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

讀後感 閲讀(3.11W)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1

草原,夜,微風。

沒落的王的故鄉,狼在集合——題記

一開篇,我彷彿與書中的主角陳陣一起看到了那頭草原狼,看到它的眼睛,那鋼錐般的目光直刺我心。

黑夜裏,草原在呼嘯,舞動的草如同飛奔的狼鬃,如同黑色的烈焰在翻滾,羣狼與草原渾然一體,穿行在茫茫黑暗中。

“Awoooooooooo——”

狼王站立在大地之上,在召集他的戰士。這孤傲的長嘯,引發着我內心青春熱血的共鳴——

每個青春期的男孩心中,都住着一個想要戰鬥的英雄,而《狼圖騰》這本書,正是在我接觸它時,喚醒了我心中這個戰鬥的英雄,讓他活起來。看着《狼圖騰》的開頭,我熱血沸騰,真想像餓狼一樣繼續大口大口地將這本書啃下去,看看陳陣和他的狼羣之間到底還會發生什麼。

緊隨着陳陣出場的人物是畢利格老人,他的名字“畢利格”在蒙古語的含義是“智慧”。在陳陣幾度痛苦思索而得不出答案時,都是畢利格給予了他啟示。

畢利格老人是一個堅持奉行着古老草原文化的“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他的話語中充滿着飽經風霜的智慧與滄桑,他可以説是本文中對狼圖騰文化從社會學和哲學意義瞭解_深的人。然而人無完人,這位智慧老人對不懂草原文化的漢族知青也存在些許偏見,老是大喊着對陳陣和楊克指手畫腳,比方説像他們要放生一隻被狼羣追殺,懷了孕的母黃羊時以及他們要收養小狼時。

然而看完了全書,我也對他感到了某種深深的擔心,因為他之所以能將這古老的草原文化奉行到現代,不只是因為對文化本身的忠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內蒙古地區發展的落後。就像北京因為成為首都,政治經濟都發達了,可城裏原本的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都被現代高樓大廈取代了;而能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山西的平遙古城,雖然那裏的古建築羣保存完好,也有許多人在城裏居住,不過那裏的生產生活水平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

説到這裏,我想起爸爸説的一句話:有文化的地方沒錢,有錢的地方沒文化。我詫異了:爸爸這樣似乎不怎麼有文化的人居然有時説話如此精闢。

算了,回到《狼圖騰》這書上,正因為這本書真的能激起年輕人的戰鬥熱血,並能帶給人一種與中原迥然不同的異域文化體驗,所以我認為圍繞它的瘋狂炒作到底沒有白炒。

説到“異域文化”,本書_大的關鍵詞就是它了,對於一向信仰龍圖騰的我們漢人,狼圖騰文化自然是一種異域文化,而異域文化在現代中國,往往比本民族的東西來的更有吸引力。

然而,在理解“狼圖騰”這樣一種異域文化時,作者雖然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它的形象特徵,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暫且把這個錯誤留到_後講,先跟大傢俱體講講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其實,我很早就知道《狼圖騰》這本書了,只是一直無法買到而已。在2003年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中國還有個狼圖騰文化。當時我在小書店中雙目亂轉,隨意搜索着好看的奇幻小説。突然,在我自己絲毫沒有察覺時,瞥見一本奇異的書。

封面上一片漆黑,中間一雙熒光綠的狼眼瞪着每一個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顯得神祕而陰森,旁邊三個無感情的大字:狼圖騰。

下面的腰封上寫着這樣幾句話:“曠世奇書,設驚天之問:我們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

看到這裏,當時什麼都不懂的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後來等我看了其他有關北胡文化的書,才明白狼其實是蒙古草原眾民族的圖騰。

然而,只有當看了這本小説的正文,我才明白原來以狼為圖騰的北方草原文化是如此偉大。這本小説一下子就花費了我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去一氣呵成地把它看完,因為它是那樣的神奇,我感覺自己體內有一團野火在燃燒,有一種野性的力量顫動,彷彿要破體而出。

彷彿我的靈魂坐在飛翔的狼背上,被送到了那一片屬於騰格里的草原,我奔跑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隨狼羣一起戰鬥,一起風餐露宿,一起大口嚼肉,一起對月仰頸長嘯。看着陳陣、楊克在蒙古族朋友們的幫助和教導下,逐漸由恐懼狼、討厭狼轉變到親近狼,喜愛狼之精神,對狼敬若神明。我心中似乎升起了一彎殘月,有一頭狼王在月下長嘯,在召集它的戰士。

