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專題心得體會>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多篇

專題心得體會 閲讀(9.76K)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多篇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篇1

?面向個體的教育》記錄了李希貴校長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實踐、感悟和思考,

2010年9月,北京十一學校全面實施走班上課,他們試圖通過不同學科在不同的學科教室上課,實現教學資源與學習過程的有效對接。全校4000多名學生有4000多張課表,他們組合成1430個教學班,因材施教的命運從過去教師的手上轉到了學生自己的手上,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喜歡的老師,喜歡的學科進行上課。在不斷的選擇與調整之中,孩子們漸漸生長出了責任性和使命感。

學校裏每天中午有個活動叫“校長有約,共進午餐”。餐費是學生自費的,李校長説,有時他也會把學生應付的餐費一起付了。這個活動中,李校長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他和學生一起探討:諸如晚睡時間應該提前還是拖後。經過三個多月的調查研究、思想交鋒和觀點碰撞後,最後形成了一個開放式、選擇性的解決方案。學校確定三個晚睡時間,讓有着不同習慣和需求的學生自由選擇。選擇不同晚睡時間的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寢室、不同的樓層或者區域。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個性學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擾。學校還提出允許每個學生每週有一次申請晚睡一定時間的制度,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捧。

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校長在聽取學生的真知灼見後,採納了許多管理建議:在學生公寓大廳安放了手機充電裝置,並在每一樓層設立了專門的吹風間,以方便學生……我想,因為校長能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想法和需求,親近他們,面向每一個學生,所以才有了這些創新的做法。羅斯福有句話值得品味:他説,沒有自由的秩序就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可喜的是,“十一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時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視每個孩子的想法,重視孩子個性化的需求,他們在網站上開發了若干個互動平台,校長的手機號碼公佈給全校學生,他們把班級、學校各類活動的策劃權交給學生,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資源配置方案設計及設備設置招標也讓學生參與其中,甚至由學生來親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務會議中必有一項學生的議題並由相關的學生參與討論、審定……學生成了學校裏真正的主人。

管理學的一個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麼,什麼就會越來越多。我想,只有學校裏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諧融洽了,校園裏才能生長出學生的許多想法來!

學生第?

談到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許多制度、考核、評估。是的,很多學校裏因為有一系列所謂嚴格的規章制度,一切好像顯得秩序井然。但是,在這樣嚴格、規範的管理之中,學生、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被譽為全球第一ceo的美國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克遜·韋爾奇創造了許多商業奇蹟,那個時候的通用電氣已經是有幾十萬員工,業務遍及幾十個國家、市場超越5800億美元的商業帝國,當有人好奇地問他,面對如此紛繁複雜、遍佈全球的管理重任,如何分配自己的管理時間時,韋爾奇卻異常輕鬆地説,在通用,他只當教練,他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對經理人的培訓上了。韋爾奇簡單的回答背後,透視着對人的高度關注。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為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學校實施走班制後,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班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臨着新的挑戰,老師們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有自己的學科教室,上課、備課、輔導學生,教室已經成為他們的主陣地,而辦公室裏則鮮見他們的蹤影,班主任成為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

如何真正讓學生成為第一,學校關注學生的學習管理,把活動與讀書聯繫起來。請欣賞十一學校富有特色的活動之一——“開學典禮”。如何改變傳統的開學典禮形式,真正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其中,不僅僅是形體上的參與,更有情感上的參與,學校設計了“開學護照”,讓師生在30分鐘的開學典禮上,相互交流,簽名留念,且有簽名教師與學生行“擁抱禮”,師生情在擁抱之中變得更加醇厚。此外,開學典禮上,還有校長的“鞠躬禮”。這個鞠躬禮既有拜謝,也有感謝,更有敬重。

活動之二——“擊掌禮”:2011年4月,經過十一學校學生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學生會,學校選擇了一種“形式”——命名為“擊掌禮”。校長上台與當選的學生一一擊掌,其中包含着祝賀之禮,信任之情和期待之意。另外,學校每年6月要舉行潑水節。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放鬆。在師生的智慧裏,誕生了潑水節開幕式上的“洗禮”:由校長向全體參與的學生潑一盆消除大家的疲勞、煩惱的“智慧之水”,成為孩子們嚮往的事情。形式往往承載着內容,顯現出巨大的能量。由此,校長的一盆水裏,居然有了讓孩子們放鬆心情、摒棄同伴間的前嫌,以健康的心態迎接新生活的豐富內涵。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篇2

