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貨幣戰爭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 閲讀(5.03K)

貨幣戰爭讀後感多篇

《貨幣戰爭》讀後感 篇一

1月份,工作之餘,我拜讀了宋鴻兵編著的《貨幣戰爭》系列叢書的第一本。很早就聽過這部書的名字,其流傳之廣泛、評價分歧之鮮明我也早有耳聞,因此在閲讀之前,我便懷有極大的探索興趣。及至全書閲讀完畢,不得不承認,該書所述之事,依然超越了我的想象。

全書共分十個章節,選取了從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歐美歷史上一些非常著名的金融和非金融事件,尤其是美國曆史事件,從貨幣戰爭的角度闡述了這些政治事件的產生原因,以及美聯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大型金融貨幣機構的成立意義。通過這樣的闡述,作者試圖讓讀者相信,世界金融的核心掌控者是隱藏在世人身後的,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們,整個近、當代世界金融的發展歷史,就是這些操縱者,為了穩固自己的利益,所運用的一系列手段的記錄。

按照書中所説,美國的獨立戰爭並不是北美各殖民地聯合起來為了謀求獨立與英國殖民者進行的艱苦鬥爭,南北戰爭也不是由於廢除奴隸制引發的內部衝突,而是一小撮國際銀行家們為了爭奪“貨幣發行權”而刻意謀劃的;美國曆史上包括林肯、肯尼迪、里根在內的多位總統遇刺事件,也都是因為總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與國際銀行家們對貨幣的控制權相沖突而造成的。

此外,作者認為,美聯儲的存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生,只是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簡單地要在全球性的戰爭中論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甦,同時讓貨幣操縱者們在戰爭大發一筆橫財。肯尼亞總統被刺殺是因為他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白銀券的11110號總統令;越南戰爭之所以結束,則是因為倫敦黃金戰場的慘敗,導致統治精英階層的金融“底氣”損耗殆盡;中東石油危機不是歐佩克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決定等。

誠然,本書行文流暢,觀點明確,同時夾雜着大量的歷史事件和名人軼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作者對於貨幣的重要性、貨幣的傳導機制、貨幣定價等方面論述較為專業,不失為一本別出心裁的科幻金融著作,但就真實歷史來看,該書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並不能讓我信服,作為一名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在我看來,金融行業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恰恰是因為合理競爭、不斷創新所致,各國當局對於本國的金融行業也具有充足的監管及調控能力,不太可能存在類似書中所説的“國際銀行家”這樣的羣體,同時,歷次金融危機的出現,都與宏觀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關,也並不能將其簡單歸結為核心利益羣體的簡單操作。

當然,貨幣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一如基辛格所言:“誰掌握了貨幣鑄造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貨幣戰爭讀後感 篇二

今天終於看完了宋鴻兵寫的《貨幣戰爭》,很驚愕故事裏的情節,還有一些戰慄,就像是冬日裏一桶冰水從頭淋到腳底的感覺。如果這是一本驚慄片的話,導演宋鴻兵無異達到了完美的效果,從本書的情節設計上講,本書絕對是好萊塢大片級別,絕對能讓你手不釋卷的一口氣讀完。

讀完後我最大的感覺是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個陰謀, 而我們的股市更是個陰謀謊言, 我現在口袋裏面的錢,不過是美國輸出貨幣流動性的產物,某一天,可惡的美國佬會兵不血刃的從我的口袋裏搶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的雙眼都被矇蔽了。.。.。.不過真的從裏面學到了很多的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貨幣戰爭》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頭的形成、發展的歷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頭的世界歷次重大經濟、政治、社會運動中的角色以及給社會經濟造成的破壞,證明了金融資本的逐利的本質,分析了金融資本利用貨幣發行權製造通貨膨脹剝奪廣大民眾財富的種。種手法。

