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個人文檔>學生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五百字以上六年級精品多篇

學生作文 閲讀(1.88W)

家鄉的風俗作文五百字以上六年級精品多篇

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作文六年級 篇一

在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巨大的國度裏,包含着許多小的城市,這裏的每個城市都有着自己歷史悠久的風俗。我的家鄉——哈爾濱,就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城市。

説到哈爾濱,每個人都會想象到哈爾濱的冬天。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蕪的,但是哈爾濱的冬天卻是一片繁榮的生機。這生機的背後,正是哈爾濱最有特色的風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萬眾矚目的冰雪盛宴就會來到。在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樣的冰雕,閃亮出眾的冰燈……

每個外地遊客來到哈爾濱,看到冰雕都會讚不絕口,為何?只看那冰雕花樣奇多,別具匠心,一個冰雕,一個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個個如真的一樣,彷彿在訴説着古老的傳説,讓人身臨其境。這其中有一塑龍狀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條真龍悠然地盤旋着,這不僅表現了手藝者的高超技藝,更體現了華夏兒女對於龍的傳説的敬愛與嚮往。

説完冰雕,我們來一起看看冰燈吧!每到冰雪節的夜晚,光明隨着夜幕照亮了這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帶來光明的正是那精製而又小巧的冰燈。冰燈的起源,是早年間,靠近松花江的漁民和農民晚間用來照明用的。後來經過工匠們的改造,成為了現在人人喜愛的冰燈。做冰燈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觀賞,見那冰白光四射,讓人不禁產生一種威嚴神聖之感,遠觀之,見那冰光晶瑩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貴寶石一樣,讓人不禁想去觸碰、欣賞一番。那冰燈,讓人在這深夜中毫無睡意,只抱着一顆激動的心,對它戀戀不捨。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冰雪盛宴。因為有了這些別具特色的風俗,我的家鄉變得更美、更迷人了。我愛家鄉,愛它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700字 篇二

夜空中幾顆星星眨巴着眼,月光透過薄雲,像是剛從水裏淘洗過一般,皎潔乾淨。

今天是團圓的元宵節,我曾想過元宵節吃各種餡,各種樣子的湯圓,但我萬萬沒想到今年的元宵節在外婆家包元宵,興許是因為我的好奇,我和家人一大早便來到外婆家,我小聲地走進外婆家,又躡手躡腳地來到廚房,正準備給外婆一個驚喜,但我卻沒見到外婆的人影,嗯?外婆呢!我正納悶,客廳便傳來外婆的聲音,“你們咋這麼早就來了,我還沒和麪呢。”我急忙飛奔到客廳,外婆見了我摸着我的頭,這小皮蛋也來了,我嘿嘿地笑起來。

外婆從廚房裏端來一個盆,“外婆,這是什麼?不像是麪粉。”外婆笑着回答:“這是糯米粉,包湯圓用的。”我點點頭,又學到了一個知識,外婆朝糯米粉里加了些水,像平時揉麪一樣,外婆嫻熟的動作看得我是眼花繚亂,不一會兒面揉好,外婆把面切段,擀成皮,我跟隨媽媽洗完手和外婆一起包元宵,我擼起袖子,繫好圍裙,拿起一個皮兒,學着外婆的樣子捏起來,“哎呀!”我大聲叫到,皮撐破了個洞,餡兒掉到地上了,外婆説:“這裏餡兒放太多了,少放一點皮就不會爛了。”我又嘗試了一次,成功了,雖然有點不圓,媽媽看了我一眼笑出了聲:“等會那個湯圓你自己吃,你捏的不行!”我賭氣一定要捏好,我一下子捏了一大堆,一個比一個圓,從剛開始扶不上牆的爛泥巴到圓圓白白的湯圓,我的胳膊又酸又疼,都快到晚上的時候我們才包完。

爸爸走到廚房,吆喝着要給我們下湯圓,我高興地跑到客廳裏等待,不一會兒湯圓就好了,爸爸端着湯圓來到客廳,王忠誠這湯圓我咬了一大口下去,又軟又甜,飽滿的餡兒像流水一樣流了出來。我一口氣吃了兩個,媽媽拍拍我的背,説:“慢慢吃,鍋裏還有。”我舉起筷子“我要吃三碗!”

