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 閲讀(3.02W)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300字 篇一

黃仁宇的敍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讀這本書,就會陷進去,因而產生神龍不見首尾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其實可以先看黃的另外一本書:《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税收》。

這本書出版於1974年,研究明代的政一府財政問題,通過細緻梳理,指出明代財政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整齊,政策的實施全賴當局自上而下施壓,官僚體制和一般民眾之間缺乏法律和經濟的聯繫,無法確保實施一套有效的税收體制,從而揭示帝制中國的某些鮮明特點。

這本書是《萬曆十五年》的奠基石。明瞭這本書的主題,當有助於《萬》的理解。當然,這是一部財政專書,看起來有一定難度。

那麼,還可以通過另一本書來體會《萬》書的一精一髓所在,這就是黃仁宇的回憶錄:《黃河青山》。

在回憶錄裏,黃仁宇結合自己的奇特經歷,詳細敍述了大歷史觀之所以產生的原因和觀點。瞭解這些,讀起《萬曆十五年》來當有更深切的體會。

由於講的是萬曆年間的史事,很多人都把《萬曆十五年》當作一本歷史書來讀。其實,這本書不僅僅只有這一種讀法。

黃仁宇本人曾這樣解釋他的歷史觀的來源:“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我的經驗,是幾十年遍遊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説,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一逼一,才體現出來的。”因此這本書不是一個書齋學者所寫出來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經歷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在這樣的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心理學上的,政治學上,組織學上的,管理學上的,很多現象和道理都可以觸類旁通。

實際上,也有不少人從獨特的角度來讀這本書。比如,美國心理學家普尼克曾指出:“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關中國人過去和現在的許多問題,你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黃仁宇在書中一以貫之的觀點是,帝制中國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人們往往憑藉私人關係來彌補制度之不足。這其實就是中國人講究人情的背景所在,從這裏面就可以反映出很多心理學上的探究。這也就是普尼克所指的意義。

該書中文初版的責編傅璇琮也曾表示:“這本書的撰寫,確實拓新了我們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我想,讀這本書,培養自己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也許其意義會更大。

明基電通公司中國營銷部總經理曾文祺撰文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當我們觀察身邊周遭組織裏的這些人,從他們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當中,可以看到企業未來的興衰,從而培養出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力。讀透這本書,我用了二十年時間,讀了五遍。”

這是從組織學上來看待這本書。根據組織學原理,一個組織成立後,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組織氣氛。成長一性一氛圍強,這個組織將蒸蒸日上,不斷強大;非成長一性一氛圍強,成員的成長願望受挫,這個組織將日漸衰弱,直至解體。隨着時間推移,一個組織越是龐大,將不可避免遭遇“組織絕症”,表現之一就是對環境的過度適應,而導致無法應變。

很明顯,如果把明王朝當作一個組織的話,在它開國時期,是蒸蒸日上的,文臣武將雲集,個個能發揮才幹,成長一性一極強,應變能力也強。而到了明後期,越來越壓抑個人欲一望,文官政治越來越爛熟,最終導致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叛亂、異族的興起。讀這本書,也能對企業領導人有很大的啟示。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法,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二

《萬曆十五年》經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曆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本書用作者自我的話來説,能夠算是“大失敗的總記錄”,萬曆皇帝、元輔張居正、首輔申時行、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哲學家李贄,這六個人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書中側面提及的人物,也通通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並非個人原因能夠解釋,而是“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種以傳統道德治理國家的制度已經山窮水盡,導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明朝税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認為税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而黃仁宇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民窮的根本在於律制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税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明朝採取極其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並不着眼於提倡輔助先進的經濟以增加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透過歷史能讀懂未來。歷史總是在創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歷史,由不一樣的人去描述,就會有不一樣的歷史觀。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不一樣的人發現的細節不一樣,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一樣。《萬曆十五年》所表達的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絕對大多數的人都穿了件絢麗的外衣,那就是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裏卻幹着傷天害理的勾當,來滿足自我的私慾。

還有兩個人的比較很有意思,就是海瑞和戚繼光,雖然他們是一文一武毫無關聯。我想比較的其實是海瑞的不合實際和戚繼光的實事求是。海瑞和社會政治現實格格不入,我們能夠敬服海瑞的高潔,但我仍質疑海瑞的做法對社會有什麼進取作用。而戚繼光呢,在明朝軍制如何落後的情景下,充分的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現實,從不做不可能做成事情,不空想做實事。明朝有此名將,軍事上卻難有進取,不得不説,中華歷來被外地入侵都是內部不團結的時候。武將有好下場的比例比文臣少啊,看來還是得讀書啊。

書中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從沒有説道德能夠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扯上一個道德的問題,因為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協。所以,在現代應加強法制建設,同時重視道德作用。只可是不要把道德技術化,要優先研究法律的作用,這樣便不會重走以前的老路。

在家國同構的社會,講究尊上敬祖。尊上為忠,敬祖為孝。自古以來,忠孝佔據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儒家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中的禮能夠用於治國,孝能夠上升為忠。觀其《萬曆十五年》一書,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哪個不是先強調家,再來治國的呢?

