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多篇

教育教學論文 閲讀(9.17K)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多篇

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分層教學個體差異層次合作學習

一、問題的提出

我有幸今年帶七年級兩個班的英語課。開學初對這兩個班進行了一次模擬測試。命題範圍是七年級1-6單元內容。涉及內容有:字母、語音、聽力、單選、完型、閲讀、句型轉換和書面表達等綜合性試題,具有一定的難度。測試的目的是想了解新生的英語水平,以便對開學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

以下是測試後的有關數據:

測試後,對以上數據引發的思考:

1、一節課都還未上,班內已經出現了多級分化現象;

2、兩個班的及格率、優秀率、平均分已出現分化;

3、今後的教學將採用怎樣的教學模式?

4、教學資源和家長的重視程度制約着學生的英語水平。

結論:分層教學勢在必行!

二、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多元智力理論,合作學習理論,成功教育理論,任務型教學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的不同,開展不同層面的教學活動,並針對不同發展層次學生的需要給予相應的學法指導,以達到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三、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1. 通過觀察與測查,將學生分層

教師按照學生的測試分數、智能及思維靈活程度等因素動態地隱性地把學生分為 A 、B 、C 三個層次 ( 每個層次的學生可根據以後發展情況隨時調整 )A層次是班裏學習成績、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各方面都較優秀的學生,C 層次為學習成績、學習自覺性、主動性以及潛力各方面都相對較差的學生,其餘的為B層次。

2. 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教學目標分層。也就是給A,B,C三層的人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

比如;聽寫是一種有效的綜合性測試,可以考查學生的詞彙量、拼寫、句法、聽力、理解、記筆記和一定的書面表達等多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它是對學生聽、寫技能的綜合訓練,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監測;可作為鞏固和複習的好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聽力,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訓練方式。但聽寫訓練具有自身的科學性和技巧性,隨着學生英語學習的分化,分層教學、多練加巧練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級上冊全體學生聽寫要求一樣,聽寫內容:一些簡單和必須掌握的單詞和短語,並佔聽寫總量的80%~90%;句子儘量控制在三句左右(一般都選文中的重點句型)。從七年級下冊學生的英語學習出現分化情況,我就開始採取分層要求。A 層學生寫完所有聽寫內容的英語和漢語;B層學生寫完所有聽寫內容中四會要求的,也要寫英語和漢語,其他的老師讀英語,學生寫漢語。C 層學生只要求寫聽寫內容中四會要求的單詞和短語,也要寫英語和漢語,到八、九年級,聽寫內容:課文中的生詞,約佔聽寫總量之20%;短語為主,約佔50%;課文中的重點語句(一般都選文中的重點句型及明人名言)一般在30%。

3. 根據分層教學的目標,把課堂教學設計也相應的分層

對話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在新授課的句型操練的過程中,我總是先讓A組同學進行示範,然後讓其他同學進行模仿。在自由對話時,我問C組的問題相對來説是比較簡單的,前幾個單元學過的,他們比較熟悉的,而對與A/B組則是相對來説是新授的較難的句子。

表演分層: 在對話的表演過程中,學生們一般都會很好的分層,讓英語好點的學生扮演主要角色,英語不是很好的學生就做配角,話少些,這樣在表演對話時就能縮小各個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都能開口説,不管他們説的是多是少,只要他們肯説,願意説,就會有進步!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二

關鍵詞:英語學習;學生;教師;興趣;態度

一、前言

本校於2005年秋季開始全面啟動了國中英語新課程,到現在已有4個年頭。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為此,我們對本校英語教育的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調查對象和內容

我們對本校的各個年級共850位同學進行了不計名問卷調查。其中七年級280人,八年級440人,九年級130份。問卷共設計了15個問題,主要涉及到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動力,影響英語學習的各方面因素等方面。共發放問卷850份,回收839份。其中七年級277份,八年級438份,九年級124份,回收率為98.7%。其中,下文提到的學生指的是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當然,就學生在英語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我們每班也抽取了幾位同學作了口頭交流。

三、調查結果和分析

1.學生對英語學科的感興趣程度

總體説來,本校大部分同學對英語學科的興趣是比較濃厚的。當問及“你喜歡英語嗎?”總共有484位同學選擇了喜歡,佔總數的58%。33%的同學選擇一般,而只有10%的同學表示自己不喜歡英語。不喜歡英語的同學大多認為英語學科太難學,自己從國小時就失去了興趣;喜歡英語的同學則認為英語學科比較有趣,教師上課風趣,同時更感覺到了英語學科的重要性。

2.學生對英語教師的喜愛程度

教師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導者,學生對教師的態度直接關係到其學習英語的態度。我們對三個年級的學生情況作了一個比較:

七年級有88%的同學喜歡自己的英語教師,對教師的評價也比較高:認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有親和力,上課很風趣,自己能聽得懂;10%的同學認為自己對教師的喜歡只是一般,主要原因是英語成績不怎麼樣;而只有2%的同學不太喜歡英語教師,主要原因是上課聽不懂,對英語一竅不通。

八年級,喜歡英語教師的同學不到一半,只有45%。有37%的同學認為自己對英語教師的喜歡只是一般,有11%的同學不喜歡自己的英語教師。

九年級同學中有71%的同學喜歡自己的英語教師。大部分同學認為是在英語教師的幫助下,才使自己學好了英語,而現在更是受益匪淺。只有1%的同學不喜歡自己的英語教師,而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不能學好英語,對英語不感興趣,對教師也是如此。

從上述三個年級的分析看來,七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看重自己的教師,也希望教師能夠更多地關注自己;九年級學生已學會感恩;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分化階段,內心世界比較複雜,思想也變得複雜,對自己的教師也有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引起重視,對這部分同學更要好好地引導。

