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復活》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 閲讀(1.37W)

《復活》讀後感【精彩多篇】

重生——《復活》讀後感 篇一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節的基礎是真實的案件。文中的女主人公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僕瑪絲洛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瑪絲洛娃在聶赫留朵夫的真誠懺悔和關懷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復過去的愛情,重新喚起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自動戒了煙酒,可是瑪絲洛娃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的名譽地位而拒絕與他結婚,而與另一她心愛的犯人西蒙斯結合,從而走向“新生”。文中看似巧合的事件,在當時社會卻有典型意義。

文中聶赫留朵夫那種“自省”的精神讓人佩服。他深刻剖析了自己,批判了自己,然後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救贖。他的這種自我反省與批判的做法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其實,我也常常安於現狀而忘了審視自己的不足,有時也會為了享受一時的快樂而耽誤了學習。不思進取就不會有進步,我們都應更加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勇於拋棄不該有的享樂,做一個上進的好青年!

其中讓聶赫留朵夫以及瑪絲洛娃在“精神”上覆活,不僅是因為“自省”的精神,還有那幾經波折後重燃的愛情。

愛情真的很奇妙,它可以是激勵着人向前的力量。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一名德國的舉重選手施泰納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他一次次地挑戰自己的極限最後打破了自己的記錄並拿到了金牌。得到金牌後的他欣喜若狂,他雙膝跪在地上,拿着亡妻的照片默默地告訴她自己兑現了承諾並親吻着照片中的她。妻子在彌留之際對他説“親愛的,我想跟你一起去北京,可……無論如何,你不要因我而放棄……你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奪得金牌。”這變成了施泰納的動力。

愛情的力量很偉大,可以讓迷失自己的人找回自我,也可以讓在絕境中的人一次次突破自我。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懂得改正及彌補也是值得被原諒的。重新找回自己開始新的生活,最好的時間便是當下。青春無知所做的錯,聶赫留朵夫用盡半生來贖罪。好在後來通過自省救贖了他人也放過了自己,讓自己重新獲得愛的能力。

人的肉體無法復活,但精神可以。只要你肯自省,捨得公正地自我批判,墮落的精神終究可得到“復活”,肉體便可實現重生。

精神的涅槃——《復活》讀後感 篇二

《復活》出自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之手,是托爾斯泰的晚年之作,是他的一生探索和思想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高峯!

《復活》真實地寫出了舊時代中人性的麻木和混亂,監獄中總是關押着不相干的人,真正的兇手卻依然人逍遙法外,人的精神已經麻木所以沒有人會關心真兇在哪裏。“復活”代表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復活,更是精神上的,那是精神的一種昇華,就像是涅槃後的鳳凰,熠熠生綠色作文網輝!

小説的兩個主人公中的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正是作者書寫精神復活的橋樑。在書中僅有十六歲的卡秋莎與已是大學生的涅赫留多夫相識相愛,當時的涅赫留多夫還是個單純的青年,卡秋莎本以為他們會一直下去。好景不長,三年後涅赫留多夫升上軍官,他開始成為一個沉醉於花天酒地的敗類。當卡秋莎與他再次相遇時,涅赫留多夫侵犯了她。在得知自己懷孕的卡秋莎離開了地主家,弱小而又無助的她沒有選擇的權利,她最終成為了一名妓女。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她的精神已經被完全摧毀。涅赫留朵夫和卡秋莎又一次相遇是在監獄裏,此時的卡秋莎正被當成殺人兇手在被審問,而此時的涅赫留多夫,他的精神也已名存實亡。在最後,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在卡秋莎的呼喊中被喚醒。經歷了涅槃之後,涅赫留朵夫開始厭惡自己作為資產階級的一切,開始發掘共產主義的偉大和崇高。

托爾斯泰通過描寫涅赫留多夫的內心變化和最後對待卡秋莎的態度展示出涅赫留朵夫精神的復活。托爾斯泰以涅赫留多夫的“復活”為中心觀察着世界,這不僅是對俄國封建資本主義的批判,同時也是作者自己心中思想的覺悟!讀到《復活》的最後托爾斯泰對於自己的美好期望在書中隻字未提,但從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的“復活”中又能清晰的感覺到被他融入其中的期望。

《復活》反映了俄國最真實的情況,也表達了真正崇高的思想——精神的涅槃。托爾斯泰在自己晚年著書,他看到了資本主義摧殘和剝削的本質是精神,作者最希望表達的是人民的精神能夠涅槃重生。精神是人的驅動器,失去精神的人終將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精神的涅槃,正是因為這一點,蘇維埃和中國共產黨才能站起來;正是因為這一點,社會主義才能磅礴發展!

