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論文>論文精選>

英語語言學論文(新版多篇)

論文精選 閲讀(2.15W)

英語語言學論文(新版多篇)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一

國內在認知語言學與英語語法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方面,緊跟國際步伐,積極引進和吸收國際領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總體上介紹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如曾欣悦、劉正光,2009;林正軍、姜暉,2012等)。他們主要基於國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紹和闡釋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及其對語法教學的啟示,並且根據相關文獻和他們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語法教學原則為相關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參考。

第二,詳細探討認知語言學中的某個理論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國內的有些研究者在認知語言學與語法教學相結合的大框架下,選取某個具體理論開展研究,他們探討的主要問題有如何把原型範疇理論應用於英語語法教學(比如李豔平、朱玉山,2011;季淑鳳,2012等),圖形—背景理論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楊敏,2009等),語言符號象似性對語法教學的啟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構式語法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林正軍、劉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針對某個具體語法點開展實證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輕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們的碩博士論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於原型範疇理論和空間隱喻的英語介詞教學實證研究(陶麗,2011),認知語言學觀照下英語名詞可數性的教學實證研究(粟志祥,2010),基於原型理論的多義詞教學對多義詞習得影響的實證研究(盧烈宏,2013),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名詞化習得的認知語言學實證研究(鍾書能,2004),意象圖式理論與英語短語動詞教學的實證研究(黎金瓊,2008)等等。但總的來説,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原創性不夠,理論深度不夠。同類研究過多,比如,僅僅在中國期刊網上,關於象似性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的論文就二十多篇,這是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二、簡評

從以上的文獻調查來看,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認知語言學與英語語法教學相結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綜合起來看,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實證研究還顯不足。我們認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這個領域更需要的是數據和實證。要知道,一線的英語教師對理論性過強的框架有排斥,他們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操作規程。所以,我們建議,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應該更加關注如何把抽象的認知語言學理論轉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學操作原則,並且一定要通過實證研究加以證明,這樣才更有説服力,更有可能為一線的教師和學生接受。

Geeraerts(2006)預測認知語言學必然對實證研究有不斷增長的需求:語料庫研究、實驗設計、實地調查等,同時,定量化的數據分析極有可能越來越佔據中心位置,逐漸在語言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中將學術標準提高到這樣一個水平,即空洞無物的宣言將不受歡迎。他認為語言學需要一場實證革命,實證研究並不意味着要摒棄有利於純描寫研究的理論構建方法,而是要努力為理論提供證據並因此改進和完善理論。理論闡釋因此應被視作成功的實證研究過程的一個步驟,好的實證研究尤其需要運用假設。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二

(1)創設語境,激發興趣

認知語言學強調語言以使用為基礎,語法產生於語言使用。在中職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能夠積極參與的英語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學習語法。根據不同的語法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可採用圖表式、音像式、競猜式、談話式、大腦風暴式、遊戲式、調查式和表演式等方法進行導入。

(2)循序漸進、合作探究

認知語言學不再把語法看作是一個封閉的、分割的系統,而是與各種不同認知能力以及各種經驗相聯繫,這就要求學生在語法學習過程中,把已有的經驗用於理解新的語法知識,即“與詞彙教學相似”,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構建新的圖式。

(3)形意結合、關注體驗

認知語言學認為認知語法中“語義具有中心地位”,教師應注意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結合,突出多層次的語言體驗,避免學生一味地對語言形式進行簡單的機械操練,而忽視語言意義的表達。特別是對於以漢語為母語的中職學校學生,教師更應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體驗,加深對英語語法形意的理解。

(4)任務驅動、拓展運用

認知語言學強調人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強調語言能力的建構基於語言的使用。教學中如果僅學習一些基本的語法結構,無法確保實現語言交際的流利性,教師應在語法教學中通過任務驅動,促進學生拓展練習,靈活運用。

(二)教學應用

以外研社中職英語第一冊Unit7AhealthyLifestyle的語法項目——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及其用法為例,説明教學中上述四個環節的運用:創設語境,激發興趣播放歌曲“AmericanRide”(sungbyTobyKeith),ppt呈現歌詞,目標語法加下劃線:接着教師指着劃線部分問學生:(2)ppt呈現四張當地氣候的圖片以及以下句子。學生小組討論:根據以下句子的內容,找出對應的圖片。這個環節中,教師利用視聽歌曲導入新課,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巧妙地把目標語法的內容展示出來。接着,教師又聯繫當地的氣候特點,創設出目標語法的語境,使學生自然地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學習。在這個環節中安排“小組討論”目的是,更好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其學習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1)循序漸進、合作探究

①以舊帶新,喚醒已有的圖式根據已經學過的課程“coachpotatoes”,學生分組完成以下任務:以競賽的形式,選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生回答後,ppt呈現:

(2)合作探究學習

在“coachpotatoes”課文中找出含有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句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使用觀察、發現、分析等方法,歸納出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這樣,學生對形容詞、副詞不同的形式、意義和用法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然後,學生一邊欣賞歌曲“Longer”(byDanFogelberg),一邊填上所缺的詞: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先是教師通過把已經學過的課程“coachpotatoes”作為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形式回答問題,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接着,讓學生合作探究,歸納出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學生在觀察、分析、討論、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較好地構建了“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這種新的圖式。

(2)形意結合、關注體驗

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調查活動——Whoselifestyleisthemosthealthyinyourteam?要求每六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學生對小組成員的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調查,最後得出結論。a.教師先引導學生羅列完成該任務需要用到的短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最後,採取小組互評的方式,選出優勝隊。這個環節教師以“健康的生活習慣”為語義,結合“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堂訓練。這個過程不僅是克服了通常課堂教學中簡單的、枯燥的、機械的操練,而且是在對學生進行語法鞏固練習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生活素養,比較好地體現“教書育人”。