在看到一半時,我曾經一度認為,除去人類的話,真正的萬獸不是獅子,不是老虎,而是狼。因為身為“王”,必須具有統帥三軍的雄才大略、臨危不亂的冷靜、隨機應變的智謀,而這些條件都一一具備的動物,似乎只有狼。而蒙古族之所以能橫掃歐亞,為中國如此大手筆開疆拓土,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世世代代在殘酷的草原上以戰鬥為生存方式,而他們戰鬥的對手,便是狼。在幾千年的與狼共戰中,他們不斷學習狼的冷酷、強悍、團結、果敢,將其融入自己的民族性格中,傳承下去,從而一代比一代英勇善戰。正是靠着從狼圖騰處學來的戰鬥精神,成吉思汗才能一統中國,雄霸世界。

達爾文説,生物之所以能不斷向上進化,靠的是“自然選擇”,而上天賜予蒙古族的自然選擇的條件,就是狼;而狼的自然選擇條件,亦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草原的狼與人,亦敵亦友,分不開卻也必須相互戰鬥以求生,在幾千年的戰鬥中,人與狼的弱者都一代代被淘汰,唯有適者生存,勝者為王。

值得一提的是,狼羣總是懂得藉由人類無法預知的險惡天氣——比如雷電、暴風雪、沙塵暴等——發動突襲,儘管狼們都知道,這種惡劣天氣是一種雙刃劍,雖然會帶來現成的獵物,卻也會對狼羣自身帶來殘酷的打擊,可見下定決心砸出如此狠招,對於狼王來説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樣的招數,放在人類身上,_大的應用便是在商戰中。正因為馬雲看準了泡沫經濟時期,發動必殺一擊,所以阿里巴巴才能成就今天的輝煌。

而狼,亦懂得知難而退,當第 一章陳陣敲打起馬鐙製造噪音時,狼王馬上料到他是想尋求救兵,我方可能寡不敵眾,便一聲令下,羣狼齊齊撤退。

從狼族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有一匹離羣的狼,被主角陳陣的吉普車追逐了20餘里,而仍要把這個來者不善的大怪物帶離自己的狼羣,它竭盡全力奔跑,_後為了守護自己的同胞而筋疲力盡。它的眼裏已沒有即將死亡的感覺,彷彿在竭盡全力大喊“別管我,快走啊——”。

在看着它倒下的那一剎那,我與陳陣一起被感動,草原的風彷彿停滯下來,為一個戰士默哀。

畢利格老人説,狼的這種犧牲行為,如果人類沒好好學,就成了法西斯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

的確,侵華時代的日本人也是充滿了狼一般的野心和殘暴,中國人在他們眼裏彷彿烤熟的大塊肉,被大口大口地撕咬蹂躪。

《狼圖騰》這本小説,具有的環保意義也不可估量。

作者在小説中描寫道,在草原的深處,陳陣等人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原生態湖泊,方圓近百里,無數天鵝在湖中愜意地棲息。這種地方附近似乎連狼也沒有。

而正是主角一行人的到來,打破了這裏的寧靜。

令我萬萬想不到的是,主角們竟然公然開槍射殺起天鵝來!

一時間,撕裂草原天空的不是狼嚎,而是槍聲;染紅重新平靜下來湖面的,不是落霞,而是鮮血。在大城市裏受到壓抑的某些東西,瞬間湧上心來,人性_殘酷的一面,在這人跡罕至的荒原中暴露無遺。

主角的心理描寫中,他也把當時的自己想象成了《天鵝湖》中帶翼的黑色惡魔。

而以包順化為代表的眾參謀,則更是工業文明者貪婪、自私的象徵,主角正是在他的慫恿下,開吉普車以追逐的方式活活累死了一頭狼。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非洲鬣狗殺死藏獒的故事,雖然英雄畢竟是英雄,可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卑鄙小人,將那些真英雄逼到絕路。

“順化”這個名字本身就揭露了這位參謀的醜惡嘴臉。順從教化,唯利是從,這本身是中國應試教育_大的錯誤,作者認為這樣的教育只會讓中國人變成懦弱的“文明羊”,是_違背狼圖騰精神的做法。他認為,“順民”本身就是一種_可恥的存在,應該讓每個人都有狼一般的戰鬥精神,這樣民族才能進步。

我很贊同這一點。韓寒説,凡是民族的圖騰,都應該是兇獸,因為只有兇獸,才能代表一個民族生命的力量、憤怒的力量。鮑鵬山也説,一個民族有沒有生氣,就看它會不會生氣。如果每個中國人都成了温順的綿羊,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動力繼續發展下去呢?

