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觀後感>

愛國影片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 閲讀(1.9W)

愛國影片觀後感多篇

 愛國影片觀後感

近日上映的電影《大有大無--身邊人眼中周恩來》是流着淚看完的。周總理的“六大無”: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無私、勞而無怨、死不留言;“六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愛、大德。沒有哪一點不是人生之制高點,沒有哪一點不讓後人為之頂禮膜拜。被周恩來總理對國家對人民那份博愛所感動的同時,更讓我思考一個優秀的審計幹部真正給人民帶來的是什麼——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國家的繁榮富強;是人民的濃濃愛戴,是人民的深深眷戀。周恩來總理一生都忠誠實踐着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宗旨,體現着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作為全黨楷模,周恩來總理是忠實、高效、廉潔的人民公僕,真正做到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勤政廉政。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影片中的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我們為了羣眾,我們依靠羣眾。

為了誰?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大無大有周恩來》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文章和影片生動體現了周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着工作人員與羣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彙報情況……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羣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撲下身子,從小事做起,真心解決羣眾遇到的困難,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讓羣眾生活更加幸福。

依靠誰?黨羣關係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於水的黨羣關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文章和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廣大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廣大人民羣眾的魚水之情是多麼的淳樸和真摯。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瞭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羣眾冷漠,會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羣眾支持,則同心同德,國強民盛。在當今時代,這份黨和羣眾的固有真情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發揚光大,應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時刻把羣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瞭解羣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以身作則帶領羣眾把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我是誰?周恩來總理曾經説過:“我們國家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羣眾同甘苦,共命運”。“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啊”!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須廉政,以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濫用、私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一是廉身,即在生活方面要廉潔,不搞特殊。周總理常用孔子的“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話告誡領導者,並提出過好“五關”的要求,即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二是廉職,即身在崗位,要想到權力來自人民,只能用來格守職責,服務人民,造福人民,不能以職務權力謀取私利。三是廉於社會,就是要先天下之憂而優。領導幹部的一舉一動都要有利於社會,不能損害社會。領導者應多關心羣眾的生產安全,以及災害、醫療、住房、交通等問題,他還主張領導幹部下去工作要輕車簡行,不能講排場,浪費國家財物,要千方百計地減輕人民負擔。縱觀總理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民公僕的光輝形象。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他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即使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周總理仍頑強堅持工作,履行着“為人民服務而死”的諾言。他時刻保持人民勤務員本色,時刻將人民的痛苦掛在心上,在細微之處對人民羣眾關懷備至,體貼人微,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私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人民的總理人民愛,人民的總理愛人民!”是的,這就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這樣一個愛人民勝於愛自己的好總理,這樣一個人民心目中親人般的好總理。他的一生,不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好的寫照?每當提起周恩來總理的時候,總會油然而生一種感動與敬意,追思偉人胸懷、緬懷偉人功績、弘揚時代主題,我們審計人應該向周恩來總理學習,把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富強緊緊聯繫在一起,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愛國影片觀後感

黨校組織我們去觀看了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偉大領袖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週年拍攝的電影《鄧小平1928》。影片講述了1928年共產黨處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在共產黨人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鄧小平以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共產黨人頑強抵抗、機制迂迴,為革命的壯大和最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革命的信念在這樣一個個年輕人身上一展無遺。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對黨組織和革命事業的忠誠。中國革命的成功,也正是有千千萬萬這樣身份渺小內心偉大的戰士鑄成的。

上黨校的我們自卑中又帶着慶幸,如果當年我們處在那個年代,又能否做出那樣的選擇呢,我們會像這些烈士一樣去為了別人更美好的明天而犧牲不?在這個金錢社會,其實很多的我們都動搖了,日本地震,謠言鹽可以防輻射,於是全國上下鹽一掃而空。可能真的是國民變的浮躁了。可是當危機還沒有來到我們就如此恐慌,那真的當危險逼近時,還能指望誰再去挺身而出呢?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是經濟第三大集體,更要的是我們那些美好的品質。。

