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個人文檔>學生作文>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精品多篇)

學生作文 閲讀(1.08W)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精品多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一

普魯斯特認為,人必須有藝術審美慾望和能力,那才是真正意義的生活,才會賦予情感和樂趣。他把文學、繪畫和音樂歸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並認為音樂是最高級的,它要求欣賞者,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樂美學文章,在描述某種音樂時,大多數在樂理知識方面説來倒去,雲裏霧裏,一會兒聲調,一會旋律,這個意境,那個象徵,有時甚至把同樣意境的詩歌都弄上,還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普魯斯特是如何描寫音樂的呢?在第一部《在斯萬家這邊》,斯萬在一個晚會上,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他用了七頁(207—213頁)的篇幅來敍述。真的為難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了。

“在細聲細語地進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導音響構成的短線下面,他(斯萬)突然看到鋼琴的雄渾音調如波浪拍岸一般躍起,其形狀千姿百態,卻渾然一起,平滑坦蕩,但又互相沖撞,猶如淡紫色的波濤,在月光下顯得嫵媚,又如降音後那樣平靜……這樂句以緩慢的節奏,領他到這兒,然後又領他到那兒和別的地方,引向一種難以理解和確實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達了某一點,他正準備從那裏隨她而去,她卻在短暫的全休止之後,突然改變方向,以一種更加迅速、細微、憂鬱、連續不斷和温柔的新旋律進行,把他帶向陌生的情景。然後,她消失了。”

在345—353頁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鳴曲小樂句,第二次描寫斯萬參加聖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晚會,聽到的同一首奏鳴曲,喚起了他過去戀愛的種種回憶,無意識記憶,其小樂劇跟對奧黛特的愛情一起消失。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二

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本書來讀呢?也許是因為那六個字,那深深嵌進我內心深處的逝去的年華,教我無法轉移視線。這本書我其實並沒有讀完,所以這篇文章可以暫且算為它的“讀中感”。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裏有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説不同的長篇小説。全書以敍述者“我”為主體,追憶逝水年華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敍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敍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説是在一部主要小説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説,也可以説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在小説中,敍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這種回憶表現的東西是"自我",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這種表現大量採用了"自由聯想"方式,一物誘發一物,一環引出一環,形成作品意識聯想自由流暢的態勢,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基本特徵。因此,這部小説成為意識流小説的先驅,並宣告了"意識流小説"文學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裏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説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説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我翻閲着,深思着,聽到了歲月裏屬於我們的心跳聲。

追憶似水年華 篇三

小時候,總盼望長大。一遍遍量着身高,一天天翻着日曆。時光如水,漸漸獨立,漸漸成熟,離開了媽媽奶香氣的懷抱,撲向那一個未知的世界——我長大了。

可直到長大後,才體會到童年的歡笑與幸福。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我時常懷念那充滿童真、童趣的一幕幕,如電影迴盪在腦海,一刻也不曾抹去。

記得藏在樹林裏的童年。幼稚的我們,三五成羣,相伴相隨,一起鑽樹林,掏鳥蛋,捉彩蝶……通常是在下午,悄悄地從家裏溜出去,生怕被爺爺奶奶抓個正着——爺爺和《呼蘭河傳》中的爺爺可不一樣,他是絕不允許我和那些“野”孩子在一塊兒瘋玩的。可他不知道,我在暗地裏已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瘋丫頭”。午後的太陽火辣辣的,經樹葉的層層遮擋就柔和了許多。花草樹木倦了,昆蟲倦了,大人們也倦了,只有知了那怪異悦耳的聲音伴着我們,玩過一個又一個季節。

記得瀰漫在校園裏的童年。天真無邪的笑臉,構成了國小裏最亮麗的風景線。沒有作業的負擔,沒有前途的擔憂,上學是一件快樂又幸福的事吧,心裏的想法貫穿五年的時光滿分作文網。體育課是最不能忘懷的了,老師宣佈“解散”,寂靜的操場頓時成了歡聲笑語的天堂,女同學們玩擲沙包、跳皮筋,男同學們圍着一個球在草坪上追逐,絲毫不感到累。記得控電室外有一個標語:“內有電老虎,靠近要被咬”,那是沒感到多麼奇怪,現在回想起來,卻有説不出的留戀和心酸——我早已長大,擺脱了幼稚的大腦,明白了其真正含義,卻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只好惆悵,彷徨在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去追憶我似水流年。

