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山居筆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 閲讀(2.93W)

《山居筆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一

有幸讀《山居筆記》這麼好的書,希望有幸結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文化情結,文化靈魂、商業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真事。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願稱他為高人一等,願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裏,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這都關係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展及命脈。關係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誇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麼重要,這是個問題,關係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容。

歷經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 篇二

假期間,閒暇時間我翻閲了一下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不得不説他的確稱得上是一位大師,不僅僅是在寫作方面,更在於他一次次身體力行的旅行中,他不安於那死板的史書和史學家們的看法,而是執着於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5000年來歷朝歷代的興衰榮辱,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去評價,給我帶來了許多感慨。

在他的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全書顯得很樸實,沒有電視劇或電影帶來的視覺感華麗,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了歷史的濃重氣息。剛看完時我並不理解為何會有這種感覺,但在閉上眼睛沉靜了一會兒後,恍然間發現我一直都不算是個真正的中華子孫,我竟從未想到過在這片土地上會有着如此沉重的負擔,或者説是感受歷史的滄桑。但儘管這一切是如此的承重,但我卻從中品味出一種如紅酒一般沉澱下來後的芬芳,這時我才知道,歷史固然沉重,但他所帶來的文化之珍貴也是一筆無法想像的財富。我不知該如何來評價這五千年的歷史,因為我不是史學家,我也不是學者,我沒有資格,我也沒有過這種想法去把歷史分解成一塊塊碎布,那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去看整件衣服,才能看出花頭。

平日裏總會聽到一些對於歷史的評價是如何如何。諸如:某某皇帝昏庸,某某大臣貪污,哪個地方的百姓不團結……可如果把這些所謂的罪惡抹殺去,國家還會存在嗎?有反才有正,拋去那些錯誤的,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歷史不能只用對錯去看待,只有沉浸於歷史的濃厚中,沉浸於歷史的無論黑暗或者光明中,你才會找到體會,每個人有不同的體會,去領悟那個中的潮起潮落,花開花落的境界,何必要拘泥於對錯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待一個人尚應如此,又何況是一段厚重的歷史呢?對待歷史,我們永遠只能是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去對待。

所以,心懷淡然,眼界才能開闊,思緒才能自由,視線才會清明,這就是我在《山居筆記》中學到的,我這一篇讀後感也不過道出其中的一絲見解,也不知是否深刻,但如果我真的能夠道盡,我也不會僅僅是個中學生了。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三

與這本書的首次“見面”,是一次在書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當然是它的第一章——一個王朝的背影。它並沒有在開頭就大肆記敍清王朝曾經是多麼的輝煌,而是抱着一份謙虛的心態以一個遊者的身份,在遊歷清王朝所創造的壯觀遺址來走近它,窺探它曾經耀眼的輝煌。這個王朝是個多難的王朝,不過幸得有幾位不錯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為欣賞的是康熙,欣賞他在表態是否繼續修復長城時的那份覺悟: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但我也終究為清王朝敗在一個女人的手裏而歎惋……

一章過後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牽動,便決定與這本書做“朋友”。

以前讀過一二本錢老先生的書,覺得他對人對事的分析一針見血,總能以最簡潔到位的語言直達中心。但《山居筆記》卻更多地體現對人與人性的多層次剖析,漸漸為讀者撥開迷霧,看清本質。就像《桃花源記》裏的一句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感謝這個朋友讓我看到了歷黑暗的角落,在《蘇東坡的突圍》一章中作者為了展現中國世俗社會機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它、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它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斥他、糟踐他、毀壞他”,他一共列舉了五個對蘇東坡進行毀謗的人和事。有兩個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個不孝之人卻也毀謗蘇軾不學無術、文辭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職一個芝麻綠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衊蘇軾在遊覽安徽一座園林時作了一首詩,詩詞的內容是叫人不必熱衷做官,他以這首詩缺乏上進心會影響取士的理由給皇上寫信檢舉揭發蘇軾,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貽笑大方。也許像他這樣的小人物,若不是趕上朝野一股反蘇熱潮並插上一手,他也不會被後人所知道。還有一個詆譭蘇軾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嫉妒蘇軾徒以文筆博得聖上及百姓的讚譽,便常在聖上面前説蘇軾的壞話。由此可見,一個人在一方面的偉大並不妨礙他在另一方面的齷蹉。作者選取的幾個例子看似雜亂卻隱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詆譭蘇軾就罷了,連芝麻綠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連成就顯赫的“偉人”也不例外,足見中國世俗社會機制的黑暗與悲哀。在這種機制下連蘇軾這等偉人都無法逃脱被陷害的厄運,那麼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對待。

