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育教學方案>

高一語文精品教案《記念劉和珍君》精品多篇

教育教學方案 閲讀(8.2K)

高一語文精品教案《記念劉和珍君》精品多篇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通過播放錄音,教師範讀使學生掌握語句的抑揚頓挫,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齊讀、默讀、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在閲讀中加深理解。

2.討論法。結合具體文段,給學生設置若干個思考題,指導學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課文下面的註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3.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我們仍依稀可見,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側言將永難磨滅,不幸以身殉職的三位記者我們將沒齒難忘。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們定將受益匪淺。

板書:記念劉和珍君

二、重點講析——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衞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敍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設疑討論——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説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敍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敍述的主體。同學們,你們以前一定寫過不少此類文章,你們一般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的呢?

學生回答:一般是通過敍事來凸現人物形象,另外還要交代事件的緣由和結果。

(放錄音,讓學生帶着自己已往的經驗,採用邊聽邊勾畫、做標記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體思路)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板書:記敍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板書: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板書:教訓意義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板書:總體思路

四、典題拓展

板書: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説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暴徒”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邏

憎輯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其意藴是説,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敍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生前時

詳寫遇難經過遇害間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提問: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

明確:從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羣眾鬥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頌揚。也不否定一切,把慘案當作無渭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地位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改變鬥爭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戰”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確實是遠見卓識。思路從寫否定的一面又轉向寫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二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才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瞭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為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麪大幅度拓展,深入瞭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於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後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瞭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於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於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閲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台。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藉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於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使自己對於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於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1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為,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閲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於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為孩子”的崇高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合格老師。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與要求: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2、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講讀二課時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請學生利用早自習時間熟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第一課時

導入課文: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國中時我們學過了他的一些小説和散文,今後我們還將學習他的雜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紀念劉和珍君》。

背景介紹:(請同學們閲讀課本註釋1)

理清文章的總體思路:

文章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思路的起點是本文寫作的緣起,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於將來的意義。

第二層面:

關於寫作緣起:思路分兩步走

第一步:“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是為紀念死者。

問: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達緣起的相關語句。(見教材)

問:第一部分的感情變化是怎樣的?(悲哀--悲憤--出離憤怒)

第二步:為使庸人不致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問:請學生們閲讀第一部分,劃出能表達緣由的相關句子。(見教材)

如:“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關於烈士事蹟,思路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從平時到遇害。

問:請同學們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三:寫劉和珍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終微笑着,態度温和”的劉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誣。

五:詳細記述劉和珍遇害的經過。

問:請學生們概括思路。(見前面)

關於慘案的意義:

問:談到意義,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魯迅則不是一味地肯定,那麼請同學們分別劃出表示肯定和不贊同的語句。(見教材)

問:請同學們在此基礎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

小結:全文的思路是:

寫作緣由--烈士事蹟、遇害經過--慘案的意義

佈置作業:1、請學生完成課後練習;2、背誦二、四部分。

第二課時

檢查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文章的總體思路:

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含義:a、從思路上説,這裏説的是紀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鮮血”是“四十個青年的血”。

c、“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是思想感情上的飛躍。

d、“哀痛者”指他們要承受起超乎尋常的哀痛。

e、“幸福者”,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含義:a、“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b、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3、“當三個女子從容輾轉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抹殺了。”

含義:a、“偉大”,指三個女子的偉大。

b、“從容輾轉”是對當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即她們相互救助的情況。

c、“婦嬰”這裏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青,在長者眼裏還是娃娃。

d、“八國聯軍”指1926年,日本糾合的八國軍隊。

e、“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誇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4、“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將更奮然而前行。”

含義:a、“苟活”意為苟且偷生,貶意。“苟活者”是自我貶抑,也説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

b、“希望”是由“中國女子的勇毅而來的”。

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問:請同學們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明確:(略)

小結:

處理課後練習:

佈置作業:完成本課《課課練》。

教後感:教學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據思路,探索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3)瞭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

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

八”慘案的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

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教學重點:理清總體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教學設想:着生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礎上,理解關鍵文句,

進而把握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設計一:在我國文學史上,閃爍着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着我們回過《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瞭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們再隨着他重温“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板書)。

設計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館被炸的硝煙;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號的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讕言;更忘不掉我們的三位記者不幸以身殉職。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就看看魯迅先生為了“記念劉和珍君”是如何佈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資料

“三•一八”慘案是繼“五”慘案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在黨的領導下,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展開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政務院請願,執政府衞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羣眾更加憤怒。3月18日上午10時,李大釗作了演説,正午12時,兩千多羣眾高唱《國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段祺瑞”“驅逐帝國主義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條約”等口號,進行遊行。女師大學生會主席劉和珍欣然前往,並擔任指揮;女師大進步學生楊德羣等沿途散發傳單,羣情激昂。

劉和珍等到就是此時遇難的。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羣烈士,魯迅先生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反動派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鬥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魯迅飽蘸着血淚,用愠怒而悲憤的筆調,寫出了《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讀全文,理清總體思路。

問題設計:本文思路的起點是什麼?(分解為以下幾個小問題)

1.本文是一篇紀念性文章,紀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那麼課文的七節中哪些小節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明確:三、四、五節。

2.那麼第一、二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明確:交代寫作緣起。

3.六、七節又起什麼作用?——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起,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至此形成板書)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訓練重點:理清思路

一、寫作緣起(1-2)

記念      二、記念主體(3-5

三、教訓、意義(6-7)

四、分析局部思路

關於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個語段中的幾個句子的思路,也指一個部分中幾個層次的思路。

(一)結合課後練習一的第2小題來分析第一部分的思路。問:第1、2節都説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為什麼一再強調這一點?