3.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情感態度

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困難還是蠻多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與學生平時所花的時間是很有關係的,尤其是像單詞背誦方面需花時間的地方也成了困難所在。八年級、九年級搞不懂語法的學生比七年級學生的比例明顯下降,説明許多同學在學了幾年後開始入門,開始對英語有了自己的“感覺”。

英語是一門需要時間的學科,據本次調查,課後經常花時間在英語上的同學為278人,為總數的33%;偶爾花時間在英語上的同學為429人,佔總數的51%;其中大部分同學在英語上花的時間,大部分還是為了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而很少或者是幾乎不花時間在英語上的同學有132人,佔16%。課後討論英語學習方面的問題的同學更少。經常討論的為18%,有時討論一下的為54%,而很少或者幾乎不討論的為28%。由此可見,雖然我們的學生已經意識到了英語學科的重要性,但是課後花的時間還是太少。有些同學甚至有些不懂的問題也懶得去搞清楚。

對教師佈置的作業,有67%的同學是認真完成,力爭不出錯誤;29%的同學是希望用最少的時間完成,作業錯誤率比較高;而還有5%以上的同學還時有抄襲作業的現象,純粹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

4.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

學習英語到底是為了什麼?有56%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為了升學考試,如果不是因為升學,學生對英語的重視度將大大下降;有38%的同學是為了以後的生活中有用;但是還有極少部分同學價值取向有問題,認為學習英語是為了父母和教師。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多的學生選擇了堅持。有70%的同學選擇克服困難,迎難而上;27%的同學最初的勁頭很足,而慢慢地就懈怠了;4%的同學表示無所謂,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要克服害羞和焦慮的心理。有34%的同學絕對能做到;有56%的同學有時能做到;還有10%的同學做不到。在遇到困難向同學請求幫助時,大部分同學都能伸出友誼之手,給予熱情的幫助。在被調查的同學中佔到了66%;有30%的同學雖然得到了幫助,但是同學還是不太樂意。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同學中,還有4%的同學得不到幫助。

四、問題與討論

1.問題

(1)本次調查顯示,本校的學生對英語課還是比較重視的,然而其學習的動機則是“為升學考試”、“為了以後有用,能找份好工作”。這反映了學生對我們這門課的價值認識不夠全面,僅僅認識到了英語課的實用性,學習動機明顯具有功利性色彩。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學生竟然認為英語是“為父母和教師”而學習,在價值取向上本身就具有嚴重的缺陷。

(2)還有不少同學對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或者説根本不喜歡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認為有時講得快,聽不懂,有的地方講得不夠清楚。還有的則認為教師片面地為提高教學質量而佔據整個課堂,根本沒有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教師不應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來講解有關的語言知識,使學生沒有可實踐的時間。教師也不必把語言掰開揉碎地講,使學生沒有可動腦筋的餘地。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是相依相存的,要使學生有充分的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教師就必須壓縮講解的時間。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才能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機會彌補自己的不足,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展自己的特長。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三

關鍵詞:國中英語教材;《Go for it!》(七上);詞彙;對比分析

Abstract: In 2012,PEP revised the old edi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textbook Go for it! and great changes occurred to the revised article compares the textbooks of the two e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aspect of findings show that the new edition of textbook’s key words are increased but the words’ total quantity is decreased;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xical chunks and the the repetition of words is author hopes that this aritcl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textbook of Jnior middle school; Go for it!(Book I); vocabulary; comparative analysis

一、兩版單詞在難度和數量上都有不同。如表3.13所示:

從表3.13可以看出,首先在單詞數量上,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舊版單詞總量共663個,而新教材單詞總量共431個,舊教材單詞總量比新教材多出了近1/3,多出232個單詞。人名舊版78個,新版減少到28個。其次,在單詞難度上,舊教材重點單詞427個,新教材重點單詞346個。雖然新教材重點單詞量比舊教材少了19個,但因為新教材少了三個正式單元和兩個複習單元,所以新舊教材平均每單元重點單詞單詞量幾乎相同,新教材為28.8個,舊教材為28.7個。而對於非重點單詞,新教材共85個,舊教材為236個,舊教材比新教材多出近三倍!新教材非重點單詞每單元平均量為7.1個,舊教材非重點單詞每單元平均量為15.7,是舊教材的兩倍還多。難怪在李穎(2008)、鄧生豔(2007)和劉蘭香(2008)等學者在對舊版《Go for it!》調查研究中稱,舊教材單詞量太多,學生有點吃不消。針對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在單詞總量和非重點單詞總量上,新教材比舊教材大幅度減少,而對於重點單詞,平均每單元單詞數量幾乎沒有變化。這充分説明,編者沒有減少重點單詞的總量,對於非重點單詞則大幅度減少。同時也説明編者在履行《課程標準》上減負的要求,但是對於必須掌握的單詞沒有盲目的大幅度刪減。這有利於中國小教材的銜接,減少起始年級的學習負擔。

二、新教材加強了詞彙重複出現的次數。

新版七上的詞彙按照 “通過圖畫呈現詞彙――通過聽力加強發音和詞性的結合――通過對話和閲讀再次呈現詞彙――語法練習鞏固詞彙――指導學生讀後語境中理解詞彙――自我檢測詞彙自身詞彙學習情況”這一模式精心設計,通過這一流程促使學生熟練掌握詞彙並在寫作中能夠正確使用詞彙。

三、新教材更加關注詞塊的學習

詞塊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流利的使用外語,語言的流利程度大部分取決於詞塊的組合(Lewis,2002:121)。舊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詞塊的設計比較簡單,如舊版教材第四單元詞塊學習主要是在Section B 1a,將下列詞語與圖中物品匹配,而且沒有涉及到這個單元的重點即in, on, at等方位介詞的搭配。而新版教材這一單元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詞塊,而且還把短文閲讀中關於in, on, at等方位介詞詞塊如:in the bookcase進行歸類,並通過表格形式讓學生總結詞塊,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有利於學生掌握單詞,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詞塊學習的意識。(作者單位:閩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Lewis, Lexical Approach[M]on,MA:Heinle,Thomson.