《貨幣戰爭》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着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本書的暢銷,只能説明他迎合了我們東方人的心理,對於經濟和現代金融,我們無法讀懂西方的各種法則與制度,但我們很是羨慕他們經濟發展的成功,更多的時候,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想法去猜測西方的發展的,正如當年的煙片戰爭,對於西方的船堅炮利,我們認為那是鬼神作祟,在自我的臆想中,我們便認為西方如此發展,肯定有一些精英組成的集團在控制着世界。同時,由於近代中國幾次反儒學運動,加之,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的虛幻。現代中國完全處於一個信仰虛無時代,金錢至上,拜金主義橫行。當然這也許是任何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都要經歷的痛苦過程,正如狄更斯《雙城記》:也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人們對於金錢的渴望超過了一切,渴望暴富的人比比皆是,《貨幣戰爭》幾大銀行家控制全世界賺取大把的鈔票的故事,完全迎合了大家的心態。所以説,此書中的故事,只是大家心中關於財富故事的嚮往。

書裏沒有提關於中國的一切,但是毫無疑問,作者一遍又一遍的強調,歷史總是一次又一次戲劇性的輪迴。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思考的一本書,值得大家一看。

《貨幣戰爭》讀後感 篇三

看完《貨幣戰爭》,我被其中的一句話深深震撼到了。"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梅耶·羅斯柴爾德。多麼霸氣,多麼自信的一句話啊。如果沒有非凡的魅力、超人的膽識、過硬的手段誰能説出這話。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羅斯家族,一個神祕而強大的家族。

"誰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誰擁有美聯儲?"

"誰在‘妖魔化’黃金?"

這是赫然印在《貨幣戰爭》封面上的三個問題。緊接着翻開扉頁,又是三個問題:

"為什麼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完全沒有第三方的原因,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貨幣戰爭》講述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三百年間,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國拿破崙時代、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美國經濟的騰飛、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托拉斯、大蕭條時代、美國總統被刺、日本經濟的崛起和衰落、韓國經濟的奇蹟、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等無不與貨幣發生着關係。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國際金融勢力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命運,通過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着世界財富的持有和分配,實現他們的利益。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進入中國,因此,本書告誡我們要時刻警惕他們的打擊,時刻準備着。

看完這本書,突然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渺小,這個世界從來就是赤裸裸的資本家的巧取豪奪,從來就是普通人掙扎在温飽邊緣,從來上流階級和下層社會被分斷,從來就是上層壟斷了大部分財富,任何形式的社會性質都逃不掉這個規律!所謂的真正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少數人想要控制多數人編制的悽美童話,看上去很美,其實飽含掠奪本意,百姓也好,普通人也好,應該有醒覺。如今中國百姓真正意義上的水深火熱中,被資產階級,以及官僚主義壓迫和侵略。也許書中有些事件的分析顯得聳人聽聞了,但是不管事實是不是就如書中所説那樣,我們都應該提高警惕,不要過於安逸。不然到最後當人家把你口袋裏的最後一分錢都拿走的時候,你還會對他鞠躬説謝謝。

網上對《貨幣戰爭》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在我看來該書有兩點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一是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認識這個世界。有人説這就是陰謀論,但是哪怕是陰謀論,也有肯定的一點,那就是這個陰謀論是我見過的完善的陰謀論,他可以解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歷史事件,帶給你一個嶄新的思想衝擊。第二點,它的價值在於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經濟學的基礎概念。這本書不像其他的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讓普通人至少有那麼一點認識,就可以看得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能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財富。

貨幣戰爭讀後感 篇四

苦戰20天,終於把《貨幣戰爭2》解決了。第二本的信息量是第一本的10倍有多。它講述了德、英、法、美等國近300年的商業史,還以“陰謀論”的形式介紹了各國銀行家族如巴林家、羅家的興衰成敗,以及他們和歷史著名人物之間的緊密聯繫。拿破崙、俾斯麥、希特勒等各路改寫歷史的大人物,都被描繪得與國際銀行家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其中有啟發意義的,包括“使徒會”、“基金會”、“單一貨幣=黃金+碳貨幣”。

歷史的車輪在前進,相似的一幕幕驚人地重演着。“金權天下、渠道為王”始終貫穿着整本書。西方近300年的商業史,再結合中國近30年改革開放的商業史(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給予了我對中國未來的無限遐想。

