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心得體會>讀後感>

《談美》暑假讀後感高中生800字作文

讀後感 閲讀(1.03W)

《談美》暑假讀後感高中生800字作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談美》暑假讀後感高中生800字作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談美》讀後感800字1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這樣寫到"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這是朱老先生對聯想中的接近聯想和類似聯想的一個好例,在本章中,對美感和聯想的關係論述可以説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就跟着朱光潛先生的思路,細細品味這其中奧妙。

介紹了聯想的含義後,作者寫到"聯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數情境中,聯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這是在寫聯想的性質。我認為是非常真實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我們晚上休息時,本應是一個意識漸去,身心放鬆的過程,但白天所見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腦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現,你越想擺脱他們,聯想就越活躍的進行,由此可知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想在進行。而且這個聯想線索前後相承,雖有關係可尋但它們都是偶然的。於是作者寫到"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接下來作者在顏色,有歷史性的作品和音樂方面論述了聯想勢力,然後提出了本章的關鍵"聯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紹了對這個問題的兩個學派,肯定的是內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贊成形式派的主張,即反對雜聯想於美感中。作者認為聯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於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聯想最多隻能增加對一個作品的好感,但並不能增加美感。

這就是本章中作者傳授給我們的道理,看起來很平淡,但運用到生活中,卻可以反應出很多事實。比如你在街上聽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愛拿手的,腦中就不免有許多回憶聯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會充滿甜美快樂,但這這是聯想所帶來的快感,並不是真正的美感經歷。真正的美感經歷在於"無所為而為",摒除內心的一切聯想雜念,寧靜專一,只在意那件事務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現在心中,否則只是無端的快感。

在放眼當下,在這個物慾橫流的金錢世界中,朱老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靜下心來,擁有一顆純粹純潔的心,一顆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顆只屬於自己的心。

《談美》讀後感800字2

近日讀朱先生的《談美》,頗為喜愛,感覺收穫頗多。對於《談美》其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説便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此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逾越利害干係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污染心靈,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談美讀後感

鄙諺講:距離孕育發生美。賣火柴小女孩讀後感其實朱老師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藝術和生存的距離。真實世界包圍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遐想,其形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孕育發生了距離,因此有了從古到今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泉源於生存又高於生存。應該也是此中原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計劃在此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孕育發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明白,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談美讀後感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説、學、逗、唱。等其有規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台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紀律如誇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現實生存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脱離生存。

人們對於熟習的事物總是容易紕漏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現實生存中的利害干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識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孕育發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政府者迷,觀看者清。

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過了一個故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過這第一三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這便是朱光潛老師在八三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讀後感800字3

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但這種關係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説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於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後一句話説:“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佔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裏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穫太多。

我自己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後,我慢慢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藉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説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裏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説,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為自己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穫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穫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穫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於創造,更在於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裏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後來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己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藉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着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説:“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後感800字4

讀完朱光潛的《談美》,讓我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畫家提筆作畫,一展丹青,他們用水墨雕砌的瓊樓玉宇,是人們口中的藝術品;隱士不問名利,在絕境桃花源裏,在後院梅花香中,淡泊寧靜,致遠,這本身就是極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陽而活,向死而生,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們談美,談雕像畫卷的一筆一畫,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們的一生。

美,是可以給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顏六色的召喚,窮困潦倒的凡高怎會畢其一生獻於藝術?無論是斑斕勝於光影的星空,還是滿面太陽的笑靨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詞。凡高為着它們,窮盡了一生的苦痛,依然無懼風雨。我相信美是靈魂的解藥,在深陷泥潭時,它將披荊斬棘,為低處的泥沼種下花草。

疫情期間,很多的藝術家、歌唱家為白衣天使們獻出自己的作品。奮戰一線,生死間忙碌,他們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擊內心的美。這一種美用最精緻的形態給予世間安寧幸福。

在嚮往高潔清廉之士時,我們其實是在嚮往一種真善美的世界。“決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帶月而歸的閒適,“明朝散發弄偏舟”的浪漫,“九萬里風鵬正舉”的一種無畏與大氣磅礴。這一種對生活春暖花開始終抱有愛的真摯。我們推崇的風流風骨,是對生活的苛刻,也是對美的砥礪。全由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心態,才能將臃宂的一生待盡,“慢慢走,欣賞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鯨魚,一生的訴説只給懂它的人聽,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謂鮑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過須臾之間,只為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這一種真心,比起所謂功名利祿,在某個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貴的多。

美,是對人生的選擇。

在藝術、生命中,不吝惜時間一兩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錦,將自己託付於一切美;於深夜中創造星子,去辨析“無所為而為”的真實,感受慢處的涼意,傳播處世的美好。

這一生,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後感800字5

最近學校營造着一種審美的氛圍,這促使我去讀了一些審美的書籍,前不久跑了國圖,好不容易借到了《談美》一書來看,真是不錯!

