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實用文>實用文精選>

高中文言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實用文精選 閲讀(2.32W)

高中文言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精選高中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篇一

鴻門宴

司馬遷〔兩漢〕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説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 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 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 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脱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文

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跟項羽見面。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説:“沛公打算在關中稱王,任命子嬰為國相,珍寶全部佔有它。”項羽大怒道:“明天犒勞士兵,給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沛公的軍隊有十萬,駐紮在霸上。范增勸説項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東時,貪圖財貨,喜歡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關,財物什麼都不拿,也不迷戀女 色,這樣看來,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觀望他那裏的氣運,都是龍 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氣運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着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説:“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説:“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説:“對這件事怎麼辦?”張良説:“誰替大王作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説:“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説:‘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説:“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説:“本來不如人家,將怎麼辦呢?”張良説:“請你親自告訴項伯,説劉邦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説:“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説:“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説:“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説:“他比我大。”劉邦説:“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隨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並)約定為親家,説:“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將軍的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你(對 項王)詳細地説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説:“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説:“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裏,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説:“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麼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説:“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裏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説:“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説的。不是這樣的話,我怎麼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一起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説:“君王為人不狠心。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説:“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裏沒有什麼可以娛樂,請讓我用舞劍助興吧。”項羽説:“好。” 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説:“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説:“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着劍,持着盾牌,衝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衞軍門的衞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着盾牌撞去,衞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項王,頭髮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着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説:“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説:“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項王又説:“賞他一條豬的前腿。”於是給了他一個生的豬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着吃。項王説:“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説:“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 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 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説:“坐。”樊噲挨着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説:“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説:“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有大禮節不迴避小的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幹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説:“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説:“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脱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拿着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説:“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裏,你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裏。張良進去道歉,説:“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説:“沛公在哪裏?”張良説:“聽説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脱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説:“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註釋

行略定秦地:將要奪取秦國本土關中之地。行,行將,將要。

王(wàng):稱王。

旦日:明天。饗(xiǎng):用酒食款待,這裏指犒勞。

説(shuì):勸説。

幸:寵幸,寵愛。

氣:預示吉凶之氣。漢代方士多有望氣之術,認為望某方雲氣即可測知吉凶。

左尹(yǐn):令尹的輔佐,為楚國官名。

善:親善,跟……要好。

具:全部。

毋(wú)從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孫認為“從”當作“徒”,意思是白白地。

亡去:逃離。

語(yù):告訴。

鯫(zōu)生:淺薄愚陋的小人。鯫,小。

內:同“納”。

當:擋住,抵擋。

固:固然,當然。

安:何,怎麼。有故:有舊交。

遊:交遊,交往。

活之:使之活,使他免於死罪。

孰與君少(shào)長(zhǎng):跟你相比年紀誰大誰小。

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事,侍奉。

要(yāo):邀請。

卮(zhī):酒器。為壽:古時獻酒致祝頌詞叫為壽。

秋毫:秋天動物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籍:登記。

府庫:倉庫。

非常:指意外變故。

倍德:就是忘恩負義的意思。倍,同“背”。

蚤:通“早”。謝項王:向項王陪罪。謝,謝罪,道歉。

從百餘騎(jì):帶領隨從一百多人。騎,一人一馬為一騎。

不自意:自己想不到。

即日:當天。

東向坐:面朝東坐。這是表示尊貴。

數(shuò):多次。目:用眼色示意。

玦(jué):環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三:這裏是表示好幾次。

忍:狠心。

若:汝,你。

不者:不然的話。不,同“否”。

若屬:你們這班人。且:將。為所虜:被他俘虜。

翼蔽:遮蔽,掩護。翼,用翼遮蓋,保護。

樊噲(kuài):劉邦麾下戰將。

與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説“同命”,即拼命。

擁:抱,持。

交戟:把戟交叉起來。

僕:倒下。

披:分開。

瞋(chēn)目:睜大眼睛。

眥(zì):眼眶:

跽:長跪,挺直上身跪起來。古人席地而坐,坐時臀部壓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顯得身子長了,叫長跪,就是跽。

參乘(cānshèng):即“驂乘”,古代主將戰車上居於右側擔任護衞的武士,又叫車右。

鬥:古代盛酒器。《會注考證》引李笠説《漢書·樊噲傳》“與”下無“鬥”字,“鬥”蓋衍字。

彘(zhì)肩:豬腿。生:未煮熟的。

啖(dàn)吃。

舉:盡。

刑人:給人用刑。勝:盡,極。

細説:指小人的讒言。

如廁:上廁所。如,往。

大行:指幹大事。細謹:小的禮節。謹,儀節,禮節。

大禮:指把握大節。辭:推辭,這裏有避開,迴避的意思。小讓:小的責備。

俎:切肉的砧板。

何辭為(wéi):還告辭什麼。為,語氣助詞。

何操:帶了什麼。操,持,拿。

會:正趕上,恰巧。

置:放下,丟下。

步走,徒步跑,指不騎馬乘車。

道:取道,經過。間行:抄小道走。

度(duó):估計。

不勝桮(bēi)杓(sháo):意思是不能再喝。不勝,禁不起。桮杓,兩種酒器,這裏借指酒。

再拜:表示恭敬的禮節,這裏就是恭敬的意思。

安在:在哪裏。

督過:責備。

豎子:等於説小子,奴才。《會注考證》:“豎子,斥項莊輩,而暗譏項羽也。”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譯 篇二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宋代〕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説,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譯文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勸説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單的給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辯護。後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説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後或許能諒解我吧。

大概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在於名氣是否符合(實際),名氣符合實際後,天下之間就沒人會去阻攔他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生非製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為從皇帝那裏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並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有關部門官吏去執行,這不屬侵犯官權;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難*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於那麼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於苟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麼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陛下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麼那些人又為什麼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並)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後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麼可以後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陛下幹一番大事業,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麼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説現在應該什麼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譯 篇三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先秦〕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選自《左傳》)

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説:“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説:“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説:“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裏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裏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