明確:第一個“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君,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是要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所以第一部分兩次強調、突出了本文的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由愛到憎是按邏輯順序安排思路的。

(形成板書)

悼念遇害者     愛

一、寫作緣起  必要  控訴政府暴行           邏輯

(一、二)        痛斥走狗文人            順序

必要  喚醒庸人       憎

(二)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一部分則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敍寫烈士生前事蹟,再詳細敍述遇難經過,整個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三)第三部分關於慘案的意義,魯迅思想的深刻之處何以體現?

明確:先否定了這種徒手請願的做法,然後用“然而”將筆鋒一轉,肯定了這次死難的意義,鼓勵“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邏輯順序。

(形成板書)

二、記念主體    生前事蹟      時間

(三、四、五)  遇難經過      順序

三、教訓、意義  否定          邏輯

(六、七)  肯定          順序

五、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理解和把握第二節的語段的思路

我們知道局部思路不僅包括各層次之間的思路,也包括各個層次段落中句子之間的思路。請大家齊讀第二節,思考這兩個自然段以及每個自然段中的思路。

明確:第一自然段共5個句子,第一句表明紀念死難者應採取的態度,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緊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三、四兩句是寫庸人的態度,將其與“真的猛士”比照,這樣“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歎。第二段是寫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

所以這兩節的整個思路就應該定位在: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度——庸人的態度——我們的態度。

二、背誦第二節

三、理解和把握第四節的語段的思路

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點,也可以細一點。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圍繞慘案依時間順序展開,第一步是聽到噩耗,第二步是聽噩耗後懷疑的態度,第三步是見到屍骸,第四步是聽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誣衊,第五步是悲歎思想統治令人窒息,發出衝破沉默的吼聲。

(這樣理清思路,特別是注意寫噩耗之後為什麼思路展開到懷疑上去,就能對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兇殘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

細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自然段4個句子來説,從聽到噩耗到產生懷疑,懷疑又有三步,先説自己當時的懷疑,再説明懷疑的原因,推進一步,再從劉和珍的角度説,懷疑的理由又多一層。

四、齊讀第四節

五、從理清思路入手解讀難句(結合練習二)

遇到難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閲讀理解的一把鑰匙。所謂“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就是根據思路去解讀。舉幾個例子。

①“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明確:從思路上看,這裏説的是記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鮮血”就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從“艱於呼吸視聽”到“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飛躍。上文,已經寫了這種感情的發展變化。追悼會時獨在禮堂外徘徊,心頭是超乎尋常的悲憤。欲寫不能,還是“艱於呼吸視聽”幾乎被悲憤壓倒。而“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憤懣達於極點。“出離憤怒”,便是一個飛躍。“出離憤怒”之後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裏,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敢於直面”“敢於正視”。“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這意思是説,讓它們去快意於我的苦痛吧,讓魔鬼們去獰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難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明確:“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從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套害者為“暴徒”,製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陰險地“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兩手錶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③“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明確:理清第五部分思路,這兩句就不難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確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這兩個方面展開。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個女子一面,先説傷亡情況,着重就互相救助讚揚楊德羣、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説的執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諷刺。“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着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裏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裏還是娃娃。“八國聯軍”並非指19xx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後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説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製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後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裏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麼“偉績”,什麼“武功”,所以説“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④“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貶義,“苟活者”指什麼人呢?

第一節中,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後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節中把自己説成“苟活到現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苟活”是自我貶抑,也説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在不斷地從奮鬥者身上汲取養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説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起來,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鬥的號召。“希望”是由“中國女子的勇毅”而來的,女子如此,男兒自不待言,中國人並非一團糟糕,“三•一八”慘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這正是中國的希望所在。這世上固然一片“濃黑”,路正長,難見“盡頭”,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點,但是畢竟還有希望,真的猛士為希望所鼓舞,必“將更奮然而前行”。

六、小結

本節課學習重點為:理清思路。那麼同學們知道什麼叫思路?理思路該從哪些方面下手?怎樣理清思路呢?

明確:思路就是作者在寫文章時思考的線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閲讀中理清課文所體現的作者的思考的線索,即從什麼地方了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什麼終點,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點是文章的整體思路和局部思路。

怎樣理清,(1)把握主旨;(2)理清脈絡;(3)弄清順序;(4)列出綱目。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理解了全文的整體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瞭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達到了化舊為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三

學習導入 篇四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有一人被譽為“民族魂”,他就是魯迅。他時刻以悲憫的情感、深沉的懷抱、睿智的目光,關注着我們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

發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殺愛國請願羣眾的血的歷史,包括很多青年學生在內的二百多名請願羣眾慘烈地倒在血泊之中。路,還沒有開始便已經走到了盡頭;夢,還來不及做便已永遠不再醒來。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女大學生和魯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在慘案發生後的第六天,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悲憤沉痛的悼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以此譴責惡者,警醒國人。

讓我們跨越時空,緬懷烈士;領會文章深意,體味作者感情。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五

《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出自魯迅先生之手,在做這道閲讀理解題目的時候,你知道正確答案嗎?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帶來的語文課文《紀念劉和珍君》閲讀題及答案,以供同學們參考。

《記念劉和珍君》閲讀原文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羣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説衞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説,竟至於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羣君的。而且又證明着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説她們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但是,我還有要説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説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僕;同去的楊德羣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僕。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於是死掉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羣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院裏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着血污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説過,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記念劉和珍君》閲讀題目

