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邊城高中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 閲讀(6.07K)

邊城高中讀後感【精彩多篇】

邊城高中讀後感 篇一

一條溪,一座城,一户人家,一個人。她是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待者。

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循環不息。它是美的集合,也是孤獨的離散。因為孤獨,所以等待。

翠翠自小父母離散,只有爺爺相伴隨,同時陪伴她的還有那隻狗兒和那條不可分離的小渡船。翠翠自幼與擺渡不分離,便也與孤獨結了緣。可翠翠卻還是那麼快樂、天真、善良,在翠翠平凡快樂的日子裏卻只為端午節的一次相遇,她沉默了整整一晚,之後心便離開了渡口,去了更遠的一個港灣,那也許是充滿愛和美的天堂。可最後,翠翠的相思卻化成了輕煙般的等待。這等待是漫長的,起初它就像含羞嬌嫩的萌芽,不知成長的方向。後來在儺送的默默呵護下,這顆萌芽開始迸發活力,不曾想,又遇險灘阻隔,讓其無法成熟而最終衰敗。無奈,曲終人散。在爺爺死後,孤苦的翠翠,在大雪紛飛的渡船上,守待江邊,遙望重山,念着儺送的歸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就在明天”。

身為擺渡者,她的職責本應該就是守候吧。在木屋裏休憩,在山坡上耕種,只聽有人一喊“過渡嘍”,她便匆匆卻自然地上了船,盡力卻不吃力地盡着職責,不收錢,不討好,這些尋常小事,卻成了她一輩子的事。

天保與儺送的愛意,為翠翠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些許甜蜜,這樣一來,擺渡者翠翠無論選擇哪一個,她的這條渡船都可渡來一次美如茶峒山水的愛旅。天保的死讓這一兩難的選擇看似簡單了許多,卻又讓翠翠與儺送更加無可奈何。儺送只有逃離茶峒,選擇孤獨遠行。

邊城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如山中疏竹,從生長到乾枯,全都在孤獨地演奏着註定的生命樂曲。這裏的灘溪水也像個擺渡者,看着渡者的變化,看着無盡的輪迴,重演着人生的一場場悲喜劇。

這座湘西小城,花自開來水自流,生生不息地孕育着一代代湘西兒女,但它卻是那樣朦朧無常,或許我們就是那條溪水中的擺渡者或渡者,等待着那一條溪水、一座山城、一户人家,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孩……

願渡者可渡,待者不待,細水長流。

邊城讀後感800字高中 篇二

陳玉軒

翻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紙書頁間,我的心情就此沉靜下來,如淡泊的湖水,倒映着蒼穹的顏色。一位青衣長衫的老者乘舟而行,喑啞低沉的嗓音宛若訴説着歲月的光景。

忠實善良的老船伕,從時光深處穿行而來,帶我走進那不曾經歷的動盪年代,探尋我未曾親眼目睹的曾經。一輩子居身渡口,與之相伴的只有孫女翠翠和那敦厚忠誠的黃狗。雖然生活困苦,日子倒也安然。怎奈命運從不心慈手軟,平淡的表面下也藏着生活難以言語的苦難,女兒女婿的悲慘離世本已經讓老船伕感到悲傷,到後來連一手養大的外孫女都要重蹈母親的覆轍,這令老船伕彷徨又無助。可是萬語千言終究化成一句安慰,“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片土地上。”一句誠摯話語,帶着源源不斷的力量,如涓涓細流,灌入我的心脈,令我淚眼潸然,也令我心潮澎湃。

無論是在那臨水而居的湘西吊腳樓裏,還是在如今的鋼筋混泥土的森林裏,平平淡淡的生活從來都是大人們的心之所向,縱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仍然應該放平心態。徜徉在歲月中,體會那藏在罅隙中的安然與恬靜。無論是書中人的剛毅不屈,還是那時正在與災情作戰的河南人民,他們都表現出了血脈中流淌的堅強與剛毅,即使面對諸多苦難,命途多舛,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之心,與命運抗衡。他們以清瘦身軀,巋然不動地立於足下的這片土地上,站成巨人之姿。

艱難困苦從不曾寬恕任何人,但他們總會向堅強的人俯首稱臣,只要我們堅強的站在這片土地上,所有風雨必將繞路而行,沒能戰勝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愈加強硬。

我們要直面突如其來的變數,也要有守住平淡生活的堅持,如那老船伕兢兢業業的堅守,縱然河水奔流,但那份初心不改,他始終保持自我,硬挺依舊,質樸依舊,剛強依舊……

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向他看齊,在學習上,生活中也帶上那股韌性與拼勁,去抵擋生命中的不美好,實現一個又一個奇蹟,開闢一個又一個傳奇。留下恢弘詩篇,供歲月傳唱不朽。

