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範文>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生作文教學論文【精彩多篇】

教育教學論文 閲讀(2.24W)

國小生作文教學論文【精彩多篇】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一

要改革國小作文教學,首要的問題是要明確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和任務。

一、認清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把握國小作文教學的方向

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呢?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質的規定性,這個質的規定性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此,我們在研究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時,必須牢牢把握它的本質屬性。要正確把握國小作文教學的本質屬性,即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我們必須弄清以下兩個問題:

1、國小生作文的性質是什麼?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中明確指出:“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顯然,所謂“國小生作文”,是指國小生為提高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而完成的習作練筆,它與成人的寫作有着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寫作的目的不同。成人的寫作,大都是“有所為而作”,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有效地交流,這種交流往往是超越時空的。通過交流,達到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目的。這種交流,往往有着一定的社會價值。而國小生習作練筆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為他們今後走向社會進行有效地交流夯實基礎。

第二,文章表達的要求不同。成人的科學論文是對某一學科領域科學規律的揭示,是對人類真理的探索和發現。在內容上,必須具有科學性、學術性和獨創性的特點。在表達要求上,必須以豐富而翔實的材料為基礎,以嚴密的邏輯論證為手段,把自己對科學規律的認識準確地表達出來。同樣,成人的文學作品是對社會生活現實的客觀反映。在創作時,作者必須以個人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為基礎,充分運用虛構和典型化等手段,對眾多個別的、特殊的社會生活現象進行抽象概括和提煉,使所創作的文學作品,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對國小生來説,由於受他們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的限制,他們的習作練筆,只要求將自己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人和事、景和物如實地寫下來就行了。

第三,評價的標準不同。我們在評價成人的科學著作或文藝作品時,要看是否適應科學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具有科學價值,是否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是否做到思想性和完美的表現形式的統一,等等。但是,我們在評價國小生的習作時,主要看《大綱》中規定達到的作文基本功是否已經過關。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來説,主要看是否達到:字詞運用準確,句子通順連貫,有中心,有條理,內容真實具體,標點正確,字跡工整。顯然,這個標準,對搞研究和創作的人來説是遠遠不夠的。但對國小生來説,需要進行五、六年嚴而有格的訓練才能逐步達到。明確這一點極為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目前國小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着的國小生作文文學化和評價國小生作文“標準過高,評分過嚴”的不良傾向。

2、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

國小生習作練筆的活動,是一個特殊的認識活動。在這個認識活動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習作的內容是認識的客體。學生在習作活動中,需要藉助語言文字這個重要的中介手段,在觀察收集習作素材和進行習作構思時,需要有語言的參與,習作構思的結果更需要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根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説,在人腦反映外部現實的生理——心理的機制中,語言擔負着第二信號系統的職能。對剛剛上學的國小生來説,他們尚未掌握語言文字這一重要的認識工具。國小生習作活動中認識主體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主體尚不能獨立地進行習作活動,必須有教師的引導,於是便形成了作文教學活動區別於一般認識活動的獨特的“三維結構”(教師、學生、習作內容),這就引出了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問題。我認為,所謂“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是指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顯而易見,國小作文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教”學生“練習”作文的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有機統一的過程。

為了正確把握國小作文教學的性質,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着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習作練筆中的主體作用。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教師“教”的對象,更是習作練筆的主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走出“教師導,學生作”、“奉命作文”、“應試作文”的怪圈,充分發揮學生習作練筆時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可讓學生圍繞習作要求,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積極思考,獲取習作的素材;讓學生通過嘗試練筆,發現疑難之處,並做好質疑的準備;讓學生通過嘗試修改,領悟修改的方法,享受成功的歡樂,等等。可以説,能不能把全體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是衡量國小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

第二,要有效地發揮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練筆中的主導作用。我們強調學生在習作練筆中的主體作用,是否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呢?恰恰相反,不能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由國小生的認識特點決定的。要大面積提高國小生的作文水平,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衡量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否有效,主要體現在:

①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主動習作練筆的積極性,讓所有學生喜歡練筆、樂意練筆;

②能否針對學生積累、構思、修改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讓學生實現由“不會練”到“會練”的飛躍;