[2]鄧升豔,2007.國中英語教材《新目標》使用情況調查研究[D]. 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國中英語 寫作教學 仿寫 思維 擴寫

隨着英語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全面實施,學生英語的聽、説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英語寫作仍然是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學生習慣用漢語的思維方式造句,寫出來的文章內容乾癟、結構不合理、銜接過渡不自然。一些教師錯誤的教學觀念是導致學生寫作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教師認為,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應該是高中教師的事,國中階段只要重點抓好聽説能力的培養就可以了。如果學生在國中三年中缺乏系統的、循序漸進的寫作基本功的訓練,書面表達能力就很難得到真正的提高。

我們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就需要端正教學思想,要糾正書面表達訓練可有可無的錯誤認識,要從七年級起步階段開始,制定書面表達教學的階梯訓練計劃,切實將國中階段的英語書面表達教學落實到每個學習階段中去。

七年級階段:做好仿寫訓練

七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書面表達時,要特別重視詞彙等基礎知識的積累。在這一階段,我重點開展“仿寫”這種形式的寫作訓練。

仿寫的第一步,就是模仿課文中的句型。這種訓練可使學生注意到英漢雙語在表達方式、句型結構及語序上的差別,從而避免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的出現。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Unit 7 Section B的作文課時,請學生仿照3a以及3b部分的廣告內容並根據我提供的圖片,為Mr. Cool的服裝店寫一則廣告。教師可要求學生先在補全3a的基礎上熟悉基本句型,然後按照基本句型來進行仿寫。

仿寫的第二步,是模仿課文的結構。英語新教材十分注重英語的實用性。因此,學生首先學習的就是letter(書信)、電子信件(e-mail)、日記(diary)等一些應用文體。由於英文書信、日記等與中文是有差別的,學生必須通過多次仿寫訓練才能熟練掌握。在教學七年級上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 B的作文課時,我先進行相關的“Wh-”句型的提問,如“What’s your friend’s name? What does your friend like to do? What activity do you have in your school?”等等。然後我給學生幾分鐘時間進行互動交流,交流之後,提供書信寫作的框架,讓學生去補全熟悉書信的格式。讓學生髮現英文書信和中文書信的不同之處,也是英語寫作需要注意的事項。接下來我再讓學生去嘗試着完成書信的書寫。

仿寫的第三步,就是模仿課文的寫作思路。七年級學生所積累的詞彙、語法、句型等基本語言材料都很有限,因此對課文的依賴性比較大。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語言知識和句型句式,還要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寫作思路。對範文進行分析之後,讓學生模仿書上的範文寫作,就不會有太大的難度。在指導學生進行七年級下冊Unit 4 Don’t eat in class的作文書寫時,我先把學生四人一小組分好,圍繞各種“rules”來進行一個“free talk”。很多學生小組討論得很激烈。藉此機會,我慢慢地把學生的思路和激情遷移到英語的寫作上。每個小組選好一名執筆人,把小組討論好的句子寫下來,最後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課文思路和框架去完成寫作。

通過仿寫訓練,一方面使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得到了實際運用,培養了他們的語言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中會體會到平時積累語言素材的重要性,會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八年級階段:注重思維訓練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語言積累,這一階段的英語寫作教學可以從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入手。

在完成了每個單元的信息輸入後,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擬定寫作任務,可採用翻譯法對學生進行詞彙、常用英語表達方式等的擴散性練習。比如,在完成Go for it!八年級上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的教學之後,我在本單元的作文課堂上要求學生圍繞“trip”這一話題展開想象。學生分成四人合作小組,我鼓勵每一小組先説出與“trip”有關的詞彙、短語和表達方式,可以是本單元的,也可以是以前學過或自己接觸過的。學生可説出“take some photos, buy something special, learn something important, delicious, beautiful, interesting, hot and sunny”等。當學生覺得有些語句難以表達時,我就鼓勵他們先説出漢語,並及時予以翻譯提示。最後,讓學生用自己與教師提示的表達方式編寫短文。

通過這種翻譯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直接寫出他們的所思所想了。不過,教師在設計這類話題時一定要科學地利用教材,要以學生感興趣或熟知的事物為出發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

九年級階段:加強擴寫訓練

為擴大九年級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增加英語信息量,增強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各個單元的教材內容,從網絡、英語報刊雜誌等資料上選用一些較適合學生的文章,印發給學生。教師可以讓小組負責人組織閲讀,併合作完成文章摘要。在教師組織批改後,小組重新修改,並貼在班級教室的英語角專欄上,以供大家互相閲讀、借鑑。有時對小組學習的成果也可採用小組間互相批閲、相互學習的方式,共同提高。

這一階段的英語寫作要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寫作主題的確定講究不同題材的設置,讓學生有機會接受不同風格、不同要求的英語作文寫作鍛鍊機會。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上交作品之前,仔細進行自我完善。這種擴寫訓練,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又能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更能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五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調整;良好班風

班主任乃班之“主任”,一班之官,負責班級全面工作。對中學生來説,班主任要負責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工作做得好,本班會形成一個學風濃厚、緊密團結的優秀班集體,工作做不好,就會導致紀律渙散,學生懶惰,全班成為一盤散沙。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無需事必躬親,否則,就會工作太忙,個人壓力太大。怎樣做才能減輕自己壓力又能帶出一個先進的班集體呢?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做法。

