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寒衣節各地風俗_寒衣節各地傳統習俗

實用文精選 閲讀(1.02W)

寒衣節各地風俗_寒衣節各地傳統習俗

寒衣節是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你知道各地寒衣節有什麼習俗嗎?小編在這裏給大家帶來寒衣節各地風俗_寒衣節各地傳統習俗,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各地寒衣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這句老話最早就來源於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時候,老百姓們就有送寒衣的習俗了,每年天氣逐漸變冷的時候,人們都會穿上保暖的衣服,而這個時候也應該為死去的親人們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七年級,人們都會用紙糊製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寫上名字和地址,為死去的親人焚燒。

南京

南京的人們在十月七年級這一天,將各種顏色的紙糊成衣服、鞋帽等,並且裝在一個紅色的紙袋裏,寫上死去的親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紅色的紙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後再焚燒,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記掛,保佑親人。有的人們還會用收穫的糧食做一些羹來讓親人們嘗新。

洛陽

在洛陽有一句古話:“十月一,油唧唧”,這句話是説,在每年的農曆十月七年級這一天,人們會炸一些食物,包餃子,用這些食品來供奉祖先,由於這些食物比較肥膩,因此會弄得“油唧唧”。在洛陽,部分地區的人們不去墳頭燒寒衣,而是在家門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燒寒衣。在十月七年級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時候,人們會抓一把土,在家門口撒成一個圓圈狀,然後焚燒寒衣來祭奠祖先。一些熱心的人們還會到十字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焚燒送去寒衣。

山東

每年的農曆十月七年級,也是山東人為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會將自己秋收的物品為死去的親人供上,向祖先報告一年的豐收成果。除了這些之外,他們也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表示“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為死去的親人送去過冬的衣服。在山東的淄川地區,他們除了上墳祭祖之外,在傍晚還會到野外的路口,為那些沒有後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晉南地區,人們習慣用五色紙做成衣服,然後在紙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説為去世的親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讓他們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而在晉北地區,人們講究用五色紙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種禦寒物品,有的人們還會用紙做一套房屋,有門有窗,為死者焚燒,非常精緻美觀。

寒衣節各地的民間習俗

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是史上的三大鬼節之一,按照中國的傳統來説,這是一個鬼門關打開,鬼怪可以在人間出遊的日子。因此,瞭解寒衣節的注意事項對人們來説,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

農村人現在仍然保留着這個習俗,到這一天,農民們要燒五色紙,這就是給死去先人們的衣服,在陰間他們能用的上。送寒衣的儀式也是很講究的,我們這裏會在十月七年級這天的傍晚,把準備好的五色紙,備幾份,每一份要送給一位失去的親人,然後要親手用金箔做成元寶,和寒衣一起燒給先人。

在家門口用草木灰或者是爐渣撒上一個未封閉的圓圈,在圓圈開口的地方插上香燭,後面擺上餃子、果子一類的貢品,並插上竹筷。把準備好的五色紙和金元寶放在圓圈的中間,然後點燃它們和香燭,人們就在這時就可以一邊磕頭一邊把想和先人説的話一併説出來,聽説他們來領衣服時,會聽到你説的話。

山東多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説,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於是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後再焚化了;

寒衣節祭祀習俗

燒寒衣

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七年級,又稱為“燒衣節”。

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某某呀,你活着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節各地風俗_寒衣節各地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