當今的美國和中國,在某方面的關係與20世紀30年代的英美之間的關係極其相似。金融中心剛起步,投機嚴重,監管混亂,產能過剩,內需不足,嚴重依賴海外市場需求,缺乏資源定價權。這既是貼切地形容現在的中國,同時也是那時美國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有了一場全球大規模的戰爭,美國才能成功的坐上全球第一把椅子。而現在美國最害怕的,也正是中國的崛起。因此美國極力利用台灣來形成對中國的第一包圍圈,就是怕中國衝出太平洋。所以台灣對於中國來説,不僅是一部分而已,還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就好比一戰戰敗的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被英國封鎖了出海口,以致強大的海軍被殲滅於內海中而“毫無用武之地”。

“金權天下、渠道為王”,用這裏的話來説就是“特權天下,關係為王”。正因為國家的崛起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狙擊,才使統治階級不得不用特權來維護自身在神州大地上的利益免受傾巢之災,而同時廣大人民也不得不為國“犧牲”,對特權階級作出妥協。正是這個“特權”貫穿於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才突出了“關係”的重要地位。小事靠關係,大事靠權力。這樣一幕幕的畫面不斷地在我們身邊重演着,彷彿其合理性以得到國人的認同。在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度裏,少數人,或者説是太子黨,直接或間接擁有着大量的資源分配權,使財富迅速集中於某個階層。而為了大局穩定,某些利益集團又不得不作出表面上的一些退讓。為此,在極度惡劣的競爭環境裏,想要突圍而出,就必須要牢牢依靠着,緊握着這個主動權。就算像是一條寄生蟲那樣,也要牢牢緊貼前進的步伐,找一個足夠高的平台作為起點,並組織一張具有前瞻性的關係網。

對於統治階級來説,當然要集權,時刻嚴控着各集團的壯大。但他們也不能無限地集權,只能通過改變控制方式,優先控制上游,從而把整張網把祝在分配權進行調整的過程中,各路英雄紛忙搶蛋糕,以改變以所佔比重。其中,原來的各集團手握重權,不能為己所用,但卻可以進行交換。這種無形的信用交換催生出一種“隱形”的產業。同時,由於部分權力的下放,一些遊離於政商之間的行業悄然壯大,慢慢地收集着每一塊隨手可得的蛋糕,最終必會被少數人所控制,順勢成為未來極具影響力的新生勢力。

“使徒會”對於建立關係網有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但鑑於國情差異,建立的途徑和方式有所不同。具體想法暫不透露。

“基金會”這種放棄所有權來換取控制權的模式在這個國度裏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權力隨改革越趨平衡的背後,就是權力的無限度地集中。一系列資源分配權的調整,正是以國門開放、產業升級作為掩護而進行着。“國退”都退到了上游,跟在後面的則是一羣瘋狂的寄生蟲在揀蛋糕。危機,則是一條很好的理由,因為大家都會更容易妥協。

為了國家的發展,一代代的國民都要為此而作出慷慨的奉獻,而到頭來換取的,並非一個理想的世界,而是一張作為“奴隸”的證明。在這裏,誰擁有資源的分配權,誰就能駕馭着一切力量。無論是“黃金—碳”單一貨幣的出現,還是説以其它另類資源為本位的區域性貨幣的誕生,都無法改變我們將來的命運。

在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的同時,我們必須要拾起信仰與信用,團結起來,將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控制權重新奪回自己的手裏。

貨幣戰爭讀後感 篇五

借用毛主席的話,就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正確的調查,也沒有發言權”。這是最大的讀後感。意思就是:不要相信,也不要全信。相信真實的,不信無中生有的。

第一本,覺得有那麼回事,過了一陣子,覺得有點不對勁,但就是説不出來,

第二本的時候,也覺得有那麼回事,,,,但是,,似乎又寫得太過邪門,總有種桃花島主黃老邪的意味

然後,我想到我是個無神論者,雖然有那麼一陣子我想迫使我自己信耶穌,但是,從小沒信過什麼神,所以

還是沒有信成功。

所以,對於這麼一本書,真實性到底如何,也就不去深究了,倒是,寫着銀行家那麼神通廣大,似乎視全球眾生為魚肉,堪比上帝,我就帶得那麼幾分懷疑

言多必失,鄙人學識也遠遠不夠淵博,沒有資格指點指點

權當一部《三國演義》來看看,打磨時光,也是不錯的

最後,借用其人評金庸的武俠小説的話收尾,頗有那麼幾分。。。其人曰:金庸小説,一句真話,九句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