我靠在陽台邊挺着肚子,果然只有努力的果實才最可口。

家鄉的風俗作文500字 篇三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除夕的晚上我們會和好朋友聚在一起,大人們打麻將、打牌,小孩呢,玩遊戲:王者、吃雞、英雄聯盟……那時我們會玩到很晚才睡,有一年除夕晚上都沒睡,晚上爆竹聲響成一片,在城市中那算擾民,在我們這個小鎮上是添加年味。

“快點起牀,快點,要吃早飯了。”

每當過年,我都會聽到這樣的話,他們就像星星,一直在我的耳邊打轉。也許你們認為,是我賴牀,大清早了還不起牀。

過年的那一天,每個人都要穿新衣服,不管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要穿新衣服。家家户户都會貼對聯,倒福。為什麼福字要倒着貼呢?是因為家家户户都希望的到來。貼好福字,就要去親戚那裏拜年,每個人進去説的第一句話不是説“新年好”就是説“拜年拜年。”個個都高高興興,小孩呢?就等着大人把紅包拿來,有的小孩調皮,一進門就説:“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大年八年級我們會去舅爺,舅奶家拜年,還會收到壓歲錢,過年的每一天都會去親戚、朋友家串門,收壓歲錢,真好!正月十六年就過完了。

春節這股暖風來得快,走得也快。春節雖然已過,但餘波仍然存在。節時的那股年味還未散盡,但新的太陽已經升起,面對我們的是新的一天。

新的一年,新的氣象,新的開始,將2019年的煩惱扔掉,2020年過全新的一年。

一切又恢復正常,學生上學,大人們又去田中幹活,新的一年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家鄉的風俗 篇四

在我的家鄉,過年時有一種美食,有的長得圓圓的。有的長得長長的,吃起來甜甜的,粘粘的,它的名字叫做糖瓜,也叫做麥芽糖。

“二十三,糖瓜粘。”每到過年的時候,家鄉的手工作坊便開始忙活起來。今年爺爺帶着我也去參觀了一次。我來到了製作麥芽糖的地方,這是一個農家的小院子,有三四個工人在拉扯麥芽糖。只見工人們在用力的拉扯,感覺十分好玩。就對爺爺説:“讓我來試試吧。”説着我戴上手套,要拉一拉扯一扯,剛開始感覺還可以,就是覺得手上温度有一點兒高,可過了一會兒就不行了,拉起來有些費力。手臂又酸又麻,感覺到了工人們的不容易。我把手套摘下來,坐到椅子上大喘氣,爺爺笑着説:“拉糖瓜講究要快,才能把黃黃的糖變成白色的糖瓜。”我點點頭,説話滿分作文網的工夫工人們就把糖拉好了。我看着工人們把糖用繩子扯成一個個大大的球,然後把大大的糖球搓成一長條,用眼目測距離,再用繩子繞一圈,然後輕輕一拽,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糖瓜就做好了。還有另一種做法。把糖搓成長條。工人們目測量好距離,一刀下去再裹上芝麻芝麻糖就好了。

臨走時,爺爺買了一斤糖瓜一斤芝麻糖。回家的路上我問爺爺。“您知道關於糖瓜的故事嗎?”爺爺説:“”我們生活做飯要用灶,灶中住了一個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就要找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人們用糖瓜把他嘴粘住。叫他直説好事兒。”我聽了爺爺的故事,趕緊把糖放進灶裏,心想讓灶王只説好事兒。

這次體驗讓我感到糖瓜的製作不易,讓我開闊了眼界,這糖瓜甜甜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啊。

