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專題心得體會>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多篇】

專題心得體會 閲讀(1.4W)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多篇】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一

11月3日20時43分,伴隨着轟鳴巨響,長征五號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騰空而起。記者連線現場羣眾和航天工作人員,記錄下火箭升空的特殊瞬間,以及航天人慶功的喜悦時刻。

20時43分,當現場廣播喊出“50秒倒計時”時,儘管站在3公里外,盧先生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朋友一起大聲歡呼。

“看到一個巨大的火球緩緩升空,直入雲層。”盧先生告訴記者,在現場的人們都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精彩的一刻,直至1分鐘後,長征五號消失於視野中,“以往在電視上看火箭發射,比較冷靜,今天親臨現場,大家一起鼓掌歡呼,真是太激動了。”

對航天人而言,這種成功的喜悦更是彌足珍貴。在“大火箭”成功發射當夜,海南文昌發射中心舉行了慶功會。慶功會上有一個特殊紀念環節,青年歌唱家譚晶演唱了一首名為《飛天利箭》的歌曲,為航天工作者獻禮。譚晶在現場表示,作為科學家的家屬,這一刻她格外自豪。她希望用歌聲,向孜孜不倦的航天人致敬。

參加慶功會的“長五”首飛試驗隊員錢昌告訴記者,火箭升空他心情很激動,而這首《飛天利箭》更是激發了他的自豪感,“這首歌唱出我們年輕的航天人,不畏艱難,追逐飛天夢的浪漫氣息”。

電話中,他還給記者複述了幾句歌詞,“美麗星球留下了浪漫的雲煙,化成萬道霞光最美的心願”。

事實上,對這些航天人而言,他們浪漫的旅程才剛剛開始。航天專家表示,有了長征五號後,中國在空間站的建設上就有了得力的運載工具,從長遠來看,可能對中國的登月工程的意義重大。

未來,將由長征五號火箭執行發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以及探月和探測火星任務。北京認為,由軍方實施的太空計劃象徵着該國的進步,標誌着該國崛起中的全球地位。

中國的首台月球車於20xx年底發射,儘管受到機械故障困擾,但它還是遠遠超出了預期壽命。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國迄今只是在重複美國和蘇聯數十年前的活動。

值得驕傲的是其中,長征五號首次使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氫燃料,與液氧及液氧煤油燃料交替使用。

新聞結束來,可我還在不停地想起剛才火箭發射的畫面。盼望有一天,我能去太空旅遊,瞭解許多星系。看看太空的景色。這個夢想我一定會實現。

作為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集成了多項最新的航天技術,首次採用5米直徑箭體結構,首次使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氫液氧與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起飛方案,全新研製高可靠的控制系統,對我國運載火箭發展具有升級換代的里程碑意義。垂直轉運的順利完成,標誌着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目前,文昌航天發射場系統和測控通信系統已完成執行此次任務的相關準備工作。

未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把嫦娥五號、空間站,甚至火星探測器等送入太空。標誌着我國從航天大國邁進航天強國。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二

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是一種以苦為樂、不計名利、甘為人梯、忘我奉獻的精神境界,是一種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甘於為航天事業貢獻智慧、心血和力量的博大胸懷。正是依靠廣大航天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才鑄就了中華民族征服太空的一座座里程碑。

50多年來,幾代航天人不計得失、無怨無悔,為航天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聰明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書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湧現出許多可敬可佩的英雄模範。這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追求,廣大航天工作者甘做無名英雄,懷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嘔心瀝血,奮力拼搏,以實際行動兑現了“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莊嚴承諾;充分體現了航天人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就像擰螺絲一樣把自己擰在工作崗位上、擰在祖國的航天事業中,在平凡的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充分體現了航天人卧薪嚐膽、埋頭苦幹,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奮力開拓的遠見卓識。回首過去,航天人居安思危,刻苦鑽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夢、飛天攬月夢;着眼未來,集團公司通過大力實施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第二代衞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加大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努力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把航天事業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集團公司始終把提高載人航天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作為重中之重,進行周密細緻的規劃、科學嚴格的管理,以極其嚴肅、極端認真、極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程序,真正做到了嚴慎細實、有條不紊、精益求精、萬無一失。全體參研參試人員視質量如生命,以舉輕若重的態度做好每一項工作,以舉一反三的方式查找每一個隱患,以舉重若輕的自信應對每一次挑戰,用艱辛的付出換來了神舟飛天的連戰連捷。