而當這種人因為被黨的指令迷住了眼睛,而按照黨的錯誤指令為非作歹時,狼圖騰便代表了一種“惡即斬”的果斷的正義。只不過當時主角並沒有領悟到狼圖騰的真正奧義,等他覺悟圓滿離開草原時,卻已經晚了,草場已被包順化開發成了沙漠。

狼之為物,本身也制約着草原生態的平衡,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它們要付出的責任更大。

蒙古族人自始至終明白這一點,他們深信,人類也只是食物鏈的一環,而不是自然界的支配者。狼捕食旱獺,從來都會放過_年幼的,而蒙古族人捕殺狼也是這樣,他們很少捕殺幼狼。這是一種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我想起論語裏講到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雖然狼是作為圖騰被崇拜着,然而畢利格老人也説,狼太多了就不是神,而是妖魔。而他本人也深知,現代草原食物鏈的問題不是狼太多,相反的是作為食物鏈頂端一環的它們太少,以致黃羊等動物過度繁殖。

雖然説黃羊的裏脊肉是製作羊肉罐頭的上好原料,其羊皮、羊絨亦可用於製作高檔服裝,但是其實數量有限的黃羊就能養活草原上的狼和其它許多食肉動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黃羊具有極強的食草能力,如果過度繁殖了,必然會將草場破壞為沙漠,這也就是為什麼畢利格老人要阻止陳陣放生母黃羊,他深知在嚴酷的自然法則面前,再有人情味都不行。

而當陳陣收養小狼時,他更是暴跳如雷,因為狼本來就是充滿野性和傲氣的物種,只有讓小狼一直待在狂野的草原自然界,經歷風霜的洗練,它才能真正擔當起成為“圖騰”的責任。而像陳陣這樣將狼像狗一樣飼養,反而會使之喪失野性,失去競爭的能力和鬥志。

其實,我很早之前,就不願意去動物園了。正因為動物園中有許多把原本比狼更兇狠的動物,比如獅子、老虎、熊等等,然而動物園養尊處優的生活,已經使它們逐漸消失了萬獸的威武霸氣,而“累累然若喪家之犬”,我不敢看這些動物的無精打采,然而又害怕它們的這種處境會一直持續下去——畢竟這些動物除了動物園,哪兒也去不了了,而他們又像被毒品麻醉了似的,享受着如此的生活。

有時候,沒有挫折的生活,反而比充滿挫折的生活更容易將人打垮。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了古龍筆下的阿飛。

阿飛在荒原里長大,他敏鋭的反應力、出奇好的目光、一擊制敵的快劍以及惡即斬的作風,都與狼出奇地相似,然而不幸的是,他愛上了_不該愛上的人——林仙兒。

如果阿飛是一匹狼,那麼林仙兒便是一個出色的馴獸員。馴獸員總是用食物誘導馴化他的野獸,林仙兒用的則是——愛情。

愛情,是世間_美好的事物,它能讓人放下一切警惕、一切戒備;然而這放下一切警惕,被愛熔化的一瞬間,卻又是超越一切武功的_可怕的武器——它能征服一切異性。所以儒家説“萬惡_為首”。

林仙兒無疑將這種武器運用得爐火純青,而涉世未深的阿飛並不懂什麼是愛情,於是對林仙兒愛得全心全意。就這樣,阿飛便如《狼圖騰》中的小狼一般被馴服了。

與阿飛結婚後,林仙兒正是想盡力為他營造一個沒有江湖腥風血雨的生活,讓他的心舒緩下來,從此無心戰鬥,專心愛自己。

現在的動物園,不也就是讓曾經兇猛的動物們這樣失去生活的鬥志,高枕無憂,從而其後代更方便人類馴化嗎?