(3)任務驅動、拓展運用

設計情景:ppt展示福鼎市的太姥山、福安市的冰臼、霞浦縣的楊家溪、屏南縣的白水洋的相關圖片,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相關圖片,評出寧德地區最美旅遊景點。實施過程:把學生分成四個代表隊,分別代表這四個地方。由各組選代表陳述,哪個組説的句子最多,正確率最高,哪個組獲勝。四個代表隊分別運用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形式,闡述了各自景點的優勢。最後屏南縣的白水洋獲得寧德地區最美旅遊景點這個環節,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對當地旅遊景區的描述,拓展學生對“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形式”的運用。這個過程,一方面以任務驅動,鼓勵學生進行語法的拓展訓練;另一方面,以“當地的旅遊景區”為主題,又突出了語義,起到“一箭三雕”的功能。上述教學過程遵循以學生生活為活動中心的教學原則,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掌握語法項目。BenjaminFranklin説過:“Tellme,,lveme,Ilearn.”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形容詞、副詞原級、比較級、最高級的用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這節語法課中,筆者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原理,通過上述四個環節,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語境,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體驗的環境中進行語法學習。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四個環節的教學方式僅僅是筆者教學中的一種嘗試,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還有其他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不斷探究。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三

由於商務英語是專門應用於商務環境中的一種功能語言,商務英語作為普通英語的變體語言和普通英語有着較大的差異。在發展的過程中,商務英語逐漸形成了“一詞多義和多詞一義”的語言特色。社會文化背景影響着商務英語的使用條件以及使用環境。商務英語中所使用的英語詞彙可以靈活的表現出交流雙方在社會地位、文化程度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細微差異。比如説在國際貿易交往中,英系商人以及中國商人都會應用“如果您訂購我方商品,將十分感激”的語言,這句商務英語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有兩重含義:第一,希望談判方訂購己方產品;第二,如果對方購買了自己的產品,表示對談判方的感謝。但是受到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中英雙方在商務英語詞彙選擇上有較大的不同,在實際應用時雙方都會融入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因素。從中方與英方對於同義商務英語不同應用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中式商務英語較為生硬,容易引起交易方的反感;英式商務英語融入了更多的紳士特點,更容易拉近交易雙方的心理距離,促成交易的成功進行。由此可見,從商務英語中能夠清晰地發現不同社會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下人們意識形態以及思維習慣的差異,對於研究社會差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語言學角度下對商務英語其他特點的探索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運用語言學與社會學等學科手段來對語言進行研究的邊緣性學科。這門獨特的學科涉及多種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其中包括人類學以及心理學。之所以社會語言學被冠以“社會”的名號,主要是取決於社會語言學把語言看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這種研究的出發點不同於其他的語言研究學科。社會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主張就是要把語言放入人類發展過程中宏觀的社會背景中進行研究,結合語言與語言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這樣自然而然就會使語言的研究帶上社會的色彩,並深入的挖掘出語言中的社會含義,探索出語言在社會背景下的發展規律以及運作機制。語言是在社會運作條件下而產生的一種具有獨特社會功能的產物。這種獨特的社會產物會受到使用者社會地位、從事職業、年齡、性別、國籍甚至是生活習慣、個人性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其在使用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性差異。在國際貿易的經濟背景下,商貿英語充當了人們交流與合作的載體,成為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為了達到“獲益”這一統一目標的工具。人們在使用商貿英語的過程中會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詞彙以更好的適應交流的語境,這些因交流環境以及交流對象而異的商貿英語能夠體現出貿易雙方在社會、文化、教育等不同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正是由於這種較強的社會功能,為商貿英語的研究提供了社會學語言學的切入點。除了“一詞多義”以及“一義多詞”的特點之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商貿英語還具有如下特點:

1.商貿英語具有目的性以及一定的客觀性。

由於商貿英語的應用環境主要是國際的交往貿易,在這種應用背景下商貿英語的使用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溝通交流來促使貿易雙方達成共識,形成合作關係的。這種目的性驅動下就會使商貿英語經常表現出簡單、直接,不拖泥帶水的特點,這種語言特點更適合貿易過程中的談判與交流。另一方面,商貿活動屬於業務交往,個人在參與商貿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是代表了商業團體或者是企業、單位利益與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帶有個人色彩和個人習慣的詞彙是應該杜絕使用的。

2.商貿英語的表達更具準確性。

商貿英語是國際貿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語言,在國際貿易中交易的雙方大多是來自不同的國家,為了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歧義或者是表達不當而給交易雙方帶來不必要的誤會或者損失,商貿英語的使用對於準確性以及邏輯性的要求更為嚴苛,在使用商貿英語的過程中一定要達到把準確的信息傳遞給對方的目的,所以這就使得商貿英語中的比喻、誇張以及帶有修飾色彩的語句和普通英語相比要少之甚少。不過也正是這種特殊的使用環境使得商貿英語更加嚴謹,也更加具有科學性和邏輯性。

3.商貿英語具有簡潔明瞭,凝練經濟的特點。

商貿英語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一些縮略語來達到讓語言更加簡單明瞭的目的。商貿過程中很多的活動受時間限制比較嚴重,這就要求商貿英語在最短的時間內表達出最完整、最準確的意思。比如在日常的傳真以及電話交流過程中經常會使用縮略語來節省時間,這一點充分的表現出了商貿英語經濟性的原則。

4.商貿英語趨於正式化。

商貿英語中所使用的詞彙大多是規範性的正統詞彙,由於商貿英語在貿易過程中經常用於簽署合同以及簽訂協議,為了表現出商貿英語正式、嚴肅的語言風格,在進行這些商貿活動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一些較為生僻和不常見的佔體詞彙。這些生僻的專業詞彙以及佔體詞彙的應用更能充分的體現出商貿英語正式、嚴肅的特點。

