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書筆記>

教師讀書筆記《冬去春又來》

讀書筆記 閲讀(1.28W)

第一篇:教師讀書筆記《冬去春又來》

教師讀書筆記《冬去春又來》

最近,我閲讀了鐵皮鼓老師的《《冬去春又來》成長日記,細細品味,獲益良多。

隨着鐵皮鼓老師的日記我彷彿又走進了校園,走進了一位班主任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這本書記錄了鐵皮鼓老師在成都市鹽道街中學外語學校(一所私立學校)一學期工作的經歷,從某中意義上來説,這是一個班級一學期的歷史,也是他個人一學期的工作記錄。

鐵皮鼓老師與他們班上的許多學生不斷地談話,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交流,在面對這些學生的時候,他第一次開始有了一種研究的眼光。學生童心的保持,個性的發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教育。但這種教育,不應該是教師的居高臨下與學生的俯首帖耳,而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在我看來,鐵皮鼓老師的班主任工作實踐,正是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鐵皮鼓老師的班主任工作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他在努力探索的是一種“尊重與引領”的師生關係,即尊重學生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引領的責任。我相信他對學生的精神感染一定會在學生未來的人生歷程中顯示出積極的影響。

讀着鐵皮鼓老師的這本日記,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我的班主任工作,雖然他工作在中學而我在國小,在許多方面是有共通之處的,他是值得我學習的。也許你不一定能夠從書中找到什麼“拿來就可以用的技巧”,但你一定能夠因這位班主任的探索而受到啟發,甚至心靈的震動。

鐵皮鼓老師在書中寫了一封《給讀書會的同學》的信給我提了個醒:好久沒好好讀書了。我覺得他説的很有道理,的確“讀書需要堅持,而且是長期不斷的堅持。選擇讀書其實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選擇讀是其實就是利用每天半小時的時間來為我們的心靈爭得空間,使它不會過早地乾涸。”

從鐵皮鼓老師的成長故事中,還讓我意識到:教師的寫作對於教師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鐵皮鼓老師説他和其他教師對於學生的愛是一樣的,對於教師的執着是一樣的,所遇到的困惑是一樣的,所感受到的幸福是一樣的。如果硬要説他和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話,那就是他對體現教育的愛、執着、困惑、幸福的故事進行了些思考,並把它們一點一滴地記載了下來,還寫成了書。

教師成長為什麼需要寫作?有一名加拿大學者在其書中是這樣論述的:寫作即思考和行動的調和。寫作是將思維成果躍然紙上。寫作不僅僅是單純的寫作,它必然伴隨着實踐、閲讀與思考。它與實踐相隨,與閲讀同行,與思考為伴。如果我們常常抽出一些時間來寫下教育的點滴,我想這將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我作為一名已經工作三年多的年輕教師,也許和剛剛工作的新教師相比已經不算是“新教師”。但是《新教師成長日記》的編者給“新教師”的定義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新教師”不僅僅侷限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更指不守舊,不固守常規的教師,將“新教師”與一般教師區別開來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們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滿足現狀,一直充滿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如今,不斷地反思對於我們年輕教師來説也非常重要。李鎮西老師曾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話概括“反思型教師”的特點:帶着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這裏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審視、推敲、質疑、肯定、追問……“反思型教師”之“反思”決不僅僅是想,要有做、讀、寫。體現於日常生活中,便是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

讓我們樂於讀書,勤於寫作,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新教師”吧!

第二篇:冬去春又來

工作總結

開頭:冬去春又來,年華似流水。一日難再晨,歲月不待人。時間好似河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趕少年!時間就就像打狗的肉包子,猛然回頭,才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好遠。時光的步伐這就麼無情的,無聲無息的走過了一輪冬夏春秋!看日出日落,雲捲雲舒,已物是人非!聽潮漲潮落,花謝花開,已人去樓空!頓時,我感悟到人這一生其實可短暫了:電腦一關一開,一天就過去了,電腦一關不開,合同到期了。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生就這麼完了!所以現在讓我倍感時間的珍貴!09年即將告別。10年的腳步聲也越來越近了!回望過去的一年讓我感受頗多,歡笑和淚水交織,成功與失敗共存!忙碌是一種幸福,讓我們沒有時間體會痛苦,奔波是一種快樂,讓我們真實的享受生活,疲憊是一種享受,讓我們無暇空虛!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工作!相信把不忙不閒的工作做的出色,把不鹹不淡的生活過的精彩!把一切平凡的工作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作對即不簡單!以下讓我穿過時空隧道,回望一下這一年來的工作歷程!