一、調整學生心理,營造班集體和諧氛圍

良好的氛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是衡量一個班集體好壞的重要指標。學生剛由國小步入國中,隨着學習任務的加重,獨立生活能力要求的提高,他們很可能在生理、心理上難於適應,出現緊張、不安、焦慮等心理狀態,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作為班主任,就要細心觀察,善於發現問題,隨時捕捉學生心理行為上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學生心理上的偏差。努力營造和諧氣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儘早融入班集體當中,真真正正把自己當做班之一員。這樣,班主任的管理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輕鬆鬆把班級管理好。

2010~2011學年度,我班有一個學生彭國福,英語成績很差,上課老是講廢話,課堂上經常做出異乎尋常的動作,吸引同學和老師的注意力,擾亂課堂秩序。針對這種不良習慣,我在課下多次找他談心,調整他的心理,工作中我發現他很純樸、熱心,而且還很有上進心。於是我就先從他熱心這方面做工作,讓他監督他的同桌讀句子、背單詞,幫助他同桌改掉不敢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幾周過後,他同桌膽子大了,回答問題也響亮了,同時我也在班上肯定了他的成績,及時對他進行了表揚。成功的體驗讓他獲得了自信心,他更熱心幫助同學了。緊接着,我又因勢利導,讓他在課堂上多把精力放在認真聽課上。在體驗着學習帶來的快樂和幫助別人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他也在慢慢變成一個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愛學習的好學生。期末結束時,他的成績突然提高到全班第十名。

2011~2012學年度,我班的學生陳麗婷,對任何事情都喜歡爭強好勝,只要有同學在學習或交往方面比她強,她就嫉妒,甚至不惜用一切手段來干擾,還經常對同學或老師發脾氣,情緒不穩定。針對這種情況,我也多次找她談心,耐心開導她,告訴她競爭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只要你付出了,不管結果如何,自己問心無愧。人的能力有大有小,獲得成功的期望值也有高有低,凡事都要有個度,如果把競爭變成了嫉妒,性質就變了,不但體驗不到競爭的快樂,反而演變成一種病態的心理,長此以往,心理就會扭曲。要正確看待同學之間的有益的進步。作為一箇中學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是魔鬼,在發脾氣之前要深呼吸一下,想想亂髮脾氣有用嗎?如果沒用,何不換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呢?經過多次耐心説教,使她漸漸地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在班裏成了受歡迎的同學,學習成績逐漸提高,近幾次考試,成績一直穩定在班裏前八名之內。

二、嚴格要求,創良好班風

“嚴是愛,鬆是害”,師嚴才能出高徒。嚴格管理學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最起碼的要求。而良好的班風,是班級和學生好壞的決定因素。一個班集體,主流的東西好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否則就如一盤散沙,工作起來無從下手。班主任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他們有集體榮譽感,正確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係,構建健康的競爭意識與心態,建立互幫互助的師生關係,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嚐到樂趣,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由於我的工作認真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近三年來,所教學生多次獲獎,2009~2010學年度,有四名學生獲得了英語競賽獎,其中祝嘉微獲得了全國中學生能力競賽三等獎,黎洪濤、羅志廣、唐林君分別獲得了陽春市三等獎;2010~2011學年度,七名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有六名獲獎,練偉傑獲全國三等獎、陽春市二等獎,練秋酉、黃昌濤、謝紹崎、張永銀和盤靄琳分別獲陽春市三等獎;2011~2012學年度,七名學生參加陽春市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全部獲獎,謝紹崎、黃家釗、王燕玲、劉業強分別獲陽春市二等獎,盤思梅、張世潔和江嚴理分別獲陽春市三等獎。

三、勤懇做工作,樹立良好形象

“身教”勝於“言傳”,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學生心裏落地生根,甚至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工作十七年來,我養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無論颳風下雨,上課開會從不遲到一分鐘,課前認真備課寫教案,課中以高昂的姿態授課,課後認真批改作業。善待每一個學生,不管他(她)學習好差、家庭貧富、家長的社會地位高低。學生提出來的每一個問題,不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我都盡力幫他們解決。處理好與領導同事的關係,注意自己的言行,待人接物慎之又慎,力爭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多年來,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成果,在學生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我的工作也多次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多次獲獎。2005年12月,榮獲七年級陽春市英語優秀輔導教師獎;2006年12月,榮獲八年級全國英語優秀輔導教師二等獎;2006年5月,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淺談情感教育》,獲陽春市教學論文一等獎;2006年5月,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談英語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獲陽春市教學論文二等獎;2007年5月,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談談國中英語詞彙教學》,獲陽春市教學論文三等獎;2008年5月,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培養中學生英語閲讀能力初探》,獲陽春市教學論文二等獎;2009年5月,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獲陽春市教學論文一等獎;2010年7月,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獲陽江市教學論文三等獎;2012年6月,在春灣中學英語教師傳統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榮獲二等獎;2012年8月,在英語科傳統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榮獲春灣片優秀獎;2011~2012學年度,被評為春灣中學優秀教師和陽春市優秀教師。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六

中國小英語銜接教學研究是當今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我們蒐集了相關資料,查閲了教育科研方面的報刊,翻閲了一些教育理論專著,發現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在國內外都在廣泛地研究,也是每一個國中一年級教師考慮最多的問題。從上世紀的90年代,在大城市就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到本世紀,隨着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國小英語教學的普及,這方面的研究更多。但已有的研究及成果也有侷限性。我縣自全面進入課程改革實驗後,中國小英語的教學實踐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和問題:中國小教師之間由於時間、空間、場所的限制,存在着嚴重的各自為政現象,在教學方法、閲讀教學、詞彙教學、語音教學、語法教學等方面相互脱節;縣城和鄉鎮(國小英語教師70%為兼職非專業教師)師資水平差異較大,國小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國中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極大地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