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當我們觀察身邊周遭組織裏的這些人,從他們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當中,能夠看到企業未來的興衰,從而培養出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力。所以很值得我們去品讀。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三

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萬曆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萬曆皇帝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由於嘉靖皇帝的荒唐事,萬曆皇帝的母親和首輔張居正在他小時候用儒家的道理來教導他,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萬曆皇帝很喜歡寫大字,而且年幼時就能寫很好。可正是由於這樣,首輔張居正並沒有表揚他,反而剝奪了他寫大字的時間,認為是浪費時間,改學四書五經。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把大字寫得很好,是值得稱讚的。可萬曆皇帝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表揚,反而被剝奪了寫大字的愛好。可以説萬曆皇帝的童年是很艱苦的,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欲帶皇冠,必承其重。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裏,這是身為人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萬曆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也有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揚。萬曆皇帝執政後期的荒唐與童年長期的壓抑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現代教育比較注重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而萬曆皇帝登基後,在位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這些都是萬曆皇帝的功績,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曆皇帝都只是一個荒唐皇帝而已。因為萬曆皇帝執政後期,常常沉迷酒色,荒於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為什麼萬曆皇帝會突然變得如此荒唐呢?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張居正了。張居正生前的名聲很好,萬曆皇帝也很信任他。由於改革,張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後,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起初,萬曆皇帝還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師,維護張居正。但張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間,由於過於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並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張居正並不是清廉的人,他經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許在張居正看來,自己位高權重,一心一意輔助皇帝,底下官員的“孝敬”是應當的,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在張居正逝世後,他的這些過錯就被他的政敵利用。當他的這些行為被曝光後,萬曆皇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誠的、清廉的,可事實卻狠狠打了他一記耳光。這與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並不一樣。至此,萬曆皇帝終於瞭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本質了。萬曆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所以萬曆皇帝后期變得如此荒唐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四

終於斷斷續續讀完《萬曆十五年》,這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書,總是沒有太多的零碎時間可以用。

這本書總體上講講,是一部悲劇的書,悲劇的人物、悲劇的時代、悲劇的政治、悲劇的中國,然而黃仁宇卻可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去完成這部鉅作,雖然其中有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理念上的痕跡,但絕不掩蓋這本書在那種情況下誕生的光芒,何況,黃先生之謙虛,讓人敬慕,他説:下一代的人證實我們的發現,也可能檢討我們的錯誤,也就等於我們看到前一代的錯誤一樣。以這樣的視角去看待歷史、以這樣的胸懷去解讀歷史,這才是我中華民族應有的眼界與胸懷吧。他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帝王,那種落寞、憤慨,是那個時代的文官集團和政治制度所賜。

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文官武將,文官不僅用筆,更會用心,更會制衡,武將不止使刀,亦會攻心,會迎合……這些歷史,讓人不可思議,讓人瞠目結舌,讓人流連忘返,讓人歎之、敬之、愛之、罵之……歷史長河中,發生過的事,總會以特有的方式讓人記住、被人提起的!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五

《萬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經讀過好幾遍了。近來再重讀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國古代政治的最鮮明特點是觀念治國。

早在國人歷史早期,古人便憑藉想象將世界和自身進行描述和理解。這倒也不稀奇,幾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這個特點。但將想象充分賦予到政治中的,中國卻是為數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諸侯國。周公同幾乎所有的古人一樣,不能科學地理解天下的構成;他同時認為周王貴為天子,萬民理應萬世順從,但後來的事實表明,並非如此。周朝人力圖使政治體制順應自然,但由於知識的侷限,實際是讓自然順應了他們的意志,這便造成了政府行為自上而下的慣例,而中國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終形成,後世之人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這一觀念,改都改不了。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六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並多次重印。我是在閲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一文後,才上網購得此書閲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裏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於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閲讀。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一本歷史學範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裏,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閲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閲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有利於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於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閲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閲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後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後,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曆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後,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説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後人“復興”,那麼,萬曆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閲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關於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七