三、商貿英語受到文化規則的制約

文化從本質上影響了語言的結構和交際用語的特點,文化規則制約了商貿英語的發展方向。受到商務英語特殊功能的影響,商務英語的發展取決於貿易雙方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這種來自不同文化的碰撞使得商貿英語的發展中融入了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文化色彩,只有能夠滿足不同國際背景以及文化條件的商貿英語才能夠算作是有生命力的商貿英語。比如從不同國家對於人們的稱謂就可以看出文化對於語言習慣的影響,中國自古男尊女卑的思想較為嚴重,所以中國人在稱謂方面基本不存在性別之分;相比於中國,西方國家追求男女平等,所以在西方語言中就會用“Mr和Ms”來區分男女。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商務英語具有極強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價值,商貿英語的表達形式受到社會差異和使用環境的影響十分的明顯。不管是其目的性與客觀性,還是其正式性和簡潔性都是和其社會功能所相互契合、相互適應的。也正是這種語言的社會性特點充分反映了貿易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體系的差異與共性。

四、結語

商貿英語具有極大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價值,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對商貿英語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能夠更加準確的總結出其在特殊的使用環境下所逐漸形成的社會學特點,對於幫助我國更加快速融入世界經濟貿易大潮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言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

加強大學英語語言學有效性教學的理論探索,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經途徑。隨着經濟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社會對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遺憾的是,當前大學英語語言學所採取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影響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應當加快轉變落後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現狀

現階段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普遍受制於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理論灌輸佔據課堂主流,學生不堪忍受大量枯燥晦澀的語法知識灌輸,學習興趣大大降低。與此同時,教師沒有關注學生課堂主人公地位的凸顯,片面採用單一教學方式,課堂成為教師演戲的舞台,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不強。不少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就是單詞記憶,花時間背單詞、背句型就可以了。由於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容易出現一定消極心理,久而久之,更加不願意配合英語語言學教學活動。

2應用型人才培養觀下大學英語教學何去何從

2.1營造積極教學氛圍

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處於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之內,學生會更加樂於參與課堂教學。為了全面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努力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動員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語言學學習活動。例如利用圖片、視頻、音頻導入新知,這一方面將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另一方面極大活躍了課堂氣氛,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Atestoftruelove》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號》主題曲《Myheartwillgoon》,學生沉浸於優美的音樂欣賞之中,課堂氣氛相當輕鬆。在濃濃的音樂渲染氛圍之下,我適時在課件上出示問題:“Areyouinloveornot?”伴隨歌聲,我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自由開展討論,他們興致都非常高,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2.2結合生活實際教學

與其它學科相比,英語語言學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更為明顯。應用型人才培養觀下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不僅要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教師還應當結合生活實際教學,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現實意義。例如一定理論知識講解結束之後,給學生留出相應時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並展開相應實踐訓練。這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Atestoftruelove》一課教學結束之後,為了讓學生學會應用“某人或某物的與眾不同”的這一句型,筆者請學生兩兩一組,聯繫生活實際,用句型編寫對話,反映生活中某一個小片段。學生兩人一組,一個負責提問,一個負責回答,配合得相當默契。節選對話如下:A:Youarereallyoneofakind.B:Uhhuh?A:Whileallpeopleisreading,youaretheonlyonetoplaythecomputergameselse.B:Iamsoashamed.

2.3改革傳統教學內容

應用型人才培養觀下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改革傳統教學內容,引入更為實用的教學內容。當前不同專業所選用的英語語言學教材版本略有不同,非英語專業普遍選用《新視野大學英語》,有的專業選用《語言學教程》,也有的專業選用《簡明新編英語語言學教程》。雖然不同版本教材教學內容側重點存在差異,但是總體而言,不論哪一本版教材,想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都應當從學生獲得實用的英語技能這一角度出發。宏觀意義上的英語語言教學包括語音、詞彙、語法、詞義、文字等內容,分別涉及聽、説、讀、寫四個不同維度的技能。從語言自身角度而言,教學時間有限的現實情況下,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其中的精髓要義展開分析。此外,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教學理念決定了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不僅僅是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單獨進行教育,教師還應當引入邊緣學科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引入語言翻譯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計算機語言學等。

結合以上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助於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英語是一門重要的交際工具,加強應用型專業英語人才培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應用型人才是當前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的重要方向,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應當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以上筆者簡要分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觀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措施,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加強此方面教學研究,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郭文琦 單位:宿遷學院

參考文獻:

[1]董少華.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設計與教學改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1):101~102.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五

語言學就是一門把人類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同時,對於語言學來説,它所探索的範圍並不是單一的。比如,語言的相關規律、語言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語言具有怎樣的發展歷程。更重要的是,語言學還會對其它和語言相關的問題予以探索。相應地,對於英語語言學來説,它也是對英語進行研究的語言學。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這門課程予以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以及對語言予以研究的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可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語言學對教學有着非常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基於語言學理論的高校英語教學

從當下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最為嚴重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教學實踐與語言學的理論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因此,本文作者從高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對相關方面予以了分析。

1.銜接理論與高校英語教學。一般來説,在教學中,銜接就是相關語篇分析的領域裏面的一個基本概念。相應地,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的銜接則是以語篇的連貫為基礎,建立起一種關鍵的詞彙以及語法手段。它會藉助對應的方式來展現出來。比如,替代、連接、照應。與此同時,在英語教學中,銜接手段在這些方面隨處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寫作、翻譯。相反,在聽力方面的應用卻很少。比如,在這些聽力材料中,銜接手段的使用。例:M:I’dliketocashacheck,eanaccounthere.W:Fine。Justmakeitoutto“cash”。針對這段對話,問到的問題是這段對話發生的地點在哪裏。在聽這段聽力材料的時候,需要把對話銜接在一起,抓住其中的關鍵詞。比如:“haveanaccount”和“cashacheck”。由此可以從中知道該段對話發生的地點是在銀行。

2.輸入理論與高校英語教學。在第二語言習得之中,輸入理論是需要引起重視的理論,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這主要是因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於那些剛習得的語言,能夠使自己處於那種可以對語言信息的輸入予以理解,並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反饋到學習環境中去。相應地,想要使這些可以理解的信息增強,就需要創造出多樣而真實的語言材料以及現實的學習環境。面對這方面的要求,教學需要對學生予以文化方面的輸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增強。除此之外,據相關研究表明,個人以及社會羣體對目的語所持有的態度會對外語的習得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英語的語言教材予以充分地把握與選擇。以此,來使文化與語言都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到很好的展現。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更能融入到語言環境中,調動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對於語言環境創設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置。

