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 閲讀(1.89W)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精品多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一

《遇見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讀幾次的好書啊,作者沒有乾巴巴的講大道理,灌雞湯,而是以女主一連串的不幸遭遇為背景,展開女主與老人的對話,讓人禁不住繼續讀下去。我讀完真的收穫蠻多。

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嬰兒在媽媽肚子裏那個地方的描寫。從每個人的生命源頭出發,找到讓我們的人生如此煩惱的原因。試想從一個温暖舒適無憂無慮的環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這個世界,很自然就會感覺到害怕,驚慌,由此“各種我”開始登場,豎起一層層盔甲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是脆弱的,也沒有誰是完美的,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層一層剖開被各種模式包裹的外殼,慢慢縮小與“真我”的距離。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內心的觀念變了,相應對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會發生變化。這時候突然就想起王陽明的“心學”,以前高中的時候,還覺得這個老頭淨會整幺蛾子,故弄玄虛,現在覺得王陽明的理論很對啊。

就眼前,我覺得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法律是不是還要繼續用下去,問問自己的內心,具體描述一下自己的願望,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二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是張德芬,作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過她的作品。所謂“身心靈”,我的理解是對身體、心理和靈魂的關注,所以這是一本向內剖析自己、探索自己的書。

對於喜歡與自己對話的我來説,讀這本書的感覺是遇到了知音,更是遇到了老師,我認認真真讀了兩遍。這本書初看像小説,圍繞主人公“若菱”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故事來展開,有一個世外高人般的老人指導她、安慰她,最終幫她衝破了內心的障礙,展翅高飛。整個故事有起有伏、有淚有笑。但正像作者所説,如果你只是把它當成一般小説來看,那可能會錯失一些可以幫助你改變人生的機會。

它真的不是小説,它只是藉由小説的外衣深入淺出地教給你瞭解自己的方法,如此以來那些晦澀難懂的純理論就不會讀得太艱難。第一遍讀完,我對書中的理論有了大概的概念,卻不甚明瞭,所以更認真地讀了第二遍,竟然發現有些地方沒有絲毫印象,才知道複習反芻的必要。第二遍讀完後對整本書的脈絡結構和箇中深意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所以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是非常有道理的。連嶽曾説他有一本書放在牀頭,每次想起翻幾頁,每次都有收穫。這本書也是,就放在我的牀頭櫃上,睡前隨便翻幾頁,亂糟糟的心都會安靜下來。

老人每次和若菱見面時會討論一個問題,得出結論後會給她佈置下一個問題的作業讓她思考,下一次見面時再結合她的思考結果和生活經歷進行討論。如此層層推進,抽絲剝繭般一層一層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助她分析、瞭解未知的自己,完成自我的蜕變和昇華。

若菱和老人第一次見面時老人提出的問題是“我是誰?”,若菱試着回答,老人不斷否定:我們不是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角色、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緒,也不是自己的工作,因為這一切都是會改變的。“我”到底是什麼?你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慢慢參透答案。

若菱和老人一共見了十一次面,有十一次深入靈魂深處的交談和啟發,他們討論了“我們追求的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東西阻礙了我們看見真正的自己”、能量世界、人的潛意識等話題。還通過觀察別人的生活和剖析自己的體驗總結出瞭如何破解身體、情緒、思想障礙的方法。

若菱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她走上了正確的自我救贖之路,雖曾痛徹心扉,幾欲心靈決堤,但最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讀完這本書,我學到最多也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其一是“臣服”。每天我們都會遇到一些不如心願的事情,以前的我會不甘心、不服氣,心裏想的都是“怎麼能這樣?”、“如果我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在這種情緒下,內心更多的是憤怒、是遺憾、是失落,卻不能真正地改變什麼。而現在我更多想的是“既然已經這樣了,就這樣吧,我看看怎樣能把後面的事情做好,不再犯那個錯誤”。這個世界上,事實最大,所以明智的選擇是:臣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做好當下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深陷在後悔、自責、抗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因為“凡是抗拒的,都會持續”。抗拒不但於事無補,還會讓人長久處在負面的情緒中。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是感知它、接受它,讓它自然地來、悄悄地走。