③能否根據班級學生在知識和智力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第三,要努力實現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動態平衡。國小作文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和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着教師“教”的動態過程和學生“學”的動態過程。努力實現兩個動態過程的平衡,使這兩個動態過程同步展開、同步發展,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理想境界。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動態過程,總是伴隨着學生“學”的動態過程而發生、展開,併為學生“學”的動態過程服務的。而且,這種服務貫穿於作文教學的全過程:

①在組織啟動階段,表現為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提出明確的習作目標,把學生的習作活動組織起來。

②在具體的分類分層指導階段,表現為及時瞭解學生習作中的疑難之處,捕捉前饋信息,並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在習作中遇到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及時調控“教”的程序,並給予多種形式的指導和點撥。

③在總結評價階段,表現為對學生的習作是否達到習作目標作出總結和評價。通過總結和評價,一是對沒有達標或達標率較低的,採取個別輔導的形式組織補償教學;二是儘量發掘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和鼓勵,激發學生習作的成就動機。

二、明確國小作文教學的任務,切實提高國小作文教學質量

我們在把握了作文教學方向的同時,還必須明確國小作文教學的任務,這是切實提高國小作文教學質量的關鍵。那麼,國小作文教學的任務是什麼呢?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中指出:“國小以學記敍文為主,也要學寫常用的應用文。”“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為我們規定了國小作文教學的任務。具體地説,從文體方面看,主要學寫記敍文和常用的應用文。從能力方面看,主要培養兩種能力,即認識能力(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國小生作文是學生認識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為了進一步明確國小作文教學的任務,我們在作文教學時,必須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明確“國小以學寫記敍文為主”的意義所在。我認為,《大綱》規定國小以學寫記敍文為主是很有道理的:①記敍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文體之一。它以記敍、描寫人物、事件和環境景物為主,它是言語交際的主要手段。因此,通過習作練筆,幫助學★★生夯實記敍的基本功,可以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②記敍文是以寫“實”為主要手段,大都敍寫學生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人、事、景、物,敍寫的內容具體、形象、生動,符合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並且,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樂於習作練筆。

第二,要明確“國小也要學寫常用的應用文”的價值所在。記敍文固然是國小生習作練筆的重點,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對國小生進行常用應用文的練筆訓練。首先,應用文有廣泛的實用價值。讓國小生學會寫常用的應用文,為他們今後走向社會進行交際和生活打好基礎,是國小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認為,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除了讓學生學會現行教材中規定的常用應用文外,還應適當補充其它常用應用文的練筆訓練。其次,應用文具有語言準確、平實、質樸、簡明扼要的特點,這也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三,要着力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是國小作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而且,這兩方面的能力從一年級起就要注意培養。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絕不是彼此孤立地、一個一個地疊加起來完成的,而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伴隨着作文教學過程一體化完成的。那麼,如何保證這兩方面的能力培養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一體化完成呢?

國小作文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兩大問題。“寫什麼”是指作文的內容;“怎樣寫”是指作文的表達形式,即謀篇佈局。國小生的作文也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學生作文的內容從哪裏來呢?從對平時的日常生活的'觀察中來。通過觀察,獲取感性認識,形成生活的表象。作文內容固然來源於日常生活,但是,日常生活不等於作文內容,不是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可以寫成作文。而且,單憑感官去感知事物,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它必須有賴於思維的進一步加工和整理。因此,要使觀察到的生活素材上升為作文內容,必須經歷一個思維加工和整理的過程。其流程如下:

三、觀察生活→思維的加工和整理→作文內容

從以上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指導學生獲取作文內容的過程與培養學生認識能力的過程,是在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的。

同樣,要把作文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表達出來,並做到有中心、有條理、有重點、有具體內容、有真情實感,也離不開認識能力,特別是思維的加工和整理能力。而且,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與培養學生認識能力的過程,是在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把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作為統一的整體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一體化地完成,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二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聽説是基礎,讀寫是目標,是根本。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寫作樂趣,提高寫作能力。下面談一談我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做法:

一、巧引妙滲

《語文教學大綱》中説:“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自覺動腦、動手能力差,還不知道有意識地去看、去聽、去想,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去滲透。引導學生積極地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人、事、物。結合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反饋的情況,及時地適當地滲透一些新知識。