1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請説説其中的緣由。(4分)

14、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6分)

(1)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2分)

(2)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4分)

15、作者引用陶潛詩的用意是什麼?(4分)

16、從文中可以知道,魯迅對劉和珍等人的請願活動的態度如何?透視出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麼?(6分)

《記念劉和珍君》閲讀答案

13、“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端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從段政府的罪行這個角度看,思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製造殺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陰險地“説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兩手錶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14、(1)一個人在逆境中特別困難的時候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跳起來反抗,就是沉默中爆發;二就是繼續萎靡不振,向困難低頭,這就是在沉默中滅亡。(2)“偉績”和“武功”是反語,這句話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與中外反動派的屠戮一脈相承,又指出了這次暴行是空前的。這幾縷血,指的是段祺瑞對青年學生的殘酷暴行,比起前面列舉的暴行,這種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前面列舉的暴行,在這種殘暴面前,作者認為是小巫見大巫。

15、突出了烈士為國捐軀的深遠影響。

16、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只能得到一小塊,然而情願是不在其中的!《紀念劉和珍君》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就可以解讀出魯迅對情願活動的態度是不鼓勵和不支持的。他認為反動派太強大,不講民主,實行暴政統治,人們只能通過革命的手段來推翻這樣的反動統治,情願是徒勞的,意義不大!

《記念劉和珍君》優秀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通過播放錄音,教師範讀使學生掌握語句的抑揚頓挫,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齊讀、默讀、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在閲讀中加深理解。

2.討論法。結合具體文段,給學生設置若干個思考題,指導學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課文下面的註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3.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我們仍依稀可見,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側言將永難磨滅,不幸以身殉職的三位記者我們將沒齒難忘。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們定將受益匪淺。

板書:記念劉和珍君

二、重點講析——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_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__,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衞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_“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敍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設疑討論——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説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敍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敍述的主體。同學們,你們以前一定寫過不少此類文章,你們一般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的呢?

學生回答:一般是通過敍事來凸現人物形象,另外還要交代事件的緣由和結果。

(放錄音,讓學生帶着自己已往的經驗,採用邊聽邊勾畫、做標記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體思路)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板書:記敍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板書: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板書:教訓意義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板書:總體思路

四、典題拓展

板書: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説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__”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邏

憎輯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其意藴是説,世上哪有這樣的“__”?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敍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生前時

詳寫遇難經過遇害間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願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提問: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

明確:從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羣眾鬥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頌揚。也不否定一切,把慘案當作無渭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地位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改變鬥爭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戰”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確實是遠見卓識。思路從寫否定的一面又轉向寫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記念劉和珍君》優秀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一、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八”慘案的教訓,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二、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作者貫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關鍵文句的理解。

教學時數 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結合註釋①介紹“三•一八”慘案發生的時代背景。

二、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劉和珍烈士的事蹟。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請學生回答。 作者簡介

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1921年發表的代表作《阿Q正傳》成功塑造阿Q這一典型形象,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不朽名著。代表作:三部小説集,二部散文集,

在國中時我們學過了他的一些小説和散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紀念劉和珍君》。選自《華蓋集續編》。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寫這一篇文章?這就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個瞭解,大家可以先讀一下注釋①,教師着重介紹以下幾點:

(一)一九二六年,我國的北方還在軍閥政府的統治下,掌握政權的是北洋軍閥皖系頭子段祺瑞。當時佔據着東北的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關內進軍,遇到了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便公開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法等八國公使,藉口維護一九○一年八國聯軍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向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並組織起新的“八國聯軍”,準備武力進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集會抗議,後又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下令衞隊開槍鎮壓羣眾,羣眾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餘人,造成“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烈士就是在這次慘案中遇難的。

(二)“三•一八”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段祺瑞為了推卸罪責,反而污衊死難羣眾是“__”。一些走狗文人,如陳西瀅等也製造流言,誣陷愛國學生是“受人利用”,被“民眾領袖”(指李大釗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任教並編輯新文學刊物。面對反動黑暗的統治,他無比憤慨,對愛國的青年學生被殘害,他萬分哀痛。他不贊成搞徒手請願,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當噩耗傳來的時候,魯迅正在寫《無化的薔薇之二》,他懷着滿腔的悲憤,當天晚上就寫下了該文的4-9則,揭露控訴反動派的這一暴行,並指出:“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而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後來,魯迅又相繼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等文。4月1日,寫下了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在這裏與紀念同義。君,是對人的尊稱。

二、整體感知,注意讀音,劃出你喜歡的句子並思考問題。 1.學生聽錄音。

注音:①洗滌(dí);②憚(dàn);③攢射(cuán)、屍骸(hái)

菲()薄 浸漬() 桀驁()黯()然憑()屋寥()落長歌當()哭 殞身不恤()

創造 攢射 通牒 碟片 蝴蝶 編輯 作揖 和藹 必須;副詞 創傷 積攢 諜報 喋血 通緝 舟楫 暮靄 必需:動詞 爆發:有突然而猛烈地發生,側重猛烈性,多用於火山、重大事件; 暴發:側重突發性,多用於傳染病、烘水。 2.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A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它和一般傳記文是否一樣,(不,一般傳記是寫一個人,本文是魯迅先生借劉和珍,寫一羣青年為國為民,愛憎分明,見義勇為。二是一般傳記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課文7部分中哪幾部分寫了劉和珍?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蹟?