每逢假期,便是培訓季節,從新入教師到班主任,培訓的名目應接不暇,然而培訓水平卻是良莠不齊,講課的專家也是有高有低,本着學習的態度參加培訓的同仁,甚多深感失望。大家歡迎的是務實的教育,是源於學情的教育,是迎合時代發展的真正的教育。《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符合了我們的要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最受教師喜愛”的稱號當之無愧。

書中對教育是服務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當教育成為服務業,研究學生的需求必然成為我們工作的前提、師生平等就成為校園生活的基本狀態,當教育成為服務業,就必然以客户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我們工作的重要指標、我們就需要調整心態。教育不是萬能的鑰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學會等待”。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不得不意識到:教育成為服務業對師生平等的要求,居高臨下的姿態、高高在上的架勢、教訓的口吻、已經無法立足,需要的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敞開心扉,以長者的責任和平等的身份與孩子對話、溝通、合作,在這樣的校園生活中,共同成長。

對於“平等對話”,作者認為“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這個環節是給我們啟發最大的環節,全國課改,浙江省走在改革的前沿,走班制選修課成為常態,行政班的概念成為歷史,在這種變化中,“怎麼管”的問題的受關注程度超過了“怎麼教”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指出,當一個班級沒有班主任後,教師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來自平等。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擔任班主任多年的教師覺得學生工作比以前難做了,是因為學生心中對學科老師和對班主任的看法是不同的,而老師的角色還沒有調整過來。“許多時候,學生在我們班主任的行政權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實性卻大可懷疑。”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思維。

那麼怎樣尋找“真實的學生”呢?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想法是:努力在學校形成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按照因材施教的想法,由學生自主選擇。“選擇之下,孩子們慢慢生長出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選擇之下,他們發現了自我,喚醒了自我,我相信,他們也必然最終成就自我。”這對學校的管理要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管理到教學,都有了新的要求。課程是學生的產品,學校在制定課程時,需要考慮學生的真實要求和真實能力,在發展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激勵手段,在評價方面需要真實的評價結果和有效的評價機制。

書中的學校開發了203個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多達199個,甚至國家課程也分為多達5個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充分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温州地區也在教改的春風中,緊鑼密鼓地進行着改革,各學校耳朵優質課程層出不窮。課程的選擇性決定了在我們的教育下,學生具有良好的未來規劃、自我評價和選擇能力。而選擇的能力,正是我們國家的孩子所欠缺的能力之一。讓學生學會選擇,就是讓學生成長。

與傳統教育相比,現在的教育既面對學生的整體,也面對每一個個體。作者認為:“在傳統的學校裏,教育的全部意義可能就是教給學生知識,當然,往好的方面延伸一些,可能還培養學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們從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卻應該是通過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的人性,不斷推進孩子們的社會化,讓他們走向成熟,學會生存。”在心的教育中,我們儘量避開競爭後的淘汰,因為那些孩子“生而平等”,因此我們需要“發現每棵樹的生存價值”。而在發現每一棵樹的過程都是有要求的:發現那棵樹,首先要為之提供適宜的土壤、水分、氣候、養料,需要教育者的胸懷,需要去除校園裏的權威。需要我們教育者在心中都早已有了理想之樹的輪廓,但這個輪廓,絕不是一個條框化的標準,不然我們很容易走入傳統教育的誤區。這對我們提出的主要要求就是要用多元化發展的觀點去看學生,在動態的調整中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需求。

斯賓塞説過,不要希望兒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際上就結束了。作者在書中提出:“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師在研究學情時更應該把學生作為主體,從師生間的關係開始,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從而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一所學校,只有一大批優秀教師以教育家的情懷、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態和教育家的智慧影響學生成長、推動學校發展的時候,這樣的學校才真正實現了教育家辦學。”這讓我們想起了很多教育家對“過去的教育”的回顧,為什麼過去的教師隊伍裏可以湧現一批批的教育家,而教育家又總是熱衷於一線的教學,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希望教育的評價體系更多地傾向於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多地傾向於教室,而不是如現在般,一篇又一篇的學術論文榨乾了教師的大好精力,教師不得不拖着疲憊不已的身子走進教室。希望今年教育部能將中央對教師發展和減負的口號落實到每個學校,讓我們能真正地面對真實的教育。