3.隱喻理論和高校英語教學。在語言學習中,隱喻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作為一種認知手段以及思維方式,隱喻是人們使用那些簡單而形象的經驗來對那些複雜而抽象的概念進行重新構建的構成。從實質上説,它就是一個認知領域步入到其它的認知領域。相應地,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隱喻是英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即聽力教學、翻譯、閲讀理解方面。比如,在英語閲讀理解方面,隱喻知識的應用可以為學生對問題深層次的探入埋下伏筆。

總而言之,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理論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相應地,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需要對語言學理論予以充分的利用。這樣不僅可以使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利於我國教學事業步入更高的台階。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六

關鍵詞 語料庫 語步 學位論文 英語摘要 語言學特徵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English Abstra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tep Language in Dissertations

LI Dawei[1], CHANG Zhe[2]

([1]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2]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analyze John Sinclair English abstract dissertations experimental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wales pragmatic step,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dissertation is typical language features step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ach languag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medicin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 English linguistic features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to some extent, basic grasp of basic writing featur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academic English.

Key words corpus; step language; dissertation; English abstra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1 研究方法

基於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英語語料庫》的建庫平台,構建一個總詞量約32萬詞的子語料庫,其中包含540篇中醫院校8年的碩、博學位論文的英文摘要。

首先對從CNKI優秀碩博論文庫中隨機抽取的每年30篇的中醫藥實驗性論文摘要處理成為乾淨文本;然後,運用XML語言對其明顯的結構語步分別進行標註;接着,用語料庫軟件分別提取相應語步文本,分別建立4個獨立的語步文本庫;最後,對每個文本進行詞性賦碼。

2 結果討論

2.1 人稱代詞

本文通過研究他們的語步內頻數來觀察不同的語步中人稱代詞的真實運用情況。通過賦碼軟件的標註和語料庫軟件的提取可以得到這個人稱代詞語步內詞頻的分佈圖(圖1):

人稱代詞有三類: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通過圖1可以看出,第一人稱代詞I和we被用於目的語步,通過觀察索引行發現,it多用來指代“本文”的研究目的;we多用來指代“我們”的研究目的是什麼。而方法語步中第一人稱代詞的複數形式we具有很高的使用頻數,第三人稱代詞的賓語形式them次之,因為在方法語步中,論文作者常用we表示試驗方法的操作者,用them表示實驗對象,“我們”對一些“對象”實施了某種試驗。

圖1

同時第三人稱it被大量使用在結果和結論語步,尤其是結論語步之中,結果結論多為客觀的事實描述,論文作者採用it做主語表明客觀性。

2.2 情態動詞

醫學論文的英文摘要中,情態動詞在作者的觀點表達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運用語料庫軟件,在賦碼軟件處理過的每個獨立語步文本提取出所有的情態動詞。情態動詞出現的總頻數為1210,佔總詞頻數的比率為0.54%。從情態動詞的分佈途中,可以發現,在結論語步中出現了極高的頻數;can的頻數最高,其次是could,並且這連個情態動詞主要被用在結論語步中。結論在實驗性論文中是作者總結關於結果數據的概括性觀點,經常被用來證實研究實驗的目的。因此,在結論語步中,論文的寫作者會使用can或者could來表達他們對某種治療方法的肯定程度。

2.3 語態

語態是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關係的一種形式;在某種特定語境下,當動作的發出這不需要解釋時,被動語態可以更好地強調作者的意圖。因此,通過同樣的方法,我們提取了每個語步內的被動語態。統計結果表明,方法語步中的被動語態出現的頻數高達2199,要遠高於其它語步。通過觀察索引行可發現,在這一語步中,作者常常被用來表達:“我們”對某些實驗的分組實施了某種治療方法。實驗的動作發出者均為“我們”, 因此,不必每次都進行解釋,但是需要對不同的分組進行強調。

2.4 時態

實驗型醫學論文摘要有其獨特地特徵,因此,時態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規律,並顯示出一定的規律性。通過在語料庫軟件中運用正則表達式,提取出每個時態,得到如圖2中的分佈情況。通過觀察分佈圖發現,進行時、過去將來時和完成時在所有語步中均沒有出現。圖2的數據顯示,一般現在時高頻出現在目的語步和結論語步中。在方法語步中,最常用的是過去時態,也會偶爾用到現在時。

圖2

在目的語步中,作者需要表達實驗目的,所以他們多使用現在時來進行描述;大量的描述實驗過程的句子出現在方法語步中,這些過程多發生在過去,所以方法語步多用過去時態。然而,在結果語步中,實驗者為了強調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可這些實驗結果又出現在過去,就表現出了有些人採用現在時,有些人採用了過去時態。在結果語步中,使用現在時還是過去時,目前仍存在學術爭論。結論是結果的昇華和作者自己觀點的高度概括,多采用了現在時態。

3 結語

通過對中醫藥實驗性論文的英文摘要全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目的語步,常用現在時來描述實驗目的,第三人稱單數it表示論文,第一人稱複數we做主語表示實驗者。方法語步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大量的被動語態,多用過去時表示實驗發生在過去。在結果語步中,現在時和過去時均被使用,現在時強調結果的客觀性,而過去時強調實驗結果得出的時間性。在結論語步中,採用現在時態來總結實驗的結果,並表達他們的觀點;這一語步的最大特點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情態動詞can和could。

總體而言,通過對中醫藥實驗性學位論文英文摘要進行語言學的全面分析發現,中國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基本掌握了學術英語摘要的寫作特點。然而,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在結論語步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態動詞,高於本族語者的使用,這可能是由母語負遷移造成的。

