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語文課件(精品多篇)

實用文精選 閲讀(2.76W)

七年級語文課件(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一

教材分析

《斑羚飛渡》是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所選的一篇散文精品,這篇文章生動、細膩地記敍了斑羚陷入絕境時求生自救的全過程。故事非常驚險,可讀性強,故事本身就是動物世界的奇觀。課文中展示的一幅幅悽美的圖畫是向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關注動物世界情感的極好的典範,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激發學生的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課文內容。

2、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感受斑羚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

3、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過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學難點

1、如何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從自然和生活中學到生存的經驗。

2、對“愛”的再理解、再認識。

一,新課導入:

有一種死亡,悲壯而輝煌,永遠也不代表毀滅;

有一種生命,崇高而美好,永遠鐫刻在心中當弱小的斑羚們在面臨絕境時是如何表現的,這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去感受傷心崖上悲壯而又動人的一幕。

二,檢查預習:

1生字詞的朗讀

2重點詞語的理解

對峙:山與山相對而立。

嫻熟:熟練。

蒼穹:天空

逞能:顯示自己能幹

飄渺: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斑斕:燦爛多彩

進退維谷:進退兩難。谷,比喻困難的境地。

一塵不染:形容非常清淨、純潔。

迥然不同:迎然,距離很遠的樣子。形容差別很大。

眼花繚亂:眼睛看複雜的色彩而感到迷亂

3,説説對斑羚的瞭解

三,課文內容的理解

1 看來同學們預習的挺好老師給予表揚。現在請同學們輕聲的朗讀課文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羣斑羚在遇險後絕處逃生的故事)

2文中用了一個詞語來形容斑羚的處境(進退維谷)説説是怎樣的情況?(斑羚羣被狩獵隊和獵狗追趕,屬於後有追兵。他們被逼上了戛洛山的傷心崖,前面是6米寬的山澗,而他們只能跳4-5米,屬於前有寬谷。斑羚羣就是面對着這樣進退維谷的境地)

3面對這樣危險的處境,斑羚羣的種種表現是怎樣的?(3—7)

他們一開始發現自己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絕境,“一片驚慌,胡亂躥跳”。有一隻老斑羚甚至想直接跳過六米寬的山澗卻“像顆流星似的比直墜落下去”。

過了一會兒,它門逐漸安靜下來,而等待鐮刀頭羊的決定。

在鐮刀頭羊也表示無能為力後,斑羚羣又騷動起來,一頭母羚羊甚至在高度驚慌下“舉步向彩虹走去”。 (朗讀有關老斑羚和母斑羚表現的句子體會斑羚們對生的渴望。)

4 師引: 然而能夠讓他們獲得新生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飛渡傷心崖,羚羊們是如何飛渡的,作者又是如何精彩描寫這一場面的咱們一起去感受這感人的一幕。

5,聽錄音

(1)、斑羚是如何飛渡的呢?,請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飛渡時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動詞。

(2)、運用這些動詞複述飛渡的情景(觀看動畫)

(走、退、飛奔、起跑、躍、跳、鈎、躥躍、猛蹬、起跳、墜落、落)

討論飛渡成功具備那些條件(嫻熟的跳躍技巧,默契的配合,勇於犧牲的精神)

(3),細讀課文四人一組交流討論:面對這羣死亡飛渡的斑羚羊,特別是老羚羊和鐮刀頭羊,你感受到這是一羣怎樣的斑羚呢?請用“這是一羣(只) 的斑羚,我從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勇於犧牲、視死如歸、臨危不懼、關愛後輩。)

(4),師小結:同學們斑羚羣憑藉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為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贏得了種羣的生存機會。他們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每個人包括文中的我、獵人、狗。斑羚的行為可能只是動物的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但應該引起同樣具有生物屬性的人類思考和借鑑

6體驗反思

1、那麼下面請大家看一個人類面對生與死的資料,與動物斑羚比較一下,你有什麼想説嗎?

出示資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的舞台失火,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孩子們及他們的老師在一個大禮堂裏開會,不幸發生火災,結果燒死的是孩子和深愛孩子的老師。各級領導捷足先登全部脱險。……在緊要關頭,有人大叫一聲:“大家都坐下,不要動!讓領導同志先走”,而這些領導同志還真的先走了……這場震驚中外的克拉瑪依大火,帶走了288名中國小生和37名老師,而領導無一人受傷。

2、看了這資料,我們年青的一代,要從這羣斑羚身上學些什麼東西呢?