比如:我在二年級教學以樹的名稱歸類識字這一課時,滲透了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知識。學完課中的字詞,我提出下列問題:“咱們這兒都有哪些樹?”“哪些樹最常見?”“那些常見的樹各是什麼樣?(幹、枝、花、果等怎樣?)”它們各自的生長特點怎樣?(什麼時間發芽、開花、結果……)“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看、去想、去問、去聽,然後回到課堂上再説。沒想到,學生們説出了許多生動的句子,比如:”楊樹長着許多隻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們呢?“”楊花像一條條毛毛蟲,一撮一撮地掛在樹上。“”楊葉像五指併攏的手掌,片片向上。“……就這樣學生一一回答了上列問題。我聽後非常高興,又興奮地引導他們把這些問題連起來説一説。”剛才咱們説的話是介紹什麼的?“學生齊聲回答:”是介紹有關樹的知識。“抓住機會,興致勃勃地進行了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棒!你們已經會作文章了。剛才你們説的話就是一篇介紹樹的知識的好文章。

回答前兩個問題的話是一個自然段,回答後兩個問題中每種樹的樣子、生長特點的話分別是一個自然段,把這些話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這就是説,把幾個意思相關的句子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段話;把幾個意思相關的段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你們寫作文時可不要忘記呀。“同學們個個點頭。

二、有話可寫

有些學生非常怕寫作文,作文課時拿着筆冥思苦想一節課也寫不出幾個字。何故?生曰:”無話可寫。“針對這一情況,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捕捉寫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要引導學生去細緻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

(1)班會課是捕捉材料的一個窗口。老師批評了誰,表揚了誰,這些內容都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不同性質的文章。

(2)每週一升旗時校長總結一週情況時所講的話要應注意聽講,講話的內容是小練筆的好素材。

(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如生活條件、人與人的關係發生變化等。

(4)和周圍人交往時,對這些人的看法或從這些人口中瞭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寫作的素材。

(5)學了一篇文章後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對主人公説的話等等。學生積累了大量寫作的材料之後,自然會有感而發,再加上適當的指導,學生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起好題目

一篇文章的題目起得好,會給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電影劇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觀眾,就能喧傳觀眾,就能給這齣劇目以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題是一門藝術。就拿2000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説吧,作文給出的題材是”誠信“,許多考生就乾脆都以”誠信“作為了文章的題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興趣?而有些同學就在命題上下了功夫,如:”《7-1=0》、《誠信·人生》……“一看題目便讓人耳目一新。

根據國小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作文時不僅要要求明確,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餘地,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識地去鍛鍊學生的命題能力。即在每節非命題作文時,抽出一定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在班裏進行命題比賽。

”萬事開頭難“,設想一個拿着筆不知道寫什麼題目的學生,他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來呢?事實證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學生才能由此而產生聯想,從而進入構思,寫出內容豐富,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毛澤東説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學生的內因發生變化。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紮實實的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三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國小中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應該重視並滲透作文教學了。從學説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到書寫完整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但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們在初寫作文時要麼無話可寫,總是重複着現成的幾句,要麼枯燥地記流水賬,究其原因,是孩子們缺乏作文素材的積累。其實,作文是生活的表達,在學習與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去積累,豐富孩子的內心,豐富孩子的作文。

一、日記:注重自由表達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有話可説、有情可抒。這樣長期訓練,學生的寫作興趣會被激發起來,寫作素材也會逐漸豐富起來。

二、課文:感受文字之美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説。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用寫景來作鋪墊;教完《黃山奇石》後,可以讓孩子們去觀察一下自己家鄉的山水,領悟家鄉山水的特別之處、迷人之處。

三、閲讀:豐富心靈生活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要牢固樹立閲讀為寫作服務的思想,把閲讀教學始終貫穿於作文教學之中。無論是低年級的用詞説話、看圖説話,還是中高年級的讀段、寫段和寫一篇完整的作文,這一系列的作文訓練,都要與閲讀教學緊密結合。(論文範文)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把閲讀中的作文知識有效、合理地切入,通過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這一個個訓練環節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