讀完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筆下的海瑞。海瑞是明朝一位清官,最著名的事蹟便要屬他向嘉靖皇帝上奏的《治安疏》,然而他卻並沒有像一個尋常的的清官一樣受人讚揚。讚揚者説他清廉正直,為百姓説話。批評者説他古怪、冷僻而執拗。海瑞的政治生涯,終歸到底是失敗的,因為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不如説,他的理想本身在當時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個君子何以有志於當官?海瑞説是出於惻隱和義憤。他同情飢寒困苦的流民,也為別人被欺壓而感到不平。在他心目中,出仕做官是為了取得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的機會,而不是借官職謀私利。如此看來,他的確是官員中的典範。

海瑞這種精神的本質也和創建本朝的洪武皇帝的治國思想完全一致。然而海瑞所不知道的是,當朝文官們的行事標準就是在上層頒佈一個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的範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而海瑞卻不懂這種所謂陰陽之道。他憑一己之力即想改變整個社會制度的想法,不免有些草率。

不僅如此,海瑞的個人道德之長,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更不能代替周密的考察和詳細的法律。

海瑞對國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他也確是一個公正而廉潔的官員,他想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國家更強大,但因為對當時的問題沒有有效的處理辦法,加上他的操之過急,而幹不成實事。他既沒有對情形做過周密考察,又沒有宣佈法律的準則,也沒有建立專門的機構去調查案情。僅僅有他自己奮力踐行維護的倫理道德,是遠遠不夠的。明朝是以農民為基礎的農業社會,缺乏有效的商業法律和貨幣制度,經濟制度也較為僵硬。想要改變這些,明朝現有的政府機構是沒有能力辦到的,要在當朝力挽狂瀾,就要依靠有力的技術與組織。而海瑞偏偏沒有意識到這點。海瑞以為只要自己以身作則,實行新制度就能改變現狀。

關於海瑞,還有一件小事:海瑞簡樸的屋舍裏,掛着的立軸上是“忠孝”二字。這是海瑞畢生的信仰。但只能説海瑞空有信念。海瑞的失敗,在於他不能洞明世事。他一心崇尚着洪武皇帝的制度,卻不知制度早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他用自己的是非標準衡量着一切,卻不知道這標準早已失效。最終,海瑞也對官場,對政治死了心,在貧寒困苦中離世了,想必他的心裏,也是充滿了苦澀與不甘的吧。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八

從《萬曆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做更多這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九

《萬曆十五年》:個人認為這不算是一本歷史書籍,因為我用了四年時間,每看必有新的收穫。總體來説,講述了萬曆皇帝長達幾十年不上朝的一個心理描寫,並根據這個鋪展開來,講述了有明一代,封建官僚暨知識分子在面對孔孟之道、朱熹之理和紛繁複雜的現實時,是如何抉擇的。而這其中,海瑞選擇了道德的高尚,一生清貧,卻屢遭排擠;首輔申時行選擇了中庸之道,極力緩和,調節各方面的矛盾,晚年卻被彈劾回老家;一代名臣張居正選擇了改變,卻在死後遭遇了抄家和鞭屍。孤獨的名將戚繼光面對腐朽的明朝軍事財政制度,選擇了依靠張居正來完成自己畢生夢想,最終張死後被棄而不用;而李贄,選擇了面對選擇了坦白,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就是為了封妻廕子,哪有那些道德君子所講的,匡扶天下,救濟黎民百姓。他們所有人都是悲劇,無一例外沒有我們現在人意義上的成功。在他們實現各自政治理想的一生中,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也許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黃提出“大歷史觀”,就是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去思考歷史事件,而萬曆十五年貌似寫的是1587年,其實是從這個長久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來書寫這一年,而60年後明朝即亡。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優秀範文 篇十

我很喜歡黃仁宇的敍事風格,正如一位老人坐在你面前,用沉穩的語調,將那些陳年舊事浮光掠影一一道來。他的筆墨飽含深情,很有感染力。更為重要的是:他説的是“我的大歷史觀”。歷史,應該有多重面目。我更喜歡個人的、情緒化的讀史心得。正統的歷史觀雄霸課本、廣播、電視乃至網絡。為尊者諱,為強者諱,為自尊心諱,為祖宗存在意義諱,單調的面孔,虛弱的自誇。這種粗暴的吶喊淹沒了其它的聲音。