本文所指的銜接是指國小六年級英語教學和國中七年級英語教學的銜接,以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遵循“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多樣”,“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和參與”,“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原則,主要從中國小英語教學方法、語音教學、詞彙教學、閲讀教學、語法教學等方面的銜接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中國小英語語音教學和詞彙教學的銜接

在國小階段,每學期只有100來個簡單的、不作記憶要求的常用單詞;而到了國中,僅七年級上冊單詞量就增至400多個而且大多需要牢記。根據問卷調查,國中新生最怕的是記單詞,國小時就掌握了記單詞基本方法的學生很少。大家都知道地基對於建築物的重要性,而構築英語殿堂的基石我們認為則是英語音標。在國中階段大多數英語單詞的拼寫和音標拼讀非常遵循讀音規則。我們將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國小三年級、四年級的教材為載體,滲透音標教學,在低年級、中年級引入phonics教學法,通過音、形、義相結合的方法,教給學生一些英語拼寫和讀音的基本規律,通過把單詞嵌入歌曲、歌謠、韻律詩中,配以圖畫、實物、情景等幫助學生理解並記憶所學單詞的音、形、義;同時在國小高年級培養拼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拼讀規則,做到聽音—辨音—識詞、識詞—辨音—發音;國中階段進行復習和加深。由此帶動學生聽、説、讀、寫等技能的基本形成,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促進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的形成,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二、新課程標準下中國小英語教學方法的銜接

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我縣實現國小、國中教材“一條龍”,使用外研社的《新標準英語》,根據教材,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變換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的自然銜接。國小教師適時地安排些看圖説話、值日生彙報或free talk的一些話題,或佈置一些必要的口頭、筆頭作業,注重音標、拼讀規則訓練和語感的培養。七年級第一學期上半學期在授新課的同時進行以學習方法、國中國小銜接複習為主的教學,從下半學期逐漸過渡到以國中教學內容與方式為主的教學,並隨時注意把國小的相關內容作為引入新知識的鋪墊。國中教師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運用遊戲、卡通圖片人物、唱歌等有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採用活動途徑,倡導參與體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我們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依託課後的教學反思和研討,中國小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歸納和總結適合我縣中國小英語銜接教學的教學方法。

三、中國小英語閲讀教學的銜接

明確目標,由淺入深,達成閲讀教學的總目標,遵循學生的英語閲讀心理規律。在國小階段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要求學生收集、摘抄身邊的英語閲讀資源,設立班級閲讀角,利用教室的板報、牆壁張貼英語單詞卡片,分期、分批張貼國小階段學過的運動、四季、食物、交通工具等專題內容,配以色彩豔麗、生動活潑的卡通圖片,讓學生一進入教室就能閲讀英語,感受英語學習的氛圍。閲讀教學中教師利用圖片、錄像、英語詞典、圖表、簡筆畫等幫助學生閲讀英語故事或短文,結合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中年級、高年級教材,傳授基本的閲讀技巧和策略,採用略讀法(skimming)、尋讀法(scanning),提高閲讀教學效果,同時注意閲讀與寫作結合, 以寫作促進閲讀。在年級段中開展製作英語單詞卡片、英語板報比賽和英語朗讀比賽,多渠道充實英語詞彙,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抓好七年級過渡階段,在“漸變”中順利完成銜接,對學生進行閲讀方法的指導和訓練,把重心放在提高閲讀速度和閲讀效率上 。

通過泛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習慣、技巧和能力。另外,師生之間增強心得交流,以便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英語課外閲讀的指導。

四、中國小英語語法教學的銜接

從語言學習的目的上看,具備一定的語法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以書面形式運用英語的能力,進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國中英語學習最大的障礙是語法和句型,而這些在國小階段卻並非重點,這就導致了七年級新生學習困難。可組織中國小教師學習英語課程標準和《新標準英語》一條龍教材, 找出國中第一冊課本與國小課本內容的異同之處,有機地整合國小和國中的內容進行語法教學。在國小階段,開展隱性語法教學,寓語法教學於聽説讀寫教學活動中,激勵學生大膽準確地表達;通過創設情景、創編兒歌,使語法教學形象化、趣味化;通過歸納整理,使語法教學系統化。在國中階段,採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優化語法教學,新授語法時讓學生觀察、發現,小組討論並歸納語法規律,通過聽説讀寫系列活動達到鞏固和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

我們將通過調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及教學活動,開展銜接教學觀摩課、教學經驗介紹等教研活動,開展校本教材的編寫如銜接單詞,銜接語法對照表、詞彙讀本,開展教學論文交流評比,不斷完善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實驗和實踐中總結教學策略,深化中國小英語新課程改革,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中國小英語教學模式理論,真正實現“師與生”的雙向適應、“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夏侯富生.我國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問題與對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6).

[2]蔣建華.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的行動研究[J].中國小外語教學,2005(4).

[3]王茂禮.如何搞好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6(7).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6]教育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7]柴金紅。新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語法教學[J].中國小外語教學,2005(10).

