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實用文精選 閲讀(2.39W)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一、學生分析

三年級有學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齡大多在9歲。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家庭、學校和社區”、“我在學習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我的角色與責任”四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安排2-3課時,一冊書安排30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內容的體現,幫助學生建立現在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特別應避免兒童攀比誇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並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通過做小記者採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4、富有開放性,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圖片、地圖、圖標等文本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網絡、軟件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有條件的地方要儘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五、教學安排

第一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10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8課時

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6課時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和責任6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二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後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5、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於學生。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7、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三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開展教學教研活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着力提升教學水平和教研水平,為學校的持續發展不懈努力。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兩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

2、我要安全地成長;

3、我的成長與家庭;

4、我的鄰里生活;

5、我的成長與學校;

6、我的成長與他人;

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冊教材由後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四

一、教學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學科總目標是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主要內容:

1、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加深對共產黨的熱愛。

2、瞭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3、要同學明白,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以和它所帶來的生活的變化,這些雖然同學並不注意,但是確確實實能感受得到的。

4、瞭解我國的經濟開放的政策、歷程,以和現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國際組織。

三、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有着非常強的社會性。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逐步擴大同學的生活領域,結合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關係,組織教學內容。它的綜合性非常強。涉和的教學內容的要素是綜合的,涉和的社會領域是複雜的,交叉的。同樣的內容後續年段重複出現,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四、措施:

(一)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同學有意義。這裏的“真實問題背景”大局部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小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溢好奇。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同學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同學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身手。

(二)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品社課不應侷限於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把社會生活化,把社會知識實際化,不只使同學體會到社會與生活緊密聯繫,還使同學應用社會中學到得知識去觀察、分析實際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國小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五

文章

來源蓮山

課 件 w w w.5y K m 5

國小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

三、總目標要求:

1、發展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認同、自我悦納的態度,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

2、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事例,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理解,體諒他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多種良好素質的關係;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逐步養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懂得學習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初步養成多問、多想的思維習慣。

5、感知各類社會性活動中存在規則,初步體會規則的雙重作用,經驗規則的制定與修改過程,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與民主觀念。

6、知道常見的交通信號、標誌和標線的意義,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學習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電、火、煤氣等的意識,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長。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遇事多動腦筋,學會自護自救。不迷戀遊戲廳、網吧,不進入對兒童有危險、有傷害的場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麼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

10、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的方式孝敬父母長輩。

1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育。

12、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每課時40分鐘。教學進度為每課時一課,並在每單元佈置進行調查、活動等,在一單元學習內容完成後,安排一課時進行調查、活動等的小結,完成教材上的練習。

第一單元:家庭 學校和社區

1、我愛我的家(2課時)

2、我們的學校(2課時)

3、我生活的社區(2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

1、我學會了(2 課時)

2、向“誰”(2課時)

3、做學習的主人(2課時)

4、大家都在學(2課時)

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

1、則在哪裏(2課時)

2、規則有什麼用(2 課時

3、我們給自己定規則(2課時)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

1、我是誰(2 課時)

2、我的責任(2課時)

3、我能做好(2課時)

文章

來源蓮山

課 件 w w w.5y K m 5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篇六

一、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力圖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薰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品德實踐中提高道德素質,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從學生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認真、思想純樸,進取心強。對各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學生的見識面也較廣,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上課積極發言,肯動腦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些條件對完成本冊教材的教學都能起到有效的幫助。但是學生年齡小,加上家長對本課程不是非常重視,所以對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參與率不夠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全冊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長補短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3、感受從小愛學習的重要性,能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上進的學習生活態度;懂得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要珍惜時間。

4、懂得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同的職業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各種職業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勞動都是光榮的,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工作計劃《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能力與方法:

1、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他人所長,彌補自己所短;學會辨別什麼是真正值得學習的;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自覺地遵守競爭規則。

2、藉助“家庭樹”的形象理清家庭結構;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勞,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心和體貼家人。

3、學習合理安排課餘時間,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來 源 於 貴/州學習網 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通過採訪、調查等活動,瞭解不同職業的特點,感受各行各業都是生活所需;學會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具有獨立購買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知識目標: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也都會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長補短能夠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瞭解古今中外名人從小勤奮好學的故事;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知道一些勤學、惜時的格言和諺語,使這些含意豐富的箴言,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職業;掌握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瞭解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瞭解“綠色食品”;懂得農業生產、工人生產勞動以及日常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五、全冊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心和體貼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瞭解一些勤學、惜時的格言和諺語;學習合理安排課餘時間,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難點:

1、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他人所長,彌補自己所短;

2、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六、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我們一起成長》·· 6課時

第二單元 《我的家庭》··· 8課時

第三單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6課時

第四單元 《七彩的社會生活》·· 8課時

機動······ 2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48個學生,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

三、總目標要求:

1、發展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認同、自我悦納的態度,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

2、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事例,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理解,體諒他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多種良好素質的關係;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逐步養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懂得學習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初步養成多問、多想的思維習慣。

5、感知各類社會性活動中存在規則,初步體會規則的雙重作用,經驗規則的制定與修改過程,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與民主觀念。