歸納:文章中記敍劉和珍事蹟主要在

一、

三、五段,記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毅然預定”全年的《莽原》週刊。

第二件是參加女師大__鬥爭,“不為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塗 “黯然至於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政府前請願而遭殘害。

B、

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交代寫作緣由和目的) C、

6、7部分又起什麼作用?(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D、讓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師板書: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敍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讚頌。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原由,既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再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慘案的教訓和意義。記敍、議論、抒情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記事而在於議論抒情,情感悲(青年)憤(恨敵人)為主。

三、研習新課。

集體閲讀一部分,

1、討論: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

明確: 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也讓人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我獨在禮堂外徘徊”表現了作者什麼感情? “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

2、別外本文不是一般記念文章,不為劉和珍立傳,文章開頭作者為什麼會如此鄭重其事的説明本文的寫作時間“中華民國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明確:提示:民國應該是為民的,而這裏政府卻屠殺人民,故這裏含有揭露和諷刺意味,説明中華民國並非人民的民國,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也藴含着歷史將永遠記住這個日子,號召人們對中華民國不能抱幻想,必須正視現實,起來鬥爭。

3、僅僅是因為程的要求,我才寫本文嗎,本文寫作的緣由是什麼?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幾次提到,3次,(注意3次的語境不同,意義也不同)

魯迅所編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戰鬥性很強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動當局的查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固此有人就不敢訂或不願訂,因此“往往有始無終”,“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而劉和珍卻“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這説明劉和珍有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堅強意志,也説明劉和珍不僅是魯迅的學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戰友。現在魯迅滿懷激情地回憶起這件事,寫下了“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説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説明,要寫文章記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説明“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是為紀念死者和表達我的對劉和珍的哀思和尊重。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第二次出現在第二節第二段的開頭。第二段開頭的一句話是:“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見這裏是針對“這樣的世界”而言的,即寫文章要揭露敵人,使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是對烈士最好的記念,也是作者為生者而寫的最大心願。

第二段的最後一句話,“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針對“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而言的,作者寫文章是為了激勵生者,喚起庸人投入戰鬥,不要忘記死者。 (寫作原因有5點:前程要求+此3+後總結經驗教訓)

③既然作者反覆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為什麼文章第一節第三自然作者又説“我實在無話可説”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更何況反動文人的論調?“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 “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又怎麼能説出話來呢?可見“實在無話可説”,是憤懣之極的言詞。魯迅説:我們對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實上,在“三•一八”慘案後的八天中,魯迅寫了四篇文章抨擊反動當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慘案發生兩星期寫的。

2、問:開頭寫緣由是常見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覆説緣由又有何作用呢?(寫出了各方力量的反映:正面:在紀念並沒有被嚇怕而屈服;反動派:誣衊;市民:忘記淡薄;)將各方面的反映都呈現出來,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敵人的憤恨和對同志的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作業。

2.閲讀分析第

3、

4、5三節。 教學過程

一、學生口答[思考與練習]第一題。答不全可以互相補充,但要求語言準確而簡明。這是對上節課學習內容的反饋和落實。

二、學習新的內容。

導入新課。問:第

1、2節主要説明什麼?説明寫作目的:紀念烈士,揭露敵人,激勵生者。下面閲讀第

3、

4、5節,看作者是怎樣記念、怎樣揭露的。

1、讓一名同學讀

2、思考: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思路的。先回憶與劉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遇難的經過。敍述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3、第一節裏作者寫到“毅然預訂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麼,在第3節和第5節裏作者又寫了劉和珍的哪幾件事?這些説明了劉和珍的什麼?帶着這個問題,由學生默讀後回答。 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説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於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於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精神;關於她的微笑。這表現了劉和珍的和藹、親切。還應補充:正是這一點團結了羣眾,堅持了鬥爭,許廣平曾回憶説:“如果當時沒有劉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動各人,我知自治會早就拆散了”。見《劉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現在“偏安於宗帽衚衕,賃屋授課之後”,這説明,在女師大學生鬥爭失利的時候,劉和珍“也還是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這裏的“微笑”表現了劉和珍在鬥爭受挫時的樂觀與堅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藹、親切。;“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欣然”是高興、愉快的樣子。我們從《劉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帶領女師大學生走上街頭,參加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集會、遊行和請願”,並且用英語寫了遺囑。由此可見,劉和珍參加遊行和請願有明確的目的。這可以看出她為國為民,自覺參加請願而非愛鼓動。教師歸結,形成如下的板書:

毅然:追求真理,堅定不移

反抗:堅持正義,敢於鬥爭

微笑:和藹親切,堅毅樂觀

黯然:深謀遠慮,有責任感

欣然:為國為民,自覺參加

4、由此可見可見這是一個多麼優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卻被殺了。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筆墨來寫其遇難,作者為什麼要詳寫府門喋血?