邊城讀後感1100字高中 篇三

錢亦然

人生實在是一本書,內容複雜,分量沉重,值得翻到個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頁,而且必須慢慢的翻。——沈從文《邊城》

在書中,我們得以使自己單薄的時間得以延伸十倍、百倍。第一次在課本中讀到《邊城》,我便對那個彷彿滿分作文網被時間遺忘的安靜角落所深深吸引——茶峒山城,一個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孑然獨立的世界。小河街中的人間煙火氣是那麼地豐盈,吊腳樓下的羣雌粥粥是那麼地親切,生命在水中流淌的老船伕彷彿在船頭駐守了千年……

《邊城》講述了在湘西瓦藍瓦藍的天空下成長的翠翠與爺爺平凡而寧靜的人生,而這平凡寧靜中又始終帶着淡淡的寂寞與憂愁。在沈從文清淡而雋永的筆調下,翠翠經歷了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而在這段經歷中,湘西小鎮淳樸的風土人情、如詩如畫的景緻像這根細線中的顆顆珍珠,即使合上書後,依然在讀者的心中璀璨。本書推動着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的線索主要是三年的端午節。第一年的端午節,由翠翠的回憶緩緩邁入。翠翠與儺送的初遇彷彿靜止於時光中的書籤——翠翠的那一低首,回眸間卻又不勝涼風的嬌羞。第二年的端午節,遇雨,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吊腳樓上避雨;翠翠與爺爺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熱情好客,送了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爺爺送他們過河,不收分文。在如今這個鋼筋水泥鑄就的現代城市中,如此温暖而熱烈的鄰里情是多麼令人嚮往啊!然而,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由紛至沓來,最終走向結局。

閲讀沈從文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熨帖和自然。《邊城》不像《桃花源記》那樣,將桃花源寫成一個美夢,而是大量加入方言野語,卻絲毫不顯粗鄙。沈從文鼻尖的尊重與厚重,將藝術加工的痕跡摸去,彷彿如實白描。三四十年代的座駕如茅盾、冰心等,受到西洋文學影響,加上本站萌芽不久,偏好用詞遣句搭架文章,總少了些靈動。而沈從文則不同,他自然中的韻味是如此悠長……我相信,有了更豐富的人生閲歷後,我再度翻開《邊城》,一定會有一番新的感悟。或許那時,我更能品出這其中的苦澀,還有那苦後的回甘。

沈從文在《湘行散記》中寫道“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着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這不僅是在述説沈從文對純真感情的永恆嚮往、質樸期盼,更是在描繪書本跨越時空的力量。百年之後,沈從文化跡於他的故鄉湘西,與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與後世的讀者同在。不信,翻開《邊城》,你定能望見那美麗的湘西山水,瞧見那片天空下始終堅守的人,聞到這書本充滿古韻的馨香。

高中《邊城》讀後感作文900字 篇四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邊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溪邊小船收渡。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我不經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也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似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清澈純淨。在閲讀時,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翠翠也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好明説,只是遠遠的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但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孩子的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陰蔽下的稚弱的翅膀,又該怎樣去搏擊風雨?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我們擔不起太重的愛!

整本書,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最終落得一人孤身守獨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做無盡的期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

“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但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胸懷,他們沒有勾心鬥角,而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以極。二老的歌聲美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那一刻,大老便已得知自己的命運,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個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哥哥的死而消失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的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悄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邊城的800字讀後感 篇五

今年冬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

剛吃完中午飯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邊城》。

這部小説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

讀着讀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

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

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

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

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

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

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

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700字高中 篇六

賴宸俊

何處?有着温柔的河流,靜靜流淌,運着一艘悠久的渡船?何處?有着滿目的翠竹,颯颯作響,伴着陣陣清涼的山風?何處?有着一座筆直的白塔,立於河邊,頂着一片蔚藍的天空?先前,我不曾尋之,也未曾知曉。直至《邊城》一書,將一座鄉土的湘西小鎮,展現於我眼前。

這部小説,所敍述的是湘西小鎮裏一對祖孫住在河邊的白塔下,以渡船為生,相依為命。後來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與翠翠展開追求。最後,大兒子天保溺水而亡,二兒子儺送離鄉出走;祖父因勞累而去世,剩下的,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

這段故事,雖並不長,但卻在字裏行間透着濃濃的淳樸民風。一座白塔,一條小溪,一條渡船,翠翠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沒有汽車,沒有高樓,亦無名利,有的只是錯落的吊腳樓,茵茵的青苔,熱情的相助。這,是湘西。這,構就了淳樸的翠翠,一隻天然純真的小獸。這隻小獸不斷成長,變得成熟、爛漫。