其二就是“檢視思想”。本性來看,我們總是愛從自我的感受出發,因此對一些事情會形成片面的思想。但如果這時我們能多問自己一句:這個事情真是這樣嗎?對方真的像我想的那樣嗎?也許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心中那些憤憤不平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而不是陷入自己思想的。死衚衕裏走不出來。當你放過別人的同時你也就放過了自己。舉個親子相處中的例子: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時,有的老師會拖堂,把20分鐘的課間休息佔用到只剩5分鐘。在這被佔用的15分鐘裏,孩子根本無法做到好好聽課,一邊在凳子上如坐鍼氈扭來扭去,一邊嘴裏吱吱扭扭地抱怨“老師怎麼還講啊,都沒休息的時間了……”看他這樣表現,我的第一反應是氣憤和憂慮: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愛學習啊,怎麼那麼貪玩呢,這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嗎?將來能考上好學校嗎?但再去看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和眼中流露的對“下課休息”的嚮往之情,我突然意識到,他才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他還不懂學習的意義,還不懂競爭的殘酷,他是那麼渴望去跑一跑,玩一玩,所以他的反應多麼正常啊,我有什麼可生氣和擔心的呢!想到這兒,內心的無名火都消退了,再看他那張充滿無奈和抱怨的苦臉,都忍不住覺得可愛又同情了。

書中精彩的方法指導還有很多,相信每個人讀完都會發現讓自己醍醐灌頂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説,只是瞭解理論還不夠,你需要在生活中來實踐這些理論,否則,生活總會安排種種煩心瑣事來不斷地磨礪你,直到你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就能自如應用書中的理論和方法。

我們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件件禮物,有些禮物的包裝本就精美,而有些禮物的包裝外表醜陋,打開的過程也充滿血淚,但請你相信,它的核心會是一朵美麗的花,足以燦爛你後面所有的人生。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你瞭解自己嗎?你渴望遇見未知的自己嗎?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吧!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三

最近,在公司組織的"書香移動,相伴成長"主題活動中,我有幸拜讀了張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接納,是這本都市身心靈脩行書籍與我產生的共鳴。我慶幸能夠在紛繁的生活中,落一時的寧靜與寬懷,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為自己錯綜複雜的情緒找一條出口,對我而言,是一件令人大快朵頤的事情。

關於人生的終極思考。這本書的開頭,老人關於"我是誰"的終極追問把我從現實直接打到冷宮,讓作為讀者的我有點無所適從,因為我本能的認為,這不是在盤查户口,而是一個關於你如何來,到哪裏去的終極問題。所以,跟隨筆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隨之而來的是歎息,因為在都市生活中,我們已經忘記,或者説無暇顧及這些"無聊"的問題,但對我來説,卻有正中下懷的感覺,大學時候喜歡讀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尼采等等哲學家一一浮現出來,尼采説:"我就是太陽!",這種熾誠與癲狂把本我無限放大,讓每個讀尼采的人都能感受他內心的那股力量。但是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思考關於我是誰,我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的問題,我們的眼裏只有對名利的追逐,對周遭的憤懣,對世間各種的批判和隱忍,但是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我何苦要這樣,我來這個世界走一遭,我該以何種價值體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是利他,還是利己,是逆來順受,還是順勢而為,這些都是我們忽略的思想死角,但是卻無處不在潛意識的指引着我們的現實生活。

通過這本書,我讀到的結果是接納,所以,我想説,不管"我是誰",關於人生,最好的態度是接納,一種順勢而為的情懷。

接納我們的情緒。情緒其實是社會的產物,社會越來越複雜,隨之,情緒就越來越多變。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社會的人,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關聯,這種關聯構成的單位糾結出不一樣的情緒,比如:工作,家庭,糾結出來的情緒可謂是千變萬化,甚至可以讓一個人千瘡百孔。

關於情緒,老人説它其實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幹涉,而去臣服。我個人覺得臣服用在這裏顯得太被動,而且無可奈何,對於情緒,我更願意用接納來表述。

説到情緒,我想到我們職場上常常説的一個詞:情商,是説一個人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説某人情商高,説明他控制情緒的能力強,反之不然。但是,對於情商一説,我情願理解為這個人在接納情緒的時候,是以坦然而喜悦的方式來的,而且,高就高在這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為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這個情緒產生的根源,以作者的表達,那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拒絕,她説:"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所以,每當我們工作不如人意,生活超出我們的負荷時,我們總是在內心充滿了無限的牴觸和厭惡。我們討厭工作上無盡的壓力,我們討厭職場上人事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我們厭倦生活中的庸庸碌碌和繁雜瑣碎,在毫無激情的狀態下,我們一度懈怠生命,辜負時間。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這種情緒中痛苦而隱忍的掙扎着,但是很多人又不願意抽離其中,這是書本里作者談到的"貹肽"效應,就是這種習慣性的如飢似渴,導致了我們在工作中,在生活裏無法自拔。所以我們的幸福感降低了,我們的情緒化越來越嚴重,我們甚至在這種情緒的漩渦裏迷失自己。