明確:①喋血過程: 請願――中彈――未死-→ 頭胸被猛擊兩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敵人的兇殘,證明那簡直就是虐殺;同時反駁流言,二是讚揚了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這裏的句式特點,短促,表達出作者無法控制的激憤之情。

⑵假如為劉和珍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

(學生在塑像材料選用、人物姿態、內在神韻等各方面各抒己見。)

示例:如材料選用上:有主張用大理石,寓意劉和珍堅貞剛強;也有主張用白玉,寓意劉和珍純潔無瑕的品質;也有主張用青銅,寓意劉和珍精神萬古長青… 4.聽到噩耗後作者是心情?課文是怎麼表達出來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結。

聽到噩耗後的最初心情:“衞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説竟至於頗為懷疑”。這裏用“居然”一詞表聽到噩耗後的驚詫,用“而”,“即”把這種。種驚詫之情又推進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轉表示懷疑,用“頗”表示懷疑之深,因為這種殘暴的屠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

板書:初聞噩耗,驚詫懷疑。

作者為什麼懷疑呢?提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句中的“中國人”是指所有的中國人。他並不是認為敵人不壞,魯迅一向把敵人看得很壞,認為“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他們都不會錯。 “向來”一詞強調了這種認識的深刻和一貫。但他“不料”和“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説明現實的黑暗遠遠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憚”和“不料”寫認識和事實、過去和現在的對比,突出了段祺瑞執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兇殘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魯迅先生驚詫了,懷疑了。作者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也是這個意思。

下面再用“況且”、“更何至於無端”等詞把懷疑之情再推進一步。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把懷疑的理由寫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問表示了極端憤慨的心情。

小結:然而事實終究是事實,是不能否定和懷疑的。面對這樣的事實,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筆揭露敵人超出想象的兇殘下劣,抒發了悲憤的感情,發出了戰鬥的號召。許廣平曾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在此我們可以完全感知到。

五、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背誦課文的第

一、二部分。

2.閲讀第

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閲讀分析第

6、7節。 2.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二、學習新課。

⒈説到請願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讚揚,而魯迅對徒手請願是什麼態度?你怎樣理解? 明確:不贊成,應改變鬥爭方式――“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 比《記念劉和珍君》晚一天寫的《空談》中,對這一點説得非常深刻(用投影幻燈打出下列文字):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這回死者的遺給後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於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鬥者以別種方法的戰鬥”。

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鬥”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魯迅總結教訓的用意所在。 ⒉作者引用陶淵明的詩,用意何在?

明確:作者認為儘管請願收效甚微,但對社會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勇士們的鮮血不會白流。

⒊作者是怎樣評價烈士死難的意義的?齊讀思考。 明確:a、高度讚頌——

“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祕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b、將來意義——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明確:

①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着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鬥爭、前進。

②“苟活者”首先是説自己,因為魯迅先生嚴於解剖自己,同時也是為映襯劉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説那些不敢鬥爭,暫得偷生的“庸人”,魯迅先生希望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來戰鬥,這也是戰鬥的號召 ⒋文後作者又説“嗚呼,我説不出話,”作者明明説了這麼多,怎麼又説説不出話呢?

明確:在此,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悲憤和深深地歉意。 ⒌小結

四、小結全文

引導學生回顧全文,並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動軍閥政府的殘虐兇險,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熱烈頌揚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激勵革命者更加奮然前行。

提示:這個中心,貫穿於文章的始末,悲憤的感情滲透於每一節中。第

1、2兩節,通過交代寫作目的,表達了極度的悲憤而又難以排解的沉痛。為什麼會這樣?第

3、

4、5三節作了回答。劉和珍是追求真理,堅持正義,富有鬥爭精神,又温和善良、堅毅樂觀、目光遠大的好青年,殺了她這樣的青年,就是毀了中國的未來,因為“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無花的薔薇之二》)。而敵人的殘虐兇險、下劣無恥又遠遠地超過了作者的想象,“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在讚頌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憤的洪流都傾注在字裏行間了。第

6、7兩節通過總結教訓和指明烈士死難的意義,再次頌揚愛國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遠的意義。對烈士的歌頌是那樣的深摯而熱情,對她們的犧牲又無比的痛惜。

綜上所述可見,文章的前兩節猶如序曲,中間三節是記念文章的主體,後兩節是主體內容的昇華,又迴應開頭,猶如尾聲。在每節文章中,強烈的悲憤一以貫之,正如許廣平所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目的用對聯就是“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為證 鼓舞奮勇之士。”

4.關於本文的表達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線索可知,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後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蹟,又要評述徒手請願,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可見,單一的表達方式是難以勝任的,必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才能完成寫作意圖。由此產生了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什麼特點?記敍常和抒情或議論結合。

五、佈置作業。 1.複習重點字詞。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解課文,重點搞懂其中一些難句的含意;

二、小結全文。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指導學生閲讀第二部分:大家仔細閲讀課文,把其中你認為重要的一些議論、抒情的語句劃出來,想一想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話的含意。

(一)學生閲讀、勾畫,教師巡視。

(二)學生朗讀自己劃出來的語句,然後共同討論。

(三)教師歸納:

1、“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國人”、“有惡意的閒人”(略)、“無惡意的閒人”、“苟活者”(略)分別指什麼人?

明確:“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無所作為的人。這種人對反動派的暴行有所不滿,對烈士的死難有所哀痛,但是他們不感“直面……正視……”他們特別容易忘卻“舊跡”,忘卻歷史的教訓,他們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觀上起着“維持……世界”的作用。

“中國人”是指反動派,還是指所有的中國人?因此“不憚以最壞的……”中的“中國人”不僅指反動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國人。

“無惡意的閒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鬥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對這種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有惡意的閒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 具體句子:見課後練習二

2、“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確:“直面”中的“面”是動詞,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迴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劉和珍等革命青年。她們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並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鬥,所以又是“幸福者”。

3、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裏魯迅是謙虛嗎? 點撥:結合語境來看,對劉和珍這位傑出女性在請願中的表現,魯迅滿含讚美,欽佩和尊敬,同時在與她的比較中,作者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和難企及於她的地方,因而此處説謙虛並不是很恰當,更重要的是表現了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的一面。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明確:根據上文,緣由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一是反動文人的惡毒誣衊。在這白色恐怖下,人們還怎敢説話呢?但沉默後的結果將會怎樣?作者列舉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發”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此是 號召人們起來反抗。

5“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如何理解“偉大”一詞?