適逢教改,我深切地感受到,用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最好的改革思路。在教學過程中,課程、課堂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決不能忽略了我們身邊的孩子本身,像書中所説的那樣: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篇3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看到書名我馬上想起了聖人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尚能實行因材施教,到現在物質這麼發達的社會,“因材施教”並沒能在學校裏很好的實行。然而大多數的學校裏還是實行“一刀切”的做法,什麼都是統一管理。學校又不是軍隊。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思想完全不一樣,作為成年的我們無法想象孩子們每天都會有什麼奇異的想法。

儘管孩子們的變化不可能日新月異,但卻可以從他們細微的變化中發現成長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燉,成長必須慢慢拔節,只有把心態調整好,我們才能夠迴歸到教育規律的康莊大道上,走得順暢自如。

當我看到這一小段話時,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紅筆把它劃了下來。教育是急不來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燉:2012年9月份,班裏轉來了兩個塔吉克斯坦的學生(表兄弟,其中一個是被某學校開除的,後來我們才知道)。表哥表現很好,表弟表現很不好。他依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中國的學校裏,他的做法已經不被容忍。上課的時候不管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多麼的認真,學生學得多麼的有興趣。他坐不下去的時候就會不管不顧的站起來就往外走。每節課他都如坐鍼氈。肆無忌憚的説話更是司空見慣。有一天我問表哥:“他在原來的學校也這樣嗎?”表兄的話讓我大吃一驚:“老師,他現在好多了,在原來的學校他跟老師打架。”這樣看來,這個學生問題確實不小。老師們本着“不放棄,不拋棄”的原則對他展開了温暖的攻勢。這是一個在國小就離開家、離開自己的國家來中國求學的孩子。離開家不是他的希望,老師們猜測可能在自己的國家裏也不是好學生,媽媽沒有辦法才送他到中國來的。處於叛逆期的他沒有父母的關心,沒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單。老師們先是關心,然後是批評教育。好在他本質上心底還是很善良的。經過一個學期的恩威並用,他開始能在課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開河了。有點進步老師們就趕緊的表揚。到第二個學期開始寫作業了,他隔三差五的寫幾行字,老師們又是一頓誇讚。後來我想了想,我們國小三年級的孩子也不這樣吧?

我的女兒一年級時我都不用叮囑她做作業,相反地她每天作業完成的很好,而且每天睡覺前還都自覺地把書包收拾好。從來不用我操心。而這個孩子已經是九年級了啊。經過將近兩年的磨合,管理,現在他不光課堂四十分鐘能坐在教室裏,作業也能完成。還經常的幫助別的同學。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變成優秀學生,我還看不到日期。

現在想想,為了這樣一個孩子,留學生部的全體老師們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這些精力和時間用來做別的事情上,那就會收穫滿滿!但是話説回來,也就是在這樣一羣愛心滿滿的老師身邊,他才這樣改變。如果我們把他推出去,在別的學校裏也許他又會再一次的被推出去。

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去年9月份,留學生部新來了四名塔吉克斯坦的學生。我們這兒已經有好幾名塔吉克斯坦的學生,雖然學習上不如別的國家的學生,但是在遵守紀律上還是挺好的,而且老師説什麼他們也聽得懂,聽得進去。這幾個孩子剛來的時候,説是從大山裏來的野蠻人一點也不誇張過分。無論老師們説英語説漢語他們都“聽不懂”。後來讓別的同學把老師説的話翻譯成俄語講給他們,才算老實一點。

漢語中級班一共七名學生,只有一個女孩子,而且性格比較温和。其他就是去年九月份來的四個塔吉克斯坦的,另外一個來自安哥拉,還有一個就是前年九月從別的學校轉過來的另一個塔吉克的學生。中級班可以説是最難管理的一個班級。

中級班的學生雖然經過上個學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糾正,但是身上的“野蠻”還是留存不少。開學一個多月了,已經有好幾個老師告狀,經常上課的時候發出怪叫,要不就是吵得老師上不了課,組織課堂紀律。但作為班主任的我不能只看到孩子們的缺點,而看不到他們的優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只靠簡單的説教就讓他們每堂課都安安靜靜的聽講。“愛心、關心、耐心”缺一樣都不可以。