參考文獻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七

學生由高中進入大學,英語能力參差不齊。由於英語大多是從國中開始要求的必修課程,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加之應試的壓力,很多學生從國中到大學的這個較長的學習時限中,沒有從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真正樂趣,更多的是將它看作是任務來完成,從而忽略了閲讀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精讀、輕泛讀”,將閲讀課的大部分時間用於處理詞彙、句法等方面,而沒有注重背景知識在學生閲讀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本身對閲讀不夠重視,加之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導致他們在閲讀上存在障礙。具體體現在這幾個方面:(1)詞彙量不足,詞彙記憶方法不得當;(2)閲讀量不足,課外閲讀缺乏,閲讀能力差;(3)閲讀習慣差,或“指讀”,或“脣讀”,或“回讀”、“重讀”,或“譯讀”,或遇生詞即查字典,造成閲讀速度緩慢;(4)背景知識欠缺,無法建構圖式框架,望文生義;(5)閲讀教學停留在對錶層信息的理解,忽略語篇結構和語篇語義的完整性,使學生產生語篇障礙;(6)閲讀目的不明確,動機不強,閲讀主動性差。

二、利用心理語言學理論提高大學英語閲讀教學效果

從心理語言學在閲讀領域的發展看來,大學英語閲讀教學不僅是一個教授信息的過程,而且是解釋信息的過程,我們理應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打破以往傳統的重詞彙、句法的教學模式。

1.閲讀的心理語言學模式。

閲讀的心理語言學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處理策略和圖式知識。圖式知識和閲讀能力在閲讀教學的心理語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處理策略影響閲讀效果。在閲讀過程中,學生主要經歷兩個閲讀過程,一個過程是將閲讀的信息從書面轉移到大腦,另一過程則是新的知識在讀者大腦中透過已有的知識和概念得到吸納和消化,從而完成對新信息的加工。這兩個過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讀者在前一過程中對新信息進行尋找和挑選,在後一過程中,讀者的頭腦在固有知識的引導下,對新信息進行對比和綜合,從而完成對新信息的驗證、補充和分析,完成對閲讀內容的理解。

2.運用心理語言學理論提高大學閲讀教學效果。

心理語言學嘗試從知覺、動機、記憶、智力等角度去解決關於語言習得和語言能力培養的問題。這些理論合理應用在閲讀教學中有利於提高閲讀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的閲讀積極情感,加強閲讀內在動因。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那些帶着積極情感學習的學生比缺乏熱情和情趣的學生學得更加輕鬆和迅速。由此可見,積極的情感和興趣對閲讀過程將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Goodman認為閲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過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認為閲讀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預測、確認和修正的過程。他的觀點對我們的啟示則是,閲讀者應該有選擇性地接受閲讀篇章中的信息,在閲讀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預測文章的大意,而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在快樂的情感中進行閲讀活動。在閲讀課堂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改變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將課堂轉變為學生為主動參與者的輕鬆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應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詼諧生動的教學語言,親和、平等、熱情的態度積極地引導學生,同時,教師要注意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求知慾及自覺性等內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②教師在備課時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指導學生在閲讀時能進入角色內心,投入情感。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善於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思想感情,以情啟智,使學生在閲讀中能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尋慾望,促使其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明確閲讀目的,增強閲讀動機。

在傳統閲讀教學模式中,由於缺乏閲讀的目的性,教師又多是閲讀的主導者,將本應該屬於學生去積極尋找、主動思考、努力解答的問題和信息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被剝奪親自理解、分析判斷、推斷對比、評價總結的機會,就很難儘快培養高效的閲讀能力(呂生統,蔣菊,1997)。由此可見,閲讀目的在閲讀過程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缺失閲讀目的,將無從確立閲讀策略和閲讀技巧。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釋”理論認為情感是語言過濾器,學習者的動機會將部分外界語言輸入篩選出去,降低語言學習的質量。因此,學生的閲讀動機和閲讀效率具有正向的影響關係。

(3)擴大詞彙量,鞏固語言基礎。

Treisman(1960)認為人腦中存在一套處於巨大網絡中的多條目詞彙體系,網絡中詞彙間的距離越短,詞彙之間的關係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實驗表明:詞頻效應和語境效應(上下文效應)是詞彙識別的重要因素。詞頻高的詞更容易被提取,於讀者而言,將低頻詞變成高頻詞可以通過增加詞彙重複出現的次數來實現。語境效應在閲讀理解中則是指上下文語境。結合上述幾個因素,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方面:①打破孤立學習詞彙的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依照詞彙間的各種關係幫助學生記憶詞彙,如詞彙的同義關係、反義關係、上下義關係等;另外幫助學生掌握一定構詞法,如通過添加常見詞綴構成的派生詞,使學生在掌握常見詞綴含義的同時能夠更容易掌握派生詞的含義,從而在閲讀當中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詞彙量聯繫上下文更準確地猜測生詞的含義。②增加詞彙出現的次數提升學生的詞彙量。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上和課後閲讀大量與課文內容儘可能相關的材料,增強閲讀的趣味性,提高新詞的出現頻率,從而擯除傳統閲讀課中的枯燥性,提高學生對閲讀的興趣,讓學生願意主動去學習和記憶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詞彙。

(4)注重背景知識的傳輸,構建圖式框架。

Rumelhart認為理解就是選擇能夠説明輸入信息的圖式與變量約束的過程(陳賢純,1998)。閲讀過程是在新信息與圖式逐步匹配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讀者對文章背景知識瞭解得越多,頭腦中的圖式就越豐富。而當讀者在語言能力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可以藉助背景知識更好地解決詞彙和句法方面的問題。構思圖式分為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兩種。形式圖式主要指讀者對整體篇章框架結構的認知。文章類型不同,其篇章結構模式也不盡相同。如果讀者能從篇章模式把握整體框架,即便沒有逐句閲讀整個文章,也能瞭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瞭解文章的內涵和意義。內容圖式則包括與文章相關的文化背景、政治歷史狀況、當地風俗等方面。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當讀者與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圖式時,文字帶來的障礙往往可以輕易克服,而且隨着讀者對內容圖式的深入瞭解,也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應當注意擴大選材面,選取涵蓋政治、科技、文化、娛樂等不同題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閲讀面,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