點撥:“偉大”一詞有 “讚頌”説與 “反語”説。持“讚頌”説的認為這一部分的中心是讚頌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沉勇友愛、臨危不懼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當 的時候”這一介賓短語使用並不恰當,用了這個介賓短語使句子成了無主句,如刪去 ,就不難理解“這”指代前一句,側重點是“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驚心動魄的偉大” 是讚頌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持“反語”説的認為這是諷刺執政府對愛國青年的攢射,這樣也就能與下文的偉績、武功等反語相諧調一致。 (解説:此處歷來有爭論,只要能言之成理,就應予以肯定。)

6、“有限的幾個生命……不算什麼的”含義 一是説在反動派眼裏算不了什麼;一是説少數人的請願對黑暗的中國起不了作用;一是説喚不醒庸人們的覺悟。——此句滲透着惋惜、哀傷和激憤的感情。

學生自己提問,自由解答。

四、總結。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板書:感情線索:悲、憤、激勵

五、佈置作業。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詞中典故的內涵,品析詞人在一連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品味本詞蒼涼悲壯的意境,鑑賞詞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詞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標 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典故的內涵和用意。

教學難點 感知詞人辛棄疾的抒情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讀

1、導入新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眼看着宋徽宗、欽宗被俘,親歷着金兵南下的鐵蹄,歎息着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經歷着南渡的狼狽不堪。悲憤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寫作背景:辛棄疾的時代是一個迫切需要英雄的時代,而又是一個無法給英雄提供舞台的時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機遇與希望,而又不斷失望與惆悵的一生,下面四句話概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齊讀:英雄暮年六十六歲壯心不已, 掌權宰相草率北伐為己私利, 四十三年恥辱依然清晰記憶,高唱收復失地豪邁悲壯歌曲。

3、緊抓標題。

京口:古城名,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樓,今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

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懷古傷今。

引導學生回顧懷古題材的結構:臨舊地——思古人——憶古事——抒已懷。

二、初讀

1、自由讀: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大聲誦讀這首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

(1)停頓,封狼居胥 根據課下注釋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釋劃線詞語的含義。

英雄無覓 尋找。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英雄業績。

尋常巷陌 普通。

金戈鐵馬 精鋭部隊

元嘉草草 草率

贏得倉皇北顧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裝句: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古人為了押韻,產生了倒裝現象,而我們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語序來理解句義。

3、齊讀。

古人云:一登高樓萬古愁。

(1)詞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主旨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3)這種情感是用什麼手法體現的?

運用典故。

三、細讀

1、明典故——瞭解事典語典。

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詩詞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説、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後者稱語典。它常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説、明説的話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詞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請結合註釋,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確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嘗試對這些“古事”進行簡單概括。

教師示範: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儘量用動賓短語概括事件)。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內容。

古 人 古 事

孫 權 置鎮京口,雄踞一方

劉 裕 起兵北伐,建立劉宋

劉義隆 草率出師,倉皇而逃

拓跋燾 率兵追擊,建立行宮

廉 頗 一飯鬥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請同學們任選一典故,談談你從這些典故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結合文本和註釋,抓住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字詞,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內容。)

懷古人物

情感態度

寫作意圖

(1)孫權

抓稱呼——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稱人稱字,以示尊敬。孫權,東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孫權始置鎮京口。孫權以江東區區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抓稱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稱之,讚頌孫權,表達對他的敬仰。

抓關鍵詞——千古江山。“千古”,照應題目“懷古”,富於時代感;“江山”,可實指京口之江山,虛指天下之江山。“無覓”,英雄已逝,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的英雄。“風流”,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小結: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儘管物換星移,滄桑鉅變,舞榭歌台,遺蹟淪湮,然後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相輝映。這兩句歌頌、追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流露出江山依舊、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孫權:仰慕歌頌(情感態度) 歎為英雄後繼無人(意圖)

(2)劉裕

抓稱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稱乳名,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於家庭成員和較親密的人中之間的稱呼。直接稱呼劉裕小名,可見京口百姓對劉裕的親切、自豪之感。劉裕出身於“尋常巷陌”,以京口為基地,先後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

抓關鍵詞——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申為普通、平常。巷、陌,這裏都指街道。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裏指代精鋭的部隊。氣吞萬里如虎: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串講: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陽照着那些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説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這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令一心收復失地的辛棄疾羨慕不已。以寄奴稱呼劉裕,既有追慕劉裕馳騁沙場、氣吞胡虜的威風凜凜,又有憧憬當世能有英雄如劉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勛。

劉裕:敬仰讚美(情感態度) 表建功立業雄心(意圖)

(3)劉義隆

抓稱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劉義隆雖為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後一次北伐,剛愎自用的他輕信王玄謨之策,草率出師,結果以慘敗告終。其實,當時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並不佔明顯優勢。倘能精心策劃,謹慎用兵,雖未必能實現統一大業,然而收復部分失地,是極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於事功而輕啟兵端,結果卻是各路大軍悉數潰退,不僅沒有取得預期勝利,反而招致拓跋燾的大舉南侵,最終使得兩淮慘敗,胡馬飲江,國事從此一蹶不振。《資治通鑑》裏記述元嘉北伐慘敗後,評價説:“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 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抓關鍵詞——草草: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為草率馬虎。 贏得:落得,剩得。 倉皇:驚慌失色,狼狽不堪。北顧: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現實,借古諷今,藉此事詠歎當時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事。以古鑑今,用劉義隆草草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鑑。他提出了“金國必亂必亡”,“更須二十年”這一積極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棄疾在語重心長地告誡朝廷當權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間幾次北伐,由於“草草”從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壯舉,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慘淡。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詞人的擔心三年後就得到了驗證:韓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果一敗塗地。用元嘉正式年號,具有反諷意味,曲折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極度不屑和諷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對當時國事的深深憂慮。