(為了種族的生存而甘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特別是從容鎮定、捨己為人的情操,可貴的整體精神 )

教師總結:確實,作為人類的我們,面對生命,應讓生命顯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3、思考:斑羚飛渡這一悲劇是誰造成的?(人)

4、是啊,人在這裏充當的是一種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奪者。人類的行徑已經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請用心感受這些畫面,然後思考:從人類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些什麼呢? (屏幕顯示:人破壞動物,破壞自然的資料)(板書:珍視生命,保護動物)

5、學生總結本課的收穫。(或者提出不懂之處)

結束語

同學們,地球只有一個,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與自然能和諧共處,希望斑羚們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也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些關愛讓人類的愛充滿世界,讓世界充滿愛

五、佈置作業

寫一則關於保護動物、珍愛動物的公益廣告。

附板書設計: 斑羚飛渡

從人類身上——珍視生命,保護動物

從斑羚身上——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細節描寫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從咀嚼語言,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一代農民父親的特點上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

合作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遲志強演唱的《父親》創設情境,老師作為中年人由衷的演繹歌詞內容。

二、詞語積累

易錯字和一詞多音的詞語積累

三、以“台階”為切入點,整體感知

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梳理思路圍繞“台階”來展開)

明確: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成一棟九級台階的新屋(經過),父親卻走向了衰老(結果)。

故事情節:想建台階——準備建台階——建造台階——建成台階

四、踏上台階,看農民父親

1、要求學生拋開資料書,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説説你所讀到的父親。

2、根據學生的解讀分類梳理學生所讀到的內容製作成幻燈片。

3、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商討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補充同學們的解讀,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會如何扣住文本進行人物鑑賞。

A、同學們基本讀到的已知內容:老實厚道、勤勞能幹、艱辛、吃苦耐勞、不服老、倔、倔強

B、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一:“有點虛榮”與“自尊心強”這兩點的爭鳴。預設:

這個點上引導同學們抓住第22段:“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抬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按着腰。”還有第28段:“他卻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個生氣的父親,不願接受老了的事實。他的自尊與倔強的個性。

這個爭論的點,是作者同情農民父親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位農民父親的特有的謙卑;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三:懷念舊時光?

絕大多數同學所認為的“懷念以前的三塊青石板的日子”;三塊青石板鋪成的台階上見證着很多“快樂的時光”。

預設:

這個點的商討也是人物解讀的一個難點和有深度的思考,學生年齡尚小,與老牛拉破車的時代距離較遠,老師要助力學生。方法可補充一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問題如下:

1、“懷念”?九級台階造好了,為什麼父親的快樂沒有來到?

2、造新台階的日子用了大半輩子,有着太多的艱辛,但其中的“快樂”在哪?為什麼會很快樂?

扣住第28——31段的內容精讀,帶動學生對前文勞動所產生的“快樂”的理解。

明確:父親是一代農民的代表,勞動就是生命,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不能勞動的現實擊垮父親,並不是戀舊。對父親的殺傷力之大足可以完全擊倒父親,作者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惜。

D、部分同學的個性解讀四:為目標而不懈堅持努力。

父親在台階上尋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種追求和願景,目標實現後,人也老了。人生往往會為一個並不確定的目標去奮不顧身。當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的時候,我們卻突然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説目標達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結束的一刻。這篇小説刻畫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是這樣豐富和立體。

五、從“台階”走下來,看“命若琴絃”

拓展到史鐵生《命若琴絃》主人公老瞎子的命運,豐富對人生目標、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就是過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終歸入大海,化為寂靜。一路的奮鬥,才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主人公老瞎子彈斷了120根琴絃,理想實現了,復明的藥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過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鐵生,失去雙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來,生命與他而言就是苦難,但他從不説勇敢和堅強,從叫囂戰勝病魔,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命若琴絃,繃緊了弦,把該彈的靜靜地彈下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生活。

是鳥兒就要在空中飛翔,是不能飛翔也照樣在空中結網。

這是生命之苦,換一個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書設計:

台階李森祥

台階三級九級

父親謙卑、勞動者需求的尊嚴

作者的情感:敬仰與憐惜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三

教材分析

《竹林深處人家》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每篇課文都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通過閲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把握課文通過描繪景物的情狀和特徵,並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點。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品味—探究—體驗”。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已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合理安排寫景的順序,並會運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繼續鞏固已學知識。本文篇幅較長,面面俱到的分析,會把美文肢解,破壞學生對美文的全面體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泛讀的基礎上選擇重點段落精讀,感悟美點,讓學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礎上發現竹林的美麗、竹鄉生活的恬靜,體會作者的情感。適當拓展課程資源,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學習多角度寫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語段,品味描繪竹景的形象生動的語句。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江南竹鄉的特殊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方法;

