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關於《老人與海》讀後感新版多篇

讀後感 閲讀(1.09W)

關於《老人與海》讀後感新版多篇

《老人與海》這部經典著作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老人與大海搏鬥的故事,讓人在看過之後激動不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老人與海》讀後感最新10篇,歡迎大家閲讀分享借鑑。

《老人與海》讀後感1

故事真的非常的簡單。一個八十四天都沒有捕獲到一條魚的可憐的老漁夫,在大海中經歷了三天的奮勇拼搏,忍受了三天的孤獨痛苦後,仍然只是帶回來一條大馬哈魚的骨頭。

海明威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塑造了一個沒有成功的老人,同時塑造了一個在生活的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不屈形象。

在書中,老人其實是人類的化身。海則是象徵被人類征服的一切。在這個故事中詮釋了人活着應有的品格,和人活着是為了什麼。那就是:成功並不是一條大馬哈魚可以證明的。人應該是樂觀的,不屈服的對待一切;人應該是有耐性的,一切的諸如貧窮、飢餓、戰爭都會過去,面對困難永不言敗;做到了這些,我們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這部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的小説,通過這個孤獨又堅強的老漁夫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告訴了我們生命有多強大,告訴了我們心該有多寬。

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屈服,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鬥爭。成功與否不是我們唯一的追求,而一棵永不言敗的心才是更加可貴的品質。

《老人與海》讀後感2

我讀完了《老人與海》這本小説,滿心便是對老人那種永不言敗、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所折服、所震顫。因為老人那樸實的形象,因為老人是那可敬的勞動者。

文中介紹了一位老人常年獨自一人在海上打魚。那一天,他釣到了一條大魚,這使他滿心愉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遇到了鯊魚,老人使出渾身解數與鯊魚拼搏,鯊魚把能吃的魚肉都吃了,結果那條大魚被鯊魚吃的還只剩下不到一半,老人就把那條魚拉會家裏。

書讀完了,讓我感動的是老人那一句普通的話語:“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從這句普通的話可以透出老人是沒有被任何困難所壓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磨難做不能退縮的戰爭。老人是那樣的'樸實無華,他並沒有抱怨上帝對他如此的不公,只是用自己剩下的光陰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打一條大魚。這次他成功了,他終於成功的打到了一條大魚!這條大魚來得是多麼不容易呀!是老人經過千辛萬苦才拖回家來的。

讀完了這篇小説,我們能看到作者再這個故事上做了細緻的描寫,可以更能體現出老人那蒼老的樣子,更能體現出一個老人那永不言敗的精神,從故事的開始貫穿到故事的結尾。因為老人的這種精神都在感動並激勵我們讀者要像老人桑提阿果爺爺這一位普通有可敬的勞動者學習。

《老人與海》讀後感3

輕輕合上這本《老人與海》,不禁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隨着這書飄到那波濤洶湧的大海。這本書,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麪對生活的勇氣;這主人公(聖地亞哥),使我明白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屈服,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鬥爭。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作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儘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但是他這種堅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在別人眼裏是失敗的,但是實際上他是成功的。

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他將成為經歷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倡導。

古時的愚公移山,他明知開山絕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仍堅持帶領子孫後代來開山。終於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這幾座山。還有“水滴石穿”,“鐵杵成針”,“冰凍三尺”等等,不都意味着“有志者,事競成”嗎?

《老人與海》中有句名言:“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

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困難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回想自己,每當碰到一點點困難就不耐煩,當失敗時就好比瀉了氣的皮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考試的失敗而失落,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許會因為朋友的背棄而傷心,自暴自棄。但是,自從我讀了《老人與海》後,想想來漁夫,再想想自己,就覺得自己碰到的不是問題。同學們,人生誰沒有失敗過,最重要的是在失敗過後重新勇敢的站起來,積極的去面對,去尋找失敗的根本原因,並改正。

“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戰,堅信成功將不再遙遠。“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當我們碰到困難而灰心喪氣時,一定要堅持,古人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滿懷信心的去迎接挑戰。因為我相信成功永遠屬於我們自己!今後,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我要感謝這本書,感謝它讓我學到了那麼多知識,感謝它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道理,感謝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使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人與海》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這本書。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説家,9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説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給我啟發很深。

