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書筆記>

課外書讀書筆記多篇整合800字

讀書筆記 閲讀(7.32K)

課外書讀書筆記多篇整合800字

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以請人代讀,取其所須作摘要,但這隻限於題材不太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課外書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課外書讀書心得1

我不看好荊軻。我向來不看好荊軻。

儘管他天性即為一狂士,可我不明白他為何因拯救大燕而使樊於期斷送了性命。男兒當戰死沙場,以馬革裹屍還故鄉。而你,荊軻,你就這樣毫不見血地殘害了一代英豪,讓身經百戰的驍勇上將落得個身首異處、魂散他鄉的悲慘結局。單憑此,我説,荊軻是個罪人。

令秦舞陽為副,確為大燕的悲哀。這等黃口小兒只配在市井上殺人以逞匹夫之勇,怎敢令他登上強秦的殿堂?荊軻,沒想到你竟吃醋到秦舞陽頭上,就憑燕丹一句"先遣秦舞陽",你竟如此輕易地放棄了等待那位可助你一臂之力的朋友,怒斥太子,草草上路。這是何等草率魯莽?你可知你還欠着大將軍的一條命,你可知你此行還揹負着燕國江山百姓的興衰存亡?我不相信你不知此行之沉重,可你只是一意孤行。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瑟瑟風中,白衣飄飄,築聲渺渺。你知你此行必死,只是不知秦王是否有幸死在你前頭。你在離開燕國的土地時狠賺了一把燕人的涕淚,最終只是留下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讓人回味,回味。

你以行賄的辦法順利登上大秦殿堂。秦舞陽色變振恐,你處之泰然。是,年輕氣盛的人到底不如老謀深算的人穩重,或者説,更善於欺騙。當匕首露出的那一刻,你離秦王咫尺;他"以手共搏之",而你竟笨到環柱而刺也傷不及他毫毛。荊軻啊荊軻,你行刺之前不曾習武麼?連最後一次還擊擲"飛鏢"也不能得逞,"被八創",你説這怨誰呢?

氣息將近,最後的罵詞或許是想為你所效忠的燕國掙回最後一點面子吧。可為何我總感覺那是一種藉口,推卸掉你"殺人"之過和加速燕亡的過錯。只是你終究逃不過歷史的追查,在歷史的長河中浮起,終沉下。

荊軻,我仍是不看好你。即使是頂着那太多對你的詠贊艱難前行,我仍是要冠你以輕視生命的罵名。

課外書讀書心得2

台灣作家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早在一年級(上)時,我就看過了一遍。

我很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媽媽是台灣人説漢語,爸爸是德國人説德語,爸爸媽媽相互交流用英語。因為爸爸工作的原因,他們一家現住在瑞士,華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兒園。在不知不覺中,安安從學會聽到學會説,在不同的場合説不同的語言,漢語、德語、瑞士語、英語應用自如。真是太可愛、太搞笑了!

我羨慕安安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充滿耐心的好媽媽。在《序》中,龍應台寫下了這麼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呀!

而我可以説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的。早晨還在迷迷糊糊中,就聽到媽媽"快一點起牀,否則要來不及了"的叫聲。我穿好衣服,正想順便看一下桌上的書,媽媽又催我快一點刷牙、洗臉。接着就是催我快一點吃飯,在狼吞虎嚥、食物還未完全到胃的時候,就一手拿着一片面包,一手拿着一盒牛奶,在"快一點,否則要遲到了"的催促聲中走上了上學的路。一到學校,又是在老師"快一點坐好、快一點交作業、快一點排隊……"的指揮下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放學了,奶奶來接我,回到家後奶奶的第一句話是"快一點洗手",第二句"快一點吃點心",接着是"快一點做作業".直到晚上,在"快一點洗腳"、"快一點睡覺"的催促聲中,才度過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認為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歡填鴨式、功利的學習方式,而是喜歡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龍應台那樣的教育方式。我做過一個夢,夢中龍應台一會兒變成我的媽媽,一會兒又是我的老師。

真的,"慢慢來"有時候並不是壞事。由於氣候的原因,東北大米生長週期長於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飼養40天就可宰殺的速成雞,它的鮮度和營養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養一年才食用的土雞。

"慢慢來",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慢慢來"讓成長變得更加快樂!

課外書讀書心得3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個燕國勇士彷彿就這樣永存在人們心中,你的天賦,才能。和你一樣一去不復返!也許你胸懷大志,正如你臨死前所言"你想活捉秦王,報答太子丹"即使秦王被刺殺,秦還會有二世,三世。

當你用你的天賦去,取下樊於期人頭時。樊將軍心甘情願,如果你將這種外交才能運在六國聯盟。六國團結一致,不會被秦所滅。秦的反間計也許更不會得逞,你將成為連接六國的紐帶,六國聯盟的實力會大大加強。也不會被秦逐一消滅!

秦國正利用了各國的`缺點儘可能的加大本國利益,而當秦軍兵臨城下之時而惶急委屈求情。堂堂七尺男兒,卻偽裝成一時臣,送地圖,送人頭!

或許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分久必合。公元前221年秦王一統天下秦朝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結束了中國奴隸制的歷史,開闢了中國更輝煌的時期封建制時期。

你是一個勇士!

為了燕國百姓奮然前行,不卑不亢。你奔赴秦國,你知道九死一生。你保衞國家,欣然起行。你報知遇之恩,抱着必勝的信念。你的意志,愛國之心。我們會繼承。白晝,朝陽,美好的未來,你去開創。你以那愛國之心,做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你無私,年紀輕輕就歷此一劫。

你是一個見證者!

你向我們證實了意志與信念的偉大,見證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想,再強大的武力也無發使人屈服。正如"你可以擊倒一個人,但從不打敗一個人".見證了精神力量遠強大於外力,見證了不敗的傳説。

而你,失敗了。依柱任説着自己的失意,你代表了燕國。它的不屈服,燕國的靈魂的剛強。或許你成功了,你在人們心中永存,成了人們的焦點。

偉大的戰士,不滅的心。不懼的世間,將你磨礪成為一顆明珠。永遠,永遠鑲嵌在歷史的王冠上。在歷史黃河中閃光,不滅的明星永存!

荊軻,真正的英雄!

課外書讀書心得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課外書讀書心得5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