載人航天工程涉及眾多技術領域,全國數千個單位、十幾萬科技大軍參與其中。正是依靠同舟共濟、團結協作,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歷史性突破。這既是在我國國情條件下發展航天事業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工程實踐中,各條戰線識大體、顧大局,團結一致,密切協作,形成了統一的決心、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行動。一是顧全大局。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確立工程“一盤棋”的思想,一切服從和服務於大局,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確保全局需要。二是勇挑重擔。載人航天工程技術複雜,規模宏大,協同單位廣泛,協作項目眾多,協作難度巨大,協作要求苛刻。所有單位和個人堅決服從工程研製的需要,勇挑重擔,哪裏有困難就戰鬥在哪裏。三是密切協作。總體設計與分系統之間、設計與工藝之間、老一代專家與年輕研製人員之間、研製第一線與保障服務之間團結一心,按照“有問題共同商討,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擔當”的協作原則,不分主輔,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四是大力協同。每一發火箭、每一艘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研製與發射成功,靠的都是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集體的奮鬥。各單位、各系統、各研製隊伍,不論前方後方,不論什麼崗位,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齊心協力,緊密配合,做到局部服從全局、部分服從整體、當前服從長遠。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三

20xx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從文昌發射中心101工位發射升空。這是中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標誌和里程碑。

長征五號大型火箭的出現,使中國運載火箭的運力比肩國際同類火箭——更具體地説,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中國老一代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力之最是長征二號F火箭的8.6噸,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之最是長征三號乙增強型的5.5噸。由於火箭運載能力不足,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只能委屈地設計為8噸級的航天器,而蘇聯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就是20噸級,美國更是使用土星五號火箭發射了80噸級的天空實驗室。至於靜止軌道通信衞星和深空探測器,中國同樣深受火箭運力不足的困擾,發射嫦娥三號的長征三號乙火箭不得不專門精心減重,壓榨每一分潛力。

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中國火箭運力不足的局面。具體地説,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目前包括兩種不同的型號:長征五號火箭和長征五號B火箭,前者是一種“二級半”的火箭,後者是一種“一級半”的火箭。所謂“半”指的是火箭的助推器,它們燃燒時間比中間的芯級短得多,所以被形象地稱為“半級”。

長征五號火箭起飛質量879噸,起飛推力1078噸,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這個運力不僅比現役的長征三號乙火箭高出兩倍多,也遠高於俄羅斯質子火箭的6.9噸、日本H-IIB火箭的8噸、美國宇宙神5火箭最大的8.9噸,以及歐空局阿里安5ECA火箭的10.5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九號火箭理論上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也僅有8.3噸,而設計運力更大的重型獵鷹火箭,恐怕要等到明年年中才能進行首次發射。目前,僅有美國重型德爾塔4火箭以14.2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運力比長征五號火箭略勝一籌。

目前的公開資料顯示,長征五號火箭直接奔月軌道的運載能力超過8.2噸,這個運力也僅次於重型德爾塔4火箭,可以發射8噸多的嫦娥五號探測器。至於火星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目前官方尚未公開相關數據,不過從20xx年火星繞落巡一體的探測器任務的論文推測,長征五號火箭的火星運力超過5噸,比美國獵鷹九號火箭4噸的火星轉移軌道運力高得多,也優於宇宙神5火箭和阿里安5火箭。

目前俄羅斯的質子號、美國的宇宙神5和德爾塔4火箭都有直接將衞星送入靜止軌道的能力,其中質子號火箭靜止軌道運力為3.25噸,宇宙神5火箭為3.9噸,重型德爾塔4火箭則高達6.75噸,歐空局的阿里安5火箭和日本的H-IIA/H-IIB火箭沒有直送靜止軌道的能力。長征五號火箭首飛中使用了遠征二號上面級,構成“三級半”的構型將衞星直接送入靜止軌道,直送靜止軌道的運力超過5.1噸,僅次於美國的重型德爾塔4火箭。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四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試用一個字概括3日成功首飛的中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那就是:大。