劉義隆:不屑諷刺(情感態度) 勸為政者勿草率(意圖)

(4)拓跋燾

抓稱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音譯,這是蔑稱或仇稱。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後改為祠廟,稱佛狸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普通百姓來説,是無關宏旨的。當地的百姓已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不會審查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當前的金人入侵聯繫起來。

抓特寫鏡頭——憶:四十三年前 烽火揚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復故土,告誡南宋早日收復故土。 望:四十三年後,一片神鴉社鼓。 悲:百姓鬥志鬆懈,擔憂百姓安於異族統治,民族意識模糊。

抓關鍵詞——望中猶記,不禁回憶,卻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卻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還有金主完顏亮的身影。佛狸祠是兩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跡象徵,也是漢人恥辱之象徵。歷代文人詠“佛狸”帶有深深的敵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棄疾更是對“佛狸”所代表的異族侵略者深惡痛絕,他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 血污,風雨佛狸愁”。在佛狸這個稱呼裏,對敵寇的刻骨仇恨、對時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對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失望交織。

拓跋燾:恥辱悲哀(情感態度) 諫為政者勿忘卻(意圖)

(5)廉頗

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困於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

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矇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的慨歎,再回過頭來體會作此詞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歎於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頗聯想到自己,雖和廉頗一樣都有着報國殺敵的愛國熱忱,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頗也悲歎自己。但是廉頗尚還有人來問,然後自己卻無人過問帶兵打仗之事,從而表達了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憤慨。

廉頗:同情悲歎(情感態度) 望為政者用人才(意圖)

4、探典故

(1)從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

這首詞通過追懷往古、臧否人物表現出對人生的深刻透視,以及壯心不已、知其難猶奮力為之的人生價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評歷史,借古論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引發聯想,創新意境;簡潔精煉,內涵豐富。

四、美讀

1、全詞總結:

層次:英雄難覓——現狀堪憂——我心未老。

情感: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景仰,對英雄風流不再的惋惜——對朝臣盲目出兵的擔憂,對當局安於偏安的憤懣——對北定中原的渴望,對報國無門的惆悵。

主題:懷古——憂世——抒志。

2、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把他滿腔的濃濃愛國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義投放到全詞中,就讓我們一起誦讀全詞,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誦讀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可配樂)

五、拓讀

比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異同。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九

青青子衿

第二單元

一、單元課文特點

1、從文體上看,《紀念劉和珍君》是雜文,《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是演説辭,《過萬重山漫想》是散文,《簡筆與繁筆》是文藝隨筆。

2、從表達方式上看,四篇文章雖根據文體特點各有側重,但都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主題。

《記》在敍述了劉的生平經歷及遇難經過後,以議論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訓及其深遠意義。《簡》作為一篇文藝隨筆,論述了“寫文章要繁簡得當,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的道理 。《過》和《講》兩篇也是敍述、議論、説明、抒情綜合運用。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從而透徹理解文章,提高閲讀理解能力。

2、體會演説辭、文藝隨筆的特點 ,學寫演講稿、文藝短評。

3、理解文中比喻、比擬、反覆、反語、設問等修矢的運用及表達作用。

4、複習國中單句、複句知識,掌握常見關聯詞。

5、瞭解舊社會的黑暗,繼承中華民族光榮的革命傳統,繼承發揚“五四”精神,樹立“為中華之騰飛而努力讀書”的遠大理想,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要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進行。

2、這四篇文章,寫作時間上各不相同,跨度較大,文章文體特點、表現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和文體特點理解全文,才能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這也可算作學習中的一個難點。

3、演説辭、文藝隨筆都屬於應用性文體,我們不僅要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這種文體的特點,而且應該積極指導實踐,學習它們的一些寫法,為今後的自覺運用服務。

四、本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計劃8課時。依課本安排,精講課各兩課時,自讀課各一課時,重點落實本課“理清思路”的教學重點,其餘內容留作課下深入理解,一節作文指導課,一節實踐課。

第六課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預習:本文內容深刻,時代距離較遠,難度大,課前的預習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弄清生字詞的意義;

2、記下閲讀中遇到的障礙、發現的疑難(課前交老師及時彙總);

3、思考一個問題: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紀念了劉和珍君的哪些事蹟?

第一課時

任務:理解課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驟:

第一步:檢查預習情況。可請一兩位同學着重彙報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其他同學補充,也可由教師彙總介紹同學預習中提出的疑問。目的在於啟發思路,引導思維方向。

第二步:簡介“三·一八”事件的有關背景及作者寫作此文前後的思想、行動,為學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幫助。

第三步:朗讀課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師示範朗讀第一部分,接着請六位同學分別朗讀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讀二至五部分)。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感情朗讀,把學生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視學生實際而定。

第四步:討論分析課文。

1、課文紀念劉和君的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你可以認識到劉和珍君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2、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麼要反覆説“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説“無話可説”?