電影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可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更幸福安康的生活的信念將永遠持續影片《鄧小平1928》生動再現鄧小平青年時代的革命生活,着重選取了在白色恐怖下,身為中共中央祕書長的鄧小平如何與國民黨特務鬥智鬥勇,在極其艱難險惡的環境裏出生入死、英勇戰鬥的傳奇故事。頌揚了小平同志崇高的革命信仰和堅定的革命意志,塑造了鄧小平等共產黨員非凡的智慧勇氣、博大胸襟和個性鮮明的光輝形象。影片還講述了鄧小平一生都念念不忘的第一次婚姻,與革命戰友張錫瑗的浪漫愛情。青年時代的小平活生生躍然於屏幕之上,英雄不再是一個神話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平凡而真實。看完影片,我再一次深深地被鄧小平同志的偉大人格和魅力所感動。我思索着:為什麼鄧小平同志每每能在危急時刻挽救黨、挽救國家呢?為什麼鄧小平同志總能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呢?我想,這除了鄧小平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能堅持用實事求是的辨證觀點看待問題之外,他心裏時時刻刻裝着祖國和人民。正如鄧小平晚年時在南浦大橋上發出的深深感慨,“我是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是一位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一生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

小平同志沒有能走到二十一世紀,但是他已經打開了中國二十一世紀的大門,為我們描寫了前進的方向。我們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他老人家,努力學好專業知識,不但要成為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技藝精湛的醫師,還要在思想上爭取進步,時刻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為中國經濟的騰飛,為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祖國成為世界巨人,而做出貢獻。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感觸頗深:鄧小平和張希瑗一起聽着前蘇聯的歌曲,憧憬着有一天中國的老百姓都能像蘇聯人民一樣,每天能喝着羅頌湯,吃着白麪包。這樣的生活水平在現在的中國早已超越了,而當時的共產黨人為了實現這樣一種共產主義理想,為了使全中國人民達到這樣一種能吃飽穿暖的生活狀態,即使付出了慘重的生命的代價,仍然一直堅定地將革命進行到底。在全面解放中國以後也沒有停滯不前,而是前赴後繼的開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場偉大的革命——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取得了另一次偉大的勝利。看着影片,聯繫自己身邊的生活的變遷,我深深地感受到共產黨的偉大和正確性。

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的幸福全是這麼老一輩用生命鑄成的,我們過着他們犧牲所帶來的幸福,但一定要更清醒的知道,我們也有義務去讓別人更幸福。

 愛國影片觀後感

電影《焦裕祿》觀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靈上特別震撼。焦裕祿同志雖然離開我們幾十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活在我們心中。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極大改善,作為一名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應該認真向焦裕祿同志學習,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把愛人民、為人民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並將焦裕祿精神真正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具體行動中來,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只有對人民羣眾有赤子之心,對羣眾掏出真心、傾注真情、使出真勁,才能贏得羣眾的信賴和擁護。

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應該重點學習焦裕祿同志的三種精神:

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焦裕祿1962年初到蘭考看到的是窮山惡水,百姓忍飢挨餓四處逃難,幹部人心思去的情景。面對困難焦裕祿沒有動搖,沒有退卻,他帶領全縣幹部羣眾治沙治水治“三害”,為查災情忍着病痛走遍了所有村隊,探訪了縣境內全部沙丘、風口。他常説“共產黨員就應該在羣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為了讓全縣人民能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説,焦裕祿把自己的餘生全部獻給了蘭考人民。

二是艱苦樸素的精神。焦裕祿同志參加革命工作以後,特別是擔任領導職務以後,始終繼承與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艱苦樸素。初到蘭考,他帶頭取消了領導幹部的特殊生活待遇;當百姓心存感激送來幾條自家養的鯽魚,他拒絕了;縣委書記的女兒依然穿着破棉襖;甚至小兒子想吃一頓紅燒肉的願望也不能滿足,他無論什麼時候都永葆勞動人民的本色。

三是密切聯繫羣眾的精神。焦裕祿同志誠懇待人,他時刻想着人民羣眾,愛護人民羣眾,關心人民羣眾,熱情幫助人民羣眾解決具體困難,始終和廣大人民羣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繫。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羣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菴、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成為廣大人民羣眾的貼心人。

忘不了影片開始的那一幕,成千上萬的人民羣眾自發為他送葬,戀戀不捨地告別他們的好書記,那是人民羣眾對他的最高褒獎。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焦裕祿精神,親民愛民,求真務實,積極投身到黨的教育事業中去,培養更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愛國影片觀後感

春草,沒有流的窈窕風姿,沒有柏的參天偉岸,沒有花的嬌媚可人,卻和千千萬萬的同胞一起點亮春天的主題。

張思德,就是一個和草一樣平凡的人,正如毛主席説的那樣:“他走在延安的大街上,你們或許不會注意他,注意他或許不會記住它。”他就是一個像草一樣平凡的人,一個擁有着心地善良的好人,一個品德高尚的好同志。