這本書的內容是:從前古巴有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他已經八十多天沒有打到魚了。這天他決定去很遠的地方打魚,於是,他還沒有等天亮就划着小船去打魚了。幸運的是他看到一條十分罕見的“怪獸”——兩米長的馬林魚。老漁夫立即拿起船上的繩子套住馬林魚,可魚大勁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最終馬林魚因疲憊不堪死了。老漁夫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然後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將馬林魚拖到船頭。正當老漁夫沾沾自喜時災難又降臨在他的頭上:一羣兇狠的鯊魚正侵略着他的“戰利品”。老漁夫立即拿起魚叉跟鯊魚做殊死搏鬥,可最終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漁夫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了。

雖然老漁夫最終還是輸,但他這種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永遠感動並激勵着我。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説“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我相信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老人與海》讀後感5

見識過“富貴”的人,領悟了人對於災難的承受力。即便從家財萬貫、百畝良田到窮困潦倒、食不果腹,也難以令“富貴”在艱難面前停下。到後來,他的親人一個個逝去,最終只剩下他與老黃牛,也不曾對不幸埋怨過什麼。如果説,這樣一個故事可以我們明白“承受”,那麼《老人與海》則可以讓我們戰勝!

老人與海,本就是渺小與龐大的對比,然而老人卻從未怕過、怨過、恨過。瞧過“魯濱遜”機智的人,都明白孤獨的可怕,獨自一人應對生存的艱難。而將一切更為殘忍的遭遇放在一個老人身上的時候,其映射出的感受便不言而喻了。他航海八十多天,一無所獲,看着豐收的同伴,聽聞他們的譏笑,卻毫不在意。沒錯,他是樂觀的,這樂觀不僅僅在於以後可能產生的“收穫”,而是他對蒼天、對浩海、對星空的不懼。是的,“擁有”在他眼裏不那麼重要,他所追求的就是搏鬥,無論對方是大馬林魚還是鯊魚,無論是手抽筋還是幾天幾夜的煎熬,他所需要的就是搏鬥。以此來證明自己,不畏年老、不畏磨難、不畏天地給予的一切創傷。

海明威是個很厲害的人,他將人們對苦難的應對方式描寫的淋漓盡致。但人終究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在遇到苦難時,人們會想起自己最想見的人,會突然有很多想對對方説的話。然而,當週圍空無一物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了,想想也罷、説説也好,只要不服老,不認輸,也就沒什麼幹不成的。

老人象徵着柔弱、無力、滄桑。而比他小船還長的大馬林魚自然是天賜的幸運,它一直潛在水裏,老人不知道它有多大,它什麼時候會浮上來,它是否會逃跑?而將它抓住又能得到什麼?在這一切未知的前提下,他緊緊抓着魚竿,拼命的祈禱,想讓這大魚跳起來,跳起來它就死了,又祈禱它千萬別下潛,下潛它就跑了。更可惡的是,該死的雙手隨時會抽筋,之前堅持了一次,如果抽筋還來,那老人只有割斷魚線了。

最終,老人經過了幾天的奮戰,拖着疲憊的身軀把它抓住了。那條大馬林魚比他的船還長,老人只得將它跟船綁在一起,想着回去以後的巨大收穫。“好事兒不能説出來,説出來就不會實現了。”這位暮年老者,攜着疲憊的身軀和隨時會抽筋的雙手,又遭遇到鯊魚。同時也證明了“禍不單行”,鯊魚不是一條,更不是兩條,是一羣!奄奄一息的大馬林魚狂搖着尾巴,它敗給了老人卻不肯敗給鯊魚,直到大馬林魚被啃掉半巨身軀,依舊在殘喘着。老人拼了命地保護他的獵物,先是用魚叉,魚叉斷了換刀子,刀子不好使換棍子,最後換成舵柄,舵柄斷了就舵柄的把手扎鯊魚。直到最後,老人累倒在船上,仍舊帶着那副巨大的魚骨回去了。

老人告訴人們一個事實,沒有不可戰勝的!所有人都曾在困難下退縮,因為他們不知道“大馬林魚”有多長,不知道“大馬林魚”還可能救他的命,更不知道,只有“大馬林魚”才能發掘自己的潛力,才能無謂的告訴自己,能戰勝的不僅僅是“大馬林魚”,即使是“鯊魚”甚至是更大的,再大些的都可以!