問題1,討論內容見“課文説明”一,目的在於弄清課文的中心思想;問題2,討論內容見“課文説明”二,目的在於弄清文章的思路。

討論方法:問題1,可先請若干同學,按預習筆記,講述課文所記劉和珍的事蹟;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剖析關鍵字詞的含義,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強調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師示範分析一件事,餘下的讓學生通過小組議論的方式去解決。

問題2,可先讓學生劃出課文中先後反覆出現的“有話要説”,“無話可説”的語句,然後逐一分析有關語句分別出現在什麼地方,針對什麼而言,含義是什麼。同樣,可由教師先示範分析一例,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餘下各句。

在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應引導學生順帶歸納課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討論時,教師巡視輔導;討論後,可分別請幾位同學彙報討論結果。

第五步:小結

1、討論問題1時,體會作者“悲”的感情;討論問題2時,繼續體會作者“悲”和“憤”的感情。教師小結時,應注意將“悲”與“憤”匯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

2、佈置作業

(一)複習課文,着重探討課文第六、七兩部分的含義。

(二)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任務:理解魯迅先生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體會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進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驟:

第一步:檢查作業 完成情況。

第二步:討論分析課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內容較深,可主要由教師講解,着重講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詩的含義,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魯迅是如何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願不是一種有效的鬥爭形式,為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為人類歷史的前進而付出的代價,這血就不會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討論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間的關係以及關聯詞的作用,進而聯繫第三段,理解魯迅先生如何通過回顧歷史高度評價劉和珍等烈士死難對於將來的意義。討論中應引導學生注意對“中國女子”、“壓抑至數千年”等關鍵詞語的理解。

第三步:討論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通過以上的討論、講解,學生對課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態度等,已有較全面的瞭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組 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有關重點語句,各抒己見,互相啟發,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討論的內容及順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驚心動魄的偉大”、“偉績”、“武功”;

3、“中國人”、“庸人”、“苟活者”、“無惡意的閒人”;

4、“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思考和練習”二、三中還提到的其他語句,也應在討論中順帶加以解決。

第四步:總結。

1、歸納學生討論情況,明確對有關語句的理解;對學生 中意見分歧較大的某些問題,也可不急於統一意見,可引導學生課後繼續爭論。

2、明確本文的中心:紀念、揭露、歌頌,三者統一而以“紀念”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憤感情;理解作者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

3、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寫一則三至五百字的簡訊,報道“三·一八”事件 的真象。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十

以下是高中語文課文《紀念劉和珍君》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

一、説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五本書中,僅設有2個單元的現當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個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綠記》)〈紀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篇寫人記事散文。

相對於老教材,所選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麼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課本所選經典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啟、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閲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課文七部分之間的關係。

2、瞭解課文記敍、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體會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討課文,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學習愛國青年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徵,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難點是夾敍夾議的方法;

3、關鍵語句的理解。

二、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編者編排這些文章是希望通過閲讀這些文章,要透過對人和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敍事中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觸動你的心靈,哪些地方讓你過目不忘,想想這是為什麼。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點,不妨加以圈點批註,認真揣摩。

對於我校高一的學生,學習本課要達到編者的目的,是比較的困難。學生對於這個“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先理順文章內容,由淺入深,透過文章對人和事的描寫,揭示作者多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成為一個難點。

(一) 學法指導

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

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

⑷“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閲讀名人名篇,強化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三、説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閲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

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安排閲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大學聯考的分量。

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説教學過程

課文有七節構成,學生在理解過程的時候,難免理不清頭緒。因此我依照我們認識的基本規律,採用“挈領法”。

(一)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

提問:課文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那麼請閲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部分是寫劉和珍的,請為劉和珍寫一篇小傳。

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把文章中的信息從新組合,把有關人物點點滴滴總結在一起。從而把人物形象豐富話。

通過寫小傳,學生明晰了劉和珍有哪些事蹟,之後讓學生思考從這些事蹟,認識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大概應抓住以下事蹟:

預定莽原(追求真理)

“風潮”領袖(敢於反抗) 慮及母校(有遠見,有革命責任感)

府門喋血(勇敢堅強、勇於抗爭) 難中救助(從容善良)

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的提問到,“始終微笑”的這樣優秀的學生卻遇害了,每人個人的內心會怎樣?

悲!這種情感貫穿全文。

在悲憤之後,我們就會追問,這樣好的學生是誰殺的?是反動政府。被害之後,反動文人還進行毒辣的“污衊”。對於這些,我們抱有的感情是什麼?

“憤”!通覽全文,作者的“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在燃燒。

這種悲憤的情感,即記述劉和珍君是課文的那幾部分?一到五部分,那麼六七兩部分講什麼內容呢?

這樣把授課內容轉到第二部分,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這裏需要指導學生怎樣分析作者對待關於慘案意義的問題。

魯迅先生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沒有白流的同時,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要改變鬥爭方式。

(二)局部探討,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如果説通過梳理,對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難的話,對於文章個別語句的理解,確實難的。品讀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3、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

4、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

5、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幾類人,“真的猛士”“庸人”“無惡意的閒人”“有惡意的閒人”等幾類人,分別指什麼人?對每一類的人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精神?

6、作者一方面説“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説“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類似的話還有一些,找出來認真體會,看看前後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發展的。

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先互相探討,然後老師引導理解。

(三) 在整體加局部理解之後,拓展練習:

1、假如給劉和珍君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

2、請根據你的理解,為劉和珍君寫一幅輓聯。

(二) 作業佈置 寫一則“三·一八”簡訊。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