反思現在,這種機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為得到輝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關注,進而受到多方的質疑,最終逃脱不了厄運。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諾貝爾獎後不久都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環視四周,也許我們自己也曾經聽説或經歷過失勢如山倒,一個人失敗後總會有不少身邊的人對他施加不聞不問的冷暴力甚至對其落井下石。這種機制其實不是中國的專利,也許只是在中國的表現得比較突出。我不敢説這種 機制來源於人的劣根性,但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至少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種卑鄙的小人,妨礙世界創造偉大。

謝謝《山居筆記》這位朋友,它讓我看到了更深層的問題,我也會以史為鑑,不枉我與它的一場相識。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四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着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餘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説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悦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餘先生的話説:“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説:“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温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 餘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五

這兩天都在品讀餘秋雨的散文,收穫頗豐。尤其是對中國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每每想到那略帶晦澀卻極具穿透力的文字,總能使我心底一顫。在不經意間,我對人性的理解、對世俗的感悟、對社會的洞察力在不覺間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鳥瞰的高度。

遊戈在那充斥着極深沉的文化底藴的字裏行間。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聯翩。於是我悄然離開與其暢遊在羅馬假日空寂、穆肅的偉大。震撼於都江堰超凡脱俗的水波淒厲。徘徊於周莊水鄉靜溢、淡逸的絕塵。踽踽獨行於這世間的華麗風景,四周排滿各國異地的風情,我好似彳亍在一條條“繁華”的街道,周遭盡是千古名勝的味道,我的思緒也同化在這種超塵的意境裏。

忽地,耳旁傳來一陣轟鳴,於是靜下心來。側耳傾聽。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剎在一個月落風啼的風霜深夜鳴鐘,那鳴響深沉而悽楚,驚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張繼的過客。只見他提起渙散的雙眼,迷離地凝望着不遠處零星閃爍的漁火。他輕拂衣袖,泯月華之光,粹然一聲長歎:“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時一首名作《楓橋夜泊》的詩文便橫空出世了。千年的歲月又不知有過多少名流官宦遊歷於寒山寺的風華,聽聞過那深沉久遠的鐘鳴。但歷史的年輪壓轆過他們過往的痕跡。而寒山寺的那個不眠夜,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載光陰延伸到了那麼遙遠,它居然鐫刻山河,雕僂人心,永不漫漶。

山居筆記讀後感 篇六

跟隨着餘秋雨的腳步,我慨歎着康熙皇帝苦心孤詣修築的“長城”——避暑山莊頹敗的無奈,領略着萬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騷客的至真性情,欣賞着才華橫溢的東坡貶謫後的成熟。神遊之際,也約略聽到那廣陵散的絕響……

生於亂世,貌似潘安,才高子建,志行高潔,這便是嵇康。他才高八斗,卻寧為一鐵匠,不做朝堂臣。他寧願與好友醉心田園,也不願對高官(鍾會)奉承。世界應入他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一紙《與山巨源結絕交書》阻斷了後路,更成就了千古敬仰的美名。在廣陵散的絕響之中,嵇康慷慨赴死。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英雄逝去的惋惜,而是慶幸嵇康如同屈原那般壯烈,終於於擺脱了那個污濁的俗世,,悲哉,風雨一生!痛哉,多情一生!壯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埃內最富,海內最富,是的,這就是曾經的山西。實在不得不讚美山西人的勤勞勇敢,遠見卓識,他們的商鋪,遍佈全國,鹽業等重要行業被他們壟斷。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他們的朋友義氣,如果一家商鋪欠了另一家的錢,實在還不起,只需到債主那裏,磕幾個頭,兩人哈哈一笑,一筆勾銷。這是怎樣真摯的情感啊!試問,如果當今社會商鋪之間也能像山西商人那樣,還會有那麼多的惡性競爭嗎?

十萬進士主要剖析了科舉制。誠然,科舉制是一把雙刃劍。早期,他為我們培育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一批仁人志士,使得寒門學子十年寒窗苦得以施展抱負,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然而,後期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獄卻讓人歎惋,科舉制怎麼使人成了書呆子,不為求學,只為做官。

不知不覺來到了餘秋雨的故鄉——餘姚,讀到“養命醫院”竟是”陽明醫院”不禁噗嗤一笑,上林湖的瓷片讓我着迷,也漸漸感受到作者漂泊天涯的落寞……

我明白自己淺薄的學識尚不足以理解文中奧祕,但也會為自己讀懂的隻言片語而雀躍。也許看看那千年庭院,聽聽那琅琅書聲,踏上那一方神祕的土地,也是趣味無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