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作文六年級 篇五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在我的老家山東,年年春節都要蒸花糕。

為什麼蒸花糕,這可大有來歷。從春秋戰國起,臨近三十年,百姓們都會“蒸壯”,也就是蒸麪食,這些麪食可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祖和去孔府祭拜孔子的。而今,“蒸壯”早已不再祭祖,而是寓意着“過日子蒸蒸日上,年年高升,好運節節高”。因此,蒸花糕也成為了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

今年,我們家中也蒸了花糕,臘月二十三,陣陣面香從廚房中飄出。我知道,面發好了,要開始蒸花糕了,案板備好,擀麪杖拿來,待一切準備好後,花糕便從揉麪開始了。

爺爺將他的雙手伸入面盆中,柔軟的麪糰承受不住這麼大的壓力,只能屈服於手掌下,任人擺佈。麪糰在一次次拉伸,捏揉的作用下,逐漸變得像紙一樣蒼白又像個球樣,圓圓滾滾,讓人禁不住的喜歡。可再好看的麪糰也只是麪糰,不能夠吃,終究還是要做成糕點。這時,擀麪杖就派上了用場,剛剛揉好的麪糰現在又要上了“絞刑架”。麪糰中,拿刀來在麪糰裏剖出一部分,再在案板上搓成條,最後用擀麪杖均勻地在面上輕輕滾動,壓出一道流暢的紋案。

最後,麪糰便開始了“整容”。兩條麪糰兩手夾中間一捏,拿棗子放中心做點綴,身似蝴蝶的糕點便做成了;纖長的麪糰在手指尖上靈動地舞動,長長地卷在一起,周圍圍上一圈的紅棗做裝飾,一個圓形糕點便從中誕生了。

待這些糕點完成後還要放入屜籠裏蒸,滿屋子中都是面香和棗香。年,便從這一花糕味中開始了。

無論身在故鄉,還是身處他鄉,記憶中,家人們總會在這個時候做一做家鄉的風俗特色。蒸花糕即是我家鄉的風俗,且如雕刻般深深在我腦海中。

吃完湯圓,媽媽和奶奶準備年夜飯,而我和爸爸在準備祭祖時所要的物品,準備好了一塊四四方方的臘肉,一塊色如雪花的白豆腐,還有一瓶老白乾,這是一瓶酒。帶着這些物品,我們來到了後山進行祭祖。眨眼間,就到了中午,香噴噴的飯菜排滿了一桌,有糖醋排骨、鹽菜扣肉、紅燒肉、粉蒸肉、辣子雞、蒸羊肉、憨酥(酥肉)、糖醋鯉魚。老人總説,年夜飯上必須有魚,寓意年年有餘。

除夕晚上都要守歲,而爸爸則張羅着給小孩、老人發紅包。

大年七年級,正式翻山鉸子的開幕式。翻山鉸子高台由由3張桌子,1張長椅子搭成,一張桌子一個人,人在上面相互配合。人在桌上的動作有很多,如:翻擊,左右擊和反擊等。桌旁也有人在那裏打鉸子,邊打邊繞着桌轉。一旁有人邊走邊打鼓,為此助威。四周還有吹嗩吶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表演動作,如:白鶴亮翅,風吹楊柳和團魚曬殼等等。其中風吹楊柳就是人把腳搭在桌子上,身往後仰,往後仰的同時,鉸子又響了起來,他們的身體如楊柳,隨風搖擺。

據人們的介紹,翻山鉸子有高台,也有地台。據傳,它是由清咸豐年間達州石橋鎮的一位民間藝人,馮白仁創立的,歷經五代傳承,至今有150多年曆史。

正月十三,燒火龍正式開龍。整個活動貫穿了請龍,龍點睛,龍請水、燒火龍、送龍等民俗風情,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來年平安和豐收,是全國各地的一種風俗。特別是到了元宵節晚上,數條火龍遊街走巷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炭等原料配成煙花,盡情地對火龍燃放,使之火花四濺,讓人喝彩不已。舉火龍的人只穿一條內褲和戴一頂帽子。然後用水潑道,以免皮肉被煙花燒傷。從一開始,人們就將火龍圍得水泄不通。人們放着煙花,這時,整個小鎮燈火通明。直到結束,人們才緩緩散去。