雖然老人老了,手容易抽筋,容易感到疲憊,沒有多大的力氣,但他卻總夢到獅子……

《老人與海》讀後感6

在今年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好書——《老人與海》,這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著作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海明威全名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説家之一。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老人與海》也是一樣的,他講述了:一位以捕魚為生的貧困的老人和小男孩,一連幾個月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小男孩只能從飯店借飯充飢。到第八十七天時,終於釣到了一條魚,兩人很高興。但之後連續八十四天沒釣到魚,第八十五天時,老人終於釣到了一條魚,但是魚很大,老人與它打鬥了三天,魚終於被收服了。在回去的途中遭到了鯊魚的襲擊,老人又與鯊魚展開了漫長激烈的爭鬥,最後大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老人只好帶着剩餘的殘渣回去。

老人雖然沒獲得豐盛的收穫,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時時刻刻去學習,他的勇氣值得我們每時每刻都敬佩。

老人並不是什麼也沒得到,其實他有一顆勇敢的心,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他並沒有真正的消失,而是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中;他並沒有真正的老,而是像書中的老人一樣,永不衰老。

老人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不膽怯、勇於拼搏,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學習。

人生的道路也是坎坎坷坷,我們的學習生涯也會經常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學習老人那種面對困難敢於拼搏的精神,去面對現實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吧!一位勇敢偉大的老人!

《老人與海》讀後感7

失敗,在許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就能擊潰人的鬥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敗戰勝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腳下,那麼,成功必定屬於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個敢與失敗作鬥爭的例子。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翁一次特別的打魚經過。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後,但在第二天,他非常幸運地捕獲到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那條馬林魚是他平生捕到的最大的一條魚,那條魚比他的小船還要長2英尺呢!馬林魚的身體大,力氣自然也大。它拖着老人和小船在海上漂流了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艱難考驗。大馬林魚在大海上奮力掙扎,企圖逃回大海。老人為了制服馬林魚,精疲力竭,皮開肉綻,但他並沒有向大馬林魚屈服。他憑着頑強的意志,終於把大馬林魚扎死,拴在了船頭。然而,幸運並沒有出現,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驗。一羣嗅着血腥味而來的大鯊魚與已經皮開肉綻的老人展開了殊死博鬥。最後老人的命雖然保住了,但鯊魚們吃光了大馬林魚,老人拖回去的最終是一副光禿禿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失敗,成功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

《老人與海》讀後感8

前幾天,我讀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放下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這本書裏,有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他常常自稱“怪老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釣到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大魚周旋了整整兩天,終於用魚叉戳中了它。可是受傷的魚流了許多血,在海面上留下了一條血腥的痕跡,迎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又使出全身力氣與鯊魚周旋,但回到海港時,它還是被鯊魚啃咬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我覺得,老人之所以能在險惡的風浪與嗜血的鯊魚中咬牙堅持下來,與他內心深處堅如磐石,絕不動搖的信念有關。而那信念便是兩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在許多人都無能為力的困境中,他從未想到退縮,而是堅強不屈,迎難而上甚至視死如歸。儘管在與鯊魚的鬥爭中,老人失敗了,但他仍不失尊嚴,有着勝利者的風度。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考:一個老人都能如此執着、堅強,那我們呢?如果換我們處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我們是否會像老人一樣迎難而上呢?想到這,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面對困難,我以後一定勇往直前、決不讓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這句話對任何人都適用。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拓寬生命的寬度!讓我們迎難而上,站上生命的巔峯!