這原本就是違背動物天性的做法,雖然有時在動物身上會管用,然而阿飛不是動物,他畢竟是人。

於是,上天給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阿飛看穿了林仙兒的脂粉偽裝,於是在此之後他決定拋棄她,重新回到充滿腥風血雨的江湖中去,就算林仙兒怎麼發誓要重新愛上他,他都不理會,而是繼續在暴風雨中向前走,只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像一匹狼。

如果換做某個普通的市井小人,就算知道林仙兒其實有多放蕩,還是會義無反顧地眷戀着她的美,就算是貴為金錢幫主的上官金虹,也一邊罵着她“母狗”還一邊聽她的話。

但阿飛不一樣,他之所以能那樣果敢地甩掉錯誤的愛情,走回哪個風雨飄搖的江湖,去拯救應該去拯救的人,因為他的心裏有狼圖騰的意志。

而陳陣和林仙兒不一樣,他不是苦苦挽留小狼,而是在_後主動放小狼去草原闖蕩,去戰鬥,因為他自己也希望小狼能夠真正地成為一種圖騰,一種神獸,讓自己在內心默默地為之驕傲。

在這個沒有了共生,只有寄生和利用的年代,一個主動甩開主人枷鎖,進化為狼的走狗固然值得學習,然而一個敢於主動放開枷鎖,任由狼去奔馳的主人,是不是他的精神更偉大?

這種教育的精神正是現代許多中國家長所欠缺的。為什麼“富二代”總是不容易成功,正因為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傾注了太多的愛,對他們關懷的太多,才使他們只知道享受身邊能享受的現成東西,而不懂得用拼搏去爭取,從而經不起社會風雨的考驗,成了“温室裏的花”。雖然有些孩子自以為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父母這樣太多的照顧,於是將父母一把推開,貿然衝進燈紅酒綠的街道,可不就便能發現,他們這樣做並沒有讓自己強大起來,反而是讓自己的思想變得頹廢、墮落、黑暗化。可以説,這些孩子這樣叛逆父母,不是去追求真正崇高的理想,他們只是在逞強。他們就是為人所唾棄的非主流。

而想要讓孩子離開父母成長,不知是孩子到一定年紀自己想離開就行的,父母也要捨得放開孩子,就像陳陣,_後還是放開了小狼,正因為他_後放開了小狼,才感受到在這個流光溢彩的浮華社會背後,狼圖騰的樸素古老卻又狂野奔放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它的生命力卻又是多麼的頑強,就算被飼養了也絕不磨滅,就像眼睛裏重新燃起烈焰的阿飛。

總而言之,《狼圖騰》這本書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讓我隨着主角在草原上翻滾,戰鬥,成長。我體味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的原始與殘酷,見證了草原狼族的艱辛成長,也體味到了一種和中原漢族農耕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

然而,《狼圖騰》並不是像炒作炒出來的那樣十全十美的,這點在這本書的後記裏體現的尤為突出。

《狼圖騰》的後記讓這本小説一下子變了味兒,從一本看似很有思想的紀實小説變成了一本偽學術小説,彷彿前面那麼長一段曲折的人與狼的故事都是為後面的説理作論據。而且作者所宣揚的學術思想有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重夷狄而輕華夏”。

這點_大的體現就是他對農耕文化的完全否定,他認為農耕文化的背景只會造出“羊血”,從而使民族軟弱下去,只懂得安於現狀,而是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的辦法便是通過遊牧文化向其注入“狼血”,他還指出,唐朝之所以國力雄強,完全是因為李世民母系有鮮卑族血統,也就是所謂的“狼血”的緣故。

我認為他把狼圖騰看的太完美了,而忽略了狼這種動物和它代表的精神本身也有許多弱點。比如説,草原民族在戰爭中表現出的殘酷度便遠比漢族高許多,而且一味的主動向外侵略,到_後總是被自己曾經打敗的民族反抗回來。這時候便需要漢民族的農耕文化與之形成陰陽互補了。

其次,他認為所有推動中華民族歷史前進的剛性、積極、向上的精神都屬於狼圖騰的精神,這更是大錯特錯。你想想儒家並不是什麼宗教,更不用説崇拜狼了,可孔子的儒學不是很上進很積極有為嗎?再説説新中國是誰建立的?無神論者建立的。

其三,他認為龍圖騰起源於狼圖騰,兩者之間的過度圖騰是饕餮,這橫讓人匪夷所思。我們在臨汾看到的公認_早的“中華第 一龍”分明是一條盤蛇的形象啊,而且他説因為龍飛行的姿態是上下波動的,像狼奔跑的姿態更是胡扯,其實龍飛行的姿態應該是立體呈螺旋狀的,只不過當時的畫技有限,無法生動描繪罷了。而且龍有一個更重要的特性:降雨,狼可以招來雨水嗎,這明擺着在説明龍的原型是水生動物嘛,不是水蛇就是鱷魚。我看作者是對草原的狼敬畏的過多,把自己給嚇傻了。