直至遇到儺送,天保溺水,儺送離鄉,爺爺在雷鳴中去世。翠翠與自己的黃狗相依於塔下,翠翠哭過,難受過,亦悲痛過。但這隻小獸並沒有因此而怨天怨地,又或一蹶不振,也無遷怨他人。而是揣着一份悲傷,經受着種種打擊,一如既往地守在白塔下,靜靜等待着儺送——那個“或許永遠不回來,或許明天回來”的人。可,明明這隻小獸可以接受船總順順的邀請,隨他過更好的生活;明明這隻小獸可以另尋他人,不再久久等候那個歸期迷茫的人;明明這隻小獸可以聽從順順的話,放下渡船,離開白塔。但是,她等着,守着,不曾離開。對她來説,好的生活不如守在爺爺身邊,另尋他人不如苦苦等待。這隻小獸,就是如此,被堅強和淳樸滋養着。

合上書頁,再看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功利。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拭盡塵灰,那裏,淳樸滿溢,堅強永存……

邊城讀後感1100字左右高中 篇七

“這原本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

十七年來一向如此。

有一天,這女孩碰上了城裏的男子,倆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

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翠翠説等他一輩子……”

這是沈從文《邊城》的諾貝爾提名。多次讀邊城,仍會被其中秀麗的風景,樸素的人家,純真的愛情所打動。

秀麗的風景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築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邊城是混着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裏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裏……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裏也有喧鬧,但與城市裏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悦耳的音樂。當城市裏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裏便是天堂。

樸素的人家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是在這樣一個純樸而美麗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樸赤誠的邊城人民。《邊城》裏的人情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外祖父與一個過渡人為過渡錢而爭執時,人與人之間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於眼前了。端午節,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的觀看;而年輕小夥則在鼓聲的節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了。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俗,獨有的人情美了,因為在這裏它沒有等級的觀念,它只是質樸的世界中一個沒有被污染的角落罷了。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聲中便展現無餘了。

純真的愛情

翠翠和二老相識於五月端午,他們初次見面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而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愛意。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然出走,卻最終意外為身亡。

文章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故事已經結束,然而邊城裏那些單純而善良的人,不被污染的寧靜的村莊,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着地守望……

邊城高中讀後感1200字 篇八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説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着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最有説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説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裏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勢利,而盡力過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係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裏,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邊城高中讀後感 篇九

近日讀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是部中篇小説,不長的篇幅使得文章意藴豐富。

湘西的邊城有如夢似幻的青山綠水,有質樸純真的風土人情,還有一個活潑純淨的姑娘名叫翠翠。印象最深的當屬翠翠與儺送之間朦朧卻無結局的愛情了。

邊城的動物是極有靈性的。與翠翠生活的小狗顯得乖巧懂事,文中描寫道:有時又與祖父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邊城的動物大概是處於世外桃源般的邊城風光因而更通靈些吧。

邊城的山水是極其秀麗的。文章開頭便有細緻的描寫: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隨着城市的工業化深入,污染愈發嚴重,因此邊城也給予了讀者一種遙不可及的縹緲之感,沈從文先生對邊城的懷念更是可見一斑。

邊城的人們是極其淳樸的。將渡船作為職責的祖父,如山頭黃鹿般澄淨的翠翠,樂善好施的順順,灑脱正直的儺送,善良大方的大老……沈從文先生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繪出了邊城特有的光彩,顯示出了邊城獨到的美麗。

然而,“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翠翠與儺送的初見有多麼甜蜜,最後翠翠一人一船等一難歸人的孤獨就有多麼苦澀。祖父對翠翠足夠的關心和了解,也終究是耽誤了翠翠的幸福。文中有絕對的壞人嗎?其實未然,導致翠翠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糾結在一起的:翠翠的情竇初開少女羞澀致使祖父的誤會,碾房主的利益誘惑並阻攔儺送與翠翠的相愛,大老主動退出外去闖灘卻不幸身亡的意外,朝暮相處的祖父在電閃雷鳴的夜晚悄然離世……種種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如蝴蝶效應一般鈎織了一層大網,困住了翠翠,漏出了翠翠最後的幸福——儺送。

小説的結尾,沈從文老先生這樣説道: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母親的愛情悲劇,也許會延續到翠翠的身上。

也許明天到來時,深愛着翠翠的儺送會回到她身邊,兩個人一起撐着小船,過着自己幸福甜蜜的世外桃源的日子。也許儺送會帶着別的女孩兒回到茶峒。也許儺送永遠不會回來……

一切是那麼的悽美憂傷,一切又是那麼的飄忽不定。

遺憾和殘缺也是一種令人心碎的美。

邊城高中讀後感 篇十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人生在 沈從文 先生的筆下儼然成了悲劇,這大概是帶了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劇,她是畸形戀情的產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繼死去,這成了翠翠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產生,而是悲劇的永恆。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了延續性。 沈從文 先生也許心裏也不好受,給了故事一個幻想。雖然是這樣,悲劇的慣性仍然衝擊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儺送再也沒有回來。然而看慣喜劇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感,這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

我喜歡《邊城》,但我更喜歡書中的邊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裏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裏,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餘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