上個學期我擔任他們漢語綜合課的教學工作。開學一個月我就摸清了他們學習習慣,如果給他們一刀切的授課方式,學的是同一知識,老師課堂上是很好授課,但是這些孩子不認真。我就給那個學得稍微快點的學生更多的作業,在給他加加油,這個孩子學得更快了。另外的幾個學生看他學得多,他們覺得都是一起來的,而且父親們都是朋友,都不想讓自己的父親丟臉,也都積極的學起來。這樣形成了你跑我趕的學習氛圍。這樣分層教學法對老師來説難度大了,但是這些學生願意這樣學習。對老師也是一種磨練和提高。他們的進步也是神速的。經過三個月的學習,他們都會開口説漢語了。而且很高興地説,寒假回家要説給父母聽。父母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國人,也可以和他們聊天了。“教無定法”,讓學生們學到知識就是好方法。

這學期我改教他們聽力課了。課堂上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當讓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能鍛鍊他們説漢語的能力。雖然只有一個學期的學習,但是他們基本上能聽懂漢語,説得也很好。

當他們的想法時時處處得到呵護,創造的幼芽隨時得到澆灌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便如雨後春筍般生長:本學期開學學校要求搞好班級文化建設,我最擔心的就是漢語中級班的學生怎麼佈置班級,只有一個很文靜的女孩子。領導也看出了我的心事,就説:“你可以從別的班級找出幾個女孩子幫你一塊佈置。”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我把佈置班級文化建設的材料拿到教室裏,還沒等我説什麼,一個學生説:“老師,我幫你?”然後放下手中的作業站起來幫我一起展開圖畫。其他的學生也馬上放下手中的筆,積極地參與進來了。這樣我們一起去做、想辦法、有不同的看法時一起商量,大家都出謀劃策,看得出都想把自己的班級佈置得最漂亮。他們先用俄語商量,然後用漢語問我的意見。

看到他們這樣的,我的心裏真的很温暖。不用擔心沒有女學生,自己很費心。男孩子們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學生煩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戀。”這是我剛做班主任時的qq簽名,雖然中間有過灰心,有過難過,但都已過去。留下來的大部分還是美好的回憶,有時候我就想當班主任還是挺快樂的!我快樂了,我的家庭就幸福了,我的學生們就開心了!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篇4

著名的教育專家李希貴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寫道:“什麼是師德?在和國外的教師交流時,我們比劃半天,他們也不懂什麼是師德。後來幾經解釋,他們恍然大悟,師德就是‘老是喜歡學生’,後來又加了一句‘學生也喜歡老師’”。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做不到喜歡自己的學生,那麼他的教育已經失敗了。甚至可以這樣説,如果對自己的學生既不喜歡也不討厭,即便是中庸的態度,那麼他的教育也已經失敗了。國外很多招聘老師的條件中,往往把“喜歡學生”放在第一位,把“激情、有感染力”放在第二位,其次才涉及到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歷水平。

過去的一年中,從大量的聽課中,在那些班級英語水平非常好的班級中,我大概也總結出這樣幾個特點:教師有激情、感染力。英語成績最好的那個班級,任課老師對待學生非常用心。師生之間相互信任,遠遠不是普通的“教---學”的單一關係。

著名的北京特級教師王君在《班主任---青春萬歲》一書中,提到了很多她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令我感動不已。透過她給學生的鼓勵、學生畢業後給她的書信,我能感受到王君和學生們之間深厚的感情。所以説,通過這一年的教學,我打算從“用心、喜歡”這兩個關鍵詞中反思教學中需要提高的空間。

一、從關注教學設計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習

以前的備課過程中,我做的比較好的一點是能夠把新授知識點梳理出來,並且輔助以練習冊的幫助,整理出來全面的知識點。在觀看優質課大賽視頻,以及我縣優秀選手的優質課比賽時,我以前更多關注的是他們巧妙的教學設計、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後來讀完《教學反思及教師專業發展》這本書,我意識到在將來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更多地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通過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以對學生自己的思考為基礎確定教學策略。同時,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重新認識,使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教學理論浮現出來,然後尋找改進的別徑。

