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育教學方案>

《短文》教案【新版多篇】

教育教學方案 閲讀(8.38K)

《短文》教案【新版多篇】

《短文兩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

指導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2、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日月的詩詞,各準備一首自己最喜歡的,並作好簡要分析;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併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詞兼美、意藴悠遠的古典詩文,請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歡的詩詞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詩詞

分別請35名同學誦讀他所收集到的詩詞,並簡述理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點評。

三、初讀感知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

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現當代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説,《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説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後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影響。

背景簡介:這兩篇作品寫於1942年,時間相隔一天。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紛紛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根據歷史背景初步瞭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並加以簡要説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

4、朗讀

(1)、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日》《月》兩短文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讀後教師可根據情況範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感情,以便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

《短文兩篇》教案 篇二

創意説明:許多篇幅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學時能引導學生找準這些關鍵詞或關鍵句,然後順藤摸瓜,帶動全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這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前的導語,導入課文。

二、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感受《行道樹》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結合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行道樹》中的哲理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的深刻含義,重點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積極意義。

四、回頭再答導語所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説明:本設計觀照語言的讀寫訓練。《行道樹》優雅的敍述、詩意的抒情,適合於朗讀。《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適合替換式的改寫,這樣設計兼顧了兩篇短文自身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學習《行道樹》,強調訓練點——讀。

1.聽配樂朗讀,要求想象行道樹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要求理解行道樹形象的意義,理解詞語含義,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讀,要求體味文章精美的語言和詩意的表達。

4.配樂誦讀,要求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二、學習《第一次真好》,強調訓練點——寫。

1.讀課文,瞭解課文先敍事後點示道理的結構。

2.替換式改寫,用你親身經歷的某個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換文中的事例。

3.範文交流、評點。自主參與交流,修改,定稿。

【資料整合平台】

課文擴讀材料

梧 桐

張曉風

其實,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沒有見過的。

也許由於沒有見過,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顯得愈發高大了。有時,打開窗子,面對着滿山蓊鬱的林木,我的眼睛便開始在那片翠綠中尋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裏。想象中,它應該生長在冷冷的山陰裏,孤獨地望着藍天,並且試着用枝子去摩挲過往的白雲。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有山泉的細響,泠泠如一曲琴音。漸漸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輪裏,使得梧桐木成為最完美的音樂木材。

我沒有聽過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也無法再出現一雙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種空靈而縹緲的琴韻仍然從不可知的方向來了,並且在我夢的幽谷裏低迴着。我又總是想起莊子所引以為喻的鳳鳥鵷鵮,“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一想到那金羽的鳳鳥,棲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樹上,我就無法不興奮。當然,我也沒有見過鵷鵮,但我卻深深地愛着它,愛它那種非梧桐不止的高潔,那種不苟於亂世的逸風。

然而,何處是我可以棲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雖然我至今還沒有尋到它,但每當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疊疊的巒嶂裏搜索的時候,我就十分確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隱藏在某個濕冷的山陰裏。在孤單的歲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聽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議:此文與《行道樹》同出於張曉風之《林木篇》,都是寄情於物類散文,都是張曉風詩意散文中的優美篇章,但狀物不同,象徵意義也不同。此文可作為課文比較參照的對象,課堂使用。

課時 篇三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和作者

同學們學過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七言律詩,知道作者是誰呢?明確:劉禹錫。這首詩裏有一句富有哲理流傳至今的名言大家還記得嗎?明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麼,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再背一遍呢?(要求學生背齊,老師提示第一句,學生背完好老師給予稱讚)。

像這樣好的作品和好的詩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劉禹錫不僅在詩歌領域大有作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頗有成就。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書題目)

所謂陋室,顧名思義就是簡陋的房子。銘,古代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補充其特點: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韻的。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人,自幼好學,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劉禹錫是中唐時期政治上的激進派,主張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擠,一再被貶,因而作此銘文,自剖肝膽,表達了自己處陋居窮而不改人格與德操的信念。

短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掌握“故”“去”“湯”“遺”“若”“趨”等實詞的詞義及“引刀趨機”“嗟來之食”“盜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義

3、訓練學生的複述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知識、歷史典故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課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點撥關鍵詞語,讓學生複述,在此基礎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至於表達技巧等相機略提即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説要謙虛實在,不能強不知為知,不懂裝懂。孔子又説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説,從這個人所作作言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麼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二、學習書包範文《兩小兒辯日》

(一)試讀

將讀不準的字劃出來。

(二)教師範讀,學生聽讀,並參照註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學生齊讀

(四)學生複述故事

通過學生的複述瞭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及時作出校正。

(六)討論

1、為什麼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

2、對兩小兒的爭論,孔子的態度怎樣,可以看也孔子的什麼品質?

3、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三、學習《樂羊子妻》

(一)試讀

(二)教師正音後範讀

(三)學生朗讀

(四)點撥重點詞語

(五)學生複述

(六)討論

1、這個故事寫了樂羊子的妻子幾件事,分別是什麼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麼辦法説服丈夫的?表現了樂羊子妻的什麼品格?你同意樂羊子妻的做法嗎?有沒有“捐金於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麼方法説服丈夫的?表現了她什麼品格?

4、我們從樂羊子妻的身上學到什麼?

四、現場表演

《兩小兒辨日》

五、作業

見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