(5)通過語篇線索,引導學生對文章更好地認知和理解。

根據心理語言學理論,語篇線索是學生正確理解詞彙、句子以及語篇的基礎和依據。句子只有用在語篇中才能發揮交際功能和價值,才是作者表達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當讀者正確理解了文章的語篇結構,理順了段落間的邏輯關係,才能正確地理解文中的詞彙和句子。遵循這一原則,教師在閲讀課程中可以採用以下的教學手段:①要求學生仔細閲讀首段和尾段。特別注意每一段的主題句,並引導學生找到其中的連接、過渡方式。段落間的連接與過渡方式主要有連接詞、表替代重複意義的詞或詞組、平行結構以及表示強調意義的詞或詞組。②討論段落大意,同時預測下段的內容,然後閲讀下段,檢測預測正確與否。然後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語篇結構理解段落中詞彙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這部分,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間的連接詞,掌握段句子間內在的關係,這樣能幫助學生有效瞭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閲讀策略。

閲讀策略是指讀者在閲讀過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讀、詳讀、預讀、尋讀、推測上下文含義等。在閲讀課中,學生主要集中在詞彙語法的學習、篇章結構的分析,而對閲讀策略的學習和訓練則不太重視,經過筆者長時間的教學發現,培養學生對不同閲讀材料的閲讀策略和技巧的實踐,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與知識的學習。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試能力,也能幫助其提高閲讀效率。

三、結語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八

關鍵詞:整體語言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教學理論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閲讀能力,一定的聽、説、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當務之急。整體語言教學因其嶄新的教學理念,實用的教學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廣泛的重視。

一、整體語言教學

整體語言教學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最初應用於美國中國小語言階段教授本族語兒童的語言藝術及閲讀教學中。整體語言教學強調語言的整體性,反對把語言肢解成音素、詞素、詞彙、語法等;它強調口頭語言(聽、説)和書面語言(讀、寫)之間的互動性及內在聯繫,認為在自然的環境中,兒童書面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與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張在教學中同時培養兒童的聽、説、讀、寫能力,後來,整體語言教學法廣泛應用於外語教學等領域之中。

從此,整體語言教學在各國的語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解釋。語言學家Goodman認為,整體語言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教學方法和技巧,而是關於語言學習語言教學語言內容及學習環境的一整套理論和原則(1992)。Brown概括了整體語言的內涵。它包括: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對學習社團的集中關注;語言的社會性;真實自然環境下的語言使用;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學習;整體的、非傳統的評估技巧;四種語言技巧的結合(1994)。

二、整體語言教學的理論依據與教學原則

整體語言教學是建立與構建主義心理學、功能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整體語言教學法的研究者們認為,事物的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整體永遠大於部分的相加,學習和被學習的對象不能割裂開來(Weaver,1988)。Rigg也強調,語言是一個整體,不應當被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成分,任何企圖把語言分為語音、詞彙、語法、句形等部分都會使語言喪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認為,聽、説、讀、寫是語言作為功能結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技能不應當被分成聽、説、讀、寫,而應當同時教(1994)。整體語言教學法的主要倡導者Goodman指出,兒童對文字和書面語言的知識以及讀寫能力,並不是等口語能力發展完善以後才開始發展,而是很早就開始與聽説能力同時發展的,很早就對書面語言已有一定的認識並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環境中,兒童能像學會聽説一樣學會讀寫,他們讀寫能力的發展過程與聽説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並駕齊驅的,是自然語言學習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語言分為聽、説、讀、寫的傳統教學法是不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是不科學的。

整體語言教學的主要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學習的整體性。整體語言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入手,而後再從整體到部分。Goodman提出,“應將語言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學習。”語言不應被分解成語音、語法、詞彙,語言技能也不應被分為聽、説、讀、寫。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出發,聽、説、讀、寫同時發展。

2.語言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動機、目的和差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有目地的學習和運用語言。通過觀察,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別給予不同的指導和要求,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個性化的指導與提高,有效地促進個人的學習。

3.通過自然的語言環境來培養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不應人為地把語言知識和技能分割開來孤立地進行培養。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具有直接影響,因此,要為學生提供一種自然良好的語言環境,創造一種即自然、輕鬆又備受重視,能夠展現自我價值的學習氛圍和語言實踐機會。課堂上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課後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第二課堂、英語俱樂部等活動,使他們能夠更多地生活在英語語言的環境之中。

4.學生之間的互助同伴關係。學生之間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夥伴關係。他們可以一起閲讀、一起討論,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輔導;還可以小組的形式就某些話題或某些內容進行辯論,可以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種互助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於學生的語言交際活動。5.學生聽、説、讀、寫技能同步發展。英語教學一直遵循着“聽説領先,讀寫在後”的傳統規則,即必須在聽説能力達到相應程度時才能進行讀寫能力的培養。相反,整體語言教學認為聽、説、讀、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該同時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別培養。在聽説語言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使學生的聽、説、讀、寫綜合能力在自然的環境中得到同步發展。

6.教師的功能從語言知識和技能傳授者轉變為策劃者、鼓勵者和啟發者。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培養自己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7.允許用學生的母語組織教學。整體語言教學法認為使用母語組織教學有助於學生建立概念,促進學生的英語習得。在成人教育中,適當地使用學生的母語組織教學能使學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學意圖與內容。

三、整體語言教學實踐

整體語言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上活動的主角,一切活動都以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並得到提高為目的。教師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問題的提出者,提出問題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提高語言能力;又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通過設計組織教學中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進一步提高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整體語言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可分為三個步驟:

1.課前活動。

作為整體語言教學的第一環節,讀前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產生興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課文的學習。教師通過引入課文的背景知識,或者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興趣。

2.讀中活動。

讀中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閲讀技巧快速完成對課文的閲讀,同時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思考與討論。講解課文時,既要注重語篇教學,又要兼顧語言點的解釋,使學生在對課文通篇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語言點。對於結構複雜較難理解的句子,可以通過分析語法結構譯成中文的方法進行講解。講解課文時,對語言點只需指出基本意義,不必詳細講解,以免誤導學生過於注重詞句而忽略語篇,語言點的詳細講解可以放在詞彙學習時進行。整體語言教學這種由面到點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而且所學的語言知識也更加紮實。

3.讀後活動。

讀後活動的目的就是進一步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如可以就課文中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片段進行角色表演,鍛鍊學生英語思維與表達能力,進一步鞏固與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Brown,: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NJ:PrenticeHALL

Regents,PrenticeHallINC,1994.