不過,狼圖騰精神原本就是需要辯證看待的,而本文的作者把它看得似乎萬能了。兒我們之所以也把他的《狼圖騰》這部書看得像萬能的寶書一樣,是因為我們廣大人民羣眾對自己的圖騰瞭解太少了。從而只要見到那些提到有關中華民族圖騰知識的書,不管觀點是否有見地,都認為看了它可以長見識。這也就是越來越多的《狼圖騰》甚至比《狼圖騰》還要差的胡言亂語偽學術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2

《狼圖騰》是一本以狼為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説,能讀到它,實在是我們的幸運。作者在書中一直在探尋着蒙古遊牧民族的文化核心究竟是什麼,他在狼身上找到了答案。

書中描寫了許多草原狼的故事,在它們之間又以陳陣等人物串聯了起來。他們都是到額侖草原插隊的知青,數年時間,幾乎將他們心中農耕文化的根基盡數抹去。他們在草原上與狼戰鬥過,他們鑽過狼洞,養了狼崽,與小狼共患難。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也正是這些經歷,使他們找尋到了昔日曆史謎團的核心——這些都可以從狼的身上找尋到,狡黠、指揮、軍事才能和堅強不屈的性格。

但在人們的記憶中,對狼往往沒有任何好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狼也是嗤之以鼻,在古代的書籍中都有關於狼的故事,而狼卻都是可惡、奸詐的代表。於此,反差極大的是遊牧民族千百年來對狼的尊敬,對“狼圖騰”的信奉。為什麼古時蒙古只區區十幾萬騎兵,卻可以掃平幾乎整個歐亞大陸?古代有“尊華貶夷”的説法,但事實卻是——遊牧民族一次次南下,一次次征服了中原浩土。遊牧人民從狼身上學到了太多,戰法、策略,甚至性格都與狼極為相似。書中描繪了許多羣狼打圍的場景,狼超人的智慧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但是,為何那些曾經強盛無比的王朝又終是走向沒落?隨着遊牧變為定居耕種,性格中的“狼性”是否被農耕文化中畏狼成災的“羊性”所弱化了呢?孟子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是無可否認的,一個失去了鋭氣與兇悍的民族永遠只是待宰的羔羊。

再關注本書的作者姜戎先生,文中的陳陣幾乎可以是看作他自己,他以其親身經歷,再加上濃墨重彩的刻畫,將草原狼與草原人完美地展現。書中對遊牧文明與農耕文化的對立表達了深刻的認識,也讓讀者不由得反觀歷史,發出深沉的叩問。

華夏文明中有屬於中原人的“龍圖騰”,不知在解答了“狼圖騰”之後,“龍圖騰”又是否會浮現出它原本的意義?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3

這部以狼為敍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説,給我們展示了在寬廣、遼闊、深沉、靜謐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遊牧民族對狼圖騰的崇拜,演繹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也從新的角度給我們探討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國民性的深刻哲理。

主人公陳陣養的小狼活靈活現,把狼性的熱愛生命與頑強的忍耐力更刻畫的栩栩如生:在對待食物上,小狼對喜愛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觀察在偷襲;對烈日的暴曬,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隱藏身體;對脱離家園的遷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寧死不屈的和牛馬車抗爭也不妥協

多年前,作為一名北京知青,自願到內蒙古邊境的額侖草原插隊,長達11年。在草原上,他鑽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鬥過,也與狼纏綿過。故事以狼為主題,寫出了當時的環境,展開了由幾十個有連貫的“狼故事”。但是整本書最吸引我的,還是作者所描寫的關於狼性的思考。狼抓黃羊有絕招。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隻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卧下睡覺。這會兒狼也抓不住它,黃羊身子睡了,可它的鼻子耳朵不睡,稍有動靜,黃羊蹦起來就跑,狼也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的地方死等,等一夜,等到天亮了,黃羊憋了一夜尿,尿憋漲了,狼找到機會就衝上去猛追,黃羊跑起來撒不出尿,跑不了多遠尿泡就顛簸了後腿抽筋,就跑不動了。只有那些機靈的黃羊才會忍痛割愛,半夜起來撒尿。那些取得温暖的黃羊,也正是死的最慘的羊。在我看來,狼,是天生的獵人,它們有韌性,有耐性。不管等多長時間,只求最後的成功狩獵,這總比抓不到強把?