但是作者在書裏這麼寫到:"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光進來。"我想説,這個光,就是我們的接納心態,一種不做作,不刻板的融入。舉例來説:當我覺得加班是一種負累的時候,我感到身體和精神帶來的雙重疲憊,從而抱怨和抗拒情緒油然而生,在這種痛苦中,我一味認為公司對我不公,社會對我不公,甚至懷疑人生都在和我開玩笑,把我拋棄了,這是抗拒給我帶來的痛苦。但是,當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接納的時候,會發現既來之則安之的效果比牴觸更能安慰自己的內心,更有甚者,當我們站在大我的立場來分擔這種情緒時,會發現這居然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的放鬆,是一種泰然處之的心態,痛苦感消失無蹤。

所以,對於情緒,我們自己就是那束光,不要抗拒,不要控制,只要欣然接受,接納就能打開心門,光就會進來,進來趕走痛苦,照亮我們的靈魂。

關於未來。關於未來,每個人都有很多期許。但是更多的傾向於物質上我要的。在精神層面,可以説思考的人卻佔少數。

讀了張德芬女士的書,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我不光在書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走出陰霾的路徑,對我而言,這也是一道光,指引心靈的光芒。對於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來説,未來的質感不光體現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交流和自我救贖。書裏説:"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在當下的。"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過去的未來就是當下,當下的以後就是未來。所以,當下是最重要的,只有過好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個當下,未來才會有質的提升。

我記得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一代梟雄》,裏面的男主在劇情結尾的時候説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事情的結果到最後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説明還沒到最後。"我相信未來也是一樣,未來就是我的那個最後,不管中途經歷什麼,最後的結果我相信一定是好的,我們只管在過程中以寬容和喜悦的情懷去接納,好的或者不好的,到最後,肯定是好的。所以接納,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四

一、相關書訊: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因為內容有許多哲學道理。這本書利用一篇故事來説出許多富有心靈哲學的許多道理,裡面大意是:女主角若菱,自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實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個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個智慧老者,在與智者談論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傷口,尋找最勇敢真實的自我。

透過本書主角的經歷與起伏,不僅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生活指南,更可與實際生活問題產生連結,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己。

二、內容摘錄: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裡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能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內在真我的感覺。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月角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三、我的觀點: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日本國小生做的米飯實驗。

在教室中放叁碗米飯,每天孩子上學的時候,對第一碗米飯説:「我愛你,你好好吃喔!」第二碗米飯完全沒有得到任何關注。第叁碗米飯得到的話語是:「你

醜死了,沒人要理你!」

一個月後,第一碗米飯變成黃色,發出香麯味。第二碗米飯變黑髮臭,還長出黴菌,見證了無人理睬的悲哀。第叁碗米飯稍好一點,變黑髮臭,但是因為至少還有人理睬,所以情況不如第二碗那麼糟。

所以一個人要有快樂、正面的思想,不要有悲觀、負面的想法。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那麼難怪這個人常常有倒楣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每個人都有潛意識,大約一百年前,我們偉大的心理學家發現了人類的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

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主宰着我們外在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瞭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佔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老智者畫了一匹馬,然後是一輛馬車,加上馬車伕,後面還有位乘客。

這個圖畫就代表着我們的人生。

馬車的構造和品質,代表我們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輪大車,含着金湯匙出生,或是聰明能幹,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兩個小輪子要混一生,出生窮困,生不逢時,才智平庸,相貌不揚。而這路程,就是我們的運,有時康莊大道,有時羊腸小徑,而所謂命好不怕運來磨,馬車大的時候,走險坡也不覺得搖晃。」這部馬車前進是要考這匹馬,而且你問這匹馬,你有沒有權力決定怎麼前進哪?馬兒會説:「有啊!有啊!我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進了嗎?沒有我,這車是走不動的呀!」但是你要問牠:「那你剛剛為什麼左轉?」牠會説:「我覺得左邊的臉緊緊的,我就左轉了呀!」

馬代表我們的表意識。

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是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馬伕收緊了左邊將繩的緣故。

馬伕代表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

而乘客就代表真我。

我們要找到真實的自我,必須要與自己的身、心靈相連結,利用運動來放鬆心靈,藉以達到舒緩壓力的方法。

我們要一步一步的找到未知的自己,與自己的心靈相結合,才能找出真實的自我。

四、討論議題:

心裡的念一轉,慢慢地找到喜悦、愛與真我。但如何找到未知的自己呢?這值得我們好好去實踐,相信一定可以找到真實的自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五

這本書雖然是在我急需的時刻買的,但買來之後,未敢急着去讀,怕這一頓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盤狼藉;或者僅是草草吃完,勉強充飢。我不是想用來充飢的,而是想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受益一生。想使自己這“無心”之人,讀完後,能夠為自己找回一顆鮮活的“心”。

發現這本書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長,需要破繭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薦給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

它以小説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悦的區別,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己會被自己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着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六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啟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説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説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悦,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着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着思想,第三個寫着情緒,第四個寫着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麼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説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説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説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着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説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説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經典句子: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小時,它可以觀察人生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七