二、進一步提高教學過程中的管理技能

班級的良好學風建立在好的班風的基礎上。班風的建設和班級管理有很大的關係。班級管理需要日復一日的監督,日日重複的督促。每一天都不能懈怠,任何一次的懈怠都會出現不可挽回的遺憾。認真對待學生的第一次原則性的失誤,並且不能使他出現第二次。

三、用熱情來感染學生,用信任來激勵學生

怎麼做到喜歡自己的學生,和如何使自己的學生喜歡自己,是每個老師面對的挑戰。帶着兩個程度不同的班級,主觀上來説我對一個班傾注的感情多一些,而對另外一個班級關注度不夠。如果説感情是相互的,那班裏的學生對待老師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感情。尊重每個學生,關注他們細膩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悦。一堂好課的標準離不開熱烈的課堂氛圍,多多學習王君老師的精神,用熱情來感染學生,用信任來激勵學生。

四、閲讀,在書中尋找教育智慧

當思維困頓的時候,讀一本好書,給思維充充電。也給學生多讀一些好文章,用飽滿的熱情來激勵他們,讓學生形成自發性的高昂的學習品質。青春萬歲,讓我們在最好的年齡遇到最好的自己,教出最讓自己引以為豪的學生,讓學生形成自發性的優秀的學習品質。在教學中反思,在經驗中成長,讓我們多讀教育著作,多反思。因為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學生活才有意義,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找到自我,從而走向自覺、自主與探究的專業發展之路。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篇5

工作之餘,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反思,每天上課、備課,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還有所欠缺,也許自己的學習範圍面太封閉,但還是憑着自己認真的心態去面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收穫更多。我拜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在我們的教育理想裏,真正的教育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富有個性,都在校園裏找到自己成長的獨特之路,我以為這還是不夠的,應該加上“每一位教師”,因為好的學校教育不是僅僅面向學生個體的教育,同時也應該是面向教師個體的教育。

?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這本書很好讀。“好讀”有三層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長,基本控制在兩頁,讓讀者在閲讀時無壓力地輕鬆讀完一篇;二是李希貴校長的文筆樸實近人,沒有過多的修辭和太高深的理論,與校園生活緊密結合,其表達方式很適宜於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閲讀和效仿;三是,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其中藴含的教育教學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會使人不由得反觀自己以及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行為,併產生了新的思考。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感歎着書中關於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實踐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賞書中隨處可見比如“取消班主任” “讓校園裏生長學生的想法”“學校狂歡節”“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學生為學生頒發獎學金”等洋溢着人文關懷的氣息.真正貫徹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思考並發現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説實話,我們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慢慢找到了一點教育的感覺,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擾校園的“教育不足而管理過度”的問題漸去漸遠,平等的師生關係無須呼喚便出來,學生的真實與真實的學生讓我們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點。當然,我們也遇到 了從未遇到過的教育的尷尬與教育的挑戰,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見肘,因此在這樣一個智慧奔湧、個性奪目的校園裏,必須實現從管理到領導的過渡。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實施包括調整組織結構在內的學校組織變革。

李希貴説:“教育永遠不可能讓所有孩子在同一個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樣的機會讓不一樣的孩子贏得同樣的成功,我們能夠具有競爭優勢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造就一個充滿選擇的校園。”在我看來,“充滿選擇的校園”不僅是學生學會選擇,教師同樣要學會選擇。對教師而言,學會選擇就要常常問問自己:“教什麼?為什麼教?怎樣教?”這是需要每位教師窮盡一生去思考的極具個性化的教育哲學命題。對這系列問題的回答和行動,體現了教師個體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僅決定着教師的職業生涯,也決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來。這一切,我們都在進行 中。儘管在很多時候和很多方面還不盡如人意 ,但是,至少有一點讓我們充滿信心,那就是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因材施教的命運從過去教師的手上轉到了學生自己的手上。選擇之下,孩子們慢慢生長出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選擇之下,他們發現了自我,喚醒了自我,我相信,他們也必然最終成就自我。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篇6

開學四天了,每天備課,上課,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種情緒。每日課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覺的進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課堂中,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種自我反思在自己的範圍內太封閉,但是我還要向老教師們去學習優秀的經驗。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師在書中説“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是啊,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愛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對於“放手”這個詞的理解,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教師要把握大的方向,並給予指導。

俗話説:“多讀書心中有主,多寫筆下就生花。”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閲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

選擇一種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和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出一種和諧、愉悦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