復活讀後感700字 篇三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著作,19世紀俄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用最直接的筆觸向我們展示、揭露了沙皇俄國時代的黑暗、冷酷無情的社會現實。殘忍虛偽的貴族官僚、貪婪媚俗的監吏神職人員、艱苦辛勞的農民、無辜受虐的窮人監犯等等,托爾斯泰運用辛辣的諷刺筆法和強烈的對比手法,暴露了反面人物的醜惡、貧苦人民的辛酸。

就像列寧説的,“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思想與藝術探索的結晶,從檢察官柯尼處獲得這個素材後,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作者沿着馬斯洛娃蒙冤下獄並被流放、涅赫柳多夫為她奔走上訴以及陪同她前往西伯利亞這條線索,揭露了農民貧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官僚、法律、教會的腐敗黑暗、革命者被迫被害等的情況,以及種種不合理的現實慘象。

而小説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經過“純潔善良、追求理想”、“放縱情慾、走向墮落”、“從懺悔走向復活”三個階段,他把土地廉價讓給農民,得到輿論的侵襲、貴族的嘲諷,他決定與馬斯洛娃結婚,得到家人的反對與敵視,他為蒙受不平之冤的犯人們奔走上訴,遭到官僚們的鄙夷,“這社會究竟是他瘋了還是人們瘋了所以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涅赫柳多夫的疑問發人深省。

另一個得到“復活”的人是馬斯洛娃,她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下層婦女形象。從紙醉金迷的墮落生活和思想中“復活”,受到涅赫柳多夫的影響重新變回善良、為他人着想的人。她最後為了保護涅赫柳多夫的利益,拒絕了他的愛,儘管她也深愛着他。自我犧牲的愛是人類感情的最高形式,至此,馬斯洛娃也開始了她的“復活”。

整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對神甫麻醉人民場面的嘲諷和批判。獄中犯人做禮拜的場面及作者的議論讓人可歎又可笑,人們所信奉的器具正是絞死耶穌的工具。“凡是折磨人的地方總離不開這種擺設(基督像),彷彿專為嘲弄基督的教義似的”······

總的來説,《復活》是一本值得反覆品味的好書!

《復活》讀後感 篇四

小説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後,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後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裏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裏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後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後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最好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後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復活》讀後感700字 篇五

我又一次翻開《復活》這本書。書頁散發着它特有的書香,書紙有細膩質感,給人踏實的感覺。回想起第一次翻開它。首頁便是一幅頗有意境的畫——一位少女靜靜躺在花草中一條小溪上。她身邊的花草迷人,長得很高,但還是能清晰瞧見她合在腰間的雙手,頭髮漾在淺淺的溪水中,透着寧靜柔和的莊重。她是已經死了幺?若是,這便是一幅悽美的作品了。我又想着,笑了:畫畢竟是畫,我願她不要醒來,醒來之後只有毫無人煙的荒野,殘酷的自然選擇,也許下場會不堪入目,倒不如安靜的躺着,倒也悽婉體面。

隨着閲讀,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我眼中展開。托爾斯泰的犀利筆鋒刻畫出一個個所謂公正嚴肅的荒唐場面、一些自私可笑的所謂上層人士、一個全由利益驅使的社會體制……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時發現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姨母的養女。瑪絲洛娃被聶赫留朵夫拋棄後在黑暗的下層社會中四處漂泊,幾經背叛,淪為妓女。而現在又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聶赫留朵夫深深地懺悔,決定為自己的靈魂贖罪。他放棄了浮華的生活,四處奔走想為她申冤,卻無能為力。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當苦役,聶赫留朵夫同行。瑪絲洛娃也努力改變自己,嚮往善良高尚。最終瑪絲洛娃為了聶赫留朵夫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鬆結合。

我感到我正閲讀一個偉大的靈魂,他諷刺着舊社會制度,但字裏行間中透着初陽般的希望。儘管周圍的事物總是不完美的,我們應該保持樂觀,去追求理想與完美,去思考如何做到最好。也許我們會迷茫是否值得,但當我們捨身去追求的時候,會認為,一切都會有價值的。

合上書,又見那幅彩畫,我終於明白為何將它印在首頁。而今,我真誠地唿喚:少女,快醒來吧!不論今後怎樣的困苦,一定要醒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也許醒來需要很多勇氣,但是你會有自己的思考,這便是復活。

鳳凰磐涅,浴火重生。閲讀,讓我重新思考,脱胎換骨。

復活精神——《復活》讀後感 篇六

最近,閲讀了一本著作叫《復活》,它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超多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雖然閲讀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讓我懂得了“復活”的真正含義。

這本書主要講了聶赫留朵夫誘姦了農奴少女瑪斯洛娃,又將他遺棄,使之後來她成為妓女,並被人誣告謀財害命而判流放,成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法庭上認出瑪斯洛娃,因良心受譴責而幫助她,並準備與他結婚來贖前罪。瑪斯洛娃雖受感動,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而與另一犯人結婚。聶赫留朵夫最後也拋棄了貴族生活,從而使二人靈魂得以“復活”。

文章的復活指的是精神或靈魂上的復活,而不是生命的復活。聶赫留多夫的精神復活的過程,也是深刻認識社會和背叛貴族階層的過程。

男主聶赫留多夫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無邪的青年,擔任上官職之後卻完全改變了,沉寂在享樂之中,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在墮落期間又見了瑪斯洛娃,使她過上了悲慘的生活。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使他的精神開始甦醒。