[2]Geneese,Fred.SomeHolesinWholeLanguage[J].TESOl,1994,4(6,7).

[3]Goodman,K.Ididn'tFoundWholeLanguage[J].TheReadingTeacher,1992,46(3).

[4]Rigg.Pat.WholeLanguageinTESOL[J].TESOLQuarterly,1991,25(3).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九

具體而言,語料庫研究都是圍繞英語教學主題開展。眾所周知,充分利用該語料庫,需要做好研究工作。這個研究對象應該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目標語研究。對英語學習強化過程中,指出語言在某些結構上的搭配以及用法,雖然這些表現形式還沒有被使用到高職英語課程學習中,但是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我國的英語存在典型特徵,很多的英語在我國本土使用中出現本土化現象,這樣的問題需要避免的。第二,課程教學話語分析。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各種名詞和語義,需要根據英語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確定,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當前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快速,英語作為一門學科語言,作為交流介質,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我國新社會建設人才,這些人才在我國未來發展中,將起到領頭人的作用。然而,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英語學科應該跟上社會發展需求。但是,當下存在的現實使得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水平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現實問題,需要藉助語料庫語言學進行教學,這樣才可以使得我國英語教學水平逐漸提高。

二、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點

(一)語料庫語言學的基本概念

語料庫語言學是對自然語言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這個學科對語言進行採集、存儲、加工和統計分析為主。這些工作最終目的是可以憑藉語料庫具備的大量語言資源作為從事語言教育工作之工具。當前,雖然探究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將其進行歸納就會發現,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語料庫是使用語料庫進行研究,對某些語言某個方面深入解析和研究。它不是新的學科名稱,只是當成一種研究手段進行研究。第二,根據語料庫反映出來的語言事實對當前的語言進行理論批判,這樣就可以獲得全新的觀點和理論。在某些意義上,這是一個語料庫語言學,這是新的學科名稱。雖然,當前進入第二層次的研究範圍比較小,而且研究的成果也比較小,但是它也帶來未來的語料庫語言研究方向趨勢。

(二)語料庫語言學

總而言之,語料庫語言學教學具備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徵。第一,語料庫具備高度的抽象性,不論是在傳統的語言學研究上,還是作為研究對象上,當前該階段的語料庫語言學選擇的是信息研究方法。對信息的研究基本處於一個抽象外表上,這是最為關鍵的特點。建立起語料庫應該適應語言的應用規律,在語言使用基礎上,可以進行高度抽象化研究,而且可以更加深入地利用本質規律,使得研究具有科學性。第二,簡單的進行總結,語料庫語言學具備的特徵除了上述的特徵之外,還具備幾個顯著的特徵。(1)語料庫具備高度的抽象性,不論在傳統意義教學中,還是傳統意義研究上,這都是作為最直接的研究對象。當前階段,語料庫語言學使用的信息研究方法很簡單,在本質表現中都是以高度抽象為主要特點。建立起語料庫,應該充分的研究其中的語言規律,這樣才可以把握住抽象化的研究,從而總結出語言的本質規律。(2)語料庫語言學具有良好的應用性。雖然當前的語料庫語言學具備了超強研究手段,研究成果突出。當前,使用的範圍非常廣,發展前景比較廣闊。(3)語料庫語言學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雖然現階段語料庫語言學相對其他學科交叉領域不是很多,也並不是很複雜。隨着社會不斷髮展,英語語言學得到深入發展,隨着信息技術得到革新,這樣的研究方式勢必變得更加廣泛,應用範圍也得到推廣。研究的深度會逐漸得到拓展和深入,當前學科之間的融合更加明顯,這將為學科不斷交叉提供更廣泛的空間,這些新的活力將得到沸騰和保持。

三、語料庫語言學理論應用於高校英語教學

近幾年發展以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工作快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呈現繁榮發展景象。很多的高校開始開設了英語語言教育以及相關的學科教育。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水平快速提高,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教學地位也得到確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英語作為一門外來的語言,在其背後該語言藴含大量的知識,其中包含西方的經濟學知識、文化知識還有社會知識等。當前,我國對語言本質規律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在語言的運用上能力還比較差。當前高職院校開展的英語教學,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脱現實問題,英語學習還存在缺陷。英語學習中出現了實際和理論相互脱節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未來英語發展之關鍵,也是當前我國英語教學水平難以提高之根本原因。

(一)重新編纂英語教材

當前,使用英語語料庫教學理論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材進行編制,編制出符合我們英語教學需求的教材,能夠提升我國英語整體教學水平。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選擇的英語教材時間都比較悠久,老套的教材中存在諸多的語法、篇章還有詞彙問題。這些問題已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尤其是在進行詞彙教學時,選擇的部分詞彙嚴重缺乏連貫性還有科學性。使用語料庫教學理論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材的編制,可以使得教材編制更加晚上,編排更加合理。尤其是對詞彙的教學環節,這個需要重新確定和整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教學水平,才能滿足我國教學需求。