課外閲讀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為妙手,就得有廣泛的閲讀。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彙的積累,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採取以下的做法:鼓勵學生積極借閲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閲讀,另外利用每週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全班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閲讀。為了避免學生讀書的盲目性,使課外閲讀能真正落到實處,每次讓學生閲讀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讓學生選好書,然後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運用所學的讀書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廣泛閲讀。同時,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採蜜本”,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摘抄下來,也可把對文中主人公的評價及自己讀完後的感受寫出來,隨時翻閲欣賞、細細品味。最後每月開展一次“讀書成果彙報”活動,在活動中把自己的“採蜜本”拿出來相互交流、欣賞,激發了學生讀書興趣,樹立了讀書信心,享受到了讀書帶來的成就與快樂。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豐富了,寫起文章來,那些優美詞句就如泉水般湧出,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四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葉聖陶先生説:國小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對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思想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他生活實踐,情感體驗,思維和語言的統一。但是實踐告訴我們,國小生習作時最苦惱的是沒什麼可寫,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學生沒有掌握寫作方法,二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三是沒有材料可寫,不懂得積累。胸無點墨,談何妙筆生花?針對病因,對症下藥,以下是我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對提高國小生習作水平的幾點看法:

一、關注生活,注重觀察周圍事物。

葉聖陶先生説得好:“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什麼文字。”解決“沒什麼可寫”的最好方法就是關注生活,積累生活,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指導是寫作的鑰匙,教給學生觀察順序和方法。如在寫《第一次……》,這是個半命題習作,我先要學生通過平時對自己生活的觀察,把題目補充完整,再在課堂上來一次生活重現。如有一些同學寫的是《第一次洗衣服》,那就讓他們表演洗衣服,真切感受到洗脱衣服的方法和技巧,然後讓他們去寫,學生們都能把洗衣服的經過和感受寫出來。通過觀察,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寫出的事情才會完整。

二、重視興趣的培養,促進一生髮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我們應當從興趣下手,使學生從怕寫到樂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在習作教學中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

葉聖陶指出:“閲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閲讀中我們首先教會孩子從讀學寫,讀寫結合,通過廣泛地閲讀,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此外,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在閲讀課外書時,應教給學生讀書方法,還要讀寫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要培養學生隨讀隨記的習慣,做好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其次要加強説話訓練,培養興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習作訓練一定要從低年級抓起,低年級學生説話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例如:在教學《春天來了》一課前,我就帶學生去田野觀察,並有意識引導學生對天空,田野、氣候、小朋友等進行細緻觀察,並啟發:“這是什麼季節?天空怎麼樣?田野發生了什麼變化?氣候發生了什麼變化,你們又有哪些變化?”學生們暢所欲言,興致頗濃。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創新思維。另外,我覺得加強説話訓練還應注意如下幾點:一、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二、在學生口述時,不要輕意打斷學生的發言,以免影響學生的思路;三、一定要講評;四、説寫結合。

三、重視課外小練筆,為習作積累素材。

開展課外練筆活動,讓學生隨時隨地把生活中的見聞及感受寫下來,這樣練習的範圍大,次數多,自然就會養成練筆的習慣,就為習作積累了素材,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如果學生注意觀察,用心思考,就會有聯想,有發現。於是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記錄身邊發生的事,記錄自然現象及自己種養的動植物的變化等等。此時老師要進行訓練指導,使學生形成練筆的習慣,從而達到課外練筆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習作批改,提高學生習作水平。

魯迅有一句話:“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因此習作的批改也是習作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每個學生有點滴的進步,他們都會歡欣鼓舞。因此,我在批改中多運用“這個詞用得妙極了”,“這句話把……寫得十分具體形象。”“這篇習作詞通句順,我為你的進步高興……”等激勵性的話語,學生讀之身心愉悦,真切感受到了習作的快樂。對習作中的缺點,也應堅持鼓勵性原則,婉轉指出,如“言文無物,語言羅嗦”改為“孩子,你若能把文章寫得再細緻些,語言再簡潔些……”這樣的評語,學生不僅樂於接受,也便於修改。除此之外,我還利用自我評價、學生互評、開展羣評來進行評析,這樣做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習作的評析,讓他們親自去體驗,去感受。

習作教學並非易事,其中的奧妙是無窮的,要探索奧妙就要不斷實踐,從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夠有點滴體會,才能對學生有所禆益。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五

在國小階段,國小生作文是進行語文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形成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身心發展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作文教學當中存在着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思考研究分析:

一、營造良好的作文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可供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表達感情、發揮個性的寫作氛圍,幫助學生消除思想顧慮,保護他們寫作的積極性,提倡學生根據自己所見所想大膽寫作、有感而發、隨情而抒,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視角和感受。沒有了約束和禁錮,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夠完全體現出來,自主表達的空間也隨之拓展,同時,一篇篇精彩的佳作亦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二、改變傳統教育方式,進行“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是課程改革以來,很多學校一直推行的教育方式。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教師對於學生作文的評價比較“簡單”,這是的簡單就是指教師的一兩條評語可以陪伴自己走過多年的教學歷程。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學生每次看到自己的作文評語都侷限於“較上次有較大進步,繼續努力”“閲”等,嚴重的打擊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會產生一種感覺:無論自己如何寫,結果都一樣,這樣久而久之,即使學生曾經很有寫作興趣,到後來也會失去寫作的動力。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時,要着重去尋找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把寫的好的部分標記出來,要注意對學生的表揚,即使是再小的進步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

三、致力於學生個性的培養,適當地欣賞學生,鼓勵肯定學生

過去某些階段的教學中,最失敗的地方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用標準來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也是新課改一直非常重視國小的改革進度,加強對國小教學監察的原因。新時代的教育是要培養思維活躍,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學生。推行了多年的改革,現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明顯都有了變革,都在積極主動的去按照新時代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有效的、開放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增加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熱情。作文寫作,寫的是學生的認識,是他們眼中的世界,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直接打擊學生,否定他們的想象力,而是要適當的開導,經常的鼓舞學生,表現出對他們的欣賞和肯定。比如:有的學生寫作文的時候,用到的比喻非常富有想象力,但稍有一些不合實際,這時候,教師不要直接給學生劃掉或者打上叉號,而是要站在學生的視角想一想,這樣寫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或者誇獎學生有想象力,很有前途,並適當的依照學生的思路給出意見,鼓勵他們寫的更好。學生的內心很脆弱,欣賞和肯定給他們的正面影響力非常大。

四、作文教學要打破傳統,勇於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不斷的擺脱落後的束縛,不斷進步,國小語文教師也要在教學中注意打破傳統,勇於創新。教師要在教學中進行指導方式的突破,多進行一些情境教學、課外教學、互動型教學等,改變課堂以往的風氣,在開放、活躍的氛圍中讓學生有發現、有體會、有感悟,然後才有東西可寫,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國小生正處於思維最活躍的年齡,是思維方式形成的階段,不要用綱常來圈住他們,要放任他們在合乎情理的情境中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假設,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讓作文與生活相結合

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泉。一切的創作有賴於人的思維能力的發達和創新意識的產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説:“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大量地背範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筆奕生輝。例如,教師要帶領我們的國小生走入廣闊的生活,以拓展思維領域。法國雕塑家羅丹語曾説:“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緻的觀察、發現,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由於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學生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後,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所以説,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六、讓學生自己作“文”

國小生的所謂“創造”,只能是相對模仿而言的,我們教師要引導國小生學會自己作文,要對他們的創新意識給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積極發現和了解事物,然後運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組語言,進行“作文”。只要是書上和其他同學沒有用過的,哪怕只是一個句子的敍述,一個詞語的新用法,教師都要抓住機會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嚐到獨立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樹立他們獨立寫作的信心,也藉以激起其他學生的創造欲。尤其是在課堂上新學的詞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多運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學生把它們用到自己的作文裏。對於有自己新觀點、新體會的作文,或者是描寫從一個新的角度發現的新問題,可以在課堂上當作範文讀給其他同學聽一聽,讓他們在課堂上討論討論,為什麼寫得好,好在什麼地方,我們應該怎麼寫,從而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創造,如何創造。我們倡導生活化的作文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多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有趣的課外活動。當他們做到眼觀四處、耳聽八方,接觸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後,自然會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引起大腦的思考,考慮成熟之後就產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慾望,加上教師的及時引導和鼓勵,一篇優秀的作文就這樣創作出來,抄襲和機械模仿的現象當然就不復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實了,更能表情達意。

作文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但是隻要教學中掌握了方法,讓學生學會了作文技巧,作文就不再成為學生的重點和難點,也就會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從而全面提升國小生作文能力和水平。

國小作文教學的論文 篇六

作文,是國小語文中的重要教學項目。它考查了學生對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在考試中也佔據着較大的分值。總而言之,作文是個重頭戲。就當前的國小生學習狀況來看,許多學生的寫作能力並不能達到教師期望的高度,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如何多方面開展作文教學,提高國小生的寫作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師的心願,也是職責。本文將通過三個方面來對國小作文教學展開探討。

