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向同志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閲讀(1.55W)

向同志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同志學習心得體會篇1

我們學校這段時間組織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

張桂梅同志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作為一名戰鬥在一線的教師,我覺得和她相比較我深感慚愧,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蹟後,我決心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培養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向同志學習心得體會篇2

黃詩燕帶着同事們,堅持以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作為脱貧的關鍵,圍繞特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遊“三大支柱產業”持續發力。吳集會給記者算賬:黃桃、白鵝、菌類等特色農業帶動6548户21701名貧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綠色工業帶動2692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萬元;39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48家休閒山莊、354家“農家樂”帶動2112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8萬元……

脱貧攻堅傾注了黃詩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貧產業選擇、重大文件制訂、重要舉措出台,小到貧困户建檔立卡手冊,他逐一梳理、逐一審定。

縣委辦副主任陳德望説,在脱貧攻堅戰場上,黃詩燕既是一線總指揮,又抓鐵有痕,踏石留印。連一本扶貧手冊,他都細緻入微研究設計。

過去為壓實扶貧幹部責任,表格較多,包括扶貧手冊、收益核算卡、貧困户退出確認書等,加重了基層扶貧幹部的文案負擔。黃詩燕很早提出來,化繁為簡,把多如牛毛的表格壓縮為一本簡潔明瞭的手冊,涵蓋脱貧攻堅方方面面內容。扶貧部門完成手冊初稿後,黃詩燕和相關部門一起,一行一行對照檢查,字斟句酌討論每項內容。“從2017年到現在,炎陵都在用這本手冊,國家、省裏來評估考核,都説這本冊子做得好。”

2014—2018年,炎陵全縣累計脱貧6647户22907人,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6.57%降至0.54%。2018年2月通過省核查評估,在全省5個同類縣中,貧困發生率最低,為0.6%,羣眾認可度最高,為98.49%;當年6月,炎陵縣通過國務院專項評估檢查,錯退、漏評“零反饋”。

8年多時間,炎陵解決了15000多户農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問題,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縣羣眾都用上了安全的飲用水。

如今,在炎陵,最舊的是縣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學校、醫院。

向同志學習心得體會篇3

“那場戰鬥打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鮮血染紅了陣地。”回憶起數十年前那些並肩作戰的戰友們,96歲的孫景坤眼含淚水地説:“我想他們呀!”

孫景坤,男,漢族,1924年出生,遼寧安東(現丹東市)人,1948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復員回鄉務農,帶領鄉親們改變貧困面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衝鋒陷陣,在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南北征戰多年,孫景坤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長沙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等,身上留下了20多處傷疤,也立下赫赫戰功,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並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深藏功名,在和平年代默默為民奉獻。1955年復員後,孫景坤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擔任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隊長,深藏功名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在家庭遭遇困難時不向組織提要求、要待遇,艱苦樸素無所求,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誓言。2020年10月14日,孫景坤同志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在部隊,他保家衞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60多年來,孫景坤刻意塵封功績,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直到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才知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我們要向孫景坤同志學習,學習他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和心繫羣眾、甘於奉獻的為民情懷,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主動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艱苦奮鬥、建功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向同志學習心得體會篇4

800多萬的捐款,華農的這位老校長傾其一生都在為學校、為人民、為國家奉獻自己。雖然盧老校長因為生病住院,我們沒有在校園裏遇見過乘坐校巴的他,也沒有見過飯堂打飯的他,但是聽盧老校長的學生説他捐款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身為教授,他值得我們學習!

盧校長在職期間,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新格局,在華農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技術骨幹,了人才斷層的局面和排資論輩的風氣。如今這些中青年技術骨幹都成為了政界和學界的優秀人才。在那些人們難以看見的日日夜夜,他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身為校長,他值得我們緬懷!

最讓我忘不掉的是他對黨的熱愛和忠誠,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每個黨員應該學習的所有品質,改革開放之後,一句“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便是他回國的全部理由,“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多麼有力的一句話。身為黨員,他應該受到我們敬仰!

盧永根院士代表了一位優秀黨員、校長、教授應有的品質。我們會努力學習的!

2019年10月19日晚上7點,全校黨員啟林南教五d棟教室觀看《盧永根先進事蹟報告會》。盧永根,是2017年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他一生的經歷為我們詮釋正能量,用樸實的生活態度修飾自己。讓我淚奔的是徐雪賓教授在病牀前問盧院士,他們的錢怎麼處理時,盧院士説捐,就這樣,他們夫婦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一分錢。這是多麼無私的奉獻精神。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除此之外,盧老還簽了遺體捐獻卡,我覺得很少人能做到,包括我自己,為我們展示“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樣子,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看着他祕書在台上敍述盧老樸實一生,時不時痛哭流淚的時候,我深深地對盧老樹以崇高的敬意,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學習他一生為黨的行為。盧老,一路走好!

向同志學習心得體會篇5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不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

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羣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