中間:寫自己一年來的工作內容,收穫,工作心得,心裏感想!及第二年的計劃!

結尾:過去的總歸是過去,人更好的還是要面對將來!淡忘昨天,珍惜今天,嚮往明天!面對過去的一切,有得有失,有喜有悲,我想我更應該做到的是:得之泰然,失之坦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想面對未來!做為一名工人,其天職就是幹活!幹活,幹活,只有幹了才能活.要想活的好,就的活幹好!光想活得好,只想不幹活,沒門!我相信有實力,才有魅力。只有專業,才能卓越!在富士康這樣的大家庭,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不求盡善盡美,但求無愧我心!昂不愧於天,伏不愧於地!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過去不等於未來,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即將得到更好的!我相信:我要成功,我能成功,我一定會成功!

第三篇:讀《冬去春又來》有感

讀《冬去春又來》有感

最近讀了鐵皮鼓魏智淵著教育家李鎮西主編的《冬去春又來》,深為這個1973年生於陝西乾縣的年輕人折服。魏老師18歲畢業於乾縣師範學校,後在陝西教育學院進修。起點並不高的他硬是憑着一股韌性和鑽勁闖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東去春又來》是他2014年9月到成都鹽道街中學外語學校投身新教育實驗的日誌式作品。

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感受。在書中,我注意到了鐵皮鼓老師筆下的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生存狀況,透過他的描述和學生的隨筆作文,讓我深切的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的老師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成長呢?簡單的説教絕對是沒用的,嚴格的紀律要求是否真的可行呢?要怎樣的教育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並使之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又由行動而內化為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呢?在閲讀的過程中,我仍不自覺的與鐵皮鼓老師發起對話,在書中寫下自己的感受和對當前事件的看法。是什麼力量在鼓勵支持着我這麼做呢?想必是鐵皮鼓老師在文中營造了一種真誠與信賴的氛圍,讓無知而虛妄的我變得無所顧忌,班門弄斧也在所不辭,更是一顆真誠的心引發另一顆真誠的心的強烈共鳴,不怕自己稚嫩的思考招來無端的嘲笑。

教師生活不論在哪都是枯燥而艱辛的甚至有時是無奈的,鐵皮鼓是全力以赴的。事實上班級管理以及學校的瑣事佔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他幾乎是家裏的甩手掌櫃;鐵皮鼓是無奈的,班級成績有時也會落後於同年級其他班;鐵皮鼓是悲壯的,他既在以自己的思想、人格努力影響學生,又在用最傳統最原始的手段(如教室後玻璃窗盯、重複學生早已爛熟於心的道理)管理學生。鐵皮鼓是古今愛崗敬業教師的縮影。他的成功在於他的教學理論探索。日常繁瑣的教學滋養了他的思想,磨練了他的精神意志。而讀書與思考給他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使他的生活不僅精神充實而且物質走向富裕。一個教師若不能通過思考探究提升自己的職業境界,若不能在批判和創造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那他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他是愧對自己日復一日的默默付出,也愧對教師這份獨特的關乎人的職業的。當班主任就該像鐵皮鼓老師一樣,認真學習其他教師班級管理經驗,同時也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批判性的思考,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比如,鐵皮鼓老師用心向優秀的班主任李鎮西老師學習,李鎮西老師倡導

“教育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即教育者要相信學生的本性是善良的,我們的教育就要讓他們回到本性,回覆人之初的純潔純真。教育者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有三件利器:一是感動,二是不斷地樹立道德楷模,三是集體教育。鐵皮鼓老師對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方法比較欣賞,也願意多向李老師學習。可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問。他認為這種教育潛藏着一種危險,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來説被同化了、統一了,其次對於這種道德法則進行重新審察,也會發現這種道德從很大意義上被純潔化了。所以他經過深思熟慮,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班主任的核心是民主,是建立規則,而不是簡單地強調走進心靈。”試想:如果不是一位真正的研究型的教師,對於李鎮西老師這樣的教育名家的觀點,怎麼會敢質疑並且得出自己的觀點呢?對於別人的教育觀點,在教育實踐中可以嘗試着去應用,但是絕對不是全盤照抄照搬,在管理班級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因為學生在不斷變化,管理方法也應該不斷更新,以適應不同學生、不同的教育,只有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當班主任寫教育日誌就該像鐵皮鼓老師這樣真實地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真實地將自己的優點、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做以記錄,真實的教育生活更值得回味!鐵皮鼓老師的日記中,有他做班主任工作時的一些無奈,有他對一些問題學生產生的些許失落,也有他對自己的工作前景的彷徨。讀到最後,我在書中寫下了這樣的批註。----“我強烈的感受到魏老師的專業成長,是建立在真誠勇敢的面對自我,建立在專業閲讀的引導下深刻的反思自省之上的。”他毫不掩飾,毫不雕琢的“原生態”工作場景和與學生的思想衝突而引發的焦慮、無奈、傷感,深深的感染者我。閲讀的過程彷彿在和一個善良的、高尚的、真誠、沒有絲毫虛假的靈魂在交流。我想,魏老師的人格魅力或許就在於此吧!他與學生間的矛盾、隔閡最終都得以化解,是因為他帶着一方寶劍——對年輕生命虔誠的敬畏。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值得信賴一生的人生導師,這不僅僅在於他有着淵博的知識,深刻的思想,更在於他勇於自省,勇於衝破精神束縛的決心和信心。”在他的日記裏,我讀懂了:“教師不是聖人,也不是完人,我們對學生適當地寬容和理解的同時,對於教師羣體本身來説也需要多一些理解!”