影片《張思德》,是一部電影文學作品,再則,是一篇黨性教育宣傳片,所以,我想從兩個方面談一下我對這部影片的感想。

首先,從文學方面來評價張思德其人。電影一開始,便是慢慢黃土坡的寫景鏡頭,隨後,是兩條腿在黃土坡上奔跑,在用一組長鏡頭,展現出一個在黃土坡上奔跑的小個子青年人,身後是一溜塵土。影片以這樣的情景開頭,似乎就在暗示張思德在風中雨中不斷奔跑的一生。影片情節並不複雜,但圍繞張思德同志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與之形成對比,雖台詞不多,但將張思德塑造地飽滿傳神。

他總是説的很少,做的很多。他是出了名的嘴笨,主席説他,話都讓別的同志説了。他悉心照顧父母雙亡,因心理障礙失語的孩子,沒結婚的他卻成了孩子的爹;他幫老炊事員磨豆腐,認這位無依無靠的老戰士當爹,他幫戰鬥英雄完成見主席的遺願,他幫大娘追驚跑的豬仔毫不猶豫縱身水中。相信足以見得張思德同志的善良淳樸。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要探尋張思德形象的文學性,關鍵在於張思德同志的本性。相信他的善良淳樸不是部隊賦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在看時下,人們不敢向歪倒的老人施以援手,冷眼看着街上乞討的人的用心。還有現在一些找工作的年輕人,有三分説十分,有十分説百分,社會的虛假和浮誇已經到了一種無可遏止的地步,社會正亟待張思德精神的補救。

張思德,是黨的好戰士,是人民的好公僕。他三三年進隊伍,過草地堅持了下來,開荒也不落人後,班長一檔就是七年,一整編,又成了戰士。人家説他像馬掌,他卻笑笑,“硬不成一塊鐵,還當不成馬掌哩”。他是一個鐵一樣硬錚錚的漢子,名利面前,他從不爭搶,黨的打氣揮向哪裏,他就跟到哪裏,黨的命令指向哪裏,他就打向哪裏。毛主席的車壞在路上,需要回去抗新輪胎,他二話不説,拔腿已經奔在路上了。他的兒子問他,為什麼要燒炭,給誰燒炭,他説:“給天下千千萬萬覺得冷的人燒。”他是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一個真正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的人。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們也許只能以這樣的話來告慰亡靈,但是,在一個偉大的靈魂面前,所有的修辭,所有的讚美,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相比當下,千軍萬馬爭過公務員考試的人數以百萬計,全國的優秀青年都削尖了腦袋想混上人民公僕的“鐵飯碗”,然而真正為人民出力的人卻少之又少,不斷爆出的公僕醜聞卻屢見不鮮,真是極大地諷刺。

張思德以他29歲的短暫人生做出了“為人民服務”五個鎏金大字的完美註解,也希望隨着這部影片的播出,能引發更多人的反思,把掛在嘴上的東西刻進心裏。最後,讓我們向張思德純粹的人性致敬,向張思德高尚的黨性致敬!

 愛國影片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詹天佑》這部電影,詹天佑是中國鐵路之父,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開創者,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1904年,清朝政府籌建北京到張家口的京張鐵路,並讓詹天佑為總工程司。詹天佑在危難關頭接下重任,並以高度的責任感克服重重阻礙,終於在1909年修建成我國第一條自力修建的鐵路。

在這中間,中國工程師接受了這個任務後,帝國主義者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但外邊的冷嘲熱諷沒有影響詹天佑的信心,因為他決心一下。帝國主義者還是不肯讓步,在施工期間,他們把中國工人給騙走,結果造成了洞口塌陷,詹天佑完全可以不管的,為了救兩個工人而耽誤工期很不值得,但詹天佑還是一起全力救人,因為當時科技很不發達,只能用錘子一下一下的敲碎,兩個工人得救了,而詹天佑因為太疲乏而昏倒了。

我覺得詹天佑不聽別人對他的種.種看法,堅持自己的決定,有決定,才有信心,才能成功。而且我覺得詹天佑也比較愛樂於助人,他敢在那麼危險的情況下,勇於去救別人,可能有些人就會想,救了他們,他們不但不回報,肯能還會喪失自己的性命,覺得不值得,但詹天佑不這樣認為,在危難時刻勇於挺身而出,我們要學習詹天佑捨己為人的精神。

總是,詹天佑是的值得尊敬的人,就讓我想起了我們最近學過的一篇課文《小英雄雨來》中的一句話:“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我們生在中國,就是中國人,我們要愛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祖國做出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