[8]黃和斌。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七

關鍵詞:英語;興趣;自信心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級是中學生的啟蒙階段,七年級英語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讓學生邁好英語學習的第一步,對他們今後學好英語至關重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培養學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1.強化學習英語動機,引導學生入門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有動機的外語學習,學習效果好,而無動機的外語學習,學習往往成為一種負擔,學習效果不佳。初學英語的學生,對英語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價值的認識,真正意識到英語的工具性和交際性在今後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明確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而有了信心和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強師生情感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善於表達積極情感,多給學生動口的機會,多給予熱情鼓勵,引導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師一個默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份由衷的讚許,都會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和可敬。這些都促進學生積極的上進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加他們學習的勇氣和信心。達到以情促知、以情促教的目的。

3.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各種激趣方法,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

(1)直觀教學法。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枯燥的英語單詞直觀形象化,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2)情景教學法。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情景,採用對話、表演等形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藉助類似模擬情景,把教材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英語的用處,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3)愉快教學法。學生初學英語時,興趣很高,但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寓教於樂,吸引學生。如在課堂上安排一些猜謎、唱歌、做遊戲、搞競賽等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4.體驗成功,激起學習興趣

成功感是英語學習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能極大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設法多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的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如學生回答對問題,好的考試成績等等,都可視為成功。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Great/Wonderful/welldone/……即使學生回答錯了,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幫助和鼓勵:Tryagain/Thinkitover……注意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並及時給予表揚或獎勵,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讓學生看到希望的曙光,不斷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

二、從基礎知識入門,把握好英語的入門教學

1.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七年級英語教學重要和首要的任務之一,是入門階段教學的關鍵。通過音標教學,學生掌握正確發音,學會拼讀單詞,為以後的英語繼續學習和不斷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掃平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筆者在音標教學中採用先集中後分散的教學原則,即在教完26個字母之後,集中教音標,再試教拼讀單詞。重點放在弄清字母、音素、音標之間的內在聯繫,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使學生通過發音、拼讀、開口關,從而使他們具備拼讀單詞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後是分散教學,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進一步鞏固前面所學的音標,從入門階段的字母、單詞、日常用語,到初級階段的課文、句子、對話,教師應隨着教材的變化,隨時把它們分散地教給學生,採取聽、模仿、講解、練習、校正等方式使學生隨時隨處感受到正確、規範的語音的影響和薰陶。

2.詞彙教學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記憶單詞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教給他們便於記憶、鞏固的方法。如拼讀記憶法、歸類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為了把好單詞關,更要及時地進行單詞聽寫檢測,做到單詞“課課清”,讓學生養成每天記單詞的習慣。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詞彙量,就能為以後的聽説讀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英語的聽説能力

在英語技能中,聽説是讀寫的基礎,具備一定的聽説能力,才能促進讀寫能力的發展。因此從七年級開始,英語教師應把握好課堂教學中聽説訓練的滲透與融入,設法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強化學生聽説英語的意識,讓他們在運用中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與表達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1.用英語組織教學

大部分學生平時所聽、所説、所讀、所寫的全是漢語,缺少英語語言環境,通常只有在英語課上才能接觸英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儘量用英語進行教學,創造濃厚的英語課堂氣氛,使學生自然而然的跟着教師的思路用英語去思維。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

talk

通過每天freetalk,給每個學生均等的機會來訓練口語,在這項訓練中,學生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並可以提前準備。課前由一名學生講三分鐘英語,內容可以是校園生活,英語學習,個人軼事,班級活動和小故事等。此項活動使學生們敢於開口講英語,增長見識和擴大了詞彙量。在這項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督促的作用,使學生的口語得到鍛鍊。

play

根據課文對話或短文的內容進行角色表演,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説英語,進行真實、生動、有趣的模仿。把課文的語言材料轉化為流暢的英語口語,達到交際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4.朗讀和背誦

教師利用早讀、課堂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大聲朗讀,積極背誦範文,習慣用語和精彩語段。通過朗讀和背誦,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形成語感,逐步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習慣,提高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能力。

四、進行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只飽一天,授人以漁,終生受益。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系統地介紹英語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學生學會學習,進而善於學習,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1.課前預習:學習新的單元前,建議七年級新生按以下步驟預習:首先,拼讀新單詞,大聲朗讀新單詞,然後聽錄音帶,大聲模仿跟讀,直到聽熟、會讀為止。

2.聽課:在課堂上,學生應做到“五動”,即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動耳,其中關鍵的是動口。即:抓住機會積極答問,敢於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背誦,敢於參加表演活動,不要怕犯錯誤。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方法,能自主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學生學習英語的入門階段,作為英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着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把知識點分散學習、教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當啟發,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其自由想象和美好願望的空間,在通過語音關、詞彙關、句型關、課文關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運用、駕馭語言的成功感受,為今後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和心理適應能力。

參考書目:

[1]鄭玉瓊。論自主學習與其能力的培養[J].中國小外語教學,2002(7).

[2]劉倩。國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七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篇八

關鍵詞 外語磨蝕 多語民族地區 中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x.2016.11.054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mode Sed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eight English term papers, o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curriculum, multilingual ethnic areas the main causes of English learning of language attri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Multi-language ethnic areas;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語言磨蝕是語言學習的逆過程,意為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於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語言的能力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的現象,通常分為母語磨蝕和外語磨蝕兩個類別。對於外語教學研究來説,外語學習與磨蝕互為逆過程,其關係密不可分。在目前外語磨蝕的研究中,有些影響因素已被探明,如:磨g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方式,年齡,外語學習方式,社會情感因素,讀寫能力,目的語語種等。這些因素不僅類別多樣,彼此還存在交互作用。此外,研究表明外語語言體系中的受蝕對象是由規則控制的,且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即語言體系中不同對象對外語磨蝕的敏感性不同,其磨蝕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在本文中,筆者將主要對民族地區三語教育模式下學習者外語學習時間長度,學習模式,學習動機等與外語磨蝕的相關性進行探索。