第四篇:《春宴》讀書筆記

好多年不看安妮寶貝、郭敬明一類人的書了。終於強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種精力掏空的疲憊感,睏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

十幾歲的我特喜歡這一類書,尤其喜歡它的歸類:青春疼痛系列。這類故事總是簡單着深深的哀傷,倒不是喜歡故事情節,而是時不時的總能被書中的情緒感染,並從中找到隻言片語填補欲説還休的心情。於是,十幾歲的我居然可以在個性簽名欄寫上:心是一種突兀的組合,一部分始終是孩童的頑固核心,從未生長。一部分則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蒼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於是,從此,我深信身體裏有一個蒼老的靈魂,但從生理上看我還是個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卻常常能得出自以為深刻的哲理,並感歎因為趨利避害的本性,我們最終與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少年時的我總是快樂並哀傷着。直至長大,我才清楚,快樂是本性,哀傷是某種強加的情緒,我們終究是被誤了。

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期的國中、高中,熱衷於這系類書那清冷、哀傷、倔強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註定、支離破碎、顛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裏的痛擊。然後受影響頗深的我們總是試圖成為一個有槓桿的人,做事稜稜角角,有所依據,而不是被人羣和集體的概念暴力所摧毀,不熱衷武裝表象及形式,試圖獲得認同。但畢竟我們接受着社會的教育,我們需要集體。所以,我們漠視認同,並同樣漠視不認同。看,我們是多麼的矛盾!我們本該持有一種清晰而堅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現在的我們是一個混沌的生靈,白天正常,夜晚變異,在這種混亂交替中疲憊不堪。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兩三,卻總自認為是一個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傷,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們本來就那麼不理解自己。

我們追求純粹的愛,但卻認為愛只是一種祈禱和幻想。愛不起實際作用,也沒有生活中妥協和維護的功效。愛最終成為一面鏡子,只用來辨析真實自我,愛讓現實無處可避,凸顯出任何幻想和藉口都無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數人至今單身,並埋怨找不到對的人,是真沒對的人,還是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大錯誤!長大後雖然明白純粹的愛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但我們已經陷入死衚衕!

日漸長大,見的事情多了,開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為我們擬造的虛妄和扯淡。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也不會像小説中那麼好。不是你性格遺世獨立就會才華橫溢,遇上有錢人愛上你並拯救你。不是悲觀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裏教書十年,然後世外高人般生活。我們面對的是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為五斗米折腰才是屢見不鮮的真相。

但在骨頭深處,某種悲傷已經根深蒂固。説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類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動了我邊緣性的人格障礙並不過分,我們都有輕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對妹妹看這一系列的書,真想文藝,看看《加菲貓》、《小王子》等更比此類書有益得多。

第五篇:朱自清《春》讀書筆記

朱自清《春》讀書筆記

胡道誠媽媽

春天是一個讓我們煥然一新的季節,也是一個讓作家們文思泉湧的季節。

在描寫春天的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讓我立刻感覺到了春天生氣勃勃的氣息,眼前呈現了一幅鳥語花香的圖畫。

讀到“吹面不寒楊柳風”時,我感覺到風是多麼的温柔,彷彿空氣中還飄着清新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仙境般的春光裏,一定愜意極了。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着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着輕風流水應和着”這就像在童話世界裏似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滿心歡喜的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開始。

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人們工作着、奮鬥着,讓我們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美好的生活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