前些年,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朋友給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當聽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單是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在閲讀之前朋友告訴我想要學會感性的認知周邊,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於是,我在學習閒暇間,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份神奇的禮物,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台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於20xx年6月在台灣出版,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

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德芬,品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搭乘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一。腦海裏一直有個念頭兒,總覺得《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來的禮物,在打開禮物的過程中我收穫了許多許多?從小到大,我們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以又一個觀點產生了:“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多年來,我都被一種叫強迫症的心理疾病困擾,失去了快樂,失去了陽光,在我心理身體幾乎崩潰,感覺前途茫茫之時,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些心理書籍,通過閲讀,我懂得了許多快樂幸福的方法,身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感覺有了脱胎換骨的感覺。雖然現在還有時病發,但是總體上還是處於可以調節的狀態。快樂就是一種選擇,是天堂還是地獄,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我的認知有幾大的力量。來看一個邏輯推理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而已。這就是著名的ABC認知理論。《遇見未知的自己》,還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悦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真我,其他所有與植物館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愛,喜悦,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説:“先要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説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説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閲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一開始,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八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許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也改變了我一些從前的看法。“親愛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就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大不相同。因為父母是命中註定的,是唯一的,他們對你的愛不會摻假,不求回報,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自己結交的,可以説每個人的每一個朋友的結交,都是有目的性的,且不説朋友會經常隨着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更新,對於朋友的好壞也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別人也許會不求回報的幫你,但是絕不會在損害自己利益的基礎上幫你的!

書中還説,每個人的本我都被層層包裹,深深地藏在同心圓中,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角色扮演。現代人都説活得很累,試問,每天演戲會不累嗎?網絡中,角色扮演的遊戲很流行,也許大家在扮演他人時才可以體現本我吧。畢竟,沒人會在虛擬世界中監督、評價你的一言一行。

愛、喜悦、和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又有幾人真正在追求這些,又有誰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這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利”字使得多少人疲於奔命,又使多少人身敗名裂,乃至家破人亡!其實,愛、喜悦、和平,真的很簡單!爭名逐利沒有盡頭。簡簡單單生活,安心做好自己,這個世界沒有你是可以的。

我是誰?我不是誰?這兩個白袍老人的問題,我已有了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別人。每個人都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得牢籠中,放不開手腳,害怕碰壁。這個牢籠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們心中的榜樣。每個人都説過,至少心中暗暗想過,將來要成為某某。可是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那個某某,這就夠了,為什麼你還要去當別人的翻版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可取代的。

活出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出自己的風範!

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命運!轉變自己的思想,以愛、喜悦和和平的思想充實自己,以愛、喜悦和和平的態度對待別人,以愛、喜悦和和平的行為處理事情,你的命運也必將會充滿愛、喜悦與和平!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九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教師閲讀推薦書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説,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有趣的小説讀,也可以當做一本生活指南細細品味。

歌德曾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事實的確是這樣,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而且沁人心脾。讀這本書的時候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經歷,聯繫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對自己尋找未來的路徑有一些啟迪。細看封三美女張德芬的照片,你會相信這是一個45歲的女人嗎?簡直就是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小女生。這時你也許會相信改變自己的心態,輕鬆地去活可以抗拒歲月對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女人容顏的改變,進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活出別樣的自己。

全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白領階層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時恰逢老人為故事的開始。隨即引出老人的提問:“你是誰?”讓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與“真我”。

是啊,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誰?總是把外在的條件,或者自己的一個身份,一個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東西理解為自己。為去追求我們所定義的某個身份,總是在不知某個時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做我們自己思想的奴隸。就像書上説的警示的句子“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應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我是誰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快樂”與“喜悦”有所發現。快樂是短暫的“快之樂”,稍縱即逝,我們尋找快樂往往是向外界去尋覓,比如有人喜歡購物逛街,滿足自己的物慾,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慾望滿足了又有新的慾望膨脹,正所謂慾壑難填。有人喜歡聚在一起搓麻將、打撲克,玩的時候是興奮,不過這只是短暫的精神醫學專用,曲終人散後是更多的孤寂與空虛。所以我們要尋找喜悦要向內去尋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靈魂。從內心發出歡喜心,微笑着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每一天,那麼你會倍感輕鬆。向內尋找你會逐漸地瞭解我是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離我的真我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我真正渴求的是什麼。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學會臣服當下。這話好像是對我説的,要試着活在當下,臣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像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事實擺在那裏我們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同時還要臣服我們對事件衍生的負面情緒。就像老人的那句“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但願我們都像春蠶破繭而出。開始就是未來!我的同事對我説:“不完美才是人生”。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傷的必然是自己。我們必須適應社會,不可能讓社會來適應你。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對於可能改變的事情嘗試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藴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