記得與家人的依偎、與朋友的歡笑、與同學的情誼。記得操場上奔跑的身影,記得失敗時不爭氣的淚水,記得過去的點點滴滴……

我曾彷徨着走過一段成熟的征途,但現實讓我知道:我正年輕,年輕就應該有夢,就該追逐,就該以過去生活為基礎,努力向更遠的地方邁進。如果説童年是快樂的,那未來就是痛並快樂着的。痛的是成功路上的辛酸、淚水,快樂的是親情和友情圍繞在你身邊。

雲依舊飄,月依舊轉,歷史的腳步還在前進,歲月在耳邊匆匆逝去。追憶似水年華,將過去緊握,向未來發出驕傲的吶喊:我準備好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四

近一段時間,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粗粗讀過(洋洋240萬字,夠累的),歎為觀止。若有時間和閒心細讀,玩味之際可能快樂更多。這是一部奇妙的心靈獨白史。沒有緊湊的故事情節,只有滔滔不絕的文字奔湧至眼底,看了上句若不看下句,你猜不出作者會講些什麼;看了上段,下段的內涵你根本就推測不出來。幾乎每句話、每段文字都是美的閃光、都是智慧的標題、都是真知灼見。

許多地方的文字,並不比人類歷史上那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的話遜色。這是一部散文式的鉅著。它好象撒滿了五光十色的寶石的草原;草原上有花在開放,有草在生長,有蟲兒在鳴唱,有蝴蝶在起舞,還有陽光雨露,電閃雷鳴,月輝彩虹。細看,在陽光下在草叢中隨處可見寶石的閃閃爍爍。那是真的寶石,可他們象小石子一樣多、一樣不起眼。若沒有陽光的映照,則看不見他們的閃光,還真不把它們當人間瑰寶看待。這陽光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讀者的會心一笑或拍案一歎。而這些寶石也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作者隨筆寫的一個詞或幾句話。這詞之精彩、這話之絕妙,不看想象不出來。

普魯斯特對文學、美術、雕塑、音樂、建築、美食、時裝等高雅之物的欣賞知識達到專業人士的高度。普氏尤會描繪大自然的美麗和上流社會的男女心理活動。他筆下的少女和鮮花一樣,自然而生動,敏感而嬌美。他對人類的友情、親情、愛情之體驗之細膩,描述之細緻達到空前之高度。他筆下的天空、大海、山坡、田野、教堂等美妙絕倫,變化莫測。我尤其喜歡他在乘車旅行時,透過車窗對沿途看到的風景之美的描寫。

現實中,我也喜歡在乘火車時欣賞沿途的大好河山。可我的文筆之笨拙,難再現真實的風景之美的萬分之一。普氏一代大家,那文筆就不同了。他能為大自然增色添彩。他對旭日和落日的描寫我也讚歎不絕。紅日初升的天空與落日的時分的晚霞被他的筆描寫成天堂的景色。有趣的是,他很少描寫滿天繁星和月光皎潔的文字——我猜想這是因他身體不好,夜晚不大出門有關吧。普氏的文筆非常優美。

有的地方則是不露聲色的幽默,語句或辛辣或俏皮。作者對上流社會那種無聊空洞而奢華的生活隨時隨地加以冷嘲熱諷。他常常將某個實物東西當成有知覺、有思想的生命之活物來寫,這頗符合佛家的萬物平等之原則。他筆下的對話能非常逼真地再現書中當時當事的`氣氛和人物的背境。這些由書中人物説出來的原話是作者隨心所欲地插進來的。由此可見作者的記憶力之強!有些地方,對於社會、人性的哲學議論有盧梭的風格。對於大自然風光的描寫則有《瓦爾登湖》的影子——亦或反之;與《獵人筆記》迥異。

普氏筆下的少女都是一些天真爛漫而又不乏任性的精靈。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嗔一笑都展現出其純潔心靈之海的波光豔影。有些女孩還喜歡惡作劇——淘氣而又不失節制。他們都是天堂的使者,所以她們臉上都洋溢着陽光。她們也是海的女兒,因此她們在蔚藍的海灘邊追逐浪花,那麼投入、那麼快樂。我能從這些女孩身上看到郝斯佳的影子亦或林黛玉的遺風。我想每個少女——哪怕最平凡、最鄉氣——也能成為作家或畫家筆下的藝術女神。如果能真實地再現這個女孩的肉體和精神之美,我們會發現這種美中的率真與隨心所欲。