啊!家鄉的“翻山鉸子”和“燒火龍”,你們已經成了石橋人們生活中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們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鄉人的心。

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作文六年級 篇六

我的家鄉在達州市達川區西部的石橋鎮,那雖沒有都市的繁華,卻有着自己獨特的韻味,尤其是家鄉的“翻山鉸子”和“燒火龍”,更是小鎮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夕早晨,一起牀,就聞到了一股糯米香,我到廚房望了一下,才知道是一鍋白白的大胖子湯圓,在水裏翻上翻下,似乎想跳出來。

我舀了一碗,六個,夾一個上來,咬一口,紅紅的汁就流了出來,甜甜的,黏黏的,使人吃了回味無窮。

家鄉的風俗作文五百字以上六年級 篇七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人偏愛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鄉,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每當提起重陽糕,我自然會聯想到重陽節以及王維的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就是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寫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據記載,吃重陽糕的習俗源自於唐朝並一直沿襲至今。傳説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狀元康海曾用糕來慶祝自己中了狀元。

對於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誘惑力自然是無法抗拒的,更何況是甜食。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長輩們忙碌地準備着製作重陽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種乾果等。我也蠢蠢欲動,準備屆時敞開肚子大吃一頓。望着擺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饞蟲便被勾了起來。

可是製作重陽糕偏偏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實在等不及了,便也來幫忙一起和麪。兩隻小手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還是照樣賣力地揉捏着,彷彿要把這和諧歡愉及祝福也一同揉進麪糰裏。可是,媽媽卻每每對我説:“快去玩吧,別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聽到這話,便匆忙跑到鏡子跟前,望着鏡子裏一頭一臉一手的白色,對着鏡子扮起了鬼臉。

玩了一陣子,又來看看做糕的進度,此時我發現白色的糕胚被裝進了模具裏,最下層的是白色,中間夾着一層紅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層似乎最吸引人:有紅色的大棗,金黃色的板栗,綠色的果脯,還有淺黃色的核桃仁,光是看這顏色就使人直嚥唾沫。

過不了多久,就聞到了從廚房裏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就知道已經在蒸糕了,不多會兒就能把它裝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裏,心裏不斷盤算着到底要吃幾塊。重陽糕終於出籠了,冒着陣陣的白氣,夾雜着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來,把肚裏的饞蟲給壓下去,再也顧不得媽媽在一旁的勸阻,挑了一塊果仁多的,對着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吐舌頭,呼呼地往外吹氣。

“別淨顧着自己吃,快給外公送一塊去。”我趕緊奔向外公的房間:“外公,外公,快來吃重陽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參與做糕了,您快來嚐嚐好不好吃。”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在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嚐着這充滿美好祝福的重陽糕,小輩們往往會為長輩們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這也非常符合我們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或許我們應當珍惜和牢記這份經歷了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文明的產物,因為這是專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700字 篇八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是如此之幅員遼闊,民俗自然也種類繁多。東三省的面積雖不是很大,卻佔據了“雞首”。在東北,家家户户逢年過節都要吃餃子。

要吃餃子怎麼辦?上街買?不!在東北黑土地上生活的人家,都自己包餃子,韭菜餡兒的、芹菜餡兒的、蘿蔔餡兒的、白菜餡兒的、豬肉餡兒的‥.....一應俱全。

一天早晨起牀後,我走出房間,一出門就看見姥姥、姥爺正在廚房準備包餃子用的食材。我仔細想了想,卻算不出這天究竟是什麼日子,耳朵裏只有菜刀剁肉餡兒時碰撞砧板時發出的咚咚聲。我走過去細細一瞧,只見姥爺正揮舞着手中的菜刀,賣力地剁着餡兒。手中的刀就似一條銀龍,在屋外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轉過身去,卻見姥姥正揉搓着一個麪糰。麪糰已經變得白白胖胖,摸一摸,涼涼的,軟軟的,很舒服。