2、移步換景寫法的特點及運用。

教學課時:

兩課時(兩節連起上)

教學工具:

多媒體、卡紙等。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①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寫景散文,出示課題《竹林深處人家》。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些什麼問題呢?把它寫下來。(學生可能會想到:竹子多、密;在濃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點明瞭“人家”生活的環境和地點,體現了江南竹鄉的特色;“深處”體現了竹林的茂盛和環境的清靜等等。)

②學生自由發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並積極發表不同的想法。

③現在我們走進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體現這些內容的。

2、整體感知

(1)初讀

①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圈出自己認為的生字難詞,並寫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組內交換看生字卡,並相互指正。(小動)

③開火車讀出屏幕上的字詞。(流程性檢測)

④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順暢。(再次強化生字詞,再讀課文,熟悉文本內容,為後面理解感悟做準備。)

(2)泛讀

①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做)

②想(喜歡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寫下喜歡的理由)。

③小組內交流:各成員先説説自己喜歡的語段及其理由,然後確定本組最喜歡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進行分析並在學習卡上簡要記錄討論成果。(聽、想、做)(小動)(此環節意在為學生搭建一個互動平台,學生們可能會從文中找出作者從色彩、聲音、氣味等各方面對竹子進行細膩描繪的句段,從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方面來談,從而深切體會寫景散文的特點。)

④小組代表發言。師作點講、精講。(如果學生做得好,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水平的三個小組)

3、研讀課文

重點研讀前三段和結尾寫竹鄉人家生活氛圍的語段。

①思考: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竹海景象?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特點?前文寫竹海與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聯繫?

②小組討論交流以上問題,並選一個問題準備作交流發言。

③小組代表發言。

④師小結:並出示板書:

遠望——竹林如海“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過”)

四顧——穿過竹海“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先思考,然後寫下來。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從寫景散文的特點出發,多角度去考慮。)

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特徵突出,順序明晰,語言優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動詞極具表現力,寫出了色彩,從多種感覺來寫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組合作: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句子,看哪組寫得又多又好,接着寫在學習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組粘貼本堂課的學習卡。

④互看學習卡(每個組至少看兩個組的學習卡)。看:一看記錄內容是否完備,二看修辭手法是否運用得當,三看與自己所在小組的學習卡相比有何優劣。評:説説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進的。(這一環節可促學生自己總結,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師指出更有效。)(時間機動處理,如果時間充裕,可讓每一個小組都有展示的機會。)

⑤課外作業:竹與鬆、梅並稱為“歲寒三友”,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喜愛。蒐集有關竹的詩、文、繪畫等資料,與同學交流。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閲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説,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閲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敍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敍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祕緊密相連,關於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於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學生分析】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並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為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牆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後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彙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於這一課的課件和與月亮有關的網站。

學生:

1、可以閲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為什麼》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2、關於月亮的作品。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製作(關於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於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閲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説、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於月亮的詩歌,請説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閲讀的能力)

①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麼?

⑤採用什麼順序記敍了什麼過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説話能力。

(你説我説大家説)

⑴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説明。

⑵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展示各小組中的作品,並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瞭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説説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 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脱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説出來,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把登月的複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麼?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敍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敍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説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閲讀時你有什麼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並朗讀、評析。

⑶探究3: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説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四、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祕)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查閲。

關於“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説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羣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羣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蒐集到的製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閲到的資料:

⑴星空奇觀

⑵月球之謎

⑶中國航天

⑷登月計劃

⑸阿波羅之旅

⑹登月圖集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後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當的選材,結構上的前後照應及描寫情狀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聲有色、文情並茂的語言描寫,體會其中的意境之樂。

(3)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精神生活的描寫:看畫、讀書、聽課等情狀。

教學難點:理解閲讀文學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課時

預習導學

⑴瞭解作者於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詞及重要詞彙

⑶收集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名句,背誦課文中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查一查)

(1)學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關資料。

(2)讀準字音,積累詞彙。

三、整體感知(讀一讀)

1、自由朗讀課文一遍,思考下列問題:

(1)題目中的依依的含義是什麼?

(2)文中能説明作者對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於漪老師“縈繞胸懷,十分留戀”的幾件事,這些往事對於“我”的成長有什麼深遠影響?

四、探尋作者寫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樣把這幾件事串聯起來的?

(2)結合所選四件事,你認為課文選材好在何處?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時代的依依往事,無論是看一幅畫,讀一本書,還是聽一堂課,登一座樓,都寫得有聲有色,文情並茂。你從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於你成長的啟示?