着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寫於1932年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正值國家危時,可是國內很多人都在為由黨而官、奔走於大人先生之門而洋洋自得。中國社會鬧得非常糟,朱光潛認為這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於人心太壞。於是他在《談美》開場語中指出,人一定要從“怡情養性”,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於是朱光潛為青年人寫了這本書,通過談美來淨化青年人的心。在這本書中,他指出了美感與快感,考據、批評與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等之間的區別。讀了《談美》,我就其中的兩點很有感觸。

一是作者對美的整體把握。作者強調“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人只有擺脱了利害關係的網,在觀照事物時,才能真正體會到事物真正的美。他認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有”無所為而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物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所以他覺得他的時代裏一般的那些忙於當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是很俗的。他覺得在人們觀照事物時,有三種態度,一是實用的態度,一個科學的態度,一是美的態度。而只有不考慮事物本身的利害關係時,我們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給人們帶來的美。

當代中國,雖然不是30年代那個動亂的社會,但是改革開放以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們的心靈,比如官本位主義,拜金主義。人們越來越重視的是事物的實用性。比如在學術界,真正擺脱功名而潛心自己喜歡的學術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寫論文、做研究是為了申請教授,得到某一官職或是為了申請國家的科研計劃而獲得固定的經費。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而現在更多的學者已經將這種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拋開而將研究與利益掛鈎。對於那些不能馬上出成果的領域,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涉及。這種風氣在各個領域都很盛行,以至於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我們或許因為太忙於功名或者金錢而忽略了身邊處處存在的美。正如朱先生説的那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跳出這個束縛我們的利害關係網,以更客觀的態度來看身邊的事情,我們會覺原來被我們忽略的事物是如此之美。朱先生在最後一篇中説”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回首留戀,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真是現代社會一個真實的寫照。“但是如果沒有”無為而為的情趣“,人們是不可能慢慢來欣賞周圍的美,也不可能做到忘我的境界而產生移情作用。因此,我覺得,”無為而為“才是美真正的內涵,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所缺少的一種精神。因此,我們更有必要來了解”美“,用藝術來淨化人的心靈。

朱先生説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我覺得人生藝術作品的好壞取決於我們到底能否用心去了解生活中的美。在陶淵明的眼中,普通的”南山“被賦予了”悠然“的美感,”豆苗“在他那裏則成了”良苗“。這是因為陶淵明真正擺脱了塵網。他的人生是一個到處充滿美的藝術作品,而這些美都源自”無為而為的情趣“。

另外一點是關於朱光潛所説的考據,批評和欣賞。他説考據不是欣賞,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據與批評。從前老先生們太看會考據和批評的工夫,而現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腳踏實地的工夫,以為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讀文藝,這都是很大的錯誤。雖然我對考據學瞭解不多,但是通過跟一些教授的交流中,也瞭解了一些考據的知識。在現代中國,考據學也是一門冷的學科,很多人不願意去做這一學科,這與社會浮躁的風氣有關係。大學時一個考據之學做的很好的教授曾經跟我説,考據並不是單單為了考據,不能陷入考據之中,考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欣賞文學作品。考據對於我們理解美的作用很大。我們年輕人在研究文學作品的時候更多的是對文藝的熱情,可是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我們不願意去做這些考據的工夫,根本在於我們缺少”無為而為“的精神,所以這種精神貫穿審美活動的全部,不僅僅是包括對事物本身的美的無功利的發現的影響,還有對美的欣賞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工具比如考據學的影響。真正靜下心來來做一下考據,對我們的意義不僅僅是學習考據學的知識,為欣賞藝術作品提供材料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通過腳踏實地地考據來磨練我們的性情,克服我們青年人的浮躁的心態,從而達到”無為而為“的境界。

讀了《談美》一書,我對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不僅僅區分了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我們在學習美學的時候,在理解美的時候,單單從美本身入手來談論美,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具有”無為而為“的精神,只有把握的這一點,才能從本質上真正體會美。另外這本書語言易懂,富有趣味性,適合中國小生閲讀,這對培養他們的審美觀念和情趣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