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活着的讀後感高二

讀後感 閲讀(2.37W)

活着的讀後感高二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活着的讀後感高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的讀後感1

第一次看《活着》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也只是抱着一種好奇的心態去閲讀,囫圇吞棗,只是知道個大概。

每當對生活感到困苦的時候,我都喜歡重温一遍餘華的經典小説《活着》,我喜歡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種細微情感,那種樸素的,充滿人文精神的描寫。

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從他樸實的名字中可以看到,其實他的父母是希望他能夠有一個幸福富貴的生活。然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福貴,他的人生似乎除了悲傷還是悲傷。

雖然福貴年少時家境殷實,但他沒有珍惜,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人到中年落魄不堪。可以説他的人生充滿了艱辛與坎坷,為母親求醫買藥不幸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戰場上得幸撿回了性命,可回到家中時母親已經過世。雖然已經遭受了許多的苦難,但是他的悲劇才拉開序幕。兒子有慶因為被迫獻過多的血而喪命,女兒鳳霞因難產而逝,妻子也因不堪打擊而離去,後來女婿也因為意外而亡。想着福貴還有自己的外孫相伴,可是命運似乎喜歡開玩笑,最後死神也帶走了他年僅六歲的外孫。

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親人離自己而去又是何等的悲哀!可是福貴依舊堅強的活着,一個遲暮老人與一頭老牛相伴,仍堅持的走下去。

我想:是什麼力量支撐着福貴頑強地活下去?是愛,是愛讓福貴頑強地活着。當他因賭一夜至貧時,是父母妻子的愛包容了他;在他妻子被丈人接走時,是母親對媳婦的信任引導他洗心革面。在他遭受兒子的意外死亡悲痛欲絕時,他心裏想着的是怎麼不讓妻子受傷。儘管妻子有病,福貴不離不棄。越是殘酷的打擊越顯示出福貴頑強的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最後即使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他因為心中有愛,和一頭老牛生活在一起。

福貴經歷瞭如此多的磨難仍然選擇堅持,他是純粹的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

我們深知生命的重要性,而更加的珍惜。那麼對比福貴,我們似乎更加的幸運。

我們可以在可掌握的時光裏努力拼搏,活在當下,珍惜每一段時光,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活着。

推薦大家都能看看餘華的《活着》,明確活着的目的,明確幸福的含義,不要顧此失彼,忘了本真,忘了初心。

活着的讀後感2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活着》一書,餘華的《活着》,簡練樸實的語言使我感慨萬千,正如作者書中所提到的: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説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説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説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説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説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大躍進運動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我們年輕人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活着的讀後感3

讀過不少餘華的作品,曾經被《在細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天用了整整一個下午讀完了《活着》(自己很早買過這本書,被人借去未還,前天在F同學家借來了該書),卻沒有收穫預期的精彩。説實話,讀着這部公認的悲情小説,我沒流一滴眼淚,那種沉悶、略顯失真的情節,讓我在躺椅上幾度犯困,有些章節我是跳讀過去的。之所以足讀,一是出於對餘華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一番思考,再寫一篇讀後感上傳博客,否則,我對它的一點點感覺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農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敍述了一個家庭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所遭遇的災難,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等歷史背景。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也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

回頭浪子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等所有至親至愛的人相繼死去,他的心底其實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然奇蹟般地一次次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在風燭殘年之際,依然快樂地與老牛為伴,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艱難,看不到對世道人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也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他的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幾餐温飽與一絲憐憫。

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全部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歷經了那麼多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也許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活着就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純粹地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這麼簡單。而世上卻有許多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為了幸福,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名利,只為了愛情……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或改變不了命運時,就輕易與世界説再見。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麼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話説,好死不如賴活着。無論生活多麼悲慘,人都要堅韌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勝利。

活着,為自己,為愛你和你愛的人。

活着的讀後感4

餘華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為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為生活而努力。

兩年後,妻子帶着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為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為,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也由於年老,一病不起。為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裏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於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為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開口再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面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為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着書的情節動盪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為艱。當飢餓來臨時,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着女兒鳳霞的出嫁,孕育,我以為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餘華,為什麼要把人家寫得這麼悲慘。

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的接着來,最後,只留下了福貴。最後,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我猜測着,餘華想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這本書好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社會的疏漏,同樣也可以照出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從這方面講,它也很有教化的意義。強烈推薦這本書,我認為此書適合再讀。

活着的讀後感5

生命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餘華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句就感歎:這是一個好悲傷的故事啊……

這本書以一個流浪漢道聽途説的故事方式寫了下來。其中,文中的第一個“我”,對這個故事是有自己的評論的。這樣的文學手法,我第一次接觸。這樣可以完整地寫出這個故事,也可以自由地抒發作者的一些感觸。

福貴原先是個富家子弟,卻因賭博輸了家產,連妻子也被孃家接回去了。好不容易妻子帶着兒子回來,母親卻病倒了。為了求醫,福貴被抓去當壯丁了。

幾年後回來,雖然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的小家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但厄運接踵而至,先是妻子病倒了,後來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着外孫長大,卻因為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

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際,苦不堪言。

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是解放初期前後。先是和國民黨打仗,再是分田地、鬥地主,還有饑荒和文化大---。我看過的書也有很多是取材於相似的動盪的時代背景。這讓我想起了《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同樣是被社會一步一步碾壓,直至毀滅。但是《活着》的結局不一樣。福貴沒有被壓垮。最後他從集市上的宰牛户手中救回了一頭老牛,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和它一起優哉遊哉地種田,喊着逝去家人的名字,告訴“福貴”,不只有你一頭牛在犁田哦!

這樣的田園生活,是甜是苦難以分辨,只覺得瀰漫着無盡的蒼涼。

有人會問,這樣“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有什麼意義嗎?

什麼是活着?活着就是你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更可以經受生命中的痛苦——畢竟如果死了,就什麼也感受不到了。

我的爺爺也出生在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我小時候還聽爺爺説過,當時捕來的魚都要充公,饑荒時確實會上山挖野菜,文化大---大家都不上學。其實生活的苦難離我們並不遙遠。現實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苦難”。我們不應像駱駝祥子一樣被壓垮,我們應該學着福貴,以樂觀的心情去繼續生活。

像我這樣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並不是很瞭解什麼叫饑荒,我也沒有體會過親人離開的痛苦。我只能在看完《活着》後,長歎一聲,這真的是個好悲傷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