(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英語語料庫,這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時間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這些投入不是短暫的投入,而是需要長時間投入。高校是英語教學實施的主體,高校具備開展教學的條件,因此,根據高校自身特點結合實際情況,為我國資料庫的完善和建立做出奉獻。高校可以選擇設置新的課題,可以將其作為研究方式。當前,語料庫的建立是英語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為了更好地構建出英語教學水準,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工作,不斷地完善語料庫資源,使得資源更加豐富。

(三)理論應用於教學中

在進行應用語料庫教學理論時,應該將其運用於實踐教學中,根據教學環節開展教學。眾所周知,語料庫教學理論相對實踐教學而言,應該將理論放置於實踐中,通過實踐反映出教學成果。隨着我國教學工作不斷推進,我國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在實際應用中,我國獲得了豐富經驗。當前,我國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擁有中學到大學的所有中國學習者的作文語料,一共有100萬詞,而且在作文標註中,標註出常常出現的62處錯誤。這些錯誤包含拼寫錯誤、詞語搭配錯誤還有語法錯誤等。這些標註對我國開展英語教學有推動作用,對我國學生學習英語將起到積極作用。在今後發展階段中,應該將重點放置在語料庫教學理論的應用上,在實踐教學中將其表現出來,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應用能力提升。

四、結束語

英語語言學論文 篇十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名詞化

摘要是對研究者的學術研究過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論文質量高低,影響論文的傳播和影響力。目前,對英文論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如下方面:對英語摘要從學術規範的角度(例如,在時態、語態、句式等方面應該遵循的規範)進行研究;從跨文化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中西方學者英文摘要差異,或是研究不同語種英文摘要差異;對某一學術領域論文(如財經類、醫學類等)摘要的結構進行研究。學術論文摘要需要具備特有的客觀、嚴謹、學術的特點,朱永生、董宏樂曾指出,在正式的語體中使用名詞化結構可以增加語篇的理性、技術性和客觀性[1],這無疑與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謀而合。因而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從語法隱喻的角度對論文摘要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本文將聚焦於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試圖為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文摘要寫作教學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詞化概念隱喻

語法隱喻理論認為隱喻除詞彙層面外還發生在語法層面,即語言意義未發生變化,只是在隱喻化過程中發生了語法性狀的變化,可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兩種形式。韓禮德曾明確指出概念語法隱喻主要表現為名詞化,即本應由動詞和形容詞體現的過程(一致式)和特徵由名詞或名詞詞組(隱喻式)來體現[2]。很多學者指出語法層面上的隱喻度越高,語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見,名詞化隱喻式常見於相對正式的書面語中。

摘要是對學術論文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其語言需要符合簡練、客觀、邏輯性強,而名詞化是將複雜的小句成分“濃縮”為名詞或名詞詞組,使得語言結構更加凝練、緊湊。由此可見,名詞化語法隱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寫作的要求。聚焦於學術論文摘要中名詞化語法隱喻特徵對摘要的英譯與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 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總體情況

有些學者曾從實證的角度對其他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學術論文英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非常普遍。楊信彰[3]指出,以名詞化為特徵的語法隱喻的出現是為了滿足科學方法、科學論證和科學理論的需要。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同樣存在大量的語法隱喻,陳蘭[4]選取從國內外的核心期刊上隨意挑選了20篇字數上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論文的英語摘要,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平均值為10.6%,就説明每100個單詞中出現10.6個名詞化結構;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為9.13%,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詞後綴及其變體的相應名詞進行檢索統計發現中國作者的使用頻率(33.7%)比英語為母語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這方面中國學者存在一定的過度使用的問題。以上兩點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視,國小英語 論文以期在語言類學術論文摘要的書寫中提升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同時儘量糾正不良傾向。

3 名詞化隱喻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構建功能

名詞化語法隱喻對於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構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現摘要簡潔凝練的文體特徵

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練的語言傳遞最豐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紹其研究的背景、內容、方法等。表示過程的“動詞”和“形容詞”(即“一致式“)經過名詞化(即”隱喻式“)後,信息打包重組,在表述相同的內容時,可以有效地提高語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實現了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的簡潔性和概括性。

3.2 實現論文摘要術語化、客觀化的文體特徵

術語的大量使用是論文摘要的一個顯著特徵,可以增強摘要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可以通過語法隱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練為名詞或名詞詞組,從而實現摘要術語化的文體特徵。同時,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應該客觀表述研究內容,儘量避免出現顯示出主觀臆斷色彩的表達方式。在名詞化隱喻式中,名詞化的使用使得動作的參與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隱藏,從實體概念向抽象概念轉換,可以脱離時態和情態的限定。因此,名詞化結構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觀色彩,增強摘要的客觀性。

3.3 提高摘要語篇的連貫性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兩部分構成。主位是話語的出發點,表現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傳遞新信息。如果將前句述位部分隱喻化,作為後句的主位。通過“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強語篇的連貫性。

4 本研究教學啟示

理解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名詞化特徵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重要的意義是可以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基於以上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鑑的訓練方法:

4.1 “以閲讀帶動寫作”提升學生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

首先要培養學術具有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閲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語專業精讀教材,特別是高級階段的教材中,政論性的問題和演講文體佔有很大的比重,在這樣的文體中,語篇中大量的名詞化隱喻是一種典型的“動因的突出”,是作者為順應某種交際目的而使用的一種語言策略。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範文讓學生了解名詞化隱喻與文體正式程度的相關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範例語料加以分析與模仿

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範文讓學生了解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語言特徵,教師也可提供國內外不同學術雜誌進行英語本族語學者與非本族語學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異。然後學生通過模仿所分析的範文提高英文論文摘要的寫作能力。主要模仿對象為常用名詞化句式,使得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鑑的語料在學術論文摘要翻譯和寫作過程中直接使用。

總之,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通過使用名詞或名詞詞組等名詞化隱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和概括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語言要求簡潔凝練,具有正式性、客觀性,同時語篇需要具有銜接性和連貫性。研究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摘要這一特殊語體的理解,從而撰寫出更具學術性,語言規範、得體的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1]朱永生,董宏樂。科技語篇中的詞彙隱喻、語法隱喻及其互補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