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在狼與人的爭鬥中,這種智慧也隨處可見。為了不使狼羣暴露,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向與狼羣相反的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羣體。這絕非聰明,而是智慧。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叫《狼圖騰》,這是由小説改編的電影,它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陳陣是從北京到額侖草原插隊的知青,他一到草原,就被狼迷住了。他聽了很多關於狼的故事。有一次,畢利格老阿爸帶陳陣看狼捕獵黃羊。陳陣和畢利格阿爸卧在草叢裏,用望遠鏡看見遠處的草叢裏埋伏了一羣狼,狼羣正虎視眈眈地看着黃羊羣。陳陣看了一會兒,奇怪地問:“為什麼狼羣不出擊?”老人説:“還沒到時候,現在出擊肯定追不上。狼會打近戰、夜戰、奔襲戰、運動戰、游擊戰;狼還會打地道戰和青紗帳戰,狼是天下第一兵家。最重要的是狼很有耐心,它們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誤了大事。”之後,狼羣乘黃羊剛吃飽跑不動,將它們一網打盡。陳陣為了更瞭解狼,掏了一隻小狼養。隨着陳陣的悉心照顧,小狼養長養大,卻意外把陳陣咬傷了。於是陳陣把它四分之一的狼牙拔了。這時陳陣才開始自責,他沒有給小狼草原狼應有的自由。打狼的人來了,草原狼一隻一隻地倒下……畢利格阿爸又告誡陳陣:“狼是騰格里派下來保護草原的,狼沒了,草原也保不住;狼沒了,蒙古人的靈魂也上不了天了。”草原狼沒了,草原也沒了。在離開前,陳陣看到了天空中奔跑的小狼,陳陣相信,他看見了自己心中的狼圖騰。

我首先感覺到了狼的智慧,不管怎麼樣,狼總有辦法捕到獵物。狼還很有團隊意識,他們不會讓同伴冒險,也不會拋棄同伴,極高的集體精神才讓狼羣如此強大。這個電影講的是陳陣與小狼之間的故事,小狼崽十分可愛,長大後又十分威嚴,但無論如何,陳陣都非常愛它,我被他們感動了。這部電影還諷刺了那些目光淺顯的人,他們僅僅因為狼吃牲畜,就要將它們趕盡殺絕,他們殘忍地將狼殺死,我看得十分心痛。狼也有它的作用,人們打死了狼,也遭到了報應,美麗的草原消失了,這是對人類最大的報應。

《狼圖騰》假期讀後感5

為什麼遊牧民族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農耕民族卻以破壞自然作為自己生存的代價呢?

《狼圖騰》這部作品是從多個維度來討論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性格關係的。我談一談在“人與自然”這個維度上的讀後感受。

從“人與自然”方面看,《狼圖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內蒙古靠近中蒙邊境的一個旗,蒙古人民過着幾千年來不變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大量知青到此,後又有農耕民族(漢族和東北務農蒙族)湧入,他們破壞草原規矩,大肆殺狼,殺黃羊,殺旱獺,狼滅則野兔與老鼠繁生,草原被毀。多年後,大量草地沙化,遊牧民族的生活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北京的沙塵暴也威脅着人們的生活……

我認為,關鍵在於二者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遊牧民族是敬天的。他們把天看作自然的化身。他們敬酒時,要首先用手指將酒向上灑幾滴,以表示對天的尊敬。甚至他們死後,也要採取天 葬的方法來達到“魂歸騰格里(蒙語:天)”的至高境界。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總是將頭高高仰起,以求長生天賜與力量。

遊牧民族敬天的深層理解是,他們把自然的位置放在人之上,以仰望的姿勢來面對自然。如果人向上看自然,便會覺得自己在自然的下面。這正是遊牧民族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原因。正是因為這樣,遊牧民族才曾不惜用外族的鮮血來保護草原。短視地看,這是人的自相殘殺,是不人道的;而長遠的看,這保住了人的生存環境,使全人類不會走向滅絕,這是順應了自然規律的正確之舉。

而用農耕民族自己的話講,他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只盯着腳下的幾寸土地,他們是俯看自然的。他們向下看自然,便會覺得自己在自然的上面,於是就有了“人定勝天”的妄想。他們以能“改造自然”為榮,鄙視“落後”的遊牧民族。覺得自己的文明才真叫文明。但自然的一再被破壞,人類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危機證明,他們錯了。

真正的文明,不是你出了很多名著,建了不少“世界奇蹟”;而是一種氣度,一種尊敬自然的氣度。

以此來看,遊牧民族的“仰望”文明才是真文明,大文明!

人把自然放在什麼位置,決定了人是否能常存於自然之中。

為了人類的常存,讓我們學着去仰望長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