則有備、未雨綢繆。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重要位置,層層壓實責任,將其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的工作來做。二是完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完善xxx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加強衛生健康部門與應急管理部門協同聯動,構建統一領導、權責匹配、權威高效的公共衛生大應急管理格局。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制度,建立全市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專家庫,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並建立定期修訂制度,細化事件分級標準,按照事件不同級別和規模,完善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等應對處置方案。優化防治結合、職責明確、銜接有序的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流程。

(二)完善財政保障機制,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一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將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分年度分系統對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條件,提高能力水平。做優做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尤其是加快武夷新區公共衛生中心(xxx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中心血站、應急物資儲備中心等)建設;推動各縣是疾控中心PCR實驗室的建設,提高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能力,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常態化反恐打好堅實的一步。進一步加強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和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防控和服務能力。二是建立業務經費保障機制。每年由財政和衛生健康部門根據公共衛生服務的需要,科學測算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給予全額保障。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加強對公共衛生部門服務的工作考核,完善內部激勵機制,逐步建立起適合公共衛生專業特點,又有利於調動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性的收入分配製度。建議對疾控部門每年核增兩個月工資總額的獎勵性激勵績效工資,並納入績效工資總額管理,促進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的落實。四是建立起檢查督辦機制,每年市政府組織對縣(市、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情況進行檢查考核,督辦工作進度,落實經費保障。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公共衛生人才特別是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建設,要在現有基礎上強化梯隊化體系構建,推動公共衛生“預防—控制—救治”各環節有機結合。一是科學核算人員編制,保證人員數量。按照《中央編辦、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印發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指導意見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4〕2號)檔案要求,建議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分階段逐步優化核定我市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編制,比照全國全省1.75人/萬比例配備專業人員。二是落實人才政策。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人才建設,2017年先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派發本土人才幹事創業活力二十條措施》和《關於加強xxx人才工作的十條措施》,今年又出臺了相關的人才政策,希望能夠根據人才政策和醫療衛生機構實際情況,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三是調整職稱高中初比例。疾控中心與所有醫療衛生單位一樣,屬於高層次人才密集型單位,且涉及的專業領域多,多領域的骨幹至少必須是高階職稱人才,根據《關於印發福建省疾控中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閩醫改組〔2019年〕1號)及三明等兄弟設區市的綜合改革試點方案,調整優化專業技術崗位比例標準,高、中、初崗位結構比例由2:4:4調整為3.8:3.2:3,以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他們幹事創業,促進疾控事業的進步發展。四是充實力量。適當降低人才聘用門檻,衛健部門爭取閩北衛校委培的公共衛生和鄉村醫生專業本土人才能夠通過應聘上崗。推動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試點建設,實現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考核等統一管理。五是拓寬培訓渠道。拓展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建立完善基層人才進修培訓制度,鼓勵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每年選派一定數量醫務人員到省內外知名醫院進修,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人員規範化培訓,逐步解決衛生技術人員老齡化,人才斷層等問題。

(四)堅持“平戰結合”,提升應急保障能力。一是完善平戰結合機制。建立公共衛生應急培訓、應急演練。統籌全市醫療資源,提升應急救治能力和效率,繼續推進市傳染病醫院專案建設。加快公共衛生實驗室檢測網路建設,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機構、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聯動協同機制。二是完善快速響應機制。進一步完善疫情資訊收集、監測上報和預警機制,強化第一時間調查核實和先期控制措施落實,邊調查邊處置邊控制。持續強化疾病防控培訓,完善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提升處置能力。三是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完善全市公共衛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壓實成員單位職責,加強基層疫情防控能力建設,建立屬地網格化防控管理機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四是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各地按照統一規劃、分級儲備的原則,制定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和標準,合理確定物資儲備種類、方式和數量。統籌建設公共衛生專業物資儲備庫,形成覆蓋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物資保障和儲備體系。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管理排程系統,提高應急物資的緊急排程能力。健全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的財政補償政策,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商業儲備,建立區域間應急物資餘缺調劑和聯運工作機制。健全救災物五是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加強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進一步加強縣級綜合性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建設,做好第四醫院二期專案建設,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儲備能力,確保應急狀態下能力啟動傳染病病房應對傳染病人的救治需要,提升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六是建立隔離安置協調機制。各縣市要充分有效用好社會資源,根據遠離人群、設施齊全的要求,選定一批定點賓館酒店作為集中隔離安置點,不定期開展演練,提高響應能力。同時建議實施分片安置機制,將全市十縣市分成東、南、西三片,每片選居中縣市的隔離點來集中收容周邊的密接和疑是人員,避免了一地因一兩個人住一座賓館,十幾個專業人員陪護的浪費現象。

(五)充實基層力量,加大宣傳教育。一要加強社群工作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群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這次疫情期間,廣大社群工作者挺身一線,無私奉獻,不斷築牢著疫情防控的“社群防線”,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各地積極落實對社群工作者關心關愛措施,如上海市就制定了具體舉措,從落實補助、職業傷害保障、發展激勵、減負減壓等8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對社群工作者的關心關愛。對一線社群工作者給予適當工作補助;對錶現突出的一線社群工作者,優先納入下屆居(村)“兩委”換屆推薦人選;在公務員招錄或事業單位招聘,以及社群工作者崗位晉升時,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對長時間高負荷工作人員安排強制休息;實施面向高校畢業生專項招錄社群工作者計劃,加強社群工作者力量配備等等。建議我市以落實對社群工作者的關心關愛為契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具體舉措,加強社群工作者培訓,提升職業化素養;提高薪酬待遇,加大激勵力度;完善考核考評機制,提高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責任擔當。二是加強公民公共衛生應急教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臺、閩北日報、大武夷新聞、電信、移動、聯通、微信、微博等平臺,加大對全社會公共衛生知識、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公共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倡導新的公共衛生理念。在機關、學校、社群、企業、鄉村大力開展健康科普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衛生保健意識和公共衛生道德水平,積極倡導健康文明、安全衛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努力營造有利於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提升社會民眾的公共衛生危機意識和基本自我防護能力,可以通過在中國小課本中加入有關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防護的知識,從“娃娃抓起”,普及公共衛生防護常識,同時利用電視、網路、報刊等方式全方位宣傳公共衛生知識。三是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紮實推進健康xx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改善人居環境,繼續推進廁所革命,開展健康支援性環境建設,建立衛生城鎮(村鎮)、健康社群、健康村鎮、健康城市,推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