6、知道常見的交通信號、標誌和標線的意義,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學習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電、火、煤氣等的意識,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長。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遇事多動腦筋,學會自護自救。不迷戀遊戲廳、網吧,不進入對兒童有危險、有傷害的場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麼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

10、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的方式孝敬父母長輩。

1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育。

12、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八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班共有學生48人,大部分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都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冊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三、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九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有學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齡大多在9-10歲。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單元。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從“讓校園更美麗”入手,培養他們愛校護校的精神。根據國家頒佈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在這一單元中,還貫穿了學習辨方向和學畫平面圖的基本知識面。然後將學生的視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開始引導他們認識瞭解一個更大的社會生活環境—温馨的社區生活。最後安排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在學生認識瞭解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學校環境、保護學校設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並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平面圖的知識,讓學生畫畫自己生活的學校,對學校的位置和環境有所認識,並進一步讓學生畫畫上學的路線圖。讀圖、識圖和畫圖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人們常説“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圖知識技能在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國小中開展地圖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的未來生存做準備。教材編寫從學習辨別方向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學畫平面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讓學生掌握畫平面圖的基本技巧,並有遊戲中能夠靈活運用。教材編排了“為校園畫張像”、“學畫平面圖”“我們學習的場所”和“我為學校添‘綠色’”四個主題內容。每一個主題的學習,教師都要結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滲透。

每二單元“温馨的社區生活”。主要通過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社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到社區參觀、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所瞭解,認識社區裏為大家服務的人們,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勞動。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環境保護、社會捐助、關愛弱勢羣體等活動,從小做文明的社區一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並引導學生為自己生活的社區建設獻計獻策。教材編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區活動”、“文明的社區生活”、“感謝社區服務者”、“願我們的社區更美好”五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是讓學生初步瞭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和自然災害懲罰人類兩個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教育。針對近年來逐年上升的火災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一旦遇到火災,要懂得逃生的辦法和基本知識,儘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生命損傷,學會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災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災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引導學生不要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材編排了“認識自然”、“當災害來臨時”、“防止火災”、“模擬遊戲——爭取生存時間”四個主題內容。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一)、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對辨別方向,學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興趣,體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養良好的看圖、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學習環境的瞭解,更加熱愛學校的設施,熱愛和保護學習環境。培養樂於合作、認真做事的精神。

2、通過讓學生了解周圍環境、周圍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學生對社區公益活動的瞭解和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弱勢人羣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並願意盡力幫助弱勢人羣。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通過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要愛護、保護、善待大自然,初步認識自然災害既是客觀存在,又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養成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體會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辨別方向的能力,訓練動手操作(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能力,讀圖、識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了解周圍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對不同社區環境的比較能力。通過學生觀察、瞭解、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在公共場所中對一些人的不良表現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3、學會遇到意外時,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訪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瞭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並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

2、通過觀察、瞭解、訪問等活動,學習進行社會調查,並能夠了解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懂得周圍環境、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知道尊重並感謝勞動者。懂得自己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懂得關心弱勢羣體。知道遵守文明公約。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通過“願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活動,使學生知道美化社區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瞭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和奮鬥目標

1、教學重難點:瞭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並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瞭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2、奮鬥目標: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五、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六、專題研究計劃

根據本學期的教學重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專題研究計劃如下:

主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

方法:

1、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

2、教育學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識。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我班品德與社會方面的學困生有:程銘靜、張蕭、陳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記得慢。轉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課上提一些適合他們回答的問題,讓他們回答,體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2)課下安排學習組長幫助他們。

2、尖子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八、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讓校園更美麗 10課時

第二單元 温馨的社區生活 12課時

第三單元 熱愛自然,珍愛生命 8課時

國小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十

國小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

三、總目標要求:

1、發展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認同、自我悦納的態度,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

2、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事例,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理解,體諒他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多種良好素質的關係;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逐步養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懂得學習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初步養成多問、多想的思維習慣。

5、感知各類社會性活動中存在規則,初步體會規則的雙重作用,經驗規則的制定與修改過程,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與民主觀念。

6、知道常見的交通信號、標誌和標線的意義,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學習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電、火、煤氣等的意識,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長。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遇事多動腦筋,學會自護自救。不迷戀遊戲廳、網吧,不進入對兒童有危險、有傷害的場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麼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

10、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的方式孝敬父母長輩。

1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育。

12、瞭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係。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五個單元,計16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每課時40分鐘。教學進度為每課時一課,並在每單元佈置進行調查、活動等,在一單元學習內容完成後,安排一課時進行調查、活動等的小結,完成教材上的練習。

第一單元:家庭 學校和社區

1、我愛我的家(2課時)

2、我們的學校(2課時)

3、我生活的社區(2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

1、我學會了(2 課時)

2、向“誰”(2課時)

3、做學習的主人(2課時)

4、大家都在學(2課時) 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

1、則在哪裏(2課時)

2、規則有什麼用(2 課時

3、我們給自己定規則(2課時)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

1、我是誰(2 課時)

2、我的責任(2課時)

3、我能做好(2課時) 第五單元:學會與人交流

1、與父母交流(2課時)

2、與同學交流(2課時)

3、與老師交流(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