《老人與海》讀後感9

重温了一遍《老人與海》,平添了幾分感慨,對人生的真諦多了些追問。

整個故事敍述的就是關於一個遭遇命運捉弄的古巴老漁民-聖地亞哥的故事,故事中還有關愛他的一個男孩。

老漁民年輕過,愛過、出眾過、幸運過,歲月帶走了主人公飽滿健碩的肌膚,卻無法帶走他英武的體格,帶不走他內心的高貴,更帶不走他的勇猛頑強。鎮上小男孩對他的深情和關愛,這人間寶貴的真情是老漁夫挑戰生命極限生存下來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運的老漁民在近海一直無法捕到魚,於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決定勇敢地獨自一人去更遠的海域捕魚。歷經了常人無法容忍的千難萬險,老漁民不斷地挑戰自己身心的極限,終於捕獲了一條巨大的“登多索鯊”-他有生以來見過最大的一條。

他這麼喜愛這條魚,覺得他們之間有那麼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魚維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動物,也不像有些鯊魚那樣,只知道游來游去滿足食慾。它是美麗而崇高的,見什麼都不怕。”這些話勾勒出老漁夫所欣賞的為人準則: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貴。

正如老漁民所想的:每樣東西都殺死別的東西,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捕魚養活了老漁民,同樣也快把他害死了。現在,我們人類大量地開發自然資源,假若我們不帶着對自然的愛任意開採,結果會不會也害死我們人類自己呢?

老漁民的所作所為不正代表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行為嗎?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們人類精神經常所至的嗎?

雖然,最後人們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鯊魚的大尾巴直豎在小船船梢的後邊,魚赤露的脊骨像一條白線,還有帶着突出的長嘴的黑糊糊的腦袋,而在這頭尾之間卻一無所有。但是,人們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這條魚的偉岸和捕魚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最後説的這句話富含哲理。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説“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這些不能被打敗的是勇氣,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貴。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來!“愛”是人類生存下去動力!

《老人與海》讀後感10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常的漁夫,一條普普通通的魚兒,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細細品讀《老人與海》這本書,一幅幅畫面震奮人心,一句句話語不絕於耳,令我受益匪淺。

老漁夫聖地亞男在海上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着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着老人不會交好運的。第八十五天,老人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的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槍魚。老人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血腥的蹤跡,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槍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筋疲力盡的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人,他認為老人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老人在棚屋中睡着了,夢見他見到了獅子。

對聖地亞哥,心中有着不可思議的敬佩,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可思議的敬佩來自於他那頑強的精神,在捕獲大魚的艱苦三天裏,他並放棄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所有人都很感動,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面對苦難他所説的只是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他這不屈的精神,告訴了我們,他雖然老,但是他還是偉大了,他還是站在大海上撐起屬於自己的那片藍天。記得美國評論家貝茨曾説:實際上海明威的作品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死亡死亡意識是海明威人生哲學的核心,所以故事中瀰漫的是死亡的陰影,聖地亞哥是不同尋常的,他不會放棄,不懂放棄,也不願放棄,似乎在他的`字典中,沒有放棄這個詞語,他不允許自己倒掉、不允許自己認輸。我敬佩聖地亞哥,因為聖地亞哥老人以他有限的歲月告訴我,生命最大的意義不是生命的長久,而是在於永遠不會被死亡約束。我敬佩着,敬佩着這份精神、這份毅力,在生活中,我需要這份精神與毅力。

似曾相識的感覺,來自於聖地亞哥那無盡的孤獨,四十八天的海上生活中,每天都是自言自語,要麼對天、對月亮、對星星説話,要麼對魚、對水説話,如果説這份孤獨是由於環境導致的話,那麼他回到人羣中呢?得到的是冷漠和嘲笑,這份孤獨在人羣中彷彿更孤獨。如果説人羣對聖地亞哥有着依戀的話,那就只有小男孩馬諾林了。馬諾林是聖地亞哥在人世間唯一的牽絆,是他除了海與魚外另一個信念。在海上的日子裏,老人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是孩子在就好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隔膜與溝通的不易,人的孤獨感和對命運的難以把握,是烙印着心痛的傷痕。

我想,也許聖地亞哥就是海明威自己吧!因為他始終擺脱不了孤獨,儘管他的孤獨不是來自於自身的困惑,只是個人主義的束縛,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面對世界、面對自己,深深的明白着對那個處境的感悟和體驗,可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感歎。

很多東西都是在名著裏留下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敬佩作家和文人,更敬佩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在作家的筆下,讓我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這讓我對作家的敬佩更加加深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