又過了一會兒,姥姥和姥爺都站到了餐桌前,兩個人分工合作:一個揪面球、擀餃子皮;另一個放餡兒,把餃子包好。姥爺手持擀麪杖,把剛揪下來的小面球放到身前的面板上,左擀擀,右擀擀,看似無章,實則暗藏玄機,只一眨眼地工夫就“變”出了一張薄厚均勻的餃子皮。姥姥接過餃子皮,拿起一把小勺,舀了點餡兒進去,緊接着便用手指把餃子皮“縫”了起來。不知為何,姥姥總能舀出適量的餡兒,還能把餃子皮包得似件精美的工藝品。我不禁讚歎起了姥姥、姥爺的手藝。

又是一轉眼的工夫,午飯已經上桌,餃子的香氣侵襲着我,我下意識地拿起了筷子,夾了一個餃子,蘸了點蒜泥,一口下去,齒頰留香。我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個,只記得午飯過後,我挺着圓滾滾的肚子,躺在牀上動彈不得了。

餃子是東北的一種美食,包餃子、吃餃子也是一種獨特的風俗。一個元 寶形的餃子中,藴含了東北人民別具一格的民俗和家鄉的味道。

以家鄉的風俗為話題作文六年級 篇九

説起我的家鄉湖北的風俗,那可真不少呢!比如,魚面燉肉,是湖北人家家飯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今天我就給你講講魚面的那件事。

有一次,我們一家回家鄉過年,碰巧趕上家裏在置辦年貨。只見門前擺放着幾隻大盆子和大水桶,裏面有好幾條大肥魚。大概是魚兒大多了,顯得盆子太小,它們擁擠在一起,層層疊疊,轉不動身了。大姨見我看得入神,告訴我這些魚兒是用來做魚面的材料。

隨後,姨夫把大木板架在兩條木凳上,大砧板搭好了。姨夫從身旁的盆子裏撈起一條大魚,用刀麻利地颳去青魚身上的鱗片,取掉魚腮,再劃開魚肚,扯出內臟,很快就把魚清洗乾淨了。姨夫用刀劈開魚背,一分為二,經過一番行雲流水的操作,他順利地剔除魚刺,將魚肉取了出來。然後,我們將魚肉剁成了肉醬糊糊,倒入大碗中。我根據大姨的教導,在碗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澱粉食鹽,用靈活的小手將它使勁揉搓在一個大面團,再抽一抽,扯一扯,拉一拉,大面團就四分五裂,變成一個個小麪糰啦!最後再把它們用擀麪仗擀成蒲扇大小的麪餅,再捲成卷,初始步驟就做好了!

接下來,把卷好的麪餅放入蒸籠二三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揭開鍋蓋,一陣魚香撲面而來,饞得人直咽口水!姨夫切了一小段給我,説:“快,趁熱吃!”我咬了一口,嗯,真是美味呀!姨夫把餘下的幾個肉卷均勻切好,説是一次吃不完,晾乾後可以分幾次做魚面燉肉。聽媽媽説,這道菜曾經被孔子吃過了呢!當天飯桌上就上了這道魚面燉肉的大菜,燉好的魚面,看起來比麪條粗,吃起來味道鮮美,口感爽滑不膩。

聽姨夫説,以前家裏條件不好的時候,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吃到魚面,而且魚面燉肉也只用來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後自家人才能吃。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條件自己做魚面了,而且都做得多,晾乾存放,平時想吃的時候也可以拿出來做菜。現在每次回鄉過年,我們都會帶回一大包魚面給爺爺奶奶吃。

怎麼樣,你想不想也來嚐嚐我們家鄉的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