火箭芯級直徑5米,助推器直徑3.35米,全箭長56.97米。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算了算:起飛重量869噸,是中國現役兩款明星“長征二號F”和“長征三號乙”之和;推進劑重量、儲箱焊縫長度,也是這兩者之和。

火箭擁有“大心臟”,助推級為8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是中國單管推力最大的新型動力裝置。再加上1台50噸氫氧發動機和1台9噸級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運載能力較現有的提高了兩倍多,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

放眼全球,“長征五號”是亞洲低温火箭中直徑最大、發動機數量最多的火箭,其運載能力與美國現役最大型運載火箭“德爾塔—4”、俄羅斯質子號、歐空局“阿里安—5”等旗鼓相當。

與這枚“大火箭”所配套的設施也多是“大”的。

比如活動發射平台,規模創國內新高:發射平台高近70米,是此前最大發射平台的9倍;台體上表面積逾6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半籃球場。

再如“大火箭”低温加註系統,1萬多米的低温管路、3萬多米的供氣管路,規模創亞洲之最。

“長征五號”誕生在總面積達2平方千米的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為了火箭模態試驗,那裏新建了93米高的全箭振動塔,規模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與之相伴,研製難度、研製工作量、保障條件建設難度等也是前所未有的“大”。“長征五號”共計突破12大類247項新技術,累計開展7000餘次、1000餘項地面試驗。

“新技術比例幾乎達到100%,這意味着火箭研製風險也在增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説,他感到壓力巨大,但“你要實現運載火箭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只能採用全新技術”。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實現“大”目標:大幅提升中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支撐中國由航天大國邁進航天強國。

航天人常説: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仰望更廣闊的星空,以“靈巧”著稱的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力竭”,新一代“長征家族”接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仍然記得,中美建交後,美方贈送給中國約1克重的月壤。“再過一年,我們中國人將用自己的雙手從月球上取回不只是1克的樣本。”他説。

根據計劃,“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中國探月三期、載人空間站、火星探測等重大專項任務。

龍樂豪指的是將在2017年下半年發射的“嫦娥五號”。他腦海中的想法更“大膽”:載人登月。“如果分三次發射‘長征五號’,進行兩次交會對接,也能把航天員送上月球,再把他安全地接回來”。他興致勃勃地説。

“長征五號”還可以用於不同地球軌道大型載荷及其它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同時為重型火箭研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欒恩傑説,目前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等紛紛開展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逾百噸的重型火箭的研製,這已成為火箭技術大勢所趨。

“在這場比賽中衡量的是相對值,如果我們不發展,就等於落後。”欒恩傑呼籲當代航天人“一定再走長征路,攻關重型火箭”。根據構想,未來重型火箭的助推器直徑5米,“長征五號”成功首飛相當於已有現成的助推器,奠定了技術基礎。

征途仍在星辰大海,“長征五號”在中國航天發展的多方面開疆拓土,中國人已步入“大航天時代”。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五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於今天早晨7點30分28秒從大漠深處發射,7時49分,神舟十一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送上太空。繼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之後,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將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 開啟了我國時間最長的載人太空飛行旅程。

在賀電中指出:“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將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開展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這一空間技術領域的重大進展,不但是科學上實質性的進步,也是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科技實力提升的體現。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祕的序幕。從“兩彈一星”到神舟號飛船,從“東方紅”到“嫦娥”飛天,從無人飛行到太空駐留……這一切,都見證着中國航天事業在不斷騰飛和跨越。

在今年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1999年“神舟一號”繞地球14圈並安全重返地球,20xx年間航天人不懈奮鬥、開拓創新, 20xx年神舟十一號將2名航天員成功送上太空,中國航天史上立起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航天精神代代傳承,航天夢想越來越近,國人為之歡欣鼓舞。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六

長征五號3日成功首飛,開啟了我國深空探測的新時代。作為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擁有強大的“中國芯”,其動力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自主研製。

長征五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按計劃,20xx年嫦娥五號落月採樣返回、20xx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xx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征五號來實現。

從20xx年立項至今,長征五號衝刺了20xx年。但是,從提出論證到如今,長征五號整整走了30年,可謂30年磨一“箭”。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國際航空發展方向,結合我國當時的技術基礎,提出了發展大火箭的設想。從那時起,中國開啟了大火箭的漫漫征途。

1986年,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我國開始了論證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