據我的閲讀經驗,我們的大哲們總想走上層路線。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為民生疾苦也好,為榮耀一生也罷,所談所為所爭所殉道的,都是圍繞着權力。有權好辦事。權力幻化成種種標誌和生活形態,諸如:皇帝、王道、長老統治、圓滑世故總勝於開拓創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總是很容易對付,社會就這樣維持着低級的穩定。非常噁心的思路!當我們的賢人們遊走于山林之間,感歎生靈塗炭生不逢時的時候,請記住:他們悲哀的眼神始終是向上望着的。無非是渴望權力早日垂青,或者是鬱郁不得志而終。而僥倖進入管理者行列的青年官僚們,首先面對的是:油鹽醬醋、人情往來、明爭暗鬥、宦海沉浮。聖賢的理想的是如此單純,又如此可愛。但相對於越來越複雜的人性和世界來説,單純可稱之為幼稚,可愛可稱之為無用。於是,歷史中,他們一次次奮起,又一次次沉淪。

假使張居正再多活幾年,完成全國的土地丈量,賦税得以統一收取統一支配;假使戚繼光幸運依舊,戚家軍半現代化繼續推行,甚至在對外擴張中維持現代化特性;假使萬曆象他的叔祖一樣,戳破神祕色彩,繼續玩弄文官集團;假使我們的李贄傳經佈道,弟子三千以圖大事;帝國會繁榮,或者早日崩潰。你想壯士斷腕,時間也不給機會。帝國被外來文化打趴下,然後竊喜:嘿,人家夠哥們,送來了科技、思想以及全球化!誰和誰鐵,誰的全球化?成熟的資本運作玩死你。

甭鬧騰着大國夢了。大國不如大國民。國富民窮,您一樣地玩完!

您能不能在義務教育方面搞點新花樣,實行基礎加分類教育。比如告訴大夥兒硫酸不能當飲料,同時讓王二鑽科學張三學技術李四上聾啞兒學校。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早在1717年就頒佈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我欣賞這個混蛋。

您能不能別盯着最近一屆奧運會金牌數量,為全民健身多造幾個公園多劃幾塊綠地,至少讓國小生中學生多玩玩,少幾副眼鏡多幾個歡實的孩子。據《重慶日報》報道,培養一個奧運冠軍需要幾千萬。我還看到:長跑冠軍艾冬梅賣金牌度日。您看把這個孩子培養的!

您能不能少播點清官劇宮廷戲。山呼萬歲謹慎下跪,聖明的某人某組織之下,老百姓還明白自己長着腦袋嗎?一臉鼻涕一把淚地感恩戴德,一聲高呼一聲血地呼天喊地,納税人是衣食父母,法律是終審的裁判正義的天平,常識跑哪兒去啦?

您能不能讓平民百姓多點説話的機會,學着文明爭鬥,共存共榮。刁民及刁民心態哪兒來的?懶漢政治,走走形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逼出來的。您給個機會,他們學着點:理性爭食,文明度日,富的繼續富,窮的不能再讓他窮,多點兒娛樂精神,多點兒當家的機會。

羣眾不是孩子,誰也當不了奶媽。孩子大了,得自個兒學着走路。老裹着尿布,別影響人家發育。萬一還是那些個簡單思維,想造無腦兒,應該是不好辦了。要知道,世界早就開放了,有奶的娘不只是一個了。

如果説我對黃仁宇老先生有點兒看法,那只有用這些稍微有些離題的廢話來表達了。精英治國的思路太單純了。更需要想想:精英如何與民眾對流,台上的與台下的總需要有個動態的平衡。誰做統治者都不要緊,關鍵是被統治者如何控制影響統治者。遊戲要大家來玩,首先要把每個人當人看。別再顧慮:漢奸、賣國賊、假藥、毒大米、盜版、腐敗、貧富差距、中國人的劣根性、礦難只有抽象的死亡人數等等了。別再埋怨!

如果硬要給黃老先生扣一個文不對題的帽子,我只好這麼説:萬曆十五年,一個極其平常的年份,在黃老先生的講述中,我看到了我們的祖先,我相信他們曾經真實地活着。然而,這份來之不易的記憶有可能給我們一個錯覺:皇帝渴求聖明,文官集團如此勤勉,百姓如綿羊般温順善良,間或有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哲人閃耀在昏昏欲睡的歷史舞台。這樣的遊戲看起來似乎並不壞。當然,相對於人生苦短,死在温柔鄉比死於荒謬要好得多。

但是,當你睜眼看世界,看到了另一種優雅悠閒或腥臊火熱的人生,或許你會大吼:“老子是人,老子可以這樣活!”

《東周列國志》詞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説甚龍爭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