1 色達地區外語磨蝕的實證研究

色達中學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唯一一所綜合性國中,教學模式分為一類模式和二類模式。一類模式指除漢語文課和英語課外,其他課程均用藏語教學;二類模式則是除藏語文課和英語課外,其餘課程均以漢語教學,在二類模式中還包含2011年起開設的網絡班,除自設藏文課外,所有課程的教材教輔與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同步,課堂教學由七中育才學校錄播製成,遠程傳送到色達中學網絡班。負責網絡班課程教學的教師在課前分析視頻,再將視頻在課內播放講解。該中學面向全縣各區招生,也有少量生源來自甘孜州的爐霍縣,甘孜縣。全校學生目前共計九百餘名,漢族學生共四名,其他為藏族。專職教師八十三名,漢族三十一名。其中,八年級一類模式四個班,二類模式兩個班,包含一個網絡班。一類模式下,每週藏語文課六節,漢語文課七節,英語課三節;二類模式中每週藏語文課三節,漢語文課七節,英語課七節。除網絡班外,英語課程的教材均統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該年級英語教師共兩名,一位負責二類模式,包括網絡班教學,一位負責一類模式教學。

首先,筆者在2015-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週和最後一週對八年級年級兩類模式下兩位英語教師的課堂上連續旁聽,瞭解他們的課堂教學方式。一類模式的英語教師更加註重具體語言點的講解,在課堂上將新單詞,課文中的語法現象一一拆解詳細講述;二類模式的英語教師課堂中更注重語言交際,讓學生模仿教材中的句型,結合生活實際,編出新對話不斷練習,隨後再將對話中的語法現象分析講解。隨後,根據學生在兩類模式中所佔比例,在對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英語期末考試試卷的分析時,筆者隨機抽取兩個一類模式班和一個二類模式班的試卷進行對比,試圖找出學習時間的長短與外語磨蝕的相關性。

在此次八年級期末考試中,除網絡班以外,一類和二類模式客觀題內容相同,二類模式的試卷另有主觀題,即填空題。筆者將試卷中客觀題各小題考查的知識點一一羅列,計算不同模式下的班級正答率,並歸納各個知識點的錯誤類型和比率。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試圖找出學習時間長度與外語語言體系中不同對象的相關性,以及磨蝕程度的相關性。選擇八年級試卷進行分析,是因為七年級剛開始學習英語,接觸外語時間過短,此時談磨蝕為時過早;而九年級的兩類模式採用了不同的試卷進行考查,考點和形式的不同會影響分析結果。八年級的客觀題分為單項選擇,完型填空和閲讀理解三部分,共55小題。通過累計和求平均計算公式,其中X3,X4,X5分別代表一類模式的3,4班和二類模式的5班。55是試卷中55題的正答率數據,從時間上來説,平均多上一節課正答率提高9.55%(總課時為七節課以內,包含七節課)。從單項選擇,完型填空和閲讀理解三個大類來看,每多上一節課正答率提高數值分別為0.11,0.66,1.14。在單項選擇的三十道題中,只有動詞短語介詞搭配、動詞短語搭配及動詞過去式(take,make)、.一般將來時時態,介詞與名詞的搭配(in, on)這幾項呈現反常分佈,即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效果反而越差。究其原因:一是數據總量小的限制會導致計算錯誤,二是教師授課的差別性,可能五班的學生在學習這幾個知識點時就已經發生錯誤,或是教師對這幾個知識點沒有重視。在單項中,以形容詞修飾不定代詞(0.23,0.81)、主謂一致(0.99)、頻率疑問詞(1.06)的正確率與上課課時數的相關性最為明顯,究其原因,這三類語法現象與藏文和漢文語法規則均有較大差異,故在時間過短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和運用。

2 色達中學學生英語語言磨蝕的成因

通過對學習者八年級上期的英語期末試卷進行分析,筆者發現:第一,外語磨蝕與接觸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二,語言系統中對象不同,與接觸時間的相關性也不同。三,相比單獨的語言點考查,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與接觸時間的相關性更為明顯。四,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與外語磨蝕也有一定的關聯。

另外,在此次調查研究中,筆者還發現了一些其他在教學過程中造成英語語言磨蝕的因素。

2.1 學習動機的影響

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有學者提出了“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的概念。前者指學習者主動與目的語羣體接觸,交流和融入目的語羣體的願望和興趣。後者指學習者對所學語言實際使用價值和優勢的追求。色達地區位於川西高原,常年交通極為不便,地理環境相對封閉,雖然離縣城十餘公里外的五明佛學院為亞洲最大佛學院,享譽海內外,也有部分英語為母語使用者在此修行學習,但他們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相隔甚遠。色達中學的學生主要來自色達及周邊藏族自治地區的農區和牧區,幾乎沒有去過色達以外的地區,根據筆者對在校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學生普遍缺乏與外界的文化交流,沒有機會與英語使用者接觸和交流。此外,色達中學選擇一類模式學習的學生多數選擇甘孜藏區的“9+3”教育模式,即 “9+3”免費中職教育計劃,指政府有計劃地組織藏區已經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中畢業生和未升學高中畢業生到免費接受三年中等職業教育的受教育方式。該模式看重的是藏語文成績,對英語成績沒有要求,因此該地模式下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工具型動機也並不強烈。問卷調查中,81%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重要”,但95%的學生在問及學習英語為什麼重要時,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由此可見,由於缺乏融合型和工具型動機,學習者英語學習的效果不佳。

2.2 教材內容編排的影響

色達中學兩類模式下使用的英語教材《義務教科書英語》是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而成,編寫者提到修訂的七個主要目標之一為: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使教材編寫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關注不同學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實際需要,體現學生個體差異。八年級上冊共十個單元,主題涉及度假、健身、電影休閒、觀看體育賽事、電腦學習、飲食、聚會等。可以看出教材內容的編寫更貼近城市生活,更符合城市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於較偏遠的民族地區學生來説,度假、看電影、計算機科學這類話題在他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相應的詞彙和語句表達的內涵意義不符合學生的文化背景,超越了學生對其日常生活的認知。如此一來,學生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習一門新語言的困難,還有對陌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知困難。