小女孩的美隨時隨地靈光—現又轉瞬即逝——連她自己也意識不到適才美神親吻了她。一旦她意識到這種美對人的誘惑,而想通過各種手段固定下來,保存起來時,少女已墮落成交際花了。但凡自然之美是不能參有人之意志的刻意。自然就是自然,如同生命、如同日月星辰、青山綠水。普氏深得其趣——他以高出女孩們的智慧與敏感與她們一塊遊戲,以便欣賞之、享受之、影響之。他以此為樂、亦以此為業。若不是寫出這部驚世之作,他的生活,我們可以認為是曲型的紈絝子弟的空虛無聊的人生遊戲。女孩們老了,但其妙齡年華卻在普氏的筆下復活,這於人類之精神文化多麼有意義!

我想普氏的創作生活定然不象路遙創作《平凡世界》那樣“苦行僧”吧。普氏下筆萬言,恣意汪洋,隨心信筆,為所欲為。我看起來卻非常累。拿此書當小説讀那是笑話,只能當散文讀,最好是當哲學著作讀。那種閲讀時的快感全來自閒而又閒、靜而又靜的時候。要想讀的“過癮”,最好找《基都山伯爵》和《紅與黑》之類的快意恩仇的書來讀。説到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去“探險”,“洗滌”人心,則找《追》來讀不錯。我以為梭羅的《瓦爾登湖》與《追》是同一類書。普氏是靠精雕細刻人物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間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在普氏所寫的人物中似乎沒有一個是我所傾心欣賞的。勉強説一個,我選安德烈。這個女孩聰明高貴、機智靈活;另外還非常大度和善良。

我向往的是普氏筆下的海洋、小鎮、山坡、田野。我對普氏所描述的教堂尤為感興趣。普氏從建築美學的角度來描寫這些教堂,我則更願去親身感受教堂裏的宗教氛圍和《聖經》有關的文化內涵。我最想去的不是那些大都市中游人如織的著名教堂,而是安靜肅穆的小鎮教堂。這種教堂最貼近上帝,也最能代表教徒之虔誠。我也想聽聽普氏醉心的那段音樂——看看是如何地動聽迷人。普氏筆下的貢佈雷是一個迷人的小鎮。該鎮的真實名字為伊利耶——系普魯斯特父親的故鄉。浪漫的法國人現在已將此鎮取名為伊利耶——貢佈雷了。鎮上有小説中的飯店、點心、餐館、雜貨店等實物招待遊客。因此,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現實,哪是普氏虛構。

有人説,人們的情感中有兩種幸福觀的辯證法:一是讚歌形式,一是輓歌形式。一是現實的前所未有的極樂的高峯;一是永恆的輪迴,無盡的追懷迴歸太初,迴歸最初的幸福。在普魯斯特看來,正是幸福的輓歌觀念——亦可稱之為伊利亞式的——將生活轉化成回憶的寶藏。普氏把“沒有要點的故事”寫得“興味盎然”,其實是在普普通通的故事上,通過回憶之手塗上了空靈的五光十色的彩粉。人的回憶是奇妙的魔術師,能將一件小事,一段小曲,一幅小景憑空變成意味深長的啟迪,美妙無窮的享受,絢爛多姿的天堂花園。有人懷疑這些幻化後的瑰寶是否真實時,普氏理直氣壯地説是真的,我的回憶告訴我就是這個樣子。

再説,哪部偉大的小説不是回憶錄?世間一切都變幻無常、流轉不定,惟有人的記憶是永恆的。誠然,一個人若只能在回憶中再現過去的美好時光,那隻能是“迴光返照”,只能算是月光似的沒有温度的熱情,只能算是輓歌了。這表明我們得人生開始“往回走”——回到我們來得地方,回到我們本來之所——我們走在思想情感的歸途。這種回憶的滋味雖甘美,必定還夾雜憂傷與哀婉——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普氏的七卷鉅著,幾乎每一行,每一段文字都是清暢哀亮的輓歌,都是凋謝之花——“飄落風塵,雖有悲意也從容”。讀着讀着,會有這樣的感傷:哦,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難有身臨其境之感。這都是些美麗的花朵,可惜都沒有結果。有些刻薄的讀者會説:切,這都是普氏老了不能動了,躺在牀上的意淫。當然,我會問一句: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