1995年,我國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方案論證以及液氧煤油與氫氧兩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

20xx年,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立項研製。

20xx年,50噸級液氫液氧發動機立項研製。

20xx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長征五號立項研製,從此開始長達20xx年的攻堅磨礪。

航天科技一院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告訴記者,僅就火箭捆綁結構而言,由於長征五號火箭芯級推力每個捆綁點高達330噸,比以往的中型火箭增加了3倍多,這就意味着大火箭必須採取全新的設計。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設計人員,進行了上千次的結構模型分析和優化,歷時數年終於完成了“大推力捆綁結構設計”,實現了我國火箭結構設計史上的重大突破。

5米直徑大型箭體結構為我國運載火箭首次採用,是火箭實現運載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礎,無論是設計、製造還是試驗,難度都極大。據科研人員介紹,僅新型貯箱的焊縫就有近2公里長,是長征二號和長征三號兩種火箭的總和。這2公里的焊縫,可謂是長征五號集夢想與艱難於一體的攻關之旅的生動寫照。

作為中國大運載時代的“開拓者”、深空探測的“主力軍”,長征五號開啟的未來將會更加精彩。展望發展前景,欒恩傑院士充滿信心。他設想:有了大火箭,中國將來還可以建設太空望遠鏡、太空發電站等設施。長征五號執行“一箭多星”式發射任務的能力更強,未來構建全球定位系統、全球通信系統等,所花費的時間將大幅縮短。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七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成功,中國從此擁有大型運載火箭,標誌着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進入大火箭俱樂部,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據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介紹,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實現了我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採用5米直徑芯級,捆綁4枚3.35米直徑助推器,全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的運載能力,比現役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長征五號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填補了我國大推力無毒無污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首次採用芯一級2台50噸級氫氧發動機與4枚助推器各2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組合起飛方案,10台發動機同時點火,起飛推力達1060噸,實現了我國異型發動機起飛技術的重大突破。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八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脱穎而出,一項項國際宇航界的技術難題相繼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從神五到神七,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三次飛天、三大跨越。我國航天事業在改革中騰飛,在創新中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生動印證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事業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截至20xx年10月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11次發射。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發射了106次,發射了109顆衞星和7艘飛船。自1996年以來,長征火箭已連續69次發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載人航天工程先後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飛船推進、返回和再入技術,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20餘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xx年9月28日,隨着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平安返回,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祕的時代,標誌着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這是繼人造地球衞星發射、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衞星,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通信、氣象預報、國土普查、海洋觀測、導航定位、防災減災、遠程教育、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製的,有近20xx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衞星通信、衞星導航、衞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航天科技更成為我國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幟。199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衞星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自此,中國航天人成功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20xx年,我國首次以火箭、衞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尼日利亞成功發射通訊衞星一號並在軌交付,中國航天實現了衞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顆整星出口衞星委內瑞拉通訊衞星於10月30日發射,第三顆出口衞星巴基斯坦衞星項目也已正式簽約。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於國際商業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衞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進行了29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35顆商業衞星。

長征五號首發成功心得體會 篇九

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的太空部門,是目前中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最重大戰略意義的行業之一;中國太空事業的建設者們,以他們的奉獻、創新和輝煌的成就,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采。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國內各行業中投入和產出比率最高的行業之一,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具有頭等的戰略重要性,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航天部門多年來始終保持着中國革命的精神:以大局為重、艱苦奮鬥、發憤圖強、最終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中國航天工業志存高遠,奮發圖強和廉潔報國的行業風貌,應該成為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財富,中國航天人的精神應該像過去的大慶精神一樣,成為中國現代的進程中所有行業的楷模。

中國航天事業所創造的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不竭的物質和精神寶藏。

航空航天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還廣泛應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察、資源調查、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航天技術直接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眾多領域,衞星通信、衞星廣播與電視、衞星氣象預報、衞星導航、衞星資源勘查、災害預報和環境監測等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科學探測衞星、天文觀測衞星和科學實驗衞星的應用,拓展了人類的視野,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更新了人類對地球空間、太陽系和整個宇宙的認識,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學科。

航天器為人類創造了一個具有眾多特殊環境的實驗平台,開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強輻射太空環境中新材料、生物製品和新工藝的綜合研究。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識,弘揚航空航天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發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對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激勵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精神都會發揮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