一、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接受教育時間並不算久的國小生,對學習總會有別樣的敏感。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開展國小語文作文教學,指的是引導學生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實際感受,利用書面語言將其記錄下來,以達到真實、客觀的要求。在國小作文訓練中,國小生首要學會的就是描述自己的感受,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主動性,主動描述,主動表達都是國小生應該學會的。

對於國小生而言,寫作力求具備真情實感。我在引導一年級國小生進行寫作時,給出了這樣的一個主題——記一件有趣的事。在寫作之前,我先讓同學們進行短時間的討論和交流,大家一起來説説自己有什麼覺得有趣的事情,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對自己想寫的作文有了一定的輪廓,然後便趁熱打鐵,進行寫作。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是這樣的:今天早上起牀,我睡眼朦朧,沒有穿棉襖,直接穿上了外衣。媽媽見了,説:“一夜之間你怎麼瘦了許多’”我一照鏡子,看見了我確實瘦了。等我吃完早飯,去我的房間拿書包的時候,發現牀上有一件棉襖,難道我的衣服會分身,我一看,原來我是沒穿棉襖呀。這篇作文簡單短小,但是卻將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描述了出來,樸實的語言,簡短的篇幅,真實的事情,自我的感受,都在這篇小作文中有所體現。國小生寫作就應當如此,心裏有什麼,經歷過什麼,就寫什麼。每個學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差異,依次為基礎開展作文教學,對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立足於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寫童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國小生年齡幼小,對待事物永遠保持了高度的好奇心。在國小作文教學過程中,培養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有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眾所周知,童話故事一般來説是以同學們想象中的美好的角色(如小動物、公主、王子等等)為主角的、浪漫温馨的、有教育意義的文本篇章。為了全面發展國小生的寫作水平,合理利用國小生的想象力,開展童話寫作已經成為了國小作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國小生對於童話故事基本沒有抵抗力,甚至有的學生在睡覺之前都要看童話故事。由此可見童話對國小生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編寫童話故事,一定會引起國小生的寫作興趣。某次寫作課上,我提出“青蛙跳出井口之後”的寫作題目,引導學生開展寫作。同學們紛紛覺得有趣,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進行創作。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青蛙跳出井口,發現天好像真的跟小鳥説的一樣,無邊無際的。青蛙跳啊跳,跳到了一片綠綠的草地上,它伸了個大懶腰説,“好舒適啊!”起來後,青蛙跳啊跳,跳到了小溪邊,它用小溪水洗了個臉。青蛙説:“真涼爽啊!”就這樣青蛙跳遍了杭州市。這隻青蛙不再是井底之蛙。它現在是一隻遊遍全杭州的青蛙,並想遊遍全世界呢!這篇國小生運用想象力對小青蛙跳出井之後的生活進行了預測,並利用活潑生動的語言寫了下來。童話故事就是立足於國小生身心特點,展開的寫作教學,在寫作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一舉多得。

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開展作文教學

在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事件。立足於國小生的生活經驗,開展作文教學,是教學的基本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並養成熱愛生活的好態度。最重要的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寫作,能夠在字裏行間展現出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素材。國小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讓國小生寫作文才開展作文教學。作文訓練是國小生對生活的觀察、歸納和總結,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

我在開展作文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學會對生活進行寫作,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1教會學生觀察生活;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3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這三個環節皆是作文教學的有效措施。生活中的事例可以成為國小生寫作的素材,這對國小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響。某次教學中,舉辦“我們的課本”這個活動,我要求同學以這次活動為主題進行寫作,有位同學如是寫道:我參加了“我們的課本”這個活動之後我懂得了,要愛護課本我們學校2083人學習六年一共要用18522本書,學校用紙重量大約33噸。做2噸只要用1200度電,還要砍40棵樹,兩百噸水,24礦煤,化工原料六百多斤,還要產生六百噸污水。同學們,造兩噸紙需要花費這麼多,那33噸呢?你們應該好好珍惜,不要浪費每一張紙。做個愛護書本的國小生吧!簡單的語言將活動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感受都躍然紙上,這就是生活帶給寫作的引導作用。

國小作文教學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從多方面進行。相信只要教師和學生密切配合,一個用心教,一個用心學,國小生的寫作水平不日便會有很大的提高。