五、小結

於漪老師滿懷深情地回憶了童年時期讀書的幾件小事,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對家鄉的讚美,無不溢於言表。至今,老師的諄諄教導依然激勵着“我”: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

一齊誦讀第六節。

六、課後作業

1、學生收集文中出現的古詩文並瞭解大意。

2、你所讀過的文學作品對你有何影響,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隨堂反饋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下列詞語中共有五個錯別字,先用橫線標出,再將改正的字寫在橫線上。

狼狽逃躥

風雲變換

津津有味

走頭無路

紅紫芳菲

五彩紛承

油然而生

談笑風聲

3.按春夏秋冬的時序排列下列詩句。(只排序號)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六

學習目標

①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能正確翻譯並領會課文大意。

③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疏通並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象,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音樂欣賞…同學們,剛才那首歌唱的是什麼?好,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生活,就如這首歌所唱的,我們今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將是美好而又甜蜜難忘的。我們再來欣賞幾幅圖畫……好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都有哪些有趣的事要跟我們來分享,我們同學從中能不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穫。

作者簡介(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再小結)

新課導學: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其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語彙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二要自己用心領悟,能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檢查預習(幻燈展示)

朗讀課文(教師先進行點撥)

第一遍,播放錄音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好節奏;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學生齊讀。

疏通文意(結合練習2,先點撥)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 註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請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幻燈展示,以學生自願為原則)

課堂練習(幻燈展示)

問題探究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 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 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 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 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 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 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癩蛤 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 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 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七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

2、學習本文線索的運用,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思路

2、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

預習要求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集備內容

個人備課

一、導入:

有人説:“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像蠟燭,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老師是人梯,載着學生攀登科學的高峯。”同學們,從幼兒園到現在,有很多老師教過你們,這些老師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呢?他們給了你們哪些支持、鼓勵和幫助呢?哪位老師使你終生難忘呢?你們也許也寫過“我的老師”這類作文,寫得好不好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現代著名作家魏巍寫的回憶他的國小老師察警芝的一篇文章,比較一下,有沒有課文寫得那麼生動,有真情實感。

二、板書標題、作者,並簡介作者魏巍。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全國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説《東方》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2.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或聽課文錄音)

3.請給文章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一部分:(第1至2節)寫最使“我”難忘的是蔡會芝先生,以及蔡老師給“我”的總印象。

第二部分:(第3至14節)寫“我”與蔡老師之間的七件事。

第三部分:(第15節)寫“我”與蔡老師分別了。

4、第二部分記敍了有關蔡老師的哪七件事?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這樣評略安排有什麼好處?

討論並歸納:本文並記敍了有關蔡老師的七件事

①蔡老師假裝發怒

②老師教我們跳舞

③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

④老師教我們讀詩

⑤我們看老師寫字

⑥老師排除我和同學之間的小糾紛;

⑦我夢裏尋師。

其前五件事略寫,後兩件事詳寫。因為前五件事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是從“面”上寫,而後兩件事則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銘心的,也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從“點”上寫。所以詳寫。這樣詳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5.這七件事是如何貫串起來的?

討論並歸納:本文有一條感情的線索——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記敍的七件事,始終貫穿着“愛”——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6.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亂?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着作者回憶的軌跡,順着作者記憶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見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7.課文三個部分回憶、依戀、思念之間各有什麼聯繫?三個部分綜合起來,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討論並歸納:課文以“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國小時候的女教師蔡苦芝先生”一句開頭,展開了對蔡老師的回憶。第二部分文章列舉了蔡老師的五件小事,寫出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真摯感情。在此基礎上,作者寫了“我”依戀蔡老師的兩件事。蔡老師成為孩子們生活中少不了的人。第三部分是別後的思念,深情的語句抒發了“我”思念老師之情,與開頭相呼應。

文章記敍了師生之間的七件小事,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更抒發了學生對老師的愛。

四、小結

文章重點寫了師生之間的七件小事。這七件小事以“回憶、依戀、思念”蔡老師的感情線索貫穿始終。前五件略寫,後兩件評寫。這樣安排,既使文章的結構疏密有間,更表現了師生之間的感情的步步加深。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回憶——老師温柔美麗(難忘)

依戀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課內)

②老師教我們跳舞(課外)老師愛學生

③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假日)

④老師教我們讀詩(平時)

⑤老師排除小糾紛(校內)

⑥我們看老師寫字(平時)

⑦我夢裏尋師(校外)學生愛老師

思念——我和老師分別了(可惜)

七年級語文課件 篇八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3、反覆朗誦並理解歌詞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學生齊讀。

三、內容研討

1、解題

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2、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

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3、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4、“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小結課文

四、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五、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六、課外作業

1、閲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七、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