一個人做錯了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改變自己,不去進行一次精神的“復活”。聶赫留朵夫敢於面對並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洗刷他的罪名的同時,還熱於幫助他人。他精神上的復活,也是跟隨着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認識,而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把部分財產分給農民,到後來把自己所有土地歸還農民。獸性的人統治了他,但精神的人也解救了他。

另一個得到復活的人是瑪斯洛娃。她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下層婦女形象。她為了保護聶赫留多夫,拒絕了他的愛。作者通過瑪斯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羅斯千千萬萬受壓迫婦女的悲慘命運。瑪斯洛娃的覺醒,是其精神的復活。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由純潔的心變得污濁黑暗,他們也能嘗試着復活自己。《復活》喚醒的不僅僅是小説的主要人物,更喚醒了當時成千上萬的閲讀者的觀念。雖然復活的道路總是漫長的,但是這個過程會有很多的收穫。

復活讀後感600字 篇七

一個人對於人生的醒悟在於自己。

在《復活》一文中,卡秋莎與聶赫留朵夫都從各自的生活中再次復活。

卡秋莎由於生活被迫淪為妓女,她與另外兩人曾誤毒死了一位商人,因此判了四年的苦役。而聶赫留朵夫是這場案件的陪審員,無意中見了卡秋莎不禁讓他追憶起了往事,他發現自己已不是那個充滿抱負的軍人而是一個沉迷於金權的偽君子。他欺騙了卡秋莎,回想起這些他自愧地低下了頭。聶赫留朵夫在心中祈求上帝清除心中的一切污垢,他心中的上帝已在他的意識中醒過來,同時也感到了善的力量,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心幫助卡秋莎儘自己的力量來減輕她的厄運。但當聶赫留朵夫去看她時,發現卡秋莎變了許多,已不是那個純潔活潑善良的她了,但這並沒有使他為拯救卡秋莎而失去信心,相反卻更加堅定了。經過幾次的上訴都沒有改變原判,雖然這是一個不好的消息,但可喜的是卡秋莎在牢中對生活感悟了許多進入了—個新的世界,聶赫留朵夫也感到了欣慰些……

我們的人生觀又怎麼樣呢﹖在我們眼裏或許住在豪華的屋子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才是至高無尚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對嗎﹖也許未必全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也是一種追求嗎﹖陶淵明一生平淡,悠閒不受束縛。“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他的人生觀

我們不要抱着一種貪婪的信念,以為人活着就是為了享受,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這樣的生活顯然是空虛的,也許苦難會成為我們生活的又一個昇華呢。讓我們從污濁的過去中醒悟吧,讓我們活得灑脱一些,不被一切身外之物所束縛,快快樂樂地進入一個新的世界。讓生命煥發光彩,變得有意義,有價值,就好比“吃是為了活着,活着並不是為了吃”人生短暫,猶如彩虹,讓我們將最美好的時刻留下。

偉大而真實——《復活》讀後感 篇八

《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閲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可見它是一本經典名作。

《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但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着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

年輕的時候他抱着“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己從長輩那裏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願否定自己年輕時的觀點。

年輕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內疚。表面上他自己成功忘記了她,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後。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後如坐鍼氈,內心展開一場複雜而痛苦的鬥爭。

但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裏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於採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真正的觸動。“直到現在,他才瞭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覺自己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麼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真正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

《復活》這本書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偉大而真實,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復活》這本書正好要來喚醒許多人被埋葬的感情,很是值得。

復活讀後感700字 篇九

在我沒有讀《復活》以前,我認為這本書的書名很怪異,使人難以理解。讀了之後,才真正理解了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旨意。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一位著名的小説家。從近代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範圍的文學來看,能與托爾斯泰比肩同聲者,實無幾人。《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餘載的鉅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復活》的簡要內容是: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妓女葉卡捷琳娜-瑪絲洛娃被控偷竊嫖客二十五百盧布的案子,陪審團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發現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時誘姦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同她在獄中相見,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後來,聶赫留朵夫和瑪絲絡娃的道德都“復活”了。讀完《復活》之後,我終於有所瞭解,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命名為《復活》。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有罪嗎?其實,他們並沒有什幺錯,關鍵在於這個社會,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濃厚的利已主義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這個社會造就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適應於這個社會,不得不屈服於這個社會,聶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善良的人,起初他認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這卻不被周圍人認可,反而遭到嘲諷。後來,當他在法庭上遇見了瑪絲洛娃,他開始改變,並且從精神上開始昇華。他開始懂得幫助窮苦的人民,開始為監獄裏無辜的受害者奔走,為他們開脱罪責。多次幫助瑪絲洛娃上訴,雖未成功,卻從心底感動了瑪絲洛娃,喚醒了她原本純潔善良的心。

所以,我們不應該看到瑪絲洛娃的墮落,就急於否定她的善良本質;我們也不應單純的認為監獄裏的犯人都是十惡不赦無法原諒的。也許,他們的本質並不壞。因此,我們讀文章時,特別是小説,不要隨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們的命運和社會背景聯繫在一起。同時,我們在平常的待人處事中也要客觀的看待這個人的過失:不應該只抓着他的錯誤、缺點不放手。要學會發覺別人的閃光點!

復活讀後感 篇十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感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之後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終“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終最終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以往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説的:在看一類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