2.3 教學模式的影響

色達中學兩類模式中的英語課堂教學基本都是由教師使用漢語和英語來共同完成。中學裏僅有一位色達本地的藏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交替使用本地的藏語和英語進行教學,該教師所學專業並非英語教育,而是“9+3”教育模式下的藏英班。其他教師所學專業為英語(師範方向),來自色達以外的其他地區,無法使用藏語和學生交流。由此,該校大部分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過程是英―漢―藏三語的語言聯繫模式。教師用漢語來解釋説明英語的用法和釋義,學生需要將接收的漢語信息再轉化為熟悉的母語藏語來消化理解;而學生用英語進行表達時,也同樣需要將腦中的藏語信息先轉化為漢語,再將漢語編碼轉為英語。漢語和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英語屬於印歐語系。這三種語言無論是在拼寫拼讀的規則方面,還是在語法方面都有很多差異。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需要經歷兩次的編碼轉換,這一過程中學習者的漢語能力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對於初學者,在其還不能清晰地意識到藏漢英三種語言的差別時,無論是理解英語詞彙意義和語法用法,還是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會遭遇漢語能力不足帶來的障礙。一類模式下,許多學生的漢語文學習已經困難重重,如今又需要藉助漢語為主要工具學習作為第三語言的英語,無疑是雪上加霜。

2.4 民族傳統的影響

自公元766年桑耶寺建成標誌着藏傳佛教立足吐蕃以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藏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佛教的深遠影響,寺院教育成為了藏區教育的主流。孩子年幼時就被送往附近的寺院學習,由僧人教授藏文和佛學知識。寺院裏的僧人不僅扮演着世俗意義的教師一角,更是學習者的引領者,因此學習者對他們十分敬重,絕無質疑。如今,藏區尊師這一傳統延續到了現代教育中,學習者對學校教師亦是充滿謙卑,不願意向教師吐露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諸種困難,不願意主動與教師就不明之處進行討論。如此一來,教師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瞭解學習者的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無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教學模式。此外,傳統的寺院教育以背誦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強調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筆者在調研時觀察到學校裏的大部分學習者仍然對這種學習模式青睞有加,每每在晨讀或是課堂內朗誦課文時全情投入,而在分析理解方面則有所懈怠。因此,學習者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對於語法規則的理解、對於語句的實際應用難以掌握。

2.5 環境影響

上文已經提及色達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繫甚少。縣城裏除了幾家售賣佛學典籍和經書的佛教用品店,再無一家書店。學校內可供學生借閲的英語書籍或音像材料也寥寥無幾。在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所調研學生的父母九成以上只接受過國小教育及以下,學習者的家庭除了能送孩子來學校讀書,在進行學業輔導或是提供課外資料等方面均無能為力。在學校學習三年英語,教科書和教學輔導練習冊就是學習者唯一能夠接觸到的英語材料。而身處城市的學習者則有豐富的英語試聽閲讀材料可以選擇,比如去書店購買或在圖書館借閲英語原版書籍,在互聯網上收聽英語電台節目,收看數量龐大的英語電影電視劇或演講脱口秀。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是一個需要大量接觸目的語材料的過程,如若不能保證一定量的目的語閲讀和視聽,學習者很難理解和掌握目的語的準確使用方法,也無法將由另一種語言所學的目的語語法規則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

3 多語民族地區中學生降低外語磨蝕的教學對策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一,八年級目前所學的英語語法現象中,形容詞修飾不定代詞,主謂一致和頻率疑問詞這三類語法現象的掌握與英語接觸時間有着緊密的正相關性。因此,在目前英語課時無法增加的情況下,教師需在課堂上就該類語法點進行多次詳細的講解,並在課後配以相關練習,使學生加長與其接觸的時間,從而更好地掌握該類語法現象。二,對一類模式的英語教師來説,課堂時間尤為寶貴,因而一定要督促學生在課前對教材充分預習,把跟讀單詞和課文的任務儘量放在課下完成;找出學生常見錯誤與藏文或中文之間的關聯,在課堂內通過英漢/英藏對比,加深學生對英語語法現象的理解。三,完型填空和閲讀理解考查學生的英文綜合應用能力,這兩部分不僅強烈體現出與英語接觸時間的正相關性,並且絕不能僅靠加大練習題量來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和語言現象綜合應用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時間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教師在課後首先應加大學生每日的英文閲讀量,要注意補充的閲讀材料與教材進度緊密相關,如詞彙量相當、語言現象類似、話題類似等,讓學生即使沒上英語課,也能在閲讀中不斷複習和內化課堂中所學的詞彙短語和各類語法現象,打好英語學習的基礎,從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對比藏漢英三種語言的異同,讓學生從熟悉的語言入手去逐漸瞭解和接觸陌生的英語,特別是針對一類模式的學習者,強調藏英之間的區別,以及適當地用藏語來講解英語,消除學習者因漢語能力不足造成的英語學習障礙。五, 除加大課後練習的題量外,學校也可從管理層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將個人生活、民族文化習俗和英語表達聯繫起來,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比如,每週利用一個晚自習組織英語角,讓一類模式和二類模式的學生共同圍繞某個話題進行英語對話討論。學生既可在討論中綜合應用課內所學的詞彙表達和語言現象,又可體驗英語的實際交際功能,將自身生活經驗和英語表達相結合,提升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動機。

4 結語

在多語民族地區,學習時間、動機、文化傳統、社會環境等影響加大了學生英語語言磨蝕的速度和程度。我們需要對造成磨蝕的主要成因進行深入探究,找到能減輕減緩外語磨蝕的教學對策,提升該地區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讓他們能夠均衡發展,在未來的升學或就業中更具競爭力。

項目基金:本文是四川省社科聯外語類項目“應對多語民族地區學生語言磨蝕的英語教學策略研究”(SC15WY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韓大偉,宋葳。《語言磨蝕理論研究》介紹[J].當代語言學,201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